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一年級計算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4-5= 8+6= 8+30= 16-7= 11-2=
30+5= 20-10= 76+8= 6+4= 72-30=
25+3= 13-6= 25-3= 13-9= 28+2=
28+5= 64+5= 67-60= 8+40= 5+8=
13-4= 12-8= 11-5= 6+5= 70+20=
35+30= 17-8= 20+56= 60-30= 6+36=
14-7= 10+5= 15-9= 9-9= 43-8=
68-50= 48+6= 14-6= 40+20= 24+3=
6+6= 10-7= 6+57= 23-7= 79-6=
13-8= 9+3= 80-6= 35+4= 48-2=
15-7= 53-3= 60-20= 9+25= 100-30=
7+5= 26+5= 12-4= 8+7= 14-3=
45-9= 11-4= 36+4= 7+4= 44+4=
47-5= 27+2= 6+10= 45-7= 10+33=
一、落實基礎
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從小抓起,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狠抓學生的計算。
學習計算,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打好基礎,才能學好。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新課標對低學段學生提出的具體目標。
二、創設情境,理解算理
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設疑引思,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原成學生看得見、摸得到、聽得到的生活情境。
例如,進行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實物操作來感知“破十”的過程和方法進而理解“破十”的算理。我利用課件設置情境,小麗和小蘭在熱鬧的商店中購買文具,小麗買了一捆鉛筆(十支)后,店里還剩15支鉛筆,小蘭要買9支鉛筆,想一想,店里還剩幾支鉛筆?為什么?你怎樣拿給他? 利用學生手中的學具小棍代替情境中的鉛筆,剩下1捆和5根,把15分成10和5,從一捆中拿出一根后,給小蘭9根,另外5根和拿出的1根是6根。即把15分成5和10,進而說出10根給了小蘭9根還剩1根,1根再加上5根是6根。接著列出算式:15-9=6,同樣,教學“12-9”“13-9”,“14-9”“16-9”要求學生動手擺小棒,邊操作邊說過程邊計算。
這樣使學生在“動一動、畫一畫、擺一擺”中充分感知退位減法的計算過程,進而理解“破十”的算理。
三、視聽結合,強化口算
學生的計算,一般來說,都是從口算開始。所謂的口算,實質就是心算。對于低學段的學生來說,口算所占的比例相當大。如小學一年級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都是運用的口算。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只有學會了口算,才能順利地學會筆算,如:計算45+37,筆算時,每位上的數相加,都用的是口算。
視算和聽算是口算訓練的兩種基本形式。視算是通過眼看、腦算、口說得數;而聽算則要通過耳聽、腦記,才能說出得數。在口算訓練中經常變換口算形式,將視算和聽算相結合,交替使用,并且把口算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口算的熱情,穩步提高口算能力。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幾乎每節課,都有口算的訓練,一般是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并且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及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訓練重點,認真加以落實。只有堅持長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把口算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口算的熱情,穩步提高口算能力。的具體情況及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訓練重點,認真加以落實。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培養學生良好的口算習慣,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進而推動筆算能力的提高,為我們的基本計算教學以及整個數學教學打下扎實的基礎。
四、筆算是不可缺少的提高計算能力的練習形式
