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史記項羽本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在巨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于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云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筆抑或是那喊聲本存在于虛空之中。鉅鹿是他的一個起點,那時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間得到應驗。
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為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著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注定成為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眾突圍,也只有項羽才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陽也必將是血染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沖去了夕陽下的最后的殘戈……
舍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烏江流水,歷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筆,也留下項羽的遺憾,項羽讓我有了許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動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動,總認為他不該如此消亡,他不該龍袍加身,九州方圓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熱血的江東子弟,有虞姬,有烏騅,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著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為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多么洶涌,多么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關鍵詞]校本培訓;校本教研;教師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G5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20-0124-03
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更多地關注教師身邊的人和事。為此,諸如校本課程、校本管理、校本科研、校本培訓等,一批以“校本”為特色的名詞不斷映入教師的眼簾。就農村中、小學教師而言,如何實現校本的專業發展也顯得尤為必要。
一、農村教師校本專業發展理念
“校本”有三方面的含義,即為了學校、在學校中以及基于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也是一個發展性概念。就農村校本教師專業發展而言,是指由農村學校教師發起的,立足于農村學校的具體教育教學實際情況與條件,為解決具體的實踐中的難題,由教師所在學校進行的專業方面的計劃或活動,目的是為了使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增長專業知識、鍛煉并提高專業技能,增強教師的職業態度,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1]其基本特征有:具有較強的目標指向性、清晰而明確的學習經驗、教師群體的參與和分享,具有一定的可發展性和連續性等。
二、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策略
校本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很多,從目前實施的情況來看,主要有校本培訓與校本教研兩類。
(一)校本培訓
1. 校本培訓的內涵與特征
按歐洲教師教育協會1989年的界定,校本培訓指的是源于學校課程和整體規劃的需要,由學校發起組織,旨在滿足每個教師工作需求的校內培訓活動。換句話說,校本培訓是為了滿足學校和教師的發展目標和需求,由學校發起組織,主要在學校中進行的一種在職培訓形式。其主要特點有以下三個方面:
(1)針對性。校本培訓是以學校和教師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又以其具體實踐為落腳點的。它與一所學校的校情緊密相連,與教師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訓的結果可直接轉化為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2)靈活性。校本培訓它作為學校工作的一部分,雖然要由具體的工作日程規范其運行,但卻可以根據學校具體工作的變動而調整,并不苛求按部就班。另外,校本培訓的內容要針對學校實際,并可以隨學校的實際而定,不排除一些內容臨時性地進入培訓進程。
(3)多樣性。校本培訓摒棄純教學的方式,在培訓形式上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經驗交流、案例分析、課堂研討、師徒制等,都在農村學校教師專業發展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2.校本培訓的有效實施
(1)校長重視是校本培訓的前提條件
首先,校長是校本培訓的第一責任人。學校發展靠教師,教師素質提高需培訓,校本培訓是一種最有實效的培訓形式。其次,校長要研究校本培訓的有關問題。第三,校長要全面規劃本校的校本培訓。第四,校長要領導實施校本培訓:要建立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并向實施部門、教研組等提供指導。
(2)建立領導小組是校本培訓的關健環節
首先,為了保障各項培訓活動的開展,并取得實效,學校應成立校本培訓領導小組,制定好每年的培訓計劃。其次,組織指導好各種培訓活動的開展。培訓活動的開展有年級組、教研組、學校和教師個人各種層面。第三,要制訂、貫徹落實有關制度。第四,要建立教師個人業務培訓檔案和學校校本培訓檔案。
(3)教師培訓機構是校本培訓的專業保障
校本培訓作為教師培訓的一種重要形式被廣泛采用,源自于教育教學改革對教師培訓工作提出的要求,源自于對院校培訓形式的反思。具體來說,縣級教師培訓機構應做好如下工作:第一,開展校本培訓的培訓者培訓,為學校培養業務骨干;第二,制訂縣區教師培訓規劃、年度計劃以及指導意見與要求;第三,為農村學校開展校本培訓提供指導與支持。
(二)校本教研
1. 校本教研的內涵與特征
所謂校本教研是指以學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學校教學活動中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以促進學校發展為目的,將研究成果運用于學校教學實踐中的教學研究活動。在普遍意義上,校本教研是以學校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為選題范圍,以學校教師作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過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將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學校教育教學的研究活動。[2]校本教研的宗旨是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核心是解決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主體是學校的教師,是整個教師群體,主陣地是學校。其方式主要有“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個人反思”三種基本方式。其基本特點有:
