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牡丹亭名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牡丹與別稱
牡丹花別名花王、木芍藥、洛陽花、谷雨花、鹿韭、鼠姑、百兩金、國色天香等。落葉性小灌木,一般高1~2米,老樹可達3米,花期為4~6月。牡丹是中國傳統名花。它端麗嫵媚,雍容華貴,兼有色、香、韻三者之美,讓人傾倒。歷史上不少詩人為它作詩贊美。如唐詩贊它:“佳名喚作百花王”。又宋詞“愛蓮說”中寫有:“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名句流傳至今。“百花之王”、“富貴花”亦因之成了贊美牡丹的別號。
牡丹與美女
唐代牡丹與美女的情緣最深,有兩位美女與牡丹有著各異的傳說。一位是武則天,另一位就是楊貴妃。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在歷史上曾有武則天貶牡丹到洛陽的傳說,(高承:《事物紀原》卷十《牡丹》)記載:武則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開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齊放,唯牡丹傲骨,獨不奉詔。武后大怒,貶之洛陽,“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為冠首。”這里將武則天描寫成一個暴君。其實不然,她是一個極富感情的人,并且尤好牡丹,曾將家鄉的珍稀品種移到都城來。據舒元輿《牡丹賦序》說:“天后之鄉,西河也,有眾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后(則天)嘆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
楊玉環貌若天仙,也尤好牡丹。唐開元年間,唐明皇寵愛楊貴妃,宮廷內開始重視牡丹,并在興慶東沉香亭前、驪山行宮等處,栽植數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時常帶眾宮女游賞花間。一年暮春,正值牡丹怒放,紅光耀眼。異香襲人,天色將晚,唐玄宗和愛妃游賞花間,如醉如癡,貴妃禁不住在牡丹花叢中翩翩起舞。人在花中笑。花與人共舞。忽然。一陣香風吹過。一片云霞遮住了明月,牡丹也若隱若現,唐明皇拍手驚叫“楊玉環果然有閉月羞花之美呀!”由此有了“羞花”一詞喻女人之美。與西施、貂蟬、王昭君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美人。
牡丹與文人
牡丹花素為我國人民所愛。人們賞牡丹或喜其端麗嫵媚;或愛其雍容華貴,兼有色、香、韻三者之美,讓人傾倒。歷史上不少詩人為它作詩贊美。在楊茂蘭主編的《歷代詠牡丹詩詞四百首》中,唐五代就有125首,宋代167首,由此可見一斑。
我國歷史上對牡丹的記載最早見于《詩經?溱洧》“維士與女,伊其相諺,贈之以芍藥”。這里的“芍藥”也包括牡丹,因為牡丹最初無名而統稱“芍藥”。由此推斷,牡丹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唐朝詩人劉禹錫酷愛牡丹,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詠牡丹的詩句,在他眾多贊美牡丹的詩中,以《賞牡丹》最為有名“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是詠牡丹的名詩,前兩句用芍藥和蓮花跟牡丹相比,兩種花已經很飄亮了,可同牡丹相比,顯得遜色許多,牡丹的美麗就可想而知了。后兩句是正面寫牡丹,直抒胸臆,贊美牡丹的國色天香,開花時節驚動京城。
唐朝詩人李山甫也寫下了詠牡丹的詩句“邀勒春風不早開,眾芳漂后上樓臺。數苞仙艷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曉露精神妖欲動,暮煙情態恨成堆。知君也解相輕薄,斜憑欄桿首重回。”詩中用夸張的手法寫牡丹的色和香,“火中出”極言牡丹的顏色鮮紅美麗,“天上來”極言牡丹香味的奇異醉人。并用擬人手法寫牡丹花的神韻,早上妖冶欲動,傍晚卻呈恨成堆。言語十分形象。
至宋代。牡丹已風靡全國。洛陽牡丹詩詞更走向成熟與繁榮。唐宋家之一的歐陽修,他寫成了我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他在洛陽作推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皆插花。花開時,士庶況為遨游”。這段話是他對牡丹的描寫。歐陽修的“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是洛陽者,為天下第一也”。使得“洛陽牡丹甲天下”之名不脛而走,流傳于世。隨著洛陽牡丹登上甲天下的寶座,也將對牡丹的吟誦、贊揚推向了時代的頂峰。
