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貴州大學研究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目的就在于了解當代大學生對死亡的認識與態度,為高校的心理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內在而真實的參考依據,同時希望通過我們的這塊小石,激起國內死亡研究的層層波瀾,使理性而智慧的人們能夠直面這一與生同在的悲壯主題,并以此來升華短暫的人生。
二、調查方法與內容
本調查采用問卷的方式,向貴州大學、遵義醫學院、凱里學院等大學的學生發出問卷500份,收回367份,回收率為73.4%,有效問卷343份,占收回問卷的93.4%。其中,文科學生答卷235份,占有效問卷總數的71.4%,理工醫學生答卷108份,占有效問卷總數的29.6%;男生答卷230份,女生答卷113份,各占有效問卷總數的67%和33%。
問卷共設選擇題10道,每道選擇題所提供的答案為3個,并設“其它”類供被試寫出其它的想法和意見,力求達到答案的全面、完整。還設有簡答題4道,要求被試真實地寫下自己的態度和體驗。整份問卷涉及面廣,覆蓋面大,有死亡觀、意識死亡的年齡、對自殺的看法,還有自己可能有過的瀕死體驗等等。
三、結果與討論
(一)大學生意識死亡涵義的最早年齡及體驗
大學生在意識死亡涵義的年齡上表現出明顯的規律性:一般在6――11歲之間(即相當于小學價段)。其中男性主要表現在7歲或10歲左右,女性則集中表現在9歲左右。在回憶當時的具體感受時,大部分人體驗到一種具體的恐懼情緒(130人,占總數的64%),只有三分之一的人(57人,占總數的36%)感到不理解,如好奇、好玩、無所謂等。
誠然,生命是美麗的,但當死神冷酷的陰影第一次漫進意識的領域時,生命又變得如此地令人憂傷而恐懼。伊壁鳩魯在致美諾寇的著名信中,一再提出反對死亡恐懼的理由:“當我們存在時,沒有死亡;當有死亡時,我們已不存在。”但是,恐懼作為人類的基本情緒,還是隨著對死亡的意識一起深深地隱藏在幼稚的心靈中,影響著以后的人生。可以說,正是對死亡的這種普遍的恐懼情緒幾乎在同一年齡階段,以其有力而無情的切入,打開了個體早期渾沌的心靈之門,從而成為個體社會化開始的鮮明標志。
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兒童大約在7―10歲的時候,開始意識到死神的存在,同時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恐懼感,具本表現如一段時期內寢食不安,尤其在晚上感到莫名的害怕,這種對死亡暫時而清醒的恐懼,標志著天真無邪的兒童期的結束,也預示著兒童社會化的開始。
(二)大學生對待死亡的態度
這個問題主要是從幾個選擇題上反映出來。
第一個選擇題:“對于個人的生命”。“要活得有價值,無論長短”者有164人,占總數47%;選“好死不如賴活”者有9人,占總數3%;選“順其自然”者有101人,占30%;最后,自答者有69人,占總數的20%。
這個選擇題反映了大學生的主流是抱著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追求有價值、高質量的生命,反對那種為活而活的“賴活”觀念。
第二個選擇題:“你對死亡的態度”。選擇“給生命畫上句號,應快樂接受”者有58人,占總數的17%;選擇“是一種巨大的喪失,難以接受”者有79人,占23%;選擇“無所謂”者有88人,占總數的26%;最后自答者有118人,占總數的34%。從這個選擇題可以發現,盡管大學生反對“賴活”,追求積極的人生,但是他們對死亡采取消種回避的態度,更多的人認為,這是“難以接受”而不是“快樂接受”。選擇“無所謂”其實是有所謂或者說是無奈罷了。因此,多數人不愿選擇供選答案,寧愿在最后序號下敘談自己的看法。這本身就反映了對死亡的回避心理,更何況他們的看法也并沒有真正超出上述三個答案。
第三個選擇題“假如你處于瀕死狀態”,選擇“拒絕死亡者”者有99人,占總數的29%選擇“接受死亡”者有94人,占27%;選擇“無所謂”者有66人,占總數的19%;選擇自答者有84人,占總數的25%。
可見,雖然明知要死,不少人依然不能接受。雖然有較多的人選擇“接受”或“無所謂”的態度,但依然還有總數29%的人拒絕死亡,這不能不令我們思考。這種不能正視死亡的態度恐怕反映的是更多的人深藏在內心的同樣的回避愿望,這與上面選擇題的結果相互呼應,表明當代大學生在死亡態度上的缺乏準備與理智。這種消極態度與他們在人生觀上積極態度鮮明對立,生與死的這種“二律背反”令人費解。因為一般來說,對死亡的態度實際上就孕育了對生存的態度,反過來,一種人生觀也就包含了其對死亡的認識,兩者相輔相成,不能分割。當代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生與死的這種“二律背反”現象,便確切地表明:他們在死亡問題上還缺乏真正的認識與心理準備,而同時他們已有的人生態度基本上是“外爍”的即是教育的結果,并不是在自己實際的人生體驗中萌發的真實持久的態度。這種人生觀積極也好,消極也罷,都只是暫時的,它們的生命力取決于他們的死亡觀的形成。只有確立了穩定的死亡觀,他們的人生觀才會相應地形成,這種生與死的矛盾才會消失。當然,死亡觀也是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只是它比人生觀更隱蔽、更間接、因此也就更具本源性。
