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屈原的古詩一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新批評法;神話—原型批評法;解讀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5-0158-02
一、細讀《登幽州臺歌》
唐代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是中國古詩的名篇,對此詩的闡述也是多不可計,但其中的解讀多是用傳統的批評方法。本節擬從新批評的文本細讀入手,輔以韋勒克的“四層面分析法”,對此詩作更系統的分析。
1.聲音層面。《登幽州臺歌》在聲音層有自己特點,它擯棄常見的絕句形式,采取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此詩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形式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同人的呼吸一樣,仿佛讓人感受到了作者胸中抑郁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音節就比較舒緩流暢,似乎寄予了一層嘆息幽怨之思。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造成了聲音層面的張力,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2.意義層面。《登幽州臺歌》在語言上明白如話,是古詩中表達上最接近口語的一首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完全是詩人站在城樓上脫口而出的想法。“古人”、“來者”都是非常通俗詞語。“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因感覺天地之無窮而生命的短暫,詩人不自禁而悲痛難忍,這也是直抒胸臆的寫法。這首古詩上下二闕,上闋用詞簡約,抑郁中帶有一種氣勢,下闋節奏舒緩,哀嘆中似有一種悠長,表達非常曉暢簡潔。《登幽州臺歌》是詩人情感的直接抒發,但在以含蓄為主要寫法的古詩中實際上卻取得了“陌生化”的審美效果。此詩的情感并不是單一明晰的,詩中蘊含著詩人對人生短促的哀痛,對建功立業的渴望,這悲傷與希望之間極具張力,形成了古詩中不可多得的崇高的美學形態。
3.意象、隱喻層面。意象是一首詩文體風格的組成部分,是作品表現的核心部分。《登幽州臺歌》詩中的意象質樸無華,但卻有著深厚的審美內涵,達到了返璞歸真的藝術境界。“幽州臺”是此詩具有提綱挈領作用的一個意象,給詩歌帶來深厚的歷史感。“古人”和“來者”是兩個對比強烈的又帶有時間性的意象,詩人已洞察到作為一個人在歷史上的處境:古人皆已逝去,而未來尚無法預料的事實。“天地”是一個極具廣闊視野的意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然而天地是無法言語的。詩人面對滄桑的歷史和蒼茫的天地,他的感受是復雜的,苦悶、孤獨、悲涼、迷茫一齊涌上心頭,而詩人又通通將這些感受都融入了“涕下”的意象中,唯有以沉默示之了。
4.象征、神話層面。一首偉大的詩篇總是散發著永恒的魅力,因為它所揭示的問題或情感是永遠值得后人深思的,《登幽州臺歌》正是這樣一首偉大的詩篇。詩人是站在幽州臺上吟唱出他的偉大篇章的,然而他所揭示的問題無論在任何情境中都是困擾著人的,特別是在困境中,那就是人的意義問題:人的生命飄忽而逝,如何才能確立人在茫茫天地中存在的價值?“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建功立業與寄意山水成為古代中國文人墨客的兩種志向,然而二者之間并不一定能達到一種平衡。作者意識到二者之間的斷裂關系,才吟唱出如此悲壯蒼涼的詩篇。現實是殘酷的,但人還是要在現實中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據。這究竟是什么,詩人也很疑惑,在詩中進行追問。世界最初是無意義的,然而人必須尋找出其中的意義,這是一個永恒的悖論,而在中國揭示這樣悖論的詩人卻不多。
二、《登幽州臺歌》“天”意象原型及演變分析
天意象在中國文化觀念中有獨特的意義,在哲學、文學、社會觀念中發揮重要作用。天意象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的上古神話當中,如創世神話“開天辟地”、“女媧補天”等,此時的“天”意義上更多指自然之天。從老莊開始,“天”經過哲學理性的批判,開始成為人的意義場所,“天人合一”的哲學理想,成為中國文化獨特的意義概念。到了屈原時期,“天”意象的審美性得到確立和發展。但“天”意義的確定性也開始遭到了懷疑,屈原就發出了震耳發聵的《天問》。屈原之后,“天人合一”的觀念逐漸成為文人安身立命的依據所在,“天”就完全成了物質之天,變成審美客體。然而“天”、“人”之間始終是存在裂痕和危機的,陳子昂就撕裂了“天人合一”的溫情面紗,喊出了雄渾悠遠的《登幽州臺歌》,豐富了詩、文天意象的內涵。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開篇詩人就刻畫了一個缺乏意義支撐的孤獨者形象。人在噩運當中,先前所確定的一套意義大廈就有可能傾塌。面對蒼茫的天地,仕途不幸的詩人無法確立人在天地間的價值,只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了。