徐凝的“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更是將牡丹進一步升華,看作是千媚百嬌、婀娜多姿的洛神,令人倍加神往。
曹勛的《訴衷情》中“西都花市錦云同。谷雨貢黃封。天心故偏雨露,名品滿深宮。開國艷,正春融。露香中。綺羅金殿,醉賞濃春,貴紫嬌紅”。詞中對宮中牡丹花色之艷麗、花姿之嬌美、花香之濃郁及宋廷皇帝與朝臣們“醉賞”牡丹之神態描寫的生動傳神,如織如繪。
宋無名氏《朝中措?詠秋日牡丹》:“國色輝開寒日,天香熏破霜風”。描寫秋季盛開的牡丹,令人驚奇。將牡丹與“野菊”、“芙蓉”相比,愈顯出牡丹之美。
明朝文學家侯幾道吟詠的《綠牡丹》詩曰:“別翻新譜洛陽明。疑是花殘萬葉盈。萼下閭門還授色,珠來金谷好停聲。便令禁苑尊青黛,真見欄桿駐碧城。折入文窗紗并綠,剪刀攜得麗人靜。”這首詩實乃高妙之作,詩中采用襯托、變換角度等手法,重在寫其外形。外形中有重在突出它的綠色,在它的綠艷之上,又深入到與人相通的“情”。
清代詩人潘韶《詠自牡丹》:“千紅萬紫斗芳春,羌獨生存潔白身。似厭繁華存太素,甘拋富貴作清貧。瓊葩到底羞爭艷,國色原來不染塵。昨夜月明渾似水,只疑瑤島集仙真。”詩中寫出了白牡丹的不入流俗,崇尚高潔典雅。以白色立身的獨特性格。
牡丹與戲劇
牡丹與戲劇也有這不解的情緣。牡丹見之于戲劇約始于元代,元代鐘嗣成的《天一閣藍格寫本正續錄鬼簿》中收錄有高文秀的雜劇《黑旋風大鬧牡丹園》、趙明道的雜劇《韓湘子三赴牡丹亭》、睢舜臣的雜劇《鶯鶯牡丹記》。
在我國戲劇史上,與牡丹有緣的當算明代戲劇家湯顯祖之代表作《牡丹亭》。《牡丹亭》是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古典戲曲名著,是當今京劇、昆曲常演的代表劇目。
牡丹與風俗
傳統名花牡丹象征著幸福、和平、繁榮、昌盛。各族人民將其視為吉祥物。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愿望。我國是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地的風俗習慣各不相同。湖北恩施地區土家族人種牡丹、繡牡丹之俗。云南大理白族“趕山”觀牡丹和牡丹木雕,各地寺院中的壁畫牡丹,北方滿人旗袍上的牡丹,河南洛陽的插花俗,甘肅省臨夏回族的“花兒”唱牡丹,隴西浪山觀牡丹(朝山會)、牡丹命名、街頭賣花俗,安徽巢湖銀屏山的朝山拜神牡丹等。“洛陽牡丹天下無”,牡丹已被洛陽市定為市花,并確定每年4月15日―25日為“洛陽牡丹花會”。每當花會期間,中外游人群集,共賞花王。
關鍵詞:文化詞語;“中國風”;文化精神
中圖分類號:J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8-0139-01
一、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國風”歌曲中從歌詞上看,包容了古典詩詞。“中國風”歌曲中有一部分歌名就是古代的詞牌名,如:如夢令、水調歌頭、釵頭鳳等;有些歌曲的歌詞直接是古代的詩詞,如《幽蘭操》、《水調歌頭》、《滿江紅》、《黃鶴樓》、《念奴嬌》等;也有歌詞中出現宋詞中的名篇名句的,如《聲聲慢》、《蘇州河》等。但是大部分歌詞中有許多取自中國古典詩詞中常出現的詞語,歌曲《東風破》歌詞中的“一盞離愁/舊地如重游/月圓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燭火/……/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這里面的舊地、月圓、燭火、琵琶、楓葉、古道、荒煙漫草、娘子、籬笆、古道等意象中包含多個文化詞語。這些詞語疊加在一起,使這首歌詞有了詩般的含蓄雋永。再如《娘子》中:“娘子娘子卻依舊每日折一枝楊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邊河口默默等著我……相思寄紅豆/相思寄紅豆”。“楊柳”在古詩詞中通常是離愁別怨的象征。“紅豆”則意喻為相思。正是通過這兩個典型的富有中國文化含義的詞語,把歌曲的雋永意味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二、愛情、追求幸福的精神
在“中國風”歌曲中,愛情是永恒的主題。不論是取材名著《牡丹亭》的《在梅邊》(王力宏)、取材《西廂記》的《西廂》(后弦)、取材梁祝故事的《蝴蝶》、取材《紅樓夢》中的《黛玉笑了》;還是《東風破》中的“紅豆”,《發如雪》中的“紅顏”,《花滿樓》、《夢紅樓》中的“鴛鴦”,《逐夢令》中的“伊人”、《幻蝶》中的“比翼雙飛”,亦還是《新貴妃醉酒》、《長恨歌》中楊貴妃和唐明皇的愛情悲劇,及《梁祝》、《蝴蝶》中的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愛情。追逐愛情、追求幸福、熱愛生活、是“中國風”歌曲永久表達的主題。
