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跳房子游戲規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field packs, and it was thought that hopscotch would improve their foot work.3 Roman children imitated the soldiers by drawing their own boards, and creating a scoring system, and“hopscotch” spread through Europe.
Today, hopscotch is a backyard game enjoyed by children (and lighthearted4 grownup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of course,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name for it. In China, it’s called “tiao fang zi”, for the boards look like a drawing of a house. In Netherlands, they call it “Hinklebaan”. Maybe children in Netherlands play it with Heineken5 beer cans. In Mexico, it is called “bebeleche”, meaning “drink milk”. Do they play it while drinking milk? It’s quite weird!
幾千年前,羅馬士兵用跳房子來測試力量和速度,有時候他們能夠背負重物跳至100英尺之外!跳房子曾用于軍事訓練。羅馬步兵身穿全副盔甲,背負野戰背包跑完全程,他們認為跳房子有助于提高步兵的步法。羅馬的小孩子模仿士兵們,自己畫上格子,自創計分系統,于是“跳房子”游戲傳遍歐洲。
如今,跳房子游戲是世界各地的孩子(以及童心未泯的成年人)都喜歡在庭院中玩的游戲。當然,這個游戲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名字。在中國叫做“跳房子”,因為那些格子看起來就像一棟房子。在荷蘭,人們叫它“Hinklebaan”,大概是因為荷蘭的孩子用喜力啤酒罐來玩。在墨西哥叫做“bebeleche”,意思是“喝牛奶”。難道他們一邊玩一邊喝牛奶?好奇怪!
Do remember, though playing hopscotch and jumping around can help develop your body’s coordination and agility, hopscotch should not be played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due to the fact that jumping is very hard on the developing bones and tendons of children.6 Too much stress on these areas early in life can lead to
painful knee problems later in life.
Snake hopscotch. Instead of drawing the most common straight course, try drawing a course that curves on the ground like a snake. This will make it more challenging for kids to keep their balance.
Snail hopscotch. The beautiful spiral-shaped7“snail” hopscotch course is said to originate in France and it has more squares and rules for playing. In this game players must take turns
hopping to the centre of the spiral and out again. Each time a player does this successfully, she then gets to write her initials8 on one of the
squares. The initialed square then becomes that player’s resting space, but must be avoided by all other players. The game ends when it is no longer possible to hop over the resting spaces to make it to the centre.
Alphabet hopscotch. This game is great for teaching kids how to spell! Using chalk, make a square on the ground that is six 16-inch squares across and six 16-inch squares down. In each square, randomly place a letter of the alphabet until all of the letters have been used, leaving empty squares scattered throughout.9 To play, you can start by just jumping the alphabet in order, then you can vary the game by trying to jump from letter to letter, spelling out different words.
Well, what more challenging and fun hopscotch can you play?
切記,雖然玩跳房子和蹦跳有助于促進四肢協調和身手靈敏,但不宜長時間地玩跳房子,因為彈跳可能損傷孩子正在發育的骨骼和肌腱。幼年時期對這些身體部位施加太多壓力可能會導致日后膝蓋疼痛等問題。
蛇爬格子:與最普通的筆直路線不同,蛇爬格子是要在地上畫出彎彎曲曲的線,形狀與一條蛇相似。這更鍛煉孩子保持平衡的能力。
蝸牛爬格子:據說,漂亮的螺旋狀蝸牛爬格子源自法國,這個游戲的格子和游戲規則比較繁多。游戲中,玩家輪流跳到螺旋線的中心,然后再跳出來。每當玩家成功完成一次,就可將自己名字的首字母寫到任一格子中。然后這個寫有自己名字首字母的格子就成了她的歇腳地,而其他玩家必須繞過這個歇腳地。當所有玩家都不可能再繞過別人的歇腳地跳入螺旋線中心時,游戲就結束了。
字母跳房子:這個游戲是教孩子拼寫的好辦法!用粉筆在地上畫出一個大方格,橫豎分別為六個邊長16英尺的小正方格。在每個格子里,隨機寫上字母表中的任一字母,直至把所有字母都填進格子里,剩下的空格子散落各處。游戲開始時,你可以先按照字母表的順序來跳,然后變換游戲玩法,從一個字母跳到另一個字母,拼出不同的單詞。
好啦,你還會玩哪些更有挑戰性和更加有趣的跳房子游戲呢?