上述結論還可以在另外的問題上得到論證。為了更充分地調查當代大學生的死亡觀,問卷還設置了簡答題。其中第二題是“你現在對死亡的認識如何?并請談談你曾經歷的一次瀕死體驗。”這個問題第二問的答案顯示,大多數人(261人,占總數的63%)經歷過“瀕死體驗”,至于造成這種瀕死事故的原因從多到少排列主要有下述三項:1.溺水;2.車禍;3.疾病。可見主要是意外事故,他們的體驗主要是“后怕”。在談到他們對死亡的認識時,可以說基本上都認識到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即基本上能接受這個事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上面出現的生與死的“二律背反”現象解決了,相反,在表面接受中,只有少部分人是樂地接受它,使人生完滿無憾。與此相反,有132人(占瀕死體驗者的61%)雖然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從心理上并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他們或是“遺憾”,或是“恐懼”,甚至還希望能“避免”,即表現出一種消極的接受態度,這實質上仍反映了他們死亡的不成熟以及在心理準備上的不充分,這種普遍現象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重生不重死”的傾向及其對人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的深刻影響。
(三)大學生對自殺的看法
自殺是人自覺放棄自己的生命的行為,也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特有現象,雖說動物也有類似的現象,但似乎說是“有意識”的行為還缺乏證據。對于自殺現象有各種看法,在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是存在主義的觀點,認為自殺是“個人自由”的標志。而中國的文化傳統是把人生的重點放在“今生今世”上,任何過早的或非自然的死亡都被看成是脫離常規、不吉利的事。從遠古時期起,中國人就特別關心避免過早的死亡和如何達到長壽。甚至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表現的一個重要方面。與此精神相違背的其余學派思想(如墨家的剛烈任俠及各種悲劇意識)都最終湮滅,因此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不贊成自殺的。
這種思想是否還影響著今天的大學生呢?為此我們設置了這樣一個簡答題:“你對自殺的看法如何?你是否有過這種念頭?”結果表明:1.對自殺持肯定態度者有91人,占回答此問題總人數的27%,其中認為“自殺是一種解脫”者有70人,認為“自殺是強者的行為,是人生價值的體現”者有21人。2.對自殺持否定態度有243人,占回答此問題總人數的73%,其中認為“自殺是愚蠢的,是不值得的行為”者有166人,“認為自殺是不負責任”者有77人。3.有過自殺念頭者有126人,占回答問題總人數的42%;沒有過自殺念頭者有171人,占回答此問題總人數的58%。
調查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對自殺基本上是持否定態度的,其中第一位的理由是認為自殺是對人生價值的毀滅,因而是“不值得”的行為;第二位的理由是認為自殺是“不負責的行為”,認為自己的生命并不完全屬于自己,還屬于哺育了自己的雙親以及影響過自己的親朋好友等,為了報答他們就必須活下去,而自殺便是對這種社會責任的放棄,因而也是“不道德”的。從以上結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傳統文化“重生不重死”的觀念還深深地影響著當代中國大學生們。的確,生命是寶貴的,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這唯一的一次生命歷程,切不可輕率放棄。但是生命的價值決不是由其長短來決定的,而是由其質量決定的。“賴活”并不是對寶貴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對寶貴生命的珍惜,相反是對生命價值的破壞。因此,對自殺現象也應辯證地認識。從動機上分有這樣四種自殺者:第一種是“世厭者”。他們認為自己被某種觀念、某個集體甚至社會所拋棄,覺得無法再活下去,只好一死了之。第二種是“厭世者”,他們認為人生的痛苦大于幸福,所以寧死勿生,結束這痛苦的一切。第三種是“游戲人生者”。他們無所謂生與死,既不戀生,也不怕死,渾渾噩噩,甚至為了某種玩笑就可以以身試死。第四種是“追求生命質量者”,他們認為生命的價值體現在它的質量上。如果自己的生命價值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就可以死而無憾、死得其所了,即使是身體健康時也可以放棄這已無價值的生命。如著名作家川端康弘、三毛的自殺,不僅無損于他們人格的完美,而且還顯示出死神溫暖并富有人性的一面。調查結果中有91人肯定自殺,但其中只有21人認為自殺是強者的行為,是人生價值的一種體現。大部分人只是將自殺視為從苦海中解脫的方法,這種將自殺視為人生旅程的捷徑的觀點是不足取的。當代大學生在自殺問題上的這些觀念表明:他們對自殺的看法基本上是受傳統思想影響的,他們不贊成自殺,認為這是不值得的愚蠢行為,同時也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只有極少數人(占總數的6%)能夠從生命質量的觀點來看待自殺,并承認自殺的價值。這便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在死亡觀上的基本不成熟及其人生觀的不穩定性。
