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腔靜脈

腔靜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腔靜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腔靜脈

腔靜脈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征;導管;溶栓;血管成形術

Clinicalinvestigationofcatheter-basedthrombolysisandPTAinacuteIVCSwith

thrombosisinthemiddleandlowersegmentsofinferiorvenacava

CUIYanfeng,ZUMaoheng,XUHao,GUYuming,LIGuojun,ZHANGQingqiao,WEINing,XUWei

(DepartmentofInterventionalRadiology,AffiliatedHospitalofXuzhouMedicalCollege,

Xuzhou,Jiangsu221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efficacyofcaterer-basedthrombolysisininferiorvenacavaobstructionsyndrome(IVCS)withthrombosis.MethodsAretrospectivelyanalysiswasconductedontheclinicaldataof7inpatientsofIVCSwiththrombosisfromJan.2006toJun.2008.Allthepatientsunderwentcatheter-basedurokinasethrombolysisviathejugularveinandballoonangioplastyor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withtotheobstructedIVC,followedbytheveinpatencyaccessbycolorDopplerultrasonographyandfollow-upforshort-termclinicaltherapeuticeffects.ResultsAllthepatientshadtheirthrombicompletelydissolved.Follow-upslastingfrom1monthtoayearafterdischargefromhospitalshowedsatisfactoryshort-termeffectsanddisappearanceofclinicalsymptoms.ConclusionCatheter-basedthrombolysisviatherightjugularveincouplewithPTAisaneffectivetherapeuticstrategyforIVCSwiththrombosis.

Keywords:inferiorvenacavaobstructionsyndrome;catheter;thrombolysis;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征(inferiorvenacavaobstructionsyndrome,IVCS)系下腔靜脈的任何部位受壓或阻塞,導致靜脈回流障礙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在下腔靜脈阻塞端的下方,下腔靜脈及雙側髂股靜脈可以繼發血栓形成。我們對2006年1月—2008年6月在我科就診的7例中、下段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征合并血栓形成患者進行了介入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男5例,女2例;發病年齡18~58歲,平均年齡(40.4±10.8)歲。發病時間1天~1.5年。所有病例均經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或MRI初步診斷,行血管造影而明確診斷。7例患者中,有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表現者4例,右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表現者3例;同時有腰痛者2例。所有患者肝、腎功能正常。腹部B超檢查均正常,未見肝、腎病變。

1.2治療方法

1.2.1下腔靜脈造影介入治療前,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右側頸內靜脈,引入4F豬尾巴導管至下腔靜脈,行下腔靜脈造影,明確下腔靜脈阻塞的上端。經股靜脈穿刺插管行下腔靜脈造影,明確阻塞的部位以及下腔靜脈、髂股靜脈血栓的范圍。

1.2.2置入溶栓導管進行溶栓治療經股靜脈途徑引入超滑加硬導絲,通過阻塞段后經頸靜脈引出,然后經頸靜脈途徑引入16孔溶栓導管,先置于右側髂股靜脈,然后置于左側髂股靜脈,最后置于下腔靜脈,進行經導管途徑溶栓及抗凝治療。尿激酶10萬U溶于20ml生理鹽水中,經溶栓導管快速注入溶栓,每4h1次。溶栓的同時應用低分子肝素鈉5000U皮下注射,每12h1次。溶栓治療3~5天后復查造影,并調整溶栓導管的位置。

1.2.3球囊導管擴張治療待新鮮血栓溶解后,引入球囊導管,分別擴張狹窄下腔靜脈阻塞段。

1.2.4其他治療術后囑患者適當下床活動以促進深靜脈回流;同時予以抗感染治療,靜脈輸注血栓通及丹參等藥物。溶栓結束后,口服華法令2.5~5mg,待華法令起效后停用低分子肝素。術后繼續口服華法令抗凝6~12個月,定期監測凝血指標,控制PT-INR在2~3單位之間。

1.3療效觀察觀察治療前后患肢疼痛、腫脹的變化。定期經導管造影了解血栓溶解情況,評價靜脈管腔通暢程度。出院前以及術后1、3、6、9、12個月時門診復查及電話隨訪,行靜脈彩超檢查,觀察靜脈通暢程度。

2結果

7例患者治療前造影示下腔靜脈中段閉塞5例,下腔靜脈下段閉塞2例。所有患者下腔靜脈阻塞段下方下腔靜脈均廣泛血栓形成,其中伴雙側髂股靜脈血栓形成4例,右側髂股靜脈血栓形成3例。治療后復查造影及靜脈彩超檢查示雙側髂股靜脈及下腔靜脈血流通暢,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無并發癥。

