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全壽命周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效益
1、引言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我國先后頒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 T50378)、《綠色建筑評價技術導則》、《住宅性能評價標準》,世界范圍內如英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BREEAM),美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LEED),日本建筑物綜合環境性能評價體系(CASBEE)等,都為綠色建筑評估提供了較為詳盡的評價方法。這些評估體系都主要是從建筑設計者的角度出發設置,由于綠色建筑建設投資往往高于傳統建筑,因此從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綠色建筑從決策設計到回收報廢全壽命周期的成本效益,建立一套全面、有效的經濟評價體系,對綠色建筑的持續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2、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效益評價
2.1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
指綠色建筑的全壽命成本依據研究階段的不同,包括決策設計成本、施工建設成本、使用維護成本、回收報廢成本四個部分。
(一)決策設計成本
包括決策和設計兩個部分。決策成本包括策劃項目、調查市場、收集信息、可行性研究、優選方案、籌措資金等決策階段所花費的費用,同時還包括重大方案、管理、研究試驗等在設計階段所耗費的成本。投資決策階段成本的控制是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源頭,直接關系著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的高低。建設項目一經通過決策,設計就成為建設全過程造價控制的重點。據統計,設計對于工程造價的影響高達80%以上,將直接影響項目投資;科學的設計方案可以有效地使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降低10%左右。因此,應加強設計階段的管控力度,強化其對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成本的影響,優化設計方案,減少設計變更,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建設前期階段來,將更加有效地控制項目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
(二)施工建設成本
施工建設成本是指在綠色建筑項目建設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成本費用,包括人工費、材料費、設備購置費、管理費用以及各種稅費等。
(三)使用維護成本
使用維護成本是在綠色建筑使用階段產生的費用,與傳統建筑相比,綠色建筑的優勢往往也體現為其使用期持續時間長、使用維護成本更低。
(四)回收報廢成本
回收報廢成本是指綠色建筑在使用中己經達到其耐用期限,要對其進行回收報廢,這個過程所產生的成本就是它的回收報廢成本。
2.2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效益分析
綠色建筑的效益根據其性質,主要可以分為為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是指通過對綠色建筑的能耗情況,對比計算出它與傳統建筑的能耗差,即為綠色建筑的節能量,具體主要體現在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幾個方面。而具體的計算方法,可根據當地能源的實際價格,推算出節約能源的經濟效益,并依據相關的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對其進行經濟性分析。
