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放煙花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自古以來,農民一直占中國人口的大多數,而王龍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農民,其實代表的就是大多數的中國人。通過這種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賽珍珠讓世界了解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改變了中國人在世界心目中的形象,正像在1938年瑞典皇家學院授予賽珍珠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型宴會上,主持人介紹說:“賽珍珠女士,你通過自己質地精良的文學著作,使西方世界對于人類一個偉大而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重視。……由此,你賦予了我們西方人一種中國精神,使我們意識到那些彌足珍貴的思想感情,才把我們大家作為人類在這個地球上連接在一起。”由此可見,賽珍珠在改變中國人在世界心目中的形象,同時也極大促進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在《大地》這部小說中,作者采用跨文化的敘事視角,也就是以主人公王龍的眼睛看這個世界,而王龍是一個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國農村的中國農民,他日夜心心念念的都是他的土地,土地是他的命根子和全部希望。小說中曾多次提到中國農村的自然風光和氣候,都是以王龍的口吻在敘述。小說開篇“一陣柔和的微風從東方徐徐吹來,濕漉漉的。這是個好兆頭。”(郭英劍p3)這里所描寫的農村風光,完全是一個普通農民在關注天氣對莊稼的影響,而不是西方文人眼中秀美的自然風光。除此之外,小說中還有很多地方如此描寫農村的自然風光,在此不一一贅述。賽珍珠采用中國農民非常熟悉的觀察角度來描繪自然,干凈利落,但也非常明確地告訴讀者,自然界的風雨對于作為農民的王龍來說意味著糧食的收成和全家人活下去的希望。賽珍珠站在王龍的視角看這個世界,除了讓西方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中國之外,也想為無聲的中國說話,她從中國人角度觀察世界,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真實地再現中國的傳統文化。這種寫作手法,能讓西方讀者了解更真實的中國,體會別樣的異國情調和中西的文化差異,這無疑有助于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
《大地》這部小說是以中國農村為題材的,描寫的也是中國農民的故事,但賽珍珠的目的讀者卻是西方大眾。因此,賽珍珠用英文創作這部小說。文學作品也是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媒介。傳播是通過信息編碼和譯碼來賦予意義的過程,編碼必須以接受者能夠理解為前提,否則信息難以傳遞。而在跨文化傳播中,由于傳播雙方使用的是不同的編碼本,這無疑會造成傳播的障礙,進而造成文化的誤讀。根據羅杰斯的觀點,“在跨文化傳播中,要想使一個文化群體接受某個新觀念和新事物,……需將新觀念和新事物轉化成該群體可以接受的語言、觀念等進行傳播”。(孫英春p164)
《大地》這部小說雖然描寫的是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作者的目的卻是是想向西方介紹中國,介紹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小說的主線——戀土意識,則最能體現中國農民的傳統價值觀。用英文進行長篇小說的創作,得益于賽珍珠的雙重文化身份,正因為她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接受的西方高等教育,才使她能夠用英文駕輕就熟介紹中國文化。這種創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中國文化的外傳,比起中國文人的作品,賽珍珠的作品,西方人讀起來更容易理解。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美國總統尼克松會在她的葬禮悼詞中,稱贊她是“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橋……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她搭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為雙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本文作者:段玉莎單位:河北農業大學研究生學院)
木之本希看著一群群去了食堂的同學,心里卻是不慌不忙的,她可以自己摸索著去食堂嘛!到離開最后,班里只剩下了她和筱晨,木之本希輕聲地問筱晨:“誒,你可以帶我去食堂嘛?”
