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張愛玲散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月10日、11日,來自澳門的“石頭公社”在北京國家話劇院東方先鋒劇場上演根據張愛玲散文集《流言》改編創作的舞劇《靜安寺路192號6樓》,這是該劇自2005年公演后首次在內地演出。
1942年,21歲的張愛玲在靜安寺路192號6樓的陽臺望向上海的黑夜。在這里,她開始寫作,她的文字橫越淪陷區死寂的夜空,她在這里生活了六年,也是她創作生命最為豐盛的時期。2005年春,為紀念張愛玲逝世10周年,來自澳門的文藝團體――石頭公社制作了原創舞蹈劇場作品《靜安寺路192號6樓》,該劇以張愛玲的散文集《流言》為藍圖,文字與舞蹈互為對照,鋼琴與裝置參差再現一幕幕意識流動、一道道思緒凝視,以身體感觀書寫、以意象碰觸張愛玲世界的微妙與幽深。
《靜安寺路192號6樓》充滿實驗與原創味道,由多位澳門年輕創作人攜手合作,包括石頭公社編舞郭瑞萍、李銳俊,音樂人李慧芬等。此次來京演出,在首演的基礎上又作了一些調整。據創作者介紹,在這個演出里,創作人從張愛玲的《流言》中選出不同的段落,以身體動作、音樂、錄像等多媒體的不同互動,營造出與文字相對照的舞臺意象,整個創作以對文字的感官演繹為主,同樣配合以散文風格營造一幕幕不同的情緒和氛圍,演出并不只簡單地限于在“懷舊”或“再現”張愛玲的時代或人物故事上,而在簡約的舞臺裝置背景下,更多地體現創作人對張愛玲的文字背后的當下感念和思考,希望以此帶給觀眾更多對文字的想象和感受空間。在舞臺上,舞蹈演員們將一邊念著張愛玲的這些散文,一邊起舞,以舞者的舞動表現出關于張愛玲在不同時期與寫作、生活、感情的交纏,也是創作者與張愛玲之間的心靈對照。
該劇采用了澳門作曲家李慧芬的音樂作品,其中收錄了多首耐人尋味的鋼琴曲。這些鋼琴曲沒有富麗堂皇的風格,而是在華麗與荒涼的音樂風格中間游走,不時用與張愛玲散文相配的情緒滌蕩著人心。
成立于1996年的“石頭公社”是澳門一家非營利文化藝術團體,十年來石頭公社的演出遍布澳門各地,除了室內劇場外,還將作品帶到各種日常生活空間,如廣場、公園、廢置商業中心、廠房、舊大橋和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等,深受歡迎。此次在新春佳節之際,石頭公社帶著他們精心打造的原創舞蹈劇場作品《靜安寺路192號6樓》進京,希望為節日的北京演出市場增添一點新意。
關鍵詞:張愛玲;文學史地位;傳奇
巴赫金曾指出文化轉型期是一個“小說化”的時代,也即一個“大說”式微,“小說”盛行的時代。張愛玲正是一位處于中國文化轉型時期的重要作家。1943年,張愛玲正式登上文壇,至1945年7月,短短兩年時間,張愛玲共發表小說17篇約26萬字,散文42篇約15萬字。作品主要刊登在上海《紫羅蘭》、《萬象》等雜志。她的小說基本是以上海生活為根基,游走于上海、香港的上層社會。社會內容雖不甚寬廣,卻開拓了中國現代文學的風格領域。張愛玲精通古典小說,并深諳西方小說的技巧。以其獨特的現代體驗,把中西、雅俗進行了完美的融合,形成了只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張愛玲文體”,以參差對照之美,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現代上海的傳奇故事。張愛玲在那個“小說”興盛的時代用自身獨特的現代體驗和詭異的人體敘事完成了她的一個“瀟灑蒼涼的手勢”。
一.獨特的現代體驗
張愛玲的個人生存境遇和其自身所處獨特歷史背景相融合,形成了她迥異的現代體驗?!绑w驗”在這里并不是指心理學意義上的一般心理或心態,而是指“一種特殊的實在與心理相混合的狀態。確切地說,體驗是個體對自身在世界上的生存境遇或生存價值的具體的深層體會?!币环矫?,張愛玲出身于遺老家庭,深刻的了解封建舊式大家庭的生活及其背后沉重的歷史和文化。同時,西方的現代化教育將現代精神于潛移默化中融入了張愛玲的骨髓。中西的結合與交融造就了她的超凡脫俗、與眾不同。另一方面,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已然迅速發展成一個具有濃重現代氣息的大都市,封建遺老家庭日漸解體,走上市民化和都市化的過程。