(二)環境效益
環境效益主要包括室內環境效益和室外環境效益。室內環境影響最大的是裝飾材料和室內設施產生的污染,綠色建筑由于在材料的選擇上堅持注重環境保護的原則,因此與傳統建筑相比,所帶來的環境效益就顯得更為顯著。其次是室外環境效益,綠色建筑帶來的環境效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綠色建筑因節約燒煤,從而減少了污染氣體的排放和酸雨的想成,對大氣產生的環保效益;二是減少了在建設過程中或建筑物拆除時制造的建筑垃圾,從而形成的垃圾減少的效益。
(三)社會效益
既包括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提高的居住舒適度的微觀效益,也包括因改變社區形象和精神風貌而帶來的中觀區域效益和宏觀社會效益。其中,微觀效益主要表現為綠色建筑強調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活動空間;宏觀效益則主要體現在,綠色建筑加強了全社會的節能、環保意識,從而給人們的生活和消費理念帶來了改變。
2.3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
通過上述對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效益的分析,確定其產生成本和效益的各個項目,并分別確定其數值。需要注意的是:
(一)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對各期所產生的成本效益根據公式(1)進行折現,最終得到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和效益的現值。
(二)由于成本和效益的內容和性質各不相同,為實現可比性,把方案的成本和效益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利用式(2)進行方案成本的無量綱化處理,利用式(3)進行方案效益的無量綱化處理,利用式(4)進行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
方案成本系數=本方案全壽命周期成本現值/各方案全壽命周期成本現值之和(2)
方案效益系數=本方案效益得分/各方案效益得分之和(3)
方案成本效益比=本方案效益系數/本方案費用系數 (4)
根據式(3)的計算結果,方案成本效益系數比最大的,就是最優方案。
3、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管理的重點
3.1 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相關利益主體關系的處理
(一)綠色建筑的開發商
綠色建筑會產生更高的建造費、設計費和質量控制費,給開發商帶來更多支出,因此開發商會希望以更高的價格進行銷售,以補償其用于實現綠色建筑的增量投資,獲得更加高額的利潤,此時買方市場的需求就顯得重要。因此需要開發商、政府等相關機構和主體向買方傳遞綠色建筑的質量信息及前述分析中的優勢和效益,使供需市場相互協調。
(二)綠色建筑的消費者
綠色建筑的消費者主要享受的是綠色建筑環保節能的方面收益。一方面,綠色建筑在能源方面的運行費用明顯低于傳統建筑;另一方面,建筑物對能源價格上漲的抗風險性較傳統建筑也顯著提高,舒適度也增強。
3.2 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的過程的控制
堅持動態成本管理的模式,通過快速的成本信息傳輸和成本決策機制,實現既定的經營目標并管理未來的經營目標,促使保持經營成本與風險成本的相對優勢、戰略地位得以相對提高。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動態的成本管理方法和傳統建筑動態的成本管理方法的主要區別在于綠色建筑成本數據的不準確和缺乏,因此需要通過加強綠色建筑成本數據信息的收集和反饋工作,在傳統建筑動態成本管理方法的基礎上改進,從而于提高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管理績效。
