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清明節傳統習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清明作為節日,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效仿于次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習俗。清明和古代寒食節日期接近,到了唐朝,清明節和寒食節漸漸融合為一個節日,即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祭祀習俗
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參加掃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數,往往傾家出動。這樣清明前后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節屬于鬼節而通常不被冠以鬼節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親近者的亡魂,重在表達孝思親情。另外兩個鬼節則連惡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撫鬼魂,不讓它們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地方也有清明節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舊俗就有在清明節舉行的專祭厲鬼的祭臺會儀式,祭祀那些餓鬼、幽鬼孤魂,防止它們成為惡鬼作亂。這種祭臺叫祭厲臺。舊上海還有清明節的前一天迎請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節這天,城隍神要坐大轎出巡祭厲臺,以賑濟安撫孤魂野鬼,其場面十分盛大熱鬧。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異。舊時,北京人祭掃墳墓不在清明當天,而在臨近清明的“單日”進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墓。浙江麗水一帶則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圍內掃墓,稱為“前三后四”。在山東,舊時,多數地區在清明當天掃墓,少數地區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內掃墓;現在,一般都在清明這天去掃墓。晉南人則將掃墓的時間分為兩次。一次在清明前幾天,是各家分頭去掃墓。第二次是在清明當天,一個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掃墓時間,新墳舊墳有別。凡是新近過世的,過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沒做過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節這天請僧道誦經做法事或道場。如果是老墳并已做過法事或道場,掃墓不一定在清明當天,可以前后放寬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圍,俗謂:“前七后八,陰司放假。”意思是過早或過遲都會失靈。
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在墓地祭祀,祭祀者離祭祀對象最近,容易引起親近的感覺,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托。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家鄉掃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清通禮》把修整墳墓解釋為“掃墓”名稱的來由:“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過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響,紙錢不焚燒,而是掛在墓地的小樹上、竹竿上,或用石塊、坷垃壓在墳墓邊。宋莊季裕《雞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于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謂之掰錢。”這樣,凡是祭掃過的墳墓就有紙幡飄飄,構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觀。沒有紙錢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墳了。后來,一般不再講究禁火,就把紙錢燒掉。舊時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燒包袱”。所謂“包袱”,被祭祀者當作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的“包袱皮”,即用白紙糊的一個大口袋。這口袋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有圖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蓮座牌位,寫上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張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包袱里裝有各種冥錢。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時令的特色食品。
清明風俗活動
除了掃墓,清明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寒食、清明節時一項重要的節慶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據《開元天寶遺事》一書記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立豎秋千。令宮嬪輩嬉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相與仿之。”唐詩人柳中庸的《寒食戲贈》詩云:“春暮越江邊,春陰寒食天。杏花香麥粥,柳絮伴秋千。”此俗一直到元明時期仍十分盛行,這從元朝末年熊夢祥修撰的《析津志》一書的記載中可見一斑:“清明寒食,宮廷于是節最為富麗”,“上至內苑,中至宰執,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為樂。”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拔河在古代叫牽鉤、施鉤,是古老的角力游戲,先秦時期楚國曾用其來訓練士兵。唐朝時期,拔河成為宮中十分風行的一項清明節俗。據《新唐書?中宗紀》記載: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清明節,唐中宗“令中書省門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官三品以上,并諸學士等,自芳林門入,集于梨園球場,分朋拔河,帝與皇后、公主親往觀之”。唐玄宗時,也曾多次舉辦拔河之戲。據說拔河有祈豐收的意味。