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日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父子不同船
過去的漁船,抗風浪能力差,漁業生產危險性大,每當出海,都是“腳踏三塊板,性命交給天”,為支撐一個家庭,同一家庭成員不得在同一條船上作業。“父子不同船”是漁家世代嚴守的準則,并發展成“父子兄弟不同船”,以免發生意外親人同時遇難。
救人危難
海上作業養成了救人危難的習慣,并形成傳統世代相傳。只要海上有人發出求救信號,一旦被漁民發現,就會立即停止自己的工作,驅船前往救助,不管多么艱難,不管多么危險,將自己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也在所不惜。如遇到海上漂泊了很久,斷了糧、淡水的船求助,則無償送上飲食,一碗飯分開吃,一口水分開喝;遇到失去航行能力的船,則千方百計將它拖回港口;有船只遇難,拼命也要救助他們脫險。救援者不要感謝,不計報酬,因為這是老一輩傳下來的規矩。海上生產,誰都會遇到個風大浪高,三長兩短,誰見到都應該救助,那不光是救別人,也是救自己,老天爺有眼,看得見。
絕對服從
平日里,船老大雖受船員尊重,但船員可反駁老大的話,特別是年紀大輩分長的船員,甚至還能訓斥老大。可一旦出了海,老大就有絕對權力,船員必須服從,半點折扣不能打,就是長輩也得俯首帖耳。特別是遇到風浪天氣,絕對把分散的意見統一到老大的意志下,這樣全體船員才能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步調一致,戰勝困難。
安全防護
關鍵詞: 國字 分布 文化 自然資源 生活態度
日本列島最早并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字,人與人之間只能通過口語進行交流。漢字從中國傳入日本后,日本人就開始借助中國的漢字書寫日語,比如日本人把山讀成“yama”,在漢字傳入后直接將其與漢字“山”對應起來;再如日語把水讀成“mizu”,同樣地把這個詞寫成“水”字,從這兩個事例來看,似乎借用漢字可以直接實現漢字與日語的結合,也就是將漢字作為日本的文字,然后依然沿用日語的發音與各個漢字或者是漢語詞進行對應,就能把漢語完美地融合到日語中。可是,即便不考慮語言體系的問題,中國與日本也有不同的地理環境、風情人情等,很多日語中存在的詞不能從漢語中找到合適的對應,在這種主背景下,日本人在對漢字的理解深入后,模仿漢字造字所用的會意、形聲、指事等方法創造出了日本特有的漢字,日本人把這種漢字稱為國字。比如國字「的造字原理是金屬制品上的花紋,表示日本刀身上的細小輝斑。日本刀是幕府時代武士所持的刀具,是日本特有的物品。可以說這類物品或概念本身就是中國漢語中所不具備的,日本人造出表達其相應概念的文字有其必然性;國字「,是旱田的意思,在漢語中旱田也稱田,沒有專門的字,日語為了表現出與水田的不同,在田邊上加了火,就賦予了該字旱田的意思。再如,「表示山上慢坡彎曲處,「、「、「等字都用來表示樹木的名稱。文字不僅是一種孤立的存在,透過文字我們能感受到該國的自然風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特征。那么,作為體現文化的載體之一,國字與日本文化具有怎樣的關聯呢?本文結合日本的漢字字典『新林中所收錄的除現代日語中專門用于地名、姓氏及詞性為非名詞的國字,透過其分布領域考察國字所反映出的日本文化及日本人。
將整理出的253個國字,按其分布的領域進行了詳細分類并加以計算,得出如下數據:分布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水產品(主要為海洋魚類)、樹木名稱、地形氣候相關的字,占納入統計范圍的全部國字的比例分別為15.8%、13.4%和11.9%;其他依次為生活用品9.1%;度量衡單位8.3%;服裝紡織類5.9%;鳥蟲類5.5%;農業4.7%;刀具武器類4%;交通3.6%;醫學用語2.4%;建筑、飲食、娛樂、飾品分別占1.6%;其他占9.9%。另有0.8%的國字意思未詳。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占前三位的國字總的比例達到41.1%。是什么原因導致國字分布呈現這樣的特點呢?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首先,這與日本的自然環境及自然資源的特點是分不開的。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四面環海,自古以來魚類資源極其豐富,相比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中國,農產品已經能滿足日常飲食的需求,所以在漢字中沒有那么多表達魚類,尤其是海洋魚類的字,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及對漢字的深入理解力,創造出了大量表魚貝類名稱的文字,如:、、、、、、、、等。就像中國自古畜牧業發達,所以馬、羊偏的漢字很多,日本自造字中魚偏漢字多自然也是其島國文化的反映。