3討論

下腔靜脈阻塞可分為3種類型[1]:①阻塞在腎靜脈入口以下即下段下腔靜脈阻塞,表現為雙下肢水腫及下腹壁靜脈曲張,水腫的輕重視靜脈阻塞的程度和側支循環的建立程度而定,少數可見下肢色素沉著或潰瘍。②阻塞在腎靜脈入口以上即中段下腔靜脈阻塞,常引起蛋白尿、全身水腫和血膽固醇、血脂增高等類似腎病綜合征的體征,晚期發生腎衰。③阻塞在肝靜脈入口平面或入口以上,此類型為Budd-Chiari綜合征,多伴有肝靜脈狹窄和閉塞,主要表現為腹腔積液、肝腫大、脾腫大、腹壁靜脈曲張,下肢水腫可有可無。IVCS多發于男性,介入治療IVCS是近年來介入放射學研究的熱點,其中Budd-Chiari綜合征的介入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2]。Budd-Chiari綜合征合并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療也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3],而中下段阻塞同時合并髂股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報道較少。

下腔靜脈阻塞的原因很多,本組患者術前均進行了詳細的檢查,所有患者肝、腎功能均正常,彩超及MRI排除了腫瘤所致的下腔靜脈阻塞。

局部置管溶栓的作用機制是:纖溶酶原激活物經導管注入血栓內,可以更有效地激活與纖維蛋白相結合的纖溶酶,發揮溶解血栓的作用;血栓內置管溶栓可以保護尿激酶免受循環血液中的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的中和,同時可以避免激活的纖溶酶被血液中的抗纖溶酶中和。國外的文獻[4-6]報道,靜脈內置管尿激酶溶栓的成功率為80%~85%,成功率因發生血栓的部位及發病時間不同而異。我們采用溶栓導管進行局部溶栓治療,效果滿意。

目前,對于下腔靜脈狹窄或閉塞主要采用球囊擴張治療[2,7]。局部溶栓成功后,我們采用球囊擴張治療下腔靜脈閉塞或狹窄。由于肝臟以下下腔靜脈,為避免下腔靜脈破裂出血,我們采用18mm球囊進行擴張治療,復查造影示下腔靜脈血流通暢、管壁光滑,因而未進一步放置下腔靜脈支架。術后口服華法令,彩超隨訪示下腔靜脈血流通暢,未發現血栓形成。

在治療過程中,無出血、肺栓塞等并發癥的發生。因此,我們認為采用介入方法治療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征合并血栓形成,安全有效,臨床效果滿意。

【參考文獻】

[1]章志霖,吳恩惠.下腔靜脈阻塞的X線診斷[J].國外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1981,(5):262-264.

[2]崔進國,馮艷姣,張書田,等.節段性狹窄閉塞Budd-Chiari綜合征的介入治療[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6,30(9):611-615.

[3]徐浩,祖茂衡,顧玉明,等.Budd-Chiari綜合征合并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療[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35(1):24-27.

[4]BjarnasonH,KruseJR,AsingerDA,etal.Iliofemoraldeepvenousthrombosis:safetyandefficacyoutcomeduring5yearsof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tictherapy[J].JVascIntervRadiol,1997,8(3):405-418.

[5]MewissenMW,SeabrookGR,MeissnerMH,etal.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forlowerextremitydeepvenousthrombosis:reportofanationalmulticenterregistry[J].Radiology,1999,211(1):39-49.

腔靜脈范文第2篇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356-02

上腔靜脈綜合癥近年有報道97%是惡性腫瘤所致,其中以支氣管肺癌最多,占75%,尤其是小細胞未分化癌,其他惡性淋巴瘤占15%,轉移性癌占7%.發病時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面部浮腫,甚至軀干和上肢浮腫,頭皮、頸靜脈怒張,呼吸急促,甚至出現中樞系統的癥狀。如果護士能夠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預知病情進展,采取積極正確的護理措施,不僅能為患者爭取有效地治療時機,甚至還減少并發癥,延長患者的生命

上腔靜脈綜合癥(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 SVCS)又稱上腔靜脈阻塞綜合癥,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完全或不全性上腔靜脈及其主要分支阻塞,導致上腔靜脈系統血液回流受阻,側支循環形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綜合癥。

上腔靜脈位于中縱隔,從左、右無名靜脈匯合而成,回流到右心房,長6~8cm,包裹在心包內,在心包膜反折處有一點相對固定。周圍有右主支氣管、動脈、胸腺及淋巴結包繞,因其管壁薄,壓力低,故易受外來壓迫造成阻塞,如長時間阻塞,可導致不可逆的血栓形成或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和肺部并發癥,呈急癥或亞急癥腫瘤危象,需急診處理才能緩解癥狀。

1 上腔靜脈綜合癥臨床特征

1.1 初期癥狀:常發生在清晨,包括臉部水腫,領口緊縮及眼眶周圍結膜水腫,起床后幾小時癥狀會改善。

1.2 中期癥狀:手臂、手指及手部腫脹感,鼻出血,臉,頸及上軀干發紅。

1.3 晚期癥狀:心血管系統:頸部、上胸及手部靜脈擴張,聲音沙啞。

呼吸系統:咳嗽,呼吸困難,呼吸急迫。

中樞神經系統:頭痛、思維混亂、焦慮、視力改變、顱內壓高。

胃腸道:吞咽困難。

1.4 體征:顏面部充血、水腫、發紺,頸靜脈、胸壁靜脈怒張,上肢水腫、球結膜水腫、腹壁靜脈曲張。

2 上腔靜脈綜合癥護理要點

2.1 心理護理

腫瘤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孤獨、抑郁、不安,尤其是上腔靜脈綜合癥出現的呼吸苦難、顏面腫脹、咳嗽等癥狀,使患者極易產生憂慮、悲觀,如不正確引導會加大精神負荷,影響療效。在護理中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對患者進行成功病例的舉例說教,介紹化療的目的和意義,及可能出現的毒副反應,并對放療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說教,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指導家屬多關心與支持患者,遵醫囑給予止痛藥及鎮靜藥,避免患者精神緊張,使其順利完成全部治療。

