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陳芊諭
高新一小
四 (四)班
共同創建一個衛生,和諧的生存環境,構建一座美麗,環保的花園式文明城市,是我們每個公民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靚化春城,從我做起!
現在許多人的環保意識還很淺淡,雖然知道通過環保可以使城市更加美麗。但不把“創衛”當做一回事,不久街道便變成了一個個垃圾“舞臺”。那些垃圾隨處可見夠構成了一幅幅“雪花”飛舞圖。垃圾給世界制造的麻煩太大了,假如每個人都同時隨手丟一個垃圾,全世界就會同時出現數以萬記的垃圾“孤兒”,那垃圾“孤兒”又會覆蓋多少道路、街區、公園……
在我的身邊就有一位盡職的保潔阿姨。那位阿姨住在麻園村是一個下崗工人,家里有兩個孩子生活非常困苦。我們泰和園社區的叔叔阿姨給她介紹了這份工作,從此我小區里的街道便立刻干凈了起來。阿姨不僅打掃干凈了我們的小區里的街道,而且還清理干凈了個單元的死角。大家都親切的管他叫 “干凈”。
幽默寓言小故事:
1、一頭馬、一頭驢聽說唐僧要去西天取經,驢覺得此行困難重重,便放棄了;而馬卻立刻追隨而去,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驢問: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馬說:其實在我去西天這段時間,您走的路一點不比我少,而且還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其實,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2、一只公雞悠閑地在田野里走著,為自己和母雞們尋找食物。找著找著,突然它發現了一塊晶瑩剔透的寶玉靜靜地躺在地上。它對寶玉說:“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會非常珍惜地把你撿起來它嘆了口氣,又說:“但你對我
(來源:文章屋網 )
月日,姜堰市梁徐鎮“雙引”工作現場會在王石村召開。在姜堰市天源金屬線纜公司的施工現場,王石村黨支部書記錢植群介紹,這是由大豐客商投資萬元興建的,生產的電纜全部出口。
王石村地處姜堰市南郊、姜八公路兩側,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但光有招商引資的硬環境不夠,還必須有良好的服務。
去年大豐客商俞言存來梁徐鎮考察投資,看了幾處,總是猶豫不決。一次,俞言存在梁徐鎮一位負責同志的辦公室,看到錢植群為一位投資商辦手續,樓上樓下跑了七八趟。幾天后,他找到錢植群家中,說是想到王石村投資。錢植群對俞言存說:“感謝你對我個人的信任,但親兄弟明算賬,該交給我們的錢一分也不能少,該你的我們一分也不收。”俞老板認為王石村干部辦事務實,說話爽氣,值得信任。不久就簽下了合同。
今年初,蔣垛鎮的一位老板想在王石村辦一家服裝廠。村里劃出一塊“黃金”地段讓其建廠房。恰逢王石村五組、六組調整土地,部分群眾提出了一些過分的要求。不能讓到手的項目黃了,錢植群帶領村干部逐家逐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幫助大家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賬,講清招商引資的種種好處,終于解了難題。目前,投資多萬元的姜堰市天潤制衣有限公司正在興建廠房,將于月底前投產。
今年以來,這個村已引進四個項目,引進資金萬元。
社區新聞最重要的特質是讓社區中的普通人成為報道的主角,普通人生活中的閃光點、平常心和鄰里情等質樸可愛的舉動,或許并不轟轟烈烈,但社區新聞持之以恒,關注的是常態。因此,只要能夠向社會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就值得報道和挖掘。
《江西晨報》是江西省會南昌市一份設有固定社區新聞專版的都市類報紙(以下簡稱晨報)。該報社區新聞版2010年冬創刊,其“社區故事”專稿,以“講述社區自己的故事”向讀者報道南昌市各個社區的成功經驗、傳奇人物、感人事跡和趣聞軼事等。筆者跟蹤關注了該報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期間346期報紙的147期社區新聞版,選取其中273篇形式各異、內容豐富的社區新聞樣本,進行分析研究。
社區新聞內容分析
1.報道主題:再現溫情
所謂故事,是指能感染人、有吸引力,能體現報道主題的情節和事件。在晨報社區新聞版中,“社區故事”無疑是最引人關注的新聞,或反映社區普通家庭感人肺腑的生活事跡、真情實感,或展示社區鄰里之間守望相助的高尚風格、和諧風貌,或再現社區建設如火如荼、社區文化豐富多彩……讓每一位讀者在品讀故事時,都能感受到溫暖就在身邊,真情就在咫尺,實現“和諧社區、美麗中國”的夢想,就在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間。