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橫縱交錯的時間和空間所帶來的特殊體驗使張愛玲身上生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因子,它對張愛玲創作風格的最終確定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諸將中少數對于“現時”的逼迫感有很深的體驗的作家。張愛玲說“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里有這個惘惘的威脅。”張愛玲內心深處的“荒涼”感,正是她對于現代歷史洪流的倉促和破壞的反應,她并不相信時間一定會帶來進步,而是最終會變成過去。張愛玲在作品細節的布置上融入了不少時間和歷史的反思,這種反思的方式所產生的效果使小說中的一些人物和其所處的歷史環境之間產生疏離感,甚至使讀者和小說之間也產生距離,這個距離的營造就是張愛玲的敘事手法,形成了獨特的“張愛玲文體”。
二.普通人的傳奇世界
1944年,張愛玲出版第一部小說集《傳奇》,扉頁上她這樣題詞:“書名叫傳奇,目的是在傳奇里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尋找傳奇?!逼胀ㄈ舜嬖谟诟鱾€時代,這才代表著永恒,代表人在歷史重負下所承載的千年負荷。張愛玲對于普通人的“瑣碎人生”的關注和對人生“傳奇”的關懷是20世紀40年代國人在舊式世界中尋找生命爆發的沖力。在張愛玲的筆下,從最初的《金鎖記》――那里的封建家庭的氣氛是壓抑封閉的――到《傾城之戀》,封建家庭開始沒落解體,里面的人物或被動或主動地走出來,走進現代人生。后來的小說,更多表現的則是都市普通人的平凡人生,如《年輕的時候》里的潘汝良,《紅玫瑰與白玫瑰》里的王嬌蕊、佟振保,《封鎖》里的呂宗禎、吳翠遠,都是已經走出封建宗法背景的普通都市人,與蕓蕓眾生一樣有著卑微而瑣碎的日常人生。
張愛玲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在于她對現代文學的獨特貢獻?!皬念}材上講,她的小說為我們表現了中國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兩個重要側面:一個是民國初期的都市舊式大家庭的生活,一個是十里洋場的都市市民人生?!痹趶垚哿岬闹R背景里,傳統和現代性從來都是互相并置,她對“文明”“無論是升華還是浮華”的沉思是無所不包的:它看來同時指涉了美學和物質文化,本土民間傳統和她生活中的都會文化環境。傳統的作為一種文學樣式的《傳奇》,可以追溯至唐代的傳奇散文和明代傳奇。尤其是在唐代傳奇中,記敘的那些奇特的事情常包括鬼魂般的人物或傳奇的男女英雄。而清代的傳奇劇還包活歷史羅曼史等其他主題。張愛玲顯然對這個著名的譜系了然于胸,所以她說她寫小說的目的是從傳奇中發現普通人,從普通人中發現傳奇。
三.結語
張愛玲以自己獨特的現代體驗為我們展現了中國文化轉型期的鮮明畫面,通過對普通人的關懷,重新還原了20世紀40年代血與肉融合的歷史空間。《傾城之戀》里有一段話:“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誰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顛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并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甚么微妙之點。”柯靈認為:“只要把其中的‘香港’改為‘上?!?,把‘流蘇’改為‘張愛玲’,我看簡直是天造地設?!边@個評價很經典,張愛玲幾乎一夜之間成為當時文壇富有傳奇色彩的著名作家。雖然有文學評論者認為張愛玲是曇花一現,但真正有價值的文學作品,終究會獲得文學史的承認,上海淪陷造成的特殊文學生態,其意義就在于她是此時文學的特別存在。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繁茂絢麗的花苑中的一朵穿越時空,歷久彌香的花。誠如夏志清評價張愛玲是“中國當年文壇上獨一無二的人物。”張愛玲奇人奇文,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價值,就更應珍視了。
參考文獻
[1]劉康. 對話的喧聲――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5,第162頁.
