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黃庭堅草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兩宋 禪韻 黃庭堅 書法創作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早年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樸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
黃庭堅對書法藝術發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大都散見于《山谷集》中。他反對食古不化,強調從精神上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強調個性創造;注重心靈、氣質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這些思想,都可以與他的創作相印證。
黃庭堅書法以蘊含禪韻著稱于世,也是兩宋時期禪書法的代表人物。而兩宋時期的禪書法一個突出特點,即是以行書為主。由于蘇軾、黃庭堅、米芾等書法家都是佛教的居士,他們既有精深的禪學理論,又有扎實的禪修實踐,所以宋朝的禪書法作品代表了很高的水平。蘇軾、黃庭堅等人都因修“禪”而得“意”,再以意而作書。
何謂禪?禪者,梵文“禪那”之音譯,意為“思維修”,而常釋為“靜慮”?;颍U指的是無欲,離相,無漏的一種大圓滿的境界。通俗地說,禪意為心緒寧靜專一,深入思慮義理。禪宗主張從自身下功夫,“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提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主張“凝神觀照”“沉思冥想”,要求人舍卻一切榮辱得失,一念不生,萬緣俱寂,在觀照自然中求得凈心,順乎萬物自然之性,達到“梵我一體”的境界。
禪宗是融入了中國道家,儒家的傳統學術內容的純粹士大夫的佛教;書法則是依靠運動的線條在有意無意之間,表現 作者內心秩序,創造獨特意味的藝術。他們在本質上有許多共同點?!岸U味書法”就是兩者自然結合的產物。禪與書法得以實現融通的契合點,比較突出的觀點有“境界說”,“入定說”,“禪味書法說”,“本心說”等。所謂的禪味書法,就是主要依據禪宗思想創作的,注重表現書家‘禪家式’心靈的書法?!保钪@《書法研究》)簡單地說,就是書法家對禪道有自己的修行,深諳其理,對禪宗有自己的見解,對禪道研習久了,其書法作品自然會流露出禪意。貫古通今,可以說禪味書法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空寂絕塵;二是清麗瀟灑;三是狂放縱逸。禪與書法有許多共同之處,這也正是很多書法家參禪悟道的緣由。
在宋代,禪意被引入書法創作,使宋以后書法的藝術風格轉向追求空靈、古樸和凝練。特別是不少禪僧書法家寓禪于書法,借點、畫、線條所構成的抽象,朦朧,無形之相抒發胸臆,得意忘形。而宋人多通過行草書來表現自身的情懷。因為行草書是不拘于形式,更加率意自由的,因而書寫者在書寫時不會有太多的拘束。同時由于行草書的節奏緊促,一氣呵成,氣脈連貫,更是將書寫著的性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性情可以是悲愴的,也可以是歡喜的,可以是閑適的,也可以是局促的。在宋代,許多書法名家的作品里都充滿禪味、禪趣,首先是由于這些書法家大都參禪悟道,對禪意有所領會,其次是他們在進行書法創作中更多的抄寫禪家語錄,從而對禪意書法更加諳熟。尤其是蘇、黃、米蔡四大家等人的書法更是向來被視為典型的禪書代表,他們的書法作品追求簡淡、抒寫性靈以及對尚意書風的追捧。他們的創作源于內心,以禪意來書寫,因而淡雅的中國禪意書法得到傳承。
曹寶麟先生說:“蘇軾、黃庭堅、米芾的實踐努力,標志著宋代書法的復興。他們通過知己知彼的權衡,突破了唐人的樊籬,闖出了一條‘尚意’的新路,而幫助他們達到目標的思想武器,即是禪宗。”(《中國書法史·宋金遼卷》)通過,曹先生的一段話,可以看出宋四家對禪意書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們敢于突破前人,并不是盲目地學習前人,而是辯證地,有所取舍地學習,推陳出新,在書法創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懷,表達自己的性情,更加注重“意”的抒發,從而將禪意書法推動到頂峰。
黃庭堅草書獨自面日的成熟還得益于其書外功的參禪悟道。黃庭堅曾有一段學習草書的概括性自白:“余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字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后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于燹道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乃覺少進,喜之所得,輒得用筆?!彼趯W習草書過程中得到了許多老師的影響,善于取舍,融會貫通,從眾家中吸收適合自己的,并從自然形態中領悟書法奧妙,將書法創作更加自然率意。
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山谷所作《諸上座帖》等佛家經語諸草書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下面通過解析《諸上座帖》來解讀黃庭堅書法中的禪韻。
《諸上座帖》紙本,手卷,草書 ,92行,縱33cm,橫729.5cm,藏故宮博物院?!吨T上座帖》是宋黃庭堅為友人李任道所錄寫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語錄》,全文系佛家禪語。此書學懷素的狂草體,筆意縱橫,氣勢蒼渾雄偉,字法奇宕,如馬脫韁,無所拘束,尤其能顯示出書者懸腕攝鋒運筆的高超書藝。結字內緊外松,出筆長而遒勁有力,一波三折,氣勢開張,一卷書法兼備二體,相互映襯,尤為罕見,是其晚年杰作。此帖結字雄放,輻射外縱。筆勢飄逸,具“抖擻”特征。用墨枯潤相間,用筆勢如破竹。圓逸超然,俊健怒放之氣息,痛快淋漓,筆酣意暢。以欹側取勢,縱橫奇倔,橫畫藏鋒起筆,一波數折,結字中宮收緊,長筆肆意展伸,嫵媚綜逸。
對于《諸上座帖》曹寶麟和湯大民先生評價此帖:一、此帖用筆生獷拗折,擒縱有度,猶如“以勁鐵畫鋼木”,行筆夾篆籀之氣;二、此帖結字欹側開張,顧盼回互,有醉僧入林之態;三、此帖一掃早年仿蘇習氣,找回了黃氏的自家面目。
可以說,黃庭堅的《諸上座帖》狂草,一掃僧家溫文和雅、清淡圓逸之“僧氣”,代之以粗獷豪放,老辣恣肆的文氣。黃庭堅是具有藝術自覺意識的書家。他在進行草書創作時,并非照襲古人筆法,而是融會貫通,將古人的筆法靈活運用,使用筆靈活自如,更顯自然率意之趣。他的狂草作品內容大都是別人的詩文和禪家語錄。從內容來看,黃庭堅是參禪之人,其對禪道的理解自然耳熟于心,同時,由于抄錄禪語,自然在抄寫過程中,內心得到凈化,從內心深處感知禪道。他狂草的書寫可謂一波數折,盡抖擻之氣,令筆畫游動有余,從而使他的作品更加狂縱,更顯其豪放的性情。在書寫《諸上座帖》時,黃庭堅是進行藝術創作,他的藝術自覺,對禪意與書法的感悟,將二者融會貫通,通過狂草這一率意的字體來表現,更突出他任情達性的禪學情懷。
參考文獻
[1] 鄭曉華,胡傳海.中國書法史話[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2] 張弘.中國草書名作鑒賞[M].遠方出版社,2004.
