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豐富多彩的世界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世界各國人民過節時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學習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
2、行為與習慣目標:養成傾聽他人意見、與他人合作交流的習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和感受世界文化的博大、差異以及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對不同文化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
教學重點:了解世界各國人民過節時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
教學難點:對不同文化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
二、教法學法
教法:1、搜集資料法,課前根據調查提綱,利用互聯網等方式收集相關的資料。
調查提綱:
(1)不同國家的人們是以什么方式慶祝圣誕節的?
(2)準備圣誕樹、圣誕帽、圣誕老人、賀卡等物品。
2、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和多媒體課件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學法:《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綜合型課程,在課堂上,只有從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課的教學中,我將教材、學生、生活實踐、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起課堂與生活的鏈接。
三、教學過程
1、重溫中國傳統節日---歡樂中國年
(1)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2)在這些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熱鬧的是哪個節日?板書:節日(春節)我們又是怎樣過春節的?(出示圖片:貼春聯和門神、燃放爆竹、煙花,吃團圓飯影像資料)ppt
小結: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這些內容我們在以前已經學習過,其實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今天,我們學習第三單元第九課第一課時《節日萬花筒》,走近多彩的世界,一起去看看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們有哪些節日,他們又是怎樣慶祝這些節日的呢?板書課題
2、了解多彩世界節日
活動一、多彩“圣誕節”。
(1)猜一猜:提到節日,總是讓人很期待,一說到馴鹿、雪橇、禮物,你會想到西方哪一個節日?(圣誕節)
(2)說一說:你所了解的圣誕節。出示關于圣誕節的物品:圣誕老人、圣誕樹、圣誕帽。
(3)交流:同學們,你們結合課文和課前收集的資料在小組里交流不同國家的人們慶祝圣誕節的方式。
(4)匯報:圣誕節是世界上慶祝人口最多的節日之一,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慶祝圣誕節的方式也不一樣。比如:
①美國:與家人裝飾圣誕樹、分享圣誕大餐、唱《平安夜》頌歌。(相機出示:裝飾的圣誕樹、圣誕大餐和音樂《平安夜》頌歌。)
②澳大利亞:烤海鮮、喝啤酒、曬太陽、點篝火。(出示海灘圣誕)
③波蘭:桌布下放草、晚餐不吃肉。
④保加利亞:點火驅逐妖魔。
小結:同學們,由于各個國家的文化不同,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人們慶祝圣誕節的方式也多姿多彩,這真是多彩的圣誕節呀。
⑤做一做:學生制作圣誕賀卡,表達祝福。
活動二、隆重“開齋節”。
1、交流:同學們,我們剛過了一個多樣的圣誕節,現在再去了解世界穆斯林最大的節日――開齋節,同學們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在小組內交流你對開齋節的了解。
2、談一談:感受穆斯林集體禮拜時那種嚴肅、莊重的氣氛。
3、說一說:穆斯林除了沐浴盛裝、參加禮拜以外,還有哪些習俗呢?
4、想一想:款待穆斯林客人,有什么要注意的問題?
溫馨提示:穆斯林是不吃豬肉的,同學們,我們應當尊重他們的民族信仰,尊重他們的飲食習慣。
小結:開齋節規模之龐大,形式之莊嚴,氣氛之隆重,讓人驚嘆,開齋節,相當于漢族群眾過春節,藏族人民過藏年,是穆斯林最隆重的節日。
活動三、激情“狂歡節”。
①看一看:欣賞巴西狂歡節。
②跳一跳:可以讓生跟著節奏一起搖擺。
③交流觀看感受。
小結:這樣的狂歡節讓我們感受到巴西人民的的激情以及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3、拓展延伸總結深化---和諧大家庭
①除了這些節日,你們還知道國外哪些節日?