面對事業上的失意,詩人陳子昂既不愿意藉著老莊所確定的逍遙路線潛心寄情山水,也不會像屈原一樣以死抗爭,他更希望能在另一種境遇中獲得重生。這里,“天”既不是審美客體,也不是意義的給定者,“天”是自然之天,沒有被人化的“天”,是人與天的一次意義斷裂,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次意義回轉,是在特殊境況下積淀著民族文化心理的集體無意識的一次閃現,“天”仿佛回到了原型的最初狀態,讓人仿佛在詩人哀痛的吟唱中體驗到原始先民們在克服自然,賦予意義,創造生活時的艱辛,展現出在不同時代的人們所共同面對的主題,而更能體會隱藏在天意象背后更為豐富的內涵。
三、兩種批評方法的比較分析
新批評側重對文本細讀的能力,運用這種批評方法必須對文本有一定的鑒賞力,通過對文本語言、意象和整體結構上的一些解讀,獲取文本較為確定的美學意義。但是新批評完全切斷文本跟外界的關系,使解讀的廣度和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神話—原型批評則側重對文本當中的重要意象進行剖析,找到意象的原型而挖掘出意象豐富的內涵,因為其中暗含了一個民族的偉大精神歷史。使用這種批評方法則更注重批評者的文化歷史的知識,以便能考察意象原型,并對原型內涵作一定概括。這種方法的不足也是非常明顯的,對于一般的讀者,這種批評固然能挖掘深層的文化內涵,但是并沒有幫助他們整體地獲得一首詩的確定意義。當然,如果既能從內部進行審美的分析,又能從外部進行文化的解讀,那么這樣的批評才更全面。
參考文獻:
[1]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傅道彬.晚唐鐘聲——中國文化的原型批評[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3]彭慶生注釋.陳子昂詩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4]袁珂,周明.中國神話資料萃編[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
[5]龔世學.中國古典神話中“天”的原型意義解讀[J].理論導刊,2008,(3).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典詩詞 鑒賞技巧
在古典詩詞鑒賞方面,外國的專家曾說過,作為教師,不能把自己的教學思路施加給學生,逼迫學生順著自己的賞析思路走,而是應該鼓勵啟發學生們去打開自己的大腦,尋找自己的鑒賞思路。中國是詩的國度,從人人皆知的《詩經》、屈原的《楚辭》到唐詩三百首等等都詮釋著中國古詩文化的光輝燦爛。目前,我國已經將古典詩詞的鑒賞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試內容,因此,我們不但要去感受體會古典詩詞所特有的意蘊美、語言美,而且還要學會對古典詩詞的鑒賞技巧,這樣才能幫助我們的學生應對考試并取得優異的成績。下面是對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兩個方面的鑒賞技巧的一些總結。
一、中國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
中國的古典詩詞都包含著詩人的某種情感,但現在的學生沒有處在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因此他們無法體味和把握詩詞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去準確理解詩詞,那么老師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將學生學過的或者常見的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總結分類,這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參考,還可以使他們迅速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總的來說,中國古典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歌頌,氣勢磅礴,言辭優美;二是對人生的感慨,如離愁別緒、人世間的愛情、親情以及友情的慨嘆;三是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滿腔抱負,卻又無法施展的憤懣。
那么,我們如何把握詩人的感情呢?首先,我們可以從詩人所處時代來入手,詳細了解那個時生的事情、特點以及詩人的狀況,這樣能幫助學生把握詩人的情感;其次,我們需要進入詩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著哀愁,以鴻雁和燕鵠來表達自己的志向等等,這些都是詩人通過事物來抒情。在進行詩詞鑒賞時,能抓住這些物象也能幫我們進入詩人的情感。
因此,在進行古典詩詞鑒賞時,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將以上兩個方法滲透到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慢慢積累詩詞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二、中國古典詩詞的表現手法
