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一節好課的標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意識;參與者;效率
【中圖分類號】 G423.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9―0070―01
一、 要樹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村”的意識
1. 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而應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校、班級、學生這些因素,不能搞“零式教學”,讓每一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感受。
2. 無視文本、過分發揮,也不是好課。我們提倡創造性使用課本,但是創造性也是有限度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視文本內容,甚至于曲解文本內容,一節課下來,教師講得是眉飛色舞,而學生則是一頭霧水,甚至不知道學了什么,這樣的課,也不是好課。
二、教師應當是教學中平等的參與者,但更是首席參與者
1. 學生處于教師被動、控制狀態之下進行的學習,這樣的課不能算是好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成功感應當是通過學生的成功感來折射出來的,或者是解決了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或者是提出了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或者是與他人進行的收獲體驗的交流,總之,學生只要是感覺到自己學到了東西,就是一種成功。
2. 盲目無序、隨意講述的課要摒棄,要提倡有特色、有創新、有突破的課。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平等的參與者,但更是首席參與者,因此,在教學中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矛盾。
(1)處理好“用教材教”與“脫離文本”的矛盾。在教學中,學生會因為自己對于文本的理解不同而發表不同的意見,但是這樣的內容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所得到的,教師要做好引導,這就要求教師對于文本的解讀要多樣化,因為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也會因為切入點的不同而不同。
(2)處理好“氣氛活躍”與學生“守秩序”的矛盾。在教學中,學生個性得到表現,創造性得到解放,課堂氛圍可謂是異常活躍,但是這必須是以學生在文本內容的基礎之上,而且學生還得遵守教學的秩序,因此,不能為了課堂活躍而無視課堂秩序,也不能因為要課堂秩序而限制學生的思維。
(3)處理好自主探究與課時任務的矛盾。在教學中并非課課都得“自主、合作、探究”,應當根據學習內容正確對待,應當講的內容要大膽去講,應當讓學生自己學習的就要認真指導,另一方面教師要敢于在學生面前承認不足,并與學生一起去學習。
三、要有問題意識,主張以問題來帶動教學
有結果無過程的學習、有學習無思考的學習、重視講授而輕視創新的課堂,都不是好課堂。在教學中,我們提倡通過問題來帶動教學,并不是說要讓學生回答多少個問題,而是讓問題走進文本,在“應用與拓展”的過程中努力實現“發現與創新”。同時學生對于問題的解決不能太過膚淺、瑣碎,教師要追求問題意識,要提高問題的價值,尤其是進行探究式問題設計的時候,不能防止“應景式問題”。
四、在教學中要有追求效率意識
1.精當的目標,精選的內容,精心的設計。
(1)精當的目標就是要具備幾個功能――定向功能,強化激勵功能,適應功能,評價功能;符合幾項要求――綜合化,系統化,細目化,行為化。
(2)精選的內容。如何精選內容呢?抓住主要內容:指向“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度目標的內容,這在“長課文短教”、“深課文淺教”、“多篇課文組合教”的策略運用中,尤其重要。挖掘獨特內容:挖掘能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牽一發而動全身”教學效果的內容。不放過深奧之處。充分發揮講授法的積極作用,對于較重要而又難懂之處,教師要做精細講解。講解要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
(3)精心的設計。比如,精心選擇切入點――從題目入手(另擬題目法,添加題目法,加修飾成分);從概括入手;從復述入手;從關鍵句入手等。
2.民主的氣氛,生活的氣息,創新的氣魄。
(1)民主的氣氛。教師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要敞開心扉,傾聽接納,坦誠相待。學生要人人參與,表現個性,展示創造性。師生之間最終達到共識、共進、共發展的境界。
