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糾結的心情

糾結的心情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糾結的心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糾結的心情范文第1篇

青花瓷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其表面具有濃烈民族文化表征性的青花紋飾亦一直是設計師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靈感來源。筆者從設計心理學的理論出發,重新審視傳統青花瓷的青花紋飾,將青花轉化為一種“青花”視覺符號,從設計情感的感官、效能、理解三個層次,結合青花瓷的“形”“色”“質”“意”“神”“情”,逐一分析了國人心中的青花符號情結。

關鍵詞:

青花 符號 設計心理 情結

引言

在中國當代,“青花”已經成為古樸、高貴、典雅的代名詞,每每提及“青花”二字,便覺著有一幅淡淡檀香悠悠縈繞般的畫卷展開在眼前,“青花”在人們心中也確乎成為傳統文化的一種強有力的表征符號。如今市場上,借鑒、應用、拓展青花符號的設計作品不甚枚舉。在平面,包裝、產品,建筑,室內,廣告,媒體,服裝等領域,我們都可以捕捉到“青花”這一傳統文化符號的影子。為何“青花”符號這般深入人心并有如此廣闊的應用和市場?筆者從設計心理學中設計情感的三個層次:感官、效能、理解出發,逐一分析個中緣由。

1.青花符號的感官情感

感官情感,即事物作用于人的最基本的感覺系統所產生的情感。感官層面的情感多為低級情感,但卻是最為直接、并且難以抗拒的。這些設計的情感激發常最為直觀,效果也最為明顯,易于被一般大眾所理解和接受。就青花符號而言,感官層面的情感體驗包括“青花”之“形”和“青花”之“色”。

1.1青花之“形”

形,即形態。從器皿的體態來說,瓷器的飽滿圓潤,是中國人民乞求美好完滿美好愿望的典型反映。從紋飾來說,它更是中國水墨畫藝術的延伸,是另一種水墨畫的形式。青花作品運用其簡練的體態、夸張多變的裝飾手法以及精練概括的紋樣處理表達了世間萬物和人們的內心世界,是中國傳統繪畫文化的典型代表。

青花瓷的紋飾追求著線條的流暢以及筆力穩健,通過變化的線描和染色可以把不同的圖案包括山水、花烏、魚蟲、人物、飛禽、走獸等表現得淋漓盡致,有的喜氣幸福,有的安貧樂道,有的靜雅脫俗等,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氣息。講述著一個故事,表達著一種向往,彰顯著一種品格,寄托了一份情懷。如此款青花嬰戲紋碗(見圖1),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碗外壁以嬰戲為主題,繪制了20個嬰兒于庭園中玩鬧嬉戲的場景,神情姿態各異,空間襯以山石、松竹、柳樹、欄廊等,充滿童真與童趣。

1.2青花之“色”

色,即色彩。雅致清麗的青花瓷,其藍與白的用色,是區別于其他陶瓷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古人曾贊:“五彩過與華麗,殊鮮逸氣,而青花則較五彩雋逸”。

青花藍明凈素雅,青花白晶瑩純凈,體現了中國古老文化的古樸和含蓄,在視覺上帶給人們簡約飄逸的感官效果。藍與白的搭配是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的必然選擇,藍天白云、雪山藍天、白鷗藍海,都是自然最令人神往和陶醉的景色。藍色和白色的交相輝映,給人以通透澄明,心曠神怡的視覺效果。人類經過幾萬年幾十萬年的審美積淀,藍與白的結合成為自然最美的搭配之一。

藍與白是典型的布衣色彩,但美輪美奐的色彩搭配還不足以說明中國民間與中國文人墨客為什么獨鐘情青花。追根溯源,青花瓷在明朝初期達到歷史頂峰,回顧那段特定的歷史時期。明朝的庶民百姓、墨客文人,甚至于皇帝,都有一種清廉的情懷。希望朝廷和官員都能夠清清白白抑或一清二白,在這樣特定的心理作用的影響下,青花的藍與白成為這種清白情懷的寄托,從而超凡脫俗,精美絕倫。至于元代,青花瓷已經完全成熟,這與其中蘊含著的仁人、志士、庶民百姓、官員都希望有一個清白清廉的社會理想休戚相關。這就是元明青花瓷器的本質審美。

1.3青花之“質”

質,即質地。青花瓷的制作,在胎體上使用氧化鈷進行繪畫,后罩一層透明釉,晶瑩潔白,表面細膩光滑,溫潤如玉。清代的龔軾先生說:“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有來太極生。”對其質地的闡述真是恰到好處。這種純凈溫潤的質感,也成為廣大志士布衣所趨之若鶩得品格表征。如此款青花釉里紅松竹梅紋瓶(見圖2),瓶為斂口,短頸,豐肩,其腹下漸收,足部外撇。此款瓷瓶器型秀美,瓶壁以歲寒三友圖為題材。壁上以藍色的青花繪制梅樹枝干、松針、竹及山石,并以明度較低的釉里紅勾勒蒼老的松干和傲霜斗雪的梅花,尤其令人稱道的是畫面中以竹葉組成一首五言絕句詩:“竹有擎天勢,蒼松耐歲寒,梅花魁萬卉,三友四時歡。”以詩寓畫,畫中藏詩,匠心獨運。此瓷瓶所繪的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是明清瓷器中常見的裝飾題材。松樹長青不老,竹有君子之風,梅花凌霜傲雪,多以寄托古代文人高風亮潔的情懷。