另外還有一個待分析的結果,即自殺問題的第二問表明,有近半數的大學生(42%)承認有過自殺的念頭但沒有具體的自殺行為。這一方面說明產生這種念頭的事件嚴重程度還不足以導致這樣的行為。另一方面,有一位同學的話則反映出自殺念頭的出現可能起著某種心理治療的作用。她說:“我有這種念頭只是為了泄泄氣。”也就是說,這種極端念頭的出現,只是對心理上所累積的生活中的不快進行清除。因為一旦有了這個念頭,再想到它的可怕后果,那么心理上所有的憤怒情緒便一掃而光。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這種“假自殺”行為,這實質上是對自我生命的一種保護性心理機制。當然,這個結果也提醒高校教師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關心學生心理上的反常信號,多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防患于未然。
關鍵詞:大學生;孤獨感;人際關系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孤獨感是人類獨有的心理現象,李傳銀等在綜述國內外多種關于孤獨感的解釋后做出了全面的界定:認為孤獨感是當個人感到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自己對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產生差距是而引起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或體驗,常伴有寂寞、孤立、無助、郁悶等不良情緒反應和難耐的精神空落感。一般而言,每個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體驗到孤獨,只是偶爾短暫性的孤獨并不會造成心理行為的紊亂。而長期或嚴重的孤獨感則可能會引發某些情緒障礙,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思將青春期到青年早期這一階段稱為“心理上的斷乳”時期,而大學生正是處于這樣一個特殊時期,他們從心理上渴望獨立,擺脫對父母的人依賴,但在實際生活中又會遇到各種困難、挫折以及內心沖突,他們又不愿向同伴、父母、老師求助,擔心有損他們獨立的人格,所以對于處在青年早期的大學生而言,更容易陷入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獨感之中。
埃里克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他將人的18~25歲這一階段稱為“成年早期”,在這一時期人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他認為要在戀愛中建立親密無間的關系來獲得親密感。這就提醒和要求我們當代大學生要在學習和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來獲得親密感,從而避免孤獨感的產生。
一、研究概況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貴州省各地區高校大學生500人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02份,有效回收率為80.4%。在有效的調查問卷中,男生209人,女生193人;文科168人,理科200人,體藝類34人;獨生子女83人,非獨生子女319人;漢族學生286人,少數民族113人;農村占308人,城鎮占94人;大一19人、大二83人、大三300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已有的“UCLA孤獨量表”和“大學生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UCLA孤獨量表”共20個項目,11項正向記分,9項反向記分,采用4點記分的方法,由“從不”到“經常”給予“1”到“4”分,得分越高表示孤獨感越強。“大學生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分為四個維度,分別是交談方面的困擾程度、交際方面的困擾程度、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擾程度、與異往的困擾程度,共28個項目每一維度7題,采用2點記分方式,回答“是”記“1”分,“否”記“0”分。
(三)數據統計
問卷調查的結果使用SPSS19.0 統計分析數據。
研究結果
(一)貴州省大學生在孤獨感、人際交往總分及其四個維度的總體情況見表1。
表1 大學生孤獨感、人際交往及四個維度的平均分和標準差
交談方面 交際方面 待人接物 異往 人際交往關系 孤獨感
平均分 2.5 2.9 1.5 1.9 9.1 52.6
標準差 1.7 1.8 1.5 1.7 5.2 5.4