(1)校本教研的主體是本校的教師。校本教研的主體是本校的教師,但并不排斥校外專家與教師的參與與支持。本校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能夠充分地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教研的問題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發現并提出的。
(2)校本教研的主陣地在學校。校本教研是以學校為單位組織開展的,對于活動組織者來說,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促進學校的發展。校本教研強調學校是教育教學研究的主陣地,是因為所有的教育教學問題都存在于學校具體的教育教學情境之中
(3)校本教研的問題來自于學校。校本教研中研究的問題是學校教師自主發現的,問題產生于學校內部,校本教研始終是在不斷解決這些新問題的過程中向縱深發展,這也恰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所在。
(4)校本教研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校本教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始終把改善學校實踐、提升教學質量和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作為活動的終極目的。校本教研要求教師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和反思習慣,形成專業切磋、協調、交流和合作的機制,實現經驗共享與共同發展。
2.校本教研的有效實施
(1)從關注教師生存狀況著手,精心選擇教研內容。關注農村校本教研,首先要關注農村教師的生活,也就是要關注教師的需求。“沒有任何人比教師自己更清楚教師的生活世界,也沒有人比教師自己更了解教師的日常工作;除非教師能夠改變自己,愿意改變自己,否則也沒有任何人能夠根本改變教師的價值、信念和教師的實踐方式。”[3]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夠突出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在教研內容的選擇上,應該圍繞教學活動、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學校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以及相關科研問題鄧選擇教研內容。
(2)以教師培訓為突破口。教師培訓是提高教師素養的途徑之一。在國外許多國家的教師培養制度中,教師職后培訓已經成為教師法定的權利與義務,并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校本教研與教師培訓在學校整體發展與教師個體發展的過程中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如果將校本教研比做學校內部的“造血系統”,那么教師培訓就是將來自學校外部的營養成分進行消化吸收的“消化系統”。只有當“消化系統”運轉良好時,機體的“造血系統”才能得到充足的養料,造血功能才能得到不斷增強。
(3)以制度建設為支持性條件。多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是提高校本教研質量的根本保證。以往的校本教研為什么會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原因就在于學校的教研管理制度沒有改變。因此,要改變農村中小學教師“從不教研”或“偶爾教研”的現狀,促使他們“堅持教研”或“定期教研”,必須有制度的支撐與保障。
(4)以校際合作為平臺。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的不足,教研組、學科組的缺失與交通的不便給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可以以鄉中心校為核心,將周邊幾所薄弱學校聯合起來,通過送教“下鄉”、送課下校、觀摩教學、聽課、說課、評課等形式開展校本教研,建立校際校本教研機制,以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此外,還可以鼓勵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的教師開展互助研究,這樣既不偏離校本教研的本意,又聯系了農村實際,可以更好地讓校本教研在農村中小學發揮應有的功效。
三、以課堂為本的教師發展趨向
以課堂為本的教師發展是英國近年來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改革的新思路,其核心包含以下五個基本要素:強調學生和教師雙方的共同提高;支持真正產生影響和具有決策權的角色;融于復雜的、變化的課堂情境中;包含個人價值、教育的合理因素和社會的公平性;參與反思性的、相互作用的和革新性的學習經驗。[4]從英國以課堂為本的教師發展模式五要素中我們可以意識到,這種真正能夠把權力的杠桿轉向教師與學生,把教師的發展浸入課堂實踐的嘗試,對于促進我國農村教師校本專業發展也有一定的實踐價值與現實意義。其基本模式有以下四種:
(一)“同課異構”模式
“同課異構”是同一節的內容,由不同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自己備課并上課。由于教師的不同,所備所上的課的結構、風格,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這就構成了不同內容的課。聽課的教師通過對比,結合他們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們的優點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過這節課所經歷的過程或沒上過的為自己準備上這堂課進行第二次備課。
(二)“一課三上”模式
“一課三上”指的是同一個教師負責平行三個班的同一課的教學。后來也被引申到加強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過程中,對課堂教學的不斷打磨行為。形成一個教師對“一課三上”的認識與體會。
(三)“送課到校”模式
“送課到校”是“送教下鄉”基礎上聚焦課堂教學的校本教研模式。主要是城市學科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以農村學生為教學對象進行教學并組織研討交流的一種教研模式。通過“送課到校”的教研形式,深化了課堂教學改革,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促進了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
(四)“同事合作”模式
教育是一種集體協調性很強的職業活動。實踐證明,一所好的中小學,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教師集體。良好的教師集體會使教師產生強大的凝聚力,這是保證學校完成各項任務的必要條件,也是教師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保證。因此,關心教師集體,把自己作為集體中的一分子,在集體中有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自覺維護教師集體利益,是教師在處理與其他教師互相關系時必須遵守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行為準則。
[參考文獻]
[1]季誠鈞,陳于清.我國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綜述[J].課程•教材•教法,2001,(12).