三、愛國主義精神和弘揚民族氣節的氣概
《亂舞春秋》中“九州”地圖被人們切割成三塊而分開的痛心,《龍拳》中“長城”、“黃河”、“泰山”、“長江”、“龍”這些象征著中華民族形象的描述,《龍的傳人》中對作為炎黃子孫的驕傲……這些歌曲中處處流露出愛國的情結及書法了民族氣概。此外,這些“中國風”歌曲里面有與中華傳統武術有關的武術的“金鐘罩”、“馬步”、“雙節棍”、“回旋踢”、“耍花槍”、“降龍十八”、“鐵砂掌”、“楊家槍”、“鐵布衫”、“任督二脈"等(《雙截棍》),有屬于中國傳統民居范疇的“老街坊"、“弄堂”、“白墻黑瓦"(《上海一九四三》);有傳統食品“冰糖葫蘆”、“水餃”、“手搟面條”;有與傳統習俗有關的“春聯”(《上海一九四三》)等等。歌詞中使用到的這些傳統詞語不但是對傳統文化的宣揚、對民族的認同,同時也透過傳統詞語來傳達出了愛國情感,《雙刀》中“被雨淋濕的唐裝”、“旗袍”,《龍拳》中長城是“五千年來待射的夢”,“等待英雄,我就是那條龍”。這些詞語處處體現了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弘揚民族氣節的氣概。
四、思念家鄉、熱愛國土的情懷
《牡丹江》中的“牡丹江彎了幾個彎/小魚兒蹦上船咱們不稀罕/撈月亮張網補星光/給爺爺下酒喝一碗家鄉/牡丹江彎了幾個彎/小蝦米蹦靠岸咱們沒空裝/撈月亮張網補星光/給姥姥熬湯喝一碗家鄉。”中出現的“牡丹江”,爺爺下的酒、姥姥熬的湯、蝦米蹦岸,渲染出濃烈的家鄉情懷。方文山作詞的《大敦煌》采用了“駝鈴”、“梵音”、“石窟”、“壁畫”等詞語突顯敦煌文化;郭敬明作詞的《蜀繡》,用了“蜀繡”、“芙蓉城”、“羽毛扇”等文化詞語表現成都的魅力;喻江作詞的《湘江的筆畫》,用了“湘江”、“洞庭湖”、“岳麓書院”等表現湖南的地方特色。這些文化詞語猶如地標一樣,讓人們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了地方文化,展示了熱愛家鄉的情懷。另外,在周杰倫歌曲中出現的姥姥和的“水搟面條”、燒柴煮的“水餃”、當年釀的“豆瓣醬”都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的思念家鄉的情懷。周杰倫《龍拳》中出現的“龍”、“長江”、“黃河”、“泰山”、《雙刀》中的“唐裝”、“東方”、《雙節棍》中出現的多種武術名稱,以及小蟲《龍文》中的讓人引以為豪的一撇、一捺、一彈、一橫等,都是中華兒女深愛這片土地,思家重土的體現。
五、小結
“中國風”歌曲中的文化詞語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動力。這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的和發展的精神,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研究這些文化詞語,并把這些文化精神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曲江寒窯規劃的總體指導思想
改建以遺址保護為核心,結合歷史文脈和特殊的溝谷地形,以真愛體驗為主題,緊扣人文特色和情感脈搏,以幸福產業為主要方向,為婚戀男女提供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體驗活動及配套服務,從而弘揚社會正氣,傳頌愛情的忠貞不渝。將其打造成為集遺址保護、旅游開發、文化產業建設為一體的中國第一個體驗式愛情主題公園。
窯遺址公園景點分析
新改建的寒窯遺址公園將成為定情婚禮紀念的圣地,園區以各種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國傳統愛情文化,經典愛情故事。園區可分為:遺址區、婚慶區和休閑娛樂區。
1寒窯遺址區
滿足旅游觀光、體驗歷史民俗文化等需求。位于曲江池東南鴻固塬鴻溝坡岸,此處是秦漢時代宜春苑,山林悄靜,悠美自然,主要景點有:寒窯遺址、鵲橋、海枯石爛、寒窯故事館、寒窯遺存窯洞、廊橋、思夫亭、三姐泉、貞烈殿、柳林寺和妖馬洞、土遺址保護現場等。其中寒窯遺址、思夫亭、三姐泉、貞烈殿、柳林寺、妖馬洞、寒窯遺存窯洞等在原有景點的基礎上進行了修復和維護,既保留了原有景點的持續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創新。如寒窯遺址,保留要洞外寶釧菜園及織布、耕種、研磨等生活、生產用具。保留王寶釧當年生活起居的“茹苦洞”,洞內重要的設施就是一個土炕,室內光線幽暗,采光就靠炕對面一尺見方的小窗,炕下有2㎡大小的空間。窯洞底層增加了根據《五典坡》的劇情演繹來的“別窯”“探窯”,內塑王寶釧斟酒別夫和王母探女的塑像。還增設了采用幻影成像技術和傳統繪畫藝術制作的王寶釧生活場景室,畫面中可以感受到王寶釧的剛毅、忠貞和勤勞。