近期,古代書法作品拍賣不斷爆出熱門。7月10日,故宮博物院行使“優先購買權”,出2200萬元“天價”從中國嘉德購得“中國現存最早書法孤品”《出師頌》;早在2002年底,中貿圣佳公司拍賣宋代米芾《研山銘》,也創出2999萬元的成交天價(如果加上傭金合計 3298.9萬元)。
透過古代書法作品拍賣創出的天價,可看到收藏投資市場的動向。古代書法價值該如何判斷?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藝術價值。即藝術的獨創性,所有在書法史上堪稱大師的書法家都有超越前人的獨特的創新。
二是理論價值。即書法家本人形成理論觀點或后人總結出理論體系,在古代書論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是法書價值。即因高度藝術價值成為書法典型的字,成為后人臨摹學習的字帖。
四是名人效應價值。有些書法作品的作者本人并非大書法家,但其作品成交價反而超過了那些藝術造詣更高的書法大家,如皇帝書法、歷史英雄書法、文化名人書法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文天祥。文天祥的行草法度秀逸,傳世墨跡極少,但他的書作《自書木雞集序》、《謝昌元座右自警辭》、《遺像家書》都受到后人珍視,特別是《謝昌元座右自警辭》后有大量名家題跋,他們都因文天祥的“孤忠完節”而視此卷為“天球河圖”,推崇雖然過分,然而其價值不可低估。今年拍賣市場一些歷史名人包括反派名人墨跡屢創高價,就是例證。
五是時尚價值。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嗜好,審美觀念在變化中,藝術市場常常風水輪流轉,各領三五年,投資者不可不研究市場心理。但此點不是書法價值的本質,不可一味追求。
那么,哪些古代書法家及作品值得投資?如何投資?
了解古代著名書法家的藝術成就和藝術風格,有助于對其作品的收藏投資。從歷史和歷年收藏市場走向來看,筆者認為以下20家古代書法家作品值得投資者格外注意。這20家古代書法家分別是:
1、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
投資王羲之書法要學習書法史,將他的書法和兩漢、西晉書法相比較,可以發現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征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
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圣”。沒有原跡存世,但法書刻本甚多。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黃庭經》、《樂毅論》、《東方朔畫贊》。王羲之的傳世墨跡可以讓你對“精彩絕倫”四個字有深刻的體會。
2、王獻之(344-386)
收藏鑒定王獻之書法可將其和王羲之比較,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岸酢弊钣袆撔乱饬x和存在價值的,是其流美飄逸的行草書。王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英俊豪邁,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上於势洳?,42歲就過早病卒。
王獻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其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
3、張旭(675-750?)
張旭的書法以草書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其狀驚世駭俗。
遼寧省博物館藏有《草書古詩四首》墨跡本,傳為張旭狂草之作。通篇筆畫豐滿,絕無纖弱浮滑之筆。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云煙繚繞,實乃草書顛峰之篇。
4、顏真卿(709-785)
顏真卿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
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其楷書熔鑄古今,傳世墨跡有《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等。雄渾豪邁,一幅盛唐氣象。特別是《祭侄文稿》,其原跡藏臺灣故宮博物院。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
顏真卿的傳世書跡極多,這值得收藏家和投資者重視,或許在民間會有新的發現,但要認真辨偽。
5、懷素(公元737-?)
