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世說新語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北宋年間,在江南游玩的楊萬里來到了安仁縣,看到一個大湖,湖水綠得靜;綠得幽;綠得無暇。
這天天空無雨,但太陽也不知道到哪兒去玩了,只留下幾朵白云,加上陣陣微風。
他來到了一座橋上,欣賞安仁縣的美麗風光。忽然聽到橋下有倆小童的嬉逗聲,便注視著他倆。只見身穿白大褂的孩童收起竹篙,停下船槳,又見穿棕色袍子的孩童撐起一把傘,兩人坐在傘下。悠哉!
這楊萬里就奇了怪:天空一絲雨也沒落,他們怎么把傘打開了?他在橋上對這一問題起了興,本想問小童,可離船太遠,就是大聲問小童也聽不見。于是冥思苦想,觀察著小童的一舉一動……猛然間——他明白了。
原來是讓傘當帆,利用微風,讓船慢慢“飄”走。
楊萬里看著這兩個頑皮的小童,心里暗自佩服他倆的機靈。雖然速度上慢了點,但這也頗有意義。
楊萬里詩意興起,作了一首《州過安仁》,讓世人記住了這兩個可愛頑皮的孩子。
四川省遂寧市高升街小學五年級一班
陳逸銘
關鍵詞:《世說新語》;古代作者論;文學批評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3-0007-01
中國古代作者論從漢代開始萌發,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走向成熟。產生于南朝劉宋時期的《世說新語》是我國文學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一部作品,它以筆記實錄的形式記載了漢末、三國至兩晉時期士族階層的言行風尚和軼聞趣事,被譽為“魏晉士人生活百科全書”。其不僅具有思想、社會方面的史料價值,而且在文學史、文學批評史上也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由于《世說新語》并非文學批評專著,其文論資料條目分散,在文學批評史上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為發掘研究其文論價值提供了廣闊空間。同時期,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并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提出作者素質構成“才、氣、學、習”說,這為我們疏理《世說新語》有關作者論提供了重要線索。
一、重才――推崇俊才敏思,尊重個體差異
“才”決定了作者的才華、才能、才氣和作品的創造力。作者創作素質構成諸條件有其差異性,“才有庸俊”說明才華有不同層次和程度的差別,創作者應該是俊才,才會有創造力和獨創性。《世說新語?文學》記錄文學創作的諸條強調的是才思的敏捷。如第66條“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曹植“應聲便為詩”;第92條“桓宣武命袁彥伯作北征賦,既成,公與時賢共看,咸嗟嘆之。時王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寫字足韻,當佳。’袁即于坐攬筆益云:‘感不絕于余心,溯流風而獨寫。‘公謂王曰:‘當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袁宏作《北征賦》,即席足韻;第96條“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東亭在側,極嘆其才。袁虎云:‘當令齒舌間得利。’”袁虎倚馬七紙;第103條“桓玄初并西夏,領荊、江二州、二府、一國。于時始雪,五處俱賀,五版并入。玄在聽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不相揉雜。”恒玄針對同一件事同時為五處寫公文。此外,第67條阮籍作勸進文,第95條王作奏折,第102條恒玄作誄等都是在稱許制作詩文的迅捷。這些正因應了《文心雕龍?神思》“人之稟才,遲速異分”。作者創作素質構成會因人、因地、因時、因事而各異,從而形成作者個性、創作個性、作品風格的差異。《世說新語》通過文學實踐來證實,列舉作者個性和彼此間差異性來說明。《世說新語?文學》第84條“孫興公云:‘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本條劉孝標注引《續文章志》曰:“岳為文,選言簡章,清綺絕倫。”又引《文章傳》曰:“機善屬文,司空張華見其文章,篇篇稱善,猶譏其作文大治。謂曰:‘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為文,乃患太多也。’”張華所謂“乃患太多”,意謂其文多累句,不夠簡潔凝煉,而潘岳“選言簡章”,則取得了“清綸絕倫”的藝術效果。“爛若披錦”、“排沙簡金”之比喻,繼而第89條“孫興公云:‘潘文淺而凈,陸文深而蕪。’”,說明潘、陸之創作風格有很大不同。如此,一方面要求才能、才華不同層次和程度的差別,另一方面要求強化、凸顯創作個性和獨創性。
二、養氣――崇尚個性自由,風格獨樹一幟
“氣”,是一種精神狀態。“其為氣也,至剛至大,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作者養氣為文,就是通過不斷加強內在的修養,在氣場中等待靈感與妙悟的倏忽來臨,方可下筆為文。魏晉士人不再一味的推崇孔子等提倡的“禮”、“義”等社會規范,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對“人”自身、對自我本體的探究與追求上。從而將寫作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境界。
