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婆婆來了有聲小說

婆婆來了有聲小說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婆婆來了有聲小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婆婆來了有聲小說

婆婆來了有聲小說范文第1篇

茅盾先生為《呼蘭河傳》作序。五千來字的文,28個“寂寞”。他嘆息復嘆息蕭紅的種種寂寞:寂寞的幼年,寂寞的童年,寂寞的精神,寂寞的心境,寂寞的生活,寂寞的環境,寂寞的呼蘭,寂寞的死亡,寂寞的墳墓……如此濃烈的“寂寞”之感觸,是從《呼蘭河傳》里讀出來的嗎?他認為“寂寞”是蕭紅的人生寫照。如果這一判斷準確,倒是解釋了《呼蘭河傳》創作時斷時續的原因:深陷寂寞無法自拔時,便一頭逃進夢魂縈繞的呼蘭河城里去,為那座小城里她刻骨銘心的景、物、人、事描形畫像,并發掘其中深藏的東西。我其實不能確認蕭紅是否是“寂寞”的,因為那樣豐滿、靈動的靈魂,那樣堅韌、匆促的生命,那樣困頓、顛沛的生活,像是都與“寂寞”無緣。寂寞,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精神空虛與物質優渥的產物,它們卻都不屬于蕭紅。.

《呼蘭河傳》很難歸類,自傳,小說,散文,抒情詩,都像,又都不全是。我最愿意讀那些像是自傳的部分,特別是“我”和祖父的故事。因為那是《呼蘭河傳》中最柔軟、最溫暖、最動人的部分。蕭紅以生動的兒童化語言,描摹出觸手可及、有聲有色的畫面。讀之,像是能聽到四五歲的她脆生生的笑語,以及祖父寬厚溫暖的對答和不時響起的開懷大笑;也像是嗅得到滿園的花香,看得到掛滿各種瓜果的植株……“祖父一天都在后園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后園里邊。”依樣學樣,裁花、拔草、種菜、鏟地、澆菜……搗亂比幫忙多。給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一家人見了笑瘋了;澆水往天上潑,大叫下雨了、下雨了;踢飛了祖父剛播下的種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雜草……后園在小蕭紅眼里,天高地廣,“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遠,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長的又是那么繁華,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覺得眼前鮮綠的一片?!币惶煊忠惶?,祖父、后園、小蕭紅,三樣是不可或缺的??墒且坏蕉?,后園就封門了。.

在大地都能凍得裂了口的漫長冬季里,小蕭紅只能轉而進行室內探察。她琢磨祖母和母親屋子里的各種物件,倒飭儲藏室的陳年舊物,直至傾箱倒篋。祖母喪事期間家里來了好多人,包括四五個比她大一些的孩子。小蕭紅跟著他們出了院子,上了街?!安涣铣撕髨@之外,還有更大的地方,”她目瞪口呆!“是不是我將來一個人也可以走得很遠?”后來跟祖父學古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甭犃俗娓傅闹v解,想到自己以后離家,等到胡子白了回到家,祖父不認識她了,心生恐懼。.

還有一個十分值得玩味的細節是祖父與祖母的關系。從《生死場》中看,男人在家庭中是主導一切的,可是《呼蘭河傳》中說祖母從來不派任何工作給祖父,像是祖母說了算。又說祖父總是主動去擦祖母地櫬上的一套錫器,不擦也罷,一擦祖母便罵他懶,罵他擦得不干凈,而且“祖母一罵祖父的時候,就常常不知為什么連我也罵上”。祖父被罵“死腦瓜骨”,小蕭紅被罵“小死腦瓜骨”??雌饋碜娓傅故桥伦婺傅?。有意思的是,正是這個挨祖母罵的祖父不僅對孫女,也對別的孩子,甚至家里的長工、租戶都溫厚有加。.

呼蘭河讓蕭紅心心念念,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那里曾經住著個子高高、身子骨硬朗、笑眼盈盈的祖父。在寫“我”和祖父的第二章里,起首她便寫道:“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住著我的祖父?!睒O短的“尾聲”與之呼應,“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物事人非的痛惻已盡在其中,但她猶無法擱下,掰著指頭算和祖父的年歲差:“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孩子似的喃喃自語中,深藏著無法自拔的痛切。在《祖父死了的時候》的散文中,她無比悲涼道:“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個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間一切‘愛’和‘溫暖’帶得空空虛虛的?!弊娓赶略崮翘?,她用祖父的酒杯飲了酒,臥倒在后園的玫瑰樹下?!笆篱g死了祖父,就沒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間死了祖父,剩下的盡是些兇殘的人了。”.

