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人與海小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小說《老人與海》與電影《老人與海》
小說《老人與海》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它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經典之作,一經出版就深受世界各國讀者的熱烈追捧,同時也為海明威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正因為《老人與海》這部作品廣泛的傳播效應以及小說作品獨具特色的故事內容,因而這部小說便成為改編電影的文學藍本,其中改編最成功的應屬著名導演約翰斯?特奇斯的電影《老人與海》(1958年上映),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不僅觀眾對其贊不絕口,而且在當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老人與海》這部電影獲得了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獎的提名。當然,憑借著電影劇情的吸引力以及演員們精湛表演的襯托,電影《老人與海》榮獲了當年奧斯卡中的最佳原創音樂獎。嚴格上來說,電影《老人與海》完全遵循著小說《老人與海》的故事劇情來拍攝,將“硬漢”桑地亞哥勇猛地與鯊魚斗爭的小說故事成功地搬上了銀幕。已上了年紀的漁夫桑地亞哥面對84天都沒有捕到魚的窘況,他做出了獨自到深海去捕魚的大膽決定,并勇敢踏上了出海新征途。在小說《老人與海》中,海明威利用象征寫作手法寄予了該部作品深刻的寓意,利用大海、馬哈魚、鯊魚等形象象征現實生活的人與事、欲望與夢想、困難與勇氣、抗爭與妥協。而在電影《老人與海》中,對于這些象征寓意的表達導演巧妙地通過人物形象塑造來實現,因而在《老人與海》中小說與電影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一些不同之處,兩者形成了對比審美性。
二、小說和電影《老人與海》的敘事視角
在敘事視角上,電影《老人與海》做出了大膽創新,利用本體視角代替了小說中的客體視角,從而有利于電影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說《老人與海》中,海明威利用第三人稱的口吻來進行敘述,從而凸顯出小說敘事的客觀性,以清晰講述故事的內容。于是,海明威通過小孩馬諾林的敘事視角來講述桑地亞哥的故事,這個與桑地亞哥親密無間的小孩更加了解漁夫老人的行為,同時也更加直觀、感性地呈現故事劇情。但是,在電影中其敘事視角變得更加多維化,加入了作家的本體視角,進而有利于電影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強人物形象的真實鮮活性,拉近觀眾與電影人物的距離。
當然,也正是由于電影與小說的敘事視角發生了變化,因而形成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較,但這種改變更有利于對故事脈絡的清晰敘述。在影片中,導演新添加了作家海明威與妻子兩個角色,影片之初就是通過這兩個人物的視角將主人公桑地亞哥引入了觀眾的視野,海明威夫婦在海邊度假時注意到了這個老漁夫,并且激發了海明威的創作靈感,為了獲得更多關于桑地亞哥的信息,海明威與妻子多方詢問與打聽。作家海明威與妻子成為這部電影中的一條重要線索貫穿于電影之中,同時也是實現導演轉移敘事視角的主要途徑,多元的敘事視角豐富了小說單一的敘事視角,從而增強了電影《老人與海》的可看性。此外,導演加大了小男孩馬諾林的戲份,并重點塑造了這個“小硬漢”的人物形象,進而加強了小男孩敘事視角的作用,通過小男孩對桑地亞哥的崇拜從而更加襯托了老漁夫的“硬漢”特征。此外,多維敘事視角的出現淡化了小說故事的悲劇性,老漁夫桑地亞哥不再顯得那么孤獨寂寞,因為有作家海明威夫婦以及小男孩馬諾林對他的關心與牽掛,電影不僅傳遞出小說勇敢斗爭的創作主題,而且還賦予其新的創作主題――愛。
三、小說和電影《老人與海》的人物形象塑造比較
(一)男主人公桑地亞哥“硬漢”形象塑造
在小說《老人與海》中,男主人公桑地亞哥的出海捕魚經歷完全是依托小男孩馬諾林的敘事視角來進行講述,而老人的“硬漢”形象塑造除了其與馬哈魚、大鯊魚之間的斗爭以及老人出海前的夢境來展現之外,主要還是通過小男孩的感知與崇敬來烘托。但是,在電影《老人與海》中對于桑地亞哥形象的塑造新增了兩條其他線索來營造,導演通過老人的女兒、年輕漁民的思想與言行來凸顯。在女兒眼中桑地亞哥已然成為一個老父親形象,需要她來好好照顧與關愛,而在年輕漁民眼中,桑地亞哥的英雄輝煌、硬漢形象已不復存在,因而他們總是有意無意戲弄桑地亞哥。而這種起初階段截然相反的形象塑造正是導演良苦用心之所在,為影片后面老人桑地亞哥勇猛爆發、重現輝煌埋下了伏筆。