――玄妙之氣。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崇尚老莊的“玄學”,即用老莊的哲學思想解釋儒家經典。當時,一些士大夫為了逃避現實,崇尚空談,追求虛無與玄遠,在空談中探討自然與人本體的關系,探求更本質的人生意義,將關注點從無能為力的政治轉向了自身存在價值的討論,名為“清談”。《世說新語》保存了大量的清談資料。既有從容輕松、充滿幽默的清談,也有許多激烈而有趣的辯論。如《世說新語?文學》第16條“客問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客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達,皆此類。”第30條“有北來道入好才理,與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講《小品》。于時竺法深、孫興公悉共聽。此道人語,屢設疑難,林公辯答清析,辭氣俱爽,此道人每輒摧屈。孫問深公:“上人當是逆風家,向來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鳳!”深公得此義,夷然不屑。”《世說新語?文學》中有許多這樣的記載。玄學給兩漢以來保守腐朽的儒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給古作帶來了一種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學思維,同時是魏晉名士們自我肯定的強烈自信與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現。
――豁達之氣。魏晉士人尋求精神的自由解放,體現在現實中就是一種放達不羈的生活方式。他們不拘于禮法,不泥于形跡,心系自然,真實率性,以此來追求達到內在精神上自由之極境。宗白華先生曾指出:“魏晉時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學的,因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魏晉士人大多真誠率性,無拘無束,不虛偽,不矯飾,一切行為都任憑自我的性情而發生,較少顧及道德禮儀與社會規范。《世說新語?任誕》第6條“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字,屋室為揮衣,諸君何為入我褲中!’”再如《世說新語?任誕》第47條“王子猷居山陰,逢雪夜,忽憶剡縣戴安道,即時登舟造訪,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答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他們看重的僅是興趣本身,這是一種超越有限束縛而達到自由的人格理想。務實與超脫、入世與出世,皆為人本性的追求。魏晉士人對灑脫率真、放達真情的人生的倡導與追求,為后世文人展示了人性自由真實的光芒與磅礴。
關鍵詞:世說新語;語言藝術
《世說新語》作為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品,具有“名士底教科書”的稱號。就本質而言,其并非一部筆記小說,更多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憑借自身獨特的成就吸引了大批學者的目光。特別是作品的語言藝術,將魏晉時期的文學、藝術等表現得淋漓盡致,不愧為《世說新語》研究的最佳切入點。而文學語言作為重要載體,是文學傳承和發展的關鍵之所在,也是衡量作家作品的主要標準。因此選擇該課題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深入分析該部作品的語言藝術具有積極意義。
1 影響《世說新語》語言藝術風格發展的原因
1.1 動蕩的社會
任何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一個社會背景的具體表現。東漢末年至東晉時期,幾乎沒有太平祥和的時期。回顧歷史,人們生活苦難、社會動蕩不安。因此東晉時期的《世說新語》,勢必會存在不同時代的藝術風貌,或出現深沉感喟,或出現任誕興會,語言表現中也透漏著濃濃的悲傷之情。魏晉學士在此社會背景下,尋求自己的歸宿、難以施展抱負等都成為書中的一部分,也正是因為社會背景在其中的滲透,豐富了文章內容真情實感。因此《世說新語》語言文字能夠真實地彰顯人物性格。
1.2 審美觀念的形成
文化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貫穿于整個時展全過程。而文學各類體裁、特點等是文學自覺的重要標志。學者審美觀念的初步形成,促使其在創作文章時,能夠更由目的、意識追求自己與他人的不同[1]。《世說新語》中收錄的人物,無不覆蓋著作者的審美觀念,促使其在微言片語之中,彰顯人性百態,逐漸形成語言藝術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1.3 前代文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學語言發展自有其規律,并非空談。《世說新語》語言的藝術特點是在前代文學基礎上發展而來。而這種汲取體現在源頭方面。《論語》是儒家的代表著作,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其中蘊含了大量簡短篇幅下的深刻含義。如《論語》中“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都在《世說新語》中有所體現。
1.4 自然環境的影響
自然環境就是自然地理環境,如高山湖泊、綠洲荒漠等。人與自然同處于共同環境中,自然環境參與者人類氣質性格的塑造,繼而對文化風格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然環境的參與也是形成不同文學風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我國南方氣候溫暖,植物茂盛,加之政治環境穩定,促使東晉學士隨之南遷。在此過程中,學士看到了千山萬壑,給作者以無限啟迪,令人回味無窮,真實地反映在《世說新語》文學語言上,以呈現典雅、清簡之美。除此之外,繪畫、清談等方面的發展也同樣產生了巨大影響。可見,《世說新語》語言藝術的形成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2 《世說新語》的基本語言藝術表現
