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魯迅英文簡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英文名稱:Book Town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
國內刊號:31-1662/G2
郵發代號:4-516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書城》1993年創刊,由現代文學研究專家倪墨炎主持,舒蕪、蕭乾、金性堯等老文人出沒其間,余秋雨為現任榮譽主編。
1998年,《書城》劃給上海三聯書店,進入了陳保平時代,走的是輕松銳氣的路線。張愛玲、村上春樹、伍爾芙等名字,取代了魯迅、周作人,開始有人用“小資”來概括它的風格,內容涉及經濟、法律、建筑、藝術、電影等。
2001年11月復刊的《書城》,由上海三聯書店及《21世紀經濟報道》合辦,改版成“雜志型”刊物。新刊大量借鑒誕生于1925年的美國老牌人文雜志《紐約客》編輯手法,走上了“城市閱讀”的軌道,倡導“發現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其中每期的城市專欄和包括新書、新音樂以及新影碟的資訊成為最有特色的欄目。
申丹教授的《文學文體學與小說翻譯》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五章主要論述了小說文體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理論基礎和特點等。第六到第八章是具體運用小說文體學來研究文學翻譯的。該書語料豐富,體現了語言學理論的實證性和文學研究中審美藝術的相互結合,是一次多層次地對翻譯本體進行細化研究的可貴嘗試。
二、內容簡介
第一章作者首先從反面論述了這樣一個問題:文學文體學與文學翻譯之間的關系在中國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在過去的近30年里,英美文學研究者在這一領域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所以作者認為,我們迫切需要用更為精確和深入的文體模式和方法替代當前傳統的研究方法。該書主要論述了文學翻譯研究中運用文體學方法的有效性與必要性,并特別探討了該方法在小說翻譯中的應用。第二章作者將文學文體學視為一門學科,并說明其性質、功能和有效性。本章還重點區分了語言形式和小說事實,也就是histoire(話語的內容)and discours(這樣說話的原因)。作者隨后又提出,該書不會涉及文體學的歷史進程,也不會研究或比較文體學家所運用的語言學模式。第三章作者以Roger Pearce 和Stanley Fish為例,對他們對文體學的批評一一加以反駁,同時提出小說文體學的特點、分析過程和理論基礎。第四章作者關注的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問題。提出一個基本的假定,即客觀性是約定俗成的,而主觀性是個人的興趣。以此為基礎,他總結出三個特點:結構特征、心理價值和文學意義。第五章重點探討的是把文體學應用到文學翻譯當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者首先指出,純粹的語言學翻譯研究對文學翻譯的問題解決沒有幫助。作者認為解決的主要辦法就是文學文體學,因為這一學科既包括現代語言學也包括文學能力和敏感性。作者將其探討的重點放在了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翻譯上。而對其進行文體分析則能解決“deceptive equivalence(虛假對等)”的問題。這是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個概念,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譯者對原文中的語言形式與主題意義的關系缺乏認識,所以有意識地對原文進行改動或“改進”,以求譯文更加客觀可靠,合乎邏輯和自然流暢。但是這一“改進”的結果則是不同程度上造成了文體價值的缺損。要避免這樣的“虛假等值”,就需要對原文進行深入細致的文體分析,以把握原文中語言形式與主題意義的有機關聯。