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時節,時逢陽春三月,春回大地,草青樹綠,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于是,每到清明,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去郊外踏青。顧非熊《長安清明言懷》一詩對此描寫得更為詳細:“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詩“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和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遠足的熱鬧情景。而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一書中關于這一習俗的記載則將一幅清明踏青圖惟妙惟肖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艷妝飾,金翠琛璃,接踵聯肩,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
廣東清明節各地習俗廣州:行清、吃蕎菜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豬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后,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惠州:斂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掃墓等習俗,還有身帶末草、包艾粄吃的特有習俗和飲食。在惠州本地習俗中,焚燒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斂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傳統做法。斂糕原來是禮儀專用食品,惠州居民每當出生、婚儀、壽誕等喜事,就要蒸紅斂糕,喪事就蒸白斂糕。
除了用斂糕祭拜先人外,清明節吃艾粄也是惠州的傳統風俗。清明節的艾粄被稱為“清明粄”,清明節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葉,剁爛成漿后與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給大家吃。由于艾葉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體強健之說。
清明前后,許多人家門前都插著柳枝,這是惠州的老風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樹、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樣,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時節插柳與身帶末草一樣,是為了祛穢。
東莞:拜山、吃艾粄
在東莞,清明期間掃墓叫“拜山”,也叫“掛紙”。講到祭品,清明節比較講究的,蘋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節節高升,乳豬(代表)全家富貴。
客家人在清明節吃艾粄有不同的說法,而在東莞鳳崗,傳說是因為清明時節雷雨特別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說吃了艾粄小孩子會更乖。
河源:迄今仍吃清明粄
在以客家風俗為主的河源地區,到了清明時節,人們常常會制作應節食品“清明粄”。清明粄食而不膩,屬藥膳一類,是客家地區具有特色的歲時節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區的人們便從野外采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制作清明粄。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頭翁)、莘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藥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干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飯團,添進紅糖搓勻,制成塊蒸熟即成。
肇慶廣寧:搏“頭彩”
在廣寧,稱拜山掃墓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把周圍的環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廣寧人稱,“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頭彩”,哪怕是共一個太公的后人,誰家“搶先修得太公清”,誰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為一年的工作生活開了好頭。
據廣寧縣志記載,當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發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而“發糕”則是寓意先人保佑后達的意思。清明時節,該縣從農村到縣城家家戶戶都會蒸發糕、包粽子。發糕糍是一種叫發糕粉原料配上酵母發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區別肇慶傳統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豬肉作為餡料蒸制而成。
但在傳統習俗中,廣寧婦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掃墓祭祖。自有重男輕女之嫌外,當地農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氣,外嫁女回娘家拜清掃墓,會把娘家的福氣帶走,不吉利。
肇慶: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慶,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傳統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燒豬、甘蔗蘋果等水果、紙錢元寶、發糕面點等。“祭祖金豬”寓意紅皮赤壯、宏圖大展。
清明節肇慶還有吃甘蔗的習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子,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據說這樣子以后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梅州:客家人清明節不掃墓