(2)生活的氣息。所謂生活的氣息,就是杜威的觀點“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就是陶行知的觀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這些都強調了教學與生活的重要關系。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能夠走近生活,觀察社會,體悟人生,幫助學生形成樂觀開放、勇于競爭、敢于負責、善于合作的人生態度。
教育督導評估中的綜合督導評估,是對學校的條件與環境、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學生發展、普及程度及社會評價等五個方面進行全面、綜合的督導評估。它的主旨是對學校的工作進行監督、檢查、評估、指導,保證國家教育方針、政策、法規的貫徹執行和教育目標的實現。當前新課改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在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如火如荼地展開。一所學校對新課改的貫徹執行情況如何,是對學校進行綜合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之一。面對督導評估組來說,檢查學校教學情況,就是要深入課堂,親自聽課,所以說聽課是督導評估的重要手段,督導評估中應重視聽課環節。
在督導評估中聽課的原則是:對一所學校各年級各學科的課都應聽到,聽課中不能分主科、副科,尤其是體、音、美三科更應有懂專業的同志去聽,以使全面掌握教學情況。聽課中,可將課分為三類:一類為優質課,即老師應用新理念新教法,講練結合,導學導思,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對本課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夠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學,學習效果好。老師備課充分,教法靈活,顧及全體學生,適時出示(演示)教具課件,且課后測評效果好。二類為良好課,即老師采用傳統教法,“雙基”講述清楚,突破重點難點,基本做到講練結合,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教學效果較好。三類為差課,即教師一本書,一支筆(粉筆),一言堂,滿堂灌,教師教法單一,學生昏昏欲睡,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差。
前面對何為一節好課我們作了簡單的界定,在督導評估實踐中,我們督導評估組人員應較深刻較全面的掌握一節好課的評價標準。評價一節好課的標準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教學大綱,不同的課程標準下,評價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在國家新課改深入推進的今天,做為督導評估人員首先應對新課改的主要精神有所了解。本次課改的主要目的是為適應素質教育和時展的需要,通過課改的改革而推動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革,從而達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我們稱之為“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些教學目標為“三位一體”,是個整體不可單一實現,就是說相對于一個學科,一節課而言,通過一個學科的學習或一節課的教學,都要努力追求或實現上述整體目標,而不應片面理解為達到單一目標即可。新課改提出的學生學習方式為“自主、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方式對于一個學習過程而言,不能截然分開,必須綜合應用。新課改提倡的教學方法,可概括為“導學導思”。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是為學而教,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和“思”做“向導”。
根據新課改理念和新的課程標準,做為督導評估人員應熟悉對一節課的新舊兩種評價標準,便于指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方法。舊的評價方法是以評價教師的“教”為主,而忽視對學生“學”的評價,如常用評價語為:熟悉教材、教態自然、板書工整,條理清楚,突破重難點等,它只以教師講的怎樣來評價一節課,很少去關注學生如何學?學會沒有?會學沒有?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如何?這種評價表現出“以教為主,學為教服務”的傾向,是一種過時的、落后的評價方法。按照新課改理念,評價一節課的基本原則是“以學論教”。