學生口算能力提高了,不一定就能落實到筆頭,因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要注重學生的筆算練習。我利用早自習時間,針對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本班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容易混淆的題目,及一些不同題型的計算題,如直接寫出得數;看誰算的有對又快;在圓圈中填上大于號、小于號或等號;在方塊中填上合適的數……讓學生在辨析中既可以提高學生計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
五、嚴格訓練,養成習慣
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切實有效的辦法。
1.“一看、二想、三計算”的認真計算習慣
計算是一件非常嚴肅認真的事情,來不得半點馬虎,但恰恰有許多學生沒有這一良好習慣,拿到一道計算題,沒有看清數字,沒有弄清楚運算順序,就算起來了,那能不出錯嗎?例如:有位學生在計算3-3÷3這樣一道簡單的計算題時,由于馬虎,結果算成了0。如果在計算時,只要仔細一點,很容易看出這道的計算順序是先算除,再算減,正確結果是2。難道是這個學生不會計算嗎?不是,完全是不認真造成的。所以,在計算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習慣。
2.善于打草稿的習慣
學生在計算時,不喜愛打草稿,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老師布置了作業,有的口算,有的在書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寫上一兩個豎式,算是打草稿,這些都是不良的計算習慣。教學二年級下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這個內容時,學生的計算容易出錯原因是很多學生不用草稿紙,只用口算的方法降低了結果的準確性。教師要求學生找出專門的草稿紙,認認真真地打草稿計算,教師要走下講臺,督促學生落實,久而久之學生才會養成這一良好習慣。
3.認真檢查的習慣
一道題初步計算完了,不能算計算完全結束了,學生在計算中,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學生進行仔細的檢查。比如,數字看錯了沒有,運算順序錯了沒有,寫錯了沒有等,有的還可以進行檢驗和驗算,看結果是否正確。
關鍵詞:數學教學 實踐探索 習慣 興趣 方法 培養
小學一年級學生剛從以游戲為主的幼兒園出來,大多數很不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尤其是數學學習,因此,對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通過翻閱大量的教育教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學習理論等書籍,并經過有關專家的有效指導,我對小學一年級數學課堂教學進行了幾年深入實際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將自我見解總結如下,供同行們參閱。
一、學習習慣的培養
1.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前準備習慣。要知道上數學課前需要準備哪些學習用具、準備到什么程度,為順利完成課堂任務做好準備。在剛開學時,先就數學課上需要準備什么物品、怎樣擺放提出了如下要求:練習本要用哪一頁就翻開到哪一頁;要用的文具(比如筆、橡皮、尺子之類)要提前從文具盒里拿出來;課桌上的東西按要求擺好,收拾利落……
2.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要知道作業前如何準備,該怎樣書寫,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對于作業本的保護和使用,可采用評比展覽的辦法,不管是學生的課堂作業、家庭作業還是作業時所用的草稿紙,統統拿來展評,不僅注意作業的書寫質量,還要看看誰的作業格局安排得更合理,評選出優秀的榜樣進行表彰。
3.培養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要學會檢查的方法,做到注意細節。每當學生做完作業時,有的孩子就東張西望,不知道該做什么,要讓他們養成檢查的習慣。為此,教師要教給孩子檢查的方法,尤其是計算題,應該把題目抄下來,在草稿紙上再計算一遍或者是驗算。
二、學習興趣的培養
1.建立寬松、自由、平等的師生關系。要多表揚鼓勵,多給予一些期待,使“教”為“學”服務。對教材中一些抽象、單一、枯燥的教學內容,要賦予感彩,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讓學生輕松地學習。要時時處處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學生溝通,給學生提供向老師提意見的機會。教師對他們提出的建議和意見應虛心接受,并向學生表示感謝。
2.導入時設置懸念來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教學“時、分的認識”一課時可以設問:1與60相等嗎?如果有人認為相等,你覺得是怎么回事?在學生心想知而未得的時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維,解決認知困惑。