如《孝媳八年全職照料癡呆癱瘓婆婆》(2012-11-7)講述了南湖路社區好兒媳林良英,八年來無怨無悔地承擔起照顧癡呆癱瘓婆婆的重任,用自己的堅貞、善良和執著演繹了一段動人的婆媳情。而《隔窗喊一聲 鄰居來幫忙》(2012-8-22)則講述了69歲的徐愛英老人5年來義務照顧89歲老鄰居的“近鄰勝過遠親”的故事,點滴細節透出濃濃的人情味。《紫金園社區30多份居民投稿傳遞鄰里真情》(2012-7-15)講述的是紫金元社區居民踴躍投稿講述發生在自己與鄰里之間,與鄰為善、與鄰為親的動人故事。
2.報道對象:關注老年人
在調查樣本中,僅116份明確提及被報道對象的具體年齡,其余則較含糊、籠統地提到或沒有涉及年齡。在這116份新聞樣本中,被采訪對象主要集中在51~80歲之間,女性居多,內容大都是展示老年人的個人才智、相互幫助的事跡以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幸福晚年生活等。在被報道的老年居民中,職業繁多,有退休教師、醫生、機關干部,也有民間藝人、下崗工人,還有小區保安、社區干部,他們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繼續發揮余熱,義務幫助社區里需要幫助的人,為建設社區家園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3.報道內容:瑣碎溫馨
報道的內容,主要是反映社區的社情民意、鄰里互幫互助、家庭互敬互愛、社區文化生活、個人才智、社區工作、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和社區不文明現象等,基本涵蓋社區居民所關注的社區人、社區事和社區情,瑣碎卻溫馨地傳遞著每個社區里或樂觀向上、或幸福美滿、或相扶相助、或默默奉獻等社區生活的正能量。其中反映社區鄰里間相互幫助的新聞最多,占了39.6%,如《好鄰居接力照顧九旬老太》(2012-2-4)、《身患殘疾堅持20年義務打掃社區樓道》(2012-2-7)、《熱心居民“抱團”幫扶社區困難戶》(2012-10-30)。反映各社區豐富而有特色的文化生活的新聞,占28.5%,如《衛東花園社區千余居民共度鄰里節》(2012-6-6)、《唱紅歌跳紅舞 南昌有個“紅社區”》(2012-9-11)等。
2012年9月,為迎接黨的十召開,晨報將社區新聞的報道形式改為一問一答式,通過社區居民的口述實錄,生動、質樸地展示了十年來南昌城市社區的變遷,社區工作者、社區居民的生活變化等。如報道《省府大院第二社區主任張秋蓮講述其十年成長故事:自學電腦上夜校拿下本科文憑》(2012-10-8),通過張秋蓮見證了“南昌市社區體制改革,居委會改社區,居委會大媽變文化青年”這一歷史。而《西湖區建設橋社區擁有國家級社區健身俱樂部》(2012-11-5)則通過建設橋社區主任江宏永的十年工作回憶,展現了社區十年的點滴變化:“社區功能日益完善、服務日漸周到,社區管理方法科學新穎,社區各項活動層出不窮,社情民意反映溝通渠道廣泛,尤其是社區微博的開通更是提高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
4.新聞標題:生動直觀
在追求視覺至上、快速閱讀的時代,直觀的數字最能達到吸引眼球的效果。晨報社區新聞最大的特點是善于以數字為新聞眼,直觀、生動,同時用數字做對比,讓讀者對主要新聞人物、新聞事實印象深刻。
晨報新聞標題中的數字,多運用在描述報道對象的年齡上,如《八旬老漢賦詩百首悼亡妻》(2012-7-21),“八旬”對于現代人追求長壽的心理已足具吸引力,而賦詩“百”首,更是抓住現代人對“鐘情”的青睞。再如《66歲退休居民游歷10多個國家》(2012-7-19),數字不僅將新聞的重點直觀表達出來,并且抓住了讀者的興趣點。
新聞標題多文字樸實,語言通俗易懂,符合普通老百姓的閱讀水平和閱讀心理,尤其受老年讀者歡迎,如《社區老年門球隊揮出精彩夕陽 “少跑醫院,多跑球場”成為光明社區老人口號》(2012-4-10)、《63歲保安自編警示語打油詩 小學文化創作2000多首詩歌》(2012-4-17)、《薄殼蛋上雕刻出大千世界》(2012-11-13)。
社區新聞的發展方向
無論社區新聞最終是發展為成熟的社區媒體,諸如社區報、社區電視等,或者只是成為一種新類型(不同于一般的社會新聞)的新聞,社區新聞都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加強:
1.積極開拓新聞來源
社區新聞若僅抓住社區居民、社區居委會,會不可避免地造成報道內容重復、缺乏新鮮感。社區新聞的采寫,需要記者不忽視看起來“雞毛蒜皮”的社區小事:物業收費糾紛、小區臨時停電、裝修噪音擾民、流浪貓狗的潛在危險……各類有關社區生活中的要緊事、突發事、有趣事,都可以成為報道的對象。