第六章到第八章作為該書的第二部分,是把小說文體學具體運用到文學翻譯中。這三章分別探討了詞匯、句法、言語和思想表達的問題。第二部分的語料以現當代中國作家,如老舍、魯迅和茅盾的作品,還包括曹雪芹《紅樓夢》的英譯本。主要運用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分析這些作品英譯過程中產生與原文的“偏離”。而這種“偏離”是塑造人物形象和產生其他文學藝術效果所必不可少的。作者將“詞匯”層面上的“偏離”分為“矛盾”、“客觀性”、“不可靠性”和“冗余的編碼”四個部分;第七章則集中在“句式層面”上,探討了句式和“節奏”、“主要信息”、“對過程的模仿”、“對平行結構的轉換”、“動詞并置和假同時性”之間的關系,并總結性地論述了“語言形式和小說現實”的關系;第八章的主要內容是“言語和思想的呈現”,包括英語的基本方式、中文的基本方式、對混合形式的轉換、對直接引語的轉換、自由間接引語的功能和保持的必要性、slipping的轉換等。
第六章作者首先談到矛盾(illogicality)和反諷(irony)藝術效果再現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小說翻譯中最易被改動的成分之一就是原文中帶有美學價值和主題意義但表面上矛盾的表達形式。這樣的語言成分因與譯者認識、解釋和表達事物的常規方式發生沖突而被改為更合乎常規邏輯的方式,從而造成對原文的某種歪曲。就分析《傲慢與偏見》的兩個譯文來說,雖然沒有矛盾的成分,但原文中表達形式的突然轉換或遣詞造句上的夸張強調也是造成譯者誤譯的原因之一。那么原文作者通過矛盾的表達形式造成的反諷效果在譯文中就徹底失去了。接下來作者探討了矛盾和小說真實性(authenticity)之間的關系。這里具體說的是哪個譯文更符合原文的邏輯和常理。如魯迅的《祝福》的兩個譯文,譯文二還保留了女人悲傷的神情,所以無法傳達原文人物性格和思想從悲傷轉變為完全冷漠的過程,也就無法體現原文中存在的矛盾。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譯文不夠真實。為了說明矛盾和強調(intensity)的具體關系,作者所用的例子之一是魯迅的《藥》。譯文二由于增加了連接詞and而消除了原文中表達強調和夸張的效果。接下來作者談到了矛盾和懸念(suspense)之間的關系,認為“懸念”指的是由原作者掌控信息的儲存,釋放和收回。要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懸念,譯者應盡量避免修改原文和譯文之間有概念沖突的地方。因為這種“概念的背離”(conceptual deviation)本身就是作者為讀者設下的懸念。以上作者提到的矛盾和諷刺效果的藝術再現,小說真實性的體現以及起到強調和設置懸念之間的相互關系,一定要在具體的文本分析中才能體現出來。
客觀性(Objectivity)是另一個和“概念的背離”相關的概念。客觀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立地看待對立的意識形態;二是譯者要盡可能避免情感的介入。客觀性還體現在譯者忠實地傳達原作者對人物的評論(non-contextual commentary)。如在翻譯《紅樓夢》時,三位譯者都對原文中作者對賈雨村性格的描述加入了個人的主觀分析成分(subjectivity)。這主要體現在詞匯的選擇上。譯者的主觀介入還可能是由相關的傳統和陳舊的概念所致。譯者的主觀介入會影響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從而導致對原文的扭曲。譯者介入雖然可能不會改變小說的事實,但是卻可能改變一些重要的文體價值,例如作者的立場和語調等,從而誤導讀者。
不可靠性(unreliability)也是小說敘事風格的特點之一。因為小說敘事中人物的特殊敘述視角常常是通過他/她的不可靠的評價或闡述體現出來的。所以,評價越不可信,反而越可以描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但可惜的是很多原文中不可靠的地方都被譯者“正常化”了(normalization)。由于漢語和英語之間的差異性使得可靠性的問題變得更復雜。如中文中常會省略主語和限定語。所以譯者需要了解各個參與者的可靠程度以及對人物塑造所產生的影響,從而保留原敘述的敘述距離。作者還給出了魯迅的《傷逝》中第一人稱回溯性敘述視角的翻譯例子。最后的結論是譯者尤其應該關注原文中不可靠之處,了解其背后的動機和原因,考慮其在突出作品功能上的作用。對可靠性的“偏離”對于強化作者的立場,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完善作品的主題和審美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冗余的編碼(redundant encoding)往往也是為了達到某種藝術效果。如在康拉德的作品The Secret Agent中,冗余減緩了感知的過程并強化了作品中的懸念意識。