4、結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繼續實施,經濟發展與綠色建筑的發展將會互為推動力,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依賴各行各業的可持續發展,這當中也包括了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而綠色建筑正是屬于可持續發展的范疇,綠色建筑的發展也并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鮑學英,王恩茂,基于全壽命周期理論的綠色建筑經濟評價研究[J].會議論文,2010
[2]韓笑,基于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優選決策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
[3]賈明,朱海潮,魏晨輝,潘盛德. 綠色建筑技術經濟分析與評價[J]. 陜西建筑. 2009(09)
[4]劉宏偉. 綠色建筑經濟外部性問題分析[J]. 中外建筑. 2009(06)
[5]張超,李慶. 綠色建筑成本效益評價指標研究[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9(07)
關鍵詞:輸電線路 全壽命 周期成本 設計
中圖分類號:TM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全壽命周期成本管理是現代管理論、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與工程項目交叉融合產生的一種全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具有鮮明的全系統、全費用、全過程等特征。全生命周期成本也被稱為壽命周期費用。
一、全壽命周期成本概述
全壽命周期設計技術的運用需從某一事物或某一產品的不同角度考慮問題,設計過程中不能僅限于產品的性能、規格、型號,更應該考慮到產品在全壽命周期范圍內的變化情況。通常全壽命周期技術的運用就是一個“跟蹤式”的設計活動,對產品的材料采購、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等各個階段都需要進行規劃處理,以此來保證產品生產成本的有效控制。
1、產品開發設計階段。開發設計新產品的流程復雜,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技術、成本等,才能保證產品開發設計的順利進行和完成。當然,這一階段也是產品壽命周期成本消耗最多的階段,主要包括: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新產品設計費、工藝規程制定費、設備調試費、原材料、半成品試驗費等等,均是成本設計需要涉及到的內容。
2、產品生產制造階段。若產品設計方案敲定之后,企業會先對照產品設計說明書詳細審核研究,確定設計方案符合產品質量要求才能正式投產制造。生產制造階段的生命周期成本集中于材料費用、加工費用等,主要包括:在生產采購過程中所發生的料、工、費、環境成本等。另外,還應該考慮到一些突況造成的成本增加,包括市場材料價格變動等因素。
3產品營銷推廣階段。我國商品交易市場十分廣闊,但同時給產品的銷售推廣造成了巨大的競爭力。在產品銷售階段,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則需要采用恰當的推廣形式并投入相應的推廣經費。無論是哪一種產品,均是逐步占據市場、逐步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的,因此,產品營銷成本包括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產品試銷費、廣告費等及相應的人員成本。
4產品使用維護階段。使用維護階段的成本需根據產品的特點確定,有的產品則不存在使用維護成本,如:飲食產品、服裝產品等,這些產品的維護費用可以忽略不計。但對于一些實用性的產品,其維護成本投入也不小。如:輸電線路全壽命周期成本中,線路的維修、更新、鋪設等,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使用維護費用,在設計全壽命周期成本是要充分考慮。
二、影響全壽命周期成本的設計因素
