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氣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F842.66文獻標識碼:ADOI:10.11974/nyyjs.20161233188
我國現在大力發展農業,最主要的是植物的培養與研究。在南方,主要種植水稻,它一般在酸性磚紅土壤中生長,適應的氣候條件是高溫多雨和雨熱同期。因此水稻種植業很容易受到氣候的影響。在北方,主要種植小麥,它對土壤的條件比較高,適合小麥生長的土壤條件是熟土層厚,結構良好,有機物豐富,養分全面,氮磷平衡,保水保肥力強,通透性強。只有這樣,才能使小麥生長均勻一致,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至于氣候對小麥的影響,最明顯的在冬天的時候,如果冬季氣候溫暖,就會形成麥苗旺長,為春季小麥凍害制造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從這2種農作物的最佳氣候條件來看,農業氣象保險將會是一個關鍵點,在農業安全保障中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1農業氣象災害影響
農業災害往往是預想不到的,它會毫無預兆的發起攻擊。例如1997―1999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那次事件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南方和北方無一幸免,造成北方持續高溫,以致于發生旱災,旱情十分嚴重,南方則是低溫洪澇,1998年在我國南方遭遇的特大洪水災害,厄爾尼諾現象是重要因素之一。2015年的厄爾尼諾對我國更是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北方嚴重干旱,玉米沒有水分生長不均勻,導致低產量,農民收入微薄,南方洪澇多發,長江中下游降水較多,集中到了棉花采摘的季節,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不便。并且出現了暖冬跡象。2016年的“拉尼娜”即將到來,這又將會給我國帶來什么影響呢?預計會使我國冬天溫度下降2.95℃左右易出現冷凍現象,并且南方的概率會高于北方。
2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及治理
農業氣象災害還是需要不斷的改進,可以從兩方面改進。健全農業氣象災害的預警機制,在災害到來之前,必須做好預警工作,對災害可能帶來的危害做大量的數據預測分析總結,然后開展全面的防御措施,最大限度的防止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但是如何做好災前預警呢。需要完整的機器設備,能夠及時的對氣象進行檢測和對數據的傳遞,這樣預警機構才能做好數據的預測與分析;工作人員要有嚴謹的工作態度,對任何一組數據做詳細的分析,及時匯報工作總結,并且能夠有效的參與到防御過程中,根據預測數據給予高效率的方案。?c此同時,可以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應急機制,充分利用各大部門的職能與優勢,創建緊密的合作體系,及時的開展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氣象災害的評估與應急技術的研究,達到人才、信息、技術的資源共享,編制農業氣象災害的風險區劃和防御規劃,對致災因素進行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系數。只有這樣,防御措施才有可能實現的更全面,更高效。另一方面,做好災后治理。災后不僅破壞了地表植被,降低了土壤保水能力,致使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導致農民陷入貧困的局面。所以災后治理在災情發生后是一個很重要的補充,又該如何做好災后治理呢。對于洪澇災害的災后治理,要及時清溝排水,排出大量的積水,讓農作物的根系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正常代謝呼吸,并且要及時清除田間枯萎的葉子,改變通風透光條件,然后培土,加固,讓農作物能盡快恢復生機。還要及時破壞板結土壤,給農作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然后補加化肥,使農作物需要的氮,磷等元素指數升高,這樣可以讓農作物得到充分的營養成分,在佳宜的環境中茁壯的成長。對于干旱的災后治理,可以采取人工降雨,讓農作物吸收充足的水分,恢復生命力。最基本的是政府要實施政策補貼,這時候政府需要制定一個合理的補貼政策,使農民的利益達到最大化,讓農民盡可能的少些損失。接下來就是要做好災后數據統計,算出氣候災害的出現概率與極端值,再與災前的數據對比,總結出災情是否超過了預測的狀況,然后得出災前與防御措施的不足,進一步增強防御措施,加強防御范圍,最好做到理想狀態。
[關鍵詞]農業氣象;信息技術;設施農業;應用
1農業氣象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的主要應用