“可以啊。”筱晨很樂意地笑著說。
“啊,謝謝你了,那我們——出發吧。”木之本希也回贈她一個笑臉,說到。
“嗯。”筱晨邊說著,邊放下了手中的筆,收拾好作業本,帶著木之本希一起來到了食堂。這個時候,食堂已經只有零零落落的一些人了,小溪也跟著文琪一起,吃完了飯,回到寢室里去了。
筱晨和木之本希打了飯,坐在座位上嚼著。
“誒,木之本希,小溪她……”筱晨想說什么,又頓了頓。
“嗯?你是說鄭雨溪嗎?我——沒事的,誰都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啊。”木之本希對筱晨說。
“嗯。可是……她總是這么對你,你真的都不會生氣嗎?”筱晨小心翼翼地說。
“呃,如果我真的生氣的話,我不都被氣死了嗎?鄭雨溪每天都這么說啊,不過,以后她應該會理解的吧。”木之本希低頭看著那一盆子的飯菜,若有所思地說。
“但愿如此吧。”筱晨吃著飯,說。
“對了,那你晚上的寢室是哪間呢?”筱晨忽然想到什么似的說。
“馮老師跟我說過的,是跟一個叫‘蕭筱晨’的同學一間寢室,我想,你應該就是蕭筱晨了吧。”木之本希看著筱晨說。
“嗯?嗯,我就是,可是——你這么知道的?”筱晨奇怪地看著木之本希說。
“我看鄭雨溪都叫你‘筱晨’,所以——就這么覺得了。”木之本希說。她可真是個細心的女孩啊!筱晨心里想。
“可是……你的衣物呢?”筱晨又問。
“啊——這個,我媽媽應該在中午就放到那里了吧。”木之本希猜測性地說。
“哦。”
吃完飯,回到寢室,大家都在拼了命趕著老師布置的小山似的作業,木之本希和筱晨也準備參與到這場“沒有硝煙的追趕”中來。
“喂!你怎么到我們寢室來了?”小溪依然沒好氣地說。
“小溪——”筱晨又是像警告性地說。
“……我又沒怎么樣,只是不知道木之本希為什么要來我們寢室嘛!”小溪低聲輕語著。
“沒事的,我——我是要搬到這個寢室來住,希望——多多指教。”木之本希還是好脾氣地說。
“什么?你……”小溪剛想喊出來,就被文琪給攔下了。
“小溪,木之本希來我們這個寢室,是學校安排的,對了,你看見她的行李了嗎?”筱晨說完,又問道。
“嗯?我什么都沒看到。”小溪別過頭,嘟著嘴說。
“那里不是有個行李箱嗎?我剛來的時候就看見了。”秦靜抬起頭,說。
小溪看不見文琪的臉——文琪是背對著她的,如果小溪看得到她,小溪一定會大吃一驚,因為她還沒有見過文琪哭呢!小溪不知道的是,文琪表面堅強,不理會任何人,但她也一樣是一個孩子,也需要宣泄自己的情緒。她并不是鐵人。
小溪于是這樣在文琪家里混過了好些日子,受文琪的影響,每天不是看書就是做作業,兩個人已經把寒假作業完成了一大半。
這天晚上吃完飯,天還微微亮,文琪媽媽為了自己的麻將事業干得痛快一點,便讓文琪帶著小溪“出去玩玩”,小溪倒也高高興興地拉著文琪出來了,只是文琪就這么自顧自地走,不知道要走到哪里,小溪問了好多遍“去哪兒”,文琪都沒有回答,她也只好跟著文琪后頭。
