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間舞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著不同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的背景差異,自然積淀了彼此不同的文化傳說。彝族文化的價值,就在于透過文化的表層形態揭示一個族群整體的人文內涵,從而展現出人類不屈的生命歷史和一往無前的精神探求。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就能保證該民族的情感與個性不會消散,也就標明了此民族存在的價值。當然,隨著世界“多元化”傾向的加速,民族間的交流必不可少,各個民族文化中的“外來影響”增加也是必然的。但這種“沖擊”不應是消極的,因為每個民族都是以宏揚本體文化為立足點的,只可惜,在民族交融的過程中,人類走入了很多“誤區”,最典型的結果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越來越少。這不僅說明人類文明遺產的“走失”速度在加快,更說明人類“民族素養”的變化程度加劇,民族觀念的自我意識走到了“喪失”的邊緣。
我國改革開放20年來正是在世界多元經濟和多元文化這一新格局的大環境下進行的,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與此同時,我們在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設備時,西方的意識形態必然隨之涌入國門,西方文化以不可避免的沖擊影響著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彝族民間舞蹈便是其中之一。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方蘊藏著極為豐實的彝族民間舞蹈傳統文化,大到祭祖祈神,婚喪嫁娶,小到親朋歡聚、勞動小憩,都以民間舞蹈的形式抒情達意、自娛自樂,可以說民間舞蹈是他們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在一些交通較為便利,自然、文化資源豐厚的彝族聚居區,他們在發展富有特色的旅游業,貿易等地方經濟中,接觸了外界,開闊了視野,他們還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電腦媒介接受的最新信息。當代異彩紛呈的科學文化信息豐實了彝族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西方的迪斯科、霹靂舞、現代舞、卡拉OK等迅速傳播,尤為青年人青睞,傳統的彝族民間歌舞不再是群眾唯一的娛樂形式。
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在黨的文藝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這些地區的多數領導和有關人士,不是消極防御,更不是閉關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來并存的態度,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處理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傳統的火把節,彝族年,采取歌舞搭臺、經濟唱戲的方式,既滿足了廣大群眾祭祖祈福、歌舞自娛的心理需求,同時也向國內外游客、商家展示當地的民族風情,加強雙方的經濟技術開發與合作,促進經濟發展,創造了寬松和諧的氛圍。這時的民俗節日和民間歌舞,無論從其外在的形態、表演程式以及社會功能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如涼山州文工團將彝歷年冗長的儀式程序進行了簡化,把民間舞《圍成圓圈踏歌》加以規范改編,加工后的《達體舞》不僅突出了民間舞原有的風俗特色,還做到了觀賞性與參與性并重,得到本民族的認可。90年代初位于中國滇西北高原上的華坪,風光旖旎,民風古樸。肥沃的土地上,居住著彝、傈僳、漢、傣等26個民族,他們習俗各異,聰慧純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歌舞,在火把節的夜晚,他們將粗獷的民間舞《打跳》和從西方傳入的自由激烈的迪斯科在同一舞臺上表演,打破了千年戒律,既娛樂又娛人,形成了華坪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觀。兩種不同形態、不同文化內涵的舞蹈出現在同一空間,并為人們所接受,這只能是在實行改革開放,多元文化環境下的產物,是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結果。