本章中作者提到的illogical、unreliable、redundant,可以說都體現對原文審美的“偏離”。譯者應盡可能體會作者的藝術用心,在翻譯中以自然適當的方式予以保留和體現。另外作者再次強調了譯者要盡可能減少自我的主觀情感介入,因為違背了原作者的意圖,往往會造成“虛假對等”。
第七章是句子層面上的探討。句法的選擇往往也是作者有意而為之的,可以產生文學意義。句式和詞匯的選擇有時是分不開的,因為中英文語言形式之間的差別很大。本章探討的是如何在中英文的句式轉換上實現功能上的對等。
首先,作者談到的是句式和節奏(pace)的關系。敘述小說主要是通過語言形式構建小說世界的。所以,句式組織多是根據所描寫的經驗的發展節奏構造而成。句式主要用來連接事件,所以在呈現事件發展的順序時,句式和節奏的關系就突顯了出來。如作者舉了《紅樓夢》中有關林黛玉和薛寶釵出場的一段描述。原文對前者的描述顯然多于后者,表現出曹雪芹對林黛玉的偏愛。但是,在翻譯時,譯者忽略了這一點,或將其正常化,從而打亂了原文的敘述節奏。所以在翻譯文學作品的時候,選用不同的句式描述相同的場景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為讀者由此體會出的事件發展節奏是不同的,從而影響到人物塑造和讀者對作者意圖的理解。
其次,是句式和主要信息(prominence)之間的關系。句式的層級性代表了不同信息的重要程度。尤其在英語句式中可以強調或者弱化某些信息和區分新舊信息。所以在中英互譯的時候要注意調整句序,從而傳達原文的敘述重點。而且句式改變會帶來敘述視角的變化,從而影響讀者的閱讀效果。事實上,中翻英的一個常見問題是,為了表達的自然,譯者很可能會破壞原文的主要信息。譯者的責任在于發現原文中交際重點和邏輯關系,然后用譯語中自然的語言和句式傳達出來。作者總結說為了充分再現原文的主要信息,譯者需要在更大的語境中了解原文的功能和及時語境中所包含的邏輯關系。
再次,作者談到的是句式和過程模仿之間的相互關系。這里首先提到的是前修飾語(premodification)。中文的前修飾語綜合了一系列可以進行層次轉換的詞組和從句。修飾成分的位置和冗長的前修飾語的存在是作者有意為之的,來模仿事件發生的過程。前修飾成分的并置主要是起到強調說明的作用。以茅盾的《春蠶》為例,其中有一個很長的結尾,尤其是前置的定語很長。這是通過語言的象似性(iconicity)來體現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以及勞動者工作的辛苦。譯文則用后置定語代替了前置定語,從而一定程度減弱了文學效果,如語氣上一氣呵成,給讀者的閱讀帶來心理上的影響,而且勞動也不再那么辛勞。然后是先后次序(sequence)的問題。句式先后次序出現了對于傳統的偏離,即會體現出一種文學效果來。如具有語言象似性的次序能體現人物的情緒。譯者的任務是找到譯文中能體現原文中的“偏離”的合適表達。接下來作者談到平行結構(parallelism)的翻譯問題。中文的單音節結構適合形成平行結構。所有中文中的平行結構要比英文的自然和常見。平行的另一特征是循環(circularity),和文章主題相關的循環是值得保留的。在此之后,作者談到了并置和假同時性的問題(juxtaposition and pseudo-simultaneity)。即文本省略了標點,把幾個動作放在一起來表達動作或者場景的連貫性。這便產生了假同時性的藝術效果。電影中可以通過分屏(split-screen)的方式來同時完成幾個動作。減少文本中文字的距離就是為了減少讀者的心理距離,從而打破讀者的期待常規。
最后,作者著重談了語言形式和小說現實之間的關系,即敘述形式和話語內容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既有相似性也有區別。主要是體現在用語言形式模仿小說現實,但也可以用小說形式形成現實的經驗。作家通過操縱語言達到意向性的效果。句法可以表現現實:如果現實簡單,句法簡單;反之句法則會比較復雜。當然句法的異常也可以表現現實的特殊情況,對于塑造人物也很重要。形成小說現實的語言承載的意思要多過小說現實本身。是現實主義小說形式模仿現實還是小說語言形成現實?這兩者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因為文本中的世界和現實中的世界本就難以區分。
第八章重點討論的是翻譯中自由間接引語在翻譯成其他語態的時候可能帶來的損失。所用的語料是《紅樓夢》及其英譯本。作者認為在特定條件下有必要保持小說中的自由間接引語。因為在特定的小說中,自由間接引語可以承擔很多和主題相關的責任,如控制作品的主題性原則等。具體來說,自由間接引語的功能體現在:傳達諷刺的效果,移情的作用,體現原文的多音調性和多語義性。最后,作者總結:對文學作品進行全面的文體分析,可以避免“虛假對等”,從而有助于譯文達到與原文的功能對等。