同時,日本是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約占到全國總面積的76%,雖然日本列島南北方向延伸很長,橫跨亞熱帶和亞寒帶,南北氣候差異極大,但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量豐富,這樣的氣候條件很適合多種植物的生長,日本國土的三分之二被森林覆蓋。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敬畏大自然,熱愛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融合。這樣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觀在國字的數量分布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其次,日本從十六世紀中葉以后逐漸開始了與西方的接觸,雖然中間經歷了閉關鎖國,但蘭學的興起依然為日本打開了從經濟、文化、科技、醫學等眾多領域了解世界的窗口。在與西方接觸的過程中,大量的新興事物涌入日本,很多外語詞匯不可避免地傳入日本,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外來語就是從十六世紀以后才開始涌入日本的。雖然現在對外來語幾乎都采用片假名的表記方法,但其實在外國語傳入日本的早期,日本人對此采用的是讀其音,但同時找漢字與其對應的意譯方式。度量衡單位的國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比如「這個國字,「立作為原詞litre(升)的音譯字符、十用來表示其十倍。這個字就用來表示十升的意思。以此類推,「表示一百升;「表示一千升。醫學用語的「腺,月偏可看成是肉偏,以此代表身體,泉代表源源不斷的水流,以此描繪腺體的功能很形象。
再次,分布于其他領域的國字,如果把鳥蟲類歸入前面提到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領域,剩余部分都是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字。這種分布一方面反映出至少當時在這些領域中國漢字不能滿足日本的全部需求,所以才產生了這些國字,另一方面多少體現出日本人重視日常生活的生活態度。
值得一提的是,國字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字會發生改變甚至消失,也有一些新的字會被創造出來。總之,透過國字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日本風情,了解日本人,而且能進一步加深對語言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新林[Z].大修店,2004.
[2]原宏之『日本の字[M].巖波店,2006.
[3]金田一春彥.『日本(上)[M].新版.巖波新,2009.
日歷悄悄地從2015年翻到了2016年。其實日子還是那些日子:冬夜還是寒氣襲人,霧霾仍然深重得令人絕望,交通擁堵依舊,路人也總是行色匆匆。新年的第一天,以及這新年伊始的每一天,其實和去年的絕大數日子,都沒有多少不同。不過話雖如此,在日歷翻頁之際,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會有一些不同于平日的舉動,比如和愛人在跨年夜去浪漫晚餐,或者在新年鐘聲中許下一些心愿,或者在日記本上寫下新年目標。在我的農村老家,甚至連舊歷新年的習俗也逐漸復制到元旦,因此新年可能還意味著小孩子的新衣服,意味著祖輩父輩的祭祀儀式。簡而言之,盡管就日子而言,新年和去年的每一天并無不同,但就因為新年的日子在日歷上的編號不同,我們多數人總是賦予新年不一樣的意義,總是要做一些儀式性的事情之后,方才覺得自己對得起這個不一樣的日期。換句話說,日子是天然的時間流逝,而日期是人為的編碼,而且我們還專門賦予新年這一個編碼特殊的意義,配套一些約定俗成的儀式。這是否有點矯情、有點做作?
其實,我們牽強附會加以儀式化的日期,又何止是新年?不管是西方舶來的情人節、父親節還是母親節,抑或是土生土長的個人生日、結婚紀念日等,哪一個日期的意義不是人為添附?本來一個普通的日子,一旦我們賦予其特殊的意義,如果失于完成特定的儀式,比如情人節時沒有愛的表達,或者生日時忘記送上親人的祝福,甚至可能徹底破壞我們的人生。換句話說,當儀式被附加給特定的日期,我們甚至可能忘記日子才是本原,而儀式不過是虛幻的添附。從根本上講,這些所謂象征,不外乎都是人為制造的虛幻,是人類對自己的欺騙,而我們多數人似乎樂此不疲。我們的人生似乎很大程度上等于自我欺騙。這是否有點可笑?是否意味著人類的愚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經濟學告訴我們,人類天生是理性的動物,尚不至于動輒陷入集體性的愚昧之中。那在對于日期、物件和行為的儀式化問題上,我們為何要普遍地自我欺騙呢?道理有三:首先,儀式是一種自我暗示,是對個人的專注力、執行力的強化和聚集。人都有偷懶的天性,能走下坡路時都不愿費力上坡。