在文化轉型期間,我們要以寬廣的胸懷、博大的視野去看待分析“異文化”的不同之處,看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于是就能跟其他的文化進行交流、取長補短、和平共處,而不是自我孤立或貶斥他人。把本土民間舞蹈與國外舞蹈進行比較且如此,吸收外來舞種也是如此。正如80年代初,當西方現代舞大量傳入我國時,被人們視為“洪水猛獸”,而10年后,現代舞不僅沒有被擠出中國國門,在舞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奮斗下,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現代舞團——廣東實驗現代舞團,1993年秋在北京舞院創建了第一個現代舞專業。中國現代舞藝術以百花一枝的芳姿,正在這塊古老文明的國土上生存、開花、結果。事實證明,我國改革開放的寬松政策,使之從西方移植的現代舞、迪斯科等文化娛樂形式,已經擁有不斷拓展自己的市場,豐實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改革開放20年來,對于彝族民間舞蹈如何在多元化的環境中生存發展的問題,是一個認識過程的。12年前涼山州文工團編導們就對彝族民間舞蹈的生命力提出疑問的思潮進行了探討。當時改革開放已進行了8年,各行各業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傳統文化如何適應現代化的需要,引起彝學舞蹈界對傳統民間舞蹈生命力的反思。12年后,在世紀之交,當我們面對我國實行改革開放20年的偉績,面對彝族民族舞蹈的發展現狀,以自覺的理性思辯重新審視當年探討的種種問題時,就這些疑問和困惑就顯得清晰而明朗了。越來越認識到,彝族民間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傳統文化,彝民間舞蹈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傳承發展的,只要這個民族仍然保留著適于民間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動空間,民間舞蹈將與人民永存。作為某一特定民間舞蹈形態和風格的傳延,往往伴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或需要而消失或延續,近幾年,城市生活中悄然興起的《達體舞》、《青年舞》、《打跳》、《押搓》,就是生動的一例。彝族民間舞蹈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處于文化轉型期,各種藝術節、文化節、旅游節、文化村等形式,為彝族民間舞蹈、中外民間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如果我們無視當今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大環境,不顧當前縱橫交錯的各方面因素的主動作用,只求在封閉的環境中虛構未受任何影響的原汁原味的民間舞蹈,將會陷入文化孤立主義的境地。
一、人類與舞蹈
人類是社會活動的主體。生活在民間的人們與現實生活接觸的最為緊密,生活節奏,生活壓力會對人們產生不同的影響,或奮進或退縮。不管人生如畫、人生嬛詩,或人生如火、人生如山,做為存在于社會上的人,總應有一個不服輸的精神狀態,“佛爭一爐香,人爭一口氣”這就是人類的精氣神。
舞蹈也是一樣,舞者、編舞者是人,舞蹈所表現的內容,抒發的情感也是人,人類的喜、怒、哀、樂在生活中也會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就是雛形“舞蹈”。生活提煉、藝術加工的舞蹈定會把人的“氣”和“神”在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表現”完全是通過肢體語言、舞蹈語匯、面部表情和傳情的眼神送達給觀眾,感染于觀眾的。畫龍還需點睛,況且一個短短幾分鐘的舞蹈,沒有一個精氣神做依托,何識舞蹈作品的質量。
二、生活與舞蹈
舞蹈和其它藝術創作一樣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生活中的創作素材,不管是肢體上的或是生活的經藝術加工,或夸張或變形;或虛擬或抒情,從而用較高的藝術形象和慨括手段把具有特色美的民間舞蹈展現出來。生活就是“舞臺”,舞臺也要展現生活,舞蹈是人們展現生活,追求生活,美化生活最好的藝術表現形式,因為它有夸張、有虛擬、有抒情。
人們的生活需要人們自己云創造。生活道路有坎坷崎嶇,但也會有寬闊平坦、鮮花遍地,在山路上奮力、在江海上,生活之路須昂揚。這種昂揚是對待生活的精氣神。
舞蹈既然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那么,一個好的舞蹈作品,思想性、藝術性都會在精氣神中表現出來。