結果顯示,被試大學生存在一定的人際交往困擾(根據大學生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評分規則,得分在9到14分之間,與朋友相處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擾),在人際交往的四項維度中交際方面困擾程度較高,而受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擾程度較低。
(二)貴州省大學生孤獨感與人際交往關系研究情況
根據調查和統計結果表明,不同性別被試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及其交談方面困擾程度、異往困擾程度上呈極顯著差異,在待人接物方面困擾程度呈顯著差異;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在交際方面困擾程度和待人接物方面困擾程度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在異往困擾程度上呈顯著差異;不同專業和不同年級被試大學生在孤獨感這一項上呈顯著差異,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結果發現,文科學生的孤獨感水平顯著高于理科學生和藝體生,而大二大三學生的孤獨感水平顯著高于大一的學生(p均為0.05),結果詳見表2、5、6、7。
表2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孤獨感、人際交往關系量表及其維度的差異比較
性別 男(n=209) 女(n=193) t值 P
交談方面 2.75±1.663 2.28±1.810 2.691** 0.007
交際方面 2.90±1.769 2.96±1.769 -0.364 0.716
待人接物 1.68±1.499 1.32±1.471 2.449* 0.015
異往 2.28±1.732 1.56±1.645 4.223** 0.000
人際交往 9.61±5.085 8.13±5.318 2.848** 0.005
孤獨感 52.18±5.130 53.10±5.570 -1.727 0.085
注:n為人數,*表示差異性顯著(p<0.05);**表示差異性極顯著(p<0.01),下同
表3 不同民族大學生在孤獨感、人際交往關系量表及其維度的差異比較
民族 少數民族(n=113) 漢族(n=286) t值 P
交談方面 2.55±1.723 2.52±1.758 -0.135 0.879
交際方面 2.87±1.835 2.96±1.742 0.447 0.655
待人接物 1.37±1.554 1.56±1.471 1.118 0.264
異往 2.03±1.729 1.90±1.726 -0.662 0.508
人際交往 8.81±5.269 8.93±5.243 0.200 0.841
孤獨感 52.87±5.166 52.53±5.438 -0.568 0.571
表4 是否獨生子女大學生在孤獨感、人際交往關系量表及其維度的差異比較
獨生子女 是(n=83) 否(n=319) t值 P
交談方面 2.48±1.735 2.54±1.755 -0.265 0.791
交際方面 3.07±1.752 2.89±1.772 0.821 0.412
待人接物 1.75±1.480 1.44±1.495 1.659 0.098
異往 2.10±1.757 1.89±1.718 0.954 0.340
人際交往 9.40±5.482 8.77±5.181 0.974 0.331
孤獨感 51.65±4.977 52.88±5.432 -1.864 0.063
表5 不同生源地學生在孤獨感、人際交往關系量表及其維度的差異比較
生源地 農村(n=308) 城鎮(n=94) t值 P
交談方面 2.51±1.754 2.57±1.738 -0.298 0.766
交際方面 2.82±1.776 3.28±1.700 -2.181* 0.030
待人接物 1.41±1.473 1.83±1.528 -2.421* 0.016
異往 1.93±1.696 1.95±1.828 -0.074 0.941
人際交往 8.68±5.238 9.63±5.226 -1.544 0.123
孤獨感 52.69±5.439 52.43±5.111 0.411 0.682
表6 不同專業大學生在孤獨感、人際交往關系量表及其維度的差異比較
專業 文 科(n=168) 理工科(n=200) 體藝類(n=34) F值 P
交談方面 2.31±1.681 2.66±1.727 2.85±2.105 2.443 0.088
交際方面 2.83±1.640 2.98±1.869 3.15±1.778 0.572 0.565
待人接物 1.46±1.528 1.55±1.503 1.41±1.305 0.239 0.787
異往 1.76±1.718 2.00±1.658 2.41±2.061 2.382 0.094
人際交往 8.36±5.070 9.19±5.276 9.82±5.776 1.720 0.180
孤獨感 53.49±5.415 52.19±5.237 50.94±5.222 4.614* 0.010
表7 不同年級大學生在孤獨感、人際交往關系量表及其維度的差異比較
年級 大一(n=19) 大二(n=83) 大三(n=300) F值 P
交談方面 2.47±1.577 2.75±1.834 2.47±1.736 0.824 0.439
交際方面 2.58±1.677 2.94±1.755 2.95±1.779 0.394 0.674
待人接物 1.47±1.020 1.43±1.450 1.53±1.535 0.129 0.879