再如,柳林寺的文昌閣外每天都有情景劇拋繡球表演,外挑的廊檐常作為表演時的彩樓來使用。三姐泉邊游客可以體驗古時轆轤取水的生活場景,如有興致還可感受用三姐泉井水沖泡的別具風味唐茶,觀摩唐茶制作的過程,感受古風古韻,夢回大唐。海枯石爛以我國傳統疊山造景手法而造就園林藝術景觀。成語“海枯石爛”出自我國宋朝王奕《法曲獻仙音•和朱靜翁青溪詞》“:老我重來,海干石爛,那復斷碑殘礎。”景區內疊石堆山,層戀起伏,上鐫刻著中國文化中歌頌愛情的經典名句,通過古人詩詞渲染我國勞動人民人們堅貞不渝、情比金堅的愛情的觀念,詮釋中國的愛情文化。“寒窯•故事”展示館占地面積972m2,采用現代影像藝術的手法,幻影成像展示王寶釧與薛平貴愛情故事,通過藝術的展現手法,融現代影像技術、網絡技術和聲光電等高端技術于一體,向游客多角度、全方位展現了薛王二人相遇、相知、彩樓拋繡球、戰場立功、婚后別離、幸福相聚等場景。游客可以通過不同的場景模擬和現代技術體驗王寶釧的愛情故事。新建的廊橋連接著園區南北,其造型結合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回廊和三孔橋的形態,象彩虹,象門洞,象回廊,確保了物質上的銜接和視覺上的通透。真可謂是“美景壯新區,喜虹橋繪彩,奇洞通幽,頗顯恢宏氣象;熏風輝勝地,看玉柱凝光,長廊映日,堪夸時世繁華。”高大的廊橋不僅是對愛情主題的詮釋,更彰顯了曲江新區在文化產業建設、城市內涵豐富等方面的積極探索。園區對溝谷地貌、黃土崖壁進行了保護、加固和展示,游人可以現場參觀,感受寒窯遺址原始黃土溝壑的地貌,這種保護和展示既具有文物價值,又具有自然價值。
2婚慶產業區
位于曲江寒窯遺址公園南側,溝谷以北,可滿足更多青年的婚慶需求,在此不僅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愛情含蓄表達的魅力,同時也能體會到西式浪漫愛情里的張揚與直率。主要景點有:驚世奇緣、玉潔樓、飲馬池、歐洲風情教堂、金緣閣酒店、在水一方、許愿池等。玉潔樓取冰清玉潔之意,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女性美德的較高評價,體現了中國婦女對愛情忠貞不渝,從一而忠的傳統道德觀念。是為紀念王寶釧而建的明清時期關中地區典型的四柱三間格局的牌樓,牌樓西側有著名書法家石題寫的“曲江寒窯”的牌匾,東側有清嘉慶十一年御賜的“玉潔樓”牌匾。飲馬池據傳是薛平貴西征凱旋后,駕紅鬃烈馬趕回寒窯與王寶釧團聚,途經此處飲馬,故曰飲馬池。對玉潔樓和飲馬池的保護和維修可以延續人們心目中寒窯形象。驚世情緣位于公園主入口右側崖壁上,采用陜西民間藝術剪紙與現代浮雕藝術以醒目的紅色塑造的氣勢雄偉壯觀的景觀墻。整體長270m,高11m,結合園區愛情文化,景觀墻融合古今藝術手法,表現了世界文明史上“伏羲與女媧”、“亞當與夏娃”“、白蛇傳”“、海的女兒”、“羅密歐與朱麗葉”、“牛郎織女”、“灰姑娘”、“牡丹亭”、“西廂記”和“梁山伯與祝英臺”等10大愛情故事。金緣閣酒店前有一座名為“在水一方”的小島,其上有一株旱柳,猶如一位佳人,佇立水中央歷經歲月,生機盎然,好像在暗示島的主人對自己的愛情期待。許愿池傳說會使人愿望實現,帶給人們幸福,很多游人都會在此池邊擲硬幣以求愛情美滿,婚姻幸福,家庭和諧。歐洲風情教堂四周綠草茵茵,風景如畫,為相愛的男女提供純歐式的婚禮服務。金緣閣酒店是婚慶區的主體建筑,位于歐洲風情教堂旁。用“金玉良緣,一生相伴”來表達對在此舉辦婚禮情侶的美好祝愿。可舉辦各類西式婚禮,戶外冷餐,沙龍等。店內紅色水晶燈組璀璨奪目,唐朝宮廷畫和氣勢恢宏的實木雕刻壁畫,使您的古典唐風婚禮更具奢華。
3娛樂區
亦叫寒窯新街,建筑面積2533m2,建筑風格是關中民俗院落式,區域內有古牌樓、照壁等民風淳樸的建筑形式。整個區域分為商業南區和商業北區和戲樓。戲樓是該區域的中心建筑,凸顯了以文化為靈魂的核心主題。游客每天可以在此欣賞到豐富多彩的戲曲節目,有時還能觀賞到名家大腕表演的經典秦腔劇,凸顯秦風、秦韻。其中商業南區以婚慶及相關產業為主,商業北區以餐飲文化為主。
4主入口
穿過玉潔樓的牌樓,游客一眼就看見一池流水映入眼簾,據說這是薛平貴騎紅鬃烈馬經此,下馬飲水。由于有工作人員不斷打撈清理,池水清澈,池中喂養的有黑天鵝和鴛鴦及快樂自由的小紅魚。看到這些自在的水禽,公園的愛情逐漸清晰起來。繼續向前就是通透的入口設置。3.5次入口緊靠新開門南路,與壹影婚慶影視基地相連。在新開門南路上,游客即可領會到以王寶釧和薛平貴愛情故事為題材的皮影雕塑。
植物景觀分析