2.1 語言具有獨特性,個性特點所處可見
該部作品囊括了魏晉時期的風流故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故事人物涉及上千人。作者并未注重對故事本身的描述,更多的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縱使文章涉及千百人,卻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對人物表現形式的描寫,充分展示了作者語言藝術的獨特性,彰顯個人性格。如在《雅量》第二十八則中“謝太傅潘恒東山時...足以鎮安朝野。”這一段主要講述了謝安等一行人出海游玩的故事。文中對人們見到風起浪涌時的表情的描寫,將謝安的大氣、雅量展現出來,以突出人物個性特點。又如《德性》第十三則中,講述了華歆與王朗以其乘船避難的故事,當遇到突發狀況時,二人的不同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特別是對華歆縝密、堅定性格的描寫成為全文中的最大看點。
第二,人物性格特點的個性化。作者在《儉吝》第二則中寫道“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后更責之”,開門見山的闡述了王戎的性格,并通過簡單的事例充分證明該人物吝嗇程度之深。然而作者深知人的具有多樣性,在《雅量》第四則中講述了王戎“見李子不拾”的故事,以展現其聰慧的一面,帶領讀者對于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朝著縱向深入挖掘,最終實現運用最簡單的故事反映最恰當的道理。
第三,人物口語個性化。作者對于人物細節的把握出神入化,具體表現在人物口語個性化方面。在《賞譽》第五十九則中,講述了何充到王導的住處,王導“以麈尾指座”,同時說“來,來,此是君坐”,以此來表達主人對客人的喜愛。或者在《簡傲》第三則中,嵇康“旁若無人”等表現以展現出嵇康耿直、褒貶分明的個性[2]。
2.2 語言蘊含豐富情感,突出語言深情
該部作品創作之時,人們正處于戰火紛紛、災難重重的年代,很多魏晉名士內心掙扎,苦不堪言。在此背景下,作者承受著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的折磨,對其作品語言產生了深刻影響。具體來說,表現在兩個方面:
1.暑期教師布置學生假期閱讀兩本現代文和一本文言文經典,每本寫五篇讀書筆記。現代文經典推薦書目有《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山居筆記》、《精神明亮的人》、《古典之殤》、《朱自清散文》、《豐子愷散文》、《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文言文經典鑒于大家只接受了初一一年的學習,因此推薦閱讀《世說新語》。它短小精悍,又基本是故事的形式,文詞上理解并不難,容易引起閱讀興趣,而且含義雋永,是領略中華文化淵博的良好媒介。
2.新學期,教師批改學生的讀書筆記,請學生朗讀自己的優秀心得作品。由于《世說新語》是全班共同閱讀的書籍,容易引起共鳴,遂選擇此書進行讀書交流。
3.開展班級讀書會前,以小組為單位,商討本組匯報主題,確定主題后,由組長負責分配組員任務,匯報形式可自由選擇。教師在前期只作為整個活動的導引者,在課堂上是必要的評價者,串聯整個課堂,評價學生活動,并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彌補學生閱讀之不足,把讀書活動推向深遠,使學生對該經典做進一步地閱讀。
具體流程:
課前三分鐘演講、朱靈龍同學評述“提筆忘字”現象。
一、導入
華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與浩如煙海的母語文獻代代相傳是分不開的,我們要努力寫好字,也要閱讀經典,這都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暑假里我們閱讀了《世說新語》,撰寫了讀書筆記,每個小組還分別選定了一個主題要在今天的班級讀書會上進行交流。
二、第一小組(小主持人――李燕秀)
展示內容:《世說新語》之“最”
(1)最美婦人――許允丑妻
師補充:賢媛,指有德行有才智有美貌的女子。本篇所記述的婦女,或有德,或有才,或有貌,而以前兩種為主。許允的妻子阮氏雖丑但有才德,這個故事之后還有許允兩次落難時阮氏的才德表現。當然在所有的夫人中,我最喜歡謝道韞,那位以詠雪著名于課本的謝道韞。
這個人物并不像其她夫人那樣,僅僅是賢惠聰穎。她是一個可以媲美男子的存在。只有在謝道韞身上,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魏晉人對女性的尊重,能在男權社會存在這樣一抹明亮,也是魏晉吸引后人崇敬的原因之一。
(2)最奇葩――王藍田性急
師補充:忿狷,因小事而生氣。《世說新語》的語言特點簡約傳神,這一則中作者妙用動詞“刺、擲、、嚙、吐”和神態“怒、_”,使讀者如見其狀,如聞其聲,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
(3)最淡定――夏侯太初倚柱作書
師補充:雅量,雅量指寬宏的氣量。逢喜事卻能不異于常,這就很有涵養而顯出雅量。例如謝安得知淝水之戰大捷的消息后,“意色舉止,不異于常”。就算遇上牢獄之災,殺身之禍,也應該若無其事,好像心胸能包容萬物。例如嵇康“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
(4)最聰明的酒鬼――劉伶病酒
師補充:任誕,指任性放縱。劉伶喝酒不節制,任性放縱到了病酒的程度,但是想到他借酒澆愁,以酒后狂言發泄對時政的不滿,還是感覺辛酸。
(5)最孝順――焦飯遺母
師補充:第一小組以“最”的方式來積累《世說新語》的故事,有趣親切。我想還可以有很多“最”吧,最方正、最隨性、最寬容、最豪爽、最深情、最幽默、最伶牙俐齒、最風度翩翩等等,大家也不妨用這種方式重讀經典。
三、第二小組(小主持人――王雨婷)
展示內容:來自《世說新語》的成語故事
(1)課本劇表演《小時了了》
師問:這個成語我們能不能拿它來夸贊人啊?