3.在探討新知中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如上了“圓形的認識”之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建立起有關概念,任意從裝有不同形體的實物的袋子里摸出物品,閉上眼睛說形狀,也可讓其他學生猜;接著老師指定形體,請學生摸出相應的物品來,并給說對的同學掌聲鼓勵。
4.采用積極鼓勵的評價方式。教師一個贊美的眼神、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言語都散發著情感的動力。當學困生稍有進步就鼓勵他:“今天你又進步了,老師很高興!”當學生書寫潦草時,幽默地告誡他:“你長得很漂亮,希望你的字也像你一樣漂亮。”總之,教師應多一些肯定、鼓勵、啟發和希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三、學習方法的培養
1.鼓勵質疑,讓學生敢提問。例如,在教學“1-5的認識”時,在主題圖出示后,我啟發學生仔細觀察,提示學生:“看著圖,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們有的直接表示圖意:“圖上有一把太陽傘”,“圖上有5個小朋友”。有的則提出與所教問題不相關的問題:“為什么沙灘上的男孩與女孩不去劃船”等等。面對學生提問的誤區,一方面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予以肯定,從而保護他們提問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要啟發學生:“我們還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圖中有幾把傘?用數字幾表示?’”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逐漸知道怎么表述問題了,紛紛提問。這樣,在學習中學生的頭腦中充滿了好奇與疑問,并敢于大膽地提出,而且對提問充滿了興趣。
2.主動參與,讓學生學會合作。在教學“統計”一課時,我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看錄像統計1分鐘內十字路口來往車輛的情況,開始學生各數各的,結果誰也匯報不清,于是我問學生:“怎么辦?”學生馬上想到了分工合作,即每人只記一種車輛的情況,最后匯總,結果各個組都順利完成了任務。
每個單元結束,我都會給學生布置一項開放性的作業,通過寫一寫、畫一畫、剪一剪、貼一貼等方式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數學。如:學完“10以內的數字”之后,我讓學生寫一寫數字像什么;學完“加減法”之后,讓學生畫出生活中看到的加、減法問題;學完“比較”,讓學生找一找家中的“大小、高矮”等等。對這種作業形式,學生非常樂于接受,不僅明確了學習數學的道理,而且關注了學習內容、意義和價值,激發了學習、探究數學的興趣與愿望,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一、營造鮮活課堂,糾正學生厭學行為
每個生命對未知的事物總是好奇,可我們的孩子有一部分卻偏偏不喜歡學習。有專家稱厭學行為就是人為地制造出來的拒絕學習的行為,而我們的部分教師就是通過課堂成為學生厭學的制作者之一。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走進孩子那五彩繽紛、瑰麗神奇的情感生活,去體驗、欣賞他們心中的數學世界,去理解、感受他們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等等,讓學生樂于學習,讓他們的數學世界活起來。
如在進行小學一年級上冊《10以內的減法》的教學過程中:在課堂教學上,老師微笑著問學生:“樹上有5只鳥,獵人開槍打死了1只,還有幾只?”一小同學回答:“還有4只。”其中有2、3個也附和著,大部分同學保持沉默,眼睛盯著老師,好像在問老師:對嗎?我適時問同學們,為什么不是3只、2只、1只呢?這時課堂氛圍就活躍多了,一個同學說:“應該是一只也沒有了,因為全都嚇跑了。”(其中有94%的學生贊同地點著頭。)“還有3只小鳥。”一個清脆的聲音在嘈雜聲響起。我適時問:“怎么會是3只呢?有同學說不對、不對。”其他學生也紛紛反對。
“你能告訴大家為什么‘還有3只小鳥’嗎?”我用溫柔的語調鼓勵著。
這個同學說:“因為5只小鳥是一家人,打死了鳥爸爸,嚇走了鳥媽媽,還有3只不會飛的鳥寶寶。”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老師和全班同學禁不住為他鼓起掌來。
各位親愛的同仁,當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標準答案內時,請輕輕地問聲:“你是怎么想的呢?”當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時,請你悄悄地說句:“你為什么這樣做呀?”那么,他們還會厭學嗎?相信只有在這樣的數學課堂里,我們才能聽到“1001”與《一千零一夜》合奏出的美妙旋律,才能看到“7”與“北斗七星”連綴出的斑斕夜空。也只有在這樣的數學課堂里,孩子們才會深刻地銘記住3只可憐的鳥寶寶,以及它們那被打死的鳥爸爸和被嚇走的鳥媽媽。只有他們參與了、理解了、投入了,他們才會有興趣學習,才不會成為教師人為創造厭學現象的犧牲品。