異往 2.47±1.896 2.30±1.765 1.80±1.688 3.763* 0.024
人際交往 9.00±4.967 9.42±5.440 8.75±5.213 0.541 0.582
孤獨感 49.68±4.854 52.43±5.410 52.86±5.333 3.247* 0.040
(三)貴州省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孤獨感相關度
表8 貴州省大學生孤獨感研究概況
平均每題得分 量表平均分 平均值 標準差 極大值 極小值
孤獨感 2.631 2.5 52.62 5.359 67 36
從表8可以看出,量表平均每題得分高于量表平均分,說明被試大學生孤獨感水平較高。
表9 貴州省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孤獨感的相關分析表
孤獨感
人際交往 0.111*
表9表明貴州省大學生孤獨感與人際交往呈顯著正相關,孤獨感越高,人際交往的困擾程度越高。
三、分析結果
研究顯示,貴州省大學生總體上孤獨感水平偏高,并與人際交往關系呈顯著正相關,人緣關系一般,甚至和朋友的關系也并不牢固,時好時壞,經常處于一種起伏波動之中。不過,是否是獨生子、是否是少數民族以及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人際交往關系及其四項維度中都不存在差異,這些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熱情和真誠,尊重他人,能夠承擔責任,善于交朋友,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贊美,善于利用恰當的言語方式來交流思想感情,因此在在建立友誼方面往往比別人獲得更多的成功;他們懂得如何正確處理與異性同學、朋友的關系,能夠自然大方的異性同學交往。
然而,不同性別、生源地不同以及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人際交往的不同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男生相比女生而言,與不太熟悉的人交談時,開始表現的拘謹和沉默,不太愿意跟對方交談,但這種局面一般不會持續太久,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后,能夠與對方大方自然的交談,這與男女學生在氣質和性格方面的差異有著密切相關。來自城鎮的學生相比來自農村的同學在待人接物和交際方面的困擾程度更高,雖然城鎮的學生從小有著更好的教育資源,但是他們也更加充滿個性,進入大學后都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從心理上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優越感太強,不太愿意主動、真誠的與其他同學交往。年級越低的學生,與異往困擾程度越高,大一學生初入校園內心渴望與異性同學交往,但是又缺乏與異性同學溝通的技巧,在心理上又害怕對方瞧不起自己,有強烈的自卑感,加上某些同學內向的性格,所以不能夠大膽的與異性同學交往。隨著年級的升高,不斷地適應環境,同學之間相互了解熟悉,掌握了更多的交往技巧,與異性同學交往的尷尬會逐漸消失。
從大一到大三,年級越高孤獨感越強,雖然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社交圈子不斷擴大和穩固,但是隨著學業的加重,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學生也開始思考自己自身的發展,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里,內心充滿了一種即將走向社會,卻又并沒有做好準備的矛盾感,這些可能導致對孤獨感的更深的體驗。從大學專業來看,呈現出文科生的孤獨感顯著高于理工科生和藝體生的現象,與鄧日芳、徐慊、鄭日昌的研究結果不相一致[4],可能與理科生注重理性思維,文科生大多心思較為細膩,性格敏感,想象豐富,更比別人多了一份多愁善感有關。
總之,人際交往關系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人際交往與孤獨感是相互作用的關系,人際交往的困擾程度是學生孤獨感水平高低的影響因素之一,反過來,孤獨感也會對學生的人際交往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對于大學生來說,要在學習和生活中克服孤獨感及其帶給我們的消極影響,掌握與人溝通、交往的藝術和技巧,不斷地增強自信心和克服自卑感。
參考文獻:
[1] 張秀春,王瑜. 大學生孤獨感水平與應對方式特點的相關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08).
[2]鄧日芳,徐慊,鄭日昌. 大學生氣質類型、父母教養方式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03).
[3] 李藝敏,蔣艷菊,李新旺. 大學生孤獨感結構研究[J]. 心理科學,2006(02).
[4] 何毅欽. 大學生孤獨感現狀及團體心理輔導干預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學教育學院,2011.