[2]熊焰.學校中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2004,(4).
沙區衛生局:
根據《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精神,我中心自2011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基本藥物的配備和使用。在實施過程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眾看病貴的問題,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群眾的意見,現具體反映如下:
一、 臨床用藥面窄
1.婦科用藥:婦科藥流必用藥品“米非司酮+米索”不在基藥目錄內,外用洗液也很少,無法開展計劃生育手術項目,與社區衛生服務六位一體的功能不符。
2.感冒用藥:治療普通感冒的西成藥(成人和小孩)基藥目錄內無選擇。
3.精神專科用藥:精神科已經長期使用的一些精神類藥品不在基藥范內,導致精神病人病情不穩。
二、無法更好地服務于當地居民
享有醫療保險并辦有特病醫療用的特殊藥品不能有效地供給,導致社區居民不能在社區看病拿藥,增加了此類居民看病難和費用支出(醫保、合作醫療定點病種)。
二、 無法完成雙向轉診制度
對于從上級醫院治療后轉至社區進行康復的病人,所需專用藥品在基藥目錄中也無法選擇。
醴陵是湖南株洲的一個縣級市,連續6年進入湖南省省經濟強縣行列,2011年進入了全國百強縣的行列。“十一五”期間醴陵經濟增速達15.2%,遙遙領先于株洲其他縣市。2010年GDP達265.75億元,占株洲全地區GDP的20.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湖南省統計局公布的2010年度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名單中,醴陵有135家,占湖南、株洲大中型企業數的占比分別為8.9%和54%。因盛產煙花爆竹和陶瓷,醴陵有“瓷城”和“中國花炮之都”的美譽。
二、醴陵煙花爆竹產業現狀分析
煙花爆竹和陶瓷產業是醴陵的支柱產業,有產業集中度高、整體規模大、配套產業齊、社會貢獻大等特點。2010年煙花爆竹總產值為120億元,同比增長27%;產量達2767萬箱,同比增長28.1%。繳納稅費占醴陵財政收入的7.4%,1.5億元。2008、2009、2010年煙花爆竹產量分別為1760萬箱、2160萬箱、2747萬箱,年平均增長率為28.85%。2010煙花爆竹產業上交稅金分別為14987萬元,分別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7.4%。醴陵煙花爆竹產量在“十一五”期間快速增長,2010年的產量是2005年的2.75倍,年平均增長率為55%;2010年比2005年出口增加約420萬箱,年平均增長率為55.74%。如表1所示:
表1 醴陵煙花爆竹產量和出口量(2005~2010)
資料來源:根據醴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5~2010)上的數據整理得到。
但是,醴陵煙花爆竹出口量僅占全國出口總額較低,2008年出口額僅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9.57%。醴陵出口的煙花爆竹中有90%出口到美國、德國、英國、意大利、日本、荷蘭、俄羅斯等國。其中美國是醴陵煙花爆竹最主要的出口地,2009年醴陵出口到美國煙花爆竹2400萬美元。
陶瓷產業是醴陵另一大支柱產業,2010年陶瓷產業總產值達210億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幅達28.1%。陶瓷產業的產值占整個地區產值的79.02%。2009年,2010年陶瓷產業上繳稅金分別為33398萬元和36921萬元,分別占全是財政總收入的23.5%和18.3%。2011年前三季度全是共生產日用陶瓷37.42億件,其中出口14.3億件,生產工業陶瓷39.61萬噸,同比分別增長了26.4%、25.2%和28.2%。
表2 醴陵陶瓷產量(2005~2010)
資料來源:根據醴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5~2010)上的數據,整理得到。
如表所示,醴陵陶瓷的產量一直呈持續上升的趨勢,2005年到2010年日用陶瓷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0.08%,工業陶瓷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8.45%。2009年醴陵陶瓷工業園已經初步建成,當年就有46家企業入園,產值突破了25億元。醴陵陶瓷產業出口量占比較大,2005年陶瓷出口72625萬件,占生產總量的29.1%。2009年日用陶瓷40%以上出口,出口量達12.94億件,特別是熾瓷產品,出口95%以上,年出口額近4億美元。
三、醴陵發展基本外向型開放經濟的優勢
大衛·李嘉圖認為:在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一個國家應該集中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互相交換,得到益處。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兩利取重,兩害取輕”。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也表明與比較優勢相抵觸的趕超戰略是很難成功的。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應該按照各自的資源稟賦條件,積極發展具有優勢的產業,從而增加出口和經濟的外向程度,達到比較優勢的充分利用。