2.2 神志及生命體征的觀察

密切觀察神志及生命體征的變化,警惕有顱內壓增高的征象;測量血壓時盡量避免使用上臂,最好測量腿部血壓。

2.3 呼吸道護理

觀察患者有無咳嗽、咳痰、咯血及胸痛的癥狀;保證病室的通風,濕度維持在60%以上;持續低流量吸氧;指導患者正確的咳嗽、排痰及深呼吸;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痰多不宜咳出者可給予霧化吸入;堅持翻身拍背,促進引流,必要時吸痰。

2.4 與皮膚護理

臥床休息,抬高床頭30?-45?;指導患者穿柔軟寬松的棉質上衣,勤換內衣;協助患者定時變換,檢查皮膚的完好性,班班交班;保持床單位清潔;水腫部位禁做穿刺點。

2.5 靜脈輸液

遵醫囑使用脫水劑、利尿劑及激素等藥物;禁忌上肢靜脈輸液,應下肢輸液;較安全的輸液方式是由股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給藥;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量,維持體液平衡。

2.6 放化療前的護理

患者入院后即刻采用頭低臥位及持續低流量吸氧,降低心輸出量及靜脈壓;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的進餐環境,指導患者進食清淡、無渣飲食,忌進食過熱、粗糙、辛辣等食物,限制食物中鈉鹽及水的攝入,加強營養,促進組織的修復;飯前、飯后、睡前刷牙以去除口味或氣味;對化療嘔吐的患者可協助其在嘔吐期間歇期進食,少食多餐,化療前給予格拉司瓊3mg,甲氧氯普胺20mg,地塞米松5mg等止吐藥物處理,并告知患者限制含5-羥色胺豐富的水果、蔬菜,如香蕉、核桃、茄子等。

2.7 化療的護理

對化療敏感的小細胞未分化肺癌和惡性淋巴瘤患者,化療可作為首選方法。全身毒副反應及處理,惡心、嘔吐、壓食、消化道粘膜炎、便秘是消化道常見的反應,化療前做好解釋工作,消除緊張情緒并給予止吐,補液治療;輸液部位的選擇,靜脈穿刺部位只能選擇下肢,嚴禁在雙上肢輸液,否則會加重病情;靜注速度不宜過快,一旦發現化療藥物滲漏出血管,立即停止推注,并使用相應的解毒劑和2%普魯卡因局部封閉,并根據不同化療藥物選擇冷敷或熱敷,以減輕局部皮膚組織反應。

2.8 放療的護理

放療為首選治療方法,常可很快緩解癥狀,一般最初用大劑量(3-4Gy/d),數天后改為常規劑量。照射野皮膚的護理,保護照射的皮膚,禁貼膠布和刺激性藥物,勿用肥皂水擦洗,避免照射野皮膚受機械物質刺激,避免陽光照射及禁用熱水袋,保持照射野標記清楚;內臟反應的護理,照射開始35天,具有呼吸困難等癥狀的部分患者可能會加重,只要注意休息,適當使用激素,1周后可逐漸緩解。

2.9 活動指導

腔靜脈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肺栓塞;置管藥物溶栓;護理

作者單位:350025 福建醫科大學護理學院(何秀芳 閻成美);福州總醫院護理部(閻成美);福州總醫院普通外科(林瑞嬌 夏印)

通訊作者:閻成美 Email: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腔內不正常凝結,阻塞靜脈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如未及時治療,將造成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影響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殘,全身主干靜脈均可發病,尤其多見于下肢[1]。血栓脫落引起的肺栓塞是深靜脈血栓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是目前開展的一項新技術,既能阻擋3 mm 以上的栓子進入肺動脈引起肺栓塞,又不至于影響靜脈回流,且具有并發癥少、損傷小、出血量少、恢復快等優點[2]。置管藥物溶栓(CTD)就是利用血管腔內技術將溶栓導管插入血栓中,經導管直接灌注溶栓藥物溶解血栓。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我科行下腔靜脈濾器置入加置管藥物溶栓術治療76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使阻塞的血管再通。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76例,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46.3±7.8)歲,均經下肢彩超和靜脈造影診斷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其中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為58例,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8例,臨床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患側腹股溝以下腫脹、疼痛伴麻木,肢端青紫,活動受限伴跛行,皮溫升高,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1.2 手術方法 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下常規消毒鋪巾,于健側股靜脈穿刺,導入鞘管,進行下腔靜脈造影,了解下腔靜脈口徑及有無解剖變異,確定腎靜脈開口位置,了解髂靜脈及腎靜脈下方的下腔靜脈有無血栓存在,導入下腔靜脈濾器外鞘管口在下腔靜脈近腎靜脈開口1~2 cm以下,導入下腔靜脈濾器予以固定,撤出外鞘,釋放濾器,再造影觀察濾器的位置。然后在DSA協助下采用Seldinger技術由腘靜脈置入溶栓導管,保留鞘管。