單詞卡片
1. nostalgic: 對往事懷念的,懷舊的。
2. military: 軍事的,軍用的,武裝的。
3. armor: 裝甲,盔甲;field pack: 野戰背包。
4. light-hearted: 輕松愉快的,無憂無慮的。
5. Heineken: 喜力啤酒,荷蘭知名啤酒品牌。
6. agility: 靈敏,靈活;be hard on sth.: 可
能損傷,可能損害某物;tendon: 肌腱。
7. spiral-shaped: 螺旋狀的。
丟沙包
“丟沙包”曾經風靡南北,是一個經典的群體性游戲,極受男孩子歡迎,也有不怕痛的女孩子參與,但大多數只有做觀眾的份兒。
丟沙包的玩法有很多,其中最流行的一種是先在曬坪或空地上劃好一個大圓圈,將參與者按抽簽的方法分成甲乙兩組,一組站在圈外,一組站在圈內。毫無疑問,圈內的人已被團團圍困。圈外的人一聲令下,大家紛紛將手上的沙包扔向圈內的人。如果擊中圈內的人的腳部,被擊中的人便要淘汰出局,必須走出圓圈。
直到最后一個人被擊中淘汰為止,最后兩組互換,游戲重新開始。圈內的人沒有沙包,赤手空拳,還要遭到不斷飛來的沙包襲擊。他們跳躍躲避,寧可讓沙包擊中身體,也不愿意讓沙包擊中腳部。沙包雖然不大,但圈外的人為了準頭,并不吝惜力氣,打在身上也很痛。不過,孩子們玩得興起,那點痛也算不了什么。在這種玩法中,誰堅持到最后,誰便了不起。但圈中人紛紛淘汰出局,最后只剩下一個,遂成了眾矣之的,沙包紛襲如雨,左支右絀,任由他如何靈敏,終究要被擊中腳部。
還有一種玩法也很常見,同樣是在地上畫上一個大圓圈,通過抓鬮之類的方法,選出一個“犯人”,投入圈中。在這里,那個圈子就要表示監獄,倒是頗有畫地為牢的意味。圈中人可就慘了,圈外所有人的沙包紛紛向他擲去,他可以躲,也可以接,但沙包紛落如雨,雙拳難敵四手,只聽得噗噗連聲,身上早被擊中了十下八下。
他被打中,也是白打。他唯一的應對方法,就是像八臂哪吒一樣,雙手瘋狂揮舞,希望能接住一只沙包。只要他能接住,便能得到解放,提前出獄,否則要一直被沙包擲下去。當圈中人出來,游戲告一段落,要重新挑選“犯人”,再重新開始。這種玩法相當野蠻,盡管十分刺激,很少有女孩子敢于參與。當然做投手就很不錯了,就怕不幸被關進牢里。
老鷹捉小雞
老鷹捉小雞,俗稱“黃鷂吃雞”,又叫“黃鼠狼吃雞”,是一種多人參加的益智娛樂游戲,在戶外或有一定空間的室內進行。這種游戲,對發展學生靈敏性和協調能力,培養學生合作練習,合作意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多人游戲,游戲方法為:游戲開始時前先分角色,即一人當母雞,一人當老鷹,其余的當小雞。小雞依次在母雞后牽著衣襟排成一隊,老鷹站在母雞對面,做捉小雞姿勢。游戲開始時,老鷹叫著做趕雞動作。母雞身后的小雞做驚恐狀,母雞極力保護身后的小雞。老鷹再叫著轉著圈去捉小雞,眾小雞則在母雞身后左躲右閃。游戲規則,若老鷹用手拍著小雞的身子便算捉到了,小雞便要從隊里退下來。一場游戲結束后,重新分配角色,上一輪被抓到的小雞則成為下一輪的老鷹角色,開始新一輪的游戲。
以石頭、剪子、布定出老鷹、雞媽媽、小雞仔。蘿莉雞媽媽后面依次是小雞仔,老鷹不抓雞媽媽,只能突破雞媽媽的防線,抓住最后面的小雞后,老鷹為勝。雞媽媽為了防止老鷹抓住自己身后的小雞仔,可以張開雙臂,盡量攔住老鷹,不要抓捕住自己身后的小雞仔們。雞媽媽在攔的同時,可以大聲喊著老鷹從哪邊過來了等話語,告訴自己身后的小雞仔們。雞媽媽的身體為防止老鷹的捕捉,可以左右移動,在雞媽媽身體左右移動的同時,雞媽媽身后的小雞仔們也隨著以相同方向來轉動,萬一老鷹突破了雞媽媽的防線,快要抓住最后面的小雞仔時,小雞仔立即蹲下,雙手捂住耳朵,這樣老鷹得重新站在雞媽媽的前面,游戲就不得不重新開始。而老鷹一旦突破了雞媽媽的防線,右手抓住了最后面的小雞仔后,就算是老鷹為贏,游戲就得從石頭、剪子、布那兒重新開始。
老鷹抓小雞的游戲玩起來非常簡單。選擇一片平坦、空曠的地面,面積根據人的多少來決定。選好地方后,幾個人以石頭、剪子、布,或者先是手心、手背等形式,分出老鷹、雞媽媽、小雞仔來,游戲就可以開始了。