三、民族與舞蹈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悠久的舞蹈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條件、不同的經濟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生活習慣,造就了民族民間舞的形成、發展和其特性。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種舞蹈盛開咱中華。
民族民間舞應有它的民族性。不同民族有其不同民族文化精神,這就是民族舞的靈魂。民族的性格與民族的風情也造就了民族舞的風格。蒙族是有名的“馬背上的民族”,性格直爽豪放,舞蹈就以奔馬為常見,晃肩、抖肩是他們的舞蹈語匯。維族生活在新疆,風光秀美,性格爽朗,能歌善舞,輕盈舞步,各式的旋轉及快速的抖肩是他們的特長。藏族舞的粗獷、開朗;傣族舞的細膩,扭胯的優美,筒裙的裹身決定他的舞步碎小;北方的漢族舞有種剛毅驃悍之美。東北二人轉的舞蹈就是在東北民間舞、秧歌、戲曲舞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可歸納為兩句話,即“腕肩腰活,腿屈伸,圓柔扭翹;動中含穩、穩中“浪”,“浪”中要俏。”
民族民間舞都要依照本民族的舞蹈語匯和腳體語言以其體態、神情、造型為特點來塑造“發之于內而形于外”的完美的民間舞。抓住多民族的民族舞風格、特殊的舞蹈語匯,通過“手中出奇,亂中求整”的藝術手段,把民族的個性、民族的精神,氣質體現出來,舞中的民族精氣神也就完美了。
四、音樂與舞蹈
舞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它離不開音樂。舞蹈和音樂有其共同點就是都同屬時間藝術,在一定的時間過程中展現藝術形象,并都以抒情見長,舞蹈和音樂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音樂有與其它藝術不同之處,它能直接打動人的心弦。它的藝術形象性能給舞蹈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它的音樂節奏、旋律為舞蹈提供了情感依據。音樂的“拐角”處,音樂中和聲織體,曲式結構,節奏節拍的變化,情緒和形象的樹立,都為舞蹈精氣神的提升、領略民舞的情趣殊異,變可視的單純舞蹈為視聽效果極佳的“立體”舞蹈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西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時代價值
我國西北地區居住著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藏族、塔吉克族、滿族等眾多數民族,這些民族各自傳承著其獨有的民族文化,包括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舞蹈是人們進行情感表達的一種意識形態的反應,民族舞蹈代表作著一個民族的風情、生活習慣以及宗教文化等,深刻放映著一個民族的民族文化。西北地區的民族眾多,下文就針對西北地區的不同民族的民間舞蹈進行簡要分析,并指出西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時代價值。
一、西北民族民間舞蹈的概要
我國的民族舞蹈種類繁多、支系復雜,民族舞蹈的數量較多、內容也較為豐富,各個民族的舞蹈都各具特色,體現了不同民族的習俗文化與信仰文化差異。西北民族民間舞蹈大都歷史悠久,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積累與沉淀。西北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藏族、塔吉克族、滿族等民族,基本上斗毆各自特色的民族舞蹈,本文以維吾爾族、蒙古族、塔吉克族為代表簡述我國西北地區的民族舞蹈的藝術特色。
(一)維吾爾族的民間舞蹈特色
維吾爾族是從游牧過渡到農耕的民族,是我國歷史上較為悠久的古老民族。維吾爾族人民經歷了游牧、畜牧、農耕等經濟生活階段,也受到過多個宗教文化的影響,其舞蹈的表演形式一般體現了自娛性、禮俗性和表演性。維吾爾族自娛性的舞蹈一般就是在各種場合隨意跳的舞蹈,多用“賽乃姆”的曲調,這個曲調的節奏平穩,比較豐富。禮俗性的舞蹈有“多朗舞”、“夏地亞納”、“薩瑪舞”等,這類舞蹈大都保存了古代維吾爾族的宗教、禮儀以及西域地區的鼓吹樂的表演形式。表演性的舞蹈有“納孜爾庫姆”、“手鼓舞”、“薩巴依舞”、“山羊舞”等,有的是徒手表演,有的是手持道具或者模仿動物形態,或“移頸”或“打指”,多能感受到古代西域的樂舞遺風。維吾爾族中最為特色的多郎人的多郎舞,是維吾爾族歷史悠久、表演形式完整、動作粗狂矯健的禮俗性舞蹈民間舞蹈,表現出多朗人的粗狂、開朗的性格,而且保存了古西域舞風,是傳承優秀文化的最好見證。
(二)蒙古族的民間舞蹈特色