植物景觀不僅能創造優美環境,還能改善我們的生活。按植物生態習性和園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各種喬、灌花、草等植物,發揮植物在景觀中的功能性和觀賞性。寒窯主要植物配置有:旱柳、五角楓、白玉蘭、七葉樹、柿樹、鋼竹、榆樹、國槐、銀杏、油松等喬木,紅葉李、小葉女貞、連翹、發青等花灌木。在植物景觀的營造上,著重做好以下幾點:園林植物的選擇和配置首先就是要了解當地地理、氣候、土壤、光照、濕度等情況,再根據植物的常綠、落葉、觀葉、觀花,以及植物的開花期、綠葉期、顏色、高度等特性,選擇適應當地環境的植物。寒窯遺址公園原有不少有特色的植物,他們不僅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歷經滄桑而烙上了歷史的印記,見證著一個城市的發展。對于這些植物的保留,可以強化景區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在寒窯遺址公園中有很多這樣的植物,如:月老金桂、被譽為連理枝的古槐、在水一方小島上的旱柳等。植物與天然地形、溝壑、水、窯洞等結合起來,可達到環境與植物的和諧共融。植物景觀與燈光、日光、月光、湖面、水面等相結合會形成如詩如畫美妙的景色。西安曲江寒窯遺址公園是我國首個以愛情為主題的全景體驗式公園,園區種植有三葉草、薰衣草、荷花、百合、玫瑰、相思樹、連理樹、棗樹、松柏等表達愛情的草、花、樹。
寒窯遺址公園景觀設計特色
愛情是一個永遠鮮活的主題,值得每個人一生銘記。“姻緣際會苦難全,相守寒窯佳話傳。金桂枝繁紅線掛,樓臺演繹勸貪錢”,結合寒窯的文化、周邊環境及所取得的成績,基于對西安曲江寒窯遺址公園的分析,我認為其景觀文化的特色在于:
1挖掘歷史內涵,傳承中國文化
寒窯遺址公園景觀文化本著修復、展示、體驗的原則和修舊如舊的手法,使遺存的三姐泉、思夫亭、貞烈殿、寒窯舊址、妖馬洞等景點煥發出新的歷史韻味。圍繞不同遺址表達的文化內涵,在“民德歸厚”戲樓、露天劇場和臨時舞臺有形式多樣的文化表演。另外,園區內的燈光音樂、水體綠化、藝術雕塑、楹聯藝術創作等都多角度、全方位、多層次地解讀了寒窯文化。
2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陳
寒窯遺址公園的展陳內容包括民間傳說和遺址窯洞,王寶釧愛情及其故事的傳頌是非物質文化的內容。展陳方式有文字、圖像、雕塑、影像、多媒體等手段。如對王寶釧生活的展陳,采取舞臺布景加實物模型的形式進行展陳。將一口窯洞分為兩個空間,前部空間通過一些生活、生產模型來表現王寶釧的生活場景。后部空間,通過舞臺布景的形式,展現王寶釧倚門而立,望著滿天飛舞著大雪的荒野,翹首期盼夫婿薛平貴的回歸。這充分表達了王寶釧對愛情的執著,對親人回歸的期盼。
3強化愛情主題
寒窯遺址公園是國內首個愛情主題的全景體驗式公園,景觀規劃中在愛情主題上下了很大功夫,其中最為顯著的手法就是對愛情故事的羅列。如主入口的景觀墻“驚世奇緣”就采用中國傳統藝術剪紙的手法,羅列了中外經典愛情故事10個。成語路收錄了中國描述愛情的成語“花好月圓、永結同心、一往情深”等百余條,別具特色。海枯石爛,利用中國傳統園林疊石的手法,鐫刻出經典愛情詩詞,以渲染園區氛圍。園區內中國婚俗吉祥圖案,媒妁文化,象征愛情的信物、圖案等元素數不勝數。以象征愛情的元素作為創作題材,可從感官上影響觀者的浪漫情懷和情愛細胞,營造出浪漫氛圍,使公園的主題文化更飽滿,主題功能更突出。寒窯遺址公園內不僅有周到、全面地的技術供應與后勤服務設施,而且各設施都突出體現了愛情這個主題,并注重與其他景觀之間的協調關系。
關鍵詞:雷州半島;競合態勢;環北部灣經濟圈
在國內,區域旅游競爭和合作已成為學者們共同關心的課題,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地緣結構分析、旅游地的空間競爭、旅游區域合作等方面。如吳必虎指出,區域旅游開發與規劃一方面受規劃區域所在的地緣結構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又可能積極地改變原有的地緣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關于地緣結構分析,他提出,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不可能孤立地獨自進行,而與各種等級的區域體系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關于旅游地的空間競爭,霍洛韋指出,目的地競爭會影響到其間市場機會的重新分配,同樣價格和類型的兩個目的地,會因為其中一個目的地質量的下降,引起另一個目的地在保持原先品質的情況下被選擇的機會增多。保繼剛對濱海沙灘的旅游開發進行了空間競爭分析指出,濱海沙灘由于資源本身的性質對游客行為的影響,受開發條件和資源相互空間競爭的制約。張凌云對旅游地空間競爭進行了交叉彈性分析。
