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及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教師不大愛教說明文,學生也不大喜歡學說明文,覺得它枯燥而乏味。這一認識,使說明文成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而事實上,讓學生學好說明文體,不僅是學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對學生整個思維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作文教學;重視;說明文體
說明文體平時練得少,然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用處卻不少。練好說明文體的寫作,不僅有利于工作、生活,還能激發學生思維能力。
1. 說明文與其它文體思維的區別 說明文是說明事物的。所謂說明,就是要客觀地對某種事物或某一事理作解說,使人能夠明白這一事物或事理。這就決定了無論在表達方式上或是在思維形式上,說明文都不同于記敘文、文學作品和議論文。 與記敘文、文學作品相比,記敘文和文學作品主要是通過回想、聯想和想象進行形象思維,而說明文則主要是通過分析和綜合進行抽象思維。可見,二者所運用的不是同一類思維。 與議論文相比,二者同屬于抽象思維。無論議論或說明,都要運用抽象的分析和綜合的方法,說明文甚至像議論文那樣也要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但是,二者的抽象思維又有所不同。議論文的思維,主要在于通過邏輯推理能夠一步步地推出結論(觀點或論點),從而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而說明文的思維,則主要是通過分析和綜合(以及比較、分類、抽象和概括)的方法來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議論文和說明文雖然都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但議論文更多地是對抽象道理的分析和綜合,而說明文中對實體事物的說明則更多地對事物的實體進行分析和綜合。說明文雖然往往也要用到推理,但說明文的推理在于說明客觀性的事理,而議論文的推理則在于論證自己的觀點。
2. 說明文的在思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為了引起大家對說明文教學的重視,在這里有必要談談說明文對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作用。從初中到高中,是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迅速發展并不斷走向基本成熟的重要時期。學生要由記敘文的比較初級的形象思維發展到議論文的比較高級的抽象思維,其間起著過渡性重要作用的便是說明文的比較初級的抽象思維。 我們知道,說明文一般可分為實體事物的說明文和抽象事理的說明文。實體事物的說明文(如《松鼠》、《中國石拱橋》),為了說明事物的形狀、質料、特征、成因、類別、構造、功能等,雖然需要抽象的分析和綜合,但它畢竟還有著眼前的具體實物的形象或其表象的依托。在這一點上,實體事物說明文和記敘文思維憑借的材料或思維的對象都是實際事物的形象或表象,只是在思維加工的方式上一個采用了一形象加工的方式,一個采用了抽象加工的方式。所以,學生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程中,第一步首先應該由記敘文過渡到實體事物的說明文,即由再現性的形象思維過渡到實物概念的抽象思維。實物概念是對實體事物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結果,它已從具體形象或表象上升到了概念,但又比社會概念、科學概念、哲學概念等的抽象度低。因而可以說,實體說明文是由記敘文的比較初級的形象思維向著初級的抽象思維過渡的最佳轉換點。在此基礎上,第二步再由實體事物的說明文過渡到抽象事理的說明文,這樣,思維的抽象度就又提高了一步。抽象事理的說明文(如《人類的語言》、《食物從何處來》),為了闡明事理的概念、內容、規律、性質、關系、作用等,不僅要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而且要用概念、判斷和推理,它的要求比實體事物說明文高。但與議論文相比,因為抽象事理的說明文只是客觀地解說,主要不在于通過推理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所以它的思維難度又比議論文要小一些。在學好抽象事理說明文的基礎上,第三步再過渡到議論文的抽象思維就比較容易些。由此可見,要學生由記敘文的形象思維一下子跳躍到議論文的抽象思維是比較困難的,說明文正好在二者之間起著一個中間環節的過渡作用。
