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溫州攔街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歷史教學中挖掘傳統節日中蘊含的知識
【案例1】春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包含著深刻的蘊意,在傳承中可以讓學生懂得重親情、重人倫、重禮儀、重和諧的精神和文化特征。春節貼春聯、帖門神、放爆竹是一種民間文化,不僅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并有期盼吉祥祝福之意。
問題:
1.對聯即楹聯,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學生對對聯并不陌生,因為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可以通過讀對聯活動,增長學生的知識。
2.中國民間的除夕夜大多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為什么放鞭炮?它包含有哪些知識?如“辭舊”的關門放爆竹有什么寓義?“開門爆竹”又有什么含義?正月初一至初五為什么一直放,而過了初五,初六就停止放爆竹,這是為什么?亞運會里的焰火里含有許多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你能舉出一兩個例子嗎?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2】每年端午節來臨,不論城鄉,家家準備著粽子、雄黃酒、端午草和菖蒲等。劃龍舟既是一種有紀念性的活動,又是一種體育活動,現在國內還專門有劃龍舟比賽項目。它有著深刻的寓義。
問題:
1.煮粽子、蛋時為什么要加車前草、豬牙草、戚戚草、艾葉和當年的新麥穗,有的地方還用煮蛋的湯水來洗澡,這是什么原因?
2.端午節喝雄黃酒、門窗上掛上菖蒲,這有什么科學道理?
3.請簡述劃龍舟的含義。
【案例3】“攔街福”流行于浙江溫州等地。據清乾隆《永嘉縣志》記載,此俗在清初盛行。攔街福舉行之日,通衢設紅樓,扎花門,張布幔,懸燈結彩,氣氛熱烈。街頭還上演戲曲、彈詞、木偶,以及滾龍、踏高蹺、猜燈謎和各種文娛活動,同時家家設祭臺、擺盆景、陳花卉,稱作“花祭”。店鋪以減價招來顧客,各方游客云集。溫州城內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從康樂坊開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舉行祈福活動,為溫州地方性民間傳統節日。
問題:
過去的“攔街福”活動與現在的“攔街福”活動形式不同。現在的活動豐富多了,除了保留傳統的項目外,增加了小吃、兒童玩具、餐館名菜推介、書籍、木偶類的工藝品等。那么,“攔街福”“變味”利弊如何?請說出理由。
通過對傳統節日的深層次了解,使學生對各個節日的寓意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剔除其中的消極意義,弘揚積極的民族文化,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使其文化藝術功能得以傳承。
二、歷史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的現代價值
1.促使民間文化的回歸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并不是把社會生活中的全部內容和細節都傳遞和教授給學生,而是把其中精華的、有價值的進行傳授,以滿足學生生活的需要。一切民間文化的演變都是嵌入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之中。這種演變既包括原生地隨著政治經濟關系和其他社會結構因素歷時性變遷導致的變化,也包含著共時性傳播至異地后受當地狀況制約而發生的“本土化”衍生。而民間文化各地的習俗也會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教師要把這些知識設計成問題,使學生學習興趣高漲。教學的真正目的就是架起書本世界與現實生活世界之間的橋梁,把生活世界的教育資源與書本世界融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意識到自己學習的價值,才會產生學習的動力。
2.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
保護民間文化,首先要有一個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既要學習漢語,又要學習本民族的語言。現在許多城市的孩子平時與家長交流都用普通話,長大之后,有的聽得懂當地的方言,但不會說。于是,有些地區的政府部門為了保護這些方言文化的傳承,利用廣播、電視專門設置欄目和頻道,用方言播放節目,既照顧當地老年人看不懂、聽不懂普通話之苦,又能影響年少孩子學習當地方言。就連外來人員在本地區工作也能通過媒體學習方言。作為學校的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優秀文化,使之得以傳承和發展。中國民間藝術歷史悠久、絢麗多彩,是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是華夏子孫長期的勞動生產、生活方式、精神追求的智慧結晶。在教學中能很好地掌握和運用民間實例,靈活地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準確地找到與學生契合的興趣點,更好地根據本土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學,以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
3.對鄉土文化活動的創新
現代化過程是一個科學化、理性化的過程。民間文化是歷史文化,它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精神生活和情感歸屬的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和源泉。在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電視還沒有普及,電影業發展也滯后,只是家家通廣播。于是鄉村的鼓詞、南戲成了當地人們的精神食糧;隨著大眾傳媒快速發展,影視業的普及,作為溫州地區的鼓詞、南戲一度走向低谷。要使該活動有一定的生命力、影響力,就要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增添人們喜歡的內容。所以,大多地區在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時,選擇了“先繼承、后創新”的路子。社會經濟繁榮,文化交流頻繁,多向互補的多種文化的交融匯合,使傳統文化顯得更具有生命力。歷史的變遷,需要教師通過課堂活動來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反思和創新。筆者去年在南京外國語學校聽了一堂《侵略與反抗――話劇〈茶館〉》,先用一組圖片(外來船艦、吸大煙者、中國港口的淪陷),配以低沉的音樂來營造出一種教學氛圍。學生自編自演,不僅把握住歷史事件和文化知識,可貴的是將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轉換為一種嶄新的曲藝課。于是作為中國傳統的話劇文化在學生心中扎根,同樣,溫州的地方戲、鼓詞是本地節日不可或缺的節目。如果在教學中,也把溫州鼓詞的琴、快板拿過來在課堂中傳授,一定會增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4.注重節日文化的提升
人類歷史是“自然歷史過程”和“自覺活動過程”的統一。任何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而聯系就是事物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如果沒有一事物對他事物的影響、作用和制約,也就不存在事物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要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用什么去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精神培育呢?僵化的歷史與抽象的泛泛空談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所以,關鍵是作為教師自己首先要擁有一個豐富的、健全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品格。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審美生活是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因此,課堂教學中必須關照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培育學生的批判精神。美育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育要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如攔街福里的猜謎語、成語接龍都是品位較高的項目,學生通過體驗,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感悟人民群眾的聰明智慧。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既要注重本土文化資料的收集與積累,也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的項目放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知識,在收集的審美體驗過程中,參與文化的傳承,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對優秀民間文化的認同感,進而培養熱愛鄉土文化的情懷。
5.包容教育的民間文化表達
歷史教育的目標,是通過有目的的“教”與“學”的活動,建構對社會中的人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認識,以有助于學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并最終有助于學生的成長。新的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歷史課程應該堅持時代性,培養全球視野,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全面體現歷史教學的本質要求。歷史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史學遺產,有益于人生修養,其中所蘊含的眾多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人生智慧與人生經驗,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充分利用好、開發好當地有效資源,對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有一定意義。上海世博會引來眾多的游客來參觀,就是100多個國家不同文化的吸引。由此可見,文化的影響力不遜于科技。歷史是一部豐富的人生教科書,歷史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利于人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世界因多元而豐富,因多元而有生機,歷史教育自然因其文化的多樣性而豐富美麗。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要想方設法營造環境,讓學生從歷史演變中汲取知識和智慧,在歷史學習中吸取經驗,在歷史的傳承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在對歷史的尊敬中培養社會責任感,在對歷史的感悟中區分是非善惡。
傳承本土文化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它有利于消除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知識與實踐之間的隔閡與對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豐富的多樣化,形成高尚的個性品質;有利于在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的同時,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節日文化的傳承中,了解祖國、了解家鄉,進而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參考文獻
[1] 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課堂教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6.
[2] 譙偉.論中學歷史教育的時代性和全球意識.教學與管理,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