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凌波不過橫塘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題記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年華誰與度?月橋花院,鎖窗朱戶,只有春知處……”品讀著賀鑄的《青玉案》,仿佛讓我陷入了詩人與戀人之間依依不舍的感情。我好像成為了詩人最親密的友人,當我看到如此情景,就不禁為這對癡情兒女感到扼惜,欲消心中一絲憂郁之意,卻無從下手,惟有到詞院漫步……
賞花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亂紅,也知人春愁無力。”我一邊安慰著詩人,一邊給他講了許多有關花的故事。詩人意少舒,抹去了剛才的愁眉苦臉,露出久違的微笑。我也忘卻了剛才的傷心事,沉浸于花海中。那燦爛的花朵,彌漫著淡淡的墨香。我想摘下一朵仔細地觀察,手剛剛碰到花莖,花瓣隨之散落,它是那么的軟弱;可又想到它是源于遙遠的宋代,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吹雨打,卻從培養凋謝,它又是那么堅強。確實美麗。
品月
“夜色催更,清塵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檻燈窗,識秋娘庭院。”我眼望明月:月光是那么皎潔。詩人給我斟了一杯淡而濃香的普洱茶,陷有“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感覺。我又一次偷望了白紙般的月亮,發現它已被黑色的云敝蓋,如同白紙上的筆墨。是不是哪一位醉酒的文人不慎打翻了文房,又是不是哪一個頑皮的小孩拿著先生的毛筆當金箍棒來玩耍呢?確實有趣。
沉睡
唐磊的《丁香花》,幽怨多情的曲調,樸素簡單的配樂一下抓住了聽眾的心。丁香花一樣的女孩她是怎樣的令人神往啊!
丁香素雅潔凈、幽香醉人,是愛情和幸福的象征,被人們譽為“愛情之花”、“友情之花”、“幸福之樹”,是花和樹中的珍品。自古以來每逢春暖花開之際,青年男女身著節日盛裝,爭相上山采摘丁香花,贈送給自己的戀人、愛人和友人,表達對愛情和友情的堅貞不渝。但當愛情不如意時情人便愁腸百結,這便注定愁怨成了它生命的一種基調。所以丁香又叫百結、情客。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古今騷人墨客,多以丁香表達情懷。
一、花韻
賦得池上雙丁香樹
唐 錢 起
得地移根遠,交柯繞指柔。露香濃結桂,池影斗蟠虬。
黛葉輕筠綠,金花笑菊秋。何如南海外,雨露隔炎洲。
交錯的枝柯,繞指的溫柔。濃濃的幽香,投影的虬枝。黛葉素花,美不勝收。
丁香和韻
清 鄒升恒
春空煙鎖綴星星,兩樹瓊枝占一庭;交網月穿珠絡索,小鈴風動玉冬丁。
傍檐結密人難拆,拂座香多灑易醒;只恐天花散無跡,擬將汀管寫娉婷。
詠白丁香花
清 陳至言
幾樹瑤花小院東,分明素女傍簾櫳;冷垂串串玲瓏雪,香送幽幽露簌風。
穩稱輕奩勻粉后,細添簿鬢洗妝中;最憐千結朝來坼,十二闌干玉一叢。
曲徑通幽,深深的小院之東,靜靜亭立著幾樹如同瓊瑤般的丁香;遠遠望去,就像素雅高潔的女子依傍著簾櫳,默默無語又脈脈含情。那已經開放的丁香花,一串串垂首低眉,如雪雕一般玲瓏剔透,潔白冷艷,矜持不茍;微風吹動綠葉白花,發出簌簌的聲響,送來了縷縷清雅的幽香。那美麗素潔的丁香花,就像剛剛打開梳妝匣,均勻地敷上淡粉的姑娘,又像細細打扮之后,容光煥發的美女,楚楚動人。然而,最可愛的是:千萬丁香花燦爛開放,陽光下,到處是美玉熠熠生輝的神奇景象。
丁香娉婷如美人,晶瑩如白雪,高潔如玉璧,香幽如清風,確實如同純潔素淡而又情意款款的小家碧玉,真是嫻雅醉人,無與倫比!