就一節課而言不是看教師講的怎樣,而是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的怎樣,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看學生是否對本課內容產生了興趣,看課堂氣氛是否活躍,看在教師的“導學導思”下,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與技能”,達到“學會”之目的,同時還要掌握“過程與方法”,達到“會學”,最后要達到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目的。這種評價方法就是以“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為原則的新的評價方式。具體的講一節好課應該是:精講多練、師生互動、導學導思、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對本課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自覺學、主動學,從而實現“三維目標”。教學的基本方法有:提問、分組討論、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實驗、表演),這些方法應視不同科目,不同課型而靈活應用或綜合應用。
督導評估中的聽課方式也很重要,聽課一般三人為宜,督評組成員二人,校方一人,校方最好是學科教研組長或骨干教師參加。聽課中應做好聽課筆記,記錄時在記好講課的基本情況、基本環節時,應著重記好教師講課中在新課改新理念指導下的一些改革和創新;記好某些學生在回答問題與解題時的一些有見解的說法、做法;記好教師在講課中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缺點與不足。聽課后評估組成員應和校方聽課人員交換意見,肯定得失,統一意見。最后應找該講課教師進行反饋,肯定成績、指出不足,提出今后改進和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好課;學習目標;評價任務;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6-0007-05
成就好課,是每一個教師的夢想。成就好課,不是偶爾地上一節公開課,也不是點綴式地有幾節“拿手課”,而是改善我們整個的課堂生活。研究如何成就好課,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何為好課”。本文試從闡述“好課觀”開始,主張通過一致性地思考目標、評價與教學,以成就好課。
一、我的好課觀:根據學生的學習信息來評價一節課
關于何為好課,層出不窮的各種“標準”令人目不暇接。筆者絲毫不懷疑這些標準的價值,但又非常懷疑上課的老師們能否“記住”這些標準――哪怕僅僅是“記住”!所以,本文在論述“何為好課”的時候,想尋找另外一種思路:用一種簡單的描述來說明好課之本質。筆者的所謂“好課觀”,包括三層涵義:第一,是學生在學習的課;第二,是學生向著目標學習的課;第三,大部分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一部分學生創造了目標之外的精彩。
1.“學生在學習”
這樣的要求是針對學生“疑似學習”而提出來的。學生坐在課堂里,人在課堂,可是,他們是否真的在進行學習,這是需要我們格外警覺的。筆者在2006年時就組織過相關的課堂觀察,觀察者分工負責對全班學生的觀察,記錄每一個學生在整節課上的學習投入狀態。在一節看似一直在推進教學的課上,學生游離于學習的情況,是非常令人震驚的,而執教的老師常常并不知道。這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現象,非常值得警惕。因此,我們把“學生在學習”作為好課的第一條標準。
2.“學生向著目標學習”
也有很多時候,學生的確在學習,但是他們并不是向著目標學習。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學生的學習可以包括目標之外的學習,但這是學生的自學行為,而不是課堂學習行為。課堂上的學習,不能離開目標而進行。
3.“大部分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一部分學生創造了目標之外的精彩”
這是課堂最終的狀態描述。課堂是圍繞著學習目標而進行的,因此,必須是大部分學生達成目標;當然,這還不夠,一節好課,還應該能夠促進“一部分學生創造目標之外的精彩”。“達成目標”與“創造目標之外的精彩”,都很重要,前者解決是的“溫飽問題”,后者解決的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的問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必須得到重視的,但“溫飽問題”是課堂教學的首要問題。
從筆者的“好課觀”,我們可以思考“怎樣評課”。我們再也不必把評課的重點瞄準教師的教――我們絲毫不懷疑教師教的重要性,但我們這里要討論的是“如何評價一節課”,我們的評價對象是“課”。就像我們評價一件產品的好壞,我們應該根據產品的標準去評價,而不是丟開產品本身的標準去評價創作這件產品的人。當然,研究是誰上課、他怎樣上課的、他為什么能夠上好課或者為什么上不出好課諸如此類的問題,也是重要的,但這不是本文討論的焦點。