2 結果

所有患者手術順利,結合抗凝溶栓治療,治療昱日患者下肢水腫消退,疼痛、麻木減輕或消失,于出院前2 d取出下腔靜脈濾器,平均住院7~22 d,術中術后未發生肺栓塞、濾器移位、出血等并發癥,術后隨訪6~24個月,超聲檢查下肢血流通暢,無繼發栓塞發生。

3 護理

3.1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對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缺乏了解,往往產生緊張、恐懼心理,既想盡快解除疾病帶來的痛苦,又擔心療效。因此,護士應主動關心患者、耐心細致地與患者及家屬交談,向其講解各種檢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項,該治療的基本原理,手術過程,介紹成功病例,使其消除緊張、恐懼心理,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

3.2 術前準備 ① 完善術前檢查,包括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及電解質,出、凝血時間,胸片,心電圖,超聲檢查等。② 食易消化食物,避免術后便秘,導致腹內壓增高,引起穿刺點出血,停用延長出血時間及顯影的藥物。③ 訓練床上大小便,以適應需要臥床及肢體制動。④ 作碘過敏試驗。⑤ 備皮。⑥ 術前1 d晚上適當給予鎮靜劑,消除緊張心理。

3.3 病情觀察 患者臥床休息,抬高患肢20°~30°,使其高于心臟水平,以利于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未置入濾器前禁止按摩患肢,不宜頻繁翻身和深呼吸、咳嗽,以防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觀察患者有無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咯血,常規監測心電圖及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肺栓塞的表現。觀察皮膚溫度、顏色、疼痛程度等。經常檢查腫脹程度是否改變,以軟尺測量患肢周徑,同健側下肢比較并做好記錄。

3.4 術后護理 術后絕對臥床休息,24 h內穿刺側髖關節禁屈曲,穿刺部位紗布加壓包扎壓迫6 h以止血,密切觀察局部有無出血情況,適當減少術側肢體的活動量,并經常給予活動腳趾,仍需抬高患肢20°~30°,以利靜脈回流。注意患肢腘窩處溶栓導管和靜脈鞘管有無脫出。持續心電監護24 h,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早期發現并發癥的發生。

3.5 用藥的護理 ①溶栓護理:術后遵醫囑從患肢腘窩處溶栓導管和靜脈鞘管持續微量泵入溶栓藥物,一般給NS100 ml+尿激酶20萬Uq8 h溶栓導管持續泵人,NS100 ml+肝素鈉注射液6250Uq12 h靜脈鞘管持續泵人,低分子肝素鈣5000萬U皮下注射,2次/d,經溶栓導管泵入尿激酶溶栓時間5~10 d;術后每2~4 d經導管鞘造影了解血栓溶解情況,根據溶栓情況逐漸退出導管。泵連接管要每日更換,連接處用0.5% 碘伏消毒,注意排盡氣泡,防止空氣栓塞。尿激酶宜現用現配,每次配制藥液時50 ml針管上要標識藥名、劑量、開始時間,以便下一班核對和觀察輸液通暢情況。應用尿激酶期間,要注意觀察有無出血點、有無鼻出血及牙齦出血、傷口有無滲血、大小便顏色有無變化,還要觀察有無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顱內出血的表現。少數用尿激酶患者可出現皮疹、頭重感、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癥狀一般很快消失。溶栓期間,每天監測患者血常規、PT(凝血酶)及APT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FIB(血漿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Ddimer),根據結果調整藥物劑量,使凝血指標維持在正常的1.5~2倍,一般PT>正常值2.5倍,ATPP>90 s即停止溶栓,盡量避免各種創傷性操作,應集中采血,減少穿刺次數,且穿刺后注意加強局部壓迫。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時,應在患者腹壁前外側左、右交替進行,注射針垂直進人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膚皺褶處,直至注射完畢,用干棉簽按壓5 min,可避免皮下淤血的發生。②口服抗凝藥物:本組病例術后3 d給予華法令1片,1次/d,并囑患者不能漏服或停服。術后前2周每周定期復查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動度,以調整華法令的劑量,用藥期間凝血酶原時間應保持在25~30 s,凝血酶原活性至少應為正常值的25%~40%。一般連續使用半年,告知患者某些食物對藥物的影響,如波菜、白菜、動物肝臟、花生、芝麻、等含維生素k豐富的食物均可降低藥效;乙酰水楊酸、保泰松、水合氯醛、利尿酸、奎尼丁、氯貝丁酯消炎痛、磺胺類等,能增強其抗凝血作用,從而增加出血傾向;苯巴比妥、格魯米特和苯妥英鈉能加速本品的代謝,減弱其抗凝血作用。