讓學生了解并學會了中國古典詩詞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后,他們就能準確地對一首古詩詞進行鑒賞了。現將中國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總結如下:第一種是正與反的對比,例如在詩詞中經常出現的理想與現實的對比;腐敗與清廉的對比;達官貴人與平民百姓的對比等,詩人通過這種對比手法來表達這首詩詞的思想,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種是詩人常常借用某種人物或者某種事物來襯托某種事情,來彰顯社會的某種風氣,來表達自己的某種主張或觀點。第三種是將虛實結合起來,給人一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朦朧感覺。比如說在一首絕句中,作者可能前兩句寫的是實際的景象,而后兩句作者可能會發出一些議論,這些議論就為虛,告訴人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種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擬人等,使作者要表達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容易被我們捕捉,也更容易使我們靠近這些大師級人物來感觸他們的境界。第五種是借助景色的描寫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詩詞中,任何一句描寫景色的詩句,其實都是在表達作者的一種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陽樓》,他借岳陽樓的景來表達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雄心壯志;再如,唐代崔顥的《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借描寫黃鶴樓的景色來抒發人去樓空的凄涼之情。
在初中語文古典詩詞的鑒賞中,如果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這些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的話,這將會給予他們極大幫助,能夠使他們很快地理清鑒賞思路,看懂詩詞所要表達的內容。
三、結語
總而言之,古典詩詞作為我國古代的文化奇葩,我們對其的鑒賞應該是一種高層次、高要求、高水準的閱讀。古典詩詞作為一種藝術,其內蘊豐富,意義廣泛。因此我們在進行古詩詞鑒賞時,必須體味它的語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鑒賞教學中,應將分析詩詞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運用的表現手法結合起來,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若將兩者分割開,那鑒賞就不會很完美。本文僅僅是我對初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的粗淺總結,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對學生多加培養和訓練,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古詩詞 名言名句 教學 真善美 探索“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1司馬遷如此之說絕妙極了。遍覽古代詩詞,都離不了“真”和“情”并且“向善”之心滲透在字里行間。針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古詩詞和當前新課改所推行的美育、德育、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與各位共享。
一、古詩詞中的“真”
(一)親情美
“詩言志、歌詠言”,古詩詞中的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這種美是一種真實的、內在的、深厚的、內涵的。我們應讓學生們沉溺于、感染于這種人性美以陶冶他們的“美”的情操。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總共寫了兩個意象“線”和“衣”、三四句寫母親的動作和心情、生花之筆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者運用比喻,對比手法寫出了母愛的偉大,自己的渺小,這首充滿淳真感情的佳作,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一顆感恩之心,和自己永遠無法完全回報的羞愧之情。“母愛”、“孝敬”“感恩”,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在新時期教育中敲得很響,的一曲《白發親娘》、劉和剛的一首《我的老父親》,讓千千萬萬的觀眾流淚,這就是親情。孟郊的《游子吟》小學、中學、大學學生每一個知識階層都應反復回味。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遠在他鄉的王維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用質樸、簡潔、扼要短短七個字,把思親之情躍然紙上,其“真”情表露、文學魅力勝過樣樣灑灑萬言的一封家書。
(二)友情美:
友情之美佳句更有千古絕唱,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等。“桃花”、“潭水”,“知己”、“天涯”,“玉壺冰心”,這些千古名句字字都凝聚著朋友的離別之意、思念之情……這些描寫友情之美的佳句,放在當前青少年犯罪率升高,弒親人、朋友事件頻頻爆發的時代來學,是一種道德的呼喚、是對人性美的一種歌頌。中華幾千年美德,親情友情是多么重要啊。
(三)愛情美
現在的高初中學生已不是以前的談“情”色變的時代,處于青春萌動期的學生,現在缺少的不是“情”的信息,而是老師的正確引導,他們該不該“愛”“什么才叫愛”。對于古代的愛情詩中有文學價值的精華篇目高中課本并沒有回避。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元稹《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秦觀《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處。”……從這些古詩詞中提煉的愛情佳句數不勝數。他們的愛是醇厚的、思念是永恒的。這些佳句能千古流芳,體現了亙古不變的人間“真愛”之美。
“高天上流云、有晴也有陰……莫道人情冷、將心來比心、一人添上一根柴,頑石也能練成金”,親情、愛情、友情,只要人間真情在,這個世界就會更美、更好。古詩詞佳句鑒賞,“真情”教育盡在其中。
二、 古詩詞中的“善”
如果說“真”是只從客觀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所表現出來的資深的必然性和規律性,那么“善”是倫理學范疇中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調整人與人之間的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道德規范,體現了人類普遍的愿望和要求。親情、友情、愛情“善”都蘊于其中,那種感恩之心、那種思念之情、那種離別的傷感、那種純真的愛情處處留下“善”的足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只要真情在善舉處處存。
我們贊美“微善”之時,怎能忘記那種有大愛、大善、大志、大德愛國詩人的千古忠心。屈原《離騷》有“長太息以掩涕兮、愛民生之多艱。”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山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陸游有《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還有辛棄疾、岳飛……這些愛國詩人,他們的赤膽忠心、他們的豪邁情懷、他們渴望“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等報國之志溢于言表,他們才是大善、大德,他們的澤被后世后人的不單單是文學上的美,是他們的“死后猶能化碧濤”的“一腔熱血”。
三、 古詩詞中的“美”
親情、愛情、友情的詩為真善美,豪情滿志的愛國詩句為大真、大善、大美,二者皆蘊藏著人性之美。豪情滿懷為美、感物傷懷亦為美;鶯歌燕舞為美、月落烏啼亦為美。
【關鍵詞】古詩詞;民族音樂;教學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璀璨文化,自開天辟地以來,那些動人的傳說與優美的風情,伴隨著文人高風亮節的身影,形成了千古流傳的偉大詩篇。而中國古詩詞就是這浩瀚文化海洋中的一輪巨浪。中國古詩詞以其發展歷史悠久,語言純粹精練,文化內涵豐富,意境優美,意趣深遠而堪稱為中華文明的瑰寶,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因此,古詩詞教學中精心挑選與所講的古詩詞相關聯的民族音樂來貫穿于教學之中,能觸發學生的感情,也能借曲融情,從而使學生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在古典詩詞的課堂教學中滲入民族音樂,將會烘托出高雅的藝術氣氛,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從而提高學生鑒賞水平,高品位理解古詩詞恣肆的韻味,使學生在美妙的樂曲中感受“美”,起到烘托文章主題的作用,達到動人心弦的效果。一曲《滿江紅》表達了壯懷激烈的愛國熱情,磅礴氣勢,令人感情激蕩。蘇軾的《水調歌頭》對月亮的奇思妙想,讓人盼望圓月和歡聚,讓人難以入睡。因此,在中學古詩文的教學中,根據古詩的內容,配以相適應場景的民族音樂,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達到在音樂中享受到古詩的音韻美、語言美、修辭美,進而體會到古詩有嚴謹的結構形式和完美的藝術形象。如教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師在范讀時就可以配上其《高山流水》樂曲,悠揚的樂曲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抒發了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的高尚感情。《過故人莊》這是一首把田園美景與悠然自我的心境進行了完美統一的佳作。教師可以選用民樂《苗嶺的旱晨》開頭部分作為背景音樂,在學生齊聲朗讀時配入,并啟發學生進入朗讀中所描繪的場景中,享受到真美。教師引導學生把握音樂美的內容和特點,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在美妙的樂曲氛圍中感受“美”的情趣。