投資懷素書法作品,鑒定時要了解他的風格并非全部相同,大致可分為3種:一是尚未完全擺脫前人作風的:如圣母、食魚、苦荀、藏真、諸帖,保留晉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顏真卿作風。二是他自成一家的作品,如《清凈經》、《四十二章經》、《自敘帖》(堪稱標準的懷素書)。三是循和平澹的書風,如小草千字文,與其狂肆作風大異其趣,完全換過一番面目,也可說是他過人之處。
鑒定時還可參照唐代文獻中有關懷素的記載,如:“運筆迅速,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隨手萬變,而法度具備”。
懷素的狂草千變萬化,下筆連綿不絕,鼓蕩而下,又不離魏晉法度。如《自敘帖》、《食魚帖》、《苦筍帖》。他與張旭比肩,合稱“顛張狂素”。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則沖和雍雅,尚有幾分章草意味,可窺其草法變化之來源。
6、蘇軾(1037-1101)
鑒定蘇軾書法特點要把握兩點:一是用筆多取側勢,二是結體扁平稍肥。這與他握筆的姿勢也很有關系,蘇軾執筆為“側臥筆”,即毛筆側臥于虎口之間,類似于現在握鋼筆的姿勢,故其字右斜,扁肥,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新歲展慶帖》等。
蘇軾絕大部分的字都相當平實、樸素;雖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較為整齊的章法自李北海處來,但一股浩蕩的氣息是他個人的特點,就像他淵厚的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他偶露一下手筆的《黃州寒食詩帖》就已驚天動地了,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達到“心手相暢”、幾近完美的境界。
黃庭堅將蘇軾書法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年姿媚、中年圓勁、晚年沉著。
其代表作有《天際烏云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等。
7、黃庭堅(1045-1105)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世稱“黃山谷”。黃庭堅書法的最大特點是重“韻”,持重風度,寫來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風,書韻自高。蘇書尚天趣,黃書尚韻味;黃書結體取縱勢。他與蘇軾一起將宋代書法的人文氣推向高峰。
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明代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云之遇風,往而卻回也。”
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后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
其結體從柳公權的楷書得到啟發,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于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
黃庭堅書法博采眾長,結體中宮緊湊而寬博,用筆左右縱橫,如搖雙櫓。
其代表作有《書李白憶舊游詩帖》、《諸上座帖》、《松風閣詩卷》、《花氣蕉人詩帖》等?!痘饨度嗽娞饭P勢蒼勁,拙勝于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于行楷書。
黃庭堅的草書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灑脫的神韻,而又有自己的風格。用筆緊峭,瘦勁奇崛,氣勢雄健,結體變化多端。
8、米芾(1051-1107)
米芾的書法在繼承“二王”書法傳統上下過苦功,能夠登堂入室。真、草、隸、篆、行都能寫,而尤以行草書見長。他自稱“刷字”,是指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興盡勢盡力,追求“刷”的韻味、氣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快刀利劍的氣勢。
米芾的功力是最深厚的,由唐人而上溯魏晉、更上溯戰國,形成他獨特的精彩生動、跳躍逸宕的筆法,將其為人的性情與寫字時的感受發揮無遺。米芾用筆如畫竹,喜“八面出鋒”,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結字也俯仰斜正,變化極大,并以欹側為主,表現了動態的美感。
米芾的代表作有《論草書帖》、《苕溪詩卷》、《蜀素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詩》、《虹縣詩帖》等。
9、蔡襄(1012-1067)
世人評蔡襄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共稱“宋四家”。
蔡襄為人忠厚正直,知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额佌媲渥詴嫔戆稀返敏敼P法而修于魯公書,可為楷則。
蔡襄書法得力于二王、顏、柳,作品有《萬安橋記》、《扈從帖》、《思詠帖》、《入春帖》等。
10、趙佶(1082-1135)
北宋末年的宋徽宗皇帝趙佶雖說政治昏庸,惑于道術,卻是藝事超群,書畫兼精。
他的書作筆致清朗,點畫瘦勁俊美,飄飄乎宛若仙風道骨,真如不食人間煙火。這種書風的形成,除了他在書法方面確有功力外,大概和他精神上對于道教的向往,也不無關系。
他的書法,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連筆字像游絲行空,已近行書。
宋徽宗崇尚藝術,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書畫家,其所創書體“瘦金書”,頓挫有致,挺秀清雅,別具一格,代表作有《瘦金千字文》、《草書千字文》、《草書團扇》等。
11、趙孟(1254-1322)
趙孟尊崇王羲之,一生不改其姿勢。其作品清秀遒勁,前后一貫,沒有絲毫畏縮不前的跡象。其書畫兼善,書法則諸體皆工,尤以楷書和章草見長,代表作有《膽巴碑》、《七絕》、《蘭亭十三跋》等。
12、文徵明(1470―1559)