區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地區之間的旅游經濟主體依據一定的規則,將旅游資源在地區之間進行優化配置、組合,組成以旅游資源為核心的具有一定地理范圍的協作區域,來彌補旅游資源的單調性,避免臨近旅游區之間的盲目競爭,增強整體競爭實力,以便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旅游經濟活動;而區域旅游競爭則是各主體為爭奪旅游者、擴大旅游市場份額的旅游經濟活動。事實上,由于旅游合作會涉及到許多利益主體,完全合作關系的區域旅游合作模式并不存在,通常所說的區域旅游合作模式實質則為區域旅游合作競爭模式。如陶偉等提出,競合是指基于競爭前提下的有機合作,其實質是推動和實現區域旅游的一體化,競合模式對協調旅游空間競爭和空間合作的關系起到顯著的協調作用。總的來看,現有研究大多以單一目的地為例,分別探索旅游空間競爭或空間合作單方面的問題,而對如何協調區域旅游合作與競爭,尤其是跨國、跨越行政區域的旅游地競合研究的并不多見。由此,本文分析雷州半島區域旅游在環北部灣經濟圈中的競合態勢,并提出實施區域旅游空間競爭合作的對策。
一、雷州半島區域旅游在環北部灣經濟圈中的競合現狀分析
雷州半島地處中國大陸南端。東濱南海、西臨北部灣、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是我國三大半島之一。從行政區劃來看,半島所在區域屬廣東省湛江市,下轄雷州、廉江、吳川3個縣級市和徐聞、遂溪兩個縣。雷州半島是環北部灣經濟圈中的重要區域。所謂環北部灣經濟圈,是指中國南部環繞北部灣的地區,包括中國和越南的“兩國四方”,四方指:廣東省雷州半島,海南省,越南北部沿海地區(海防、下龍、河內等主要城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等。環北部灣經濟圈有可能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之后,中國未來經濟增長點。環北部灣經濟圈內各主要城市地理位置臨近,交通條件便利,主導旅游資源相似(都具備3S濱海旅游資源),具備旅游合作的條件,同時也存在激烈的競爭。隨著中國一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落戶廣西南寧,廣西已啟動環北部灣地區的全面開發,北海、欽州、防城港為中心的廣西沿海地區作為其重點發展的“金三角”地區而迅猛崛起,并與湛江市爭奪大西南的出海口的地位。廣西和越南已經建立了良好的旅游合作關系,如北海一下龍聯合推出的“海上桂林”旅游產品等。然而,雷州半島地區目前尚未主動融入到環北部灣經濟圈,依然抱著爭“龍頭”心態,所以目前雷州半島區域地位明顯面臨邊緣化的危機。雷州半島要抓住機遇,加強與廣西、海南及越南之間的旅游合作,充分發揮其在環北部灣經濟圈中的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在競爭中走向合作才是它的發展前景。
二、雷州半島區域旅游在環北部灣經濟圈中的競爭與合作態勢
(一)合作條件
1、特殊的區位條件
雷州半島東接珠三角,西臨北部灣,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踞粵、桂、瓊三省區通行的戰略要地,是廣東經濟發展東西兩翼中“西翼”的主體。雷州半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廣東粵西、廣西北海、海南島旅游大三角的核心。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大西南的開發與發展關鍵在于使大西南的經濟與國際經濟全面接軌和融合,以此拓展國際市場、獲得信息、資金和技術。地緣是決定一個地方進步或落后的不可選擇的重要因素。雷州半島以其處于亞太經濟圈樞紐位置的地緣、海緣優勢,可以成為大西南與世界經濟交流的橋梁。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雷州半島將獲得巨大的發展機遇。
2、較好的交通設施
雷州半島是海南通往大陸的最為便捷之路,粵海鐵路的通車使得湛江成為海南與大陸聯系的橋梁和紐帶。粵海鐵路通過湛江北上,經黎湛線與湘桂、京廣等鐵路相接,西與南昆鐵路相連,東可與河茂、京九鐵路接軌,目前正在修建的洛湛鐵路將直接融入全國的鐵路運輸網之中。公路方面有廣(州)湛(江)高速公路、渝(重慶)湛高速公路、湛江-北海高速公路,將與正在修建的環北部灣沿海高速公路相接,屆時可直通東盟各國。湛江民航機場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長沙等多條航線。湛江港灣是粵西、環北部灣地區唯一的國家級主樞紐港,也是該區域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雷州半島以湛江港為依托,成為我國西南各省區的主要出海口和大通道,是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非洲、歐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口岸,是國際豪華郵輪的最佳直接靠泊口岸。可以說,雷州半島已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和港口多層次的綜合運輸體系。