2.青花符號的效能情感

效能情感,可以表征人的情感轉化為行為驅動力的效率。也可以表征事物對人作用的刺激力的強弱。這種刺激是需要經過大腦情感的綜合反映,從而對人的行為進行驅動與指示的。就青花符號而言,效能層面的情感體驗主要體現在“青花”之“意”上。

2.1青花之“意”

意,即意境。我國的民眾心理深受干百年來,儒家與道家文化的熏陶。儒家入世的思想強調倫理道德、人際關系、群體意識、社會責任等。然后儒學的“仁、義、禮、智、信”,道義與責任,不免讓現代的人們為生活生命中各種不得不追名逐利、為了生存而生活的事情所累。現代生產的自動程度日趨提高,機器雖然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的勞動,產生某種程度上高效的愉悅感,但同時也導致了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和對物理世界失去控制的無力感。人們在工作中承受過多、過大的壓力,這常常導致情緒低落、消極焦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期望適當地降低節奏,回歸原始狀態。而道家文化倡導的出世恰恰迎合了這種訴求。老子所提倡的“反樸歸真”、“見素抱樸”與儒學的圣智、仁義、巧利,形成互補,寧靜灑脫的情懷,給了人們精神的放逐與休憩,體現出一種放達與超脫,意欲何為,無為而為。

而青花符號作為承載這種內心期望的載體,再次成為了人們的情感需要。青花藝術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斷傳承和創新,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藝術工匠們辛勤勞動的成果。青花藝術在繼承了自身藝術價值的同時,發展到當代仍然能夠保持其古樸、自然、奔放、灑脫的本質,成為如今生活在鋼筋混泥土中,整天為了生計勞碌奔波的人們,寄托內心寧靜休憩愿望的良好載體。它講述了一段段塵封遠去的記憶,是古樸與沉淀的代表,讓人寧靜、休憩、緩慢與駐足。如此款青花魚藻紋蒜頭瓶(見圖3),瓶為直口蒜頭式,長頸,溜肩,圓腹,圈足。蒜頭部分飾以蓮瓣紋,其頸部飾花卉紋,肩部則飾一周卷枝紋,而腹部繪魚藻紋,魚兒追逐游弋姿態各異,并以淡色細筆繪制的水波紋做襯托,生動自然,淡雅而寧靜。還有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瓶為撇口,長頸,腹部圓鼓,圈足稍高略微外撇。瓷瓶的頸部繪蕉葉紋,下部則繪制卷草以及變形的如意頭紋,腹部為翠竹、芭蕉、洞石、花草和欄桿的主題圖案,靠近底部繪有變形蓮瓣,底足部繪朵花紋,已拍靜謐祥和,春意盎然的景象。

3.青花符號的理解情感

理解情感,即人的大腦對外物的屬性進行一種綜合的審視和處理所產生的情感。較高理解層面的情感體驗承載著設計物能在與人的互動中的文化傳遞,寄托著深遠的文化或傳統的意味。這種情感可以用青花符號的“神”和“情”來進行概括。

3.1青花之“神”

青花符號“形”、“色”、“質”、“意”的綜合作用向人們傳遞著一種“神態”。具有青花符號的物的使用,已不簡單是為了實現相應物的功能,更多的在于通過這些器物及使用過程,使人體在其中感受設計師所要隱喻傳達的文化意境,使人們產生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儒學提倡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八德;和“禮、義、廉、恥”的四維等提法,深深得根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道家以其辯證的思維、超脫的風度與道法自然的哲學,與正統的儒學既分庭抗禮,又相輔相成。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處下,以柔勝剛;清靜無為,順其自然。

所謂的溫婉仁義,端莊謙和,寧靜淡泊,道法自然……與“青花”符號清麗典雅古樸的神態是如此得相符,也是我國自古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志趣與情態。

3.2青花之“情”

青花,這一古老的符號,中國文化的表征,早已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態,它更承載著中華兒女從祖宗那兒遺傳下來的性格因子和思想因子,是有著悠悠歷史古文明的華夏兒女性格特征與心靈追求的外化。它能喚起民族的內隱記憶與情感共嗚,激發人們意識深處潛在的“本土記憶”,誘發客體的情感體驗,產生對這種熟悉元素的文化認同歸屬感。

在當代中國,青花符號作為一種從歷史風格中抽出的要素與象征符號,因其獨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標準,使得其參與的現代設計作品傳遞著一種獨特的文化氣質。在有機體對周圍環境刺激的選擇性知覺中,經“再認”與“文化匹配”的過程,能非常輕易得從“前注意力加工”中急速得跳轉至“集中注意加工”,具有極高的識別辨別性。

糾結的心情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新媒體 “80后” 懷舊 緣起 特征 意義

成長于改革開放中國中的“80后”被肯德基、麥當勞、日韓風包圍著。他們釋放自己的個性,追求時尚生活。然而讓人驚異的是,正是這群三十而立的80一代人卻開始懷舊了。

一、開始懷舊的“80后”

“80后”通指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這部分人目前大多數是在校大學生,或者剛進入社會不久。身處改革開放的和平年代,“80后”有機會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新鮮文化和事物并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特別是新媒體的出現,“80后”欣于加入到其體驗之中以滿足自己的情感體驗需求。

2008年2月,一段名為《80后的回憶錄》的視頻在一個多月里吸引眾多網友跟帖。19分鐘的視頻中,作者列出了“80后”熟悉的動畫片、電視、玩具等懷舊符號。在天涯社區、貓撲等論壇,“80后”網友紛紛以感動、懷念之詞跟帖,一場“80后”的集體懷舊便在網絡上拉開了序幕。

