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安恩與奶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正常情況下,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小說時,都是從人物、情節、環境三方面來進行,其中尤以對人物的分析為重。因為從概念上看,小說是借助于完整的故事情節、具體的環境描寫,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來反映一定的社會現實。這就指出,把握人物外在和內在的形象特點,對我們理解小說的主題有很大的幫助。
《安恩和奶牛》這篇小說是近幾年出現在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的。解讀本文時,我們會扣住“牲易市場”這一大環境,以奶牛的“賣”與“不賣”為主線來引導學生思考,本文層層設懸,讓讀者帶著滿肚的疑問,到文章的結尾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奶牛是不賣的,它太孤獨了,安恩要讓它來散散心。進而,我們能提煉出小說的主旨:人與動物應和諧相處,人類應尊重世界的任一生命。
對于這一觀點,筆者是毫無異議的,或許這正是作者創作的初衷。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去把握作者的這一思想,去體會,去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但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本文還有隱性的主題,這是值得我們教師關注的。
一、 諷喻社會
首先,作者設置的故事環境是一個牲易市場。那么在這樣的地方,一頭奶牛被人牽來,別人會去考慮牛是否“孤獨”嗎?可能只會考慮這頭牛值多少錢;其次,作者運用了摹狀貌的方法對奶牛進行了細致地刻畫,然后點明“它是一頭好母牛,而且顯而易見已經成熟到可供屠宰的地步”,而且,作者在刻畫奶牛的時候,突出“它的渾圓的脹得鼓鼓的,軟綿綿、毛茸茸地垂在肚皮底下。它那黑白相間的美麗的牛角上點綴著幾條環狀的花紋。這是一頭健壯結實的奶牛……”這就明白無誤地傳遞了這樣一種觀點:奶牛就是產奶給人喝的,老了就宰掉,而這一觀點的產生與“牲易市場”這一大環境是分不開的;再次,在和安恩交易的一些人中,作者重點突出的就是:一個錙銖必較的人、一個穿著血跡斑駁的罩衫的屠夫。實際上除此以外,我們回過神來想想:一個老人,牽著一頭健壯的奶牛,來到了牲易市場,會給人什么印象呢?所以,在分析課文的中途,我曾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安恩牽著一頭奶牛來到了牲易市場,給別人造成了什么樣的誤會呢?這一誤會說明了什么呢?由此,我們可以有這樣一種觀點:作者借助這篇小說,是為了諷刺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一種較為直接的交易利益關系,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除了利益之外,人們很少會想到其他。
二、 孤獨與關懷
在課文開頭,作者直接點明這是一頭“孤獨的奶牛”,接下來,作者在第一段中花費了大量地筆墨刻畫了安恩這個老婦人的外表“她身上穿著樣式老掉牙的舊衣服,可是很干凈……她那瘦骨嶙峋的雙手拿著毛線針飛快地翩然起舞……”一般來講,人物刻畫是小說的重點,那么我們不禁要思考:作者如此刻畫安恩的目的是什么?僅是為了表現她的善良和勤勞、體貼?事實上,當一位“老婦人”牽著一頭“孤獨的奶牛”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時,她們在牲易市場顯得是那樣的另類。奶牛是孤獨的,那么安恩呢,她孤獨嗎?從人物描寫上可以看出,安恩在來市場之前是經過了一番打扮的,變得很干凈,很體面,但掩蓋在這樣的外表之下的安恩無疑是孤獨的,她也渴望有人來關心“她站在那里,豎起耳朵凝神傾聽著雜貨攤上飄過來的音樂聲,也不時抬頭看看身邊熙來攘往的人群和買賣交易的牲口”。所以,她牽著她的奶牛來了,不僅僅是為了奶牛,也是為了自己。
三、 關于“善良”
【摘 要】本文立足于發展學生語文思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從提問的趣味性、分散性、整體性、發散性、提問后的明確性等方面談了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 提問藝術;學生思維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語文教學中的課堂問題設計就不可忽視。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恰當的提問,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思維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提問“無新意”“難度太大”“零散無章”等弊病,挫傷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關注提問藝術,精心設問,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一、提問應講究趣味性,激發學生思維。