[2]張愛玲.張看.[M].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第359頁.
[3]王一川.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第48頁.
[4]張愛玲.自己的文章[A].張愛玲文集(四)[C].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第172頁.
[5]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0,第77頁.
[6]張愛玲.傳奇.[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7]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第6頁.
[8]張愛玲.傾城之戀[A]. 張愛玲文集(二)[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第75頁.
關鍵詞:后殖民;南洋;雙重缺失;尋找身份;
如果說上海與香港是張愛玲的受業與成名之地,是其日后津津樂道和不斷呈現的風景,那么南洋則一直沉默不語。本文中的南洋即現在的東南亞國家,包括新加坡、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從文學的角度看,“南洋”更多是一種觀念性、參照性的存在,它較之“東南亞”多了一種詩意的文學聯想,同時也包含了一種同中國的關聯,東南亞一帶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之交尚屬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而南下的華人也都還心系家邦,“南洋”一語更能傳輸他們的心態。作為一個地理名詞,南洋在張愛玲的小說、散文和回憶錄里時有出現,在考察她與南洋的淵源時,港大與其母親黃逸梵是兩個無法忽略的因素,與此相聯系的,還有上世紀的上海書報及影視傳媒業,上海作為通商口岸,其華洋雜處的社會文化氛圍對張愛玲南洋形象的建構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一
1939年,張愛玲以遠東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倫敦大學,后改入香港大學,此前的圣瑪麗亞女校及港戰后的圣約翰大學教育,為張愛玲作品的籠上一層西方色彩,而港大所接觸的人事,為南洋進入其寫作視野提供了某種契機。1942年,在新加坡的黃逸梵生死未卜,其男友一年前已死于戰火。在與母親的書信往來中,張愛玲未嘗沒有對南洋形成一種文化上的認識。她在《對照記》中描述過母親與東南亞的交集。1936年,黃逸梵繞道埃及與東南亞回國,在馬來亞購買制作手袋的皮革,上海成為孤島后去了新加坡,1948年,黃逸梵在馬來亞僑校教過半年書。在港大,她還結識了此后半生的女友炎櫻,炎櫻的母親是天津人,父親是錫蘭人(今斯里蘭卡)。炎櫻是一位奇異的女子,愛好畫畫,喜歡服裝,聰明而富有才華,張愛玲《傳奇》的封面都是由她設計的。炎櫻雖不太懂中文,可她奇異的言行舉止,深得張愛玲贊賞。在《炎櫻語錄》中作者寫了炎櫻的睿智和大膽,以其為題材的散文有《雙聲》、《我看蘇青》等。1955年,張愛玲乘坐輪船到了美國,是在其介紹下搬進了哈得遜河附近的慈善機構的女子職業宿舍。筆者認為,南洋進入張愛玲的研究視野,與炎櫻有很大關系。炎櫻個子小而豐滿,黝黑的皮膚和會撒嬌的眼睛,張愛玲筆下的嬌蕊則是“她的肉并不多,只因骨架子生得小,略微顯胖了一點?!边@一形象應是以炎櫻為原型的。張愛玲筆下涉及到南洋的散文片段有:
蘇雷珈是馬來半島一個偏僻小鎮的西施,瘦小,棕黑皮膚,睡沉沉的眼睛與微微外露的白牙。像一般的受過修道院教育的女孩子,她是天真得可恥。她選了醫科,醫科要解剖人體,被解剖的尸體穿衣服不穿?……這笑話在學校了早出了名。
從中不難看出張愛玲對南洋的不無調侃。他們的皮膚為棕黑色,他們嬌生慣養吃不了苦,他們懶惰、怯弱、無知,在精神上蒼白無力,“天真得可恥”,其文明如同“在蒸悶的野蠻的底子上蓋一層小家氣的文明,像一床太小的花洋布棉被,蓋住了頭,蓋不住腳。”他們是“思想上無家可歸的”,“沒有背景,沒有傳統”,在與現代都市文明的交接中,很容易讓人產生羞恥傷慟感。她在《到底是上海人》寫道:
一年前回上海來,對于久違了的上海人的第一個印象是白與胖。在香港,廣東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還要黑,馬來人還要瘦??磻T了他們,上海人顯得個個肥白如夸瓜,像代乳粉的廣告。
毫不掩飾地表示對上海人之通和有分寸的壞認同,印度與馬來人的黑瘦,與上海人的白胖相比較,幾乎就是落后與文明、健康與病態的象征。作者認同月女,不僅由于兩人相似的家庭不幸,也因后者持與自己相近的文化立場,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南洋的文化態度。應該說,她劃出了一個優與劣的圈子,屬于南洋的則屬于貶抑的對象。
二
了解以后還真的是這樣,這人比較刻薄??瘫∽匀皇钦l都不喜歡的,但有句話說藝術家到了一定境界變態也是正常的。所以她古怪的個性我也當做是她魅力的一部分了,因為她寫的真的很好??戳藥灼纳⑽暮螅犝f她寫了很多的小說像《傾城之戀》、《金鎖記》,所以一直很想看看這個“刻薄”的女人會怎樣刻薄的描寫與她格格不入的世界。
走到圖書館門口不遠,看到開門的大媽正在一邊開著玻璃門一邊用刻薄的話語在訓斥著圖書館的一個老師。我也搞不懂怎么回事,按理來說她一個樓層管理員應該不敢用這樣的口氣和老師說話。我不懂南昌話,他罵什么我聽不出多少。但那張因為瞪著眼睛難看的讓人憎惡的臉把“刁鉆刻薄”四個字刻畫的真是鬼斧神工。那個老師沒有說一句話。只是有一絲絲的厭惡掛在了寬厚慈祥的臉上。他沒有理會她說什么,徑直走進了圖書室。坐在了工作臺上??墒悄莻€刻薄的大媽還不肯放人,當著幾個借書學生的面,口沫橫飛的站在門口對著里面罵。走的時候,還邊走邊扭過頭來罵,好久圖書館才安靜下來。在圖書館沒找到張愛玲的小說,只看到了一本殘破的脫頁了的《張愛玲文集》,又多是我看過的一些散文。失望而歸,不過比這更讓人失望的可能是那位大媽,真的讓人很受不了。如果說這個時候我用的刻薄和剛剛形容張愛玲的是同義詞的話,那我就真是罪過了。
