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程門立雪的典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程門立雪的主人公是北宋的楊時和游酢。主要說的是他們兩人在去白程頤為師的時候,恰好遇到程頤睡著了,楊時和游酢并沒有吵醒程頤,而是乖乖的等程頤醒過來,那個時候正逢隆冬時分,他們恭敬的等到門外已經有許多積雪了也沒有離去。
程門立雪的典故出自《宋史楊時傳》。當時程顥、程頤兄弟二人是北宋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們的學問對當時的讀書人影響很大。許多求學心切的人都以能夠拜他們為師為榮。
(來源:文章屋網 )
--讀《程門立雪》故事有感
德班
[內容提要]本文從《程門立雪》故事引出尊師重道,借"二祖斷臂求法"之經歷闡述"明師難遇,真道難逢"的道理,借古喻今,旨在提醒我們"明師已遇,真道已逢"應珍惜德門之緣,"親其師,則信其道",若不信師,則難受其道。敬師且對師所授之理信受奉行,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
北宋時期,有一天,楊時和學友游酢,因對某個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得正確答案,就一起去程頤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他們行至半途,就下起雪來了。趕到程頤老師家時,適逢程頤老師坐在火爐旁閉目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外等候。過了良久,程頤老師醒來,從窗口發現了站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他們渾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程頤老師急忙起身迎他倆進屋。后來,楊時學到了程門理學的真諦,世稱"龜山先生",被后人推崇為"程學正宗"."程門立雪"的典故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影響久遠。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它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尊師重道是指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貴道。"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師者,人之模范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人有三尊,君父師是也" 等等。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的道德觀念。
為何"尊師"有如此重要呢?
我們人易迷于亂世,不辨是非,難識正邪,而須借善知識來引領,區別正邪是非,若無賢能之人作導引,我們一生都會很迷茫,不知所措,犯諸多錯誤也不覺。所以選擇良師是如此的重要!而"良師"與其傳授的"道"是一體的,我們在明師的指引下,接受其授予的道理,并將此道理內化于心,通過此明燈作指引,我們的人生才有了正確的方向,我們一生的努力才不會白費!而選擇什么樣的"師",就靠我們用智慧去識別了,也依我們過去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自古有"明師難遇""真道難逢"的感嘆。因此自古尋師求道之人必歷經千辛萬苦才能尋到"明師",得到"真道"!
二祖"斷臂求法"之經歷便能說明尋師求道之艱辛與誠敬。
慧可禪師為求法來到達磨祖師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開始,達磨祖師只顧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談不上有什么教誨。但是,慧可禪師并不氣餒,內心反而愈發恭敬和虔誠。他不斷地用古德為法忘軀的精神激勵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這樣,他每天從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絲毫不敢懈怠。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晚上,天氣陡然變冷,寒風刺骨,并下起了鵝毛大雪?;劭啥U師依舊站在那里,一動也不動,天快亮的時候,積雪沒過了他的膝蓋。這時,達磨祖師才慢慢地回過頭來,看了他一眼,心生憐憫,問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慧可禪師流著眼淚,悲傷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達磨祖師道:"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諸佛所開示的無上妙道,須累劫精進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證得。豈是小德小智、輕心慢心的人所能證得?若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來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癡人說夢,徒自勤苦,不會有結果的)。"聽了祖師的教誨和勉勵,為了表達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決心,慧可禪師暗中拿起鋒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斷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師的面前。頓時鮮血紅了雪地。達磨祖師被慧可禪師的虔誠舉動所感動,知道慧可禪師是個法器,于是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諸佛最初求道的時候,都是不惜生命,為法忘軀。而今你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諸佛,砍斷自己的手臂,這樣求法,必定能成)。"
二祖求法之虔誠,故能得達摩祖師傳授心法,并最終得道。"尊師"與"重道"是一體的,"尊師"之"誠"方能得師之真傳。弟子與師"心心相印",才能體會"心法"的妙用,真道才能在師徒間自然流淌。而今我們入于德門,雖難于效法二祖"斷臂求法"之舉,但二祖求法之誠值得我們效法。"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當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今生我們有此佳緣聽聞佛法,親近師尊,何不信師尊?何不窮究鸞文之理?若不信師尊又怎得其道?