此外,在電影中,導演不僅想要凸顯出桑地亞哥的“硬漢”形象,而且還想更多揭示桑地亞哥的內心世界,從而便于觀眾理解老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因而,導演只是重現了桑地亞哥一個回憶的夢境,那就是通過夢境再現了桑地亞哥師父對其人生的影響,在海灘上師父教授桑地亞哥捕魚技巧時,同時也告訴桑地亞哥一個重要的經驗,要想成為一個出色、成功的漁民掌握撒網與扯帆只是基礎,他還應具備足夠的勇氣與膽量,并洞悉魚身上的巨大價值,將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捕魚中,通過不斷努力將自己訓練成一個真正的捕魚高手。師父的教誨影響著桑地亞哥的一生,因而即使年邁,桑地亞哥依舊想要展現自己的勇氣與輝煌,再現自己已成為捕魚能手。通過這種形象的反差對比,不僅凸顯了桑地亞哥的“硬漢”形象,而且還揭示了桑地亞哥內心對愛的渴望,借此行為來引起他人的關愛。
(二)小男孩馬諾林“小硬漢”形象塑造
小男孩馬諾林在小說《老人與海》中作者海明威對其形象塑造并沒有花費多少筆墨,甚至在最初的創作中海明威并沒有塑造這個角色,只是為了突出小說敘事的客觀性,因而在后來的創作中才添加了這一人物形象,將其塑造成桑地亞哥的好朋友,并以他的口吻與感知來展開敘述。盡管如此,在小說中小男孩馬諾林這個形象也是模糊、抽象的,讀者對其并沒有更多的了解,更談不上留下什么印象。然而,在電影《老人與海》中,導演重點塑造了小男孩馬諾林這個人物形象,馬諾林對桑地亞哥傾注了所有的關愛,盡最大努力來排解老人的孤單與寂寞,于是小男孩馬諾林以清晰、立體、鮮明的形象得到了塑造。馬諾林一直非常崇拜桑地亞哥,敬佩他的勇敢與堅毅,因而他希望自己也能夠成為一個“小硬漢”,老人與孩子的親密關系更加烘托了電影“愛”的創作主題。
電影對小男孩馬諾林的形象塑造更多的是展現其對老人桑地亞哥的關愛以及桑地亞哥對他為人處世的積極影響,最終達到烘托桑地亞哥“硬漢”形象以及影射關愛主題。老人桑地亞哥在小男孩馬諾林心中永遠是英雄、輝煌的象征,因而他也始終以老人為榜樣來要求自己要勇敢、堅強與執著,于是在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馬諾林會經常到海邊,一邊等待老人的回來,一邊向大海呼喊他在鎮上經歷與聽到的事情,希望通過這種呼喊的方式讓老人了解鎮上發生的一切。即使老人的女兒勸阻他,并告知老人不可能聽見他的聲音,但馬諾林堅信老人說過的話:發出的呼喚永遠不會消失,即使在海的另一邊老人也能聽到。因而當馬諾林贏得了棒球賽的勝利時,他立即跑到海邊呼喊著告訴老人,當在海邊發現老人船的蹤影時,馬諾林非常興奮,積極幫老人收網,在回家的路上陪老人說話。
(三)作家妻子與老人女兒的女性形象塑造
在電影《老人與海》中,導演增加了兩個女性人物:作家的妻子及老人的女兒,并重點塑造了這兩個女性形象,從而彌補了小說中女性形象的缺失。同時,女性形象的塑造也豐富了電影的看點,始終凸顯出“愛”的主題,進而為該部電影吸引了眾多女性觀眾的關注。在電影中,作家海明威的妻子是一個新虛構的女性形象,在原文小說中這個人物并不存在,而在電影中她卻發揮著重要的牽引作用。起初,作家妻子并沒有注意到老漁夫桑地亞哥,是丈夫對其的關注引起了她對老人的興趣與關心,以至于當老人出海兩天都沒有回來時,她非常擔憂老人是否在海上遭遇了不測,于是她立即驅車趕往市政府,請求政府一起幫忙尋找老人。即使并未得到政府救助的支持,但她依然沒有放棄,甚至希望丈夫能同她一起駕船去尋找老人,足以可見她對老人的真切關愛。
小說對女兒的描述僅有幾句,告知讀者其嫁給了哈瓦那的丈夫,跟隨丈夫到哈瓦那生活而離開了老人。而在電影中,導演加重了這一女性形象的戲份,她以探望老人的名義在影片之初就活躍在銀幕之上,希望老人能隨她一起到哈瓦那與丈夫一同生活,于是在影片的開始部分觀眾看到女兒為極度疲勞而休息在門口的父親桑地亞哥披上毛巾。但關于這個女兒的形象塑造,導演通過其對老人前后態度的變化來實現,起初她只是擔心受到他人指責而回來照顧老人,對于老人晚年生活的關心只是出于責任而非真心。但在影片末尾,當她得知父親出海兩天未歸時,她流露出對父親真切的關心與擔憂,因此當她看到老人支撐著虛弱的身體將船駛回岸邊時,她急切跑向老人去幫助他將船靠岸,即使老人拒絕但她依然堅持。如此,女兒對老人真誠、深切的關愛便一覽無余,并深深感染了觀眾的內心。
四、結語
經典的文學作品總是能夠勾起人們對其的無限留戀,而將其改編成電影作品則是滿足人們對文學作品留戀的一種有效途徑,成功的電影改編作品能通過影視視角讓觀眾更加形象、具體感知文學作品及其內涵。因此,《老人與海》這部經典文學之作也吸引了眾多影視人對其的改編,在1958年美國版的電影作品中,導演與編劇保留了小說作品中原有的故事框架與創作意圖,并且對原著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改編,尤其是在故事人物形象塑造上進行了一定的修改。于是,《老人與海》中人物形象塑造有了小說與電影的比較,而且在電影中還加重了對小男孩馬諾林“小硬漢”的形象塑造,增加了作家海明威妻子與老人女兒的女性形象塑造,從而令電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豐富、真實,凸顯出小說中的“硬漢”主題,并且傳遞出愛的新主題。
[參考文獻]
[1] 黎明.經典的意義:再析電影《老人與海》的主題精神[J].電影文學,2008(17).