三、結束語
申丹教授將小說文體學應用于文學作品,尤其是傳統現實小說的翻譯研究,有助于我們深入地從多個角度進行文本的分析。但是,這種方法的側重點在于指導譯者如何操控文字來表現作品的藝術主題,大部分是出于“詩學”再現的考慮。譯者還可能鑒于意識形態、贊助人等其他因素的考慮對原文進行“改進”,使之“正常化”。譯者因為這些社會文化歷史因素對原文進行的“改寫”,所產生的“偏離”是翻譯的文化學派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接受美學理論;電影片名;直譯;意譯
電影片名在整部影片中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對影片故事內容的凝練和概括,同時它還成功吸引觀眾的眼球,叩響觀眾的心靈。電影片名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傳達了影片信息、反映情感基調,并收獲了審美性和商業性相結合的市場利益。片名中包含了深刻文化內涵和豐富多樣的語言結構,優秀的電影片名讓人不禁贊嘆,并引人反思。電影片名的翻譯是一種交際活動,同屬于翻譯學的范疇,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英文電影大量被引入中國電影市場,因此,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逐步受到社會的關注,通過翻譯理論指導片名的翻譯,促進片名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的傳播。
一、接受美學理論
接受美學發展于20世紀60年代,它以接受者作為主體,指出應該關照其審美需求,摒棄以文本為中心的思想理論,而是立足于讀者的核心地位。接受美學理論反映到電影字幕翻譯中,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翻譯活動的順利進行和發揮文本的社會價值。文本的翻譯是為了信息的相互流通,促進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化的相互轉化,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就要綜合考慮到讀者的文化審美性。由于文化根植于民族心理、民俗風情、歷史等方面的因素,所以文化的差異性也會直接表現在語言中,在翻譯中也會因為這些差異而導致文化意象理解上的錯誤,所以翻譯者應注重對文化差異的移植和轉換。
電影是當前具有廣泛傳播性的媒介,電影面向的是廣大不同年齡階段、知識文化的觀眾。與文學作品相比較,電影是一種直觀且形象的藝術形式,既使是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人也能完全理解電影故事,所以在進行電影字幕翻譯時要充分地關照觀眾的理解能力和審美需要。當許多外國電影涌入中國市場時,翻譯者往往會站在受眾的角度來選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一般來說,口語化、直白的電影翻譯語言比復雜、難懂的語言更能受到大眾的認可,從而帶動電影票房的提升。從某種程度來說,電影是渴望能受到觀眾認可,并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同時電影字幕翻譯的審美性和觀眾的生活體驗息息相關,作為首先打動觀眾心底之門的電影片名,它的翻譯目的就是要引起觀眾的好奇心,把觀眾引入電影的視聽感受中,讓他們產生強烈的觀賞動力,這就是電影片名的成功之處,散發出深厚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而真正促使觀眾從好奇心理轉化為具體行動的過程,其實就要通過接受美學的翻譯理論來傳達英文電影片名的審美價值。
二、接受美學理論指導下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策略
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目的,它包括三個方面的目的:其一,向受眾傳遞影片的主題內容;其二,帶給受眾富有審美性的情感體驗;其三,給不同審美需要的受眾傳達出娛樂性。因此,要實現這三個方面的目的,電影片名的翻譯應該以接受美學作為理論指導,在漢譯過程中要充分地考慮到受眾的審美需要和審美期待,關照受眾的認知程度和情感體驗,并運用相適應的翻譯策略實現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交流。
(一)直譯