基金項目:貴州師范學院2014年大學生校級科研項目。
作者簡歷:江河(1992-),男,四川遂寧人,本科生,從事應用心理學研究;
龍鵬(1993-),男,貴州畢節人,本科生,從事應用心理學研究;
高冬梅(1990-),女,四川南充人,本科生,從事應用心理學研究;
關鍵詞: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籃球運動;興趣
1.前言
對籃球運動的興趣,意味著對籃球運動的積極心理上的準備,而且在主體和籃球運動之間,起著使兩者結的媒介作用。同時,它又不斷接受文化的、社會的、環境條件的影響而變化發展。而關于這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國內還不全面。為此,本文以調查材料為依據,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對貴族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學生的籃球運動興趣問題作初步的探析,以期促進高校籃球教學和籃球活動的開展。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對貴州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的4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2.2研究方法: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據分析法。
3.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3.1貴州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學生對籃球課興趣的調查結果
首先通過調查訪問,對貴州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學生的興趣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摸底了解,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貴州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籃球運動興趣和愛好的調查表》。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80份,回收率95%。
3.1.1貴州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籃球學習的態度分析
表1 貴州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籃球學習的態度
愛好感興趣不感興趣
人數10219385
百分比26.850.822.4
由表1可知,對籃球愛好者占26.8%,感興趣者占50.8%,合計77.6%,說明大多數學生對籃球課的認識和理解是正確的,也反映了青年人追求快樂和活潑好動的特點,這對于學校籃球課教學的正常開展,對于提高籃球教學質量,將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但我們也不難看出,對籃球不感興趣者也大有人在,占22.4%(思想認識不夠,怕受傷)。這說明貴州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學生中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對籃球學習缺乏興趣,課堂表現為行為懶散、紀律松弛、學不積極,練習不刻苦、成績常常不及格或勉強及格,直接影響體育教學和籃球課任務的完成,甚至影響到學生對體育鍛認識的誤差和終身體育鍛煉的懷疑。
3.1.2各項球類運動興趣的比較
表2 各項球類運動興趣的比較 n=380
由表3可知:在被調查的251名男大學生中,對籃球感興趣的占53.7%,其中表示對籃球有濃厚興趣的占31.5%,僅有14.8%的人對籃球不感興趣。而在被調查的129名女大學生中,表示對籃球無興趣的占81.4%,僅有15.5% 的人對籃球感興趣,其中僅有3.1%的人表示對籃球興趣濃厚。由此可見,在貴州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的學生中,籃球在男大學生中具有廣泛的興趣基礎,而女大學生的籃球興趣現狀卻令人擔憂與深思。人的行為受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同樣學生對籃球課的學習興趣也受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的鍛煉行為在這兩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使學生的體育鍛煉于各種矛盾中,從而產生各種行為。這些行為有的有利于運動技能的形成和學習,有的則不利于運動技能的形成和學習。
3.1.4籃球興趣與教學效果的關系
不同興趣類型的學生,課堂表現明顯不同,具有濃厚興趣型的學生對籃球課有迫切愿望,一般表現為早早來到運動場,出勤率高,甚至帶傷病堅持參加學習,課內精神飽滿,情緒高漲,上課時,注意力集中,理解技術要領快,接受能力強,勤于練習,善思維,能調節和克服由于練習及其它因素影響的學習任務,課后不想離去,課外常要求教師輔導,積極參加課外活動。而興趣一般型的學生課堂表現很不穩定,情緒高時,注意力能夠集中,練習認真,反之,則練習馬虎,注意力分散。
4.教學中影響籃球興趣的因素
4.1教學內容單一,使學生產生“吃不了”和“吃不飽”的感覺,使逐漸喪失學習籃球的興趣。
4.2教學形式采用“注入式”“傳習式”,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缺乏學生主動性的鍛煉,影響學生個性的發展,挫傷學生對籃球的興趣和情感。
5.結論與建議
5.1貴州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的學生中,相對于其它球類項目來說,大多數學生還是喜歡籃球運動的。籃球在男大學生中具有廣泛的興趣基礎,而女大學生的籃球興趣現狀令人擔憂。
5.2籃球興趣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誘因去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籃球興趣與愛好。
參考文獻:
[1] 朱鵬.對大學生體育興趣和愛好的比較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報,2005(3)
[2] 吳隆媛,丁藝.城鄉大學生個性心理特征與體育興趣的調查分析.體育與科學,2001(2).