《呼蘭河傳》一共七章,加上一個簡單的“尾聲”。除了“我”和祖父的故事明亮,甚至是明媚的外,其余的部分大多是灰黯、甚至殘酷的。無論是呼蘭河的風土人情、習俗文化,還是“我”家院落周圍人們的日常生活。.

文中有許多對呼蘭河“精神上的盛舉”的記述: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蕭紅一樣一樣地寫,且敘且議。那敘,如畫筆,又如鏡頭,栩栩如生;那議,往往力透紙背。老爺廟和娘娘廟里的塑像,前者塑得很兇神惡煞,后者塑得很溫順,拜廟的善男信女一眼看去,會認為男人不好,女人值得尊敬??伤齾s認為把男人塑得兇狠,“那就是讓你一見生畏,不但磕頭,而且要心服?!卑雅怂艿脺仨?,等于告訴人們:“溫順的就是老實的,老實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訴人們快來欺侮她們?!?蕭紅將呼蘭河的“精神盛舉”一一寫來,最后作結道:“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并非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戲、逛廟,也不過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整部《呼蘭河傳》里份量最重的一家是老胡家。夏天里,老胡家坐火車從老遠的遼陽接來了長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12歲的二孫媳婦小團圓媳婦。左鄰右舍爭相去看??戳T沒什么不滿意的地方,可是非議一大堆:見人一點也不知道害羞;頭一天來就吃三碗飯;兩個眼睛骨碌碌的轉……婆婆也要給她來個下馬威,沒幾天就開始打。小團圓媳婦一挨打就哭鬧著要回家,婆婆聽了打得更狠,還用燒紅的烙鐵烙腳心……老胡家開始夜夜跳大神,跳了一冬,原來是有說有笑,活蹦亂跳的小團圓媳婦病了。她剛挨打那會兒,左鄰右舍都說該打;現在聽說她病了,緊趕著跑去出點子,貢獻各種偏方。最終,老胡家要用大缸給小團圓媳婦當眾洗澡了。小團圓媳婦被當眾脫了衣服,放進裝滿滾水的大缸里,就這樣,一夜里,小團圓媳婦被燙了三次,抬出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不久以后,“那黑忽忽、笑呵呵的小團圓媳婦就死了”。.

蕭紅在這一章里書寫殘酷的力度使人動魄驚心!除了“我”和祖父,所有的人都站在施害者的隊列里,像群魔。如果說《生死場》中的女性立場,針對的是男權制度下的男人與強權,表現的是男人對女人的歧視、壓迫、侵害、暴力和摧殘,那么領頭施害小團圓媳婦的,卻是同為女人的婆婆。而且婆婆身后爭先恐后的幫兇和看客們,是地位卑微的小人物,是窮苦大眾。由此可以看出,蕭紅強勁筆力所鞭撻的,絕不止強權,絕不止不平等,而是一切愚昧與丑惡!婆婆有大量的心理活動,她一心為了小團圓媳婦好。在錢財上,她對自己苛刻至極,可是花在為小團圓媳婦請神治病上,慷慨無比,直至最后傾家蕩產?!班l愚”,蕭紅在給蕭軍的信中,寫過這個詞。那大致是因為蕭軍信中說要到魯迅墓前去燒刊物,蕭紅回復說,這真是“洋迷信”“洋鄉愚”。并不無諷刺道,“寫好的原稿也燒去讓他改改,回頭再發表罷!”(1936年11月24日蕭紅自日本致蕭軍函)可見,蕭紅反對并批判的“愚”,范圍有多廣!因此茅盾先生在《序》中說,“呼蘭河的人民當然多是良善的……他們有時也許顯得愚昧而蠻橫,但實在他們并沒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蔽沂侨f萬不敢認同的。是,婆婆因襲的是傳統,“哪家的團圓媳婦不受氣,一天打八頓,罵三場”可是,傳統就等于良善嗎?就等于不害人嗎?要我說,愚昧本身,才是最大、最本質的惡!.