3.6 健康教育 指導患者進低脂、粗纖維、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如新鮮水果和黑木耳等,避免用力排便,便秘時給予緩瀉劑,防腹壓增高而影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保持病房環境安靜,溫濕度適宜,病房內禁止吸煙,避免尼古丁誘發小血管痙攣,妨礙康復。囑患者戒煙、酒,肥胖者控制體重,注意休息,避免久坐、久站、久行及重體力勞動,鼓勵加強日常鍛煉,遵醫囑口服華法令,觀察皮膚黏膜有無出血現象,定期復查血常規、凝血指標,根據病情電話隨訪,如發現下肢劇痛,呼吸困難馬上就診。

4 討論

4.1 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可以有效預防肺栓塞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一種常見病,絕大多數發生在下肢,50.0%~70.0%患者并發肺栓塞,其中25.0%~30.0 %患者因未接受正確及時的治療而死亡[3]。一旦發生大面積肺栓塞,搶救成功率低,故臨床上以預防為主。自從1982年腔靜脈濾器應用于臨床以來,下肢靜脈血栓所致肺栓塞發生率由60.0%~70.0%下降至0.9%~5.0%[4]。本組患者置入下腔靜脈濾器后,置管藥物溶栓過程中無一例發生肺栓塞,說明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可以有效預防肺栓塞。

4.2 置管藥物溶栓能有效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尿激酶對纖維蛋白有很強的親和力,能迅速滲入血栓內部,激活纖維蛋白溶原酶成纖維蛋白溶酶,后者對血栓的主要成分纖維蛋白有很強的水解作用,從而使血栓溶解,恢復血液灌注[5]。因此療效的提高取決于尿激酶盡可能多的與血栓接觸。置管藥物溶栓可以使溶栓尿激酶直達血栓部位,增加藥物接觸血栓的時間,從而能迅速溶解血栓。1994年Semba等[6]首先報道采用CDT治療急性下肢DVT,血栓完全溶解率為72%,部分溶解率為20%,臨床療效滿意。代雪娜[7]研究證實介入溶栓治療對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效果優于經外周靜脈系統溶栓治療。

4.3 加強用藥護理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溶栓時機體呈低凝狀態,極易造成內出血和皮下出血。據Joffe HV報道[8],溶血栓治療出血發生率為5%~7%,致死率約為1.0%,故觀察和防止出血是其護理重點。本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的出血,可能與每天嚴格的抽血檢查血常規、PT、APTT、FIB,及時調整藥量有關。總之認真細致的用藥觀察和護理是溶栓成功的關鍵。

參 考 文 獻

[1] 景在平.血管腔內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00305.

[2] 黃連軍,蔣世良,趙世華,等.經皮穿刺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介入放射學雜志,2000,9(2):7677.

[3] 梁善言,康俊升,周玉藤.下腔靜脈濾器在下肢深靜脈血栓治療中的意義.實用放射學雜志,2000,16(11):659661.

[4] 郭曙光,陳翠菊.下腔靜脈濾器在下肢深靜脈血栓治療中的應用.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3,12(6):446448.

[2] 楊景文.下肢深靜脈血栓溶栓治療機制的研究.中華血液學雜志,2002,(9):450454.

[6] Semba CP, Dake MD. Iliofemoral venousthrombosis aggressive therapy with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Radiology,1994,191(2):487494.

腔靜脈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深靜脈血栓;下肢;腔靜脈濾器植入術;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LEDvT)形成是臨床常見周圍血管疾病,易并發致命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ll,PE)和慢性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2010 年5 月至2011 年2 月,我科收治下肢深靜脈血栓(LEDVT)病人39 例,采用藥物溶栓和下腔濾器植入術為主的治療方案,均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就其護理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 年5 月至2011 年2 月收治下肢深靜脈血栓(LEDVT)患者39 例,男25 例,女14 例,年齡32~86 歲,平均住院15 天。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患側下肢腫脹、疼痛,皮膚青紫,皮溫低,軟組織張力高,活動受限,常不能行走或伴跛行。經血管B超及下肢靜脈造影確診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1.2 治療方法

為了預防PE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所有患者均先行下腔靜脈濾器(IVCF)置入術。首先行超聲檢查,超聲診斷有下肢深靜脈血栓者(或癥狀典型者),經足背靜脈注射造影劑行下肢靜脈順行造影進一步確定栓塞部位及程度。再經健側股靜脈行下腔靜脈和腎靜脈造影。依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放置IVCF入路途徑和位置。本組均從股靜脈入路,每例放置IVCF 1 枚,在介入治療前、治療期間,靜脈給予罌粟堿,凱時改善微循環治療,皮下給予低分子量肝素鈉及術后口服腸溶阿司匹林、華法林等抗凝治療。