如果筆者的好課觀是成立的,那么我們評課的目光就必須從“看教師”轉向“看學生”上來,因為“教了,不等于學了;學了,不等于學會了”[1]。具體來說,就是要看學生的學習信息,看學生的學習信息是否能夠證明“學生在學”、“學生向著目標學”、“大部分人達成目標,一部分人創造目標之外的精彩”?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催生這些學習信息呢?這就涉及本文的題旨:“如何成就好課”。如何成就好課,如何催生我們所要的學習信息,涉及三個內在一致的重要概念:學習目標、評價任務與教學活動。
二、學習目標:成就好課的核心問題
目標是什么?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在沒有確定要去何處之前,就在那里絞盡腦汁地思考“我們怎樣去”,這是很可笑的。但是,我們常常會做這樣的事情:在學習目標還沒有明確之前,我們就開始研究“怎樣教”,就在研究“設計怎樣的小組討論”,“設計怎樣的情境”,“設計哪些好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重要的,但只有置于學習目標的框架中與學習目標進行一致性思考,才是有意義的。事實上,對于“學習目標”這樣的一個核心問題,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啟蒙,這是一個“老生常談而又時被忽略的話題”[2]。成就好課,我們必須研究目標,必須首先研究目標。從國家的教育目的到各學段的培養目標,到各課程的課程標準,到一個單元的學習目標,都屬于“目標”的范疇,都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本文關于“目標”的討論限于“一節課”,這個“預期”的“期”是一節課。
1.目標的科學性
目標的科學性,首先是指定位的科學性,即定位在“一節課的目標”,我們習慣于把“愛國主義感情”、“朗讀能力”等作為學習目標,其實,這不是“一節課的目標”,而是更長學習時間的目標。第二,是指表述的科學性,即要明確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與表現程度。行為主體是學生,表述的主語是學生而不是老師,我們再也不要用“讓學生”、“培養學生”、“使學生”這樣的詞組來作為學習目標的打頭了;行為動詞要清晰、可評、可測,要用“寫出”、“說出”、“指明”、“繪制”、“解決”等,而不要用“領悟”、“感悟”來表述;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等”;表現程度是“學生對目標達到的最低表現水平”,而不是最高要求。①
2.目標的課程性
一節課的目標,是一門課程的目標在這節課上的體現。一節課的目標,必須體現這門課的課程性質。如老師把《小動物過冬》一課的目標之一設計為“學生通過朗讀學習,知道小動物不同過冬方式及其原因”,把“朗讀”作為過程,把“知道小動物不同過冬方式及其原因”作為“預期的學習結果”,語文老師就做了科學老師的活兒了。“一節課的目標”與“這門課的課程標準”的關系,類于“父子”關系,兒子總是要承續父親的血脈,一節語文課的目標,要讓人看得出是“長得像語文課程”。
3.目標的有限性
一節課所能夠達成的目標是極其有限的,我們一般可以設定在三項左右。目標設計不能求全,不要害怕別人指責你漏了這個漏了那個,一節課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有限目標才能實現有效教學,有限目標才能創造無限精彩。我們很多的課堂就是有這樣那樣的擔心,就這里也“點到了”,那里也“講過了”,看似什么都教了什么都學了,實質是處處留情蜻蜓點水,這樣的課不可能是好課。要教,就教個透;要學,就學到位。
4.目標的具體性
一節課的目標,是具體化了的目標,而不是“普適性”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這節課也可用,換節課也可以用,那么,它很可能并不是“一節課的目標”,而是“一門課程的目標”,或者“一個單元的目標”。所以目標的表述,不要說“普通話”。比如說“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就是一個普適性的表述,沒有落實到本課的具體要求,可以具體化為:“通過文中輕聲詞、問句的處理,能讀出小燕子關切的語氣,能讀出小青蛙、小蜜蜂回應中讓人放心的語氣。”
5.目標的適切性
目標的適切性,要求我們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就是研究“本班學生”的學習起點與學習可能性,可以通過“前測”或“樣本調查”來進行,不能通過想當然“他們應該已經學過了”來替代學情研究,如果這樣,肯定會誤判;研究教材,就要研究學習目標如何憑借教材得以實現,切不可被教材所囿。目標必須與學生適切,并不是定得越高就代表教師水平越高;目標必須與教材適切,用目標去解讀教材,而不是無休無止地對教材進行過度開發。
三、評價任務:成就好課的關鍵技術②