二、花神
江頭四詠 丁香
杜 甫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
深栽小齋后,遮使幽人占。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
丁香很柔弱,結子又多,葉子和花都漂亮,但是是素色中的美麗,不是艷麗的。把丁香種在房子后面,為了是給有思想的人欣賞。丁香自己呢?它早晚像蘭麝一樣發出芳香,但卻不必想到自己會磨成粉的。一種柔弱的生物,也有堅強的特質。大家以為雄壯的松樹柏樹歲寒而知后凋,沒注意到柔弱的丁香也是有這種堅強的特性。丁香一輩子,生前死后都發出了它的特質,雖然長得一點也不雄壯。
丁香之芳能與空谷幽蘭相提并論,那自然也是一種高境界的花兒了。
點絳唇 素香丁香
南宋 王十朋
落木蕭蕭,琉璃葉下瓊葩吐。素香柔樹。雅稱幽人趣。
無意爭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結愁千緒。似憶江南主。
王十朋,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一代名臣。少時有憂世拯民之志,十七歲“感時傷懷”,悲嘆徽、欽二帝被擄,宋室被迫南遷。高宗即位,中進士第一,被擢為狀元。力排和議,薦用賢臣,以名節聞名于世,剛直不阿,批評朝政,直言不諱。生逢亂世,渴慕賢君,圖謀恢復大業。
這首詞借素香柔樹的丁香在落木蕭蕭的季節吐露瓊葩,不是與梅蕊爭先,而是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幽人志向。丁香結滿含春雨,愁緒萬千,無意爭春,而是懷想著一位賢明的君主,讓自己施展恢復大業的雄才大略。讀完全詞,一位憂國憂民獨立于世的忠臣形象赫然眼前。
三、花怨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丁香是愁怨和苦悶情感的象征符號。
《代贈》二首
唐 李商隱
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暮春里的黃昏時分,一位女子倚樓而立,不知不覺間已是如鉤彎月高掛天上。芭蕉未展,丁香不開,此情此景正如同女子與情人不能相見而各自牽腸掛肚,愁腸百結。
點絳唇
近代 王國維
屏卻相思,近來知道都無益。不成拋擲,夢里終相覓。
醒后樓臺,與夢俱明滅。西窗白,紛紛涼月,一院丁香雪。
這首《點絳唇》收入《人間詞乙稿》。時王之前妻莫夫人新喪,此詞為悼亡之作。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懷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詞人舉目西窗,惟覺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涼意。丁香花本開在春夏之交,何以與寒冬之“白雪”關涉?這是為強調顏色的相似性而出現的時令錯位。然而,通過這種似乎無理的描寫,卻更深刻地表現了詞人因思念亡妻而難以為懷的悲愴冷寂心境,堪稱絕妙。
四、花事
賀鑄與丁香。賀鑄,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孫。為人剛介耿直,不媚權貴,因此宦途多舛。博學強記,能詩文,尤長于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結尾疊寫三句閑愁:“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新奇有趣,讓人叫絕!就是這個賀鑄,愛戀過一個女子,兩人感情很深。他與她分別了一段時間,那個女子孤苦無依,思念甚切,作《寄賀方回》詩表達閨中心緒:
獨倚危欄淚滿襟,小園春色懶追尋。
深思縱似丁香結,難展芭蕉一寸心。
賀方回收到情人的詩,回寄《石州引》詞:“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闊。長亭柳色才黃,遠客一枝先折。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鴻,東風銷盡龍沙雪。還記出關來,恰而今時節。將發。畫樓芳酒,紅淚清歌,頓成輕別。回首經年,杳杳音塵都絕。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結。枉望斷天涯,兩厭厭風月。”兩人詩歌唱和,聊寄愁思郁結的離愁別緒。丁香結,實乃丁香的花蕾。古代文人墨客常以丁香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結,用來表現夫妻或情人之間的離情別緒沒有一個結果。
阮郁與蘇小小
丁香花(明)許邦才
蘇小西陵踏月回,香車白馬引郎來。
當年剩綰同心結,此日春風為剪開。
蘇小小者,南齊時錢塘名妓也。貌絕青樓,才空士類,當時莫不艷稱。一日,蘇小小乘油壁車去游春歸來,斷橋彎角處迎面遇著一人騎馬過來,那青驄馬受驚,顛下一位少年郎君。郎君名叫阮郁,是當朝宰相阮道之子,奉命到浙東辦事,順路來游西湖。他見小小端坐香車之中,宛如仙子,一時竟看呆了。直到小小驅車而去,阮郁才回過神來,趕緊向路人打聽小小的來歷住處。此后一連幾天,小小和阮郁都在斷橋相會。一個驅車前往,一個騎馬相隨,沿湖堤、傍山路緩緩而游,好不快活。小小與阮郁來到西泠橋頭,正當夕陽西下,飛鳥歸巢之時,周圍一片靜謐,小小激動地輕聲吟道:
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
何處結同心?西泠松柏下。
當夜,由賈姨媽作主,兩人定下終身。之后,選了個黃道吉日,張燈結彩,備筵設席,辦了婚事。阮郁成婚的書信送到家中,阮道氣得差點昏倒。他設計將兒子騙回家中,為阮郁另擇名門閨秀成婚,小小只能吟詩以解愁悶,愁度終生,含恨病逝。當年締結的同心化作云煙散去。
這首詩化用小小典故,為負情郎癡情女灑一把同情的辛酸淚。如果有春風,有成全愛情的家長,當年的同心結一定化作美麗的愛情之花綻放在心頭。
先看一首唐詩:
旅夜書懷
杜 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的最后兩句是即景設喻,“天地一沙鷗”應該是詩人眼前所見之景。旅途之夜,詩人獨宿江邊孤舟,面對遼闊江天,想起自己坎坷的命運和漂泊的處境,不禁悲從中來,百感交集,而眼前那只在江上飄飄而飛的沙鷗,那樣渺小,那樣孤獨,更是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靈,于是詩人十分感慨:“四處飄零的我像什么呢?就像那天地間一只飄飛的沙鷗。”這既是抒情,也是寫景,景和情如水乳一般交融,自然而然,即景設喻的妙處得以充分體現。試想,如果將“沙鷗”這一喻體換成“飛蓬”“楊花”“浮萍”等意象,雖然也能表達身世飄零之感,但卻完全失了神韻,而有陳詞濫調之嫌了。
再看一首宋詞:
青玉案
賀 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試問閑愁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其中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是千古傳誦名句,也是著名的博喻。這幾句最大的妙處也在即景設喻。前面“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句起引領的作用,此時詞人想要抒情,道出他內心的無限閑愁。這“閑愁”總共有多少呢?他抬眼望去,滿目是江南梅雨季節的迷茫景象:整個原野長滿了青青小草,滿城都是隨風飄舞的柳絮,天地間彌漫著細絲般連綿不絕的黃梅雨。這情景本身就能讓人生出無限悵惘和愁緒。詞人覺得他的閑愁就像眼前的“煙草”“風絮”“梅雨”一樣的多!于是他接連用三個比喻來寫閑愁之多,這是景語也是情語,形象生動而感人至深。
其他還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日暮汀洲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寇準《夜度娘》),“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i盡還生”(秦觀《八六子》)等句,有人賞析其中的“春草”“春水”“芳草”時,喜歡說它們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從修辭角度看,詞人通過比喻來抒情,而所選擇的喻體是一種物象,故可稱為喻象。因為這喻象就在詞人眼前,是一種自然界的真實存在,所以又是景象。詞中所寫景象,寄寓著詞人的情感意趣,是經由他們心靈創造而成的,因此更是心象。這一說法其實是解說了即景設喻所創造的藝術效果,而以上這些詞句也都是即景設喻的典型。
唐宋詩詞中即景設喻而趣味橫生的句子,頗有一些值得品味欣賞的,下面列出幾例。
首先是劉禹錫的一首《竹枝詞》: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從內容看,這是一曲凄美的情歌。前兩句描寫蜀地春天優美的山水景色,是所謂的樂景,用來反襯將要抒發的愁情。“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兩句緊承前面的寫景,通過形象鮮明的比喻來表現深沉哀怨的情意,語言直白而生動感人,有著顯著的民歌特色。這兩句翻譯成白話就是:那開得正紅的桃花容易凋謝,就像哥哥的愛情轉瞬即逝;那滔滔的江水流個不停,就像阿妹的憂愁無窮無盡!這兩個比喻的妙處,不僅在于從眼前景物中信手拈來,毫無雕鑿痕跡,還在于本體和喻體可以相互置換,而景和情也圓合無間,更添許多趣味。其中意思用民歌比興手法可表達為:好花不長開,真情難永在;江水無盡流,愁緒終難排。劉禹錫用新穎別致的比喻表達了這一意思,如果說他的原句是借景抒情的話,那么,把本體和喻體互相置換一下,變成“郎意易衰似花紅,儂愁無限似水流”,就是直抒胸臆的味道了,但意思還是那點意思。
然后是唐代女詩人李冶的《明月夜留別》: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
這首詩抒寫相思之情,語言清新質樸,手法生動別致。前兩句敘事寫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第三句“別后相思人似月”如奇峰突起,令人眼目一新,它用的正是即景設喻的手法。前面的背景設置必不可少,試想這樣的情景:明月無聲,靜靜地將光輝灑滿長天大地;月光下,一對有情人即將離別,彼此默默無語,內心情意綿綿。此般情景本來是人世間常有的,并不稀奇,而對于別后相思之情,不少詩中也多有描述,怎么寫出新意呢?詩人突發奇想,讓主人公表達心聲:離別之后唯有彼此思念,多么希望自己像空中那一輪明月,能夠照徹云間水上,直達情人所在的層城。這里用“月”來比喻“人”,看似不經意,而著實有點新奇。按照常理,喻體和本體有相似之處,故可用來作比,而此處的“月”和“人”是實難找到相似點的。那么,這一比喻怎能成立且令人感到奇妙呢?因為它表達了一種夢想――“人”夢想自己能像“月”一樣。這種手法,姑且稱其為夢想式比喻。人之所以有這樣的夢想,是因為明月高懸中天,普照寰宇,“云間水上到層城”,處處都有明月光,照著你也照著我,有情人即使遠隔天涯,也能望見同一輪月,使彼此的心靈得到慰藉。試想,如果自己就是那一輪月,能夠追隨著思念的人,那該有多好啊!當然,這只是一個夢想。
最后是周邦彥的一首《玉樓春》:
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處。
當時相候赤欄橋,今日獨尋黃葉路。
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
人如風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關鍵詞古典詩歌教學人文素養教學方法