文徵明書法各體無一不精,尤其以行書、楷書為人所稱道,在當時名重海內外,并且因為他享年高壽(將近90歲)、年高望重,門生有多,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文徵明的小楷特別精細工整,主要來源于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法度謹嚴、筆鋒勁秀、體態端莊,風格清秀俊雅,晚年80歲以后的小楷,尤其見功夫。其行書主要學王羲之《圣教序》,運筆遒勁流暢,晚年大字學黃庭堅,風格變得蒼勁秀逸。他的傳世墨跡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賦》、《顧春潛圖軸》、《離騷經九歌冊》;行書有早期的《南窗記》,中期的《詩稿五種》,晚期的《西苑詩》。
文徵明的所有作品都筆筆工整,即使是快到90歲時也是如此,這在我國書法家中是極為少見的。這是鑒定他的作品的重要特征。
13、董其昌(1555-1636)
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當時士子皆學董其昌的妍美、軟媚,清初的書壇為董其昌籠罩。
董其昌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用筆精到,能始終保持正鋒,作品中很少有偃筆、拙滯之筆;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風格蕭散自然,古雅平和,或與他終日性情和易,參悟禪理有關。其許多作品行中帶草,有的作品用筆有顏真卿率真之意,體勢有米芾的側欹,而布局得楊凝式的閑適舒朗,神采風韻似趙孟俯,輕捷自如而風華自足。
董其昌法唐而入晉,用筆有彈性,顯韻致,代表作《蜀素帖》、《丙辰論畫冊》、《答客難卷》、《臨古卷》等。
14、祝允明(1460-1526)
他的書法鑒定要點是:結體上大小相間,修長合度,引領管帶,疏密成趣??v觀全卷,神采似行云流水,飛動自然,形跡如行立坐臥,意態樸素。其得意之作是《太湖詩卷》,《箜篌引》和《赤壁賦》,流利灑脫、奔放不羈。《名山藏》說:“允明書出入晉魏,晚益奇縱,為國朝第一。”他的《白馬篇》草書,下筆變化豐富,行筆沉著痛快,信手而作,隨意而行。正如王世貞在《藝苑卮言》里所說,祝允明草書“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
15、徐渭
收藏投資徐渭書法值得注意的是,其書法方圓兼濟,輕重自如,筆墨縱橫,貌似狂放不羈,其實暗含秩序,為后來書家效法,代表作有《草書七言律詩》、《草書詩卷》等。
說到徐渭,人們很容易將他的藝術風格與大氣磅礴、粗頭亂服聯系起來。然而其論書則崇尚“古而媚,密而散”。恣肆與姿媚,可以說是徐渭風格的獨特結合。
16、王鐸(1592―1652)
王鐸字覺斯,號嵩樵,又號癡庵。他是書法史上的革新人物,但他對傳統的繼承也是極有功力的。有專家說:“看慣了自文徵明乃至董其昌那些明智而寧靜的大人技藝的人們,一見到王鐸的作品,就好像正在享受悅耳的輕音樂一般?!?/p>
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p>
17、朱耷(1626-1705)
原名統,又名朱耷,號山人、雪個、個山等。鑒定他的書法最好了解一下他的繪畫,因為他書法與其繪畫風格相似,極為簡練,到晚年喜用禿筆,一變銳利的筆勢而變成渾圓樸茂的風格。最初,山人受歐陽詢的影響很深,稍后學董其昌的行草,又轉入黃庭堅的夸張開闊等,多方探索,再追尋魏晉人書法的氣質,終于參用篆書筆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中鋒圓潤,又婉約多姿且厚重渾成,富有晉人氣度。他的書法的成就,主要是筆法的改變。
18、金農(1687-1764)
原名司農,字壽門,號東心。居于揚州八怪之首。詩文書畫金石皆精。鑒定他的書法要點是:他的隸書早年是“墨守漢人繩墨”的,具有樸素簡潔風格,但是到了50歲既負盛名之后,有意“駭俗”,樹立了橫畫粗,直畫細,左撇收筆尖銳的一種前人未踏過的風格,這種帶有嚴厲面貌的字體,似乎是他心懷的直接表白,天真中見孤峻。
其代表作《漆書條幅》是金農融合《國山碑》、《天發神讖碑》等書法名作,創出了以質拙樸厚為體、楷書中雜有隸意、個性極強的作品,自稱“漆書”。他寫“漆書”用重墨,橫粗豎細,直筆多,曲筆少,形同漆匠用扁刷刷出來的筆畫。
19、鄧石如(1743-1805)
鄧石如,安徽休寧人,原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諱,故以字行。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于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
其隸書則從長期浸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楷書并沒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樸,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代表作《篆書唐詩聯句》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該作用筆靈活,同“二李”的篆書有明顯區別,不再是那種粗細一致,結構嚴整的“鐵線篆”、“玉箸篆”,結構疏朗,剛而不火、靜而不板,筆力千鈞,具有陽剛之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鄧氏佳作。
20、翁同(1830―1904年)
字叔平,號松禪,晚號瓶庵居士。翁同工詩、書,兼作畫,以書法名世,著有《瓶廬詩文稿》等。翁同和擅寫楷書、行書、隸書,學書從顏體入手,上溯蘇軾、米芾,又借鑒清代翁方鋼、錢南園等學顏名家成果,所作書淳厚寬博,當年楊守敬《學書邇言》評其書法為:“松禪學顏平原,老蒼之至,同治、光緒間推為天下第一,詢不誣也?!痹u價之高,由此可見。晚年更沉浸于漢魏,偶作八分,不矜才使氣自成家數。
在市場上,翁同的書法很早就享有較高的聲譽。清末時期,北京琉璃廠的很多畫廊競相請翁題寫匾額,以此來提高自己的身價和檔次,民國時期已形成收藏翁同書法的圈子。
書法到了宋代,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經過了唐后期和五代的逐步變革,書法藝術由“法”向“意”過渡,重在個人意趣的抒發。坡說:“我書意造本無法”,在其重意書風的旗幟下,黃庭堅也高舉大旗,“尚意”書風給宋代書壇帶來了勃勃生機。