[2] 津沙.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老人與海》中的電影臺詞[J].海洋世界,2011(11).
[3] 劉建芳,李紹杰,毛海濤.硬漢與基督――《老人與海》的象征意義分析[J].時代文學(雙月版),2010(10).
關鍵詞:老人與海;語言表達;用詞技巧;重復手法
一、前言
《老人與海》之所以經典,在于其思想,更在于其語言。立足于英文原著,對《老人與海》這部經典作品進行分析,以獨特的視角對該書的語言創作進行評析,既能夠體味原著作品的深刻內涵及情感韻味,也有助于提高英文水平。筆者在精讀原著之后,對它進行深層次的鑒賞,并對文章的語言風格和藝術特色進行透析,為讀者提供借鑒。
二、《老人與海》原著語言風格和語言表達
簡約凝練是該部作品的整體風格。無論是在語言對白,還是心理刻畫上,作者都力求簡單直接。以老人出海之前的描述為例,來評析該小說的整體語言特色。
He no longer dreamed of storms…nor contests of strength.nor of his wife.He only dreamed of places now and of the lionson the beach.They played…But he knew he would shiver himself and that soon he would be rowing.
(1)從整體看,該語段簡單凝練。將句子拆開來看,以單音節和雙音節詞匯為主,愈發襯托的語言清新活潑,簡約且富有藝術美。
(2)立足于詞法角度分析,該語段中很多單詞都屬于一詞多義,使小說的創作語言更加豐富。例如,dusk具有多種詞性。作為名詞,表示黃昏、傍晚、幽暗;作為形容詞,可譯為微暗的、變暗的;作為動詞,即變暗。
(3)整部小說中,充斥著大量的簡單句,使得段落結構比較簡約,更容易被讀者理解。無論是遣詞用句,還是文筆格調,鏗鏘有力,卻又不失簡約。該段落中大量應用“nor of”充分展現了老人內心的強烈信念,不屈服命運的精神。加之,后部的動作描寫,仿佛將我們帶到了桑提亞哥老人的海邊,去感受老人的戰斗精神。作者多以簡單句,勾勒整體作品,使文章思路清晰且干脆。
(4)該段落中,作者不過度追求句法的完整,以省略結構為主。雖然有悖語言的嚴謹性,但恰恰在語言層面奠定了小說的感情基調,使文章的語言擺脫了語法的框架結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而這些破碎的語言,也與小說的背景氛圍相得益彰。例如,I remember everything from when we firstwent to get her.該句中,標準的句法結構是在“when”前面加上“the time”。此處的省略是作者刻意為之,雖略顯破碎,但是,反而在豐滿的語言描述中,植入了一些場景感,簡約卻又能夠為讀者營造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三、《老人與海》用詞技巧
對原著進行解讀,并品讀小說中的經典句子,對它的用詞技巧進行論述。
I Can do nothing with him and he Can donothing with me,hethought.Not as long as he keeps them up.該句中,“Not”的使用,非常經典。在句法上,它與“I can”并列,深層次含義上,它又直觀地道出了老人內心的堅定。桑提亞哥老人堅信,只要不避讓、不退縮,就會贏。老人無助,卻執著。如果沒有“Not”一次,就喪失了句子的這種情感功用。
該小說的語言很簡約,語法結構卻比較豐富。作者借助語法層次的精煉度,對老人的生活場景和捕魚場景進行描述,又在無形中,在這些場景描寫中滲入老人的復雜心境。省略句是該小說的一大特色。省略句應用過程中,會有意識的省略很多單詞,這恰恰使小說語言更加簡潔凝練,深化了小說的整體語言表現力。
四、《老人與海》重復手法運用解析
重復手法,即在小說中,對詞匯、短語和句子進行重復使用。例如,小說中這樣描寫:He let the linedown,down,down,unorlling off the first 0f the two reserve coils.該句中“down”運用了三次。單從句法布局上論述,使文筆更加連貫,句子更加悠遠神秘。同時,它也強化了句子的整體情感表現,使小說在閱讀過程中,更加富有節奏感,情感也更加跌宕起伏,對讀者產生了很強烈的感情沖擊,使讀者更能體會主人公的內心感受。
再例如,If the boy were here.在桑提亞哥與馬林魚戰斗過程中,連續出現了五次。老人一直在想,假如小男孩馬諾林在就好了,不斷重復的語句,既道出了老人的自我心理暗示,又間接詮釋了老人與馬諾林的友誼,使小說更具情感表現力。作者正是通過別具一格的重復手法,將主人公的情感滲透在小說的字里行間。使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體會小說的感情基調,不需要刻意去思考。無論是小說的語言布局,還是情感脈絡,都更加自然、清新、流暢。
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刻畫了一個“硬漢子”形象,在艱難困苦的人生中,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我視死如歸。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來一下關于老人與海的讀書筆記500字,請您閱讀。
老人與海的讀書筆記500字1《老人與海》是美國海明威寫的關于老人、孩子和海的一本英雄主義的書。