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故表面上雖是贊揚的話,骨子里卻是輕蔑人的。
例:一個小孩就算天資聰明,仍要靠后天的努力,不然就會“小時了了”。
(2)成語猜猜看
組員表演,請其他組來猜猜看
道邊苦李、身無長物、漸入佳境
提醒:身無長物不能誤用為缺點;漸入佳境,顧愷之的故事。這么詩意的一個成語來源于生活小事,有意思。
補充:難兄難弟原來讀音應為二聲。
陳的兩個孫子爭論,都認為自己的父親更好,就找爺爺評理。爺爺覺得他們的父親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樣的,于是感嘆道:“元方難為弟,季方難為兄!”從此,這句感嘆被人們緊縮成“難兄難弟”成語。不難領會,原成語的意思是說兄弟皆佳,無可挑剔,并駕齊驅。但是,這個本指好到“難于做兄,難于做弟”的意思漸漸被人遺忘,大家把“難于”之“難”解作了“落難”之“難”了。這解法同原解恰恰相反,一改形容兄弟都非常優秀的意念,變成了譏諷一對兄弟都同樣壞的語義了。
補充:應接不暇《世說新語?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應發(山光水色交相輝映),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王子敬即王獻之語)
原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后多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應付不過來。
師提及中秋時看到秋景想起這句話的感受。
四、第三小組(小主持人――楊凱)
展示內容:《世說新語》中的少年
(1)展示詞:王子猷經宿達友人家門前卻還家,因興而去未至卻盡興而返,顯示非凡個性――《世說新語?任誕》
子敬受卑賤門生評論深感不滿,言“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抬出名士偶像辯門生,示自尊自愛與不凡心志――《世說新語?方正》
衛d因思索玄理不得竟成病,印證柏拉圖那愛智的熱情――《世說新語?文學》
楊氏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辯孔君平,善于應對,長于辭令,展敏捷才思――《世說新語?言語》
補充:玄理深奧的道理柏拉圖:我一息尚存而力所能及,總不會放棄愛智之學。
王羲之誤聽謀反之事,詐睡騙過王敦,穎悟機敏善于處理緊急問題,得以保全生命――《世說新語?假譎》
孔融之子危急時言“覆巢之下,復有完卵?”展現恢弘氣度與達觀人生觀念――《世說新語?言語》
謝安阻止謝奕以酒作罰為難老翁,以天真善良感動兄長,使其改容相敬――《世說新語?德行》
師補充:這一小組非常用心,能挑戰自己。我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世說新語》中專門有一章是寫少年的聰明過人之處,考考大家這章叫什么――夙惠。第三小組還把散落在整本書中其他典型的魏晉少年形象找了出來。
(2)第三小組還把剛才的展示詞縮寫成了一首詩歌,只是這首詩還沒有題目,請大家幫忙想一個題目。接著請學生選擇配樂,從《平湖秋月》和《廣陵散》中選,并說出理由。(《廣陵散》更激昂更曠達,嵇康臨刑前彈的就是這首,他說“《廣陵散》今日絕矣”,幸運的是曲譜在明代的《神奇秘譜》中發現得以重現。)
(3)詩朗誦
那雪夜灑然飄飛的小舟啊,
那張揚飛舞的少年狂氣啊,
那孜孜不倦的思索探求啊,
那信手拈來的幽默風趣啊,
那化解無妄之災的智慧啊,
那泰山崩前的處變不驚啊,
那純真善良的悠悠童心啊,
好一個魏晉,好一群少年!