評價任務強調學習任務對學習目標的“指向”。學習目標,描述是的“預期學習做到怎樣”;評價任務,描述的是“要求學生做什么”、“怎樣做”以確保“做到怎樣”。舉例說明,有老師設計數學課《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其中一項學習目標是:“通過觀察、對比、交流,能說清算法算理,做到四個說清:(1)說清計算的順序;(2)說清商的位置;(3)說清余數的處理;(4)說清每個數字表示的意義。”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是:“計算一道習題,抽樣指名說算法算理。”在這項任務中,指向學習目標,都是可評價的,那些指向學習目標的、可評價的學習任務,就是“評價任務”。按理說,學生的課堂學習,本身就該是一種目標行為,因此,課堂學習任務,本身就應該是內含學習目標的、可評價的,但事實上,我們常常忽略學習任務的這種特性,為了強調之,我們稱合乎這種特性的學習任務為“評價任務”,包括傳統的作業題、問答題、紙筆測試等,也包括“表現性評價”。
1.評價任務的指向性
評價任務是指向目標的,怎樣確保這種指向,怎樣確保目標與評價的“一致性”?我們采用兩種策略。第一種策略,是“逆向設計”。傳統的課堂設計是遵循這樣的線路進行的:“學習目標―教學活動―評價任務”(當然,這樣的表述已經是一種假設,事實上我們甚至跳過學習目標,直接去設計所謂的教學活動,即還沒有知道“去哪里”,竟然直接思考“怎樣去”),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學習目標”,第二個問題是“怎樣達成目標”,即“教學活動”,第三個問題是“學生學會了嗎?”。所以,這樣的評價是“對學習的評價”,這樣的課堂是“評、教分離”、“評、學分離”、“先教后評”、“先學后評”的課堂。而“逆向設計”的線路則是這樣的:“學習目標―評價任務―教學活動”,在這個線路中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學習目標”,第二個問題是“用怎樣的學習任務來證明/促進/幫助目標的達成”,第三個問題是“怎樣落實評價任務來促進學生的學習”。這里的評價,是“為學習的評價”,是“促進學習的評價”,這里的課堂是“邊教邊評”、“邊學邊評”的,是“教-學-評一致性”的。第二種策略,是“對應思考”,即學習目標與評價任務的對應,這種對應不一定是“一一對應”,但只要有目標,必定有評價任務與之對應,有目標而沒有評價,無法保證目標是否已經達成。
2.評價任務的明晰度
一個明晰的評價任務要讓學生清楚三個問題:我要做些什么?我怎么做?我要做到怎樣?明晰這三個問題非常重要,明晰的任務可以起到“導學”的功能。關于如何使評價任務更明晰,我們提供如下建議:第一,語言明白。教師語言表達的清晰度極其重要,究竟要學生做些什么、怎樣做、做到怎樣才算是好的,要講得明明白白,要采用兒童能懂的語言,確保學生能明白。必須強調的是:不僅僅是教師明晰,更要讓學生明晰。第二,教師示范。必要的時候,教師作示范。比如怎樣的朗讀算是“讀出關切之情”,教師應示范讀一遍。第三,提供樣例。比如美術課《猜猜我是誰》中,關于怎樣算是今天的好作業,分頭部外形、發型特征、服飾發飾、整體構圖四方面打星評定,但具體怎樣算一星、二星、三星,僅靠語言描述不清,教師利用樣例來說明,就非常有效。第四,給予輔助。老師們上課喜歡把教材的內容搬到PPT上,筆者是反對的,但建議將重要的學習任務用PPT的方式進行呈現,因為有些評價任務,僅僅是講解一遍還不夠,PPT呈現可以方便學生的學習。第五,提供支架。比如作業紙、分析表等等。第六,強調參與和介入。比如評分規則的制訂、解釋與運用,要強調學生的參與、介入。
3.評價任務的“空間感”
這里的“空間感”,是指評價任務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學習機會,有利于符合好課要求的學習信息的產生,而不是用評價任務把學生“搞死”。保證評價任務的“空間感”,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評價任務本身要設計得好,一個是這些評價任務要使用得好,評價任務執行的過程中要確保空間感。這里討論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在本文第四部分討論“教學活動”時再展開。怎樣的評價任務是有空間感的?首先要簡約。任務本身是簡約的,而不是極其復雜的,更不是零碎而繁多的,零碎而繁多的任務給人“逼仄感”。第二求豐富。任務可能催生的“學習信息”是豐富的,而不是單一的、封閉的。第三有趣味。任務盡可能是有趣的,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熱情的。有老師在二年級上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教學中,第一次用了很多小任務來組織教學,教師上得累,學生學得累,而且學不好。第二次上這一課的時候,只用了一張長方形紙作載體,學生先用這張紙探索長方形周長,再裁出一個正方形探索正方形周長,再利用裁下的長方形及這個裁下長方形的對折圖形進行相關圖形周長的計算。這樣,“一張紙,一節課”,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教得輕松,學得扎實,并且有趣,學生能夠獲得的學習體驗更加豐富。
四、教學活動:成就好課的現場功夫
“目標”,回答的是“去哪里”的問題(目的地);“評價”,回答的是“我怎么知道自己在哪里”的問題(GPS全程導航);“教學”,則回答“怎樣去”的問題(交通工具)。這三個問題需要一致性思考,在具體的操作中,“教學”是最后的匯聚處:所謂好課,總是要上出來的。那么,我們如何確保教學活動與目標、評價的一致呢?