3、海陸兼備的豐富的旅游資源
雷州半島具有海陸兼備的豐富的旅游資源,包括熱帶風光、海島、海灘、文物古跡、溫泉等類型的資源。藍色濱海旅游與海洋旅游資源,綠色生態與農業旅游資源,紅土風情與雷州歷史文化資源,構成了雷州半島“藍、綠、紅”三大旅游特色。
(1)藍:海洋、海島、沙灘、火山湖等自然景觀資源
雷州半島氣候宜人,不少海岸帶有潔白細柔的沙灘、蔚藍清澈的海水,是開設海濱浴場的良好場所。如南三島“碧海銀灘度假中心”和“天然樂園”、東海島“飛龍灘海水浴場”、徐聞“白沙灣”和吳川吉兆“月牙海灣”海濱浴場等。此外,硇洲島斗龍角、徐聞燈樓角、烏石東土角和海康港鹽庭角等有4片5~10km2熱帶珊瑚礁,其中燈樓角的珊瑚礁分布面積達2000hm2,連綿10km,是我國大陸近海惟一保存最好、面積最大、最完整和最美的珊瑚礁群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近海珊瑚林。雷州半島還是重要的海產基 地,盛產龍蝦、鮑魚、魚翅等名貴海鮮,以及海水珍珠。
(2)綠:獨特的亞熱帶、熱帶綠色生態景觀和生態農業旅游資源
湛江1991年率先成為全國第一個平原綠化達標城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有中國最大的人工桉樹林和劍麻園,有位居廣東全省之冠的菠蘿和芒果種植園,有我國內陸現存唯一的廉江野生荔枝群,連片的荔枝、龍眼、廉江紅橙生長地形成了獨特的南亞熱帶農業旅游觀光帶,成為生態農業亮麗的旅游景點,吸引國內外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大陸紅樹林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保護區,面積達30萬畝,其中廉江高橋紅樹林是中國大陸沿海連片面積最大的紅樹林,構成了獨特的綠色生態景觀。
(3)紅:深厚的紅土風情與歷史文化
雷州半島的“紅”是火山,是土地,是歷史,是傳統,是民俗。湛江的湖光巖是全國唯一、世界上僅存的兩個低于海平面的特殊火山口湖泊,是紅土地最有價值的世界遺產。硇洲燈塔于1898年為法國人所建,是目前世界僅有的兩座水晶磨鏡燈塔之一,與倫敦燈塔齊名,至今還為過往船舶導航,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雷州古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中國古文化“四絕”中的一絕“雷州換鼓”,歷代南來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蘇軾、蘇轍、秦觀、寇準、李綱、湯顯祖、文天祥等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跡。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被貶南遷,在徐聞創辦的貴生書院現在還保存完好,留下了“天地孰為貴,乾坤只此生”的名句。古徐聞港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雷州半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和傳統民俗:雷州劇、東海人龍舞、海康地飾以及著名的“吳川三絕”――飄色、花橋、泥塑等民俗風采,內容形式稱奇,別具一格。還有遂溪的高樁獅舞、廉江鷹雄舞、安鋪木偶戲、雷州雷歌和東海嫁等紅土文化藝術。
(二)面臨的競爭態勢
1、雷州半島區域濱海旅游品牌知名度較弱
以雷州半島的主要城市湛江為例,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總人數569.4萬人次,國際旅游外匯收入1483.03萬美元,旅游業總收益32.21億元。湛江近年來的確吸引了眾多游客,客源結構主要以珠三角地區和周邊城市居多。表1顯示,在環北部灣經濟圈國內4個主要城市中,湛江的入境游客人次遠遠不及三亞,與南寧等城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說明湛江的濱海旅游產品在海外知名度不高,沒有自己的品牌,沒有鮮明的濱海旅游形象,而三亞亞龍灣、越南下龍灣品牌在境外取得了一定的促銷效應。
2、濱海旅游資源相似,產品單一,面臨客源分流的競爭
首先,雷州半島區域濱海旅游資源與環北部灣海南三亞、廣西北海及越南下龍等周邊地區相似,客源市場相同,區域競爭激烈,造成了游客的分流。其次,雷州半島冬季的氣溫較三亞偏低,影響了它的濱海度假的經營季節;其三,該區域的濱海度假形象不夠鮮明,產品單一,開發多以海水浴場為主要旅游項目,缺乏娛樂、體育、購物等參與性的旅游產品;其四,旅游景區、景點分散,規模小,檔次低,難以對游客產生吸引力。