為了讓農業氣象信息技術能為設施農業提供更好的服務,必須把堅持為農業提供服務作為首要任務,不斷地進行農業氣象信息技術的完善,以提供更加準確的農氣預報。農業氣象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的主要應用包括:
1.1提供最新的農業情報和預報信息
農業的發展與天氣情況息息相關,而農業氣象信息技術可以為農民提供天氣預報的相關信息,讓農民及時了解天氣情況動態,尤其極端天氣的情況以應對天氣可能引發的各種農業問題,保證農業生產的順利發展。
1.2防災減災,提供農業氣象災害預報情報服務
洪澇災害和干旱等會嚴重地阻礙農業生產的發展,會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損失,而且這些損失往往無法進行補救,還可能對生命造成威脅。所以農業相關部門會根據天氣預報以及對降水的預測,如有暴雨暴雪等情況發生,會將這些信息及時發送給農民,讓農民提前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使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中國各地區出現干旱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遼西地區更為突出,氣象部門通過相應的農業氣象技術,提前預測干旱情況的發生,幫助農民做好應對干旱的防范工作。農業氣象信息技術為農業在防洪抗旱等災害性天氣氣候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保障了農民的生命安全和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1.3增強農民的防災意識
農業氣象工作需要通過對各種災害的預測預告,讓農民了解到了災害對農業發展影響的嚴重性,(從而提高農事工作者的警覺性)。同時,農業氣象服務工作中將氣象知識按照不同的需求和不同層次的農業產業進行劃分,有利于農民對氣象知識進行正確的了解和掌握,對天氣、氣候變化、農業氣象環境、農業氣象法規等進行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還會通過多種途徑,比如網絡宣傳、廣告牌宣傳、知識講座等加深農民的防災意識。
1.4為農民提供多種形式的農業氣象服務
氣象部門利用農業氣象技術建立了局域性質農業氣象觀測站、檢測站,以保證所提供農業氣象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保證農民能夠及時了解到準確的農業氣象信息,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當氣象觀測站、檢測站檢測到暴雨、暴雪等災害將會發生時,享受農業氣象服務的農事人員就可以接收到該氣象信息并做好防護工作,有效地避免溫室、大棚等保護地中果蔬生產遭受到暴雨、暴雪極端天氣條件的損害。
2農業氣象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應用中的不足之處
盡管農業氣象信息技術為農民等保護地生產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和利益,但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無法滿足設施農業實際應用的需要,主要包括:
2.1不能及時獲取有效的天氣預告信息
農業氣象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應用中主要就是以預報農事天氣狀況為主,農事工作者更需要提前知道天氣變化情況,為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準備工作。如果農業氣象天氣預報沒有及時把有效天氣信息傳達給農民,那么氣象信息技術的服務就沒有意義。如果遇到暴風、暴雨、暴雪等嚴峻的氣象狀況出現時,如果天氣預報不及時,農民準備的時間不足,應對措施不到位,就會產生巨大的損失;及時將有害的氣象狀況傳達給農民,他們就會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準備,應對嚴峻的突變情況,將損失降到最小,保證農事的持續發展。
2.2農業氣象預報信息有誤
人們現在所知道的農事氣象指導信息,是需要借助計算機等通過計算和模擬來得到的信息。但是在計算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偏差,而且模擬大氣運動也不能完全真實地推測出大氣運動狀況。在預測的過程中,往往受工作人員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經驗影響以及不可避免的誤差等因素影響,無法百分之百地推測出真實的、需要的氣象資料,所以播報的氣象信息也是有誤差的。農民了解到有錯誤的農事氣象信息,一方面可能會做一些無用功,另一方面可能因為農事氣象信息的不準確性而產生很大的損失。
2.3農業氣象信息技術的服務有限