縱觀山谷書法,以草書尤精,嘗跋其陶詩卷子云:“往時作草,殊不稱意,人甚愛之,惟錢穆父、蘇子瞻以為筆俗,予心知其然,而不能改,數年,百憂所集,不復玩斯于筆墨,試以作草,乃能蟬蛻于塵埃之外,然自此人當不愛耳?!笨芍焦茸鞑輹鴼v兩個階段,前一階段,重在繼承,雖已臻圓熟,且為世人所喜愛,而自己卻不能滿意;后一階段重在創新,經過數載演習,終于達到新奇高妙之境界。
黃山谷的草書流傳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劉禹錫竹枝詞》、《李白憶舊游詩》、《廉頗藺相如列傳》、《諸上座帖》、《花氣詩帖》、《杜甫寄賀蘭詩帖》,其中,前四卷為長卷,后兩件為小品。
縱觀黃山谷的審美思想就是新、奇,重視意趣的表現,他曾說:“隨人作計終古人,自我一家始逼真?!彼倪@種創作心態孕育了他的創作風格。他的草書在用筆、結體和章法上都有很鮮明的特色。這里,懷素的影響對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在中年以前追求時尚,師法當時以草書著稱的周越,50歲以后因見到懷素的《自敘帖》而悟得筆法,確立了個人的書法面目,特別是他的《諸上座帖》、《廉頗藺相如列傳》,筆勢回旋跌宕,結體奇崛多變,風格蒼勁老辣,是繼顛張狂素之后的又一座草書高峰。
他的草書用筆上多用中鋒,舒展放達,筆畫長短懸殊,短畫如高山墜石般沉穩利落,而長畫又如修竹般俊爽開朗,從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特別是他的用點,無論什么點,大多如鐵錘打洞,錚錚有聲,無拖泥帶水,連點寫法較少,有些其他的筆畫轉化為點寫出,個個飽滿,力透紙背,這種草法特色并非偶然而為之,而是通篇比比皆是,這實為黃山谷在草書方面的獨創。在長線條的處理上,一波多折,參差多變,形成了自然的“抖擻”筆勢,勁如屈鐵,線條雖長,但不軟弱,折筆圓轉常與其他用筆屈曲盤繞,如鋼絲硬折相盤,長槍大戟,他曾自謂:“觀長年蕩槳,群丁撥棹,乃覺少進,意之所到,輒能用筆。”他正是在這種現實物象中深受啟發,所以,氣勢的開張是其顯著的特色,通篇飛舞飄揚,視覺效果格外有沖擊力。
其次,結構、布局和篇章、行氣險奇高古。他習慣于緊密連貫的行氣,充分利用空白,聚散分明,字勢險,結構奇,氣韻超逸高古。初看似乎笨拙,細細品味又有大智若愚的氣魄。他說:“凡書要拙多于巧”、“放筆自然成行,則雖草而筆意端正,最忌用筆裝飾”。在縱向上往往左右搖擺,他在字與字之間的連接并不很多,行氣的連貫主要靠字距的緊密和不同字形之間的點畫的穿插避讓來實現。這種處理方法往往打破字形的界限,突出整體感,同時,也彌補了由于某種筆畫的過度伸展而造成的筆勢的中斷。在橫向方面,黃山谷將行距加寬,然后再通過字形的多種變化對這一空間進行分割,除了字形的大小、長扁、聚散、欹正等傳統技巧外,還將整行字向左右偏斜或將某些字的重心偏離中軸線,從而使空間布白避免了單調松散。對行距空間的重視,并由此而展開的豐富的視覺變化,這是黃山谷對狂草藝術的最突出的貢獻。黃山谷對字的點畫非常重視,點畫的質量非常高,他說:“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钡c畫的形態充分服從于整體風格的需要,將有形之筆法充分融入所表達的意中,在整體中顯示不出過分的夸張,使意與法形成一個完美的統一體。
在書法藝術上,經過唐代中期的書法改革與創新,形成我國書法史上的“晉唐傳統”得以確立,后世書家都以此為效法的對象、品評的標準。宋元時期的書法更是緊承晉唐書法遺風,在繼承晉唐傳統的基礎上,使各自的書法藝術得到繼承與發展。在宋代,出現了與晉唐名家相抗衡的蘇、黃、米、蔡“宋四家”,而且他們的書法在上承晉唐的書法風格的基礎上,也開創了一派書風,給后世以重大影響,在書法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同時,宋代在書法史上的貢獻之一,即是刻帖的盛行。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出內府所藏歷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為十卷,摹勒于棗木板上,時稱《法帖》,因其藏于淳化閣,后世又稱《閣帖》或《淳化閣帖》。此后,《閣帖》得到大量翻刻,風行于世,隨之也產生了以考評法帖源流、優劣,辨別拓本真偽、先后等為宗旨的“帖學”。
帖學的出現是書法史上一件重要的大事情,它直接影響著宋代以后數百年間書法藝術的發展。它對于保存古代法帖、傳播書法藝術具有極大功績,但也給后世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翻刻越多,就越失真,后人所看到的東西越走形,學到的也就越偏離正軌。于是,宋代時期的書法也出現了這一方面的問題,帖學流弊漸顯,陋習增多。所以,宋代的歐陽修首先提倡書法不能專訪古人,貴在自成一家之體,否則即為“書奴”。其后的“宋四家”也緊承其旨,遠法唐人書法。然而學唐人書法并不是受他們書法的禁錮,而是為了突破唐人書法,追溯二王,以此追求晉人的風度神韻,形成宋代的書法風潮。
一、宋四家的書法成就
北宋的書法成就主要體現在行草書方面。我們上面所談到的學習唐人書法,是因為唐代楷書至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基本上已經法度完備,他們的楷書也成了后世學習書法的人所必修的功課?!八嗡募摇闭窃诶^承晉唐傳統的基礎上,努力探索,銳意革新,終于在行草書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為后世行、草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官至禮部尚書,是一位少見的全能文學藝術家,在古文、詩詞、書畫等諸多方面都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他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蘇軾早年學王,中年以后學習顏真卿、楊凝式,晚年又學李北海,同時又廣涉晉唐其他書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形成了深厚樸茂的風格,具有肉豐而骨勁、態濃而意淡,線條中厚、力出字外的特點。蘇軾傳世書跡頗多,楷書有《醉翁亭記》,行書有《赤壁賦》、《黃州寒食寺》等。