好一個魏晉,好一群少年!
五、第四小組(小主持人――劉媚媚)
辯論主題:現代社會需不需要張揚個性
不是嚴格意義的辯論,各抒己見即可,圍繞《世說新語》和生活實際來談。
(1)組員自由發言
(2)主持人總結
(3)其他小組點評
師補充:剛才辯論中一度提到個性打扮去了,魯迅著名的講稿《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考據了魏晉時期,興起“服石”之風,稱“五石散”,服后煩熱,士大夫于是到處“行散”亂竄或睡臥路旁,以顯示其高貴。魯迅說,“為預防皮膚被衣服擦傷,就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更因皮膚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舊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捫虱而談’,當時竟傳為美事。”在現在這兩樣肯定是要摒棄的。而王子猷雪夜訪戴的那份灑脫,陳元方不理無信無義之人的正氣,嵇康和孔融的不畏強權,尤其是《世說新語》中那些少年的智慧從容,這樣的個性值得張揚和傳承。
張揚個性需要符合特定的時代、背景。在現代社會,偏激的行為不是張揚個性,那是性格扭曲;表面的雕琢不是張揚個性,那是膚淺無知。個性,是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張揚個性是一種自信,更是一種勇氣。只有真誠、誠實地秀出自我,展現自我的風采,展現自我的才華,展現自我的見解……才能變成一顆耀眼璀璨的星星,升起在人生大舞臺上。
六、拓展提升
魏晉風度:來源于魯迅那個著名的演講。那些名士在我們印象中“簡約云澹,超然絕俗”。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桃花源記》,帶領學生了解魏晉時代社會特點。
講述魏晉風度成因:魏晉時代長期的戰亂,離愁,太輕易的生離死別、妻離子散讓人們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可貴。所以當他們意識到生命的長度不可以增加時,他們只能選擇拓展生命的寬度。這時節,各種張揚的,個性的,甚至夸張的生命個體被重視,被渲染,被接受。《世說新語》可以說是這個時代風度的最好畫像。
贈言: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殷浩)
補充:老師看到了一句“既然來到了人世就沒打算活著回去,那就聽從自己的內心,活出個真我來吧。”話糙理不糙。與殷浩的回答異曲同工。
關鍵詞:《世說新語》 復音虛詞 同義詞 聚合
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是一部重要的研究中古漢語詞匯史的代表性作品。《世說新語》是語錄體性質的作品,口語成分鮮明,基本能反映當時的語言面貌。中古漢語最突出的詞匯現象是漢語詞匯復音化的進程加快,研究表明《世說新語》復音詞有兩千多個,且以復音實詞為主。[1]進一步排查劃分,《世說新語》中的復音虛詞有三百多個,此時的復音虛詞較先秦時期有了快速發展。因此,我們在研究中古漢語復音詞時,《世說新語》復音虛詞的研究也必不可少。
《世說新語》復音虛詞同義詞、多義詞繁多,值得注意。筆者將從《世說新語》復音虛詞的語義角度出發,探討《世說新語》復音虛詞的同義聚合現象。同義聚合指有著相同語義關系的詞語之間的聚合。關于同義詞的界定有三種說法:“意義同近”說、“概念同一”說、“對象同一”說和“義位同一”說。[2][3]王力、劉樹新、高名凱等贊成“意義同近”說,他們認為同義詞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陳滿華、石安石等持有“概念同義”說,認為同義詞是指在同一概念內,但稍有差異的詞。劉樹新、武占坤等持有“對象同一”說,認為同義詞的辨別應該是看其是否指稱同一個對象。“義位同一”說是王力先生在“意義同近”說的基礎上提出的,隨后蔣紹愚(1989)進一步指出,同義詞的界定不能以詞為單位,而要以義位為單位。[3]這四種各界定說從不同的角度為同義詞進行了界定,都有其合理性,隨著時間的推入,區分的角度也越來越細致,為我們今后同義詞研究開拓了思路。根據《世說新語》復音虛詞的實際情況,筆者主要采取王力、劉樹新的“意義同近”說,將同義詞界定為:在同一對象范圍內,詞匯意義相同,附加意義稍有差異的詞是同義詞。同義詞意義的確定是根據《世說新語》上下文,并以大量的現有的訓詁學資料加以佐證。
現將《世說新語》復音虛詞同義聚合詞例舉如下:
表“曾經”義:往者、昔者、疇昔、昔嘗
表“當時”義:于時、爾時、當時、一時、是時
表“已經”義:既已、已復、既自