文章里寫了古巴老漁夫圣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于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里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受鯊魚的襲擊,他用盡了一切個人手段來反擊。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丟掉了。盡管結果魚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志。
看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媽媽,她就像老人一樣的堅強、自信。
在我們這個家里,靠我媽來維持,每天很早起床,做飯、干活,然后晚上11點睡覺,平時媽媽省吃儉用,把省下來的錢作為家里的補貼與生活費、我的教育費。而且每天早上運動,來保持充沛的精力。今年我又得了腎炎,但我的媽媽還是微笑的對我說:“沒事的,會治好”。為了讓我過上與平常孩子的生活,每天都陪我。這么多年來,媽媽毫無怨言。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打敗”。這是圣地亞哥對人們的真實忠告!
老人與海的讀書筆記500字2《老人與海》50年代就被介紹到中國來了,中國的讀者對于海明威以及《老人與海》都不陌生。
《老人與海》的素材來自于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老人獨自在海上打魚。他釣到了一條大魚,把魚頭和上半身綁在船上,但是他遇上了鯊魚,老人使出了渾身解數和鯊魚搏斗,鯊魚把能吃到的魚肉都吃了,結果這條大魚又剩下不到一半,還不到800磅。
海明威在這個故事原型的基礎上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和刻畫,塑造了圣地亞哥爺爺這樣一位普通而又可敬的勞動者的形象。
他不被任何困難所壓服,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與生活中的磨難做不屈不撓的斗爭。他說:“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卻不能打敗他。”這種求不言敗的硬骨頭精神貫穿在《老人與海》故事的始終,它所包含的哲理值得讀者細細咀嚼。
讀了《老人與海》這個故事后,令我很感動,前八十天,他一直打不到魚,對于一個捕漁夫來說,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可是老人并沒有放棄,繼續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卻跟老人相反,沒有珍惜時間,導致很多時候,時間都過去了,可是自己卻沒學過丁點本領。
在這,我想勸一些沒珍惜好時間的人說:“請用自己的手抓緊時間,這樣,時間是不會被空氣吹走的。”
老人與海的讀書筆記500字3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平凡的老人,一條普通的大馬林魚,在茫茫大海上發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經歷。
這本書講了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后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于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斗,結果大馬林魚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讀完這篇小說,我發現,老人的故事不僅象征著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象征著整個人類堅不可摧的精神。在現實中,他雖然失敗了,但在精神上,他卻是勝利者。在這里,老人不僅僅是代表著一個人,而是代表了一股力量,一種精神,那是讓人敬佩的堅韌不拔,永不服輸的精神。我也十分佩服小說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堅強,不能遇到一點挫折就敗退,這樣永遠也做不成一件事。
老人與海的讀書筆記500字4失敗,在許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來,就能擊潰人的斗志,讓人徹底崩潰,失去生活的希望。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個敢與失敗作斗爭的例子。
《老人與海》主要講了一位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翁一次特別的打魚經過。在連續84天沒有打到一條魚后,但在第二天,他非常幸運地捕獲到了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那條馬林魚是他平生捕到的最大的一條魚,那條魚比他的小船還要長2英尺!馬林魚的身體大,力氣自然也大。它拖著老人和小船在海上漂流了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來沒有經歷過的艱難考驗。大馬林魚在大海上奮力掙扎,企圖逃回大海。老人為了制服馬林魚,精疲力竭,皮開肉綻,但他并沒有向大馬林魚屈服。他憑著頑強的意志,終于把大馬林魚扎死,拴在了船頭。然而,幸運并沒有出現,等待老人的是更大的考驗。一群嗅著血腥味而來的大鯊魚與已經皮開肉綻的老人展開了殊死博斗。最后老人的命雖然保住了,但鯊魚們吃光了大馬林魚,老人拖回去的最終是一副光禿禿的骨架。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失敗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擁有一顆堅強、不屈服的心來面對失敗,成功就一定會向我們走來。