提問新穎有趣,才會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思考。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受于漪老師教《孔乙已》時“孔乙已姓甚名誰”提問的啟發,我在教《明天不封陽臺》時,一開頭就提問“作者改變主意不封陽臺,是為了享受更充足的陽光嗎?”學生很感興趣,從而積極鉆研文本,進而了解了文章主題。這一提問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講究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與傳統的“文章分幾部分?每部分主要內容?”“文章主人公是誰?”等問題相比更具趣味性。
可見,提問要新穎有趣,當然也要以教學實際為基礎,緊扣教學目的,否則故弄玄虛就達不到激發學生思維的目的。
二、提問要有分散性,培養學生思維。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我們在課堂提問時應注意,要因人提問,讓優秀生和后進生都能積極思考。提問也要考慮到中學生的認知情況,若問題過難過大,學生無從回答,會抑制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把大問題分散,化整為零,化難為易,由小到大,由淺入深,這樣的分散性提問才能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
例如我在教《在烈日和暴雨下》時,關于祥子遭遇的原因這個大問題,我拆成幾個小問題,1.祥子拉車時的環境怎樣?2.祥子在此環境中拉車有何反應?3.既然痛苦,為何祥子還要拉車?4.坐車人的反應又說明了什么?通過這一系列的提問學生就很容易地掌握本文的主題,“祥子的遭遇不僅是因為自然的無情,最根本的是因為社會的冷酷無情。”像這樣提問有分散性,有利于學生在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提問中培養思維能力。
三、提問應有整體性,鍛煉學生思維。
語文教學重視學生整體感知能力的鍛煉,教師應精心研課,全面把握文章,通過系列化的大問題引領學生從多角度整體感知課文。現在考問文意概括的題型較常見,教學中我就以此為契機,從主要內容、寫法、人物形象、主題等方面整體設問,也常常根據具體的文章,尋找突破口,精設三四個問題。
例如我在教《安恩和奶牛》時就從文題入手,提了一系列問題,如1.本文寫了安恩和奶牛的一件什么事?2.這是一個怎樣的安恩,從哪里可看出來。(學會描寫人物的方法,正側面描寫),這是一頭怎樣的奶牛?兩者關系如何?(正面寫兩者關系,側面襯托安恩)3.題為《安恩和奶牛》,主要人物是安恩,寫環境、買牛人有何作用?4.文章最后我們明白了安恩和奶牛來集市的目的,這突出了怎樣的主題?結尾情節安排有何特點?這樣的系列問題具有整體性,有利于學生整體感知能力的提高,也避免了常見提問方式的無味,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挑戰性,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四、提問應有發散性,拓展學生思維。
為了拓展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課堂提問應有發散性,發展學生的想像和創造能力,提問時要重視已學知識點的遷徙,使學生在學習新知時鞏固已知。
例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裝》一文時,這樣提問“皇帝聽了小孩的真話后,游行大典回來后會發生什么事呢?請續段尾。”這樣給予學生新的思維情境,運用他們的生活積累,充分想象和創造,拓展了學生思維。
五、提問后應有明確性,提高學生思維。
教學中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很重要,但提問后應有明確性,防止學生的發言不著邊際,對錯不分。現如今,我們在聽公開課時常聽到類似“很好”、你真棒”的教師評價,從激勵學生的角度而言無可厚非,但這也導致學生無法明確答案及自己答題的優缺點。所以,老師一定要及時明確答案,積極評價學生的回答,回答錯誤或不全面則指出不足,并激勵學生。
例如:我教《甜甜的泥土》一文時,提問“小男孩的后媽這一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這后媽像白雪公主的后媽般惡毒”、“這后媽靈魂丑惡,泯滅人性。”……學生思維很活躍,但如果任其發展,教學場面會失控,這時我明確告訴學生“你們談的大都是對后媽的評價,沒注意“作用”二字,本文通過親媽與后媽的對比,揭示了‘母愛的偉大’,后媽起了襯托親媽形象的作用。”這樣提問后的明確觀點,既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學生明白了文章主題和寫作技巧,同時學生也明白了應切住問題答題,不應走彎道,提高了學生的思維。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是應講究藝術的,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以學生發展為本,精心設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快樂地學習語文,提高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當然教學時常有預設外的生成,對此教師要靈活應對,巧妙提問,就會讓生成之花開得更美。
參考文獻
《為你打開一扇門》