關鍵詞: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說明文閱讀
現代文閱讀歷來是最令學生頭疼的難題,在中考語文復習中如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現代文閱讀分析能力,我進行了一些探索,下面以說明文閱讀的復習為例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知己:重視基礎,篤實知識點。
重視基礎,關鍵是掌握基本的文體特征,比如在說明文中,說明的對象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事理。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哪些?它們都有些什么樣的作用?常見的說明順序有哪幾種,怎樣加以辨識?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的體現,說明文中心句的位置,說明文常見結構等。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掌握基本的文體特征,不僅可以直接解決有關此類的問題,更是解答其它有關說明文任何問題的基礎,沒有這些扎實的基礎墊底是很難解決其它問題的。
2.知彼:透徹研究近幾年中考閱讀題及《中考指導意見》的相關考試要求。
每年的《中考指導意見》是中考命題的依據,對于中考復習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研讀中考指導意見可以明確考試命題范圍、難易要求等,有利于把握復習的廣度和深度。
同時,每年的中考試題必然有一定的研讀性。從近幾年中考的說明文閱讀試題中可以更加明確題量、分值和題型。比如結合2009年中考指導意見中對說明文閱讀的要求和近三年中考試卷中的說明文閱讀題,我歸納出最近幾年說明文閱讀的題量是三題,分值基本都是6分,主要題型有:概括說明內容;理清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的識別及作用;體會說明語言的特點。這樣在對學生進行復習訓練時,我就有意識地往這幾個方面靠,不致做無用功。
二、有的放矢,有效指導
知己知彼后,復習的方向也就明確了。針對每一種題型,其實答題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幫助學生探尋出答題規律,這確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依舊以說明文閱讀為例,我們已經探尋出近幾年的題型,依照這些題型,我覺得有以下規律可循。
1.概括說明內容:摘取要點,綜合歸納。
文中的要點,一般是有關說明對象特征的語句,相應的途徑可以概括段落要點,可以摘取關鍵詞句,有時還可以借助文中的中心句。
2.理清說明順序:識別法和排除法相結合。
說明順序常見的有三種:時間、空間、邏輯順序。一般來說,時間順序有明顯的表示時間變化的詞句,空間順序有明顯的表示空間變化的詞句,這兩種順序比較容易識別,邏輯順序則可以簡便地排除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也可以分析事物內在的關系。
3.說明方法的識別及作用。
常見的十種說明方法是需要背誦記憶的,最易識別的是列數字,因為只要通過數據來加以說明的就是列數字;形式上類似于修辭中的比喻的說明方法,則是打比方;相當于對比的是作比較;通過具體的事件、事例來加以說明的是舉例子;按一個標準分成幾個類別加以說明的是分類別;類似于描寫的說明方法可以稱為摹狀貌;通過圖表加以說明的是列圖表;通過引用名言警句、報刊書籍,甚至權威人士的言論加以說明的是引資料:最需區分的是下定義和作詮釋,它們都是對一定概念加以解釋說明,不過下定義是對該概念加以全面解釋,與其它概念有本質區別,而作詮釋只是對該概念的某一方面加以說明,它不能本質地區分其它概念。
至于具體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我提煉出了一條公式:通過運用(1)的說明方法(2)地說明了(3)事物(4)的特征。(1)處填寫說明方法,(2)處填寫此種說明方法本身的作用,(3)處填寫說明對象,(4)處填寫在文中的說明作用。
4.體會說明語言的特點。
說明文語言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準確無誤,所以語言的問題基本上就考它的準確性。比如:淺睡眠對人體衰老、智力和免疫力的危害與失眠造成的危害幾乎相當,“幾乎”一詞能否刪去?為什么?