二、“80 后”懷舊的緣起和表現

隨著科技的發展,“80后”童年生活的眾多經典動畫形象,紛紛回到了人們眼前,尤其是《變形金剛》的熱映喚醒了“80后”的懷舊情緒。不謀而合的是,集體記憶、懷舊文化已經在商業文化和消費文化中悄然蔓延了。

(一)“80后”懷舊緣起

從九十年代中國的懷舊風潮興起以來,懷舊大潮進入到了都市社會的許多層面,電影、廣告、流行歌曲等視聽文化領域,“80后”的懷舊情緒被點燃了,而其開始懷舊的原因則是多方面的。

首先,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30年,對于“80后”的一代來說,他們成長的環境處于教育部門構建的英雄主義環境之下,同時文化產品在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機器貓、七龍珠等卡通片和圖書是日本文化產品的代表,而星球大戰和變形金剛也都是來自西方的舶來品。而對“90后”來說,可以選擇的東西多到來不及熱愛已經轉移了興趣。換句話說,“80后”曬出的童年的點點滴滴已然成為了該族群認同的記憶。

其次,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遷深刻作用于 “80后”的心理。生于1980年代前半期的一批人已經或逐漸結束“象牙塔”內的學生生涯,開始步人人生就業、婚戀時期,承擔家庭責任并成為建設當代社會的主流力量,同時,這也意味著他們也將直面當代社會轉型期中的種種問題和矛盾,例如房價上漲、戀愛婚姻、就業擇業等壓力。

最后,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裕,社會中理想缺失、道德失范、歸屬感喪失等使得 “80后”一代不可避免地受到殃及。當前,新媒體話語出于滿足人們獵奇的心態和情感體驗需求,對于“80后”來說,“曬”正形成一種個人聯合個人以對抗強大現實的方式,“曬”也成為一種個人尋找群體的聯絡方式。

(二)“80 后”懷舊情結表現

1、懷舊與創新相伴

以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媒介打破時空界限,將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感官符號通過觸摸屏幕、下載等無障礙操作方式傳達給“80后”,其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進一步操作和理解信息,增強了自由度, 滿足了情感體驗需求,無形之中將 “80后”這個特殊的群體緊密聯系在一起。此外,“80后”懷舊的形式廣泛運用在BBS、貼吧、博客等技術中,“曬客”們可以大量跟帖、回復、分享。簡言之,“正是現代科技彰顯了現代懷舊的美學本質,也使懷舊研究愈益穿透其社會學的表層,回歸到美學研究的道路上來。”

2、傳統與現代相容

“80后”懷舊將出現在生命中帶有特定時代氣息的玩具、文具、動畫、人物、流行話語等載體,通過新媒體等交互式平臺予以展示和交流,營造出一定歸屬感氛圍和尋求群體認同。但是“80后”曬童年等懷舊現象與其他方式的曬客文化逐漸向攀比、顯擺等庸俗化的方向發展不同,它似乎在堅持曬客文化的初衷方面表現得尤為執著。

3、消費主義與商品文化結合

“80后”集體記憶的復蘇不是簡單的將過去年代的存在原原本本地掘出,而是在抵抗“浮躁的商業氛圍”的同時,又被消費主義的商業運作同化了。例如,主要經營家居的香港“C.O.D”公司把“80后”懷舊情結運作了一把,公司提出了“懷舊是個好生意”的品牌理念,把各種懷舊商品都融為他們家居設計的必要元素:畫像、鐵水杯甚至大白兔奶糖都成為了設計中的構成元素,甚至當走進銅鑼灣的旗艦店時,消費者都可以昕到《夜上海》等極富懷舊韻味的音樂。

三、“80后”懷舊情結的社會學意義

我們總是奔走在路上,卻總在懷舊。新媒體載體為“80后”懷舊情結尋求到一個合理契機,“80后”懷舊的內容是原始的、傳統的,卻可以用極端的、現代的形式表現,滿足了自身組織與文化歸屬感。與此同時,懷舊營銷恰當的切入開始掌握話語權的“80后”一代人。他們本身就是懷舊風潮的締造者之一,也是這個風潮中走在最前沿的弄潮兒,他們心甘情愿的“被營銷”, 也是中國文化產業懷舊風潮中最有價值的消費者。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下,“80后”通過集體懷舊,重溫屬于群體的記憶。然而,如何在懷舊中吸取有價值的營養并做一些有意義的感悟是我們所期待的,因為在不久的將來,這一代人必將會成為國家建設的中流砥柱。

參考文獻:

[1]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尹定邦.現代設計社會學[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糾結的心情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心理因素;自殺死亡;農村青年;性別;心理解剖;橫斷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3.9, 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11)004-0302-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4.014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4):302-307.)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of gender-specific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young suicides

KONG Yuan-Yuan1,ZHANG Jie2,3

1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0,China 2Shando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Suicide Prevention Research,Jinan 250012 3SUNY College at Buffalo,NY 14222,USA

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Jie,zhangj@buffalostate.edu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rural young male and female suicides,and compare the influences of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suicide between rural young men and women.Methods:Sixteen counties or county-level cities in Shandong,Liaoning and Hunan provinc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Totally 392 suicides aged 15~34 years old were studied by using psychological autopsy method.Hierarchical Linear and Nonlinear Modeling (HLM) wa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OR value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by using 392 suicides and 416 controls with the same age range which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16 selected sites.Results:Rural young male suicides had more severe hopelessness,depression,and trait anxiety (P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factors;completed suicide;rural youth;gender;psychological autopsy;cross-sectional studies

(Chin Ment Health J,2011,25(4):302-307.)