《學記》曰:"……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能安于學習,親近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從而信奉師長傳授的真理。如果能夠這樣做,即使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背棄道義。)
"親其師,則信其道".我們親近師尊,信任師尊才能從鸞文所示之理中見收獲。佛陀對信心的贊嘆:"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唯信能入,唯智能渡".而"一分恭敬一份收獲,十分恭敬十份收獲"是"以普賢心修布施",普賢心是圓滿的恭敬心,同時也是"廣修供養"的根本。若我們對師尊有夾雜、有懷疑,對鸞文半信半疑,則我們從鸞文中所得就很有限,更談不上將鸞文所示之理用于生活了!比如,我們生病了去找醫生看病,若我們不信醫生的醫術,對醫生所開的藥方有懷疑,醫生開了六種藥,自己擅自主張只服用三種藥,如此,我們的病能治好嗎?當然并不是說我們不能對鸞文所述之理不可以提出質疑,若對 鸞文之理有不明白的地方更需要我們親近師尊,努力修習去探究才能找到答案,這里的"疑問"與"半信半疑"的"疑"是不同的。"半信半疑"是信心不足,立場不堅定;而對鸞文之理有質疑之"疑",是修習過程中領悟能力未到,功夫不夠而產生的疑問,這是修習過程中的正?,F象,"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佛法是經得起質疑的?!吨杏埂吩唬?誠者,成也".這里的"誠"是全身心的投入,徹底的相信,無染污。若要學有所成,必是在"誠"中見獲!
我要演講的題目是《無書無以致千里》。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每當我讀一本新書,獲一份知識的時候,我心中的那種快樂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正如培根所說;“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教師,要想能夠適應新的教育形勢,就必須讀書加以補足,況且,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沒有一個淵博的大腦是不行的。讀書讓我們能夠很好的乘上時代的風帆,才能夠讓自己的職業生輝。
博斯威爾有這樣的一句話:“每天讀上五小時書,人很快就會淵博起來。”我們的教師每天很多時間都用在教育教學中,或許不可能這樣的投入,但是只要書籍在我的心中,我每天抽出一點點的時間,我就可以補足自己的不夠,因為知識是來不得半點虛假,更不能是道聽途說。
我們可以從教育理論書籍中獲得理論的指導,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指引方向;我們可以從名家名著中或者精神的營養,為我們的自身素質的提高獲得高品味的營養;我們可以從眾多的書籍中找到人生的意義,生命的詮釋,心靈的感動。
一句諺語這樣說:“生活中沒有書,就好像天地間沒有陽光;智慧中沒有書,就仿佛鳥兒沒有翅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以禮儀大邦聞名于世,我們的民族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就深刻反映了這一點。讀書才能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系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是內在優秀品質的外化。讀書是提高個人修養的必然途徑,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
關鍵詞:傳統美德;高中教學;語文課堂
在現行高中語文課本中,很多課文中都滲透了中國的傳統美德思想,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課堂上這種莊重的傳授更具可行性。翻開語文教材,體現崇高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操的課文隨處可見。有的教人孝順知禮,嚴己寬人;有的教人志向高遠,振興中華;有的教人清廉節儉,天下為公;有的教人愛好和平,團結互助;有的教人忠于職守,誠信做人……內容豐富,意義深遠,這就是語文課本獨有的情感魅力,值得我們好好探討、玩味。有志者,事竟成。在語文教學中,要時時滲透給學生奮發立志的思想,理想要高遠,可以仰望星空,但不要忘了腳踏實地。同時也要使學生明白,奮發立志要從小做起,從小處著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在人生旅途中要不斷堅守操行,努力拼搏,從而完成大志。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決定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的方向。少年志則中國志,少年強則中國強?。?/p>
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遺產是極為深邃的,科研發明層出不窮,這都與古人勤學好問等優秀品質分不開。韓愈的《師說》中就提倡多學多問以及不恥下問的精神;《勸學》中也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堅持不懈,用心專一,要多積累,重方法;《論語》中闡述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不可以已”的學習態度,在語文教學中要逐步向學生滲透。培養學生優秀的學習品質,要從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科學的學習方法開始,這樣才能讓學生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實現理想。一個國家必須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有自己的精神。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禮儀大邦聞名于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俺涕T立雪”“三顧茅廬”“孔融讓梨”等以誠相待、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就深刻地反映了這一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禮儀滲透。在當今時代,很多獨生子女被捧成明珠,寵成驕子,但真正的人才更需要具備“禮”。培養學生敬長、明禮、知謙、懂恥的美德對于教師來說是任重而道遠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更要細細挖掘其豐富的內涵,提取其深厚的精髓。