老鷹抓小雞的游戲特別簡單,沒有更多的花花銷,沒有現代孩子們愛玩的游戲玩具那樣復雜,但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排成一隊的“小雞”們,他們之間必須要配合好,大家齊心,隨著雞媽媽那個人而動,隨叫停而停,不然的話,最后面的小雞就容易被捉到。
跳房子
跳房子又稱為跳方陣、跳方格。跳房子活動因為是用一條腿支撐跳動,故青海等地俗稱“瘸房房”。
跳之前,先在地上用有色石塊畫出連在一起的方格,有正方形、長方形,也有長方形與半圓形相結合的,近幾年來還有演變成飛機形狀的。
參加跳房子的人數不限,形式有兩人輪換跳,幾個人輪流跳,多人分成兩組輪換跳等。
跳時先將一片狀石塊或用粗瓦片磨成的圓片(也有用沙包的)放在第一方格外,跳者全神貫注,用一只腳將石塊輕輕踢進第一格內,然后單腳跳進第一格內,用支撐腳將石塊踢進第二格。
依次進行下去,直至將石塊踢過全部方格。如果中途累了,可以在規定的“老窩”方格內休息片刻。如果有人在踢的過程中出現石塊壓線、出格或石塊連穿兩格的現象,算失敗一次,下一輪重新從第一格跳起。先到達終點的,要把石塊放在腳背上,輕輕地走出方格。先完成全套動作者為勝,負者要接受勝者的處罰。
也有的地區跳房子時,全部格子跳完后,可以自由選擇一格,據為己有,下次跳至該處時,可雙足著地休息片刻后再跳:其他人或瓦片到這個地方時,必須躍過或踢過,不準入境。當一方占格子超過一半時就算勝利。
民間游戲是游戲的一種形式,它淵遠流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玩法不一。大多數民間游戲配有朗朗上口的童謠,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娛樂性,而且民間游戲的玩具材料簡單,玩法易學、易會,具有很強的隨機性、挑戰性和競爭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勝、好滿足的心理,深受幼兒的喜愛。如何讓傳統游戲回歸孩子的游戲生活,幫助孩子找回民間游戲在他們身上應有的價值,我們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一、對民間游戲進行搜集整理分類
大多數的傳統兒童游戲的教育價值和社會文化功能是公共的。因而在搜集整理、傳承傳統游戲時,我們都是盡可能地考慮選擇符合幼兒學情的,最大限度地體現傳統游戲的趣味性、綜合性、開放性和時代性特征,我們對收集的幾十種傳統游戲進行了整理,去其糟粕,選其精華,讓幼兒接受健康向上的游戲,如“炒黃豆”“木頭人”等游戲適合小班幼兒玩;“揪尾巴”“踢沙包”“跳皮筋”等適合在中、大班玩。
二、大膽創新,賦予民間游戲新的活力
“傳統的東西也要體現時代的脈搏。”持著這樣的觀點,我們在繼承發揚兒童傳統游戲玩法和意義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教育思想,結合所處地域特點、生活環境以及幼兒的興趣點,對游戲的活動材料、場地布置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編與創新,使其更符合當代兒童的發展所需。
1.游戲材料的創新
民間游戲具有就地取材、簡便易行的特點,我們在游戲材料上注重當地自然鄉土、廢舊材料的合理利用,努力做到“變廢為寶、一物多用”。如,在游戲“挑小棍”中,我們利用吸管、一次性筷子等廢舊物品作為游戲材料,讓幼兒自由選擇,這樣不僅增強了游戲的趣味性,而且使游戲有了不同的難度,增強了游戲的挑戰性和刺激性。如,在玩民間游戲“抽陀螺”的時候,教師就為幼兒準備了大小不同、長短不等、材料不同的陀螺和繩子,引導幼兒在玩的過程中主動去探索問題,從中找出最適宜的材料,從而提高幼兒的問題意識,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材料的創新豐富了游戲的玩法,也開啟了教師和幼兒的智慧之門,使得民間傳統游戲更具生命力。
2.游戲玩法的創新