②指名說。
③課件出示西班牙的奔牛節、泰國的潑水節、美國的感恩節等。
④盡管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節日不同,但透過不同的節日,我們總能感受到相同的地方,這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呢?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切實體會到了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在語文教學中的突出地位。這里就對學生閱讀興趣培養這個話題,談談筆者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創設熱愛閱讀的良好氛圍
1.在班里建立起班級圖書角,每天安排一個小圖書管理員做好當天借書的記錄工作。讓學生充分利用早晨上課前的時間進行閱讀,保證學生每天在校至少有20分鐘的閱讀時間。還要求學生每天晚上在家里安排20分鐘閱讀時間,雙休日、節假日,更要認真讀書,使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樂趣。
2.巧用社會熱點話題和故事懸念誘發閱讀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少讀書或不愿讀書的學生來說,反而能從筆者的敘述中了解情節,認識人物個性,知道社會熱點。學生對于故事和社會熱點是樂于接受的,教師可利用這個機會引導學生看書,推薦書目,達到激發興趣,擴大閱讀量的目的。學生一聽到筆者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娓娓宣講,被激發、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學生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學生們津津有味、期待結局之際,再告之學生: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便可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
3.談自己的讀書感受激發興趣。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后的收獲,用“現身說法”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并且愿意與同學分享交流。
4.介紹讀物梗概激發閱讀欲望。教師要經常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書中人物、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發學生“欲知詳情,請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教師可出示《紅樓夢》介紹書中部分精彩內容的梗概,這樣學生才會將教師的“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才會努力尋求閱讀機會,在閱讀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燦爛文化的藝術所在。
二、提供擴充閱讀的條件
閱讀不能光局限于課堂,不能光靠老師教學課本,還要在資源、空間和時間上提供條件。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開放教材資源,如教學參考書、備課資料、課外資料、網絡資料等,讓學生直接接觸更多的資料,讓學生享有自主資源,有利于深入研究;筆者還解放課堂形式,閱讀除了在教室內,還可以到圖書館、閱覽室、網絡室等,讓學生擁有更多閱讀空間。
三、舉辦深化閱讀的讀書活動
葉圣陶曾說:“天地閱覽室,萬物皆為卷。”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開展寓教于樂、豐富多彩的讀書教育活動。在課外活動中,筆者設計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快樂。
開展活動進行閱讀。在班級中開展有關活動,比如組織朗誦會、圖書節、故事會等,組織學生填寫“讀書信息卡”、制作“讀書書簽”、與家長共同開展“親子閱讀”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為學生創設有趣的多樣的讀書活動,使學生廣泛地“讀”,大量地“讀”。比如講故事比賽,講故事是同學們最高興的事情,剛開始同學們不好意思站在講臺上講,聲音小,也不會加動作表演,講了一段時間以后,同學們進步很大,把故事情節表演得栩栩如生。一個同學在講《歐也妮·葛朗臺》的情節時,葛朗臺一見金子,就像一只老虎撲向一個睡著的嬰兒一樣抱住不放,學生極富表演細胞,表演得很形象,把同學們都吸引住了,大家都很認真地看他表演。
四、多彩活動鼓勵學生持之以恒
關鍵詞:初中生物;媒體優勢;微觀呈現;活化教材
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發展和知識呈現的需要,多媒體憑借聲、影一體的優勢走進課堂,將抽象知識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給廣大師生。鑒于此,筆者特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對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借助媒體優勢,完美呈現知識,促進學生理解、消化和吸收進行探索與討論:
一、活潑呈現知識,豐富教學內容
實際上,生物教學就是讓學生認識自然世界動植物的生命活動奧秘和本質的過程。從這個知識范疇來講,只用枯燥的文字和靜態的圖片來呈現知識顯然是蒼白無力的,根本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生成過程的認知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將骨感的知識豐富起來,給大家創造一個全面認知生物及其生命多姿多彩的生長過程,以此來“活化”教材知識,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形象的顯示,有助于學生更準確、更快捷地理解教學內容。比如,在教學“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時,這些植物學生大多沒有見過,他們缺乏生活認知上的形象感,這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視頻將學生帶進森林、湖底和苔原帶,滿足學生的視覺感受,讓學生從感性上認知藻類、苔蘚和蕨類的生成環境。然后再通過模擬動畫,讓學生認知這些植物在當地生態中所扮演的角色,理解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系。這樣設置將機械的書本知識以生動形象、鮮活直觀的方式化靜為動,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不再覺得抽象,有效提升理解和認知能力。
二、加大課堂容量,呈現微觀知識
初中生物知識面涵蓋比較廣,其中包括許多難以觀察的微觀現象,這些內容只靠二維的教材圖片和文字描述根本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束縛了課堂發揮的空間,無法擴大知識容量,不能形成動態的良性知識循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不到位。這就要求我們適時跟進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集合聲、影于一體的優勢來模仿微觀世界,給學生呈現動態的知識生成過程,如此才能變抽象為形象、變微觀為宏觀,簡化知識難點。比如,在教學“細胞分裂”時,學生無法跟進文字描述來想象微觀生物現象,筆者就用多媒體給大家播放了細胞分裂的模擬動畫資料,有動畫,有講解,學生學得興致盎然,很快就進入了知識情境中。
我們的視覺對思維有一定的制約,而多媒體恰恰能滿足我們視覺的盲點,將不可見的微觀生物現象宏觀化、形象化,無疑會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識和內容,利于擴充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效率。
三、優化課堂呈現,闡述重點知識