2.強調社區歸屬感
社區是最基層的群眾自治區域,但社區新聞不應僅停留在對家長里短、街談巷議的報道上。社區是居民的主要社會生活圈,如果社區新聞報道中常提及某社區內居民的姓名,或弘揚某社區文明風貌,或講述老社區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或演繹感人肺腑的家庭溫馨故事,或反映居民切實而微小的生活困難……這些細節或多或少會觸動一些居民內心深處最溫柔的感動和渴望等情感,讓居民產生對自己所在社區的責任感、榮譽感和眷戀感。當社區居民擁有了這些社區情感以后,自然會萌生對社區強烈的歸屬感,這樣的社區傳播才會真正對社區建設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
3.服務與新聞并重
如果社區新聞僅把目光聚集在新聞而忽略了服務,那將成為“都市新聞”的模仿品,而若只重服務信息而忽視鮮活的新聞,則會變成“資訊專欄”。要將服務信息與新聞報道有效地平衡結合,使讀者既能了解到所居住社區的情況,又能讀到與之息息相關的生活信息,將社區報道的板塊做得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居民。例如,我國的社區新聞板塊,可借鑒美國社區報的做法,與社區中的商場接洽,一周刊登一次生活服務信息、購物優惠券等,在一定程度上既能促進居民對社區新聞的關注,同時為社區新聞的發展找到生存資源。
4.積極利用新媒體
如今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記者和社區居民的交流也不再僅局限于面對面的方式,也可以通過社區網絡平成。尤其在一些新興的城市住宅小區,住戶多是年輕繁忙的上班族,通過網絡長期關注某個社區內的BBS、微博、QQ群等互動工具,能更多地接觸社區居民的生活狀況,獲得新聞線索。
社區新聞要借鑒和發掘互聯網這一開放平臺的傳播能力,若報紙版面有限,可在網頁上提供更為豐富的服務信息、社區新聞,以及與居民互動留言,及時了解社區動態,尋找新聞亮點、熱點和焦點。
5.欄目板塊分眾化
借鑒電視領域“分眾化”策略進行版面安排。如用時段區分熱點,還可以增加互動板塊,搭建屬于讀者的表現平臺,拓寬讀者的表達空間。比如推出一系列以“我”為主的專欄(“我”即是居民、讀者),如“我來找”、“我來幫”、“我來報”、“我來問”、“我來拍”、“我來解”、“我的微博”等,讓社區居民最大程度地參與到新聞報道中,參與到社區建設中,增強其主人翁的感覺。
結 語
綜上所述,當前大城市社區居民異質性強,相互聯系較松散,彼此缺乏了解和信任,要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營造社區濃厚的人情味和歸屬感,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社區居民主動、積極地配合支持。大眾媒介傳播是社區傳播的重要層面和有力推手,類似“社區故事”這樣的溫情新聞,可以很好地消融現代人內心深處的冷漠與猜忌,關注社區里發生的點滴小故事就是對社區建設過程和發展大趨勢的捕捉,也是對社區幸福感——“和諧大家庭”概念的重塑。有故事的地方就有傳播,社區新聞如若深度挖掘,就可以創造大傳播。
——讀《別太把自己當回事》有感
連江實小 四年六班 李鑫
《別太把自己當回事》是我在無意中看到的一個富有情趣、哲理深刻的小故事。
布恩·塔金頓是20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和劇作家,他的作品《偉大的安伯森斯》和《愛麗絲·亞當斯》均獲得普利策獎。在塔金頓聲名最鼎盛的時期,他為了告訴人們:不要有一點點成就,就把自己當回事,在多種場合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紅十字會舉辦的藝術家作品展覽會上,其間,有兩個可愛的十六七歲的小女孩, 虔誠地遞上了精致的筆記本,向我索要簽名。我取出鉛筆,在筆記本上瀟灑自如地簽上我的名字。可這兩個小女孩卻皺起眉頭,其中一位女孩問道:“你不是羅伯特·查波斯(羅伯特·查波斯是一名極為普通的電視演員)。”“不是,”我非常自負地說,“我是布恩·塔金頓,《愛麗絲·亞當斯》的作者,兩次普利策獎獲得者。”可是那位小女孩非但沒有驚喜,反而立刻將頭轉向另一個女孩,聳了聳肩,說:“瑪麗,把你的橡皮借我用用。”我像被潑了一頭冷水,一下子清醒過來:這兩個女孩根本就不稀罕我——布恩·塔金頓的簽名,她們要的是羅伯特·查波斯的簽名啊!我卻自以為是名人,沒想到,在兩個小女孩心目中,自己連羅伯特·查波斯一半都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