民間游戲是民間孩子們自己創編的游戲活動,從游戲的選擇、材料的利用,到角色的分配和情節的發展,都由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點來完成。因此,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會自由商定一些新的規則和玩法,使游戲滿足不同幼兒的水平,讓每個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快樂與發展。如,“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原來的玩法是“小雞”被捉到后就被罰下場,有的幼兒由于在游戲中跑得慢或躲閃能力差,很快就被捉到罰下場,然后被關在“雞籠”里等待游戲結束,失去了游戲的機會。我們發現這種現象后,與幼兒商量改變了游戲規則,就是場上的“小雞”在躲閃跑的過程中只要用手碰一下被罰下場的“小雞”,他就可以復活重新上場游戲,從而為伙伴創造了多次游戲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預設與生成的相互交融。有些玩法是教師和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憑靈感挖掘出來的。如,在大班幼兒玩“踩高蹺”時,開始不滿足于在平地上穩步前進,他們想尋找新的挑戰,當看到其他幼兒在玩“頂沙包”的游戲時,一幼兒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地說:“我們在頭上頂著沙包踩高蹺走,看誰走得又快又穩!”大家高聲叫好,這個提議得到了認同。在這樣的互動中,踩高蹺有了多種玩法:曲線走、跨椅子走、走獨木橋……幼兒也在不同難度的挑戰中獲得體能、智能的發展。游戲玩法的不斷創新給幼兒帶來了此起彼伏的刺激和挑戰,他們在一次次的嘗試和超越中,得到了鍛煉和滿足。
3.游戲場地布置的創新
關鍵詞:課間游戲活動;大班幼兒;自主性;組織策略
短短的課間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是非常向往的,但對于老師來說卻是十分頭疼的。在這段時間里,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而老師卻要時刻緊繃“安全”這根弦,既要顧及幼兒的安全,又要顧及運動量,真是有點顧此失彼。如何組織好幼兒的課間游戲活動,讓他們“適度地動”“有益地玩”呢?我們進行了《優化大班幼兒課間游戲活動組織策略的研究》,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組織開展一些活動,從中尋找合理的策略,助力幼兒的積極發展,通過研究,初步探得一些策略。
一、資源篩選策略
課間游戲內容適宜與否直接影響著幼兒課間活動的質量。于是在課題實施初階段,我們充分尊重每個幼兒的意愿,通過發放調查表,讓幼兒和家長一起討論什么游戲適合在課間玩,什么游戲不適合在課間玩,爸爸媽媽愛玩的課間游戲是什么等。通過調查交流,我們篩選出了適合大班幼兒的課間游戲內容,如智力迷宮、拼圖、魔方、七巧板、紙球紙棒、自制打地鼠、套圈等。另外,我們還把民間游戲引入課間,如挑花線、挑小棒、擠囡囡、編花籃、跳房子、丟沙包、抬花轎、斗雞、石頭剪刀布等。在收集到的游戲中,我們進行了合理而科學的篩選、取舍,力爭做到既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齡特征,又符合我班的實際情況,為孩子所喜歡和接受。同時,幼兒在調查交流的過程中也體會到:課間游戲可以如此豐富多彩,富有樂趣,參加課間活動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
二、環境創設策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兒童已不再是在教師的指揮下游戲,而是游戲的主人。應為兒童準備符合其發展需要、能促進其發展的游戲環境。”只有立足孩子基礎設置的環境,才是調動孩子本真的環境,亦能促進幼兒與環境在交互作用中獲得自主發展。