多媒體教學手段還有助于我們在生物教學中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優化重難點內容。遇到重難點知識,我們可以以多媒體豐富多彩的方式給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利于大家理解吸收。比如,在講解“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內容時,筆者針對大家掌握內部顯微結構存在困難,用傳統實驗方法不利于觀察,口頭講解又往往不能奏效,這時筆者就采用了板書與顯微畫面投影相結合的辦法展開解說。先用顯微投影儀將木本植物莖的橫切面顯微結構投放到銀幕上,然后一邊講解再加上靈活的板書,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很快就掌握了導管和篩管、木質部與韌皮部、木纖維與韌皮纖維、春材與秋材等概念的區別。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思維整體的功能,記憶效率也就提高了。
四、注意合理運用,杜絕喧賓奪主
毋庸置疑,多媒體確實能促進課堂提升效率。但是多媒體也不是萬能的,如果我們完全摒棄傳統教學而一味地代之以多媒體展示,那不僅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而且會造成師生對多媒體的依賴心理,導致沒有形象展示就不能想象,因此我們用多媒體一定要注意以下原則:
1.內容及時間
不要事事都用多媒體展示,就初中生物來說,筆者認為多媒體展示的重點在微觀知識形象化及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認知。即便是這樣我們,也要有嚴格的時間把控,要以知識生成為主設置相應的啟發式問題,而不要讓學生看熱鬧。
2.方式得當
多媒體的展示方式多姿多彩,我們不能拘泥于動畫視頻,統計圖、圖片、聲頻材料等也是我們的展示方式,如何抉擇就要看展示內容的實際情況,而不是為了討好學生全部設置動畫教學。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巧用多媒體上好生物課堂的心得體會。概而括之,信息時代我們一定要與時俱進,要正確使用多媒體,使之將課堂知識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只有善于將這種信息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相互滲透、有機結合、互相完善和補充,才能大大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唐平榮.多媒體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信息教研周刊,2011(15).
一、發掘綜合實踐活動的資源,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活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生命所在,對學生而言,只有經過生活的體驗,才能有感而發、有為而作。由此,我們要切實關注孩子們的生命軌跡,把學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綜合實踐活動之中,讓學生自由地、自主地、自發地,用自己的心靈去探尋綜合活動之源,以積極的心態去參與活動,展示他們的生命活動,還學生一個原生態的自我。我縣地處天山腹地,背靠那拉提草原,是全世界哈薩克族人口最集中的草原。依托這一優勢,我開發了一系列的校本綜合實踐課程,帶領學生觀草原美景、品草原美食、賞民族舞蹈、秀民族服飾、探草原文化,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調查采訪收集資料……個個興趣盎然,收獲豐碩。
二、以基地建設為依托,豐盈活動內容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開發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綜合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非常有特色,以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導向,以優化、美化、凈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打造“藝術三小、文化三小、特色三小”為發展目標,體現我校“立字立人”“先做人、后讀書”的教育理念,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為此,我將校園作為綜合實踐的重點基地,引領學生開展了各種綜合實踐活動。比如:以紅色長廊為基地,開展“紅色小導游”選拔活動,引導學生在比賽中積極收集資料、參與競賽;以綜合樓樓道文化為基地,以開展“漫步書香校園”“走進信息世界”“承載科學夢想”“步入藝術殿堂”為主題的文化特色活動;以功能室為基地,引導學生進行科技小制作、小發明,讓學生在特長展示中充分表現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培養學生科學創新的精神。
三、貼近學生生活,在小課題研究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學生是活動的主人,是設計者、實踐者、體驗者、發展對象和評價者,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自主實踐,主動探究,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我們積極引導學生面向生活,從日常生活中選取要探究的問題或課題,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組織、幫助學生通過游覽、考察、訪問、探究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培養學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決問題及欣賞、創造、實踐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品質。如:在對家鄉環境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圍繞“我是環保小衛士”、“我為環保獻一計”等主題,通過查閱資料、上網搜索、請教專家等形式,積極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增長環保知識,增強環保意識。認真撰寫環保小提案,征集環境保護金點子,向班級同學發放環保小袋,用攝影攝像記錄身邊的環保文明行為。開展“環境保護宣傳周”、“我為家鄉添新綠”“讓鞏乃斯河水常清”等綜合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為家鄉添上一點綠色,用實際行動宣傳教育帶動全體少年兒童共同關注環境保護,共同關注家鄉建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夠溝通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系,獲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識,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視野,幫助人融入廣闊的社會空間。閱讀能夠發展人的語言,發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閱讀能力,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其實閱讀也是生命活動,是一種生活,是一種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無論你是學生還是成人都需要閱讀。由此可見閱讀能力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說閱讀能力教育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得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學生知識的獲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啟迪、情感的熏陶、品質的鑄就,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閱讀。閱讀也是語文教學的中心,它既是識字的重要途徑,又是寫作的必備前提。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如何做好閱讀指導和教學呢?