國外現有自殺研究顯示女性自殺未遂率高于男性,但是自殺死亡率明顯低于男性[1]。我國女性自殺未遂率同樣高于男性[2-3],但自殺死亡率也略高于男性。目前,對于不同性別自殺死亡率差異的問題,國際上深入比較男女自殺死亡者特征的研究較少,尤其在國內幾乎沒有這方面的文獻報道。

Philips等認為農村致死性農藥的廣泛可及和當地醫療條件不能有效救治嚴重的農藥中毒導致了我國農村低自殺意圖、沖動性自殺嘗試行為的高死亡率,同時由于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嘗試低自殺意圖的自殺行為,這可能是我國女性自殺死亡率高于男性的一個很重要原因[4]。社會學者用扭力理論來解釋中國女性自殺的原因,認為農村青年女性面臨更多“男尊女卑”的傳統價值觀與“男女平等”的現代價值觀之間的沖突造成的扭力;對于農村已婚女性,自殺危險因素往往多與家庭生活問題相關,并且農村已婚女性的社會支持程度甚至低于未婚女性,是農村女性,特別是已婚女性高自殺率的重要原因[5-6]。本研究對農村青年男女自殺死亡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以及心理因素指標相關的自殺危險程度在農村青年男女間的差異進行了比較分析,以期對我國農村青年自殺死亡率性別比差異的原因進行有益地探索。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山東、遼寧、湖南3個省抽取16個縣/市(山東5個、遼寧6個、湖南5個),根據各縣/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死因監測系統提供的自殺死亡者名單,將2005年10月1日-2008年6月30日期間所有15~34歲自殺死亡者納入研究,同時從調查地點所有符合15~34歲年齡標準的居民中隨機抽取自殺死亡者的對照。共獲得392例自殺死亡者和416例對照。

1.2 研究方法

采用心理解剖研究方法。對于每一位自殺死亡者和對照,均選取2位知情人作為信息人。第一信息人通常為最了解死者信息的家庭成員,如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第二信息人通常為與死者關系密切的朋友、同學或者鄰居等。

本研究調查員均為公共衛生領域、心理衛生或精神衛生的專業人員,所有的調查員均接受了2005年10-11月在大連醫科大學進行的訪談問卷的培訓。調查采用面對面訪談的方式,每次訪談大約持續2~4 h。

1.3 工具

1.3.1 基本情況調查表

用于調查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居住狀況、軀體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家族自殺史等情況。

1.3.2 Beck絕望量表(Beck Hopelessness Scale,BHS)[7]

共20個條目,9個正向條目,11個反向條目,1~5級評分,總分范圍為20~100。用于評估目標人在最近1周(自殺者為自殺死亡前1周)對現實和未來抱悲觀預期的程度。該量表包括3個分量表:對未來的感覺、動機的喪失、對未來的期望。得分越高,絕望程度越高。

1.3.3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8]

共24個條目,可歸納為7類因子結構:焦慮/軀體化、體重減輕、認識障礙、日夜變化、遲緩、睡眠障礙以及絕望感,用于評估目標人在自殺前或者訪談前1周內的抑郁情況。

1.3.4 Spielberger特質焦慮量表

為狀態-特質焦慮問卷[9](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的分量表,共20個條目,其中11項負性情緒條目,9項正性情緒條目,1~4級評分,總分范圍為20~80。反映目標人經常的恐懼、緊張、憂慮和神經質的體驗和感覺,得分越高,特質焦慮程度越高。

1.3.5 Dickman沖動性量表(Dickman Impulsivity Inventory,DII)[10]

共23個條目,其中13個反向條目,總分范圍為0~23分。該量表由兩個分量表構成:功能性沖動(11項)和非功能性沖動(12項)。用于評定目標人是否存在沖動性人格特征,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沖動人格特質越顯著。

1.3.6 應對技能量表(Coping Response Inventory,CRI)[11]

用于測量目標人的應對策略。共48個條目,0~3級評分,包含兩大維度:積極行動應對和消極回避應對。積極行動應對包含4個分量表:邏輯分析、積極評估、尋求指引和支持、問題解決。消極回避應對也包含4個分量表:認知回避、接受或放棄、尋求代償、發泄情緒。本量表國內尚無中文版本,課題組已經對其進行了漢化,量表的翻譯及回譯由心理學專業人員反復修改后完成,并由1名在國外從事社會學具有豐富量表使用經驗的專家指導,確保翻譯準確,譯文忠實于原文。該量表內部一致性檢驗Cronbach α值為0.86。

以上量表在心理解剖研究中均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12-13]。

1.4 倫理學問題

本課題研究得到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院、山東大學、大連醫科大學及中南大學相應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現場每次訪談前均簽訂知情同意書,對于小 于18歲的受訪者,還取得其監護人的書面知情同意。

1.5 信息合成原則

(1)人口學資料,主要采用第一信息人提供的信息;(2)心理學量表的條目,如果兩個信息人提供的信息不一致,選取對于自殺者來說兩者之中較差(即絕望、抑郁、特質焦慮及沖動程度較高或應對技能較差)的一個;(3)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等,選取陽性值。

1.6 統計分析

軀體健康賦值標準:1=非常差,2=比較差,3=一般,4=比較好,5=非常好。

運用統計軟件SPSS 16.0進行數據分析。對計量資料進行正態性檢驗,根據數據類型采用t檢驗或Mann-Whitney U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