閱世 瀏覽 徘徊 詮釋 憧憬 大有裨益
潛移默化 危言聳聽
《冰心詩四首》
妄棄 倘若 驚羨
《安恩和奶牛》
靦腆羞怯 七皺八褶 撂在 木屐 锃亮 瘦骨嶙峋
翩然起舞 熙來攘往 嘈雜 卸貨 蹭著 翕動
反芻 找茬 臀部 瑕疵 粗糲 挑剔
錙銖必較 惶惑 躊躇不決 斑駁 死乞白賴 窘迫不安
《往事依依》
搜索枯腸 歷歷在目 徜徉 雄偉險峻 煙波浩淼 目睹
走投無路 身歷其境 陰晴雨雪 風云變幻 美不勝收 活生生
眼花繚亂 心曠神怡 五彩紛呈 雕鏤 油然而生 感慨萬端
滾瓜爛熟 鴉雀無聲 鐫刻 信口 諄諄教導 受用
《幼時記趣》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十三歲的際遇》
抽屜 稚氣十足 白駒過隙 驀然回首 四處迸濺 不勝涼意
茫然若失 積攢 沉淀 驟然 嗚咽 迷離
涉足 絮語 安詳 摒棄 爭辯 犀利
一視同仁 怪僻 談笑風生 古樸凝重 另一番 縱然
安恬 擷取 一屆 撫慰 惆悵 小立
二、了解下列文學常識
1.《為你打開一扇門》的作者是趙麗宏,當代著名作家。
2.《繁星》的作者是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戰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中篇小說《寒夜》《憩園》,散文集《保衛和平的人們》《友誼集》《隨想錄》等,譯作有長篇小說《父與子》《處女地》。
3.冰心,原名謝婉瑩,現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作家,代表作品有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者》《小橘燈》等。
4.《安恩和奶牛》的作者是約翰尼斯?延森,丹麥小說家、詩人,194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漫長的旅途》《冰河》《船》等。其小說、詩歌和散文被譽為“丹麥文壇三絕”。
5.《鄭人買履》選自《韓非子》,作者韓非,戰國末期哲學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劍》選自《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的。
6.《幼時記趣》選自《浮生六記》,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代作家。《浮生六記》是沈復的自傳體散文集。
三、文章體裁分類
從文章學的角度記敘文寫人記事的記敘文寫景抒情的記敘文說明文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議論文立論文駁論文應用文: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為處理實際事務而寫作的具有
應用文:實用性特點,并形成慣用格式的文章。從文學的角度詩歌從體例上古詩(又分為“古體詩”“近體詩”等)新詩(又叫“現代詩”“自由詩”等)從內容上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散文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小說小小說(也叫“微型小說”)短篇小說中篇小說長篇小說戲劇喜劇悲劇
四、理解下列加點的文言詞語
度先自度其足(duó,量長短)吾忘持度(dù,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而而置之其坐(表承接,然后)而忘操之(表轉折,但是,然而)拔山倒樹而來(表修飾)
其先自度其足(他的)遽契其舟(那)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常蹲其身(自己的) 之至之市(去,到……去)而忘操之(它)故時有物外之趣(的)昂首觀之(代這種景象)項為之強(這樣)
如何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多些真實的精彩,多些本色的空靈,以提高課堂效益呢?也許給熱熱鬧鬧、滿滿當當的語文課堂留些靜默、留點空間不失為一種辦法。不過,“靜默”并不是指尷尬的冷場,而是指教師有意識地留出一些“空寂”,讓學生處于靜靜思考的狀態。
一、靜一靜。閱讀文本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應作為課堂的核心。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應以學生親近文本為基礎,否則其他一切活動都將成為無米之炊;而學生閱瀆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和不可替代性,閱讀教學活動應以個體活動為基礎,這就必須留有個體閱讀文本的時間與空間。教學中,學生合作交流前,我們不妨讓學生靜下心來認真閱讀文本。如教學《安恩與奶牛》時,我讓學生快速默讀全文,并要求基本上能看懂的同學舉手示意。結果不盡如人意,只有幾個同學舉手。于是,我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前后花了十幾分鐘。這十幾分鐘對大部分老師而言是寶貴的,是不舍得花的。學生的活動需要進行,學生還要展示,老師還有精妙的講析要表述……然而,這些都比不上這十幾分鐘的默讀,因為它讓學生獲得了靜心閱讀思考的時間與空間。這十幾分鐘,絕不是教學行為的靜止,而是在安靜的氛圍巾讓學生的思維啟動,智慧萌芽。