2 術前護理

2.1 心理護理

術前與患者進行適宜的溝通,因為有創傷的手術作為一種應激源常可使患者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嚴重時會對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等產生影響,直接影響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因此術前應根據患者的心理、生理、社會環境、接受文化教育程度的不同,運用恰當的語言技巧,著重介紹手術的必要性、術后的恢復過程及最終效果,消除或減輕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調整患者達到最佳的心理狀態來面對手術,配合治療。

2.2 皮膚準備

充分清潔雙側腹股溝及會皮膚并剃除毛發,皮膚準備時間應接近手術開始時間。若備皮時間超過24 h,應重新進行皮膚準備。皮膚準備過程中應小心,防止刮傷皮膚增加感染的機會。

2.3 患肢的護理

抬高患肢20~30 cm,避免膝下墊枕而致膝關節屈曲,以防腘靜脈受壓阻礙靜脈回流。患肢禁止輸液或注射,注意觀察患肢情況,每天測量、比較并記錄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徑,周徑測量的部位為髕骨上緣10 cm,髕骨下緣10 cm,可黑色記號筆作好標記。

2.4 嚴防肺栓塞發生

絕對臥床休息,避免動作過大,術前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如果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及血壓下降等癥狀,提示發生肺動脈栓塞,應立即給予高流量的吸氣吸入,并立即通知醫生,配合搶救。

3 術中護理

備好急救器材和藥物,左手給予留置針建立靜脈通路,連接心電監護,給予吸氧,監測血氧飽和度,術中防止血栓形成。

4 術后護理

4.1 生命體征的觀察

持續給予心電、血壓、動脈血氧監測,密切觀察呼吸、心率、心律、血壓、動脈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的變化,并準確記錄。

4.2 患肢的觀察

觀察患肢皮膚色澤改變、水腫、動脈搏動、皮溫變化及感覺運動情況。每日測量肢體平面周徑,以判斷治療效果。

4.3 臥位

患者床上平臥24 h,穿刺側肢體制動24 h。同時用沙袋或鹽袋壓迫穿刺點24 h。 轉貼于

4.4 穿刺點的觀察

穿刺點給予無菌紗布覆蓋并采用局部加壓法,并觀察穿刺部位是否滲血或出現血腫,防止術后感染。

4.5 用藥護理

抗凝等冰箱藥物應現配現用,劑量要準確,按時給藥,方法正確。拔針時應延長按壓穿刺點時間,防止局部出血。由于病人長時間使用抗凝藥物,容易出現出血,應定時抽血查凝血功能,觀察傷口、皮下、穿刺點、牙齦以及消化道有無出血,警惕顱內出血的發生,如發現異常,立即停止用藥,通知醫師及時處理。

4.6 加強基礎護理及心理護理

患者術后應平臥及穿刺肢制動24 小時,這種特殊的治療給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帶來了巨大壓力和不適感,如煩躁不安,全身酸痛,關節痙攣等。針對此現象,我們應該向患者講解這種臥位的重要性,給予積極的心理安慰。同時保持病人的皮膚清潔,定時按摩關節部位,以促進病人的舒適感,對于易發生壓瘡的高危人群給予氣墊床等加以保護,按時巡視,加床檔,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 康復指導

5.1 飲食指導

飲食宜少鹽、清淡、富含纖維素,以便保持大便通暢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

5.2 生活指導

規范生活護理,避免使用硬毛牙刷刷牙,禁止摳鼻、剔牙,以免損傷黏膜導致出血。

5.3 活動

術后早期適當的運動,避免久坐,經常抬高患肢,做足背伸直運動,短期內避免劇烈運動及長時間行走。恢復期逐漸增加活動量,如增加行走距離和鍛煉下肢肌肉,以促進下肢靜脈再通和側支循環的建立。若長時間行走,可使用彈力繃帶或彈力襪,以補償由于深靜脈血栓導致的靜脈瓣功能缺損。

6 出院指導

患者術后需長期服用抗凝藥(6~12 個月),指導患者堅持正確服藥,定期復查血常規、凝血四項,根據結果及時調整抗凝藥劑量,以保用藥安全和療效。囑其定期復查超聲多普勒,有異常及時復診。對永久濾器置入患者囑其每隔0.5、1、2 個月門診隨診,術后第1、6、12 個月攝腹部X線平片,復查濾器位置,告知患者絕對戒煙并遠離吸煙環境,以防煙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靜脈收縮,引起靜脈瓣功能缺損。

7 結果

39 例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經下腔靜脈植入術和藥物抗凝治療為主綜合治療后,肢體疼痛均消失,腫脹明顯消退,活動自如。

8 討論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積極預防肺栓塞及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是護理的重點。而在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間滲液的吸收,減輕患肢疼痛與腫脹,這是護理的要點。耐心地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為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堅持治療、早日治愈,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建立良好生活習慣、預防復發提供了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 黃曉鐘,張紀蔚,梁衛,等.介入腔內溶栓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6,15(10):592.