1.教學活動嵌入評價任務
從“評價與教學”相整合的理念來看,教學活動就是安排“評價任務”。怎樣安排評價任務,何時落實,怎樣實施,就構成了教學活動。根據這樣的理解,我們可以把教學活動看作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明確評價任務―執行評價任務―交流學習情況”(這是從學生學習角度進行的描述)。如下圖所示:
“明確評價任務”,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確自己將做什么、怎么做、做到怎樣。這里的“明確”非常重要,如果事先不明確,到“執行評價任務”時就一團糟,老師就得全班叫停,重新再來。“執行評價任務”,就是學生在評價要求的引領下進行學習。因為用內嵌目標的“評價任務”來導學,所以學習不會盲目,不會變成撒手不管的“放學”,這里要強調的是教師的“讓學”責任,千萬不能做“擾學”、“替學”的事,強調要完整地執行評價任務,以保證評價任務的“空間感”。“交流學習情況”,就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對學習情況進行交流、分析、評價、補充等,是對“評價任務”完成情況的總結與提升。
整體地看,“明確評價任務―執行評價任務―交流學習情況”,是一個學習鏈/評價鏈,一節課的教學活動就是由若干這樣的學習鏈/評價鏈構成的。當然,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這個學習鏈/評價鏈需要靈活運用,比如“評價任務的呈現時機”,就非常重要。在《猜猜我是誰》的教學中,在“明確評價任務”的環節,教師組織學生參與、介入評分規則的制訂。運用樣例分析讓學生明晰了評分規則,但是卻沒有要求學生根據評分規則來進行繪畫與互評,一直到學生繪畫結束之后,才要求根據評分規則來評分,這里“評價任務的呈現時機”就不是最佳。如果能夠前置到學生習作之前,就會更好地起到“評價引領學習”的作用,會更好地實現“學生在學”、“學生向著目標學”及“大部分學生達標一部分學生精彩”。
2.教學活動優化評價信息
從“課堂是創造學習信息的地方”[3]的理念來看,所謂教學活動,就是圍繞學習目標,展開評價任務、獲取(收集)評價信息、利用(處理)評價信息以促進學習的過程,教學過程使得評價信息得以優化。③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學活動可以整體地將“展開評價任務―獲取(收集)評價信息―利用(處理)評價信息”(從教師角度來描述)視作一個“教學鏈/評價鏈”(如下圖)。一節課的教學活動就是由若干這樣的教學鏈/評價鏈構成的,從而使評價信息足以證明:“學生在學”、“學生向著目標學”及“大部分學生達標一部分學生精彩”。
信息處理考驗教師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好的評價任務,處理得不好,仍不能催生有效的學習信息。比如,好端端的一個具有“空間感”的評價任務,一個需要學生整體思考的任務,經常會被教師“拆分”、“零賣”,把原本的“大任務”、“大問題”進行“肢解”、“零散化”,使本來能促進系統思考的教學重新回到“點到點”的膚淺“互動”,結果,使課堂失去應有的“空間感”。比如,一道一題多解的習題,教師在處理的時候把它進行肢解,每一個學生都只探索一種解法。教師指名回答,一個學生說一種。最后教師總結,宣布說:“我們已經學會了N種解法。”而事實上,對于每個學生來說,只是學了一種解法啊!這種教學滿足于“點狀信息收集”,不追求更加優化的評價信息,怎么可能把學生教聰明呢?