農業氣象信息技術是為農民提供基本的氣象信息,讓農民了解這些信息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在很多方面,這些氣象信息技術是滿足不了農民個別需求的。由于種植不同的果蔬,涉及的保護設施等因素所需的天氣情況也不相同,所以農事氣象信息服務并不能為種植每一種果蔬的農民都提供專有的農事氣象信息服務。如此之外,氣象信息技術的服務覆蓋面有限。氣象信息技術雖然是為農民服務的,但并不是不計成本的服務。有一些農民因為經濟條件不好,不能夠享受高技術的氣象信息技術服務,致使他們無法得到最新、最準確的氣象信息。
2.4氣象信息技術沒有充分發揮服務作用
由于天氣預報對農事氣象的預測有一些偏差,所以有一部分農民不再相信氣象信息技術提供的氣象信息。氣象信息技術想要為農業提供服務和幫助卻得不到農民的信任,致使氣象信息技術失去原有的服務功能。
2.5針對性較差
中國的天氣預報都是統一時間、統一預報,雖然一天進行多次的天氣預報,但都是在重復進行。其實一天中的天氣情況是變化莫測的,只對一個時段的天氣進行預測對農業生產來說作用很小。農業生產需要不同時段的天氣信息,才能夠保證果蔬的高產。另一方面,農業氣象技術是為農業生產提供氣象信息服務,而現階段的天氣預報對農業生產方面針對性較差,就導致氣象信息技術的服務失去了原來的價值。
3如何完善農業氣象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
3.1完善農業氣象信息技術的服務制度
農業氣象信息技術對農業的生產有著重要的作用,國家應該完善氣象信息技術的服務制度,制定針對農業生產的氣象信息技術服務,也就保證充分發揮氣象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應用中的作用。另外,要做到分工明確,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推動農業氣象信息服務的進程,努力實現氣象信息技術全面覆蓋。
3.2研發高新技術的氣象服務產品
現在的天氣預報中存在著很多數據的缺陷和預報的不準確性,氣象部門應該著力研發新的服務產品,提高農業天氣預報的準確性,減少數據的缺陷。農業氣象工作者也要著力研究針對農業生產的氣象服務產品,使農業氣象技術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全面、更準確的農事氣象信息服務。
3.3培養為農民服務的技術性人才
農業氣象信息技術需要不斷地發展和進步,應引進一批具有現代信息農氣專業技術型的人才,進行服務產品的研發。該人才還應該有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農業生產貢獻自己的力量。農業氣象服務人員應該有良好的工作態度,要有責任感,把為農民提供準確的氣象信息當作自己的使命。農業氣象服務的工作人員和播報人員還應該加強自我學習,了解各種各樣的氣象信息和設施農業生產的各種需求,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為農民提供可以信賴的、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提高服務的質量。
3.4建立全面的服務系統,爭取做到“一條龍”服務
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不可取代,所以氣象部門應該完善對農業氣象的預測和實驗,建立全面的農業生產氣象服務系統,保障氣象部門的工作順利進行。同時還應加強對農業生產的合理指導建議,加強對氣象災害的預測和預報功能,為農民提供可靠的氣象災害信息和防護策略,以保證農民能夠及時應對自然災害的侵襲。
3.5加強氣象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中應用的宣傳
農業氣象學的主要內容包括農業生物與氣象的關系,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業小氣候的利用與調控等。現在,我們就這幾個方面闡述糧食生產安全與農業氣象的關系。
(1)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業氣候資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同時還要科學地保護氣候資源。眾所周知,光、熱、水、氣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質,是重要的農業氣候資源。農業氣候資源分布極其不均衡,必然給各地帶來明顯的季節和年際變化特征。這就需要從實際出發,客觀分析一個地區的農業氣候資源多年平均狀況和長期變化規律,因地制宜地確定作物布局、種植制度和農林牧漁的生產類型與結構,為規劃和指導生產提供依據。