3、旅游企業小、散、弱、差,競爭力弱
旅游企業小、散、弱、差,旅游景點景區由旅游局、園林局、文物局、規劃局、環保局等多頭管理,部門之間橫向聯系較差,協調能力較弱,經營理念陳舊,管理方法落后,缺乏完備的機制。
總體來看,雷州半島區域旅游現階段的開發仍處于低水平、各自為政的無序階段,競爭多于合作,成為三亞旅游的“影區”,濱海旅游產品也不及下龍灣旅游(北海與越南下龍聯合)。
三、實施區域旅游空間競爭合作的對策
(一)政府聯動,建立區域協調機制
全球化催生區域化,要求地區的發展必須和周圍地區的發展進行有效的協調。目前,環北部灣地區區域內競爭多于合作,因此,雷州半島要從區域整體利益最大化出發,拆除行政蕃籬,打破各自為政、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局面,取消地區行政保護性政策,主動融入環北部灣經濟圈,真正施行“無障礙旅游”,與環北部灣其他地區建立政策協調與合作引導機制。此外,雷州半島區域可與越南有關城市展開互訪,開展旅游合作等。近年來廣西的東興市與越南的芒街市、北海市與越南海防市等城市之間的政府官員多次互訪,促進了各方面的發展。
(二)實施環北部灣區域旅游空間拓展戰略,做好可持續發展規劃
環北部灣經濟圈是一個統一的旅游目的地,應實施區域旅游空間拓展戰略,將旅游度假地拉開層次,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根據雷州半島地區客源情況以及景區自身資源特色和可達性等條件,國內一級客源市場定位為雷州半島腹地及周邊湛江、茂名、北海等城市。針對該目標市場,在城市近郊的環城休閑帶及一些濱海旅游地開發中低端的旅游產品。二級市場主要針對廣東珠三角、港澳臺地區,開發中、高端度假休閑旅游產品。三級市場主要針對遠程客源市場,推出亞熱帶農業生態旅游產品,并與濱海度假旅游產品和文化旅游產品相結合,增強旅游吸引力。針對國際客源市場,將目標群體定為為中、高收入人群。可以將雷州半島的東海島、北海的潿洲島及海南島聯合捆綁,延伸至西沙群島,形成環北部灣濱海旅游度假區。開發初期要作好科學規劃,避免無序開發造成海岸環境的破壞。
(三)共創環北部灣濱海旅游品牌,開發多種互補的旅游產品
雷州半島區域與環北部灣其他各地區在進行區域旅游空間競爭合作時,應聯合共創環北部灣濱海旅游品牌,并實施旅游產品差別化戰略,突出各自優勢。如延伸雷州半島國家地質公園湖光巖的品牌至北海的潿洲島;雷州古文化與海南的黎族風情、廣西段的京、瑤、壯等多個少數民族風情與邊關文化、越南異國情調等聯動開發;將雷州半島的海上紅樹林景觀延伸至北海合浦組成環北部灣紅樹林生態林帶,發展紅樹林生態旅游。
應將現有的景點和歷史文化產品進行調整和更新,注重融入高科技手段、現代意識,突出參與性。如湯顯祖的名作《牡丹亭》,可利用現代化的舞美設計,以戲劇表演的形式展現給游客,與貴生書院動、靜互補,生動展現雷州古文化。
可開發紅色之旅,如在徐聞縣燈樓角渡瓊作戰紀念地建館立傳,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地方旅游紀念品的銷售方式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如湛江海水珍珠粒大珠圓,以“南海明珠”而譽滿全球,可以讓游客到珍珠生產基地,從植入珠核、海水養殖,到采珠、加工打磨等全過程參觀,激發購買欲望。
(四)共同完善旅游交通
在環北部灣區域旅游合作中,要加快環北部灣經濟圈與東南亞旅游圈的對接,努力構筑環北部灣旅游交通網絡體系,建設旅游大通道。修通湛江一北海高速公路,與廣西正在修建的環北部灣沿海高速公路和沿海鐵路對接;規劃并建設瓊州海峽海底隧道,使雷州半島與海南島連為一體;開通湛江與北海的航線。環北部灣濱海公路的修建要和旅游線路相一致,使海岸線公路、度假村、娛樂融為一體,讓游客體驗環北部灣濱海度假的樂趣。此外,通過精選旅游景點、延長旅游線路,整合推廣無障礙自駕車旅游線路,形成旅游景區“串”聯,促進無障礙自駕車旅游的發展,創建安全、便捷的散客和團隊旅游大環境。
(五)塑造以雷州紅土文化為特色的濱海城市旅游形象
雷州半島區域,應以觀光、休閑旅游為主,極力打造以紅土風情文化為特色、中小港口相互配套的現代海濱港口城市群形象。城市規劃要考慮海濱城市特色,下大力氣進行城市容貌整治,城市建筑的結構、形態、裝飾色彩等均應體現熱帶海濱、紅土生態的特點。通向海濱的主次道路要突出亞熱帶特色,形成城市中心地段通向海濱的視覺通廊,貼近內海岸的道路應該設計為輔助道路,以滿足游客渴望親近自然、親近海洋的需求;規避在沿海建設過高的、遮擋了海景的建筑物;度假酒店風格要考慮與海洋和紅土文化相融合。盡快建立多語種旅游標識系統、客房調度中心等公共服務體系,廣告資料、旅游指南小冊子以及交通路牌等服務牌示的設計都要圍繞雷州紅土風情文化為主題,塑造獨特的濱海城市旅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