1、導線截面的選擇
通過對工程輸電線路全壽命成本的計算和分析可知, 輸電線路全壽命周期內電能損耗所占比例較大, 而以往工程設計中對此認識不足。影響電能損耗的主要因素是導線截面和導線材質。因此, 應在系統規劃階段合理選擇導線截面, 在線路設計階段結合不同導線的材料、結構進行電氣和機械特性綜合比對, 通過綜合技術經濟比較, 確定導線材質和結構型式。
值得注意的是, 雖然電能損耗在整個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 但不能因其成本高而盲目增大導線截面。考慮到導線截面變化對工程造價的影響, 以及導線本身30年的經濟使用壽命, 導線截面的選擇應綜合考慮電能損耗節約、本體投資增加和設備維護保障成本增加等3 方面因素, 通過綜合技術經濟比較分析, 尋求全壽命周期成本的最低結合點。
2 路徑方案比較及路徑優化
線路路徑方案直接關系到工程建設的初期投資, 是影響投資最敏感的因素。同時, 線路路徑方案對運行維護成本影響較大, 線路路徑長度對電能損耗同樣有較大影響。優化線路路徑, 縮短線路長度,盡量避開不良地質區(采礦區、采空區、地質災害危險區等)、惡劣氣候區、微氣象區、林區等地段, 不僅能有效降低工程投資, 還有利于減少運行維護成本,是全壽命周期成本控制的關鍵之一。
3、桿塔和基礎設計
桿塔和基礎在工程建設初期投資中所占比例較大, 約為本體投資的52%, 占整個壽命周期成本12%左右。考慮到桿塔和基礎具有30 年經濟使用壽命, 合理規劃塔型和基礎型式、優化桿塔和基礎設計, 對保證線路安全可靠運行、合理控制投資、減少運行維護及故障損失成本至關重要。
4、線路絕緣配合設計與防雷
線路絕緣配合設計主要體現在維護成本方面,不合適的絕緣配合設計, 會使線路發生故障(跳閘、雷擊、污閃等)的概率成倍增加。需根據線路路徑,合理設計絕緣配合, 適當提高污穢等級(如增大爬距、減小保護角等)。接地設計中, 應根據線路沿線土壤環境, 包括土壤腐蝕性、土壤電阻率等, 選擇滿足全壽命周期成本最小的接地材料, 降低輸電線路運行維護成本。
三、全壽命周期成本設計的策略
輸電線路在遭受破壞的同時,電力工程成本造價也大幅度上漲,給國家及地方財政支出造成很大的壓力。為了減少各地的經濟損失,在工程啟動之前對輸電線路全壽命周期成本優化設計,能為地方財政節約一筆高額資金。全壽命周期成本設計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體系,是以“降低成本”為主要目的開展的設計工作。
1、改進路徑方案
輸電線路的路徑方案基本上決定了后期的施工計劃,對線路路徑優化改進是全壽命周期成本設計的重點。設計方案時必須要繞開一些特殊區域,制定科學的施工計劃。避免與不良地質區、惡劣氣候區、微氣象區、林業區互相交叉,為輸電線路運行創造安全、穩定、可靠的野外環境。輸電線路路徑的改進,可減少不必要的桿塔、線路、絕緣組件的投資費用,創造了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
2、分析氣候變化
氣候是影響輸電線路正常運行的常見因素,且由于我國部分地區的氣候變化不穩定,每年的電力成本都會隨之有所增加。電力部門在設計輸電線路時應充分預測天氣變化引起的電網問題,及時做好應急防范措施。
3、提高絕緣標準
架設輸電線路工程的成本投資在全壽命周期中占據了絕大部分,對線路工程的建設質量嚴格控制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線路架設作業期間應根據工程指標要求,提高線路的絕緣標準,對絕緣介質、型式、材料等綜合對比檢查。當線路的絕緣裝置性能強化之后,其抵抗風險的能力也會加強,自然災害發生之后能抵制外界因素的干擾,維持輸電線路的正常運行。
4、優化線路結構
因輸電線路結構的優化有兩方面,對線纜連接進行加固處理,重點加強桿塔結構的加固。優化線路結構主要是為了防止輸電線路中的組件被盜竊,桿塔、線纜等都是金屬材質制成且價格昂貴,若被不法分子竊取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一般,加固方法為從塔橫擔以下的所有連接螺栓,都采用防御螺栓,其他螺栓加裝一防松扣緊螺母,增強鐵塔螺栓抵御振動和防盜的能力。經過結構優化后,可減少輸電線路維修、二次改造的費用。
5、日常管理維護