首先在場地分配上,我們根據孩子的身心特點以及游戲運動量的大小,把課間游戲分成室外運動類和室內益智類兩大類。室外運動類有跳房子、編花籃、跳皮筋、套圈、繩子等;室內益智類有挑花線、挑小棒、石頭剪刀布、拼圖、迷宮等,這樣的分類很自然地把課間活動的場地以及人員進行了分隔和分配,促使課間活動能有針對性地兼顧室內室外,合理而有效地組織開展。其次,我們采用圖示法、兒歌法等不同的方法,將各種游戲規則、游戲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隱含在為幼兒提供的環境中,把教育的要求潛移默化地轉化為幼兒自發的需要。比如,在“挑花線”的游戲中,我們將花線藏于“娃娃”的口袋中,進行活動的時候從口袋中取出,游戲結束的時候將花線對折兩次后藏于口袋中,有序而整齊。在“跳房子”的游戲中,我們在教室外的走廊地面貼出了不同的“房子”,并在對應的窗戶上貼出了不同的跳格子的方法,孩子們看著示意圖,一個挨一個有序地進行。在“挑小棒”的游戲中,我們將規則制定成朗朗上口的兒歌(石頭剪刀布、先后分清楚、一把一抓放、動靜分得清、你我輪著來、一根又一根,比出挑棒小能手),這樣就避免了幼兒游戲時可能產生的矛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合理的環境創設讓規則與快樂滲入了孩子們的心中。
三、主題融合策略
經過實踐探究我們發現,那些在室內能安靜活動的小朋友都是有具體事情可做的,而那些走東串西的小朋友都是漫無目的地玩,難免會影響別人,制造事故。怎樣讓這后一部分孩子也能有事可做,不“惹是生非”呢?于是我們結合主題活動的開展,自制了一些與主題活動相關的玩具或材料,組織他們在課間活動時玩。由于主題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材料也在不斷變化,這樣就能持續不斷地吸引幼兒投入課間游戲中。比如,在開展“春天的秘密”主題活動時,我們在自然角增加一些花生、大蒜、蠶豆等發芽類植物,并提供尺子、繩子、吸管等測量工具,讓幼兒嘗試測量,感知植物的生長變化,并引導幼兒做好觀察記錄;還投放了《桃樹下的小白兔》《小蝌蚪找媽媽》《種瓜》等故事圖片或動物玩偶,供幼兒看圖講故事或扮演角色表演;另外還提供一些柳條等,讓他們編手環、頭環、項圈等。總之,把課間游戲與主題活動相融合,這些不斷變化又方便取放的材料讓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四、家園合作策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應積極開發和利用家長這個教育資源,引導家長共同參與,共同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支持與幫助。
課題實施階段,我們也碰到了一個難題,如我們精心篩選的、自認為適合幼兒開展的“挑花線”游戲,只有個別幾個孩子課間拿出來玩,還有的花線全部是“擺設”。仔細詢問后才知道,原來好多孩子都不會玩。這種需要兩兩合作的游戲如果一方不會玩就進行不下去,而我們老師也難以個個去幫助指導。我們課題組成員就這個問題商討解決:何不讓家長參與進來,讓更多的人來喚醒課間游戲的生機與活力呢?于是,我們嘗試開展了一個“家長進課堂”的活動,把篩選出來適合課間玩的民間游戲內容列成一張“游戲課程計劃表”共享給家長,邀請家長自己選擇內容給孩子們“上課”。有家長、老師設計了一個集體教學活動“民間游戲:挑花線”,通過觀看視頻、講解示范、兩兩練習等形式,確實讓許多孩子學會了。接下來的課間活動中,我發現玩“挑花線”的孩子比以前明顯多了,還有的向同伴、老師展示新學會的“降落恪薄N頤敲吭驢展一次,并把游戲內容、玩法、活動照片等展示在“家長園地”中,這樣的做法吸引了更多的家長關注與參與,更喚起了家長陪孩子玩的興致。在這樣一個良性循環中,孩子們比以前更會玩,也更愛玩了。“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當家長全身心參與進來后,喚醒了我班課間游戲的生機與活力。
“一日生活皆教育”,課間十分鐘雖然短暫,但幼兒在課間活動的過程中卻是愉悅的,課間活動也蘊藏著無數的教育契機。我們只有回歸教育本真,回歸兒童的立場,真正探尋出一些合適有效的組織策略,才能保證課間活動有序、自主、快樂地開展。