在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中,直譯法的優勢在于能保留住原片名的文化信息,傳達出片名的豐富內涵,同時還能促使片名與影片內容完美聯結在一起,為受眾帶來原汁原味的審美感受,為觀眾提供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的空間。例如經典的英文電影The Mummy、The Pianist等的片名翻譯都采用了直譯法,分別譯為《木乃伊》《愛國者》。這些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直截了當地就給觀眾帶來了直觀的審美感受,基本上保留了電影片名所包含的信息內容;同時原片名的再現給受眾創設了與源語觀眾相同的視聽感受。雖然這一類片名的翻譯比較簡單,但也有很多直譯的片名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例如英文電影Rain Man譯為《雨人》,片名就概括了電影故事的核心內容,把主人公之間的珍貴兄弟情感傳達出來了,同時也很容易激發觀眾的探求心理,促使他們走進影院去探知片名背后的電影故事。除此之外,有些英文電影為了盡量還原片名本身的含義和風格,所以影片以影片的主人公、核心地點等作為片名,這一類型的電影片名的翻譯通常也采用直譯。例如廣受歡迎經典愛情電影Jane Eyre、Tess、Madam Currie等都是以影片的女主人公的名字作為片名,分別是《簡·愛》《苔絲》以及《居里夫人》。這種以人名為片名的電影,直接給觀眾傳遞出影片的主題信息,且這些人名大多數也是為人所知的,在藝術長河中占據一定的地位,更是出現在電影銀幕中的寵兒。而英文電影Pearl Harbor講述的是歷史上的珍珠港事件,所以影片直接以事件發生的地點“珍珠港”作為片名,且采用直譯法傳達出電影片名不加修飾的永恒經典。
(二)直譯和意譯
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直譯法的運用很多時候都會給人帶來一種呆板、枯燥的審美感受,在接受美學理論的指導下,電影片名要避免這種弊病,可以采用直譯法和意譯法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信息文化的傳遞,直譯法把原片名的基本信息概括出來,意譯法則進一步挖掘原片名的隱含意義,并擴充片名的信息量,提升譯名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歐美十分火熱的電影Twilight,很多年輕的觀眾都廣為熱捧,而且影片早已經進入了中國電影市場,在國內的受眾群中也備受青睞,所以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如果采用直譯法把Twilight譯為《暮光》就顯得毫無審美新意,且很容易讓觀眾對片名產生誤解,根本不知道電影內容,必然也無法激起受眾的好奇心理。但如果在直譯的基礎上再采用意譯,在原片名“暮光”的信息內容基礎上增添“之城”兩字毫無疑問能獲得更高的審美性。譯名的語言結構上很容易受到認可,且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體驗,讓人想進入影院挖掘在這座暮光之城中發生的神奇故事。另外一部英文電影Forrest Gump的片名翻譯被認為是經典之作,同樣采用了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策略譯為《阿甘正傳》,與受眾群體的語言文化的表達相一致,在人名前加“阿”字顯得很親切,且很容易與魯迅的文學作品《阿Q正傳》聯系在一起,就能進一步地了解這部影片是人物傳記;同時“甘”又把原片名的信息保存下來。還有許多優秀的電影片名也一直被人稱贊,例如英文電影Face off、Ghost、Pretty Woman等的片名翻譯也有參考價值,在接受美學理論指導下的譯名沿襲了原片名包含的信息內容,并進一步地采用意譯法進行修飾和潤色,使其富有獨特的審美性,傳達出中國傳統的文化內涵,這三部影片分別譯為《奪面雙雄》《人鬼情未了》以及《風月俏佳人》,從這三個譯名出發,翻譯者采用了“雙雄”“人鬼”“俏”等典型的中國文化詞匯,不僅把影片的主題信息概括出來了,也深深吸引了觀眾的審美心理,促使他們去欣賞跌宕起伏且錯綜復雜的電影故事。
(三)意譯