激勵機制是為解決委托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動力問題的機制,即委托人如何通過一套激勵機制促使人采取適當的行為,最大限度地增加委托人的效用。一個科學高效的激勵機制能夠使企業經營者與所有者的利益統一起來,使前者能夠努力實現公司所有者利益,即公司市場價值的最大化,吸引最佳的經營人才且最大程度地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防止偷懶、機會主義等道德風險。
一、調查樣本及數據說明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治理機制變革實證研究”。在2008年9月到2009年9月一年的時間里,課題組先后向貴州省的貴陽、安順、遵義、畢節、六盤水、黔西南州、銅仁等地區發放問卷4000份,涵蓋了整個貴州省,回收問卷2227份,其中國有企業的回收量為476份,有效問卷332份,占國有企業總回收量的69 .75%。
二、樣本企業激勵機制分析
通過對樣本數據的分析,工資加績效獎金依然是激勵經理層最常用的方法,占到了樣本比例的96.69%,其次是年薪制和晉升,分別為
23.49%、19.88%,如表1所示。在長期激勵方面,國有企業要好于民營企業。提供給經理層學習機會的激勵方式占樣本總量14.76%,高于民營企業(9.94%)的比例。采取股權激勵(包括管理者持股和股票期權)的企業占樣本總量的5.42%,同樣高于民營企業(3.85%)的比例。“股權激勵機制”可以使企業內部人在經營過程中更多地關心公司的長期價值,對防止內部人的短期行為、引導其長期行為具有較好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對于員工的激勵方式,有71.39%的企業依然了采取工資加績效獎金的傳統的激勵方式,
其次是固定工資和晉升。與對管理層的激勵方式一樣,樣本企業采取員工持股激勵方案為數較少,只占6.33%。值得一提的是,有21.08%的國有企業給員工提供學習機會,高于民營企業的比例,這說明國有企業更加關注員工的成長性和發展性,開始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如表2所示。在這樣的激勵機制下,有2.41%的企業員工離職率比較高,26.20%的企業離職率一般,65.06%的企業員工離職率很少,這是由于國有企業的發展具有長期性,員工工作穩定性較大。
三、簡短結論
貴州省國有企業激勵方式較為豐富,激勵因素有待加強。根據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員工的不滿情緒,不能增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而激勵因素能使員工感到滿意,能夠極大地激發員工工作的熱情,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所以要提高員工參與企業經營的積極性,關鍵是要改善員工的激勵因素。
不論是對于經理層還是員工,工資加績效獎金都是貴州省國有企業最常采用的激勵方式,其次年薪制(固定工資制),這樣的激勵方式只能給予一定的保障,但卻容易形成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并不能真正使員工滿意。而晉升、提供學習機會、聲譽激勵和股權激勵才能提高經理層和員工的忠誠度,才可將經理層和員工的自身利益和企業利益掛鉤,引導企業人員為公司的長遠利益努力,保證國家財產增值增收。貴州省國有企業在這方面還有待加強。
四、啟示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國有企業不能完全對放權讓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害怕形成內部人控制,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不僅國有企業存在這樣的狀況,民營企業中同樣存在。因此股權激勵是目前比較新穎的,防止內部人控制同時提高員工參與公司經營積極性的有效方法。在國有企業中推行職工持股計劃對于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員工持股可以促進國有企業產權結構多元化,并優化企業治理結構,加強企業內部的監督和激勵力度。
【關鍵詞】西部地區 房價波動 影響因素
一、西部地區房價波動回顧
房價是反映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們選取西部地區各省份2002年至2013年這十二年的年度房價作為研究對象,從西部地區各省份房價的年度數據波動進行分析,找出西部地區房價的區域特征和差異。由圖1可知,西部地區各省份的房價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在2008年以后增長的速度加快。在西部地區各省份中,房價最高的三省是重慶、四川、陜西,2013年重慶的房價為5569元/平方米,成為西部地區房價最高的城市,高出西部平均房價22%。在近十二年以來,房價忽高忽低,波動較大,在2013年增長較快,同比增長了28%。在西部地區房價水平最低的是甘肅和青海,甘肅房價雖然有的年份增長較快,但是整體房價還是偏低,2013年房價為3886元/平方米,比西部地區平均房價低14.8%。青海近十二年以來房價均低于西部地區平均房價,整體上房價水平偏低但是較穩定。
■
圖1 西部地區各省份平均房價變化趨勢圖
為了進一步對西部地區整體房價區域特征進行研究,選取了全國平均房價以及東中西部地區房價進行比較。2002年東部地區房價為2557元/平方米,是中部地區的1.8倍,西部地區的1.7倍,到2013年時東部地區的房價增長到9413元/平方米,是中西部地區的兩倍多。總體上講,中部和西部房價的走勢基本相同,均為逐年增長,但是仍然低于全國平均房價,并且與東部地區有較大的差距。2010年之前,中部和西部地區房價的增長趨勢大致相同,之后增長速度開始逐漸放緩。