一、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濃厚的興趣可以讓學生持之以恒地閱讀,在閱讀中精神也更集中。只有當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需要。特別是生活在農村的學生,由于家庭、學校等諸多因素,他們對閱讀缺乏興趣,這就要靠老師的精心培養與科學指導。
(1)營造良好的書香氛圍。
良好的班級氛圍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積極性等起重要的熏陶作用,這需要我們細心設計和布置,巧妙地運用教室的墻壁、黑板來信息,引導學生閱讀。如在教室墻壁上貼一些名人名言的條幅、學生優秀作文和一些激勵學生讀書的圖片等,讓學生處在這樣充滿書香的環境中,看看記記,耳濡目染,往往能感受到書海的浩瀚和讀書的樂趣,從而形成跟書本交朋友的愿望。
(2)通過名人或榜樣激發閱讀的興趣。
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名人熱愛讀書的一些故事,并在平時教學中,留心觀察班中喜愛讀書的學生,及時進行表揚,請他們談談閱讀的收獲,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本身也是學生的學習榜樣,學生看到老師經常閱讀,學生也會不自覺地進行模仿,逐漸地走上閱讀之旅。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在堅持不懈的反復練習中養成的,光說不練是不行的,沒有耐心和恒心也沒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斷積累,良好的閱讀習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1)培養專心閱讀的習慣。要養成這一習慣,必須做到以下幾點:姿勢要端正:端正的身心容易喚起注意、記憶、思考等各種心理歷程;環境要安靜:閱讀時應盡力避免干擾,做到安靜,空氣清新,光線適度;作息要定時:作息不定時是分散注意的主要因素,學習時應該專心致志,游戲時應盡情地玩,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有利于專心閱讀習慣的養成;學習地點要固定:學習場所固定,可以控制心理傾向;養成默讀的習慣:默讀能提高閱讀速度,而出聲閱讀不僅速度慢,還會出現口到眼到心不到的現象。
(2)培養讀書動筆的習慣。徐特立先生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邊思考邊動筆,可以抓住重點,深入理解;做摘錄、記筆記可以及時記下心得體會,對積累資料和活躍思想十分有利。當然,“動筆”的方法習慣因人而異,教師應該就如何記筆記、用筆記對小學生進行定期個別指導。
三、巧用評價,激活課堂
新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正逐步由單一的教師評價向多元評價轉變,也就是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還有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評價語言這一法寶,在教學中利用文本的內容進行巧用評價,激勵學生的情緒,創造一種美妙的語境,讓課堂評價語言這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評價方式真正發揮其獨有的魅力,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都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落實學生閱讀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語文不僅要使學生熟讀課本,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在生活中擴大詞匯,掌握語言的規律,增長表達的能力,從文學作品的閱讀里提高思想的培養。”可見,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更能豐富閱讀的內涵。要使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真正達到“豐富語言的積累”的目的,除了結合課文學習、指導課外閱讀以外,還應適當地舉辦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以檢查學生課外閱讀的效果,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如:創建班級圖書角,舉行讀書交流會、詩歌背誦比賽、讀書筆記展示、美文誦讀:成語接龍、班級讀書交流課,建立讀書興趣小組等,從活動中體會到讀書的快樂與收獲,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達到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