電影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也是不同文化的移植,由于東西方的語言文化受到地理環境、歷史背景、人文價值等方面的作用,所以采用直譯法翻譯的電影片名很僵硬,讓不熟悉西方文化的觀眾感到費解,所以在處理一些反映文化意象的片名時,翻譯者應該對影片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并根據主題和原片名采用意譯法來傳達出相等審美性的主題內涵。例如英文電影Leon:The professional的翻譯遵循了接受美學的理論,影片主要圍繞一個殺手和小女孩之間的故事,所以翻譯者采用了意譯法來強化譯名的主題內涵,把電影人物的形象進行了精煉的概括,且運用了“殺手”“冷”兩個詞來傳達出電影信息,讓觀眾產生強烈的興趣去了解冷面殺手和小女孩之間發生的故事,已經情不自禁讓觀眾陷入無邊想象的狀態中。但如果根據原片名Leon:The professional直接譯為《列昂》就讓許多的中國觀眾不理解影片的故事內容,也無法直接判斷出影片的題材。在另外一部美國動畫電影Pocahontas中主要圍繞主人公波卡霍姆塔斯展開的故事敘事,且美國觀眾對這個主人公很熟悉,但中國觀眾并不了解美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如果采用直譯把其譯為《波卡霍姆塔斯》則很難讓人信服,且很容易造成受眾對影片內容的誤解,誤以為是一部關于美國歷史人物的影片,所以自然就沒有興趣繼續看下去。但經由意譯法的轉變,把原名譯為《風中奇緣》則給觀眾帶來了一股清涼的視聽感受,從譯名中就能看出這部影片講述的是輕松、浪漫的愛情故事。另外還有很多優秀的美國電影片名的翻譯都備受推崇,例如Gone with the Wind、Top Gun、Shane等,這些片名的翻譯主要采用了意譯法,并立足于中國觀眾的審美期待,在片名結構和詞匯的選擇上都符合受眾的情感體驗,這三部英文電影分別譯為《亂世佳人》《壯志凌云》和《原野奇俠》,這些譯名在很大程度上考慮了中國觀眾的傳統文化情結和俠義的精神追求,所以以愛情為主線的電影片名的翻譯,轉化得更加唯美,而有關武打的電影則符合了中國觀眾對俠義之士的敬重之情。
三、結語
翻譯的本質是兩種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意義轉換,是語言文化符號的再創造。當前,片名的翻譯中存在諸多問題,由于翻譯者自身綜合素質水平、實踐經驗、審美思想等方面的差異,所以譯名的質量也有優劣之分。但在接受美學理論的指導下翻譯可以滿足大眾的審美期待,同時也促使譯名具有現代化的潮流趨勢,發揮電影片名的宣傳作用。本文在接受美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列舉大量經典的英文電影片名,綜合概述出電影片名在漢譯中主要采用直譯、意譯以及兩種翻譯相結合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 孫銳.接受美學與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文化形象轉化[J].科技咨詢導報,2007(34).
[2] 付有龍.從美學角度談順應論在英文電影片名漢譯中的應用[J].電影文學,2009(17).
本課“與的傳播”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的一部分內容,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對失敗原因的深刻反思,帶來了對舊文化的徹底批判,并為做好了思想準備。
二、課堂教學實例
1.導入幻燈片:北京大學校門、校徽、校訓的一組圖片
師:同學們好!請看這組圖片,應該是比較熟悉的吧?北京大學的校門、校徽和校訓。北大校徽最初是在1917年由魯迅先生設計,后幾經演變,成為今天的樣式。北大人稱之為“北大紅”,這是因為紅色是校徽特別選定的顏色。同學們對于這個校徽有什么樣的認識呢?
生:(自由發言)校徽上有英文PEKING UNIVERSITY,表示中西結合;1898說明北大1898年成立;它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北大兩個字是篆體字;兩個篆體字像是人形……
師:同學們觀察到了很多。校徽中,“北大”兩個篆體字上下排列,構成了三個人形,這樣就突出了一個辦學理念,即“以人為本”。正所謂“大學,因大師而大,更因大學生而大”。
2.教學主環節
(展示幻燈片“自主學習填空”)
師:給同學們10分鐘的時間,結合我們剛才提到的學習目標,自行閱讀課本內容。在閱讀過程中,把學案“自主學習填空”部分完成。
等待時,教師查看學生的填寫情況,并請兩個學生把自己的答案寫在黑板上。
師:時間到,砜純創蠹易齙那榭觥G懊娑濟揮形侍猓就是的意義這里能否再精煉一些?
生:猛烈沖擊了傳統封建思想。
生:宣傳了民主與科學的新思想,還有。
師:總結一句話:沖擊了舊思想,傳播了新思想。
(幻燈片展示填空答案)
師:好了,基礎知識我們就學習到此。下面我們將要以問題和材料的形式來解決本課中的重難點知識。
師:(幻燈片)第一個問題:當時的中國為什么會發生,如何理解“新”的含義?