古代蒙古族人民是逐水逐草而居,以畜牧為生的游牧生活,蒙古族舞蹈的自娛性很強,以“筷子舞”最為出名,舞蹈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蒙古族舞蹈中女子動作多是抖肩、翻腕來變現蒙古族女性的熱情開朗、歡快優雅,男子則造型物資挺拔豪邁、輕健灑脫,多變現出蒙古族男性的剽悍英武。蒙古族舞蹈還有“馬刀舞”、“馴馬舞”、“鷹舞”等,都表現出蒙古民族熱愛生活、樂觀奔放的文化特色。
(三)塔吉克族的民間舞蹈特色
塔吉克族是生活中在我國帕米爾高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在特殊的高原環境影響下,塔吉克民族的性格堅強、誠摯、樸實,其民族舞蹈風格較為別致,變化形式多樣,表演十分質樸。塔吉克民族的舞蹈有“恰甫蘇孜”、“買力斯”、“垃潑依”、“刀舞”、“馬舞”等,有別具一格的節奏、舞蹈形態,其旋律是從弱拍開始,表演的形態是節奏的強弱起伏吻合,舞蹈的即興性比較強,而且手鼓的表演形式也較為獨特,是兩名女子合打一面手鼓,鷹笛是其最典型的樂器。塔吉克民族的舞蹈,多滲透著和對“鷹”的崇拜心理,多表現出對大自然的深厚請安,一種滲透著西域古風的舞蹈形式。
二、西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時代價值
(一)彰顯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多元化是西北地區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舞蹈藝術形式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民間舞蹈則是表現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最為人們所接受的一種表演形式。比如維吾爾族的舞蹈造型優美、節奏歡愉,人們感受到維吾爾族人的熱情、好客、活潑、樂觀的性格特征。維吾爾族人民通過對維吾爾族的特色舞蹈的繼承和發展,宣揚了特色的民族文化。又比如回族,回族人民信仰伊斯蘭教,自娛性的舞蹈活動較少,只有在婚禮上才會有一些些歌舞表演,這就體現了回族人民虔誠、謹慎的特色。因此,民間舞蹈對彰顯民族文化有獨特的作用。
(二)豐富藝術形式
目前,我國的舞蹈種類繁多,包括外來的街舞、鬼步舞、拉丁舞等,本土的一些民族舞、古典舞、民間舞等,民間舞是一種流傳于民間、受到民俗文化制約的、帶有很強自娛性的舞蹈形式。西北民間舞蹈受到西北民族間不同的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性格特征、文化傳統以及的影響,各個民族民間舞蹈的表演技巧和表演風格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性才表現出我國豐富的舞蹈藝術形式,像蒙古族有“馬刀舞”、藏族有“羌姆”、“鼓舞”,這些都是我國舞蹈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促進民族團結
舞蹈一種獨特的社交形式,對于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民間舞蹈對促進我國民族之間的交流、促進民族團結具有獨特的作用。比如舉辦一些大型的民間舞蹈巡演活動,促進對其他民族的文化認同,從而促進民族之間的團結。又比如舉辦一些民間舞蹈藝術的影集展會,增加人們接觸民間舞蹈的途徑,促進人對民間舞蹈藝術的了解,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促進民族大團結。
三、結語
西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包含著各個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藝術,民間舞蹈對彰顯我國民族特色、豐富我國的舞蹈藝術的形式以及促進民族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要鼓勵熱愛舞蹈的人對西北民間舞蹈的弘揚和傳承,為我國舞蹈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無論是通過什么樣的形式,都要積極的投身于西北民族民間舞蹈的弘揚事業中。
【參考文獻】
[1]羅雄巖.論中國民間舞蹈的文化類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04):50-56.
[2]王喜偉.西北地區民間舞蹈表演技巧初探[J].大眾文藝,2010(14):33-34.
[關鍵詞]錫伯族;貝倫舞;藝術文化;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5-246-02