客家人的掃墓時間過去不在清明,而是在農歷二月或九月。據梅縣博物館館長朱迪光介紹,客家人在千年遷徙過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輾轉漂泊,找到了落腳的地方,再將骸骨擦洗干凈,裝入“金罌壇”,選風水寶地,擇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蔭子孫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節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謝一年來的賜福保佑。祭祀祖先還有春秋兩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節處于三荒四月時候,貧窮的客家人連祭祖的三牲(雞、豬肉、魚)也難于辦齊,更不要說其他祭品的操辦;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產大忙季節,家家戶戶忙于插秧,一旦季節錯過,收成就有問題。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掛祖,或叫做釃地,都在農閑的農歷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禮可祭祖。
韶關:采擷艾葉做粄
韶關地區的客家人在每年掃墓時,都首先會將祖墳周圍的雜草鏟光,土坡進行清理,然后用雞鴨魚肉、鮮果糕點、酒水等進行祭祀,最后鳴放鞭炮,回家就餐。
許多山區群眾便會采擷新鮮艾葉,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稱“清明粄”。這種小食擁有一股獨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僅可以祛風祛濕,還有驅除體內寄生蟲的奇效,最適合天氣潮濕的春天食用,因此這種習俗在客家地區代代相傳。
佛山:插柳紀念忠臣
在民國前,過清明節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開村之人。女人是絕對不能上山掃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參加太公分豬肉的儀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習俗。這個習俗是為紀念晉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第二年,老柳樹死而復生。晉文公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后,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
清明節介紹清明節,人們要掃祖墓,除雜草,培新土,祭祖先、悼亡靈。如今也是祭掃烈士陵園,進行植樹造林,開展傳統教育的日子。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寒食節不準動煙火,只能吃冷食涼菜,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隨公子重耳(后為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后,重賞隨從。
介子推卻未得賞賜,與母隱居綿山(即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后來,文公要給他封官賜爵,他卻堅辭不受。文公無奈,只得放火燒山,本想逼他出來,沒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山中。后因寒食和清明相連,逐漸合為一個節日,成為了人們追思祭祖,緬懷親人的節日。
清明節傳統習俗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一項主要的內容,但你可知道,歷史上的清明節并非僅僅是掃墓祭祖一項習俗,而是由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組成。我們切莫把清明簡單地過成了燒紙祭祖的“專用節日”,而忽略了清明節所承載的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踏青:春風春*,春山春水,清明時逢陽春三月,鳥語花香,和風微拂,到處呈現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
光。所以我國民間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節在唐朝是國家的公眾假期,先是“寒食同清明,休假5日”,后假日加到7天。
運動:從南北朝起,就有從單一的禁火寒食向娛樂化方向演變的趨勢,至隋唐,寒食節活動項目與普及范圍空前昌盛,人們在掃墓、踏青的同時,蕩秋千、放風箏、蹴鞠、拔河、走繩、斗雞等等,完全可以稱為春日運動會。
2、清明果。清明果,是用艾葉和糯米制作而成的一種米果,外表呈青色。清明節吃清明果,就如端午節吃粽子一樣,是延續的一種習俗。
3、踏青。清明時節,也正是春暖花開,大地復蘇的時候。各種花開草綠,到郊外田野騎車、賞花,欣賞美麗的春*。
4、插柳。清明節剛好是楊柳發芽的時期,孩童喜歡折下柳條互相打鬧,或者編織成一個圈帶在頭上,也可以把柳條帶回家插在門前。這就叫插柳。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copyright xzhufu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祝福】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xzhufu.com
今天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三大祭祀節日之一(另外兩個是七月十五、十月一)。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以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成為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這一節氣,也寓意著人們實現美好愿望的一個新起點。
作為三大祭祀節日之一,其核心內容是祭祖與掃墓。掃墓俗稱上墳,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祭祀死者的一種具體活動。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魂斷最是春來日,一齊彈淚過清明”。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逝去的親人的習俗盛行,成為人們清明節不約而同的共同行為,用以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這樣清明前后的掃墓活動也成為社會全體成員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無論城郊還是鄉野,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按照傳統習俗,這一天去墳上培土、清理墓地是掃墓活動的必要內容,自然對動土就沒有了任何疑慮。
所以我們把提高祖碑碑基、樹立祭祖紀事碑安排在這一特殊的日子,也就有著特殊的意義。下面進行揭幕、祭祖儀式:
第一項:鑼鼓、編炮齊鳴;
第二項:有請東里村村委會主任李富昌、本村村委會主任李軍成為提基后的祖碑揭幕;
第三項:有請主祭人李天成獻金、上香;
第四項:有請林州市政協原主席李金生宣讀《祭文》;
第五項:祭拜,三叩首;
第六項:再次鑼鼓、放炮慶賀;
第七項:宣布“提高祖碑碑基暨揭幕儀式”結束。家祭開始。
東馬鞍村樹立祭祖記事碑暨揭幕儀式議程
第一項:鑼鼓、編炮齊鳴;
第二項:有請村委會主任李軍成致詞;
第三項:有請屯頭村族人代表李喜昌、本村族人代表李秋生為紀事碑揭幕;
第四項:鑼鼓、編炮再鳴慶賀;
第五項:宣布“樹立紀事碑暨揭幕儀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