生:以前的探索都失敗了。如、,還有。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主張君主立憲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師: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政治制度。還有呢?
生:西方先進科技、政治制度……思想!
師:好。那“新”在哪里?
生:主張民主與科學,“新”在學習西方思想。
師:以前學習西方思想嗎?和這次有區別嗎?(學生思考)
師:以前也學習思想,不同的是以前不以思想為主,也沒有批判中國的封建思想。所以“新”是指宣傳民主與科學,猛烈抨擊中國的傳統封建思想。
三、教學總結與反思
這節調研課,引入了學案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這個班的學生表現得不錯,課堂氣氛活躍,勇于回答問題,使我的教學設想基本實現。
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材料的選取,要體現出一定的層次性。課堂教學就如一個分層遞進的登山過程,教材的文字、圖片以及教師補充的各種材料,從屬于不同的知識類型和學習方式,成為登山路上的景觀。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注意到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材料選取和問題設置時,體現了較強的層次性。課堂導入中對北大校徽校訓的理解,的背景原因,的評價及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和傳播的復述,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鍛煉了學生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對于第二個問題如何具體理解內容的“三個提倡三個反對”,理論性較強,學生表達清楚比較難。我一方面提示些結論性的語言,如民主與科學是的指導思想,也就是它的核心內容;另一方面重視引導學生的思維,如“宣傳新文學有什么意義呢”這樣的問題,逐步解開了這個難題。這里我并沒有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來完成,因為對于高一學生而言,理論性較強的思考引導著來理解更為有效。
【關鍵詞】達爾?本德侖;圣經;意象;受難的;耶穌?基督
《我彌留之際》(以下簡稱《我》)是威廉?福克納除了他輝煌的失敗之作《喧嘩與騷動》以外最喜歡的一部作品。雖然讀起來輕松,但確是含義深遠,引起了福學者的廣為關注和研究。學者大多關注本德倫一家七口,而研究最多的是本德倫家的女主人艾迪,大兒子卡什和二兒子達爾。其中對卡什的評價甚高,甚至以原型批評法把他奉為受難基督,如丁云在她的書中對卡什作出高度的評價,“他是一個背負十字架耶穌式的受難者形象,具有驚人的忍耐力和獻身精神。在卡什身上,閃爍著一個普通勞動者所特有的非同尋常的理性光芒。”,大多數學者對達爾的評價則是集中在他真瘋還是假瘋。本文采用獨特創新視角以耶穌.基督的圣經原型來評價達爾?本德倫,這一受難者的形象。
《我》有很明顯的圣經痕跡,這與福克納從小在美國南方的圣經地帶(Deep South)長大并受到信奉清教思想的家族影響甚多。從這個故事的框架結構來看,本德倫一家運送這家的女主人艾迪的遺體回她的故鄉安葬,一路經歷了洪水、大火、禿鷹等重重困難,最終到達目的地。這些苦難組織了一個以受難為主題的故事框架。這個故事引入了很多圣經元素,共19處,因此引起了眾多學者以圣經原型的角度來分析這部作品,學者丁蕓高度贊揚卡什的受難者的形象,他背負著苦難十字架,而且毫無怨言。此看法有一定根據性,但過于停留于表面,導致無法認清福克納在書中安排潛藏的受難者達爾才是這部書中的南方基督。