古詩詞原本就與音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先秦到兩漢絕大多數詩歌是要和樂演唱或者舞蹈的.《毛詩序》云:“詩言志,言之不足,則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就說明古代詩歌與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課堂教學在優雅的民族音樂欣賞中潛移默化地融入古典詩詞風雅的意味,能讓學生體會到古典詩詞獨特的人文情懷。
首先,從中國古代的詩歌形式的產生來看,我國古代詩歌形式中的詩、詞、曲、賦無不與音樂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國古代,《詩經》和歷代的詞曲都曾經是配樂歌唱,隨著詩歌的發展,雖然與音樂逐漸分離,但仍保留了音樂的某些特性。《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類。這個分法也恰恰是按照音樂來分的。先說“風”,周朝的統治地區主要在北方一帶,因此它的經濟、文化等都主要集中在北方,它的詩歌采集也主要是在北方地區。所以“風”中所記述的詩詞多是北方民歌。再說“雅”,雅是相對于俗而言的。所謂俗是民俗,民間的,大眾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它是有別于士大夫的“雅”文化而言。“雅樂”也就是是儒家所說的“正音”,是帝王的,統治者的,文人的音樂。最后一個“頌”,是祭祀。這個祭祀不僅僅包括自己的列祖列宗還包括天地之神,整個宇宙。因此,我們可以說詩歌與音樂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在學習與樂曲《漁舟唱晚》審美意境相似的古詩,如教學《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和《知江南》:“聞聽江南是酒鄉,路上行人欲斷腸。誰知江南無醉意,笑看春風十里香”時,播放古曲《漁舟唱晚》或《煙雨唱揚州》能使學生產生對江南美麗山水的聯想,感悟音樂與詩歌的意境,增強對民族音樂的審美感受。
其次,詩詞本身的音樂性決定了詩與樂密不可分。古代詩詞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了大批優美的詩、詞、曲、賦,這塊芬芳絢麗的園圃令人著迷,令人神醉。每每徜徉其中,都會有各種感受,而其與音樂的內涵與外延的結合,又顯得相得益彰。也正是這種詩情樂韻的結合,使學生獲得了感知音樂美和鑒賞詩詞美的能力,在音樂情感的體驗與詩詞意韻抒發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讓音樂走進古詩詞課堂,不僅能夠提高個人的文學素養,輕松地領悟古詩詞的魅力,更能讓中國古詩詞這一非物質遺產更好的傳承。詩本是最富音樂性的語言藝術,“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和諧的音韻,鮮明的節奏是詩歌賦予的氣息,它所特有的音樂靈性是其它體裁文學無法比擬的。總之,詩歌與音樂在韻律、形象、節奏等方面具有共通點,詩歌具有音樂性。例如《詩經.關雎》、屈原的《九歌》等詩詞作品在當時都是要演唱并且伴舞的。《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思就是說《詩三百》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我們可以從下面一段記述中看出當時詩與歌乃至舞是不可分離的,《詩經.毛詩序》中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虞書》上也講:“詩言志,歌永言。”也是說的如此。及至唐代、宋代的雅俗之樂都是要配以詩詞和樂而唱的。比如李白的《清平調》,這是依曲填新詞,專為楊貴妃而作的。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其二,“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空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其三,“名花傾城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意,沈香亭畔倚闌干。”后傳聞李白獲罪是因此三首詩而起。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并不是每一首詩詞都是可以和樂而歌,詩在最初階段是作為歌詞而呈現的,而后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由于詩詞與音樂自身的發展需要,兩者才逐漸分離。
在悠久的中國文學史上,古詩詞浸潤著民族音樂的審美意趣,古詩詞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輔以優雅的音樂融入其中,更能培養學生跨越時空聯想、想象能力。在教學“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和馬致遠筆下的《秋思》時,如能播放《蘇武牧羊》或《昭君出塞》等簫獨奏的民樂,效果更佳,讀者會在低沉的音樂中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那曠野之中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釣和一個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癡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而《秋思》中所描寫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那種凄涼、幽靜而深邃的意境也將展現得淋漓盡致。