(2)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規律以及防御對策研究農業氣象災害,上文已經提到其范圍,包括干早、洪澇、低溫、霜凍、冰雹、臺風等。這些農業災害使農作物嚴重減產,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對我國人口問題是提出了挑戰。這也是農業氣象災害一直年受到國家的重視的原因。2.3開展農業氣象情報、預報服務,研究農業氣象情報、預報理論與方法開展農業氣象情報、預報服務以及進行農業氣象情報、預報研究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重要手段,其種類較多,主要有農用天氣預報、農業氣象災害預報、作物生長期預報、作物生長狀況及產址預報等。將準確、及時的各種農業氣象情報、預報正確運用于生產過程中,可以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農業氣象空間數據挖掘技術的利用。我國農業空間數據信息量是很大的。農業空間信息的利用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何從這么多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呢?相關文獻已經提出了農業空間信息管理方法。最新計算機技術已經可以通過各種空間規律、函數關系、線性趨勢給人們提供參考。
(4)2GIS技術與農業氣象相結合。利用現有的基礎地理數據和農業氣象數據,在農業氣象災情監測領域設計并開發農業氣象災情監測系統。系統能夠實時監測氣象信息,在災情發生時能迅速對災情進行大范圍監測,快速、準確地實現監測區內的農業氣象災情分析以及等級劃分,為政府及氣象、農業等有關部門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對糧食生產安全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氣象災害 災害防御 探討
中圖分類號:[ S1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2-0083-01
一、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主要影響的氣象災害
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主要影響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臺風、冰雹等,在我國發生頻率最高、影響最為嚴重的是干旱,洪澇居第二,其次是風雹。
1.干旱
是指長時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使農作物和牧草體內水分虧缺,影響農作物播種和牧草返青,影響農作物和牧草正常生長發育,導致農牧業減產以及河流干涸、人畜飲水困難的一種氣象災害。我國發生的干旱特征是普遍性、區域性、季節性。
2.洪澇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洼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破壞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其影響是綜合的,還會危及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等.我國洪澇發生具有類似性、普遍性、區域性、破壞性、可防御性。
3.臺風
臺風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稱為臺風.我國臺風發生具有季節性、登陸地點不定、旋轉性、損毀性、發生時伴有災害性天氣、不可抗拒性。
4.冰雹
冰雹災害是由強對流天氣系統引起的一種劇烈性氣象災害,冰雹來臨時常常伴有大風、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具有局地性、歷時短、受地形影響顯著、年際變化大、發生區域廣等特征。
二、氣象災害的防御與調控
1.干旱
應積極主動地采取措施進行防旱抗旱工作:興修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改進耕作制度,改變作物構成,選育耐旱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干旱風的危害;研究應用現代技術和節水措施,例如人工增雨、噴滴灌、地膜覆蓋、保墑,以及暫時利用質量較差的水源等。
2.洪澇
從整個流域上、中、下游、山區、平原、丘陵、洼地全面規劃和治理,做到河庫相通,塘堰相連,大、中、小水利工程結合起來,化水患為水利。
3.臺風
針對臺風發生季節性強、登陸區域集中的特點,可以根據臺風發生的歷史規律、路徑特征、強度和潮汐變化等情況,對不同程度的臺風制定相應的預防策略,加以科學設防,從而在臺風防災抗災中爭取主動性,減少盲目性,降低災害危害程度。
4.冰雹
根據冰雹發生的特點,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形成冰雹的自然條件,從而降低冰雹災害。還可以根據對強對流天氣的準確預報率,在冰雹發生前,通過人工消雹作業避免冰雹災害。
參考文獻
[1]孫杭生,徐芃.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4).
[2]楊尚英,張梅梅,楊玉玲.近10 年來我國農業氣象災害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010,19(7)..
[3]劉玲,沙奕卓,白月明. 中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區域分布與減災對策[J].自然災害學報,2011,12(2).