已經是深冬了,每個行人都裹著厚重的羽絨服、大衣,這地方也不下雪,只是冷。迎面不時吹來一陣寒風,冷得人瑟瑟發抖,路邊的大樹也被吹得搖搖欲墜,路燈下張牙舞爪的樣子怪嚇人的。兩個人走了沒多久,太陽就消息得無影無蹤了。文琪往那個燈火通明的廣場走,小溪在后面跟著,她知道文琪要去哪兒了。
這個廣場即使還燈火闌珊,但是因為天冷,沒有多少人,放眼望去,諾大的廣場也只有寥寥幾個人影,于是廣場更顯得冷冷清清。文琪并沒有意思要為廣場添點生機,她去了廣場旁邊的那個小竹林。
只一個月沒有來小竹林,這兒卻也有了變化,石桌不知是被哪個調皮的孩子弄得站不穩腳,估計過不了幾天就要被廣場的工作人員拆掉。
文琪在一把石凳上坐了下來,小溪跟著在另一把石凳也坐下。竹林里都是竹子,白天陽光少,晚上月光幾乎沒有,愈顯陰森可怕,不過小溪并沒有說話,她知道這個時候說話不合適。
文琪坐著,眼睛無神地望著一片葉子,她沒有想什么,只是默默地發呆。小溪看不清她的臉,她也沒有決定去看文琪的臉,小溪也在獨自發呆,于是兩個人就這么坐著,腦袋里一片的空白。
小溪偶爾會回過神,搓搓自己的手,然后往長袖里面縮,她的大紅色大衣顯得她異常高貴。文琪不動,后來她竟忍不住把眼淚含在了眼眶里,她竭力不讓它們奪眶而出,她知道小溪看不見自己,看不見自己脆弱的一面,但是這個時候她覺得小溪似乎就在盯著自己看。文琪默默地把眼睛閉上,她多希望自己就是一片竹林,好每天呆在這個地方。
“鄭雨溪,你爸爸來看你了。”馮老師笑著對小溪說。
“嗯。”小溪邊應邊跑出教室——爸爸就在教室外頭,“爸爸——”小溪撒嬌地叫。
“呵呵,在這里還好吧?”門外的“董事長”笑著說。
“嗯!”小溪重重地點頭。接下來,便是馮老師跟董事長的一陣客套,還有說了說小溪的成績呀什么的,老師碰上家長,話題總是不離孩子。而孩子最怕的也正是這個時候。
沒多少時間,林管家就上來了,他在小溪的爸爸耳邊說了幾句,小溪的爸爸皺起了眉頭,“知道了。”小溪的爸爸對林管家說,之后又轉向馮老師,“老師,小溪就拜托給您了,我有點事,先走了。”言罷,小溪的爸爸跟小溪告了別,就匆匆忙忙地跟著林管家下了樓。
“你爸爸就這么走了?”筱晨問正回來的小溪。
“嗯。”
“怎么不多待會兒?”
“他忙啊!”小溪天真地說。
“真是缺根筋耶!你爸爸為了看你,大老遠從外地來,這么短時間就走了?”筱晨振振有詞地說。
“對啊!他的時間本來就很寶貴的嘛!”小溪很了解爸爸似的。
“……”筱晨說不過小溪,只好自己看書,反正別人家的事,跟她也沒什么關系。
“對了,文琪,”小溪像是突然想到什么,轉過身說,“你的爸爸媽媽呢?怎么都不來看你啊?”
真是自己找打,筱晨心想。
“……”文琪自顧自地看書,不理她。
“哎呀,你說呀!”文琪越是不理,小溪就越來興致。
“……”文琪依然不言不語。
“喂!你不要打擾別人學習,人家可是對學習很重視的。”筱晨說。
“哦——考一中有什么用啊!我以后可以到爸爸的公司里工作啊。”小溪輕聲低語,卻還是被筱晨聽見了。
“誒,你可以去你爸爸那里工作,我們呢!”筱晨沒好氣地說。
“也可以跟我一起嘛!”
“誒,拜托,我幫你白做啊,你忘了我還欠你住校的費用啊?”