運用兩水平多層非線性模型探討自殺死亡影響因素危險程度的性別差異,結局測量為自殺與否,水平1逐一納入與自殺有關的心理特征變量(絕望、抑郁、特質焦慮、沖動性、應對技能)作為解釋變量,同時控制年齡擬合Logistic回歸模型;水平2以水平1解釋變量的偏回歸系數作為因變量,納入性別作為該層的解釋變量,模型如下:

2 結 果

2.1 一般人口學特征

根據性別將自殺死亡者分為兩組:男性214例,女性178例。與男性自殺死亡者相比,女性自殺死亡者已婚較多、家庭年均收入更高 (Ps

2.2 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評分的性別比較

2.2.1 絕望感、抑郁及特質焦慮

男性自殺死亡者在絕望感總分及其3個分量表得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總分、特質焦慮總分上,均高于女性自殺死亡者(表2)。

2.2.2 沖動人格與應對技能

男性自殺死亡者在消極回避應對維度的接受或放棄分量表得分高于女性,而在發泄情緒分量表得分低于女性(表3)。

2.3 心理因素指標相關的自殺危險程度的性別比較

積極應對中的“問題解決”能力、消極應對中的“尋求代償”能力對農村青年女性自殺死亡風險的降低作用顯著高于男性(P值分別為0.032和0.019)。消極應對中“認知回避”和“發泄情緒”兩種應對方式對農村青年男性自殺死亡風險的增加作用顯著高于女性(P值分別為0.038和0.002)。其余各因素對農村青年男女自殺死亡風險影響程度相近(見表4)。

3 討 論

探討危險因素對不同性別自殺死亡者的影響,不僅需要對不同自殺危險因素在男女自殺死亡者中的暴露率、評分高低進行比較,還應該評估同一危險因素對自殺死亡風險影響程度的性別差異。然而,同一危險因素對男女自殺風險影響程度的比較,無論根據性別分別擬合模型還是把性別和危險因素同時作為自變量擬合模型,均不能較好地解釋危險度的性別差異,因為前者兩個模型中男女自殺危險因素的OR值未經標化不適合直接對比,后者雖然有可能檢驗性別與危險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否存在,卻不能分別獲得同一危險因素對男女自殺風險影響的OR值。筆者借助多水平非線性模型,在同一模型中比較暴露于相同危險因素下的男女自殺死亡風險的差異,可以彌補以上方法的不足,更好地解釋相應的現象。

李獻云等對男女自殺未遂者特征的比較發現,兩者多數與自殺有關的關鍵特征相似[14]。而本研究男女自殺死亡者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的比較結果顯示:男性自殺死亡者具有更高的絕望感、抑郁水平及特質焦慮程度,應對技能“接受或放棄”分量表的評分男性自殺死亡者顯著高于女性,“發泄情緒”分量表的評分顯著低于女性。“接受或放棄”和“發泄情緒”反映消極回避應對能力。消極應對策略得分越高反映個體心理發展不成熟的程度越高,在生活中表現出一種神經癥性的人格特點,其情緒和行為均缺乏穩定型,自殺風險往往相對較高。也有研究認為發泄情緒只與社會適應不良有關的,而與自殺沒有關系[15]。此外,應對方式也與男女性格特點有關,Patricia等對青少年群體的研究表明,女生傾向于向年長者傾訴,遭遇應激時較男生更常使用求助的應對方式,而男生更傾向于使用退避的應對方式以及問題指向性應對[16]。

在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方面,自殺死亡主要危險因素在農村青年男性自殺死亡者中評分更高,自殺危險程度的性別比較多數沒有顯著性差異,而個別具有顯著性差異的心理危險因素也是對男性自殺風險的影響程度更重。對于這種結果可能的解釋是:由于農村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嘗試低自殺意圖的自殺行為[4,17],而高致死性自殺方法的方便易得,致使部分女性的自殺嘗試行為最終變成了自殺死亡。如果上述假設成立,那么由于女性自殺死亡者中自殺嘗試者的比例較多,而低自殺意圖的自殺嘗試者很多是“正常人”,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農村女性自殺死亡者與自殺相關的關鍵心理因素的評分或危險度比男性自殺死亡者低。

4 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心理解剖研究方法完全依賴于信息人提供的信息。信息人對研究對象心理狀態、心理特征的評估存在較強的主觀性,此外信息人的回憶偏移,或者信息人出于某種原因隱瞞自殺者的某些信息等,可能干擾獲取信息的真實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進一步開展男女自殺死亡和自殺未遂行為特征和危險因素的比較研究,這對根據不同性別人群的自殺危險因素特點,分別開展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Pearson-Nelson BJ,Raffalovich LE,Bjarnason T.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on suicide rates in 71 countries,1950-1999[J].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2004,34(3):328-336.

[2]李獻云,許永臣,王玉萍,等.農村地區綜合醫院診治的自殺未遂病人的特征[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10):681-684.

[3]Hamton K,Heeringen K.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M].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Ltd,2000:49-64.

[4]Wang SY,Li YH,Chi GB.Injured-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an under-recognised public-health priblem[J]. Lancet,2008,372(12):1765-1773.

[5]張杰.自殺的“壓力不協調理論”初探[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11):778-782.

[6]Zhang J.Marriage and Suicide among Chinese Rural Young Women[J].Soc Force,2010,89(1):311-326.

[7]孔媛媛,張杰,賈樹華,等.Beck絕望量表中文版在青少年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10):686-689.

[8]湯毓華.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220-223.