二、對心理方面的因素對癥下藥,進行糾正
1.穩定學生情感。小學生在計算時,總希望能很快得到結果,因此,當遇到計算題里的數據較大或算式顯得繁瑣時會產生排斥心理,表現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認真地審題,沒有耐心去選擇合理算法,從而導致錯誤出現。教師就要利用計算過程反復訓練培養學生穩定的學習情感和良好的學習態度。
2.集中學生注意力。注意力差的孩子,在視知覺把收到的信息傳遞到大腦進行分析時,信息會受到干擾,就容易出現錯誤、遺漏或遺失,從而導致粗心問題的出現。從生理層面分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0―6歲的早期教育。研究表明,大多數在走路前沒有充分爬過的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學習中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身體的協調性差,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動,妨礙了他們從外部世界獲取有用的信息。由于計算題本身沒有情節而且形式簡單,容易造成小學生在看題、讀題、審題、演算的過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計算式題中的數字、符號抄錯,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當然,計算中抄錯了一個小小的數字或符號,那無論你運算順序怎樣正確、解法如何完美,都將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3.有利于培養學生做事抓重點的習慣。計算題本來就枯燥,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天玩,使得他們不能夠長時間認真地做習題。如果一下子做十幾或幾十題,學生做得天昏地暗,錯誤的習題相對就多了,也體現不出學生計算水平的高低,做到后來草草完成。而學生做得少,認真做,正確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每次計算時8―10題足矣,如果用“拔苗助長”式的練,錯誤多,學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會產生排斥。這個時候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要改變訓練方式。
三、有利于學生有意注意的培養
【關鍵詞】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特別是低年級教學往往更注重引導學生熟悉概念、認知學科,而對計算能力培養則多停留在表面,學生學到的只是步驟,不是方法。有效的計算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習元素,由淺入深,發散出層次,讓學生由意識帶動思維,由實踐完善方法,感受到計算樂趣,能夠創新運用。在實施中,結合學生心理,啟發學生潛力是關鍵所在。
一、聯袂生活,提升學生計算興趣
數學計算對不少小學生來說是抽象而復雜的,學生們將計算被動化、機械化很大原因是沒有了解計算的意義,沒有進入到恰當的計算環境中,這便是由于生活化引導的缺失。讓有效的生活情境與計算教學相結合,才能讓學生投入到熟悉的認知中,激發起思考的動力,體驗到計算樂趣。有的教師生活情境設置過于簡單,有的則缺乏關聯,沒有將計算的抽象性徹底消除掉,學生的掌握理解可想而知。教師一定要發掘學生所熟知的生活元素,讓學生體會到親切感,進入到身邊的數學中,以興趣啟發思維,以聯想力催化能動性。
例如,在小學一年級《十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學習中,我沒有用“數數有幾個人”或者動物的數字故事等常用導入法來引導學生,而是選取了學生最熟悉的身邊事物設置情境:“開學了,同學們都要整理書包,我們來檢查檢查,發了三本課本,兩本練習本,一共是幾本書本呢?大家可以馬上數數看。”“3加上2是五本。”“除了課本明天只需要一本練習本,所以需要帶幾本書本到學校呢?”“要減去1,是4本。”這樣現實生活性極強的情境引導使學生興趣都挺高,計算得也更有效率。
二、理清算理,優化學生計算思維
計算學習離不開對算理的掌握,顧名思義,算理就是計算的道理,也可以理解為方法路徑。數學計算是建立在固定的規則和秩序上的,再復雜的計算也有它的層次性,學生需要保持對算理的清晰了解度,才能夠擺正思路,找對捷徑,快速、準確地計算出答案。小學數學中的算理相對簡單,教師對學生的算理導入關鍵是要灌輸意識,啟發學生的計算探究思維,讓學生懂得結合已有的知識運用于計算過程,跟隨算理進行深入探索。例如,在小學二年級《認識萬以內的數》教學中,在理解認識百位數、千位數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能掌握百位數與十位數、百位數與百位數的加減法。在面對600+400=?的計算題時,不少學生轉不過彎來,第一反應是用豎式規規矩矩地計算,我于是用算理進行啟發:
師:我們先來看簡單的6+4=?