盡管理性告訴我們需要努力,但沒人可以在一生中一直緊繃神經的弦。于是隔三差五的日子里,我們就不斷要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督促自己努力上坡。新年、生日、畢業以及新婚的日子等,也就成為發出這些暗示的最佳日期。其次,儀式還是一種情感宣泄,一種將無形物視覺化的渠道。人都是感性的動物,潛意識里希望人生多姿多彩。而人生往往平靜而蒼白,即使偶有強烈的情感(比如熱戀上一個人),也很難具體地表達。于是人們訴諸一些異于日常生活的行為,穿一些平日不敢穿的衣服(比如婚紗和學位服),說一些平日不會說的奇怪話語(比如新年的祭祀祝詞),一則讓平淡的生活激起一些別樣的浪花,二則也具象地表達和宣泄強烈的感情。最后,儀式也是一種社會紐帶,是一種用以喚起設定好的集體心理和情緒的“群體心錨”。人類的集體行動依賴于意思的有效傳播,但個體間的口口相傳成本太高。一種約定俗成的儀式,不管是祭祀、升旗還是婚禮葬禮,對于社區的多數成員而言,都能感受到同樣的情感和召喚。換句話說,儀式成為一種成本更低的意思傳遞和社會動員手段。
如此看來,儀式固然是人們的自我欺騙,但卻是針對人性中偷懶、喜歡刺激等弱點的有效用的欺騙,也是一種方便而低廉的群體溝通方式。人們欺騙自己,無非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儀式也因而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司法程序,尤其是法庭審理這一極具儀式感的程序,包括法槌、法袍等在日常生活中罕見的道具,盡管看起來難免矯情和做作,但它無疑也能強化人們對規則的敬畏,促進犯罪者的悔悟和受害者的宣泄,并提升公眾對司法的尊重和信任。換句話說,庭審確實有“演戲”的成分,因為這能讓當事人、法官等“演員”以及作為“觀眾”的公眾產生“代入感”,從而按照“劇本”設計的方向行事。
既然如此,在這新年伊始的時候,就讓我們以一種儀式化的、自我欺騙的方式,許下一個莊嚴的新年愿望,期待每一個人的新年都比過去更加美好。
“零日攻擊”被用來構建惡意網絡
近兩年來,“零日攻擊”一直被視為信息安全技術界的頭號公敵,也是目前最棘手的網安全威脅之一。即使目前具有主動防御功能的安全設備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防御“零日攻擊”。這一方面是由于防御技術還不完善,存在漏報、誤報的可能,另一方面黑客也會在編寫攻擊腳本時通過一些手段逃避安全設備的檢測。因此,“零日攻擊”的成功率幾乎達到100%,而且每次都能造成非常廣泛的影響。
不僅如此,黑客利用“零日漏洞”發起攻擊的方法也在改變。在黑色產業鏈的驅動下,網絡攻擊的目標變成了盜取數據,而效率太低且影響力較小的直接攻擊目標的行為,逐漸被黑客拋棄。當前,主流“零日攻擊”的特點表現為:黑客團體先控制住大量存在漏洞的服務器,作為攻擊其他網絡目標的跳板,通過這些受控服務器形成的惡意網絡向真正的目標發動攻擊,以便盜取更多的數據。
Blue Coat剛剛的《2012網絡安全報告》顯示,2011年網絡威脅中最重大的變化是利用惡意網絡頻繁發動網絡攻擊。這些網絡架構更加復雜,影響比任何單個攻擊更持久,并且直接導致惡意網站的數量大幅增長240%。該報告預測,2012年,有2/3的網絡攻擊將源自惡意網絡。
“負日防御”在行動
被惡意網絡放大的“零日攻擊”不再僅是一種難以應付的攻擊行為,特別是黑客將它與其他網絡攻擊手段組合,造成的威脅甚至已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Blue Coat《2012網絡安全報告》顯示,去年企業網絡平均每個月會遭遇5000次以上的網絡攻擊,搜索引擎中平均每142個搜索結果就會有一個惡意鏈接。
借助惡意網絡的攻擊力,用戶“中招”的概率與過去相比大幅增加。但只要安全防御系統還無法識別這些攻擊,安全防范措施就等同于無效,用戶的損失就會出現。可見,新型的“零日攻擊”帶來了更難解的攻防課題。對付這樣的網絡威脅,我們是否應該換個防御思路呢?
今年的RSA大會上,Blue Coat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防御理念――“負日防御”,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種防御理念主張在網絡攻擊未發生之前就開始跟蹤、監測準備發動攻擊的惡意網絡的行為,并了解攻擊發動的形式,在網絡攻擊發生的同時對其進行攔截,讓使用這類防御技術的用戶,不必“先中招,再療傷”。Blue Coat支撐“負日防御”理念的防御系統被稱為WebPulse,它是一個基于云技術,并且能夠進行實時分析和評級的服務系統。WebPulse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布局在全球各地的數據中心,每日接收到來自全球7500萬用戶的10億個網頁內容請求。通過對海量請求的自動分析,WebPulse能發現異常流量并將其與已知的惡意網絡聯系起來,在惡意網絡發動攻擊前便將其封鎖。透過感知技術和分析工具,WebPulse目前每天能封鎖大約330萬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