[9]鄭曉華,舒良,趙吉風,等.狀態-特質焦慮問卷在長春的測試報告[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7(2):60-62.

[10]管琳.Dickman沖動量表中文版在農村使用的信度、效度檢驗[D].大連醫科大學碩士論文,2008.

[11]Moos RH.Coping:concepts and measuring procedures[J]. Z Psychosom Med Psychother,1988,34(3):207-225.

[12]Zhang J,Wieczorek WF,Jiang C,et al.Studying suicide with psychological autopsy:Social and cultural feasibilities of the methodology in China[J]. Suicide LifeThreat Behav,2002,32(4):370-379.

[13]Zhang J,Conwell Y,Wieczorek WF,et al.Studying Chinese suicide with proxy-based data: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methodology and instruments in China[J]. J Nerv Ment Dis,2003,191(7):450-457.

[14]李獻云,費立鵬,及惠郁,等.為什么女性自殺未遂率顯著高于男性[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3):191-195.

[15]Curry JF,Miller Y,Waugh S,et al.Coping responses in depressed,socially maladjusted,and suicidal adolescents[J]. Psychol Rep,1992,71(1):80-82.

[16]Patricia C,Broderick CK.Coping style and depression in early adolescence:relationships to gender,gender role,and implicit beliefs[J]. Sex Roles,2002,46(7):201-213.

糾結的心情范文第4篇

通訊作者:刁雅潔

【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心力衰竭與血清脂聯素的相關性。方法 參閱近年來的有關臨床研究資料。結果 多數臨床資料顯示,血清脂聯素水平可隨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不全分級的遞增而明顯升高;少數臨床研究顯示相反的結果;另有資料顯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根據冠心病分類不同呈動態變化。結論 血清脂聯素水平是預測CHF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但尚不成熟,尚需進一步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及基礎實驗的研究。

【關鍵詞】 慢性心力衰竭; 血清脂聯素; 綜述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種復雜的血流動力學、神經內分泌代謝紊亂的臨床綜合征,是各種心臟病的嚴重階段。脂聯素(APN)是由脂肪細胞特異性分泌的一種脂肪細胞因子,多種研究顯示其參與了心力衰竭的發生、進展、愈后及神經內分泌的激活,但具體作用機制和環節尚不明了。因此研究脂聯素在心衰中的作用機制成為熱點。本文就兩者的研究現狀做一綜述。

1 慢性心力衰竭(CHF)主要病理變化與認知現狀

1.1 心衰的病理變化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機制極其復雜,目前已經明確心力衰竭發生發展的實質是心室重構和神經內分泌及細胞因子激活。心室重構本身是由一系列復雜的分子和細胞機制造成的心肌結構、功能和表形的變化,其特征為:(1)病理性心肌細胞肥大,導致心肌細胞收縮力降低,壽命縮短;(2)心肌細胞凋亡,這是心力衰竭從代償發展為失代償的轉折點;(3)心肌細胞外基質過度纖維化或降解增加以及心室形狀的改變:橫徑呈球形。在初始心肌損傷以后,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多種內源性神經分泌和細胞因子激活,其長期慢性激活促進心室重構,加重心肌損傷和心功能惡化,又進一步激活神經內分泌和細胞因子,形成惡性循環。

1.2 心力衰竭的研究現狀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種復雜的血流動力學、神經內分泌代謝紊亂的臨床綜合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壓病、瓣膜疾病等,其中冠心病占50%以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血流動力學異常一直被認為是心力衰竭發生發展的機制,然而異常血流動力學的糾正盡管能改善心衰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卻不能改善心衰的病程和預后,據數字統計,住院患者年均死亡率仍然在30%~50%,5年死亡率保持在40%~60%,5年存活率25%(男)~38%(女)。八十年代后,隨著分子生物化學的發展,心衰發生發展機制的深入研究,認識到心衰發生發展的實質是心室重構和神經內分泌及細胞因子激活。所以目前的研究轉變為:從短期血流動力學、藥理學措施轉為長期修復的策略。治療的目的不僅僅是改善癥狀,更重要的是針對心肌重構的機制,防止延緩心肌重構的發展,阻斷惡性循環,從而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其關鍵是阻斷神經內分泌的過度激活,阻斷心肌重構。因此,研究神經內分泌因子在心衰中的作用和機制成為當前的熱點。

2 CHF患者血清APN水平

多項研究證實,脂聯素參與了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變化,參與了心力衰竭的發生、進展、愈后,參與了神經內分泌的激活,但其具體作用機制和環節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就臨床研究資料有以下幾種結果。

2.1 大多數研究顯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聯素水平顯著升高,且隨著慢性心力衰竭NYHA分級發生變化:NYHA分級越高,血清脂聯素含量越高,當心力衰竭的程度減輕時,血清脂聯素的水平亦隨之降低[1~4]。

2.2 少數臨床研究資料顯示相反的結果: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聯素水平低于健康對照組,且隨著心功能損害的嚴重程度而下降更明顯[5]。該研究對象為住院患者100例,病因包括擴張型心肌病、缺血型心肌病、高血壓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所選患者按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分組,心功能Ⅱ級34例;Ⅲ級32例;Ⅳ級34例。