貝倫舞是錫伯族民間最為流行的一種舞蹈,千百年來世代相傳,經過一代一代民間藝人的再創作,保留著淳樸的鄉村氣息,內容豐富多彩、舞姿生動形象,又時而透露出詼諧幽默的情趣,是錫伯族人民的“生命藝術”。但是,在現代文化強烈沖擊下,錫伯族中能跳貝倫舞的人越老越少,使得貝倫舞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面臨著青黃不接、失傳的危險,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有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與推廣的責任和義務。
一、貝倫舞藝術風格和特點
“貝倫”是錫伯族對本民族源遠流長舞蹈的統稱,它短小精悍,舞蹈形象鮮明生動,以即興表演、自娛為主,多以獨舞、男女對舞形式出現,伴以節奏歡快的樂曲,表演者臉上洋溢著愉快、幸福的表情,感染著觀看人的情緒。貝倫舞多為上肢動作為主,伴有簡單的踢踏轉身動作,節奏明快、形象生動。
貝倫舞一般分為硬性貝倫和軟性貝倫,硬性貝倫是男性舞蹈,動作粗獷、剛健、氣勢豪放、詼諧,給人的是一種剛陽之美的印象;軟性貝倫是女性舞蹈,動作柔美、嫻娜多姿,給人是一種清新柔美之美的印象。
“梭克托火貝倫”,意稱“醉舞”,是男性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貝倫舞。“醉舞”,顧名思義,是一種通過各種舞蹈動作描繪醉漢從喝酒、微醉、酩醉,直到抬不起腳的整個醉酒過程,其中還會夾雜著一些點不著煙、用吃辣椒的手揉眼睛等詼諧動作,舞蹈既滑稽又不失幽默,往往能夠使觀看的人哈哈大笑。“醉舞”的產生源于錫伯族古老的酒文化。錫伯族祖先原生活在環境十分艱苦的邊塞地區,艱苦的游牧生活、廣闊的草原生活養成了錫伯族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也誕生了極具民族特色的酒文化,為了更加鮮明地表現本民族古老的酒文化而創作了“醉舞”。其實,“醉舞”中也涵蓋著一些警示的文化,如“醉后點不著煙”的舞蹈動作除了引觀眾一笑外,也寓意著酒不能多喝,喝多誤事的道理。
“多木多昆馬克辛”,意為“蝴蝶舞”,是一種女性舞蹈,也是貝倫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在錫伯族人們的眼中,蝴蝶是一種“美”、追求幸福愛情、自由的象征。美麗的蝴蝶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飛翔,這在錫伯族人民看來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為此,錫伯族人們用擬人的手法,將舞者看做蝴蝶,用舞者自由自在而美麗的舞姿表現蝴蝶自由飛翔的形態,通過追逐蝴蝶并最終捉到的全過程表現他們對美好事物、對愛情自由向往。
二、錫伯族貝倫舞中所蘊含的藝術文化
很早之前,錫伯族人民生活在東北大興安嶺一帶,以狩獵捕魚為謀生的主要手段。每當捕到獵物、獵物頗多的時候,他們的心情就十分愉快、情緒也十分的興奮,架起篝火,一邊烤食物,一邊彈奏冬布爾,手舞足蹈,場面十分歡快。他們即興的手舞足蹈動作大多源自于對狩獵過程中各種飛禽走獸的模仿,經過一代一代民間人們的創作和升華,逐漸形成了極具民族特色的“貝倫舞”。
明代中葉,錫伯族遷徙到新疆伊梨(伊犁)等地區定居,在科爾沁蒙古草原上他們將從家鄉帶來的藝術文化培植在新家園的藝苑里,經過無數民間藝人的不斷努力,使得貝倫舞的舞姿更為優美、文化思想更加純正,貝倫舞也從原始形態中脫穎而出,成為了錫伯族人民非常喜愛的藝術形式。
從“貝倫舞”誕生的過程我們不難看出來,貝倫舞作為一種民間舞蹈,其舞蹈動作來源于日常的生產生活活動,是在漫長的勞作生活中凝結著無數民間藝人的努力和熱情下誕生的,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發展至今,貝倫舞共分為五大類16種,16種貝倫舞種雖各不相同,卻幾乎有著相同的藝術風格和特點,豐富多彩的內容描述著古老族人的狩獵生活、描繪著年輕小伙子對心愛女子的愛慕之情、傳達著錫伯族人民對美、自由、愛隋的向往,每一種貝倫舞都代表著錫伯族一種文化,共同組成的是錫伯族千年的民族文化。
三、貝倫舞的傳承與保護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長河中,民間風俗為舞蹈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舞蹈又成為了文化藝術的有形傳承方式,這一點在民間舞蹈中體現的更為明顯。民間舞蹈往往與風俗習慣、等有著密切關系,因而與民間風俗相互滲透、結為一體,使舞蹈成為民俗文化有力的傳承方式。