腔靜脈范文第5篇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護理

隨著人工關節置換技術的成熟和廣泛開展,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內骨科醫師的重視[1-2],矯形科醫師對關節置換術后血栓的物理預防和藥物預防有了一定的共識[3-4],隨著藥物抗凝和術后早期的主、被動活動等物理預防措施的使用,膝關節置換術后發生深靜脈血栓的風險顯著降低[5] 。已有結果表明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可預防致命性肺栓塞[6],但其臨床價值仍存不少爭論[7]。目前國內多集中在理論上研究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在實踐中研究合并深靜脈血栓行人工關節置換技術同期置入下腔靜脈濾器的護理研究還并不多見。我們回顧性研究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20例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植入下腔靜脈濾器,取得較好的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5年2月20例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并術中預防性植入下腔靜脈濾器。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齡45~62歲,平均年齡(51.35±8.36)歲。入院合并高血壓12例,糖尿病5例。全部患者入院時合并左下肢DVT 13例,右下肢DVT 2例,雙下肢DVT 5例。臨床表現有不同程度患肢腫脹、疼痛、活動受限、肌張力明顯增高,下腹部水腫。下肢深靜脈多普勒檢查示患側或雙側深靜脈血栓形成,全部患者均為急性血栓,下肢腫脹等癥狀發生時間小于1周。

1.2 手術方法 術前血壓、血糖、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等合并癥控制良好,行全麻或連硬麻,經健側股靜脈穿刺,采用seidinger法穿刺后置人F5或F6導管鞘,將15ml非離子型造影劑注入導管鞘內進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DSA)。觀察健側髂靜脈和下腔靜脈內有無血栓,測量下腔靜脈直徑,定位腎靜脈匯入下腔靜脈的位置,將下腔靜脈濾器植入于腎靜脈開口下方L2~L3水平。再次進行DSA,觀察血流是否通暢,檢查下腔靜脈濾器是否完全展開、有無移位及傾斜。確定下腔靜脈濾器植入情況滿意、下腔靜脈通暢后,拔出導管鞘,穿刺點壓迫止血10~15 min。取患側臥位,患側在上,取患側髖關節后外側長約10~12cm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剪開深筋膜,劈開髂脛束達切口長度, 自附著處切斷部分外肌,充分暴露髖關節囊,沿股骨頸方向縱形切開關節囊,內旋顯露骨折處, 調整股骨頸,保留股骨距1~1.5cm 為宜,取出股骨頭,測量股骨頭周徑。全髖安置髖臼后,應用配套股骨頭復位髖關節,屈髖外展,內外旋轉,確認無假體脫位活動,松緊適宜,放1根護理引流管,逐層縫合皮膚。術后患肢外展15°,術后早期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預防各種可能的并發癥。術后24h開始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48h內拔除引流管。

2 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 心理支持 術前多與患者溝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植入濾器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詳細情況,利用圖片、幻燈及成功病例做示教,消除患者及家屬對手術治療的恐懼感,樹立信心,達到配合治療的最佳效果。

2.1.2 飲食護理 囑患者多飲水,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控制血糖血脂,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減少用力排便,防止腹內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8]。

2.1.3 及患肢的護理 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穿刺側肢體制動24h禁止蜷縮,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血腫滲血,保持敷料干燥。患肢抬高20~30°,以皮牽引固定,觀察患肢皮膚顏色、溫度、肢端循環、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感覺變化并記錄。每日固定一處測量患肢和健肢同一水平肢體周徑,并與術前比較,測量部位為髕骨上緣10cm 和髕骨下緣10cm,2次/d,與健側比較,觀察腫脹、回流情況記錄[9]。

2.2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術后患者應絕對臥床,健側腹股溝處(濾器經健側股靜脈置入)予沙袋壓迫,健側下肢禁彎曲6h。飲食宜清淡,忌油膩、辛辣飲食,多食青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腹壓增加[10]。

2.2.2功能鍛煉 術后6h即鼓勵患者做下肢主、被動活動,股四頭肌、臀肌的伸屈、外展及踝關節屈伸訓練,每個動作保持5s,20~30次為一組,2~3組/d。2d后在護士指導下進行髖與膝關節的伸屈運動。

2.2.3 抗凝護理 皮下給予低分子肝素同時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療。各項護理操作動作輕柔,防止機械性損傷。注意觀察有無淤血、淤斑,鼻出血及牙齦出血,有無血尿,黑便及嘔血等情況。患者應禁止刷牙,防止粘膜出血。盡量使用留置針輸液,穿刺點應加壓止血5min,禁止動脈穿刺和肌內注射,定時檢查出、凝血時間調節藥物劑量[11]。

2.2.4壓瘡護理 患者臥床制動,易受壓部位給予自制水袋減壓,每2h定時翻身,注意觀察皮膚情況做好交接班,協助患者擺舒適,以防壓瘡發生。

2.2.5 手術切口與管路護理 妥善固定濾器植入術后鞘管位置,保持敷料干燥,觀察有無妥善固定引流管,接負壓吸引器,經常擠壓引流管,確保有效引流。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并記錄。