在我們努力提升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我們一定要重視傳統美德在教學中的地位,重視在教育教學中滲透,讓學生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接班人。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深層挖掘教材中傳統道德的核心,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使之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弘揚中國的傳統美德,用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教育、熏陶青少年一代,使他們形成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人格,擔當起振興中華、富強祖國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 問題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對眼前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對藏在后面的奧妙卻很感興趣?!币虼?,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和思想上的焦點,設計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不自覺地進入“情境”。例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時,可提出這樣的問題:“有的同學很早就有一個夢想,期盼著紅旗早日插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美、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仍處于相對穩定與繁榮的時期,看不出明顯衰亡的跡象,資本主義社會為什么還不滅亡?”這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問題的提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議論紛紛,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認識到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資本主義一時還不會進入滅亡的境地。這樣就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2 故事情境
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較強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比如講解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時,可插入“群牛遇虎,齊心護犢,一牛帶二犢獨奔,為虎所食”的故事。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時教師再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發揚團體協作精神的重要性。再如學習尊師重教內容時,可舉“程門立雪”的典故,教育學生從思想和行動上去尊重老師。
3 藝術情境
政治教學中,恰當地引用名詩佳句,可以產生引人入勝的效果。由此創設教學情境可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養學生對集體、對人生、對自然、對社會的美好情感,實現情感教學目標。比如講解奴隸社會剝削特點時,可引用《詩經》中“碩鼠”一詩,加深對奴隸制度剝削殘酷性的認識;講解封建社會剝削時,引用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理解封建剝削的特點和根源。再比如,講解“陶冶高雅情趣”時,可組織學生開展詩歌朗誦比賽,領略自然美、社會美,感受文學的魅力,培養審美能力。在講解“依法服兵役”時,播放歌曲《駿馬奔馳保邊疆》,讓學生體會邊防戰士的豪邁情懷。講解“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道理時,播放《社會主義好》。講解“改革開放”內容時,播放《春天的故事》等。這樣把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理解上升到感情層次,達到思想教育的較好效果。
4 漫畫情境
政治教材內容抽象、枯燥,恰當地利用漫畫,可以化抽象為直觀,變枯燥為生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觀察力與思維能力。如講解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時,可選用漫畫“小鳥的悲哀”。畫面上小鳥哀求“請把我帶走吧”!然后由學生思考討論:這幅圖說明了什么?也可選用漫畫“渴望”,此畫由兩部分組成:其一,山嶺田野,雜草叢生,一人心馳神往,渴望這里高樓林立;其二、林立的高樓取代了空曠的原野,此時人被擠向樓頂,他的心又飛向了廣袤的原野??春髥l學生認識“如果以犧牲大片的土地等資源環境為代價,人類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會落空”的道理,從而增強環保意識。
5 教學手段情境
根據教學實際,恰當利用錄像資料,構建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情境設計,是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初二“依法打擊犯罪”一框,由于學生對的危害認識不夠,缺乏感受,所以對犯罪及司法打擊力度問題認識不深。講課時,教師可利用錄像,再現“”、“”等歷史情境,由學生談出對的認識,以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又如講解“法律保護消費者權益”內容時,可播放“大舜”號滾裝船海上失事錄像資料,使學生明確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受法律保護,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學中,合理、適時的設置教學情境,可以充分體現“以問題為核心、以能力發展為目標、以體驗訓練為主線、以習慣方法為保證”的教學思想。
6 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