生:10
師:那么這道題大家這么看,六百就是六個百,四百是四個百,六個百加四個百是多少?
生:十個百
師:對了,十個百是多少?
生:一千
師:所以大家可以總結規律,整百相加直接加百位數就行了。
理清算理,調整思路,讓學生學懂得了先想再算,多發現計算規律,而不是一來就埋頭苦算。
三、操作實踐,鞏固學生計算能力
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最根本的因素還在于融入實踐,讓學生自主操作,在熟悉演練中強化、鞏固能力。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有方向、目標明確地進行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學會自主創新。
1.直觀演示,動手模仿。小學階段的計算學習具有可直觀操作性的特點,對于難以理解的計算過程,可以通過利用工具、實物進行具體觀察,經過實際的演練來獲得正確答案,以及掌握計算規律。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階段性心理,綜合分析,設計切入點。小學生普遍具有好奇心、模仿力強、操作欲望積極的特點,但是他們綜合分析能力,抽象理解力較弱。為此,教師演示引導,學生動手模仿,是較好的理解計算途徑。教師可以在教學環節中多設置動腦比一比、動嘴說一說、動手做一做等計算實踐環節。例如,在學習小學二年級《表內乘法(一)》時,我沒有一來就導入口訣,而是著重讓學生操作理解。我用小棍兩兩一組,擺出兩個2、三個2、四個2,讓學生觀察并先用加法求和,學生很快列出2+2、2+2+2、2+2+2+2的算式并順利解答。在這基礎上我再導入乘法算式和口訣,學生很快理解了乘法的意義便是將相同數加起來的快捷方式。接著我讓學生也自己用小棍進行操作,對應乘法算式2×2、2×3、2×4進行擺一擺、乘法口訣背一背,在自主動手時,學生的計算理解力更加鞏固加深了,計算思維也更加清晰,而計算學習過程也增添了吸引力。
2.創新方法,多樣練習。計算學習中的常規實踐大多來自于解題,這卻是最容易讓學生感到抗拒的,傳統數學課堂中的練多是呆板、單調的算式題,而教師的傳統觀念也是多用“題海戰術”來加強學生的記憶,鞏固學生的理解。但其實計算練習更適合給予學生輕松的練習氛圍,巧妙的、多樣的練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快樂實踐,在互動與創新的基礎上體驗自主運用,強化靈活思維。教師可以用小游戲穿計算練習中,或者巧妙設定計算規則,設定出人意料的計算目標,讓學生們把練習當作新穎的任務去完成,在玩樂中實踐,在投入中鞏固。例如,在小學一年級《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學中,練習環節,我設計了“開火車答題”的練習游戲,讓學生以輪流答題,點到回答,并且由上一個學生自編題目考下一個學生。新奇的練習法讓學生們都情緒飽滿,躍躍欲試,學生們出的題目也有模有樣,如:“我有12本書,送給妹妹3本,還剩幾本?”等題目。有趣的練習讓學生們積累起快樂的心態,掀起陣陣學習。此外我還常用搶答、同桌合作、模擬情境等方法豐富計算練習。
小學計算教學關系到學生未來更深入的數學系統學習,更是數學邏輯思維發展的起航點,其教學意義是重大而關鍵的。在意識到位的同時,教師還要勇于探索創新,而不是一味借鑒別人的方法,要契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際,把準學生的認知心理,巧妙有序,拓展出行之有效的計算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鐘建春.對小學計算教學的理性思考[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