刻薄的人是說出了許多假寬厚的人的心里話的。張愛玲說了一句許多人的心里話:“年輕的時候,倒是敢說話,可是沒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會上有了地位,說出話來有相當分量了,誰都樂意聽他的,可是正在努力學做人,一味的唯唯否否,出言吐語忌生玲,總揀那爛熟的,人云亦云。等到年紀大了,退休之后,比較不負責任,可以言論自由了,不幸老年人總是嘮叨居多,聽的人不耐煩,任是入情入理的,也當做耳邊風?!痹趥鹘y觀念的束縛下,出于人際關系考慮,許多的人委曲求全的話有很多。這本不是什么錯,但是多少有些候會讓人難受。而刻薄的人往往直截了當的和你挑明了說,“我沒拿你的,你拿我的就是不對?!边@樣痛快了,聽的人又難受了,影響了人際關系。但這話也是很多人的心里話。
刻薄的人說真話,說真話需要不顧及或者不知道后果的勇氣。所以刻薄的人常常沒有長遠著想問題不會很心計,說話的時候不顧及世俗禮制,前程出路。而刻薄最常是用來形容女人的,女人感性多于理性,想問題是很難長遠。我覺得女人都是刻薄的!只是隱性與顯性之分而已。(我不否定本質上男人也刻?。?/p>
試想看電影的時候有幾個女的會對電影里面的大反派吝惜自己的刻薄之詞?因為那個時候無所顧忌,本性也就自然流露了。再想想在無所顧忌的年紀里幾個小女孩除夕之夜沒有新衣裳能不對父母‘刻薄’一番。( : )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論文(設計)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1。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及院、系審查后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用黑墨水筆工整書寫或按教務處統1設計的電子文檔標準格式(可從教務處網址上下載)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紙上后剪貼,完成后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
3.有關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寫,1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如2005年4月26日或2005-04-26。
4、畢業論文參考文獻的引注標準要參照《韓山師范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撰寫標準》(韓教字[2005]53號)執行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要論文嗎? 在寫作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過程中,不少同學有疑問: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要論文嗎?上學吧論文給大家整理了一份參考文章,提供一些參考,歡迎查看。
是一個匹配的過程,是以句為單位,如果一句話重復了,就很容易判定重復了。軟件是中國知網CNKI學位系統TMLC/VIP。其運作模式是將論文電子版輸入電子數據庫,然后數據庫會根據現有的所有存在的知網的或者網絡上的電子數據進行匹配,軟件檢測到如果有13個相同的字,就認為是雷同。
開題報告中的正文,在開題過程中是不會的,但是在論文答辯之后,學校會對論文進行,這個時候,如果開題報告的正文和論文正文是一樣的,那么會被的。
為了謹防論文之后沒有時間進行論文修改,大家可以到上學免費論文網站采用現在國內領先的系統:知網、paperfree論文、萬方、維普進行。
畢 業 論 文(設 計)開 題 報 告 1.本課題的目的及研究意義
研究目的:
張愛玲與電影有過長期親密的接觸,在小說寫作中創造性地化用了電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組合帶有豐富的視像性和表現力。文本以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為切入口,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意義:
本文通過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在體會張愛玲語言的現代性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1種獨特的審美方式,從不同的視角解讀張愛玲小說的表現手法。
2.本課題的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表現手法的研究主要從小說的電影畫面感、電影造型、電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張愛玲作品對電影藝術手法的借鑒技巧:
(1)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畫面感:《猶在鏡中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造型:《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何文茜);《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傾向》(申載春);《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手法》(張江元);《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手法的借鑒》(屈雅紅)等;