3.教學活動的設計遵循“從框架到細節”的思路
具體到一節課的教學,筆者主張“從框架到細節”的設計思路。所謂“框架”,就是學習目標的確立及評價任務的落實,具體地說,就是“學習鏈/評價鏈”、“教學鏈/評價鏈”的建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習目標、評價任務與教學活動的一致性。在一致性思考“目標、評價、教學”的課堂框架中,我們研究相關細節才是有價值的,否則,我們對課堂的研究總是在“點”上打轉,轉得再怎樣辛苦,轉得再怎樣久遠,也只能像驢拉磨一樣,走不出這個圈子!
一節好課,首先要確保目標的正確。在目標正確的前提下,確保目標、評價、教學三者的一致性。怎樣確保這三者的一致性?那就要采用“逆向設計”、“對應思考”的策略,框架設計先于細節設計,評價設計先于教學設計,根據學習目標設計評價任務,根據評價任務安排教學活動,在課堂框架中充分思考關鍵細節的設計。只有這樣,我們的課才可能是“學生在學習的課”、“學生向著目標學習的課”、“大部分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一部分學生創造目標之外精彩的課”,才可能成就必然的、自覺的好課。
注釋:
①可參閱:崔允.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13-114.
②可參閱:張菊榮.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評價:從任務設計到效果反思[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2013(5).
③關于課堂評價信息的相關研究,請參見《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3年第6期“基于學習視角的課堂評價信息”的主題組文,包括崔允《教師,請你先學會評價再來學上課》、張菊榮《基于學習視角的課堂評價信息》等。
參考文獻:
[1]崔允,夏雪梅.“教-學-評一致性”:意義與含義[J].中小學管理,2013(1).
不可否認,帶有示范性質的公開課是教師觀察、學習、提高的中心,有助于推行新的教育理念,促進日常英語教學,并促進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在專業方面的快速成長,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1. 教師嫻熟地駕馭課堂的能力,使課堂氣氛活躍,生動有趣。上公開課的教師基本上都是經驗豐富的教師,他們教態大方、自然,語音標準,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豐富,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形成民主的課堂氛圍。
2. 課件設計新穎,別致。經過精心準備的多媒體課件,有圖片,有動漫,有聲音,有音樂,教師很容易將學生引入新課,使相對枯燥無味的授課變得生動有趣。于學生來說,課件更利于調動他們眼、耳、大腦等器官參與學習,使他們感知更為直觀。
但與此同時,公開課也有許多不利的方面。比如,濫用課件,discuss, pairwork, groupwork無時效,片面追求熱鬧,無視課堂秩序,學生滿堂游動,教師濫用賞識……。
結果很多公開課出現同樣情景:教師講課繪聲繪色,學生舉手此起彼伏,整堂課掌聲不斷,氛圍濃烈,但這樣高質量的公開課卻中看不中用,很難在實際教學中實現,也不利于基礎差的學生的英語學習。
在肯定公開課優點的同時,為什么花了這么多精力、物力準備的公開課,還有這么多負面的聲音?依我之見,目前公開課的評價標準有偏頗。比如,評課只是聽課人給出意見,做出評價,而作為公開課的對象——學生被晾在一邊,他們通過一節公開課,獲得什么和獲得了多少不去追究;評價一節公開課好與否,過分看重形式多不多,課堂氣氛是否熱鬧。
怎樣積極發揚公開課的優點,切實發揚公開課的示范、實效作用,我覺得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改革評價模式。公開課的評價是為了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改進教學方法,而不是用來評判教師水平高低的標準。
第二,要注重課堂實效,即學生的實際收獲。一節公開課下來,各個學生(包括好、中、差)都能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第三,評課還應包括課后與學生進行訪談交流,了解學生掌握本節課教學目標的程度。
關鍵詞:施教目標;施教策略;施教效果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強調:“新課程不是更換一本教科書,而是一場深刻的教育教學思想和觀念的革命”,它是教學活動的先導和靈魂,對教學行為起著指導和統率作用。作為初中教師,如何上“好”課,又如何正確的判斷一堂“好”課呢?筆者根據多年的實踐認為上好和判斷一堂好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審視。
一、施教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課堂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及歸宿點。課堂教學目標要明確、恰當、全面,要按照課程改革的要求做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的內在統一。具體地講,在備課和上課時,不能只考慮知識目標,眼中只有知識點,而應充分挖掘教材,并能根據學生設計科學合理、充實的教學內容,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
1.案例展示:
《新目標》9年級unit 15 The FirstPeriod
2.三維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
學習各種動物的名稱及描述動物的形容詞;了解一些瀕臨滅絕動物的生活習性和滅絕原因。