《醉翁亭記》,歐陽修撰,蘇軾書。宋元祜六年(公元1091年)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縣。原石宋時已毀,明嘉靖間重刻石。宋刻本字有漫漶,但書體遠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張拓,前三張7行,末張5行,每行20字。此碑書于歐陽修逝世后近20年,無一筆松懈,無一字不縝密。在筆畫的披拂之間既得其遒勁,又顯示灑脫之美,其捺與撇往往十分舒展,如舉手投足之自如蕭散。筆筆用力,沉著寬厚,顯出雄強,而又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
《黃州寒食詩》是蘇軾撰詩并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17行,共129字,現藏博物院。此帖是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而受牽連被貶黃州后的第三年寒食節時所作。詩寫得蒼涼惆悵,而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所創作的。全篇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所以書法上也顯得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從而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中鋒,或側鋒,用筆中側應用、使轉自如,渾然天成。結字上更是強調變化,字形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由于此帖備受諸家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曾任著作郎,后屢遭貶謫,卒于宜州。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工詩詞,擅行草、精鑒賞、通禪學。他的行書效法顏真卿、楊凝式,同時也將《瘞鶴銘》內緊斂、外伸展的結構特點加以有意夸張,形成中宮斂結、四周伸展的“輻射式書體”。這種新書體是以側險為勢,以橫逸為功,顯得既雄強茂美,又富于渾融蕭逸的雅韻。黃庭堅的草書造詣很高,是宋代唯一的草書大家。他的草書取法懷素、高閑等草書大家,其草書用筆奇崛生澀,結體變化多端,章法如行云流水,一氣貫注。他的傳世行書作品以《松風閣詩》最著名,草書有《李白憶舊游詩》、《諸上座帖》等。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墨跡紙本,縱32.8厘米,橫219.2厘米,全文29行,共153字?,F藏于博物院。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作了這首詩。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這件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搖槳用力的樣子。不論收筆、轉筆,都是楷書的筆法,下筆平和沉穩,變化非常含蓄,輕頓慢提,婀娜穩厚,意蘊十足。
(《諸上座帖》是黃庭堅為友人李任道所錄寫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語錄,全文系佛家禪語。草書手卷,縱33厘米,橫729.5厘米,92行。此書學懷素的狂草體,筆意縱橫,氣勢蒼渾雄偉,字法奇宕,如馬脫韁,無所拘束,尤其能顯示出書者懸腕攝鋒運筆的高超書藝。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初名黻,號海岳外史、襄陽漫士,祖居太原,后遷居襄陽,世稱“米襄陽”。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因舉止癲狂,世人又稱“米顛”。米芾多才多藝,工詩文、擅書畫、精鑒賞、富收藏,以書畫成就最高。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能達到亂真程度。米芾在行書上的成就最好,他的行書以二王為根基,尤得力于王獻之,參以唐代顏真卿、李邕及初唐歐陽詢、褚遂良,而學褚時間最久。他的行書特點是運筆迅疾,猶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用筆中鋒側鋒相互配合,轉折頓挫,變化迭出。字體緊結,錯落有致,章法疏密相間,氣脈相通。米芾傳世書跡
頗多,以《蜀素帖》、《苕溪詩》流傳最廣,同時還有《方圓庵記》、《珊瑚帖》、《多景樓詩》、《虹縣詩》等。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游(今福建省仙游縣)人。官至端明殿學士,世稱“蔡端明”。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而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他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他的行書《澄心堂紙尺牘》是蔡襄傳世墨跡中最典型、最蹈循晉唐的代表作品。此作秀妍溫潤,頗具晉唐人的韻致。全文以行楷寫成,結構端正略扁,字距行距寬緊合適,一筆一畫都甚富體態,工致而雍容。蔡襄寫這幅作品時年52歲,此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書風的代表之作。
學習書法,臨摹要到位,這是達到“入帖”的基本要求。
一、觀察要到位
學書須善讀帖。讀帖,一般指觀察范本的筆法、墨法、造型與布白,也就是用筆的方與圓、藏與露、提與按、疾與緩,用墨的濃與淡、枯與潤,造型的正與斜、曲與直、疏與密,布白的黑與白、聚與散。讀帖,絕非僅指讀識碑帖的文字。
可是,就學書而言,“書法是一種關于徒手線的藝術”?!澳軓淖髌分懈兄獣鴮憰r復雜而精微的運動變化,是進入書法關鍵的一步”。善于從線條筆墨運動的視角來觀察范本,才會使學書臨帖事半功倍。當代書家邱振中說:“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線條內部運動當然不如王書變化豐富,但明確有力的翻折、外部運動隨線結構的扭結而呈現的速度變化,都極富感染力,而同一作者的《韭花帖》,圓轉精微的內部運動,加上線條從容不迫、節奏分明的推移,形成迥然不同的另一意境。”“嚴格地說,只有左右轉筆,以向背之勢發力用筆,才是中國畫最本質之處?!碑敶鷷覍O曉云認為:“中國畫之法,實際上,就是中國書法之法?!薄敖袢艘浴岚础挠昧p重造成筆畫的粗細,而古人則是以轉筆的‘取勢’發力輕重造成筆畫的粗細?!睆呐R帖的立場來看,讀帖時只有善于觀察范本線條運動的豐富變化,揣摩線條運動的基本規律,纖毫入微,默記于心,動筆臨帖時才容易取勢發力、動作到位,達到線形線質的形神畢現。