婆婆來了有聲小說范文第2篇

一、穿越文本,領略內涵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時要讓學生、教師、文本進行多重對話,要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作家寫作時的整體思路,很好地理解文本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還要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把握作品中的情感。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置身于作品之中,馳騁想象,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文本出發,展開豐富而奇妙的聯想,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讓學生的心靈和文本之間,心靈和作者之間搭起一座座橋梁,使其感覺變得更靈敏,心靈變得更豐富。在教郁達夫《故都的秋》時,講到小院秋色這一幅畫面時,我請學生根據課文選取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見的“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的馴鴿的飛聲,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想象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小院秋色,和作者當時認為?;ㄒ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折射出作者回避暖色,偏好冷色的特點。隨著想象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清、靜、悲涼的秋景中,更好地感受了作者當時的心境、情懷,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樣,冰冷的文字就變成了活潑的形象,學生在想象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教朱自清《荷塘月色》一課時,講到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形象。這時,我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想想“縷縷清香”和“渺茫的歌聲”有哪些相似之處,讓學生從各自的生活經歷和文化素養出發,找到它們之間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沁人心脾等方面的特點。同時告訴學生,“清香”和“歌聲”這兩個意象同屬于美好的事物,把兩個優美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意境變得更加優美,也烘托出環境的優雅和寧靜。如此學生就能更好的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在教《琵琶行》一課時,文中描寫琵琶女彈奏的一段音樂:“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文字描寫音樂很抽象,學生很難真切感受。怎么辦呢?我先讓學生對音樂展開想象,明確這里是運用比喻的手法,學生就能想到是以形喻聲,如銀瓶乍破、刀槍鳴、鐵騎突出、裂帛等。然后讓他們描述音樂旋律,用“銀瓶乍破”“刀槍鳴”的比喻來表現熱烈而緊張的氣氛。最后再播放琵琶曲的片段,學生聽完之后必定會受到震撼。經過這一系列的想象閱讀,學生學會了與文本的對話,就能體會音樂中融合著琵琶女命運的坎坷和內心的苦悶。

二、大膽虛構,彰顯個性

善于想象的能力還在于建立在不違背常情常理的前提下的大膽虛構,超越時空,突破現實等。巴普洛夫在《給青年們的一封信》中有一個比喻:“不管鳥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憑借空氣,它就無法飛上天空?!蔽覀儾环撂子靡幌拢骸安还苋说纳钣卸嗝簇S富,如果不憑借想象,它就無法使生活成為藝術作品?!币虼?,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大膽地虛構,讀出自己個體真實的感受。在教《邊城》時,通讀全文后,我要求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邊城》小說的結尾寫到:“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假如你是儺送,你會再回來嗎?同學們紛紛議論開了。有的學生說,如果我是儺送,我一定會回來。因為翠翠與儺送間的愛情是那樣的純真與美好,我們一定要珍惜并且爭取自己美好的愛情。有的同學說,如果我是儺送,我不會回來。因為我相信宿命,翠翠父母之間的愛情也曾是那么美好和純真,然而結局卻是那么凄慘,我也害怕下一代的愛情會重復了上一代的命運。在教《祝?!芬徽n時,通讀全文后,我也要求學生展開合理想象:以“假如祥林嫂生活在今天”為題,寫一段話。同學們議論開了。有的說,祥林嫂長得端正,又吃苦耐勞,在這個時代,一定會生活得很知足。有的說,祥林嫂的婆婆是法盲,因為販賣婦女是犯法的,只要訴諸法律,必定會繩之以法,祥林嫂的權利會得到法律的保護。有的說,如果生活在今天,就不會喪夫失子。即使發生了,還有社會上的慈善組織,他們一定會關懷祥林嫂,解決她的難題,鄰里同事也會伸出溫暖的手。還有的說,現在資訊非常發達,賀老六娶了祥林嫂就進城打工去了,留下一部手機,夫妻倆常通話,說說貼心的事,祥林嫂就不會空虛寂寞,也會感到幸福。

婆婆來了有聲小說范文第3篇

一、小手巾兒

在馬未都先生“舊物”系列的博文中,有篇“手絹兒”。馬先生說手絹兒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則多稱手帕。據考,不管手帕還是手絹均起源于先秦的“巾”。漢樂府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這樣描述:“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馬先生沒有錯,在我出生的那個小地方,大家也懂“手絹兒”這個詞的指向,但不愛用。人們給“手絹兒”取了一個更通用更合緣,聽起既古老又萌萌噠的名字――“小手巾兒”。