為了幼兒能夠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學會與小伙伴交往,開展民間游戲是有效的途徑之一。然而幼兒在家庭環境中對原先傳統文化中的民間游戲則接觸得越來越少了。為了傳承這一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我們從幼兒上小班開始就對幼兒開展民間游戲活動。
在對小班開展民間游戲的過程中,我們經歷了摸索、實踐、反思的過程。下面將開展情況的分析和研究與大家交流分享。
一、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民間游戲內容
民間游戲經過長久以來的文化積淀,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都在發生不斷的改變,而民間游戲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時代和地方的局限性。
因此,我們對收集到的第一手民間游戲資料進行了進一步的挑選和整理。在挑選時,要充分注意游戲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選擇一些積極健康的、寓教于樂的、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民間游戲。當然給小班幼兒選擇民間游戲時,應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來選擇適合的游戲內容。如:游戲丟手絹、扮木頭人、騎竹馬、金鎖銀鎖、搖啊搖、鉆山洞、跳房子、踢花毽、摸瞎子、點點觸觸、蚊子叮、梅花樁、過小橋等。
二、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準確定位小班民間游戲多種玩法的目標要求
不同的游戲活動總有難易的不同,我們在實施初期就選擇一些易操作、易形成游戲氛圍、易穩定幼兒情緒的集體游戲來開展,如丟手絹游戲。在幼兒間的協作能力發展較好時,可以讓孩子們玩鉆山洞的游戲。
民間游戲的魅力就是同一游戲在不同時期就有多種玩法,我們需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分時期定位游戲的目標要求。
丟手絹這個游戲因為本身有歌曲的輔助,所以孩子們特別喜歡。目標中要求幼兒能學會圍成圓形蹲著,學會快速地反應、奔跑、追逐。傳統玩法中也要求其他幼兒不能告知游戲當事人手帕在其身后。一開始,我們也是這么做的,而對于初學者來說,自己不知道又沒有人提醒手帕就在身后,只會做出呆呆的、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的樣子,這樣是學不會游戲的玩法的,正應了那句俗話“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因此,我們及時調整了游戲要求,在剛學這個游戲時,允許同伴告知。等到大家都掌握了游戲的基本玩法,幼兒也具備了一些觀察力和反應力時,我們再要求孩子遵守不告知游戲當事人的規則,如果違反規則就由他來代替游戲當事人表演一個節目。這樣一來幼兒自然進入了由易到難的游戲狀態。
鉆山洞是“同一游戲、多種玩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游戲。汲取前面“一口吃不成個胖子”的經驗教訓,把游戲分成了幾個步驟、幾種玩法來玩,試圖讓這個游戲玩得更好。
首先,定位的目標是了解鉆山洞、搭山洞的方法。
先請兩名幼兒搭成山洞站在圓圈線的兩側,其他幼兒做火車依次鉆過山洞。孩子們覺得很有趣,玩得很起勁。到后來讓他們停下來都不肯,還想玩一會兒。說明孩子們對新鮮的游戲非常喜歡。這個游戲重在讓幼兒理解最基本的鉆山洞方法,為后面進一步加深游戲難度做準備。
第二,要求加入游戲規則,增加游戲趣味性。
這次我先教會孩子們念兒歌《鉆山洞》:“我來搭山洞,你來鉆山洞,火車嗚嗚嗚,寶寶鉆出洞。”要求做山洞的幼兒在念到最后一個字時迅速放下山洞,如果做火車的幼兒被套住,就要替換做搭山洞的人,繼續游戲。這樣不僅增加了一點難度,而且還增加了很多趣味性。