2.3 有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無心功能不全組血清脂聯素水平明顯降低,為(4.79±1.61) μg/ml,而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組血清脂聯素水平顯著升高,為(14.22±5.34) μg/ml,正常對照組為(6.98±1.62) μg/ml,P<0.001,血清脂聯素水平隨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不全分級的遞增而明顯增高(P<0.01)[3]。另有研究結果顯示,在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穩定型心絞痛(SAP)、冠狀動脈疾病(CAD)、急性心肌梗死(AMI)中血清脂聯素的水平呈動態變化;CAD組血清脂聯素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ACS明顯低于SAP及正常對照組;AMI在發病和早期恢復中,可能起到抗炎、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的作用,并參與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構[6]。由此可見,APN的水平與CAD的類型有關。

3 脂聯素在心衰中的作用機制

脂聯素的抗動脈粥樣硬化、抗炎、抗血栓形成、改善胰島素抵抗、調節能量代謝等作用機制已經被證實,但目前的研究結果還不能解釋心功能不全患者脂聯素的水平為何會隨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而升高,且隨著心力衰竭程度的減輕而下降。目前研究有以下幾種觀點:

3.1 心衰時能量消耗增加,伴有脂質代謝紊亂。脂聯素加快脂肪動員,促進產生更多的游離脂肪酸和β羥丁酸等酸性物質,因此有人推測:高脂聯素水平可能是心衰患者機體高消耗狀態的一種標志[3],亦可能是機體對體脂改變的一種生理性保護反應[6],是疾病嚴重程度的一種代償。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心衰患者因營養攝取不足和吸收不完全,伴隨著能量代謝障礙。

3.2 高水平的APN是通過激活AMPK途徑調節能量代謝,發揮改善心肌代謝的作用。APN主要通過與相應受體結合從而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過氧化物酶體增值物激活受體(PPAR)來發揮生物學功能[7]。

3.3 研究發現,APN能夠抑制轉化生長因子β1,阻滯纖維化的發生,轉化生長因子β1基因表達上調是脂質沉積的始動因素[8]。心力衰竭的病理變化是心肌細胞外基質沉積,膠原量增加,膠原網受到破壞,心肌組織過渡纖維化導致收縮和舒張功能障礙。

3.4 有研究表明,利用重組APN可以阻止因負荷過重和腎上腺素能誘導的心肌細胞肥大,特別是阻斷AMPK途徑導致心肌細胞肥大的信號轉導,從而阻止心功能惡化。在由AMPK低下介導的壓力負荷過重和糖代謝時受損的小鼠中,APN缺乏將促進其心肌重構,補充外源性的APN可能逆轉APK缺乏引起的小鼠左室肥厚和心臟擴大。另有研究表明,用腺病毒介導的APK治療APK缺乏的小鼠可以減少壓力負荷過重所致的心肌重構,其機制也是通過AMPK阻止導致心肌肥大的信號轉導,從而防止心肌細胞肥大。除此之外APN還能抑制超氧化物產生,提高內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從而起抗增殖作用,和對抗β腎上腺素能激活作用,而這些方面都與心肌重構密切相關。

3.5 有研究顯示,APN可以通過AMPK信號傳導和IR的途徑來抑制心肌細胞肥大和細胞凋亡,心肌間質纖維化及繼之的心肌重構導致的心衰[9]。也有人發現,APN是通過抑制NOS和NADP氧化酶的表達及進一步的氧化自由基的損傷,促使心臟免受缺血再灌注的損傷[10]。有人在心梗小鼠的模型中發現,APN通過增加梗死邊緣帶的毛細血管密度抑制心肌細胞肥大,減少梗死區心肌細胞凋亡,抑制梗死邊緣心肌間質纖維化,從而改善收縮功能不全[11]。

有人認為心衰患者APN水平升高、究竟受何因素影響、參與心衰哪個病理環節,尚無明確定論,但是其參與的分解代謝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積極作用:(1)分解代謝過程中為增強心臟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2)參與了體質量減輕的作用環節,間接達到降低心臟負荷的作用[12]。

4 影響心衰患者血漿APN水平的主要因素

APN的表達受遺傳、種族、性別、年齡、肥胖、吸煙、飲食、藥物等多種因素影響。有研究比較同等體重的高加索白人與亞洲黃種人群及黑人,高加索人仍有較高的脂聯素水平。不同性別的人脂聯素的水平也存在差異,女性高于男性,其原因是雄激素可降低APN的分泌;吸煙者血漿APN水平明顯低于未吸煙者[13];胰島素可以增強脂肪細胞的APN分泌;過氧化物酶增殖物受體激活劑-噻唑烷二酮類(IZDS)可以明顯增加胰島素抵抗病人血漿脂聯素水平;某些降壓藥物及他汀類降脂藥物可以刺激APN表達[3]。

5 展望

脂聯素作為一種新型的脂肪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為心衰的發生、進展、預后、治療效果的評估提供一個新的方向。有研究者提出,血漿脂聯素的水平可以作為預測心衰變化趨勢的獨立指標。但是綜合上述不同的研究結果,以及對脂聯素的合成、分泌及受體等多種作用的確切分子機制尚未明了,筆者認同多數研究者的觀點:血清脂聯素水平雖然是預測CHF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但尚不成熟,尚需進一步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及基礎實驗的研究。

參 考 文 獻

[1] Tamura T, Furukawa Y, Taniguchi R, et al.Senm adiponectin level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 failure.Circ J,2007,71(5):623-630.

[2] 宋浩明,沈玉芹,張筱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聯素與腦鈉、白細胞介素-6、C反應蛋白的水平及其關系.實用醫學雜志,2009,25(15):2464-2465.

[3] 潘桂林.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血清脂聯素水平與炎性介質的相關性研究.安徽:安徽醫科大學第四臨床學院,2009.