關鍵詞:語言瀕危;方言文化保護;高校
變化是語言的本質特點。語言趨同、語言瀕危現象已成為現代社會生活中的突出問題,而一種語言的消失,不亞于一個物種的消亡,不可避免地將會在政治、心理、社會、文化、語言等方面造成各種消極的后果。因此,拯救、保護語言和方言是一項全球性的工作。拯救瀕危語言和方言,目前起主要作用的還是語言學家。除了語言研究者之外,社會各界也要積極參與。身處高校的語言工作者,也可以利用高校豐富的方言資源,為漢語方言保護工作盡綿薄之力。在某種意義上,高校可以看作是方言文化的集散地。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把各種方言帶到學校,為方言的研究和保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高校語言工作者應充分利用這一條件,在高校開展漢語方言保護工作。在高校開展漢語方言保護工作,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組織、指導學生建立方音社團
“方音社”在各高校并不少見,很多高校都有這樣的社團。組織這樣的社團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使這樣的社團發揮保護方言文化的作用。首先,要有專業教師的指導。以往學生們的活動多是憑興趣自發組織的,活動內容隨意性比較強,缺乏專業性和系統性。比如,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介紹自己家鄉有代表性的詞語或有地域特色的風俗文化,錄成音頻或視頻等。一種方言有其獨特的語音、詞匯、語法系統,并不是幾個特征詞語可以代表的,因此,從方言保護角度來講,要有專業教師對學生的活動內容進行組織和設計,爭取在保證學生興趣的基礎上,使社團活動更有資料價值和研究價值。活動內容盡量涵蓋語言的多個層面,語音、詞匯、語法,當然也離不開地域文化。活動要有目的、有步驟地持續進行,因為學生年年更新,不能因為舊成員畢業而解散社團,這也需要有教師專門組織好社團成員的新舊更替和工作交接。其次,要保存好活動資料。如果學生僅僅為了興趣愛好而組織這樣的活動,則很難有資料保存的意識。把每次活動的資料整理保存,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建立語料庫,這不僅對方言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方言的共時研究和歷時比較都具有重要價值。“方音社”類社團的建立,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方言認同感,也有助于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增進學生間的友誼。
二、組織學生開展田野調查工作
方言的田野調查工作,一般限于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的學生參與,多是在研究生階段,本科階段接觸調查實踐的機會很少。高校的語言類課程以理論講授為主,很少有機會開展實踐教學,加上語言學理論本身的抽象和枯燥,使得學生對語言類課程的興趣大打折扣。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調查實踐的內容,其中一項重要的調查內容就是方言調查。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類課程的興趣,有助于其對語言學理論的消化和吸收。同時,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接觸活的方言,增加對方言的認識和了解,調查所得成果對于方言文化保護也很有意義。對于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也可以組織建立方言調查興趣小組,讓有興趣的學生參與進來,培養更多學生的方言保護意識和對祖國語言文化的感情。
三、在全校范圍內開設方言文化選修課
中國的地域語言、地域文化豐富多彩,來自全國不同地域的學子把風采各異的方言和文化帶到了同一時空。有效地利用這一豐富的資源,合理開展地域方言文化的展示和交流,可使學生在較少時間內更多地了解祖國的語言和文化。方言文化選修課的設計,應是在教師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以生動靈活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語言和方言文化的興趣,并避免過去全程理論講解的授課方式。
(一)教師結合錄音錄像等資料進行相關理論的介紹和講解,對漢語方言、瀕危語言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和介紹。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組織和指導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在課堂上介紹家鄉的方言和文化;也可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制作錄像和視頻,在課堂上展示;也可利用網絡平臺,把這些資料傳到網上,供其他學生瀏覽和學習。筆者曾開設過一段時間的方言文化課,在課堂上充分了解到學生對家鄉方言的熱愛之情,這既是傳播方言文化的一種手段,也是保護方言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
(三)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文獻。閱讀文獻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在校期間,閱讀的多為與本專業有關的文獻,而對于方言類文獻,往往覺得晦澀難懂,望而生畏。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結合家鄉方言閱讀,并及時交流,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閱讀文獻了解家鄉方言,既可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又可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當今的大學生,多數人在學校接受的是普通話教育,利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應該沒有太多問題,而他們對家鄉方言的了解反而不多,甚至不會說家鄉方言。也有一部分學生會說家鄉方言,但對家鄉方言的認同感很低,認為家鄉方言很土,不屑于說家鄉方言。在高校開展方言文化保護、宣傳工作,可以使學生對方言有正確的認識,從而樹立正確的語言觀念,樹立熱愛方言和保護方言的意識,這樣才能暫緩方言瀕危的步伐。另一方面,對大學生方言能力和方言認同感的動態觀察,也是我們觀察、了解方言消亡速度的一個窗口。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很大一部分文化依托方言這一載體而存在,也將隨著方言的消亡而消亡。這是任何一個以漢語方言為母語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每個人都有義務為祖國文化的長期保存做出自己的貢獻。身在高校的語言研究者,應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充分利用高校豐富而獨特的方言資源,為方言文化保護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梁曉玲 王雙寧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曹志耘.關于瀕危漢語方言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