表“近來”義:頃來、近者、自頃
表“一向”義:向來、由來、一往、平昔、平素
表“正在”義:正自、正爾
表“同時”義:即時、一時、同時
表“將要”義:方自、方當、將當
表“一會兒”義:俄而、須臾、俄頃、頓爾、少時、小悉、一時、咄嗟
表“隨后、不久”義:既而、已而、頃之
表“很久”義:久之、移時、良久
表“當天”義:經時、經日、終日、累日、彌日、即日
表“每次、常常”義:常自、每自、恒自、往往、每輒、輒自、輒復
表“又、還”義:亦自、已復、還復
表“有時”義:不時、有時、脫時、時復
表“最終”義:既終、會當、終當
表“一定”義:當必、必當、必將、必自、當復
表“就是”義:正自、正當、正實、正爾
表肯定推測“本來、應該、確實”:自復、自當、乃自、乃復、乃當、固當、故當、固自、本自、實自、故乃、誠復、信自、故復自、故復、自然、居然
表不定揣測“恐怕”義:將不、將無、無乃
表不定揣測“也許、大概”義:大略、容必、將恐
表“竟然”義:乃竟、竟然、乃復
表“難道”義:乃復、豈復、乃更、豈必、詎復、不亦
表“難道可以”義:詎可、豈可、乃可
表“姑且”義:何苦、聊復
表程度加深:大自、深自、盛自、高自、篤而
表“很”義:殊為、殊自、頗復
表“非常”義:大修、非常
表“差不多”義:小加、差如、差可
表“全、都”義:悉共、咸共、并皆、并共、齊共、皆一、眾咸、一舉、都盡、皆復
表“到處”義:處處、往往
表“僅僅、只”義:不過、正當、政當、正自、正爾
表“不僅”義:故是、直是、不翅、唯獨
表“共同”義:相與、更相、相向、相率、自相、共相
表“假設”義:若使、若令、若復
表“因果”義:是故、是以、由是、所以、因此、由此
表“況且”義:而況、況且
表“不僅”義:非唯、非徒、非但、非特
表“這樣”義:如此、如是、此復、阿堵、爾馨、如馨
表“你們”義:汝等、爾曹、爾等
表“從此”義:由此、于此、自此、自是、自爾
表“以來”義:以來、已來
表“以后”義:以后、而后
下面將具體分析五組同義聚合詞:
(一)表“將要”義
方自 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著泥中。(文學4[8])
方:將要。自,詞尾,無義。[4]“方自”一詞屬于附加式構詞法。意思:女婢將要分辨,鄭玄大怒,叫人把女婢扔進泥水中。
方當 丞相翹鬢厲色,上坐便言:“方當乖別,必欲言其所見。”
方當,與“方自”用法相似,“當”詞尾。[5]意思:將要分別了,我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你。
將當 郭景純過江,居于暨陽,墓去水不盈百步,時人以為近水。景純曰:“將當為陸。”(術解7)
將當,與“方自、方當”同,表“將要”義。當,詞尾。當,不應作助動詞“應該,應當”理解。《術解》是記錄魏晉時期有特殊技能的人,有通曉醫術、占卜、風水等,此則中的郭景純就是通曉風水之人,當別人認為其母墓地離水太近不好,郭卻能自信說:“那里就要變成陸地。”因此,這里“當”不能包含商量、揣測語氣。
(二)表“常常”義
常自 司馬太傅府多名士,一時俊異。庾文康云:“見子嵩在其中,常自神王。”(賞譽33)
常自,常常。自,詞尾。意思是看到子嵩也在這里,常常叫人精神煥發。
每自 車騎每自目己坐曰:“靈寶成人,當以此坐還之。”(夙惠7)
每自,同與“常自”。自,詞尾。車騎每次看著自己的座位說:“等到靈寶長大成人,我一定要把這個座位還給他。”
每輒 此道人語,屢設疑難,林公辯答清析,辭氣俱爽。此道人每輒摧屈。(文學30)
每輒,每次、總是。同義連用,輒,每每。意思是這個和尚每次都被駁倒。
輒自 丞相素不善飲,輒自勉強,至于沈醉。(汰侈1)
輒,每次。自,無義。意思是丞相向來不能喝酒,這時總是勉強自己喝酒,直到喝醉。
輒復 遂因酒,轉無朝夕禮。桓舍入內,奕輒復隨去。(簡傲8)
輒復,與“輒自”同。復,無義。意思是謝奕因為喝酒,越來越無視覲見上級的禮節,如果桓溫丟下他走進內室,謝奕也總是跟隨著進去。
恒自 祖于時恒自使健兒鼓行劫鈔,在事之人,亦容而不問。(任誕23)
恒,經常。自,無義。意思是祖狄當時經常派勇士公然搶劫,管事的人也容忍他,不追究他。
往往 孫興公云:“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文學84)
往往,常常。意思是陸機的文章好像是排除沙粒來撿取金子,常常能夠發現瑰寶。
(三)表“本來、自然、確實”義
自復 王子敬語王孝伯曰:“羊叔子自復佳耳,然亦何與人事,故不如銅雀臺上妓。”(言語86)
自復,自然、確實。復,無義。意思是羊叔子確實不錯,但卻不參與任何人、事,所以還不如銅雀臺上的歌妓。
自當 簡文欲聽,聞此便還,曰:“義自當有難易,其以一卦為限邪?”(文學29)
自當,確實、本來。當,無義。意思是義理確實有難易之分,難道每天就要以一卦為限嗎?