古詩詞以其獨特的情感寄托、豐富的描寫內容、奇妙的韻律節奏讓多少文人墨客傾心于它們的創作,讓多少百姓醉心于它們的品讀。它的價值趨向、情感意境,直接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任何民族民間音樂似乎難與古典詩詞歌曲相媲美。與民歌、戲曲等其他中國民族音樂形式相比,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文人雅性是超越于其他形式的。在歷史的沿革中,由于古典詩詞歌曲與文學之間的親緣關系,它深受文人墨客的審美取向的影響,成為文人寄意托寓的一個載體,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傳統文人的價值觀、哲學思想,因此使得它更為陽春白雪,成為一種古有的“雅樂”。而詩歌較強的寫意、抒情性將會促進樂譜風格雅致與樂曲妙曼,更能體現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任意揮灑、自由率真、融合天籟、舒卷自如、簡淡沖遠的審美追求,
關鍵詞: 李白詩歌 藝術特色 浪漫主義手法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最杰出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文學天才。李白以其非凡的自負和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造的浪漫情懷,充分體現了盛唐士人的時代性格和精神風貌。李白的詩歌創作充滿了發興無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氣勢浩瀚、變幻莫測的壯觀奇景,又有標舉風神情韻而自然天成的明麗意境,美不勝收。杜甫稱贊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種無比神奇的藝術魅力,確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特色。他的詩歌,不僅具有最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內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統一。
一
與其浪漫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手法相聯系,李白詩歌中頗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壯美景象。李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于風景秀美的祖國山河的描繪與歌頌。他走過很多地方,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觀奇遍諸岳”;他對祖國的壯麗山河無比熱愛,他善于用藝術的筆觸來表現那些美麗的景物,以引起讀者的想象和喜愛,那些詩篇讀起來都非常動人。他所喜愛的自然景色也并不是那種引導人遠離現實棲遁山林的悠閑靜謐的“圖案”,而是那種像“崢嶸崔嵬”的蜀道,“勢拔五岳”的天姥山,“登高壯麗”的廬山,等等,他喜歡那種雄偉壯麗,令詩人胸襟開朗的廣闊的景色。他說:“李太白周覽四海名山大川,……故其為詩疏宕有奇氣。”自然景色的壯麗也影響了他的詩歌特色的形成。例如下面的一首《望廬山瀑布》(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他用單純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寫出了壯美的自然景色,“銀河”的比喻也是非常新鮮具體。坡稱贊這首詩:“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這首詩的確是將飛流直下的瀑布的景象生動地呈現出來了。
二
李白寫過很多描寫自然景物的詩,這些詩都是富有那些景物本身的具體色彩的,這就要求作者不僅把握他所描寫對象的具體特點,而且用動人的形象和詩的語言來加以表現。在表現手法上,他也是多樣的,并不重復的。例如另外一首寫廬山瀑布的詩,《望廬山瀑布》(其一):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前面一首是遠望景象,寫出了在陽光下面,滿山煙霧,瀑布直下的壯觀。這一首卻是登峰近看,對于水流的急湍更容易領會了;從近處舉首仰觀,瀑布顯得尤其壯偉。
他也常用一種夸張的手法來形容所寫的景象,例如《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箭射東海。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云作臺。”這和我們所熟知的“白發三千丈”,“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等詩句一樣,都是屬于一種夸張的表現。這種寫法可以使他所寫的對象非常突出,特別在寫雄偉壯麗的自然景物時,可以使景物有開闔動蕩的效果。這種夸張的寫法又常常和他的豐富的想象聯結起來,有時還運用一些神話傳說,這就形成了一種“壯浪縱恣”的多彩的筆鋒,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這是構成他詩篇的一種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因素。