老人與海的讀書筆記500字5當我帶著好奇心讀完《老人與海》后,我被老人那份孤獨和勇敢所打動了。
在這本書中,主人公是一位叫亞哥圣地的老人,他沒有朋友,一生都在捕魚,而他的唯一親人也已經離他而去,只有一個人能安慰他,就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孩子。但是,在老人四十多天沒有捕到魚的情況下,孩子也被他的父母帶走了。看到這里,我覺得老人好可憐、好孤獨,想想在我們身邊,有父母呵護我們,有小伙伴陪著我們,還有老師教導我們,而他的唯一的安慰也離開了他,跟老人比起來,我們是多么幸福啊!在孩子離開后,他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孤獨加上失敗,如果是我,我可能就要放棄了。
可老人并不這么想,他依舊帶著能捕到大魚的信心地出海捕魚。他對孩子說:“你可想看我釣上來一個一千多磅的魚?”原來老人心中一直充滿希望。在文章最后,老人說:“不抱希望的人真愚蠢!”這句話也證實了我的想法。
當我看到老人經過三天三夜捕到的大馬林魚被鯊魚吃得只剩下頭時,我感到一陣陣傷心。老人卻沒有抱怨事實,只是平靜地接受了它,并且在返航后不久就為下次的出海做打算。
讀完這本書,使我明白了:每一回都是新的開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只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老人與海的讀書筆記500字6《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品。在整個小說當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堅強而有魄力的老人在海上的戰斗故事。
在故事的發展過程當中,隨著整個的搏斗激烈程度的升級,整個的故事的趣味性也是同步升級的。所以說,很多人認為真是一個乏味的故事也是情有可原的。
因為西方的小說的故事情節的描述與東方的小說的描述還是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的。在我們常見的小說當中,小說的情節的發展一定是要有一個漸漸推進的過程,同時故事的遞進也是非常激烈的。
但是,在西方小說當中,故事情節的發展往往是更加平淡一些。而且因為對于東方的讀者來說,因為小說本身就是譯本,所以在整個的故事的領悟方面就是存在一定的誤區的。對于讀者來說,自己所領悟到的部分都是已經經過了別人的思想的過濾的,所以對于作者的初始的思想以及觀點就不能夠做到切實的掌握。
老人與海最后的結果其實才是令人疑惑的。因為老人最后經歷了生死搏斗得到的只是一具沒有任何作用的魚架,所以整個的故事的結局其實還是充滿一定的悲劇色彩的。不僅會讓我們想說,到底老人的這樣的付出值得嗎?
其實,如果在回頭重新對于小說進行梳理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其實老人已經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東西了。
因為在那樣的環境之下,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場搏斗的話,可能老人早已經對于生存沒有任何的希望了。
老人與海的讀書筆記500字7波濤在繼續的翻滾,擊打在岸邊的礁石上,濺起晶瑩的浪花。海邊的木屋里,一位叫桑提亞哥的老人安詳的睡著,在他的夢里有一只勇敢地獅子。
這個叫桑提亞哥的老人深深地震撼了我,他在連續8天沒不到魚的情況下,堅持著自己的信念終于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條魚實在大,老人用他的小帆船在海上拖了3天才被殺死,綁在小船的一邊。但在歸程中這條大馬林魚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后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魚骨。這在頭一次看這本書的人眼里或許是一個滑稽的笑話,但我認為這是一曲英雄的贊歌。
老人桑提亞哥,盡管一開頭就處于不利地位——8天沒捕到魚,認為“倒了血霉”,而且別的漁夫把他看作失敗者。然而他的英勇正在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老人明知對方力量比他強,還是決心戰斗到底,盡管結果魚肉都被鯊魚咬去了,但什么也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志。
老人在第一條鯊魚要去了大約磅肉后想:“不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句話道出了本書的主題。從這方面來看,本書并不是什么寓言,而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力作。
老人在重壓下仍能保持優雅的風度,他是他一個精神上不可戰勝的硬漢子!他是明知要失敗而不怕失敗的英雄!他的不被失敗壓倒的頑強搏斗,正昭示了人類那不可摧殘的精神力量。它是人的不可戰勝的精神力量的化身。