第三,換種玩法,增加游戲難度。
此時,我給孩子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所有孩子兩兩握手搭成山洞,站在圓圈線的兩側,然后一頭的兩名幼兒依次鉆過山洞,鉆出后在另一頭繼續搭好,以此類推,直至所有人都鉆過。可是在游戲過程中,有的幼兒故意不讓小朋友通過,還把山洞壓得很低,或者就把手松開,這樣就影響了游戲的秩序,于是我就規定如果故意這樣就取消一次游戲資格,這樣就保證了游戲的公平性。
幾次活動下來,孩子們對這個游戲的興趣仍然很濃,就是搭山洞時,山洞與山洞之間間隔很遠,很難做到肩并肩地排列山洞。有時鉆的小朋友都不知道哪里才是山洞的盡頭,因為看不清明顯的斷開標記,所以我在游戲的過程中一直提醒幼兒盡量做到肩并肩,使山洞緊湊一些,鉆的小朋友也更具連續鉆的挑戰性。漸漸地在經過多次游戲經驗的積累之后,孩子們自己也能知道什么時候輪到自己鉆,怎么樣才算搭得好了,游戲的過程也比先前順利多了。
遵循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定位游戲的目標要求后,幼兒才能真正從游戲的過程中體會到玩游戲的樂趣和成就感,民間游戲的魅力才能充分體現。
三、將民間游戲滲透到小班幼兒的日常活動中,使幼兒在游戲中快樂成長
為了能夠將民間游戲更加深入地滲透到幼兒的日常活動中,我們給幼兒創設了隨處可見、隨手可拿民間游戲材料的活動環境。走廊上貼有適合小班幼兒玩耍的各種民間游戲活動的實況照片,材料區有沙包、套圈、毽子、梅花樁、獨木橋、跳房子、跨小河、高蹺、獨輪車、長尾巴、風車、油泥、陀螺、紐扣拉呼子、七巧板、紙牛角、彩帶、綢扇、銅鈴、新疆帽、水鄉服飾等游戲玩具。有了這些民間玩具的加入,我們的游戲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
幼兒來園后就可以在各區角中選擇油泥來做富有創意的泥塑造型,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審美能力;玩陀螺可以比比誰轉的陀螺平衡性更好,轉的時間更長,發展手指部位精細動作的靈活性;玩紐扣拉呼子可以鍛煉小手的同步調甩動、拉動的協調性;玩七巧板、紙牛角可以使幼兒在輕松自發的狀態下積極開動腦筋,用不同的組合方式拼搭成各種造型,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這些游戲因為操作幅度小、相對比較安靜,還可以作為課間活動時間的游戲內容。這樣既不會因為過度釋放而難以收攏,又能得到適度的放松、愉快的心情,做到勞逸結合,保證幼兒學習效率。
在幼兒晨間體育鍛煉時,除了玩多人玩的民間游戲外,還可以用民間游戲玩具玩分散活動,如玩沙包、套圈、踢毽子、走梅花樁、過獨木橋、跳房子、跨小河、踩高蹺、推獨輪車、揪尾巴、轉風車等。當孩子玩這些東西時,或奔跑、或跳躍、或小心翼翼、或躲閃不及,時不時能從他們的臉上看見燦爛的笑容。在收獲快樂的同時,也收獲了活動的技能。但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耳聽六路、眼觀八方”,時刻注意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及時做好護導,保證幼兒在安全范圍內活動。
彩帶、綢扇、銅鈴、木魚、小鑼、水鄉服飾、吳歌磁帶等民間材料最適合用作自主游戲中小舞臺的道具。幼兒可以學著穿上漂亮的水鄉服飾、擺弄著各種道具、載歌載舞,感受著吳歌優美的韻律和富有變化的節奏,體驗蘇州民間藝術的美,陶冶幼兒的情操,增強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我們的民間游戲活動的開展,也牽動了廣大家長的心。家長朋友看到我們準備的游戲材料,同樣也勾起了對兒時玩民間游戲的那份回憶。紛紛幫助我們收集制作材料,有的還特地和孩子一起在家里也做了一份玩具,好讓孩子能夠盡享民間游戲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