洗臉的毛巾,鄉人稱“手巾”。以前就覺得土氣,到大學聽寧波同學稱之為“臉布”,頓感北方土語中“手巾”一詞里,猶存一絲雅致。可愛的家鄉人大概覺得“手絹兒”是小小的、方方的棉織物,功能和手巾差不了多少,還都和臉打交道,就干脆用“小手巾兒”稱呼。不僅取其小,而且音也用了兒化,一來二去,就凸顯了冀中土著的乖巧和俏皮。

以前在小說中讀到,上海人有一種人叫“老克蠟”――老派紳士。手帕疊得整整的放于西服胸前口袋,想來既有裝飾作用,又可以在女人面前彰顯紳士風度。曾有個朋友說,她對用手帕的人超級有感,如果遇到從口袋拿出格子手帕的男生,她一定要嫁給他。我們權當玩笑,但能理解。

母親就曾感慨:訂婚時收了一套《毛選》,兩雙襪子和兩塊“小手巾兒”……到我們這一代,都送鈔票,多了實惠,少了心思。

俺小時候就有一陣兒,喜歡擺弄“小手巾兒”。將布沿對角線捋細,松松地捆住長發,兩只角軟軟耷拉,看起來既隨意又慵懶。不過也特立獨行,不喜歡女孩子慣用的花色,對飾有繁花或美人的“小手巾兒”嗤之以鼻。專挑男士款,如藍色或棕色的方格條紋,或素凈的幾何圖案。有男生贈送的“小手巾兒”,就因圖案過于艷麗而被舍棄。

現在“小手巾兒”蹤跡難覓。講究點兒的隨身攜帶紙巾,甚至是濕紙巾。不太講究的從卷紙上隨意扯一大截兒也照用。用完就扔。除了可能會被環保人士批判,倒也衛生省事。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前哀將后感,無淚可沾巾”……古人們多愁善感的“巾”,在這個時代,被去情緒化,變成了一塊地地道道的布。被冀中人刻意呵護的“小手巾兒”正在隱匿和消失。

二、取燈兒

取燈兒發源古老,也叫引火奴。公元577年,北齊受他國夾攻,缺火種燒飯、取暖。宮女用土法,在木片尖上粘硫磺,引火事炊,由此得名取燈。北宋陶谷所著《清異錄?器具》中述:“夜中有急,苦于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燃。即神之,呼為引火奴。”誰料,自英國人的火柴成了國人的日用品,華北人口中的“取燈兒”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火柴。

把取燈兒、火柴,和一堆帶肉的骨頭連在一起,就是一段往事。

20世紀80年代,飽暖問題剛解決,還談不上豐盛。小地方的人因循守舊,不來客不過年誰家都不好意思吃肉。不然,會被鄉親們斥責 “不會過日子”。進了臘月,禁忌就沒了,人們開始購買大塊的帶骨豬肉。買回來,也不吃,大冬天存著也不壞。又過了二十天,就到了煮肉的日子。有人置辦出那種大到可以洗澡的鐵鍋,街坊四鄰輪著用。院里支起臨時的三角架子,手臂粗的劈柴在鍋下熊熊燃燒。一根木頭棒子還未燃盡,胡同子里就塞滿了肉香。一直到骨與肉自然分離,就有人喚來個得寵的孩子,撈一根大小適中的骨頭讓他先啃。人們似乎并不著急,眼巴巴地看著他啃。孩子也不忐忑,仔仔細細地啃了又啃才會舍棄。于是一個鄉一個村的人才開始啃骨頭吃肉,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肉才算吃完。喧囂之后剛剛安靜下來的鄉村里,迎來了另一種職業的旺季。一輛自行車悄然進村,后座架子上一左一右各掛一柳條大筐。里面腿骨肩胛骨一應俱全,恐怖點的是一整個豬的頭骨,經常還帶白森森的小牙。小販們走街串巷吆喝起來――“骨頭換取燈兒”“骨頭換取燈兒”。家庭主婦聞聲,忙把丟在院子角落,一個月來被人啃過一遍、被雞啄過一遍、又被狗叼過一遍的骨頭渣子收攏來,送給小販稱重。按照一定算法,從自行車大梁上一個鼓鼓囊囊的褡褳里,換幾盒甚至是整打的火柴。

最早的取燈兒是木頭棍兒,燃得快。手腳慢的人還沒把引燃物點著,就燃盡,不丟就得燒指頭。后來升級到蠟桿,木頭棍兒外包一層蠟,延長了燃燒時間,燒手跳腳的時候少了。冀中人精,沒事能琢磨。將幾根取燈兒放在自行車鈴鐺蓋里,再將燃燒的蠟燭傾斜,讓蠟油滴下來覆蓋木棍 ,就有了自制的蠟桿火柴。