首先從結構上講本德倫一家的送葬旅程,被認為與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奧德修記》或是圣經舊約中的《出埃及記》相似,筆者認為這個故事理解成新約中的耶穌受難記更為恰當,降生-拯救-被出賣-釘上十字架-復活。達爾歷來被認為是瘋子-先知的文學形象,達爾行為過激、語言尖銳,但觀察力過人,關心家人。達爾是本德倫家的次子,是母親艾迪所厭煩的孩子,而父親安斯又是個自私自利的人,達爾從小缺乏關愛。達爾的姓氏本德倫Bundren)在英文中的發音與負擔(Burden)相近,而他的名諱達爾,在英文中Darl與Darling(愛)相近,福克納安排的命運也如他的名字一樣是“愛的負擔”。被忽視,缺乏關懷,讓他變得極端,偏執,瘋狂,安斯曾經提到過時達爾讓外人認為他們一家不正常。達爾的觀察力敏銳,在一章出場時,他同朱厄爾一同行走時,十五英寸就在不停的出現,一方面體現達爾和朱厄爾的距離感,另一方面體現了達爾的觀察力,他從朱厄爾的外貌與本德倫一家有異,推測出朱厄爾私生子的身份。妹妹杜威德爾未婚有孕的秘密,達爾是唯一的知情者。這些突出了達爾的敏銳觀察力。但是之所以把達爾定位為基督的形象更在于他身上體現出來的神性,在故事中,杜威德爾衣不遮體的照顧艾迪這一段是由達爾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而達爾當時并不在現場而是與朱厄爾去了外地,這一段不得不說是福克納為達爾賦予了神奇的超自然力量。在小說中年近30的卡什和他都不曾婚配,甚至沒有結婚的打算,也暗示了他的神性,不像家族的其他人一般充滿了原始的欲望。達爾具有善心,他關心家人。一直在默默關注母親盡管自己不愿意承認,在他的敘述部分對父親安斯的不勞動也表示理解,對兄弟、妹妹也一直很關心。在德爾未婚先孕之前和德爾的關系最近;卡什腿受傷的時候表現得最為關切[1];連他最嫉妒的朱厄爾與外人爭吵動武時,他也是一再勸阻。在達爾身上隱約可以看到基督關懷世人的影子。
文中出現了很多圣經意象,如洪水,火等,都在暗自達爾的身份。故事中雨越下越大,引起了河水水量突然提升,對本德倫一家造成洪災的影響,卡什在這次洪災中摔斷了腿再次受傷,朱厄爾為了搶救母親的遺體,跳入水中將棺材弄了回來。達爾確失聲喊了起來,他心里很明白這場旅程是一場鬧劇,他想結束這場鬧劇讓艾迪以最自然地方式塵歸塵,土歸土。水這個意象在圣經里常常出現,它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凈化之意,一種是上帝的懲罰。在《創世紀.諾亞方舟》中,上帝就用洪水來消滅人類。在《我》中,首先豪雨造成的洪災像是上帝予以本德倫一家的懲罰,達爾也在洪水中想將艾迪的棺木投入水中,可見兩者的想法十分接近。
在火這個意象中,不再屬于天災而是屬于人為,達爾在暫借停放母親尸體的倉庫中放了一把火,而在圣經中火也有兩層意思,一是象征著溫暖光明,二是上帝憤怒的懲罰,在舊約中上帝降下天火毀滅了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座罪惡之城。在《我》中,達爾代替了上帝的角色火焚棺木,頗具上帝之子的意味。
如果說水,火的意象在圣經意象中是最能代表上帝的明顯符號,這部小說中還一個隱藏的圣經意象,即替罪羊意象,在新約舊約中皆有出現過。達爾可以被看作是本德侖家的替罪羊。這場荒誕可悲又充滿災難的送葬的始作俑者是本德侖家的女主人艾迪。在送葬的過程中,家族成員皆有所失。洪水,火災,禿鷹等都可看作上帝的懲罰。而他們把錯誤歸結于達爾,把他送進杰弗遜的瘋人院來逃避燒毀倉庫的賠償。他們把達爾送進瘋人院可以看作這個家庭實施的一場犧牲儀式,而把達爾作為家族的替罪羊完成了這一儀式。本德侖家族是典型的南方窮白人家庭,他們篤信基督。這個故事大致可以推測發生在美國南方,處于一戰和二戰之間,當時南方經濟蕭條,人們大多開始懷疑上帝,出現了對信仰和傳統價值觀的質疑。而本德侖家族又是一個無愛的家族,整個家庭缺乏交流死氣沉沉,充滿了欲望、自私。每個人都帶有私欲抑或是冷漠無情地對待達爾的縱火事件,安斯想用把達爾交出來送進瘋人院來逃避賠償,朱厄爾和德爾則是通過這種方式泄憤和掩藏自己的秘密,而萬達曼和卡什則是顯出了他們冷酷的一面。達爾這時猶如基督一般被本德侖一家釘在了十字架上,做為了家族的犧牲品。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