作者在原來的故事中加了一個小男孩,男孩與老人,這加強了本書的樂觀色彩,而老人的精神勝利還表現在末尾一句“老人正夢見獅子”中,因為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老人回憶年輕時,看到非洲的海灘上有獅子出沒,通過獅子來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摘要:海明威作為文學大師,他的文學語言簡約、生動、精準、含蓄,蘊藏著深厚的內涵,其作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對海明威的作品,人們主要圍繞審美風格與語言進行研究,對審美風格與語言相結合的研究較少。外加,我們主要依據翻譯成中文版本的作品來進行研究,因中英語言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語言研究效果。本文以《老人與海》原本為基礎,從語言學角度切入,研究作品的審美風格,希望能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老人與海》 審美風格 構成 語言學 研究
海明威是一名美國作家,其作品以自然主義風格為主,小說的創作過程遵循“冰山理論”,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有著明顯的自我審美傾向。《老人與海》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過對《老人與海》的解讀,我們可以發現海明威的人生哲理。簡單的故事、精湛的寫作手法、鮮明的語言特征,構成了整個作品的藝術魅力。本文具體探討《老人與海》中審美風格與語言學之間的關系。
一、審美風格
解讀海明威的審美風格可知,《老人與海》這部作品呈現多元化、獨特化的藝術風格,海明威將簡約、含蓄、深厚的蘊意有效地組合在一起,并統一地展現在文本語言中。簡約的語言中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可給讀者帶來無窮的審美情趣,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小說內容主要描繪了一位堅強、勇敢的主人公,具有硬漢性格,作者通過簡約而精辟的生活用語刻畫了硬漢精神。另一方面,表現形式主要以簡約、含蓄為主。首先,作者提倡通過簡約的詞語和句式來表達濃厚的情感,不主張迂回曲折。在《老人與海》中,這種簡約的語言風格顯而易見,海明威懂得簡潔語句和復雜情感之間的轉換技巧,并能靈活運用。海明威旨在以簡約的語言來提高語言表現力,采用最具體的方式來刻畫物象,增加可視性,提升可感度。事物外觀是表達文學藝術情感的主要載體,通過對客觀事物的直接描寫,可在讀者內心引發高度的真實感和強烈的視覺性,拉近讀者和作家之間的距離,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海明威直接描寫了大海、大馬林魚和鯊魚等的外觀形態,通過具體體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透過具體物象來展現世界。①其次,其審美意蘊具有一定的含蓄性。海明威借助簡約、質樸的語言,將所要表達的內容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讀者在其描繪中體驗語句所蘊含的情感。雖然作品中的語言直觀、簡樸,但這不會對豐富情感的表達產生任何不良影響,海明威將自己的人生觀隱藏在了質樸的語言中。《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的物象客觀、簡單,蘊意卻濃厚、熾烈。
二、語言藝術特征
大部分著名的文學作品,通常都有明顯的語言特征。對于《老人與海》,人們記憶深刻的便是其簡單、婉轉的語言。
(一)以簡單句式為主。《老人與海》中短句較多,并穿插使用長句,形成了一種有條不紊的文本形式。語言學中關于句長有著特定的參考標準,若整篇文本中平均句長位于14到22個單詞的范圍,則問題難度適中;若少于14個,則為簡單文體;若超過22個,則為復雜文體。《老人與海》中簡單句占據一半,并列句的比重達到30%左右,海明威在創作過程中精心挑選句式和詞匯,并舍棄了冗余的修飾詞,旨在通過簡單的句式來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同時,海明威合理穿插長句,在背景介紹時使用了較多的長句,但在小說整體中,簡單句居多,且but、and等連詞出現的頻率較高,這進一步說明了簡單句在文本中占據的重要位置。
(二)詞匯重復率較高。在詞匯運用方面,海明威作品中詞匯重復使用的現象較為常見。據相關統計結果顯示,《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中一共有英文單詞26674個,其中不同的有2515個,這也表明,每一個單詞的重復使用次數達到10.6次,有些詞匯可能重復使用的次數更多,其中較為常見的實詞使用次數較多。雖然作品的詞匯重復使用率較高,但形容詞和副詞相對較少,這表明作品更加尊重客觀事實。
(三)修辭方法豐富。在修辭層面,比喻、象征、重復手法運用較多。在作品中,通過the water來代替the sea,這增加了作品的真實性。同時,小說還利用象征手法,豐富了主人公、大海等所有具體物象的內涵。對于like這種比喻性詞匯,作品中總共出現37次,這表明作品中明喻修辭使用不多,這與作品直觀、具體和真實的語言風格相一致。對于重復修辭則使用較多,作者強調重復,在使用這一修辭時,不僅要達到一定的語意,還應營造出有效的重復效果,這并不會給人刻意描畫的感覺,而是形成于無意之中。