醴陵勞動資源比較豐富,而且擁有生產陶瓷和花炮所需的礦物資源和技術資源,根據比較優勢理論應該生產和出口相關產品。醴陵市委市政府相當重視醴陵的開發經濟建設,在《醴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把“拓展開放經濟”作為重要的一條提出來,主要從擴大對外開放和加強區域合作兩個方面,既期待對外開放為醴陵經濟增添光彩,同時也了解周邊的產業狀況,引進必要資源,避免重復投資。
外向型經濟是指實行開放性經濟交往體制,面向國際市場,建立以出口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廣泛利用國際資源,充分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經濟外向型經濟具有較強的出口創匯能力,有助于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增強支付能力,并能在較大規模上利用國外資金。通過對醴陵支柱產業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醴陵已經是基本外向型開發經濟。目前醴陵陶瓷和煙花爆竹產業出口都很強勁,有很強的出口創匯能力。2010年新批自營進出口企m業14家,已擁有自營進出口企業達183家,醴陵的各種產品外銷至1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0年全市貿易出口總額達6.0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出口收匯2.4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7%。
醴陵實行開放型經濟有著自身的優勢:
第一,資源豐富。醴陵具有相當豐富的陶瓷和煙花爆竹產業需要的稀土和礦物質,非金屬礦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螢石、粉石、石材等,金屬礦有金、銀、鉛、鋅、鎢、銻、鈾等。
第二,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年間,醴陵富里人李畋就發明了花炮來驅趕鬼神,此時開始醴陵人就開始生產煙花爆竹。醴陵陶瓷在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世博會就一舉拿的世博會金獎。
第三,交通便利。同時醴陵擁有便利的交通優勢,毗鄰我國南方最大的鐵路樞紐株洲,320國道,106國道、滬昆高速,浙贛復線都經過境內,醴陵擁有至鹽田港的集裝箱專列,計劃在2012年開通的衡茶吉鐵路將大大縮短醴陵到廈門出海口的距離,醴陵將成為長株潭地區距離出海口最近的地區。
第四,通關方便。醴陵是中西部所有城市中唯一擁有海關和商檢的縣級市,企業報關和報檢的成本低。醴陵是湖南僅有的2個可以在當地辦理護照的縣級市之一,相關人員的出入境方便。
第五,人才優勢。醴陵人口資源豐富,而且醴陵市株洲地區擁有高學歷比例最高的縣市,大量的陶瓷和煙花爆竹企業也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才。
四、醴陵政府如何規避外向型經濟帶來的風險
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醴陵這幾年發展十分迅速,但是醴陵支柱產業是高投入、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企業,依靠價格優勢在國際上占據一席之地的。這樣的出口產品在開放經濟很容易受到人民幣匯率的波動、西方國家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通貨膨脹的影響。因此,在加大發展開放經濟的同時,必須加強產業自身的發展。
我國自2005年開始實行有管理的匯率浮動制度,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6年多后,人民累計升值約為31.24%。煙花爆竹和陶瓷產業同屬勞動密集型企業,人民幣升值直接影響體現在生產成本、出口價格和市場占有方面,理論上醴陵的出口收入損失31.24%。再加上原材料、運費、工資等價格上漲,出口退稅的下降,但是,醴陵出口的產品主要靠價格優勢占據市場,不敢輕易降價,只得自己蒙受損失。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增值將促使出口企業主動調整產品結構,把生產重心轉移到研發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產品上,同時企業可以利用更多的國外市場資源。
當下是政治周期和經濟周期交織的試點,市場調節職能起到基礎性的作用,政府調節乃高層次的調節。醴陵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開放經濟促進醴陵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困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護醴陵出口企業的利益。
1.川氣入醴。醴陵開通管道燃氣以來,以前的煤窯都改為了天燃氣窯,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產品合格率也有所提高,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利潤下降的壓力。