默讀文本、品味義本――從句、詞、字乃至一個標點符號中去體味語言,傾聽作者心聲,產生“共鳴”,達到心靈的溝通。這樣的“靜默”,其實背后閃爍著的是思維的火花,涌動著的是情感的波濤,而且為有效進行其他閱讀提供了必要的鋪墊,為更精彩的動態生成提供科學的預約。
二、靜一靜,思考問題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蘇霍姆林斯基語)。學生的思維水平有限,不一定能想到問題的關鍵。此時,我們有必要給足討論前的思考時間。相信這時的靜默是最美的,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在自由的時空中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教師則為課堂教學活動進展提供了個性化思考的空間。《安恩與奶牛》一課對人物形象進行理解時,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進行交流,而是讓學生先獨立認真思考,并作好批閱記錄。等所有人都有了答案后,再進行小組交流。我發現,原先組內一些水平稍差的學生也有了精彩的回答。看來,這樣的靜默,不但利于調動個體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覺認同、反思和體驗的習慣。
三、靜一靜,放飛想象
“語言是有溫度”的,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體驗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景,最好的方法便是展開想象的翅膀,任由心靈飛翔。想象和創造的靈感都是需要靜謐的,教學中,我們應努力讓學生在靜默中展開想象,在想象中感受不可言傳的意境。
記得教《東方之珠》一課時,我曾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邊聽讀“迷人的沙灘”邊想象出現的畫面。在想象的靜默中,我相信學生的腦海中翩飛過金色的沙灘上盡情玩耍的畫面,相信孩子們感受到了沐浴著輕柔的海風時的愜意。我慶幸自己沒有用小組活動來扼殺學生的豐富想象,沒有用一個畫面將這無數個形象定格;而這每份美麗的想象正源于課堂的靜默,源于學生心靈的沉靜。
四、靜一靜。書寫心靈
一、創設問題情境,以“問”引問
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覺察到的一種“有目的但不知如何達到”的一種心理現象,一種當學生接觸到學習內容與其原有認知水平不和諧、不平衡時,學生對疑難問題急需解決的心理狀態。心理學告訴我們,思維是起始于疑問的,創設好問題情境,能使學生進入一種疑難情境,集中精力思考,并調動所有的知識儲備和潛能來分析問題。
如初一有篇課文《十三歲的際遇》,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者抓住題目“際遇”一詞入手,引導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十三歲的際遇”指的是田曉菲在十三歲時被北大英語系破格錄取。課文大意是:作者寫了自己在北大的兩年學習生活以及自己的變化,抒發對北大的深厚情感。在理解田曉菲對北大的情感時,同學們多數能體會到熱愛、感謝(感激)之類的情感,而對于依戀、不得不離開等心理情緒的理解可能有點困難。此時,教者設置了如下的問題情境:
師:我們進入新的學校也有一個月了,請同學們將時空回轉到小學六年級,想想自己在小學母校就讀了這些年,從朝夕相處的老師那里得到了知識,從同學那里獲得了友誼…… 而你就要離開你的母校和你親愛的老師、同學,此刻,你會是一種什么感情?(同學們很快理解到作者依依不舍的、留戀的情感)
接著,又追問:
師:那么會不會因為自己對小學母校的留戀,可以永遠待在小學里?
(同學們會很容易理解到:不可以的,“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我們一天天在長大,總有一天我們是要離開的。所以在《十三歲的際遇》一文中田曉菲有一種不得不離開北大的情感。)
師進一步啟發:初步理解了田曉菲對北大的情感后,我們就可以更進一步理解田曉菲的離開是為了更好的深造,以實現她進北大時的誓言。
學了本文,你有收獲嗎?你們剛進入一個新學校,年齡也與田曉菲相當。(問題的情境已經創設,學生順著老師的問題可以產生自己的疑問,引發自己的思考)
生1:我們應該學習田曉菲早定目標。
生2:我們還要學習田曉菲將人生目標分成不同的階段,然后逐一去實現。
再如,在上《安恩和奶牛》這一課時,教者安排了一個討論環節,“你認為這個故事的結局是意料之中還是意料之外?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來證明你的結論。”
對于初一新生,教者抱著試試的態度,沒想到這個問題的提出猶如在平靜的湖面扔了一塊大石頭,特別是說到課文第二段介紹奶牛的品種好時……
生1:奶牛品種好,可以賣個好價錢,所以理應賣牛,結局出人意料之外。
生2:奶牛品種好,所以主人舍不得賣,結局在意料之中。
討論觀點出現了兩派,課堂也相當活躍。教者:同學們說得都有理。(進一步鼓勵)語文課就是要敢說、敢爭,希望今后同學們能一直保持這種發言的激情。
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明白了安恩的行為與心理,更讓學生明白了語文答案有時不像數學那樣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是可以的。
從創設的問題情境入手,便于學生理解文本,受到啟發,活用于自己的生活真實情境。真正做到以“問”引問,從書本引向生活!