這類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的問題,我為學生歸納為四步法:(1)表態(刪還是不刪)。(2)定性,即表示在哪方面起限制作用。(3)如果去掉了,原來什么樣的意思就變成什么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4)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三、強化變式訓練,以不變應萬變
考試中常見的毛病及原因有:閱讀時一目十行,事物特征抓不準;分析概括能力缺乏,不能篩選出文中的重要信息;語言表達能力欠缺,超 過規定字數解答簡答題;辨析浯言能力不強,對 語言文字的刪留說不出所以然;還有的把說明方法 和修辭方法混為一談等。
科技類作品閱讀命題以主觀題為多,解答時除注重語言的簡潔明確外,還要重視如下幾點。
(一)明確說明對象。閱讀科技類說明文,不管是整篇還是整段,都要首先從整體人手,把握文章說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說明的對象是什么;閱讀科普事理說明文,要弄清文章說明了什么事理。如何找準說明對象呢?①看題目,不少題目都表示說明的對象。 ②抓首句和中心句。好的說明文往往運用這種句子來突出所要說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說明順序。科技說明文,要想把科技知識準確明白地傳輸給讀者,當然離不開恰當而有條理的說明順序。說明對象的特征和順序,因說明對象的類別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介紹事物及事物發展變化類的作品,常用時間或空間順序,其特征往往表現于外,可從形狀、構造著手把握其特征:介紹事理類的作品,常用邏輯順序,其特征常常隱藏于內,須從性質、成因、關系著手把握其特征。
(三)辨識說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科技說明文,要注重運用恰當貼切的說明方法,把科技知識深入淺出地化深奧為易懂。因而在中考語文試卷中常會有辨識說明方法并指出其表達作用的試題。中考常考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下定義、引言論等,這幾種說明方法必須熟記并正確書寫。
作為初中生,如何備考說明文的閱讀,是比較棘手的問題,筆者長期在初中任教,總結了自己對中考說明文備考的一點看法,希望與同仁們分享一下。
近年來的說明文選文緊跟當代科技發展的步伐,時代氣息也越來越濃厚。比如,關注當代科學發展熱點和人類面臨的新技術、新知識的科技類說明文;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人文類說明文。總之,選材越來越有較強的時代性和發展性,其目的在于引導考生關注人類、關注自然和關注社會,特別是環境的保護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下面筆者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中學說明文考查內容和各地中考題來簡單地談談說明文閱讀的備考。說明文閱讀考查的內容包括:
1.整體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說明對象,分清說明對象是事物還是事理。
2.能夠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通過閱讀對文章的觀點、說明對象等方面有正確的認識和把握,能理解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質。
3.明確文章中說明事物的順序。
4.能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說明、解說、解釋、下定義,畫表格、圖形等;能對文章、段落、句子的含義進行說明;能明確文章使用的說明方法及其在說明事物特征時所起的作用。
5.能結合具體語句分析說明文語言所具有的準確性特點。能夠找出文章的關鍵句、中心句和支撐句子。
6.對文章、段落的結構層次進行分析,分析說明文的結構,層次等。
7.理解、探究說明文的中心和價值。
(2013年畢節中考題):閱讀《月球能源》,完成1~4題。
(文章略)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簡要說明它的特征。
分析:解答時,要通讀全文,找出作者說明的主要內容。本文的說明對象及特征可以從課文的第一段入手,文章的開頭作者直接點明了說明對象,其特征也可以從第一段找出來。(答案略)
關鍵詞:興趣 源動力 趣味因素 語言魅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也認為,教學說明文總不如文學作品那么形象生動,學生學起來也津津有味,其實不然。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的源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本中的一些說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學小品,不少寫得形象生動,通俗活潑,讓人讀來饒有趣味。教師只要抓住說明文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就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
說明文同人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文學作品所無法替代的。學生的說明能力強,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教之以情,學之以趣
“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首先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給學生,讓學生愛讀說明文。俗話說:“樹倒猴群散。”如果教師自己都厭教,那么,怎么談得上學生“學海無涯樂作舟”呢?
二、充分利用和發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葉老說過,說明文“是傳授知識的文字”。根據說明文具有知識性強和中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點,教師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現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例如課本中,《蜘蛛》《螢火蟲》,文字活潑,生動有趣;《中國石拱橋》,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識性,又飽含強烈的愛國激情。
三、重視實物教學
說明文的說明性強,即實用性強。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各門學科的學習內容聯系起來,課內外生活結合起來,多讓學生留意自己身邊的事物,顯示說明文學習的指導作用,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濃厚興趣。如學過《中國石拱橋》后,仔細觀察自己所在區域的某些事物的特點,寫一則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數學生興趣很高。
四、借助于說明文的語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