現代公司財務理論是現代金融理論的基礎內容之一,而資本結構理論又占據了公司財務理論的核心位置。資本結構一方面指企業的負債與總資產的比率,另一方面又指所有者權益及各構成項目分別占企業總資本的比例。資本結構理論是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標,研究企業資本結構中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比例變化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以及是否存在最優資本結構問題的理論。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治理結構、規模狀況、發展前景、一級市場股票活躍性、公司行業代表性、所屬行業的發展前景,以及公司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都屬于對上市公司進行綜合評價的內容。但在這些綜合評價內容中,經營績效最能集中地體現上市公司的綜合實力,也是上市公司能夠通過自身努力不斷加以改善的方面。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資本結構和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由于資本結構區域差異性問題的存在,選擇特定地區進行資本結構與績效相關性的研究很有必要。江蘇省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目前上市公司已達到119家,以江蘇省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對于發現該地區資本結構存在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以完善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增加上市公司績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理論基礎及文獻回顧
自1958年MM定理提出以來,國外學者以發達國家成熟的資本市場為背景,對資本結構理論與實證進行了廣泛研究。對于資本結構選擇與企業績效之間的相互關系,西方資本結構的兩大主流理論即權衡理論和優序融資理論。對于資本結構選擇與企業績效之間的相互關系,權衡理論和優序融資理論所預測的結果并不一致,而國內學術界對于資本結構與績效的實證研究,也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結果。
(一)理論基礎 權衡理論認為,由于存在負債的破產成本及成本,在負債比率增大,稅收效應增大的同時,公司的破產成本和成本也相應升高,當公司的破產成本和成本開始大于稅收效應時,公司的價值下降,也就是說成本、稅收和破產成本導致高績效的公司傾向于更高的賬面價值財務杠桿比率(即負債水平與績效正相關)。因此公司存在一個最優資本結構。最優資本結構處于負債的預期邊際稅收利益等于負債的預期邊際成本之處。
優序融資理論則認為,企業融資決策的依據是一邊倒的,即盡量使用低成本的融資方式,不存在一個理想的杠桿比例目標。因此,當企業投資超過留存利潤時,企業負債相應增加,反之則減少,企業負債比例的變化是凈現金流變化的結果。在優序融資理論中,企業在經營好的時候要儲備現金或舉借少量債務,以避免將來投資時采用昂貴的外部融資方式,因此,在一定的投資機會下,盈利能力強的企業反而有更低的杠桿比例,高的利潤留存和低的負債比例是擁有高融資能力的表現,即公司高額的利潤回報將導致較低的賬面價值財務杠桿比率(負債水平與績效負相關)。
(二)文獻回顧 李義超、蔣振聲(2001)以1992 年底前上市的31 家上市公司為樣本,以Tobin′Q作為公司績效的變量,以資產負債率作為負債結構的變量,得出結論:Tobin′Q 值與資產負債率呈正相關。
于東智(2003)選用了總資產收益率(ROA)和主營業務利潤率(CPM)來衡量公司績效,研究發現負債比例與公司績效指標之間表現出了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封(2006)按照公司的負債水平將企業的資本結構選擇偏好分為“激進型”和“保守型”兩種,選取了1999 年以前上市的623 家公司作為樣本,對資本結構選擇偏好與企業績效的相關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一假設的驗證結果與資本結構兩大主流理論中的優序融資理論相一致,而與權衡理論相反。
徐興恩、胡科(2006)認為合理的資產負債率不但是戰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為企業創新提供有力的資金保證,能夠提高融資能力,增強抗風險實力,以保證提升核心競爭力。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如何安排好公司的資本結構以提高公司績效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一個問題,但他們得出的結論有時卻截然相反。考慮到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融資行為的特殊性,筆者對江蘇省上市公司財務結構與公司績效及成長性的相關關系進行探討。
三、研究方法及模型構建