(4)研究張愛玲小說的死亡意識: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等
國外研究現狀:
海外研究對張愛玲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1階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標等人對她作品的介紹與評述第2階段1985年至今,輻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華文文學的影響研究分析和評價。1995年9月后,她在美國辭世后,海外學者多運用西方現代文藝理論來剖析。
3.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研究內容:
張愛玲的小說映照了1個陰陽不分、鬼氣森森的世界,恐怖鏡頭繁復繽紛,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擬鬼,她筆下的人物均飄蕩在凄冷荒涼的宿命軌道上。本文嘗試根據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根據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在學術界既有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從張愛玲小說、相關的研究書籍及其評論等出發,分析整理資料,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當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
畢 業 論 文(設 計)開 題 報 告
4.本課題的實行方案、進度及預期效果
方案、進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資料。重讀作品,確定論文題目,查閱相關資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師的指導下,擬定寫作提綱和開題報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論文修改。聽取老師意見,撰寫論文初稿,并交指導老師評審。
2007年4月:定稿。
預期效果:
本文結合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闡釋,嘗試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5.已查閱參考文獻:
書籍:
1、張愛玲,《張愛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達,《華麗影沉》【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張新穎,《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M】。北京:3聯書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類時空》【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吳戰壘,《電影欣賞》【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陳衛平,《影視藝術鑒賞與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聶欣如,《類型電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學術論文:
1、何文茜《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頁。
2、 李祥偉《丑趣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象》,學術論壇, 2005年第6期第140頁。
3、 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報,2004年第4期第38頁。
4、張江元《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手法》,涪陵師范學院學報, 第26卷第4期,第54頁。
5、屈雅紅《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手法的借鑒》,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頁。
6、何文茜《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 》,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4年02期,第39頁。
7、何蓓《猶在鏡中 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感》,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頁。
8、申載春《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傾向》,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頁。
9、吳曉,封玉屏《電影與張愛玲的散文寫作》浙江社會科學報, 2004年第1期第204頁。
網絡資料:
1、《恐怖情節心理分析》
2、《綻放在暗地里幾個唯美的驚惶意象》
3、陳文珊《女性月亮鬼氣試論《聊齋志異》對張愛玲小說創作的影響》
指導教師意見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院(系)審查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