二、房價波動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從房地產市場需求的角度
1.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了個人以及家庭的收入情況,從而進一步對房地產的需求造成影響。這是因為只有當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的收入超過一定水平的時候,才有能力購買住房,形成對房地產的需求。經濟學上的需求是指有效需求,即購買欲望和購買能力的結合。很明顯,在房價一定的前提下,假如一個地方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那么對房屋的購買欲望就會越強烈,房地產市場的有效需求就會增加,這個地方的房價就會呈現上漲趨勢。簡言之,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房價也隨之上漲,兩者呈現正相關關系。
2.城鎮人口。從各國經驗來看,人口總量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人口總量越大,對住房的需求量也就越大,人口總量與房價成正比。城鎮人口規模的較大變化會對房地產市場的有效需求造成重大影響,進而使得房價波動過大。我國大力推進城鎮化,住房體制改革以來房價持續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城鎮化率的快速提高,大量人口從農村向城鎮涌入造成城鎮人口快速增加。城鎮人口的增加,就會需要更多的住房來滿足居住和投資(投機)需求,而房地產的供給缺乏彈性,生產周期長具有一定的時滯性,因此會造成房價上漲。目前,我國仍在繼續推進城鎮化,未來幾年的時間里,城鎮人口將會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但是增長速度將有所放緩。
(二)從房地產市場供給的角度
1.土地購置費。土地購置費是房地產開發商為了取得土地的使用權而支付的費用。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需要建造更多的工廠、辦公室和住房,而房屋是土地的表面附著物,需要以土地為基礎,但土地的數量是十分有限的,這與不斷增長的土地需求相矛盾。因此房地產開發商為了取得有限土地的使用權,必須支付較高的費用,造成土地購置費持續上漲。而土地購置費是房地產價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占有較大的比例,所以隨著土地購置費的不斷上漲,房價也會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
2.建造成本。近年來,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特別是電、煤、油等能源價格的上漲,導致鋼鐵、水泥等建造材料價格的明顯增長。在以往的研究表明,建造成本占房價的比重為30%~40%。建造材料價格和工人工資的上漲,對房地產開發商的成本有很大影響。而房價主要是由房地產開發商的成本加利潤構成的,如果假設房地產開發商獲得利潤固定不變,那么建造成本的增加將會導致房價的上漲。如果假設房價固定不變,那么建造成本的增加將會使得開發商的利潤減少,開發商將會削減開發,從而導致房地產的有效供給減少,也會推動房價的上漲。
3.開發貸款規模。房地產開發貸款規模是指房地產開發商獲得的用于住房、商業用房和其他房地產開發建設的中長期貸款數量。房地產開發貸款的主要作用是通過發放信貸的方式,對房地產的開發和流通起到支持作用,使得房地產開發過程中有足夠的資金保障。從理論上來說,開發貸款的增加有利于房地產開發商順利獲得土地的使用權,以及順利完成房屋的建造,會增加房地產的有效供給,在房地產有效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使得房價下跌。
(三)從宏觀經濟運行的角度
1.CPI。CPI對房價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較為復雜。從房地產市場供給方來看,物價上漲會導致成本費用的增加,進而促使房價上漲;從房地產市場需求方來看,一方面物價上漲會使人們需要花費更多的貨幣才能維持與之前一樣的生活水平,減少了資金結余,擠占了原本打算用于購房的工資收入,因此造成房地產有效需求減少,房價下跌。另一方面,物價上漲會造成實際利率的降低,投資(投機)者相對于儲蓄來說更傾向于消費和投資,期望資金能夠保值增值,房地產具有很好的投資價值,因此會有大量的資金從銀行涌向房地產市場,造成房地產市場有效需求增加,從而推動房價上漲。
三、結論
一直以來,我國西部地區房價普遍呈現上漲的趨勢,加重了人們的購房壓力,擠兌了用于其他方面消費的資金,對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房價頻繁、劇烈的波動會增加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影響房價波動的因素并予以調整,房價的過快上漲會產生價格泡沫,當最終泡沫破裂時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沖擊,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經濟倒退十年就是最好的例子。房價波動是多方面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找出影響房價波動的因素對西部地區經濟健康平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曲波.房地產經濟波動理論與實證分析[M].中國大地出版社,2003年.
[2]吳寶申.房地產價格波動與宏觀經濟基本面的互動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3]王文斌.我國房地產價格波動形成機制及影響因素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