工程項目實施之后,電力單位要對本地輸電線路的具體情況詳細勘察統計,并按照現有的桿塔數量、線路長度制定合理的管理維護方案。管理的重點是在搞好工程質量的同時,減少全壽命周期維護成本;維護的重點是防范自然災害造成的破壞,尤其是雷擊帶來的不利影響,維持電網的正常供電。兩方面同時開展工作,可有效降低架設工程的作業成本。
結束語
采用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優化輸電線路的投資和運行維護費用,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這是對以前我國電力行業普遍采用的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流程(只把從工程項目開始到竣工決算完成為止的過程納入造價管理)的重大改革,避免了工程項目的建設和運營與維護相割裂的局面,將形成一個閉環的成本控制過程。
參考文獻
[1] 劉巍,張道國,孫鵬,馬東海.全壽命周期成本管理理念在架空送電線路工程中的應用[J]. 山東電力技術. 2011(01)
[2] 郭峰,文凱,李廣福.輸電線路全壽命周期成本設計[J]. 電力建設. 2011(02)
關鍵詞:輸電線路;全壽命周期;導線截面;路徑;桿塔和基礎
中圖分類號:TM62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2
一、全壽命周期成本管理
輸電線路的全壽命周期成本管理是將產品設計以后期使用、養護納入在統一的成本系統中,以綜合的合算、管理形式優化成本投入的管理方式。電路設計初到使用報廢后的階段被稱為壽命周期,延長性的計算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將線路產生成本考慮在內,是一種科學的計算模式:
LCC=IC+OC+MC+FC+DC
式中LCC——全壽命成本;
IC——投入成本,包括決策(設計)成本和實現成本;
OC——運行成本;
MC——維護成本,即在壽命期內按照檢修要求定期更換零部件等備件的費用,以及搶修、維護、試驗、巡檢等所需要的材料費、人工費、交通費等;
FC——故障引起的中斷供電損失成本,亦稱懲罰成本;
DC——廢棄成本,即電網設備退役后拆除、運輸等費用減去電網設備報廢后可回收的費用)。
綜上,運行成本、維護成本、損失成本相加是電路使用后增加的成本,是電網運轉過程中逐年遞增的;全壽命成本則是綜合以上各數據,考慮生成和損耗所帶來的所有消費的綜合。
逐年計算支付成本是應結合實際的市場經濟狀況,參考銀行相應的計算率,采用動態、浮動的算法總結,如需對比參照時,要做適當的換算調整,壽命周期以報廢時間為準。
影響全壽命周期的變量是成本及可靠性。可用率是受可靠性和維修影響的。下圖為全壽命周期成本與可用率的相關變化圖。就變化趨勢而言,具體的成本優化時要考慮可用率和可靠性的雙向影響,設計相適應的周期成本預算。
二、設計全壽命周期成本的相關考慮
1.輸電線路選用材質
輸電線路全壽命周期的成本核算數據顯示,由于技術更新不夠、設計缺陷的存在,線路內部的消耗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導線的內部設計是關鍵,即導線使用的材質和截面。一般導線的選用時多會出于經濟的因素選擇價格相對較低的,其使用壽命達不到一般標準,因此要在綜合考慮導線導電性能、使用壽命、核算成本等因素的前提下,選用符合使用規范的導線。
電能損耗是全壽命周期成本設計中應主要考慮的問題,一味地加大導線直徑以擴大截面的調整方式會因為重量增加、性能改變影響線路的架設和輸電實際,導線在正常范圍內能基本使用30年,在選用時要充分結合使用壽命、導線材質、預計成本等因素,通過市場調研和技術分析,找到經濟與實際效益的最佳結合,有效控制全壽命周期成本。
2.輸電線路路徑方案優化設計
在輸電線路的材質和壽命有保證的前提下,科學的架設安排是進一步的設計要求,技術性的設計不僅影響輸電效率、減少能源損耗,其優化的設計能夠有效地控制成本,同時合理的安排能夠使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行。線路路徑設計要充分考慮到架設地區的地貌、氣候、水文特征,因地制宜地選用最佳的安裝方案,從設計角度減少不必要的線路長度,提高使用壽命周期內的使用率。
3.改良桿塔和基礎性能
輸電線路的架設性質對地面的基礎建筑和桿塔有較高要求,一方面是質量和壽命,另一方面是選址和架設。一般的使用壽命是與導線同時間的30年內,改良性能的建議是從經濟投入和后期維修花費的角度力求控制成本,保證線路安全營運,排除因設計不合理、質量不合格人為造成的安全隱患。