乃自 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文學36)
乃自,確實。自,無義。意思是支道林的見解新穎獨特,心中的想法確實是美妙之極,你想見見他嗎?
乃復 王大語東亭:“卿乃復論成不惡,那得與僧彌戲?”(規箴22)
乃復,確實,本來。復,無義。這是王大勸阻王不要去和名聲本來就勝過自己的弟弟僧彌比,大意是你本來的名聲就不錯了,怎么可能和僧彌比勝呢?
乃當 王中郎嘗問劉長沙曰:“我何如茍子?”劉答曰:“卿才乃當不勝茍子,然會名處多。”(品藻53)
乃當,確實。當,詞尾。意思是你的才氣確實不如茍自,但融會貫通名理的能力比他強。
固當(故當) 謝公問子敬:“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固當不同。”(品藻75)
故當,與“乃當”同。意思是確實不同。
故乃 安石居然不可陵踐其處,故乃勝也。(品藻45)
故乃,自然,確實。同義連用,故、乃,都表“自然”義。
誠復 王子敬問謝公:“嘉賓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誠復鈔撮清悟,嘉賓故自上。”(品藻82)
誠復,確實,的確。復,詞尾。意思是道季的確集中了他人的清虛善悟,嘉賓本來就很優秀。
故復自 支謂謝曰:“君一往奔詣,故復自佳耳。”(文學55)
故復自,自然。與“故復、故自”義同,是由副詞“故”附加詞尾“復、自”構成,口語色彩較“故復”“故自”更鮮明。意思是你一直刻苦鉆研,自然就很優秀。
自然 王曰:“相王作輔自然湛若神君。公亦萬夫之望,不然,仆射何得自沒?”(容止34)
自然,確實。然,副詞詞尾。相王擔任丞相確實像神靈一樣清澈。
居然 王丞相見衛洗馬,曰:“居然有羸形,雖復終日調暢,若不堪羅綺。”(容止16)
居然,顯然,確實。然,詞尾。大意是身體顯然很瘦弱,即使整日很和暢舒適,還是弱不勝衣。
(四)表“都、全”義
悉共 于時竺法深、孫興公悉共聽。(文學30)
悉共,同義連用。
咸共 蘇門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傳說。(棲逸1)
咸共,同義連用。
并皆 ……山中有跡虎,并皆暴犯百姓……(自新1)
并皆,同義連用。
皆一 赴客皆一作驢鳴。(傷逝1)
皆一,都,同義連用。
眾咸 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便決,眾咸駭服。(文學1)
眾,都。咸,都。同義連用。
一舉 羊既去,郭送之彌日,一舉數百里,遂以出境免官。(賞譽9)
一舉,一下,全。舉,皆、都。同義連用。
皆復 人問王長史江兄弟群從,王答曰:“諸江皆復足自生活。”
皆復,都。復,詞尾。意思是他們都能夠自立。
(五)表“這樣”義
如此 陸太尉詣王丞相咨事,過后輒翻異,王公怪其如此。(政事13)
如此,這樣。
如是 先公勛業如是!君作東征賦,云何相忽略?(文學97)
如是,如此。
此復 既出,歡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復何憂!”(言語37)
此復,這。意思是江南有管夷那樣的人,這還擔心什么呢。
阿堵 夷甫晨起,見錢閡行,令婢:“舉阿堵物!”(規箴9)
阿堵,這個,六朝時期的口語詞。意思是舉起這個東西。
爾馨 王丞相云:“見謝仁祖,恒令人得上。”與何次道語,唯舉手指地曰:“正自爾馨。”(品藻26)
爾馨,這樣。馨,詞尾。
如馨 劉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寧可斗戰求勝?”(方正44)
如馨,同“爾馨”義,“這樣”。[6]
從上述五組同義詞看出,《世說新語》復音虛詞的同義詞大量存在,這說明漢魏六朝時期復音詞的繁榮,同時說明了復音詞之間的差異和復音虛詞在使用中的嚴密性和活躍性。[7]“當必”和“必當”等同素異形的同義詞的存在,說明漢魏時期復音虛詞的不穩定性。《世說新語》復音虛詞的同義詞豐富的兩個原因,其一是社會的發展,語言表達要求越來越精密,許多感彩、語體色彩等不同的同義詞、近義詞大量增加,如,“并皆”和“皆復”,“皆復”一般用于對話中,口語色彩更強,“并皆”既可用于對話,也可用于敘述性的語言中;其二是語言結構內部,構詞法的發展完善,這時期附加式構詞法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興詞尾,如“自”“復”“當”等,大大豐富了原有的附加式構詞方式,出現了許多與同義復合詞并存的同義聚合現象。如,“乃復”與“乃竟”,“必自”與“當必”,“每自”與“每輒”等。漢語有講求經濟的原則,同義詞等義詞過多會造成人們的記憶負擔。因此在漢語詞匯史的發展中,大部分同義詞等義詞都被淘汰了,除了“所以、因此”等幾個表因果關系的詞,其他均不見于現代漢語。