時代的發展要求教育承擔起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任。語文學科當仁不讓,尤其是語文課本中涉及的古典詩歌,它們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有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是人文教育最豐富最全面的現成教材。
然而,在實際的古典詩歌教學活動中,由于應試教育客觀上還有相當的市場,機械、刻板的教學方式依舊流行著。一些老師只抓住高考常考查的題型來組織教學,對那些意象、語言、表達技巧等標準化題型反復操練,很少對詩詞進行人文性的解讀;或者只是讓學生背誦,默寫;或者篇篇逐字逐句串講,老師闡述內容、分析句法,學生自己體驗的時間少。這些做法往往扼殺了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使之難以體會其中蘊含的精神和智慧。久而久之,枯燥乏味、單一呆板的教學形式會使學生“膩味”、厭“學”甚至厭“看”。因此,古典詩歌教學要充分考慮文體的特點,既要有利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又要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場所,但是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單一的詩歌教學形式以及當代流行文化的沖擊,學生會對古典詩歌產生厭倦心理,欣賞能力比較低。所以,要想通過詩歌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要從改善課堂教學入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知人論世,調動學習興趣
“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是古文學批評中一種傳統的方法,由孟子提出。魯迅也說到:“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要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樣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人的學習活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要想在古典詩歌教學的課堂上吸引住學生,首先就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生對故事性的東西比較感興趣,因此結合詩人的生平事跡進行教學,便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很好的辦法。由于現在學生的知識儲備匱乏,他們對古代詩人及其作品知之甚少,在講述詩歌的過程中論及詩人背后的故事,解讀詩人獨特的人生經歷,進而走進詩人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作詩人的“知音”。這樣學生所學的就不僅僅再是一首單純的詩歌了,還有一個豐滿而充滿個性魅力的詩人,會使學生不僅對所學的詩歌內容產生期待心理,還可以在故事中受到詩人人格魅力的感染,提升精神境界。
比如學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講“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的故事,體會李白特立獨行自由灑脫的性格;讀蘇軾和秦觀的詞,講“烏臺詩案”的故事,感受“儒”“釋”“道”三家思想對蘇軾的影響,比較蘇軾和秦觀面對人生困境時的不同反應;讀杜甫的詩,講“杜甫草堂”的由來,體會杜甫一生漂泊,命途多舛,像天地間的一只沙鷗,卻始終心懷天下的博襟;讀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講“昭君出塞”的故事,體會“才士不遇”的悲哀;讀李清照的詞,講她和趙明誠的感人故事,感受詞人的家愁國恨……每一首好詩都是詩人用他們的真性情乃至生命寫成。就如太史公云:“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也。”因此,把詩人的故事講給學生,目的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引起他們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與詩人進行心靈交流的平臺,超越時空的界限去感受他們的生命,感悟他們的情感,引起他們心靈的震撼。在教學中,教師要多搜集一些詩歌背后的東西,用詩人們獨特的人生經歷來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借助多媒體,全方位感知文本
中學生還沒有深刻地接觸社會,生活經驗不豐富。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詩人特殊的思想觀念他們還不是很理解,由于時空的阻隔,學生無法在頭腦中再現當時當地的歷史風物,這就阻礙了學生對客觀物象的把握,也不利于提高其審美鑒賞力。利用多媒體,再現當時的風土人情、服飾器物,配以畫面、音樂,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深刻領會詩歌內涵,激發其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歌。