4.線路外部絕緣、防護性能改良
就導線通電性能而言,其材質以較高的承受、導電性能為優,而相反相成的一面是對線路絕緣性能的要求,外部的設計和相關構件要求絕緣是為了防止線路跳閘、連電后造成事故,影響連續供電和人身安全。絕緣和防護性能的設計改良即在充分考慮架設地區土壤、大氣環境、季節天氣情況的前提下,通過增加爬距、采用經濟的接地材料以控制線路養護的花費的相關工作。
三、全壽命周期成本設計方案
1.線路路徑選擇
對線路路徑選擇前,首先要聯合氣象地質部門對架設安裝地區的地質、天氣條件作出調查和評估,線路架設多選在空曠的野外,人為控制不足,所以要盡量避免地質不穩定和氣候多變的地區,減少因條件限制的維修養護不足影響因素,可通過曲折性的設計加大人力
2.做好氣象分析控制
氣候因素是輸電線路設計的參考的關鍵數據,影響材料、型號的選用、架設方案等,聯系著成本控制。考慮到風速、雷電天氣所占比例、凍害發生率等不可控的天氣因素會導致基礎建設的破壞,因根據區域天氣作出調整,預計不足將會增加維修養護成本,反向來說,預計設計高于條件因素將會增加不必要的成本預算,因因地制宜,充分考慮,以控制成本。
3.導線輸電性能及配合設計
線路的能耗對全壽命周期成本的影響占大部分的比例,上文所列的直截面以及材質都關乎電能消耗,選擇性能與工程造價的最佳結合點是導線選擇方案的決定條件。在選用、設計前要求充分研究電氣、環境的性質,在成本預算的范圍內選用性能優良、質量有保證的線路,從長遠的角度是提高使用壽命周期內的利用率,反而節約成本,避免后期的人力、財力消耗,一次性的線路設計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線路輸電要求,是經濟環保的新型企業發展方向。
4.養護維修的成本優化
由于實際的架設條件要求,輸電線路在城鄉綜合區之外的地區多在空曠的野外架設線路,一則是減少人員傷亡事故的安全隱患,二則是出于經濟的因素,直線的架設能夠有效地控制成本。但綜合上文天氣、地質因素的分析,貼合實際的全瞻性設計能充分優化各項成本預算。
對自然意外發生條件估計不夠將會影響線路運行及維修養護,事故發生后連接的是資金追加、成本預算加大。以近年來由于天氣突變,引發南方地區雨雪災害后對電網運轉的影響為例,由于全壽命周期設計時考慮不足,而造成了經濟損失、人員傷亡。因此在選址、選材時要做靠基本突況的分析,采用經濟的設計方案,顧及后期的維修養護。
高壓輸電線的絕緣和防雷性能是必要的設計考慮因素,跳閘、雷擊隨后增加的工作維修量也就增加的成本預算。應該從設計和監察的角度多方面控制事故發生,提高使用周期內的使用率。設計單位要溝通輸電單位、氣象等部門,通過整合設計要求和投入運轉的實踐經驗,考慮多方面的實際要求作出合理的設計方案,建立事故應急措施,及時處理安全隱患。
架空輸電線路多處荒郊野外,地形氣候情況復雜。按照全壽命周期成本理論,線路設計需考慮防鳥害措施。根據當地運行部門掌握的鳥類活動規律,依據活動的頻繁程度采取綜合措施,能有效減少線路運行的隱患,降低運行維護成本。
5.線路結構優化設計
近年來,保護生態平衡、保護樹木林業資源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但樹木卻是直接影響線路安全運行的最大隱患。工程項目建設期的荒地將變成林區,若線路建設初期沒有考慮或考慮不周,造成對地距離不能滿足要求,勢必迫使運行部門改造線路或砍伐樹木,代價高昂。這種情況在設計階采取避讓或按照該樹種自然生長高度設計對地距離的措施段即可避免。線路因此增加的投資有限,但經濟及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塔材丟失的情況時有發生,近年來外力破壞事件愈發嚴重,電力鐵塔逐漸成為職業盜竊分子的目標,帶來的經濟損失很大。為提高桿塔運行的安全性,從塔橫擔以下包括橫隔面的所有連接螺栓均使用防卸螺栓,其他除已標雙帽的所有螺栓加裝一防松扣緊螺母,提高鐵塔螺栓抗震和防盜能力。建設期間增加的投資會大大減少運行期間的修補、改造費用。
四、結語
輸電工程設計階段是處理技術與經濟關系的關鍵性環節,是影響工程項目全壽命周期成本的重要環節。本文分析了影響輸電線路全壽命周期成本的設計因素,對優化輸電線路設計提出了措施與建議。
參考文獻:
關鍵詞:計量資產 全壽命周期管理 初探
0、引言