過程和方法目標:用所學知識,就某一問題展開通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了解瀕臨滅絕動物的生活習性和滅絕原因,教育學生如何保護環境。
這個案例突出了新課標的要求,真正體現了三維目標的設計。
二、施教策略
教學策略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根據教學情境的特點,對教學實施過程進行的系統決策活動。它是將教學方法提高到一般策略性的新水平。所以,在教學中,制訂或選擇某種教學策略顯得十分重要。
1.優化導入設計
俗話說,“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英語課也是如此。但英語課堂教學的導入多種多樣,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師可根據不同的題材,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導入方法。要設計好一節課的導入,必須認真發掘教材的內涵,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并善于把兩者更好地結合起來,要盡量能做到:合理、自然、循序漸進。
案例:以9年級unit 15為例,針對這一課,教者設計了一些有關動物名稱的謎語,要求學生搶答,以此引出本單元的話題和新詞。
搶謎語這個游戲,既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引出本課話題,生動活潑,自然流暢。
2.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一節好課要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必須做到“三熟悉”:熟悉《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熟悉教材、熟悉學生,充分吃透教材,熟用教材,活用教材,甚至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樣,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不是為學英語而學英語,而是為達到交流的目的而學英語。所以,在教學中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為學生創設英語學習的情景,靈活掌握所學內容。
案例:同上課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全身動作反應法、活動教學法
3.加強教學的互動性,活化課堂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雙邊活動過程,在這個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這就需要教師靈活的作出調整,千萬不能死搬教案,對課堂上產生的動態生成不聞不問。因此,教師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錘煉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駕馭課堂的水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靈活而精當的處理和運用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東西,活化課堂。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案例:同上課
組織形式:games,pairwork,groupwork,competition,encouraging,Singing,report
三、施教效果
1.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
通過評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
2.科學的評價可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科學的評價使教師獲取英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適當的調整,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作為一名教師,絕對不會為了上一節好課而上好一節課,而是盡心盡力地上好每一節課,所以課后的總結,也是一堂好課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堂好課的保證。
3.課后總結,積累經驗
一堂課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沒有做到位,下一節課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改進,這些都有利于以后教學活動的開展與實施,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一堂好課,能夠在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的同時,讓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樂。一堂好課的元素還有很多,對“好”課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這需要教師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在實踐中探索出一堂又一堂精彩紛呈的“好”課。
參考文獻:
[1]曾葡初,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研究[M],湖南師大出版社,2000。
[2]孫玉明,李鐵軍,上好一堂課的22個關鍵要素[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