例如講授王維的《山居秋暝》時,在講授作品之前,先讓學生欣賞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圖畫描繪的是關中景色:重山疊峰,草木蒙茸,山石堅硬,山勢雄健,豐富卻多變化,有空間感。在欣賞完圖畫后再來為學生講述作品,為學生明確明月、清泉、松、竹、浣女、蓮舟這些意象,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隨著夜色愈來愈濃,月華如水,在林間投下斑駁的影子,波光與明月涵漾著一片澄澈的光輝,明凈而清幽。清澈的泉水淙淙流過山石,打破了夜的寧靜,洗衣的姑娘們回來了,清風傳來她們清脆悅耳的笑聲。此時,抽象的詩句轉化成了一幅富于美感的月下秋山圖,學生自然產生了興趣。
另外,音樂和詩歌是密不可分的。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可以有效刺激學生感官,幫助學生迅速融情入境。
比如學習《月下獨酌》時,用《高山流水》的古樂聲,演繹李白孤傲的心情;在講授《長亭送別》時,先播放一段《西廂記》的昆曲,拉近學生與這篇文章的時空距離,鶯鶯悲歌的形象感染學生,可以使之產生期待心理;學習《登高》,用阿炳的《二泉映月》引導學生體會郁積在杜甫胸中難以疏解的愛國情思和羈旅愁思;學習《虞美人》,可以用古箏《倩女幽魂》的凄楚基調將學生帶入那個時代,恍惚之中仿佛自己變成了李煜;和著《廣陵散》鏗鏘的樂音,朗誦《將進酒》可以增添雄渾與豪邁的氣勢……當學生感受到配樂朗誦的樂趣時,筆者引導他們把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的歌詞換成古典詩歌,他們以出乎意料的熱情配出了不少現代流行的詩歌歌曲。學生給蘇軾的《念奴嬌》配上了《故宮的記憶》,給柳永的《雨霖鈴》配上了張信哲的歌曲《雨霖鈴》……經過不斷的嘗試,學生感覺學詩就像玩,是一種有趣的娛樂形式。這樣做,產生了很多超越文本的閱讀新意,學生也在和歌而唱的過程中感受詩中真味。
3. 比較異同法
比較法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非常普遍,可以比較相同題材的詩、相同背景的詩、相同風格的詩、同一作者的詩等等。通過比較,突出其共同性和差異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文學修養。
下面介紹幾種不同方面的比較。
(1) 在同題詩作之間展開比較
品味相同題材的詩作,有利于把握詩歌的精妙之處。像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和的《卜算子?詠梅》,這兩首詞雖然題材相同,但情趣殊異:陸游的寄寓了詞人憂國傷時、堅守節操的情志以及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的詞則顯現了革命樂觀主義的豪邁情懷。而王安石《梅花》中的梅花同樣也是傲寒,但表現了另一種風度與品格:潔白無瑕而又暗暗給他人送去清香。通過對比賞析,情感意蘊的不同一目了然,從而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例如:教學李煜的《相見歡》,就可以把“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及“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等詩句作比較。
(2) 對詩的意象比較
筆者在講授賀鑄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的課前布置了預習作業:試從古典詩歌中找出用“青山”“流水”“古道”“夕陽”等意象來寫愁的名句,比較不同詩人對同一題材多角度的描寫。學生紛紛找到相關名句,比如李清照寫“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林逋“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長相思?吳山青》),這兩首詩歌用“青山”表示國破家亡之愁的沉重而難以舟載;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用“流水”表示亡國之愁如滾滾東流的春江水;王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秦觀“斜陽外,寒鴉點點,流水繞孤村”(《滿庭芳?山抹微云》),用“夕陽”“古道”來表示離愁別緒。再來分析賀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用“煙草”“風絮”“梅子黃時雨”表示愁之深、之廣、之綿延不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創作中“意”與“象”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升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3) 在詩的不同情思之間展開比較
學清照的詩詞,老師可以把這位古代才女、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傳奇的一生告訴給學生。李清照的一生,感情是豐富的,愛國愛家,愛得深,愛得切,可家國兩失,只能在凄涼中度過晚年。她“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
過江東”這樣豪放慷慨的詩句,譏嘲當政王朝茍且偷安,顯示出她超出自身之苦的另一番灑脫和剛毅。她用她的作品詮釋了愛和生命的過程,也讓她的愛和生命在她的作品里留下了千年永恒的燦爛。李清照凄美的一生,能夠深深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對這位超群脫俗的才情女子悲嘆感傷的同時又多一份熱愛和敬佩。學完李清照的詞以后再比較舒婷的《致橡樹》,可以體會現代女性的獨立意識。
4. 倡導個性化閱讀,自由鑒賞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