為建設“一強三優”的現代電力企業,穩步提升電能計量管理水平,推行精細化管理,提高計量管理水平,不斷增加計量裝置科技含量。提高電能計量裝置運行的可靠性和準確性,確保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電能計量的準確可靠。而計量資產的質量是保證以上功能能正確實現的前提,所以強化計量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是實現營銷管理工作的集約化、專業化、精益化和規范化的重要內容。
1、 計量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的范圍和目標
管理范圍:對計量資產生產、供貨、檢測、安裝調試、運行維護、故障處理等全過程、全壽命周期所有環節進行全方位管理。
管理目標:深入應用計量資產系統選購管理、驗收管理、檢定校準、庫房管理、配送管理、報廢管理等模塊的各業務項。實現每一只計量器具從到貨驗收直至停用報廢的生命周期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利用系統資產管理平臺細化計量器具需求管理。實現封印管理、彩標管理、證書報告管理等功能的全面應用。確保所有涉及設備安裝、變更的業務流程都有相應的封印裝拆記錄,每一個封印編號與計量裝置的對應情況、每一粒封印的去向均在系統中有據可查。實現通過系統自動生成與實際相符的周期現場檢驗、輪換、二次壓降及二次負荷測試計劃,并嚴格按照系統計劃開展各類現場工作。實現計量資產檔案與現場設備的數據一致性達到100%,現場檢驗合格率達到100%,計量資產完整率100%的目標。
2 、加強計量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的主要方法
2.1 供貨前質量監督管理
對智能電表等新型的計量資產,在明確供貨廠家后,組織相關技術人員赴生產廠家現場監造和飛行抽檢。按照國網公司Q/GDW 364、356--2009等技術標準規定的試驗項目及試驗方法逐條檢測;現場監造人員對廠家元器件采購檢測、智能電表生產組裝、智能電表調試檢測、智能電表包裝出庫等進行了重點監督。在生產線上了解各個生產環節,指出存在的問題并要求廠家改進生產工藝,嚴把質量關。整個現場監造過程按照國網要求嚴格執行,在生產線及倉庫中各抽4只表計,封裝好后發回省計量中心進行全性能檢測。
2.2 到貨后質量監督管理
每到一批次計量裝置,我局都嚴格按照省公司要求數量進行抽樣送檢。省公司抽樣檢定合格后方才開展全檢驗收檢定試驗工作。按規程要求,對所有電能表都進行了基本誤差、電能表常數試驗、啟動試驗、潛動試驗、日計時誤差、交流電壓試驗。
費控試驗在全檢驗收試驗時國網公司規范中原來沒有做要求,但為了確保每只智能電表電費的扣減正常,對全部智能電表都做了費控跳合閘試驗。
對所有檢定出庫領出待裝的計量裝置保證100%檢定合格,不讓一只不合格計量資產出庫安裝運行。對檢定過程中發現的不合格計量裝置全部退回生產廠家重新組裝生產。
2.3 安裝過程中的質量管理
1)計量資產安裝前期施工設計質量控制
加強對包擴智能電表在內的計量裝置安裝施工設計的合理性與先進性、典型設計的應用情況的審查,鼓勵設計針對本工程特點開展的設計創新、優化,并提出具體要求,實現技術經濟性、功能可靠性、施工運行便利性,以及全壽命周期管理、環保節能要求的和諧統一。
2)現場施工質量控制
建立健全施工質量管理體系,落實三級質量檢查驗收制度。對主要施工工序,編制施工創優細則,明確施工工藝要求、技術要求及質量要求;根據地區氣候、施工工期等因素,制定防范、消除施工質量通病的管理和技術措施,突出針對性和有效性;對施工質量定期進行檢查考核、評價,建立相應的激勵、懲治措施。
3)施工質量監理控制
建立計量裝置安裝監理過程控制檔案,尤其是建立了質量關鍵控制環節的數碼檔案,確保了隱蔽工程質量的有效控制。開展了與安全質量緊密相關的見證、簽證、旁站、巡視、平行檢驗等多種形式的現場監理,保證計量裝置安裝施工現場安全文明規范,確保智能電表等計量裝置安裝接線正確、工藝美觀。
2.4 日常運行維護管理
加強對運行智能電表、互感器等計量裝置的抽樣測試,由客戶中心負責實施,按照計量資產供應商、類別和到貨批次分別在計量資產運行后年份開展定期抽樣試驗,試驗項目和試驗方法按照國網公司技術標準執行。
計量裝置輪換管理流程過程控制。客戶中心根據工作計劃的要求,制訂電業局計量裝置的年、月度輪換、抽檢計劃,報營銷部部匯總后由分管副局長審批,營銷部對審批的計劃進行下達,客戶中心和供電局根據電業局審批的輪換、抽檢計劃合理安排工作任務。
3、計量資產全壽命管理的效果
關鍵詞:變電站LCC;分析