為了能夠更清晰地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復音虛詞同義聚合的繁榮面貌,我們將選取魏晉南北朝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且口語色彩較強,年代作者都明確的作品進行比較,這兩部作品分別是南朝梁慧皎《高僧傳》、東晉干寶《搜神記》。《高僧傳》是佛教史書,南朝時期慧皎為了傳揚佛教,梵語轉譯過來盡量貼近當時的口語,其口語色彩十分明顯。《搜神記》是一部專門記載古代民間傳說,各種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干寶基本都是直接記述,很少改動,其文學價值不高,故事性強,口語性強,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時的語言面貌。因此,以此三部作品比較分析,基本能看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復音虛詞同義聚合詞的情況。我們將選取同義詞聚合關系相對較多的三組:表“常常”義、表“的確、自然”義、表“全、都”義。
表1:魏晉南北朝復音虛詞同義聚合對照――表“常常”義
文獻
詞目 《世說新語》 《高僧傳》 《搜神記》
常自 +1 +2 +2
每自 +1 +1 +1
恒自 +2 +1 -
往往 +2 +6 +2
每輒 +1 +1 -
輒自 +1 +1 -
輒復 +1 - +1
表2:魏晉南北朝復音虛詞同義聚合對照――表“的確、自然”義
文獻
詞目 《世說新語》 《高僧傳》 《搜神記》
自復 +1 - -
自當 +3 +4 +1
乃自 +3 - -
乃復 +2 - -
乃當 +1 - -
固當 +1 - -
故當 +1 +2 +1
固自 +1 +1 -
本自 +1 +2 +1
實自 +1 - -
故乃 +1 - -
誠復 +1 - -
信自 +1 - -
故自 +10 - -
故復自 +1 - -
故復 +2 - -
自然 +3 - -
居然 +7 - -
表3:魏晉南北朝復音虛詞同義聚合對照――表“全、都”義
文獻
詞目 《世說新語》 《高僧傳》 《搜神記》
悉共 +1 +1 -
咸共 +2 +1 -
并皆 +1 +10 -
并共 +2 +2 +1
齊共 +1 - -
皆一 +1 - -
眾咸 +2 +30 +1
一舉 +1 +1 -
都盡 +2 +7 +1
皆復 +1 - +1
以上三個例表可以看出,表示“常常”和“都盡”義的同義詞在三部作品中均有分布,只有表肯定的揣測意義的同義詞,在三部作品中分布不均,基本以見于《世說新語》中為多,《高僧傳》次之,《搜神記》幾乎沒有。這大概與文體內容有關,《世說新語》語錄體,對話較多,文中商量揣測語氣自然較多。《高僧傳》是佛教史,《搜神記》記載民間傳說,商量揣測的語氣相對使用較少。整體看來,相較于其他兩部作,復音虛詞同義聚合現象在《世說新語》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同時,也可以看出,中古時期復音虛詞同義詞已比較繁榮。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5年度南通大學研究生科技創新計劃研究課題[項目號:YKC15027]成果之一。)
注釋:
[1]程湘清:《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池昌海:《五十年漢語同義詞研究焦點概述》,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3]周文德:《同義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版。
[4]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5]劉瑞明:《中的詞尾“自”和“復”》,中國語文,1989年,第3期。
[6]萬久富等:《中古漢語中的詞尾“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7]蔣宗許:《古代漢語詞尾縱橫談》,綿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6期。
[8]數字為《世說新語》的篇目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