若干年前,華北人民一直以煤為炊。煤炭爐生火就是個技術活兒。一根取燈兒,兩張廢紙,幾個玉米芯子,就要把煤塊從黑變紅。我是那個笨的,取燈兒劃了一整盒,作業簿撕了一大本,也完不成任務。氣惱了,拿根玉米芯子塞進煤油瓶子里一轉,再扔到爐子里,火苗轟地躥出來,差點就燎了眉毛。

拍火柴盒兒是當年男孩子們的游戲,也叫贏取燈兒畫。將火柴盒封面的紙片撕下來,放在地上,用手去拍。翻轉了的算贏,沒翻轉就輪到別人去拍了。村頭巷尾,經常能看到一幫男孩跪在地上,繞紙片膝行。黑乎乎的小手兒舉起來,拍下去……肉掌擲地,鏗鏘有聲?,F在去想,心尖兒都痛。

家鄉的取燈兒都來自一個工廠,叫泊頭火柴。它的圖案很多年都一成不變,像生活在冀平原的人群一樣,樸素簡單。大學時上經濟學課,老師講夕陽產業,拿火柴業舉例,其中就有百年老號 “泊頭火柴”。聽說活了一百歲的取燈兒死了,心里咯噔一下,涌上一種莫名的惆悵。

三、杌墩兒

家鄉人,不把板凳叫板凳。

凡有矩形臺面,有四條腿,且用來坐的物什,家鄉人一律稱為“杌墩兒”。南方的長板凳,叫長杌墩兒。短的,自然叫短杌墩兒。單人坐的,不管長短,省略成三字兒――杌墩兒。這個從泥土里生長出來的讀音,在冀中平原的村子里代代相傳,卻無法書寫。我花了一天的時間,查資料,搜網絡,總算是找到一些憑據。

杌,《說文解字》里有“高而上平”一說。遠古時,人們把矮而無枝、表面光滑平整的木頭,稱作杌。宋代逐漸演化為坐具。后來的人,圖省事,一概統稱為小凳子。

墩,最早也是種坐具。古裝劇中,最常見那種弧腹中空的鼓墩。家鄉曾經也有一種圓形坐具叫墩子,類似和尚打坐的蒲團。洗臉盆般大小,一厚。用麥稈兒或玉米皮編成。麥稈兒編的色澤金黃,毛扎扎的,甚是粗糙。玉米外皮編的墩子看起來就要精致得多,它沒有那么多支棱在外面的根根叉叉,顏色也素雅,有一種般吹彈可破的乳白。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墩子好玩,座面兒大,在上面盤了腿打坐,極富彈性,久坐也不硌屁股。不過這么矮的坐具,坐下和起立估計都難保持優雅的姿勢。怪不得《宋史?丁謂傳》如此記述 :“(帝)遂賜坐,左右欲設墩,謂顧曰:‘有旨復平章事,乃更以杌進’?!笨磥矶照媸潜辱贿€要低級的坐具。也許正是它們的簡略和實用,構成了冀中平原上百姓嘴里的杌墩兒。只是最終的杌墩兒是板凳,而非杌非墩,造就了一個人民群眾以全概偏、歪打正著的楷模。

都說“再窮不能窮教育”,當年在那個北方小縣,最窮的就是教育。我們這一代孩子的義務教育階段都是自帶杌墩兒,學校只提供課桌。曾用過一個杌墩兒,榆木材質,凳面大而厚,簡直就是一塊小菜板兒!四條腿又粗又高,加之漆成黑色,目測猶如生鐵鑄就,霸氣十足。

鄉村里辦學條件差,器材缺乏。好在孩子就是孩子,可以不依賴任何東西,隨時隨地追逐打鬧。有的同學就把帶到學校的高板凳――杌墩兒搬到教室后方(鄉村小學孩子少,一個班只有十幾個人,教室后半截是空的)跳木馬。我也跟風,學著跳。用那個大粗黑的杌墩兒做木馬。結果是一跳不過,整個人就往后跌倒,手撐地上,一陣劇痛。小孩子不知輕重,硬撐到睡覺,第二天腫到青紫才跟父母講。母親帶我到縣藥材公司家屬院的一個婆婆家。此人半醫半巫,又念咒又揉搓,外加搽藥,十來天“果然”就好了。