1 現今對氣象信息的了解和應用現狀
1.1 廣大群眾已經意識到氣象的意義所在
最近幾年,由于科技不斷發展,各種先進的設備被用到農業工作之中,此時農業活動的機械化非常顯著,產值也在不斷提升。然而還是有著眾多的影響要素,干擾到農業活動的開展。通過分析我們可知,由于我們國家的國土面積十分廣闊,環境復雜,導致各個區域的農業活動不盡相同。不過不管是何種區域,農業收入依舊是廣大農戶的主要收入。絕大多數的農民群眾都認為氣象要素對農業有著非常明顯的影響,尤其是降雨較少的區域,氣象要素的意義更為明顯,它會直接的影響廣大農戶的收入。
1.2 農戶無法獲取大量的氣象信息
對于絕大多數的農戶來講,要想獲取氣象信息主要還是依靠氣象預報,其渠道較窄,在一些較為落后的區域還有人只能通過聽取廣播或者是報紙來獲取信息。有個別的農戶使用自己的方法獲取氣溫情況,比如在自己的溫室棚內安放溫度計,以此來獲知溫度情況,便于為大棚通風。上述的這些渠道都相對落后,渠道較窄,無法幫助農戶更好的安排農業活動。
1.3 氣象探測無法完全滿足農民需求
不論是哪個地區的農戶,都明白氣象信息的重要性,都會參考氣象信息安排活動。不過,在農忙的時候,本身的高強度勞動使得他們根本沒有心思關注氣象信息,更別提去電?咨詢了。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農戶都認可氣象探測工作對其生產工作的幫助,普遍認為氣象播報在短時間內的精準性在不斷提升,不過較長時間的探測和具體情況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特別是對干旱氣象的預報,它會直接的影響到缺水地區的農業活動,會對廣大農戶的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相關機構就要切實依據氣象信息,制定抗旱策略。
1.4 加強災害預警的重要性
因為受到經濟要素的影響,落后區域的群眾更加重視災害預警。由于其獲取氣象信息的方式不是很先進,無法在第一時間得知信息,就不能夠盡快的開展預防活動,最終會造成很嚴重的損失,有時候還會危及到相關人員的生命安全。因此,為了避免問題出現,就要積極擴寬信息傳播途徑,確保群眾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所需的信息。
2 氣象探測如何為農業生產服務
第一,要確保信息精準,提升預警力度,輔助廣大農戶開展好農業活動。第二,積極開展氣象研究工作,做好技術服務活動,作為氣象工作者還要深入了解廣大群眾的需求,幫助他們更好的開展農業工作。第三,要提升信息傳遞速度,確保以最快的速度開展好信息的收取以及處理和播報等工作,將災害的影響降到最低。同時,還要細致記錄和留存有關的氣象資料,便于后續出現類似事情的時候加以參考。第四,積極使用高新技術,比如借助遙感科技探測空氣中的水汽量,積極分析資源布局特征,劃分好氣候區域,確保廣大群眾能夠了解所在區域的氣候特征。第五,積極預警,在災害出現之前的時候,要通過多種渠道告知廣大農戶,此時群眾就能夠依據信息開展應對工作,最大化的降低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
3 氣象條件對于農業生產影響
(1)大風。通常,我們將風力超過8級,速度大于17m/s的都定義為大風。目前我們國家的大風類型有三類,分別是臺風侵襲、雷雨大風、北方冷空氣南下大風。在這三種中,以最后一種較為常見。不論是何種類型的大風,一旦出現都會對植被以及房屋等造成嚴重的影響,尤其是對莊稼的影響最為嚴重,個別情況下會導致絕收。
(2)連陰雨。所謂的連陰雨,指的是持續降雨超過5天,降雨總數超過30mm的氣候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光照非常稀少,濕度大,很顯然這對于莊稼的生長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在莊稼成熟期出現了這種天氣的話有可能會導致絕收。其中像是花生以及棉花等的質量會大打折扣,假如這種氣候出現在播種階段,會導致播種時間推后,導致農業生產受到很明顯的干擾。
(3)低溫冷凍。低溫凍害同樣會作用于農業活動。具體來講,因為冷空氣以及寒潮的影響,溫度會不斷下降,給作物造成嚴重的影響,導致產量降低。
(4)干旱。在眾多的自然災害中,干旱是最為嚴重的。如果一段時間之內持續不降雨,就會導致土壤中的水分散失過快,水域之中的水分也隨之減少,對廣大群眾的生活和作物生長都是非常不利的,會使得莊稼產量明顯減少。