資本結構指標狹義上是指企業各種渠道資金項目之間的比例關系,即自有資本(權益資本)和借入資本(負債)的結構組成形式。筆者選用資產負債率作為資本結構的變量,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公司績效的指標,稅后利潤增長率作為成長性的變量,總資產作為控制變量,對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一)研究假設 資本結構理論認為制約企業無限追求免稅優惠或負債最大值的關鍵因素是由債務上升而引起的企業風險和其他費用。隨著債務的增加,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甚至破產的可能性也增加。隨著企業債務增加而增大的風險以及各種費用,會使企業籌資的額外成本增加,從而降低企業的市場價值。過高的資產負債率使企業的財務風險增加,當公司的銷量下降引起稅前利潤下降時,由于財務杠桿的作用,使得稅后收益下降的幅度大于稅前利潤下降的幅度。由此假設:
H1:公司經營績效與資產負債率呈負相關,即資產負債率越高,公司經營績效越差。
由于上市公司主要依靠資本市場形成資本,上市公司想要發展,依靠內部積累的資源非常有限,成長性更多地是依靠外部融資,由此假設:
H2:公司成長能力與資產負債率呈正相關。
(二)變量選擇與度量
(1)資本結構度量。國內外學術界對資本結構的界定基本上是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進行,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是否將“短期債務資金”納入資本結構的研究范圍。充分考慮到中國上市公司的現狀(流動負債在負債總額中占絕對優勢,即80%左右),本文將短期債務資金(在資產負債表中表現為負債中的流動負債部分)納入資本結構的研究范圍。舍棄了以狹義資本結構為限定對象的常規做法,在剖析上市公司特有資本結構現象的基礎上,從企業所有資金籌集來源的構成和比例關系,即廣義資本結構的視角來探討其與企業績效的相互關系。因此,本文以相關實證分析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作為資本結構的度量指標,同時對于資產與負債的計量均采用賬面價值。
(2)企業績效及成長性度量。在對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中,對于企業績效的度量,一般以財務指標為主,本文以凈資產收益率作為衡量公司經營績效的變量。因為該指標比總資產收益率有更強的綜合性,是衡量企業經營績效的核心指標。并且以稅后利潤增長率作為衡量成長性的變量。
(3)控制變量的度量。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成果豐富,為本文控制變量的選擇提供了充分的備選變量,本文選擇總資產、資產周轉率、資產流動性作為控制變量。各變量名及計算方法如表1所示:
(三)模型構建 根據上文提出的假說H1和H2以及對變量的界定,本文構建如下的多元回歸模型:
模型1:
ROE=?茁0+?茁1Debtr+?茁2Incr+?茁3lnAsset+?茁4Asstur+?茁5Liqu+?滋1
模型2:
Incr=?茲0+?茲1Debtr+?茲2lnAsset+?滋2
四、實證分析
在上述假設的基礎上,筆者以江蘇省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針對本文提出的兩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一)樣本選擇 本文選擇了2007年江蘇省所有上市公司110家為初始樣本(江蘇省上市公司以江蘇省證監局公布的名單為準),數據搜集過程中剔除5家因經營狀況原因無法準確獲得數據的公司,最終確定了105個研究樣本。樣本數據主要來自國泰安數據庫中CSMAR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數據庫和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指標分析數據庫。
(二)描述性統計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2007年江蘇省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值為9.7%,整體經營績效較好,而且各公司間的凈資產收益率存在很大的差異,最大可達到104%,而最小的為-62.5%。從資產負債率來看,江蘇省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的平均水平為51.7%,接近于正常水平,通常認為資產負債率在40%~60%之間都是比較安全的,資產負債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仍然處于比較合理的狀態,這說明江蘇省上市公司整體財務狀況良好,不存在破產的風險。從稅后利潤增長率來看,其平均值為97.36%,說明江蘇省上市公司整體成長性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但從最小值-13079.7%和最大值14103.8%來看,各個公司成長性差異很大,這是由各個企業擁有的資源和發展潛力不同導致的結果。
(三)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本文采用STATA10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在回歸分析之前,對模型進行回歸診斷,模型1的平均vif(方差膨脹因子)為1.29<5,模型2的vif為1.01<5,說明模型1和模型2均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另外,本文還對模型進行了BP檢驗,結果表明兩模型均不存在異方差。