二、動作要到位
書法藝術是世界上變化最豐富的線條藝術。因此,臨帖時,首先要訓練自己用筆時動作的協調感,以楷書的動作臨寫楷書,以行書的動作臨寫行書;以王羲之特定的書寫動作臨寫《喪亂帖》,以米芾慣有的書寫動作臨寫《苕溪詩帖》,只有做到臨寫動作到位,才有可能達到臨寫的形神兼備。所以,一邊觀察范本,一邊做些完全放松的徒手書寫練習,然后執筆在空中書寫,不蘸墨在紙上書寫、蘸墨在紙上書寫。
三、線形要到位
筆法是決定一根線條“表情”的主要因素之一,線條運動無限豐富的變化,意味著線條質感的無窮變化。邱振中指出:“決定線條質感的主要是筆法。筆法控制線條的運動和力度。力度指線條使觀賞者產生力感。線條力度既同作者主動施加的力量有關,又同用筆的運動方式有關?!币虼耍R寫時,臨寫者要通過仔細觀察,將線形臨寫到位,對于起收筆關系究竟是怎么轉,是正轉,還是反轉,包括起筆收筆怎么轉,轉折過程中它出現的線形的效果是方還是圓,都要注意。一點一點地做,逐步積累,這樣就會由逐步達到形似。
四、水墨要到位
墨法也是決定一根線條“表情”的主要因素之一。墨法指對線條墨色濃度、滲化狀況的控制。過去,用墨技巧比較簡單,要么追求墨色深沉、濃重,要么使用淡墨以求迅捷。臨摹,水墨要到位,就是處理好墨與水的關系,使墨的濃淡枯潤恰到接近范本的程度或體現自己的追求。當代書家言恭達臨《散氏盤》時說:“篆生于墨,墨生于水,水為篆之血。篆法內美之表達,同樣要求墨彩在燥潤濃渴之間呈現千變萬化,產生無窮韻味,水墨交融,神情并茂。一般筆含水不宜太多,這樣用筆則蒼,行筆澀重不浮滑,同時將筆內水分慢慢擠出,墨色則潤?!薄坝媚郧逅菟弈?,強化墨色之濃淡潤渴,以豐富筆姿韻致,增強了險勁起伏的律動感和焦渴潤燥墨韻所蘊涵的變幻微妙的流動美?!?/p>
五、工具要到位
臨摹,工具要到位,就是要研究范本創作時所用的筆墨紙,選用與之接近的筆墨紙臨寫,從而最大限度地傳達范本的筆墨與韻味。據說,王羲之創作《蘭亭序》時,用蠶繭紙、鼠須筆,興酣而為,成就“天下第一行書”。臨摹《蘭亭序》,選用性能與之相近的紙筆,加之以臨寫者的高超技藝,易使臨寫點畫使轉、筆情墨趣得到惟妙惟肖的再現;而如果用生宣紙、羊毫筆臨寫,恐怕難以達到點畫逼真、形韻兼善的效果。當代書家大多注意根據所臨范本的特點和自己的藝術追求選擇筆墨紙。當代書家穆棣臨《玉版十三行》時說:“基于《洛神賦十三行》系點畫精美勁健的小楷書的特點,故臨寫時應選擇半生熟宣紙和兼毫或硬毫的中長鋒毛筆為宜。紙當化墨自然適度,筆應鋒銳而富于彈性,墨則用上等墨汁加水研磨以后再用,避免因膠質過重而滯筆。”因此,臨帖之前,先要研究書家創作此帖所用的筆墨紙的詳情,然后選擇與之性能相近的筆墨紙揮毫,這樣才有可能得心應手,再現原帖的筆墨特點、精神風韻,體現自己的藝術追求,達到學書臨帖事半功倍的目的。
六、數量要到位
關鍵詞:書法藝術;藝術作品;藝術風格;楊凝式;晚唐五代書風;尚意書風
中圖分類號:J802 文獻標識碼:A
Calligraphy Style in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and its Impact:Taking Yang Ningshi as an Example
BAO Wen-yun
(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 Shangrao Teachers' College,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晚唐五代書風整體上雖卑弱不堪,乏善可陳,然自晚唐肇始的書學通變思想到五代時期已深入人心,有識之士如楊凝式等人開始反思唐末書壇弊端,一方面欲重溫盛唐氣象法度,另一方面又想打破唐法藩籬,重建書學審美架構。如何協調復古與破法的關系成為這一時期書法家必須面對的艱難課題,整個晚唐五代書法在糾結和矛盾中踟躕前行。
一、晚唐五代時期書風成因
晚唐五代時期書法風格的形成絕非偶然,而是與整個時代的社會風氣以及士人所處的境遇有著密切聯系。一方面,古代士大夫大多具有一個典型的心理特征――當最初的理想在現實中不斷被剝離時,往往會將內心轉向對虛無的、難以言喻的神靈祈求中尋求慰籍。晚唐五代時期政權更迭的速度遠遠超出士人心理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士人對禪宗中“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參禪悟道成為一時之尚。另一方面,五代時期士人群體作為一個依附于不斷變更的政權而存在的非獨立文化階層,在協調與當權者之間的關系時,始終無法擺脫懸置頭頂的“廟堂”影子,他們在“忠于前朝”和“效力當朝”的選擇上充滿矛盾,在仕與隱、身與心的分離聚合中不斷地進行心理上的調整,這種矛盾性心理也反映在當時書壇風氣上。楊凝式作為五代時期一個典型的士人,歷仕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他的一生際遇幾乎可以作為這一時期士人群體的一個縮影。楊凝式年輕時剛正不阿,《資治通鑒》卷二六六載:“甲辰,唐昭宣帝降御札禪位于梁……攝侍中楊涉(按,《舊唐書》卷一七七《楊收傳》:“楊收,字藏之,同州馮翊人。……父遺直,……客于蘇州,講學為事,因家于吳。遺生四子:發、假、收、嚴,以四時為義?!瓏郎?,涉生凝式?!盵1])“為押傳國寶使……凝式言于涉曰:‘大人為唐宰相,而國家至此,不可謂之無過。況手持天子璽綬與人,雖保富貴,奈千載何!盍辭之。’涉大駭曰:‘汝滅吾族!’神色為之不寧者數日。”[2]楊凝式勸服未果,又懼事泄累于家族,遂佯狂而自穢。面對朝代更替,楊凝式無力挽狂瀾于既倒,唯有裝瘋賣癲以求全身,自此之后,楊凝式雖入仕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朝,而屢以心疾辭官,實為避俗遁世無奈之舉。楊凝式雖生于唐末,然其祖上父輩在唐朝均具有較高地位,特別是父親楊涉曾任唐昭宣朝宰相一職。楊凝式自小便受到了旨在維護封建皇權的“獨善”、“兼濟”二元政治思維熏陶,面對國家滅亡、前途盡喪、父親變節、家族或將遭滅門之災等一系列打擊,他既無法選擇“兼濟”,又不能像魏晉士人那樣以人格的高蹈和獨立標榜于世間。楊凝式所處的朝代視文人為“衣冠浮薄之徒”,稍有不慎既招殺身滅門之禍,傳統儒士那種守道衛權的思想與求生的本能訴求交織在其內心深處,籍佯狂而隱忍,“弗與世網,悠游卒歲”似乎成為最佳選擇。對楊凝式而言,其“最大的困惑和苦痛就是如何將雙重的性格自覺地在現實中加以彌合”[3],從而達到心理上的慰藉,由此也帶來了楊凝式人格的扭曲和精神的分裂,楊凝式這一心理特性客觀上也影響了其書法藝術的風格和審美取向。
二、晚唐五代時期書風表現