(5)洪澇。所謂的洪澇指的是因為持續的降雨導致地勢較低的區域出現了存水或是淹沒之類的問題。對于我們國家來講,降水一般集中在每年的夏季,而每年的雨量是不一樣的,時而發生洪災。一旦出現的話就會導致作物生長受限,產量降低,干擾農業活動的開展。這類災害的影響非常嚴重,會作用于廣大群眾的生活和社會穩定。
(6)冰雹。除了上述的幾種災害之外,冰雹的影響也非常嚴重,發生幾率較高。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其成因主要來自對流特別旺盛的積雨云,云中的上升氣流相對一般雷雨云強的多,小冰雹是在對流云內由雹胚上下數次和過冷水滴碰撞增長起來的,當云中的上升氣流不能支撐時就下降到地面造成災害。通常它不是單獨出現的,一般出現在風雨交加的天氣中。它帶來的影響非常嚴重,導致農作物產量明顯降低,個別情況下還會絕收。
4 減少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的措施
4.1 提高農業氣象服務的針對性、準確性與及時性
農業氣象服務要建立綜合氣象的監測站。氣象站的監測要遍及農田、環境、交通、林業等多個方面,實行全天候的監測,提高綜合監測的能力。根據農民以及農業生產的需求,構建新型的農業氣象服務系統,注重氣象信息播放的時效,將短時播報與滾動播報相結合。努力開發氣象服務的新產品,積極利用網絡,構建專業化、可視化以及動態化的氣象服務體系,幫助人們隨時便捷的了解氣象信息。構建長效的服務機制,加強鎮、村的合作,保證氣象信息準確、及時的傳達到農民那里,用來指導農民的農業生產。
4.2 建立完善的災害防御機制
相關氣象部門一定要加大對于災害防御機制的探索力度,加強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力度,針對冰雹、低溫冰凍、洪澇、干旱、臺風等常見的農業災害,加強評估、預警、預報和監測的力度,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完善災害防御的信息系統,提高災害防御能力,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特點,進行季節性的災害預報。不斷的進行氣象災害的評估風險活動,加強災情的普查力度,編制災害風險規劃,加強農村地區的雷電預警,對于災害防御設備要進行定期的檢查維修,確保設備能夠正常的運轉。還要加強人工對于天氣的干預力度,完善相關的技術系統,比如,當旱情出現的時候,可人工降雨。
4.3 分析氣象規律積極布控農業活動
通過分析可知,氣象災害的出現都是有特定原因的,比如自然條件改變等,因此,作為工作者一定要了解氣象規律,要結合氣象變化情況積極監測,認真開展災害測報工作,以此為農業活動提供災害預警,對于農業生產工作來講,要經過科學的布局生產活動,切實提升抗災水平,帶動農業朝著高產優質方面發展。
4.4 切實提升群眾防災認知水平
具體來講要做到如下兩點:第一,積極開展宣傳活動,確保廣大群眾能夠意識到氣象災害給農業活動造成的影響,提升群眾對災害的認知能力,確保他們能夠真正的了解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們造成的影響,掌握自我防御方法等,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在災害出現的時候可以制定正確的策略來應對。第二,要提升氣象工作者和防災減災人員的工作能力,提升他們的防災意識和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他們更好的開展災害預測和應對工作,才能夠降低因為氣象災害而給農業帶來的損失,進而幫助廣大農戶提升經濟效益,更好的增加農業收入。
4.5 完善災害保險以及補貼體系
積極探索研究,制定適合我國基本情況的農業保險體系。該體系應該是以國家機構為主要領導力量,同時聯合社會力量共同維護。作為政府,應該從政策條例方面予以扶助,做好協調工作,不斷完善保險模式,合理應對氣象災害給農業活動造成的風險。結合所在區域的具體情況完善補貼模式,盡最大努力降低災害造成的負面影響,確保農業發展穩定高效。
4.6 提升群眾的環保意識
之所以會出現各種氣象災害,深入分析其原因可知環境變化的影響最為嚴重。因此,在農業活動中必須要按照自然規律開展工作,合理利用水以及土地等資源,并且做好保護活動,強化治理力度,統籌規劃農業活動以及防災工作,防止因為人類無序活動而導致環境惡化的現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