(四)敘事手法巧妙。海明威所運用的敘事手法更為巧妙:不斷變換敘事角度,進一步豐富了主人公的形象和內心活動,并在小說中找不到敘述者的痕跡。據相關統計,小說中第三人稱出現次數達1171次,位居首位,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的客觀陳述態度。而在表達老人內心想法時,主要使用第一人稱,作者不干涉或左右主人公的想法,主人公可自主表達,達到了客觀表達的效果。綜合來說,作者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敘述:一方面,借助人物對話和故事情節發展的簡潔敘述;另一方面,借助主人公內心來映射事件,以免作者過多干擾。
三、審美風格與語言表達
語言風格本質為一種文學美感形態,映射在不同的作品中,因作家個體的差異,相應的性格特點和審美情趣各不相同,姿態風貌也便不盡相同。《老人與海》主要借助各種詞匯、修辭和句式來形成含蓄、簡約的審美特點,小說的語言風格和作者的審美風格緊密相連。
符號學相關理論表明,并不是所有的語言符號均能引發人的感觸和共鳴。通常那些具體的、形象的、可直接體會的客觀語象能夠刺激讀者心理,并生成具體的形象帶來審美的直觀感受,這在《老人與海》中的表現更為突出。簡潔的句式中蘊藏著豐富的實詞,敘事手法合理,可在讀者內心產生視覺可感性。
小說通過對經典英雄形象的塑造,展現了生命的價值。小說中老人的捕魚經歷,將生命的潛力和價值完整地展現了出來,老人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換取尊嚴和榮譽。以生命換取尊嚴和榮譽也是對圣地亞哥人人格的真實寫照。老人與大海、鯊魚等的搏斗和比拼,便是從自然中找回應有的尊嚴的過程。老人是自信的,即便孤身一人身處茫茫大海,也拼盡一切去爭取生存機會。老人是粗壯的,即便持續84天毫無所獲,也沒有屈服于大海,這是其百折不撓精神的具體體現。老人是勇敢的,即便以捕魚為生,也不畏懼各種危險。這種英雄形象在簡約語言的烘托下更加明顯和深刻。在第84天,老人還是沒有釣到一條魚,但從老人的眼神中只能看到倔強和頑強,他直視大海中的各種困難,直面未來的生活,并對未來充滿信心,“海水一樣藍的眼睛”便是對老人最準確的描述。海明威賦予了這個老人新鮮生動的活力和永不屈服的精神。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就如同孤獨的老人面對茫茫的大海,但老人并沒有被這一切嚇退,而是一如既往,堅持不懈。從語言表達角度來說,這部作品大面積使用單、雙音節,雖然語言簡約,但卻給讀者帶來了一種清新的感受,沖破了沉重、壓抑的傳統搏斗環境的束縛,將老人積極樂觀的性格完全地展現了出來。
作者借助簡約的文字和各種修辭手法,在簡樸的文字中蘊藏著濃厚的情感,含蓄、婉轉的語言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冰山理論的具體體現。冰山理論具體是指作品中所直接表達的內容有如一座冰山中漂浮在海面上的部分,而其他內容需要讀者仔細品讀,有如那隱藏在大海中剩余的冰山。對于海明威的作品,讀者不僅要明白那沒有道破的語意,還應理解在沉默中隱藏的內涵。《老人與海》這部作品,反復使用大量實詞和短句,舍棄了繁瑣的加工,借助客觀敘事來全面描寫故事。海明威在將故事直觀、具體地展現在讀者眼前的同時,還能引發讀者無限的遐想,使讀者在簡約的文字中解讀背后蘊藏的思想內涵。簡約的藝術風格在故事敘述、景物描寫、人物刻畫以及對話交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引發讀者去積極思索。簡約的審美風格是通過語言才能表現出來的,但并不是文字數量越少,語言風格便越簡潔,文字中還應具有一定的意味,蘊藏豐富的內涵,因此,我們也可以將其概括為形式的簡單和內容的豐富,海明威在其作品中便很好地應用了這一理論。另外,海明威還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作品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注重自己主觀感受的表達,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語言、形象和蘊意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而刺激讀者的內心,調動讀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語言的表達直接影響作品的審美風格,且審美風格源于語言意識。語言具有一定的意味,它也是一種藝術符號,它在作品中豐富并優化了審美風格,只有準確把握語言,才可能抓住其審美風格。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其獲得巨大文學成就的作品。冰山理論是海明威寫作風格的代表,也是他文學審美取向的具體體現。他筆下的作品充滿了神秘力量,且語言與故事緊密相連,使其作品充滿了生命力。《老人與海》獨特的語言特征在其文學作品中持續并永存,我們每一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感悟。
一、《老人與海》的語言藝術風格