2.2.6并發癥觀察 嚴密觀察有無植入下腔濾器并發癥:如濾器移位、下腔靜脈穿孔、穿刺點出血、氣栓等[12]。呼吸系統:加強翻身叩背,鼓勵咳嗽、咳痰預防肺部感染。預防關節脫位:保持正確。預防泌尿系感染:保持尿管通暢,防止逆行感染,拔尿管后鼓勵患者多飲水,協助清潔會陰。安全防范:患者臥床期間防墜床,加強巡視,專人陪護,安床檔。患者下床活動后,光線充足,專人陪護,穿防滑鞋。

2.2.7 生活指導 囑患者半年內禁止下蹲,盤腿坐、繞腿、坐矮板凳、髖關節不能深曲、內收、外旋,以防關節脫位。使用坐便器,拿東西時先轉向東西一側,避免屈曲髖關節活動。囑患者術后2w取出下腔靜脈濾器。術后6~8w患肢可逐漸負重,避免外力撞或擊,避免持續劇烈活動。

3 結果

所有患者術中置入美國強生可回收腔靜脈濾器(OptEase 15例),國產先健可轉換濾器(Aegisy 5例)。術中、術后無致命性肺栓塞發生。無濾器橫向、折疊、展開不全、阻塞腎靜脈、進人靜脈大屬支、移位,以及血管破裂等下腔靜脈濾器置入相關并發癥。無穿刺部位血腫、假性動脈瘤及動靜脈漏發生。術后肺部感染1例,壓瘡1 例,切口感染1例。術后下肢腫脹減輕,肌張力下降接近正常,患肢周徑明顯縮小。

4 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脫落的栓子造成肺栓塞是下肢深靜脈血栓最嚴重的并發癥,下腔靜脈濾器是防止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的有效方法。既能阻擋脫落的栓子進入肺動脈引起肺栓塞,又不影響靜脈回流,使血栓脫落造成的肺栓塞發生率明顯降低。本組搜集患者均采用經皮穿刺股靜脈入路下腔靜脈放置濾器,有效地攔截了下肢靜脈脫落的血栓,預防了血管栓塞的發生.尤其是肺動脈栓塞的發生。此種手術獲得成功,不僅要求要具有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良好的影像設備,同時臨床醫師還要妥善處理患肢,合理應用抗凝及擴血管藥物,并且做好精心細致的術前、術中及術后護理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通過總結20例全髖關節置換同期置入下腔靜脈濾器患者的護理,我們體會到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在介入治療深靜脈血栓中必不可少,護士應具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相關的藥理學知識,儀器的熟練使用,有效而完善的護理,在保障治療效果起到積極支持作用,促進了病情的恢復,避免了并發癥的發生[11]。

參考文獻:

[1] Carpintero P, Caeiro JR, Carpintero R,et al. Complications of hip fractures: A review[J]. World J Orthop,2014,5(4):402-411.

[2] Parvizi J, Huang R, Raphael I J, et al. Symptomatic pulmonary embolus after joint arthroplasty: stra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4,472(3):903-912.

[3] Koo KH, Choi JS, Ahn JH,et parison of clinical and physiological efficacies of different intermittent sequential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s in prevent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Clin Orthop Surg,2014 ,6(4):468-475.

[4] Jobski K1, Enders D, Amann U,et al.Use of rivaroxaban in Germany: a database drug utilization study of a drug started in hospital[J].Eur J Clin Pharmacol,2014,70(8):975-981.

[5] Mirdamadi A1, Dashtkar S, Kaji M,et al. Dabigatran versus Enoxaparin in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ARYA Atheroscler,2014,10(6):292-297.

[6] 潘燁,趙B,孫玉強,等. 下肢骨創傷并深靜脈血栓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的單中心回顧性研究[J]. 中華外科雜志,2014,52(4):254-257.

[7]Sarosiek S, Crowther M, Sloan JM. Indications, complications, and management of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s: the experience in 952 patients at an academic hospital with a level I trauma center[J].JAMA Intern Med,2013,173(7):513-517.

[8] 李云霞,龔雅萍,邱瑾,等. 老年患者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程序化

疼痛護理規程的建立與應用[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4,30(12):19-23.

[9]李建群,周怡,丁旭云,等.預防骨科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綜合護理干預研究[J].醫學臨床研究,2014,31(6):1240-1241.

[10]廉軍孝,王燕,宋國敏,等.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預防的國內外護理文獻研究[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5):74-76.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腦血管病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中華腔鏡泌尿外科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血管外科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葵青区| 隆回县| 霍邱县| 淳化县| 阜南县| 巨鹿县| 修文县| 高台县| 安泽县| 韶关市| 屏山县| 改则县| 莫力| 准格尔旗| 漳浦县| 广饶县| 许昌县| 嘉祥县| 鄱阳县| 东乡县| 金湖县| 鸡东县| 石楼县| 新疆| 乌鲁木齐市| 淮阳县| 寿光市| 屏边| 家居| 紫阳县| 息烽县| 壶关县| 巴楚县| 彭州市| 南丰县| 景洪市| 郸城县| 白河县| 长海县| 巴青县|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