一、全壽命周期成本(LCC)的概念及相關理論
LCC是指設備在預期的壽命周期內,為其論證、研制、生產、使用與保障以及退役處置所支付的所有費用之和。全壽命周期成本技術是從設備、項目的長期經濟效益出發,全面考慮設備、項目或系統的規劃、設計、制造、購置、安裝、運行、維修改造、更新,直至報廢的全過程,使LCC最小的一種管理理念和方法。
二、變電站LCC的組成
當前的這種管理模式把工程項目的建設和運營與維護割裂開來,不僅阻礙了信息傳遞,也給未來的運營與維護帶來困難。變電站LCC指的是變電站經濟壽命周期內,所支付的總費用,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一)一次投資成本(IC)
一次投資成本(IC),指在變電站建設和調試期間內,在變電站正式投入運行以前,所付出的一次性成本。
(二)運行成本(OC)
變電站的運行成本,就是指變電站運行期間所花費的一切費用的總和,包括:能耗費、人工費、環境費用、維護保養費以及其他費用。可用公式(OC=€%d1C1+€%d2C2+…+€%dnCn)進行估算。
(三)中斷供電損失成本(FC)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將出現更多對電敏感的工業。目前,用戶對中斷供電的抱怨還在逐年增加。供電中斷使電力企業減少供電量和售電收人,對用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故障引起中斷供電損失成本是由多個因素所決定的。年中斷供電損失成本(FC)可用(FC=aWT+€%d€識C€譓TTR)進行估算。其中,€%d為設備年平均故障數;T為設備年故障中斷供電時間;W為設備故障中斷供電功率;RC為設備故障平均修復成本;MTTR為設備平均修復時間;a為相關用戶平均中斷供電電量的價值,它隨用戶的性質、用戶所在地區的不同而變化。aWT為斷電(懲罰)成本,€%d€識C€譓TTR為修復成本。
(四)工期變化引起的時間成本(TC)
(五)報廢成本(DC)
報廢成本(DC)指產品壽命周期結束后,清理、銷毀該產品所需支付的費用。
三、設計方案中的LCC分析
(一)總平面優化
站區總平面方案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先進,站址用地面積最小,綜合社會效益最優。
(二)二次系統
1、監控系統的配置全部按標準配送式變電站的二次設備參數配置及組屏。
2、在滿足安全運行的條件下,按照國網公司變電站要求統一二次設備接口及二次線配置,減少裝置功能的重復,對二次系統進行了優化整合,內容包括:(1)取消了獨立微機五防系統,采用嵌入式微機五防系統,與監控系統合一;(2)取消低周低壓減載屏、小電流接地選檢裝置、將其功能納入站內自動化系統;(3)簡化全站打印機配置,采用信息后臺集中打印技術;
3、二次系統經整合后,二次屏柜數量減少,35kV、10kV保護測控裝置下放到開關柜上,減少大量控制電纜接線。
(三)配電裝置選型及優化
采用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通用設計110(66)~500kV變電站分冊(2011版)》,為半戶內方案,并進行優化,在滿足規程、規范要求的基礎上,將電纜進線改為架空進線,符合變電站實際進線條件,比電纜進線節省投資。
(四)變壓器調壓開關選型論述
真空開關的優越性:
1、依靠真空管熄弧,真空管電壽命高達60萬次
2、絕緣油不會碳化,無需在線凈油裝置。
3、真空管與機械隔離觸頭同時存在,當真空管出現故障時,機械觸頭可以起到熄弧作用。
4、整體插撥式結構,油室聯結觸頭無需更換,吊芯、安裝、檢修簡便。
5、滾動方式替代滑動方式機械壽命達150萬次。
(五)通用設計、典型設計變電站
全壽命周期理念(LCC)的應用,是國網公司在“兩型一化”、“三通一標”等指導原則下推行的全新建設管理理念。“兩型一化”的指導原則即要在工程建設中做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遵循工業化的建設特點,優化工藝流程,剔除冗余功能。
(六)接地方案及優化
采用國家電網公司依托工程基建新技術推廣應用類成《高土壤電阻率變電站接地系統研究成果》,綜合考慮分流系數、地電位升、優化接地網均壓帶形式,校核接觸電勢和跨步電壓,合理降阻,作好絕緣地坪,在滿足設備和人身安全要求下節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