錫伯族貝倫舞作為錫伯族最大一類民間舞蹈,是錫伯族民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與錫伯族的民俗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被錫伯族人民看成是一種“生命藝術”。由于貝倫舞可以不限時間、不限地點的自由彈跳,錫伯族的人民在其一生的時間內都這樣的跳過來、跳過去,在重大傳統節日、勞作間歇,我們都能看到錫伯族人們是舞動的身姿,貝倫舞已成為錫伯族人民生命、靈魂中的一部分,世世代代伴隨著錫伯族人。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現代文明速度發展之快令人咂舌,使得貝倫舞這一古老、優秀的傳統舞蹈受到了強烈沖擊,文化傳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都應看到這一問題的嚴峻性。
2008年,錫伯族貝倫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當地政府愈加重視貝倫舞的傳承和保護問題。當地政府不僅加大了貝倫舞傳承人的生活補助,還開設了一些貝倫舞培訓班,舉行貝倫舞比賽等活動,極大拓展了貝倫舞普及面,使得更多的人認識到了貝倫舞的魅力。但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不是緊靠政府之力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整個社會、各層人們的共同努力。
目前,錫伯族內對貝倫舞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有著深刻認識的人,基本都是年事已高之人,使得青黃不接、斷代失傳問題尤其嚴峻。為了使貝倫舞這一優秀的民間舞蹈能夠長久地傳承下去,政府應加大對這部分人群的扶持力度,并組織各種學習、宣傳活動,使持續擴大其普及面。除此之外,應通過錄音、錄像、筆記等記錄形式準確記錄貝倫舞的相關情況,搶救貝倫舞資料。并組織年輕人向老人們學習,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盡快讓年輕人掌握貝倫舞獨特的舞姿形態,培養新的傳承人。與此同時,還應通過社會、媒體的力量為保護貝倫舞創造良好的氛圍,吸引更多的社會人士參與到傳統文化保護行列中來,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受到良好的傳承和保護,使后代的子子孫孫看到貝倫舞精彩絕倫的舞姿,了解錫伯族民族的文化內容。
四、結論
貝倫舞是錫伯族優秀的民間舞蹈,作為與民俗文化融合十分密切的傳統文化,其中蘊含著錫伯族豐富的文化內容,透過貝倫舞我們甚至能看到古老錫伯族狩獵時的壯觀情景,看到他們勞作時臉上洋溢出的幸福深情。為了使這一優秀的傳統更好地傳承下去,應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使其受到良好的保護,相信經過全社會共同努力,貝倫舞這一傳統的文化藝術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阿吉肖昌.錫伯族民間舞蹈——百倫[J].新疆藝術(漢文版),2007(03).
[2]張雷軍.獨具特色的錫伯族傳統舞蹈[J].中外文化交流,2008(03).
[3]王立芳.淺談錫伯族民間舞蹈蝴蝶舞[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05).
【關鍵詞】嶺南地區 傳統民間舞蹈 廣場舞蹈
“嶺南”,廣義上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狹義上指廣東地區。嶺南傳統民間舞蹈基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民俗習慣,是嶺南民眾智慧和記憶的縮影,是嶺南民眾身份的象征。嶺南傳統民間舞蹈的文化基礎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嶺南地區固有的百越文化。百越文化區別于內陸文明的南越文化,體現百越先民的海洋漁獵文明、農耕稻作文明和商貿文明。二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五次南遷傳入嶺南,與當地文化結合構成嶺南傳統民間舞蹈的一大淵源。三是舶來的域外文化。秦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嶺南作為始發地和唯一的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近代以來,嶺南地區的文化更加務實開放、兼容創新,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嶺南傳統民間舞蹈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傳統,既體現了豐富的原生性,又體現了多元交融性,是中華舞蹈的重要分支。隨著時代的發展,嶺南傳統民間舞蹈在廣場環境中繼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一、嶺南傳統民間舞蹈在廣場環境的發展,有利于傳承嶺南文化