二、抓住主要問題,以“爭”質問
爭論問題能使學生的思維敏銳性在競爭狀態下得到激發,特別是在與同伴的問題爭論中如果勝出,不但會讓學生嘗到成功的甜蜜,更會引發學生的提問興趣。如果教師適時地鼓勵表揚優勝者還能起到強化其他學生勤思好問、積極進取、努力學習的作用。
例如,對于《范進中舉》中的胡屠戶,講到他是“前倨后恭”的典型代表,有學生提出質疑,指出胡屠戶也有好的一面。對此,教師可因勢利導,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學生正方:從胡屠戶對范進中舉前罵得他狗血噴頭,在范進中舉后稱賢婿、文曲星下凡等截然不同的態度論證胡屠戶勢利的觀點;而反方:則從胡屠戶盡管在范進中舉前百般辱罵,但也是句句在理,人活著首先要活著,特別是作為家庭支柱的范進,他確實應該要讓自己的妻子和老母親有最起碼的溫飽,但他沒有做到。再看胡屠戶,盡管罵得范進摸不著門,但卻在女兒嫁去的這些年也在接濟著他點;再有胡屠戶每天殺豬都是起早摸黑做事也是非常辛苦的,這些都是胡屠戶的優點。不能不說反方學生說得是字字在理。
人物形象往往不是單一化、臉譜化的,其作品中人物思想活動的多樣性、復雜性導致了讀者理解的差異性與豐富性。教師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從爭辯中質問教材,使學生在爭辯與質問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使思維品質得到熏陶。
三、解決疑難困惑,以“釋”設問
教師不僅要釋疑、解惑,而且要設疑、啟思,經常誘導和啟發學生改造、重組和重新解釋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提問,不斷地否定和超越自己。教師只有做到“開而弗達”,即激活和打開學生的思維而不是直接告知學生現成的結論,教學才富有啟發性和探索性,才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這就需要結合釋疑、解惑進而設疑、啟思。
如教學朱自清《春》時,小組討論作者是怎樣多方面抓住景物特點描寫來表達情感的。在分析春草圖和春花圖時,同學們基本都能分析出來,寫孩子們在草地上嬉戲、踢球都是從側面寫出春草的可愛,寫蜜蜂蝴蝶是從側面寫出春花的多、香、甜。然而在春風圖中,學生的理解就有些困難。確實如此,風是無形、無聲、無味的,要把它寫好難度很大。尤其是寫風中的聲音:鳥鳴、流水聲、短笛聲與春風。要聯系到春風的特點上,學生沉默了好久。在探尋答案中,教者引導學生思考:“教室里安靜得連一根繡花針掉地上都聽得到”是為什么?這是用繡花針掉地上的輕微的聲音來襯托出環境的安靜。接著同學們很快又聯想到“鳥鳴山更幽”用的是相同的方法。于是學生也自然理解了文中的這些聲音較小而優美,也就更能襯托出春風的柔和。
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情境,提供新知識的“聯絡點”,有利學生主動發現疑問,提出問題,萌發猜想,逐步提高“問”的價值。
四、演變問題應用,以“變”留問
長期以來,教師們一直提倡“當堂清”、“沒有問題的課堂”等教學理念。于是,復雜的課文利用2-3課,簡單課文1課,期望能在這1堂課或者2-3堂課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樣看似“沒問題”的課堂實則是問題最大的課堂,因為這類似于在做問答題,問題回答正確,課堂結束。語文課堂教學既要體現一定的完整性,切斷“尾巴”,又要留有“尾巴”,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將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問題,從而產生自主學習的需要,真正進到“舉一反三”的學習境界,使學習延伸到生活。
例如《明天不封陽臺》一文的課堂教學結尾,由《都市精靈》和《明天不封陽臺》兩篇寫動物的文章組成,引導學生思考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并與本文比較,理解怎樣與動物友好相處,共同維護好生態環境。學生是最純潔天真的,所以在這里留給學生的是:我如何去保護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留問中讓學生去影響家人進而影響所有人去發現生活中有人肆意殺害動物、破壞生態環境的不良行為,從而去阻止這些行為,以便更好地保護動物,最終達到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