(一)小說人物語言描寫的個性化海明威在《老人與海》的小說中極力塑造一個真實并且勇敢、果斷的老漁夫形象。作者運用精練的話語使得桑提亞哥具有了果斷、堅強、有毅力的性格特點。老人在第84天再次出海時,他還是想著能捕到魚,即使是在過去的83天里沒有一絲收獲;也就是說,老人的信心和希望一直都在,并沒有消失過。84天的堅持,不能說老人是一個沒有主意、盲目生活的人,從故事中讀者可以體會得到,老人其實已經早早地做好了準備,就等著魚兒上鉤了。可是在老人捕到大馬林魚返回的途中,遇到了大鯊魚,老人、大馬林魚以及大鯊魚三者又進行了激烈的殊死搏斗。這似乎在告訴讀者:我們應該得到什么,并且還要有一定的忍耐力,痛苦在硬漢身上是一種考驗和激勵,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是不可以被打敗。這是讀者能在小說中體會到的,更能讓讀者感受到海明威的堅強、勇敢、機智和不屈不撓的性格。海明威生性好強,從小跟隨父親外出打獵,具有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實際工作中他注重創新、探索新事物,這也為他以后的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現實生活中,海明威是一個執著的探索者;同時,在藝術上也與生活中一樣;海明威總是嘗試那些之前從未有人涉足或做過的事,他的一生都奉獻在藝術探索過程中。通過不斷的藝術探索,《老人與海》成為他人生中研究美和真在創作實踐的精華,凸顯了海明威小說的藝術特點和敘述方式。(二)小說中突出的心理描寫在《老人與海》的語言藝術風格上,海明威大量地使用白描的寫法,敘述條理清晰,詞匯應用生動形象,句子簡潔易懂。在小說中,有一段描寫鯊魚出現時的緊張氣氛,作者沒有使用任何的形容詞,沒有一句話使用比喻修辭格,就是通過近乎模擬真實的場景,僅僅是應用了幾個動詞:躥、沖、沉等就生動地展現了鯊魚來襲時形勢危急以及兇猛的場景。還有一段描寫的是老人擊殺鯊魚時運用一系列的動詞:揍、舉、砍等,這些動詞運用幾個修飾詞:用勁、狠狠地等,生動形象,使人身臨其境,將老人面對鯊魚時的英勇無懼、堅持不懈以及全力反擊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更值得一提的是,海明威在描寫人的動作時,一般都是反復運用那幾個動作描寫:揍、打,反復地使用反而凸顯了作者的匠心,這種動作幾乎是任何人在面對來襲時的最直接反應;再者,作者通過反復地應用這些動作的詞或者短語更加凸顯出了老人與鯊魚搏斗過程的驚險程度。(三)《老人與海》描寫過程中的內心獨白在該部小說中,海明威通過巧妙的寫作手法形象生動地展現了老人的內心世界,作者對內心獨白的描寫幾乎采用的都是簡練的句式,卻展現了老人豐富的內心情感,給讀者印象深刻。例如,小說中描寫老人的孤獨,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老人孤身一人自言自語,只有堅強的毅力、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以及對生的渴望才能支撐他活下去。在空曠的大海上,老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存下去,作者只是應用簡潔的描寫,這樣更能給讀者展示老人內心世界的強大,沒有人可以知道下一刻將會發生什么,老人只有堅持與忍耐,在各種危險出現之前盡可能做好準備,全力以赴地去迎接挑戰。在返回的途中,大馬林魚最終還是被大鯊魚吃掉,老人并沒有抱怨,這就給讀者深刻的啟示:此刻的得失并不重要,是否成功也不能用得失來評判,唯一的就是要有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毅力以及對前途的樂觀態度。這也正是老人面對困難時的解決妙方,雖然孤寂,但是內心深處有堅強的信念和精神支撐著,他就永遠不可能被打倒。(四)《老人與海》中象征語言的應用大量地使用象征主義的寫作手法是《老人與海》在語言藝術上的特點,伴隨著這部小說的問世,有很多作家認為海明威是象征主義的作家,他非常善于根據寫作內容將象征手法運用其中,并且能有效地凸顯重點。在老人同大馬林魚的殊死搏斗中,老人的手受了傷,被魚線劃得血跡斑斑,通過描寫這種情形反映了老人生活的辛酸。同時,也反映了老人心甘情愿的奉獻精神。在捕捉大馬林魚返回的途中,面對鯊魚的突然來襲,老人發出了撕心裂肺的慘叫,但是,老人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同鯊魚搏斗。故事的結尾給人留下豐富的聯想,并且畫面透出極其深刻的寓意:老人邁著沉重的步伐走進小屋睡著了,在睡夢中,老人夢見了獅子,這就象征著他同獅子一樣兇猛、勇敢以及無所畏懼。在整部小說中,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毅力、熱愛、尊重、忍耐、堅強,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海明威借老人的形象凸顯讀者熟知的“硬漢形象”。老人孤身一人出海打魚,在此后的故事發展情節上為小說深刻的寓意以及象征手法的應用起了鋪墊作用,正是《老人與海》采用了這種寫作手法,才將作者要表達的主題真實地凸顯出來,再通過老人、大馬林魚以及大鯊魚三者的對比更加鮮明。有時作者為了凸顯和對比事件的發展和進程,語言藝術風格也會做一些變化。
二、結語
從以上對海明威作品《老人與海》的語言藝術風格的分析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作者的寫作風格、寫作形式。海明威在寫作過程中凸顯的寫作風格:非常重視現實生活的事物,一切源于生活,需要實實在在的領悟。寫作形式:文字語言簡練、簡潔、直截了當,不過多地使用擬人、比喻、夸張等修辭格。總而言之,海明威對世界文學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的文學形式影響了很多人,給讀者帶來真正意義上的震撼。
作者:王濤 李婷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