通觀晚唐五代時期傳世書法作品,基本上是延續了盛唐以來的發展線索,這一時期篆隸書不顯,楷書及草書大行其道,涌現出一批書法名家。楊凝式之書則楷、草兼善??瑫筒輹鴥煞N書體,一靜一動,共同勾勒出晚唐五代書壇較為獨特的書法藝術發展輪廓。
通過對這一時期傳世作品的審美逆向推理,亦可管窺當時書家的創作心理。劉熙載言:“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4](P.715)以現存楊凝式的作品《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夏熱貼》、《神仙起居法》來看,《韭花帖》溫文爾雅,含蓄蘊藉,以稍具夸張的字距與行距以及部首間漫不經心的挪移而寓險于穩,從而烘托出一片虛靜澄明的書卷之氣,而《夏熱帖》則完全呈現出與《韭花帖》截然相反的審美意境,前三行略帶行書筆意,單字結體縱向拉伸,中軸線左右搖擺,用筆較緩。后幾行以極富感染力的線條一氣而下,恣肆,跌宕起伏。楊凝式這兩種迥然相異的藝術風格正是在其彷徨苦楚的落寞人生與不甘于沉寂的內心呼喚相鼓蕩下而產生的。
楊凝式一生以“佯狂”避兇趨吉,常出入各寺院,與禪僧過往密切,借談“禪”來愉悅己性?!端胃呱畟鳌肪矶恕逗筇坡尻栔袨┰≡褐菚焸鳌罚骸搬屩菚煟崭呤?,咸秦人也。……頗精吟詠,得騷雅之體。翰墨工外,小筆尤嘉,粉壁興翰,云山在掌。……時楊侍郎凝式致政佯狂,號楊風子者,而篤重暉,為作碑頌德?!盵5]楊凝式與禪宗不惟談禪論機,亦切磋文藝,興起時操毫染壁,將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思慕、酣醉、無聊、不平之氣一寓于書。晚年楊凝式對禪宗更加篤信,周廣順三年癸丑,楊凝式八十一歲曾有詩云:“院似禪心靜,花如覺醒圓。自然知了義,爭肯學神仙?!比绻f早年的楊凝式意欲借助禪宗來排遣心中的憂懣和心理上的慰藉,那么晚年以后的楊凝式則將“禪”作為其精神的主要寄托。面對紛亂的世道,楊凝式早已不需刻意裝瘋而求生,取而代之的是擁有了隨遇而安和虛心平意的處世態度,而這種思想上的轉變使其書法風格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他晚年的作品《神仙起居法》為例,此幅作品雖為草書,卻擺脫了唐以來草書穿插跳挪的安排痕跡,取而代之的是在高度符號化的草書行列中點綴以扭曲變形的行書,筆斷意連,恣肆跌宕,縱橫馳騁,極富個人色彩,它不但消解了盛唐以來“法”的束縛,擺脫了晚唐翰苑院體的桎梏,而且也代表了晚唐五代時期行草書的藝術水平,同時對宋代尚意書風的開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三、對宋代“尚意書風”的影響
五代時期因社會動蕩,藩鎮連年混戰,文藝上早已不復盛唐氣象。單就書法而言,楊凝式無疑是一位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重要人物。自宋初以至宋元年間,王安石、歐陽修、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相繼倡導“尚意書風”,構建“學書消日,不計工拙”、“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的書學審美架構,追求以無法運有法、“意足自足,放筆一戲”書學風尚,力求在書法中貫穿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及“書品即人品”的書學觀念,而這一切均與楊凝式有著莫大的關系?!肮胖私阅軙毱淙酥t者,傳遂遠。然后世不推此,但務于書,不知前日工書隨與紙墨泥棄者,不可勝數也。使魯公書雖不佳,后世見者必寶也。楊凝式以直言諫其父,其節見于艱危。李建中清慎溫雅,愛其書者兼取其為人也。豈有其實,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賢哲必能書之也。唯賢者能存爾。其余泯泯,不復見耳。”[6]至此,楊凝式佯狂自穢不仕的苦衷得到了世人的理解,其直言諫父的美行大為后人所推,后世人將楊凝式比肩顏魯公,在一定程度上也基于其人品的高潔?!皸钌賻焺衿涓覆灰陨琊⑴c人,此與魯公拒安祿山斥李希烈何異?故其書雖承唐末五季余習,猶有承平純正氣象?!盵7]
北宋文人如黃庭堅、蘇軾等人極力推崇楊凝式,旨在依托楊凝式上溯顏真卿再復追晉人王羲之,進而開創時代新風。眾所周知,自五代至宋初,文體卑弱,文人欲襲唐人聲律之體而力不從心,自歐陽修起,倡導古文運動,王安石、蘇軾、曾鞏等人,起而和之,宋文逐漸熔古出今,迎來了繼唐開元之后的又一次文學鼎盛時期,宋人文學借復古而革新,于書法亦然。黃庭堅曾云:“魯公書今人隨俗多尊尚之,少師書口稱善而腹非也。欲深曉楊氏書,當如九方皋相馬,遺其玄黃牝牡乃得之?!睏钅綍ㄗ灶佌媲?、懷素得筆而上接二王,字形字貌卻與顏真卿、懷素、二王迥然相異,特別是其草書作品,乍看粗頭亂服,任筆為體,了無法度可循,仔細品味,魏晉風韻自然生于字內行間。難怪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盛贊楊凝式云:“蓋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所欲離者,非歐、虞、褚、薛諸名家伎倆,直欲脫去右軍老子習氣,所以難耳。哪吒拆骨還父,拆肉還母,若別無骨肉,說甚虛空粉碎,始露全身。晉、唐以后,惟楊凝式解此竅耳[4](p.547)“貌離而神合”、既入山陰之室又能自出新意,這正是宋代尚意書法群體所孜孜追求的至高境界,楊凝式金針度人,從而引起了宋代書法家們一致追捧。
楊凝式以其超人的穎悟力在書藝萎靡不振的五代時期遺世獨立,融匯真草,變通古法,推陳出新,遺貌取神,得意忘形,直探山陰堂奧。正是這種革新精神獲得了宋朝書家的青睞,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人借楊凝式豎起復古變法的大旗,從而開啟有宋一代尚意書風。(責任編輯:賈明哲)
參考文獻:
[1]劉.舊唐書(第一七七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4595.
[2]司馬光.資治通鑒[M].長沙:岳麓書社,1990.562.
[3]葛承雍.中國書法與傳統文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213.
[4]崔爾平.歷代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5]傅璇琮.唐五代文學編年史五代卷[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