他還常常把描寫的對象加以“人格化”,賦予感情的機能。例如他的名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不只人在看山,敬亭山也在不厭地看人了。此外,如“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都是這類例子。創作中,他沒有把自然景物只當做描寫或刻畫的對象,而是把豐富的想象和誠摯的感情結合起來,讀來就更富于感染的力量。沈德潛評價時說:“太白落想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濤浪自涌,白云舒卷,從風變滅。”這是形容李白詩的豪放飄逸的風格的。這種風格的形成當然和他的思想性格,遭遇經歷都有極密切的關系,但他把詩中所要表現的內容也賦予了與之相應的優美的語言和結構,豐富的想象和動人的形象,這就使他的詩在藝術上也達到了高度的成功,具有感人的力量。
三
除了對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象的描繪與歌頌外,李白的詩中表現最多的是一種對于自由和擺脫社會羈絆的渴求,一種對滿足與既成秩序的庸俗人們的藐視和一種對于有才能的人在社會上的得不到應有尊重的憤慨。這些思想常常借飲酒高歌的行為或游俠求仙的向往表現出來,而且這種表現常常是非常強烈的。《懷仙詩》說:“堯舜之事不足驚,自余器器直可輕。巨鱉莫載三山去,我欲蓬萊頂上行。”他看不慣世間的庸俗和污濁,因此才以神仙為寄托。“吁咄哉!仆書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萊,極目四海,手弄白日,頂摩青穹,揮斥幽憤,不可得也。”這說明他有憂愁,而求仙的目的正是為了“揮斥幽憤”。
但神仙畢竟是一種幻想的存在,并不能解脫他日常生活中的憂愁和憤懣。“求仙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賢圣既以飲,何必求神仙”。求仙只給他一種對于理想生活的期望,而飲酒則可以直接寄托他的傲岸情緒,使他得到一種豪縱的。李白是一個豪放的人,他不愿意沉浸在憂思中,于是一方面飲酒行樂,慷慨懷古,嘆息人事的無常,為自己解懷,一方面他仍有高度的自信,像他自己所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這也同時說明了李白的飲酒行樂并不完全是一種頹廢享樂的態度。他的“憂思”中當然含有他個人的成分在內,但也絕不是專為自己而發的;他看不慣那種是非賢愚不分的昏暗的現實。在詩中,他對當時的社會有如下的描述:“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嫫母衣錦,西施負薪。”《古風》第五十首也說:“流俗多錯誤,豈知玉與氓!”對這種是非顛倒、善惡不分的社會現實,他感到實在無法容忍,這就是他憂思的主要內容。他雖然想“濟蒼生”,但在當時來講只能是空話,于是就更沉湎于酒了。他的思想也是不斷發展的,經過長期現實生活的磨煉,他對當時的政治和社會認識得比較清楚了,這種精神明顯地表現在他的創作上面。因此,我認為,李白詩雖然在風格和表現方法上都是富有浪漫主義精神的,但因為他根本上是從現實出發,所以也鮮明地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現實的面貌。可以說,他的作品給我們提供了古典作品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很好典范。
四
在創作的過程中,詩人的感情往往如噴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瀉,其間裹挾著強大的力量。因此,在詩體的選擇上,他較少運用多有限制的律詩,而偏愛便于縱橫馳騁、隨意抒寫的以樂府歌行體為主的古詩,尤其是七言歌行。而且,這一類詩體在李白那里,比前人更為放縱自由。例如《蜀道難》大量運用長短不齊的雜言,劈頭就用了獨特的句式:“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接下去忽而五言,忽而七言,時而短至三四字,時而又長至十幾字,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在句式的屈伸變化中把詩人的激情一步步推向。明朝胡應麟《詩菽》說:“古詩窘于格調,近體束于聲律,惟歌行大小短長,錯綜闔辟,素無定體,故極能發人才思。”可以解釋為什么李白喜愛寫樂府歌行。他是一個性格豪放的人,他不能容忍詩歌形式給予內容表達的任何約束,他對詩歌的見解和主張是這樣,他的詩歌創作也是這樣,這就形成了他詩篇中的那種“清水出芙蓉”的自然單純的風格。
五
這種自然單純的風格,與他所用語言的樸素平易是分不開的,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他那些脫口而出、不加修飾的詩,常呈現出透明純凈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茍同于世俗的高潔人格。
如《山中與幽人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像這種明白如話的句子,在他的詩中是很多的。這也是構成他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李白詩中也有許多運用典故和比較難懂的地方。他吸收了自詩經以來的古典作品的營養,從而構成了他藝術特色的有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