在嶺南地區,民間舞蹈一直被視為一種神圣行為,古時先民的生育、婚喪、播種、收割、慶祝、狩獵等場合都離不開舞蹈。嶺南傳統民間舞蹈深深植根于嶺南民眾的精神意念,源自人們對天地萬物和日月星辰的敬畏、對圖騰的崇拜和模仿、對國泰民安和五谷豐登的祈求、對人丁興旺的祝愿。如今,嶺南傳統民間舞蹈通過廣場舞蹈的形式得到了傳承和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
嶺南民族廣場舞蹈包括龍舞、英歌、錢鼓、醒獅等形式。這些傳統的舞蹈形式在廣場的環境下,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隨著科技的進步,嶺南傳統民間舞蹈運用了諸多現代手法,如燈光、音響、大屏幕,使得場面更宏偉壯觀,更能體現嶺南傳統民間舞蹈的特色。從山野村頭到城鎮的大街小巷,這些蘊含濃郁鄉土風情的嶺南傳統民間舞蹈表演,聚會于廣場,激蕩數萬觀眾的心靈。現代廣場為嶺南傳統民間舞蹈提供了全新的藝術環境,有利于文化娛樂活動更加頻繁地開展,有利于社會交往更加和諧,是嶺南真誠、質樸民風的歷史延續,對嶺南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二、嶺南傳統民間舞蹈在廣場環境的發展,有利于保持嶺南藝術的多樣性
嶺南傳統民間舞蹈表現出嶺南民眾深層的精神世界,如活靈活現的舞龍和醒獅踩高樁就是祈福辟邪的儀式。嶺南傳統民間舞蹈精湛的技藝不僅使觀眾為之傾倒,而且與民眾生存息息相關,與民眾的理想和愿望相關聯。比如潮汕“英歌”的剛勁粗獷,充分體現出潮汕人的廣闊胸懷;“錢鼓舞”揉合地方風土人情,體現內在含蓄美;清遠瑤族的“長鼓舞”,歌聲雷動,群情激蕩,一片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場面;湛江流傳400年的“人龍舞”,龍頭昂首,龍身翻騰,龍尾頸擺,威武雄壯,氣勢宏大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嶺南傳統民間舞蹈也逐步發展,由早期的生存行為逐漸發展成后來的祭祀活動,經過近現代的傳承,最終成為今天的健身廣場舞蹈。嶺南傳統民間舞蹈經過多種形式的演變,不斷參與構筑民眾的精神世界。通過舞蹈活動,嶺南先民精心刻畫的舞蹈在廣場上得到再現,人們能夠欣賞到自由奔放的舞姿,聽到蘊含原始精神的鼓聲和吶喊聲。這是一種對天地祖先的信仰和虔誠,同時促進了嶺南傳統民間舞蹈補給當代廣場舞蹈審美普泛化。嶺南舞蹈走入露天廣場,滿足民眾的現代審美心理需求,調節民眾的情緒,使社會形成了嚴整的秩序,表達明麗、樂觀的理想和為生存而拼搏的堅韌不拔的毅力。各個時期的嶺南傳統民間舞蹈都有不同的時代特征,每個時期的廣場精神蘊含著不同的使命感和深刻的文化內涵。現代廣場舞蹈融合當代藝術表現手法,創造強烈的律動視聽效果,高純度色調或者繽紛色彩被協調在一個飽滿和穩定的廣場上,符合現代構成的原理,符合現代民眾的審美傾向。
三、嶺南傳統民間舞蹈在廣場環境的發展,體現了嶺南文化新舊價值觀的交融
從傳統和嶄新的嶺南民俗觀念中體悟廣場舞蹈的深層意義,不但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祝愿,而且延續了對先祖的情感維系,喚起了對族群的歷史眷戀。嶺南傳統民間舞蹈在廣場上仍然表現勞動生產、生活娛樂、祭祀儀式、風俗習慣、人際交往、道德規范、價值取向、審美要求等,體現了廣東民眾善良淳樸、豁達耿直、樂觀熱情、英勇無畏、剛毅自信、民主自由等性格。廣場放大了社會的群體性精神,使得文化在歷史鏈條上沒有中斷或消失,有利于振興區域族群的協同精神,維系民族在奔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的民族自尊心,維護先民的精神內涵。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廣場上的嶺南舞蹈都具有厚重的文化、深邃的思想、原始的信仰等諸多方面,體現了嶺南文化的多元性、集體性、生命性和開發性的藝術特點,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夸張來完成對現實演繹。
但是傳統和現代的嶺南傳統民間舞蹈仍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現在:一是族群風格不同,二是文化意識不同,三是時代不同。現代藝術理念對于傳統性藝術的侵蝕,也使得廣場中個別嶺南傳統民間舞蹈發展走向畸形的境遇。藝術工作者應努力尋找鄉土文化底色與現代藝術追求之間的聯結點,既體現出新的時代特色,又蘊含著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最終使時尚性與古樸性、高雅性與通俗性得到有機整合,使嶺南傳統民間舞蹈在廣場上切實成為當代民眾雅俗共賞的藝術樣式。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