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踏青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春日踏青青蕪如毯,詩是綠茵遍野時那一抹久違的清新。
2、春日踏青,青蕪如毯,詩是綠茵遍野時那一抹久違的清新;夏日聽雨,雨聲淅瀝,詩是千縷繽紛下那一絲虛幻的朦朧;秋日看花,花葉相輝,詩是紅葉清風里那一派無盡的瀟灑;冬日觀雪,雪意闌珊,詩是玉田瓊屋上那一份驚艷的潔白。好詩如四季,歲歲不相同。
3、春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夏季是多雨的,萬物生長迅速的季節,秋季是豐收的季節,冬季是白雪皚皚的季節。春日踏青,綠茵遍野透出一股清新。
(來源:文章屋網 )
原文:
《倪元鎮松亭山色即用其韻》朝代:未知 作者:未知
蒼松白石皆堪賦,點筆秋光罨軒戶。
我偶得之不忍舍,彼草亭中曾少住。
一望,一片燦爛的陽光,相信時間可以改變一切,不要輕易讓自己掉眼淚。
不要因為沒有鮮花,就丟棄春天的美麗。
不要因為沒有歌聲,就放棄內心的追求。
不要因為沒有鼓勵,就廢棄最美的理想。
(我不想讓你一個人走在紅塵路)
(我不舍讓你一個人在人海浮沉)
(我不愿讓你一個人孤身在旅程)
2、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重要的祭祀節日,主要活動以祭祖和掃墓為主,時間在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時間三天。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因為清明節在春分后15天,是踏青的好時節。
3、清明節的詩句
(1)《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途中寒食》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3)《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3、清明節的對聯
(1)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
(2)禁火今年逢節早;飛花鎮日為誰忙。
(3)寒食雨傳百五日;花信風來廿四春。
(4)春風已解千層雪;后輩難忘先烈恩。
(5)有胸中韜略無窮;流水夕陽千古恨。
清明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的這個時候大家都會趕回家鄉掃墓。下面是小編整合的2022年清明節放假最新時間出爐,共同閱讀吧,肯定對你有所幫助的。
2022年清明節放假最新時間出爐2022年4月3日至5日放假調休,共3天。4月2日(星期六)上班。
清明節的來歷故事春秋,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晉文公。即位后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又發現一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死而復活。便賜老柳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正是感恩,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祀先祖,就是沿襲這種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國的清明節對感恩,好像專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卻沒有對活著的,對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將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個充滿感恩的社會,明了自己艱難的民族,明白恩惠的個人才能珍惜現實,珍視歷史,敬重別人,敬畏公德。感恩節,在中國就是清明節,我們在感恩逝去的歷史和人的同時,更應該感恩那些有益于我們生存和發展的人。真希望清明節對于中國人,不僅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清明節的融合寒食節習俗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原始社會,先民們鉆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
踏青
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后來在挖墓坑時還筑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托。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鑒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融合上巳節習俗
清明節后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_游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于踏青游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后續發展
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并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