小學時,老奶奶(曾祖母)還在世,雖說步履蹣跚,還堅持到處走走。一個在外地的堂叔孝敬了一個松木的杌墩兒,老奶奶視若珍寶。松木的質地比本地的楊木、棗木和榆木的密度要小,輕巧耐用。自此老人拿這松木疙瘩,既作了杌墩兒,又作了拐杖。老奶奶身邊有四個兒子,輪流贍養。不管到哪個兒子家,松木杌墩兒都要如影隨形。十來年的摩挲,原本刷了一層清漆的杌墩兒光亮可鑒。老奶奶去世了,要下葬。北方地少人多,很早就是強制火葬,埋的也是骨灰。六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為母親準備了一具特厚的棺材。出殯那天,子女們流著淚,將母親生前慣用的物品在棺中整齊擺放。最先放進去的,就是那個松木杌墩兒。

四、板床兒

板床兒,就是小板凳,也就是“杌墩兒”的微縮版,不過這次家鄉人摒棄了“小手巾兒”的思路,沒有以“小杌墩兒”命名,而是另起爐灶,取了個“床板兒”。要理解“板床兒”為何叫“板床兒”,“床”的含義怎么都繞不開,必須要狠狠地探討一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這首《靜夜思》傳誦千年。小學老師講解時,床就是床,睡覺用的。甚至課本上的插圖也是張古色古香的“床”。不知何時,“床”就不是床了,各種說法熱熱絡絡地在媒體上出現,就連不關心學問的我,也有了耳聞。

《辭?!防锩鞔_的注釋:床是“井上圍欄”,另外,井水一直是故鄉的象征,如果在井欄賞月思鄉,那一切是說得通的。

馬未都先生認為,在唐代,床是胡床,是漢代由北方游牧民族傳入中原的垂足之坐,也叫繩床。類似于今天的馬扎。意思是說,詩仙是坐了馬扎子,在院中賞月才賞出了靈感。

也有《后漢書?獨行傳?向栩》記載:“常於灶北坐板上,如是積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處。”似乎就坐實了這樣的說法。

古籍文獻的理解差異從來都不少見。專業人士各持己見,各執一詞。懵懂大眾只能隨風逐流。江西衛視的“挑戰文化名人”和湖南衛視的“瘋狂的麥咭”都曾在節目中,就“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作了詰問。答案都是“水井圍欄”。受了多年應試教育的我,自然也選官方答案。不過,私底下,我認同馬未都先生的說法?!按病弊鳛樽叩恼f法依然鮮活!比如我們家鄉的小板凳――板床兒,就是作為“水井圍欄”說法的活證。

胡床(繩床),就是今天的馬扎,坐面是可卷折的布或麻繩。而板床兒――家鄉人特指,坐面是木板的小板凳,與繩床又是什么關系?我猜,他們是在歷史的路途中走出的好兄弟。只是,繩床走著走著就變成了馬扎,板床走到現在,就成了小板凳。

布衣暖,菜根香。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孩子,都有一個物質生活不富裕的童年。吃糙飯,穿“撿剩兒”,家中擺設不過是最基本的床、柜、桌、椅等家什兒,板床兒成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樣。院子里,母親坐在“板床兒”上擇菜,孩子坐著“板床兒”趴在小地桌兒上寫字,家中來客炕上坐,到吃飯時就得去鄰居家借桌借椅借“板床兒”。一群至愛親朋圍著“床板兒”,因陋就簡地吃一桌飯,快樂就變得簡單而豐沛。

如果小板床兒的一條腿兒松了,壞了,那就是最隱蔽的整蠱利器。有同學來玩兒,調皮的孩子很“禮貌”地請人去坐。整對方一個趔趄,然后大家再得意地笑。

相關期刊更多

金秋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共陜西省委老干部局

百姓生活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金盾出版社

戀愛婚姻家庭養生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安徽省婦女聯合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萍乡市| 鹰潭市| 临海市| 安龙县| 石柱| 神木县| 贞丰县| 七台河市| 泰顺县| 大化| 西宁市| 淮滨县| 德州市| 奉新县| 石家庄市| 南安市| 乌拉特后旗| 明水县| 门源| 高安市| 兴海县| 庄河市| 安吉县| 内黄县| 海城市| 达拉特旗| 荔浦县| 砀山县| 长治市| 新乡市| 赞皇县| 台北县| 平塘县| 武汉市| 呼伦贝尔市| 焦作市| 霍城县| 九寨沟县| 诏安县| 昌都县| 广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