對于模型1,從上述回歸結果可以看出,Debtr,lnAsset,Liqu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Incr,Asstur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因此,該模型通過了T檢驗。該模型的擬合優度為26.64%,調整后為22.94%,說明解釋變量很好地解釋了被解釋變量。在上述回歸結果中資產負債率的系數為-0.21,即資產負債率提高1個單位,凈資產收益率下降-0.21個單位,這說明江蘇省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與公司經營績效呈負相關關系,驗證并支持了假設H1。該結果也驗證了財務杠桿理論,該理論認為當企業的利潤率高于資本成本率時,增加負債可以提高獲利水平,增加企業的績效,而當企業虧損時負債會成為企業的負擔,加劇企業的虧損。同時在一個充分競爭的企業環境中,高財務杠桿容易導致企業后續投資能力不足,利潤和經營現金流入隨之下降,財務杠桿高的企業容易陷入財務危機。這給上市公司的啟示是,在運用財務杠桿時, 一定要慎重,要保持合理的債務資產比率,否則會降低公司的績效, 減弱企業的競爭力。
對于模型2,從上述回歸結果可以看出Debtr,lnAsset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因此,該模型通過了T檢驗。該模型的擬合優度為32.04%,調整后的仍為30.7%,說明解釋變量很好地解釋了被解釋變量。在上述回歸結果中資產負債率的系數為38.55,即資產負債率提高1個單位,稅后利潤增長率會增加38.55個單位。這說明江蘇省上市公司的成長性與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呈正相關關系,驗證并支持了假設H2。這一結論與一些學者的結論相反,這是因為對于江蘇省上市公司而言,其獲利能力的平均值為9.7%遠低于成長性的平均值97.36%,在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的成長和發展依靠內部資金的積累將很難做到,所以必須依靠外部融資來解決資金問題。在我國資本市場欠發達的情況下,只能依靠負債來解決增長需要的資金。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對江蘇省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績效相關性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2007年江蘇省上市公司保持了較好的獲利能力和成長性,資產負債率也保持在相對安全的水平即資本結構相對合理,但獲利能力水平遠低于成長性水平,需要通過外部融資來解決資金問題。多元回歸結果驗證并支持了假說H1和H2,即公司的經營績效與資產負債率呈負相關關系,而公司的成長能力與資產負債率呈正相關關系。因此,筆者認為,江蘇省上市公司在以后的發展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保持合理的資產負債率,合理運用財務杠桿 一般而言,成長性與公司債務資產比率正相關,企業很可能為了獲得期望的成長性而提高資產負債率,而負債率高的企業容易陷入財務危機,在發生財務危機時,很多客戶、具有談判地位的供應商、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從風險控制的角度限制企業的債務融資,會使企業籌集不到所需資金而陷入困境,銷售下降,市場份額萎縮,削弱企業的競爭力。
(二)進行產業調整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上,上市公司經營越來越困難,利潤率越來越低。利潤率的低下,導致公司無法實現負債的杠桿效應,有許多公司負債是無奈之舉,而公司績效因為負債而越來越差,因此,需要從產業調整入手,提高上市公司的獲利能力,具體可以通過增大對研發的投入,增強創新能力;加強品牌意識,提高品牌營銷的能力;擴大公司規模,增強對市場的控制力和抗風險能力。
(三)合理安排長短期債務,完善上市公司資本結構 長期債務融資的治理效應主要表現在通過簽訂嚴格的債務契約,防止公司無效擴張、建造經營者帝國等方面。長期債務一般數額巨大、期限較長,債權人所面臨的違約風險、利率風險等都大于流動負債,因此,相對于流動負債來講,長期負債的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更高。債權人對經營者行為的積極干預能優化企業經營決策行為,有效降低股權的成本。能提供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源的長期負債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更為有利。由于短期負債容易取得,一般上市公司均采用短期負債融資,為了優化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融資時需要合理搭配債務的長短期限。
[本文系南京工業大學2009年度文科研究生優秀學位論文培育基金項目“企業R&D投入的績效評價研究――以長三角地區上市公司為例”(項目編號:NJUT_WKJJ_10_012)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義超、蔣振聲:《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的實證分析》,《數量經濟研究》2001年第2期。
[2]于東智:《資本結構、債權治理與公司績效:一項經驗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11期。
[3]徐興恩、胡科:《上市公司財務結構對其核心競爭力影響的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