[4] 張凱.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脂聯素水平的變化以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預研究.湖南:中南大學,2007.

[5] 王瑞英,楊娜.血清脂聯素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變化及與心功能的相關性研究.中國藥物與臨床,2009,9(2):100-101.

[6] 金雄杰.脂聯素與冠心病及其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心血管病學進展,2009,30(1):122-125.

[7] Ding G, Qin Q, He N, et al. A diponectin and its receptors are expressed inventricular card iom yocytes and up regulated by activation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JMOL CELL Cardiol,2007,43(1):73-84.

[8] 薛建波,楊麗.脂聯素與肝纖維化.醫學綜述,2007,13(2):116-118.

[9] Shibata R, Izumiya Y, Sato K, et al. A diponectin Protects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systolic dysfunction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no.J MoI CeLL CardioI,2007,42(6):1065-1074.

[10] Tao L, Gao E, Jiao X, et al. Adiponectin cardioprotection after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volves the reduction of oxidative/nitrative stress.Circulation,2007,115(11):1408-1416.

[11] Shibata R, Izumiya Y, Sato K, et al. Adiponectin protects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systolic dysfunction follom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J MoI CeLL Cardiol,2007,42(6):1065-1074.

[12] 王萍,王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聯素的表達.山東醫藥 2009,49 (29):15-16.

糾結的心情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譜、白介素;臨床診斷

病毒感染導致心肌出現局限性或者彌漫性炎癥,稱之為病毒性心肌炎。在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過程中,病毒的直接損傷、機體的免疫反應,以及細胞因子的共同作用,導致患者出現類似感冒癥狀,或者嚴重性心衰、心律失常,甚至導致猝死[1]。所以,對于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中,通過白介素和心肌酶譜的檢測,探討對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間,我院診治的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3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30例觀察組患者入院前均有不同程度發熱、腹瀉病史,均符合2005年心肌炎心肌病專題研討會紀要的診斷標準,均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18.5~63.5歲;30例對照組研究對象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18.0~63.0歲。在年齡、性別方面,兩組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1.2.1 心肌酶譜測定方法 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分離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

1.2.2 白介素IL—18、IL—6檢測方法 利用雙抗體夾心的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借助相關試劑盒(購自深圳晶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在450nm波長下,測定IL—18和IL—6水平。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IL—18、IL—6水平,以及CK和CK—MB水平均明顯升高,P

3 討論

病毒性心肌炎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以柯薩奇B病毒為主的病毒感染,侵犯心肌組織,導致局灶性或者彌漫性的心肌間質滲出、心肌纖維細胞的變性、壞死,以及溶解等疾病[2]。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伴有心包、心內膜炎等癥狀,從而導致心功能異常,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癥狀差異性很大,病程也長短不同,但是預后都相對較好,也有部分患者由于遷延不愈,心臟代償性擴大,最終發展為心肌炎后心肌病[3]。

肌酸激酶(CK)作為心肌組織的重要調節酶,除了存在于心肌組織外,還存在于腎臟遠曲小管,以及腦組織中。CK是M亞基和B亞基組成的二聚體,可以形成多種同工酶,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就是主要作用于心肌的同工酶,具有器官特異性,分子量相對較小,在心肌受損早期就可以出現CK—MB的快速升高,但持續時間短,下降速度快[4]。

IL—18作為新型多效型細胞因子,通過巨噬細胞、枯否細胞,以及角質細胞等的活化,產生IL—18,參與機體的炎性反應,以及相關免疫應答,誘導單核細胞分泌腫瘤壞死因子[5]。IL—18主要是通過刺激T細胞分泌腫瘤壞死因子,而IL—18本身并沒有抗病毒作用,但與心肌免疫損傷有一定的相關性。有報道稱,人單核巨噬細胞產生IL—18的同時,被感染細胞也會快速凋亡,表明IL—18有免疫損傷作用。

IL—6作為糖蛋白中的一種,廣泛存在于活化的B細胞、靜止T細胞,以及NK細胞的表面。正常情況下,由于內皮細胞持續分泌,所以人血清中含有相對較少的IL—6。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尤其是急性期,在病毒的刺激和誘導下,單核巨噬細胞為主的免疫活性細胞產生并釋放大量的IL—6,導致血清IL—6水平顯著升高,增強機體對感染病毒的清除作用,發揮對機體的保護功效。

本研究中,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IL—18、IL—6水平,以及CK和CK—MB水平均明顯升高,P

參 考 文 獻

[1] 林艷.心肌酶譜及其比值與肌鈣蛋白定量測定對兒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價值.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2):154—155.

[2] 陸秋芬,許之民.急性病毒性心肌炎C反應蛋白的變化及與心肌損傷指標相關性研究.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7,6(2):134—136.

[3] 陳四毛.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IL—8、TNF—α水平的變化研究.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6):930—931.

相關期刊更多

大家健康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吉林省衛生廳

阿來研究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四川大學

社會觀察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社會科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喜德县| 新闻| 呼和浩特市| 治县。| 彭泽县| 海南省| 嘉义县| 高安市| 枝江市| 焉耆| 浦城县| 凤冈县| 陆良县| 尼木县| 绍兴市| 荔浦县| 桐乡市| 嘉黎县| 大竹县| 寿光市| 中超| 海林市| 高邑县| 临夏市| 清涧县| 始兴县| 连州市| 连江县| 黎平县| 湾仔区| 永和县| 长子县| 徐汇区| 囊谦县| 容城县| 蒲江县| 博乐市| 张家界市| 阜城县| 南汇区|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