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唐朝文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超文本閱讀教學”的概念、定位
本文所說的“文本”即“教材”,就是經過作者精心編寫、編者嚴格挑選的一種特殊的讀物,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方針和學生發展階段,經過選擇,編排好的適于教學的語文用書,是一種具有作者、作品價值取向、育人的價值取向的特殊文本。而本文所說的“超文本閱讀”是一種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是基于文本而又大于文本的閱讀。它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的:
1.立足文本,縱向探究,挖掘超文本源。讓學生接受、賞析文本所既定的價值取向的同時,更讓學生以作品為憑借,開展自由感悟,激活生命體驗,引導敏于發現,鼓勵質疑批判,在學生頭腦中產生較原作品有所變異,有所提升的“第二文本”。
2.延伸文本,橫向拓展,挖掘超文本源。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了解文本的同時,再篩選、補充一些與文本的主題、作者、主人公等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大語文觀。
二、“超文本閱讀教學”的時代緊迫性
1.《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吹響了“超文本閱讀教學”的哨音。新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對話的過程”。以超文本的閱讀來開拓探究的廣度和深度。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和體驗,表揚他們在課堂實踐中自主、合作、敢于批判、張揚個性。
2.“閱讀主體”(初中學生)的變化期待“超文本閱讀”。2l世紀的初中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知識面的拓寬、人格的健全和個性的發展,使他們的自我意識大大增強,喜歡獨立思考問題,敢于發表個人見解。如果閱讀教學不進行改革,既不符合學生實際,也會遭到學生的抗拒。閱讀材料不僅有紙張為介質的各種文本,而且有了以屏幕為介質的光盤、網絡,等等。閱讀渠道除了傳統文本之外,還有大量的來自信息網絡等的現代傳媒。學生正在自覺不自覺地接受著多元化的文化熏陶,對此加以積極的引導,這是閱讀教學的責任所在。“超文本閱讀教學”正是21世紀初中學牛所迫切期待的。
3.幫助建構新的語文知識結構離不開“超文本閱讀”。作為教材的文本,無疑它是師生教學活動的基本載體,但也有其客觀的局限,正如葉圣陶所說的那樣,“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建構主義理論把知識看作是絕對真理,認為知識是一種假說,科學知識包含著真理,但不是絕對正確的最終答案,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更新;即使是經典知識,它的正確性也是有一定條件或范圍的。知識在學生理解和掌握前,對他們來說是毫無權威可言的。因而學生對知識不能被動吸收,而應主動建構。超文本閱讀教學正是要提供給學生一個鮮活的生動的大閱讀“文本”,構筑屬于他們自己的為新世紀社會成員所需要的知識框架。
三、“超文本閱讀教學”走進初中語文課堂
教師在課堂教學內容上積極引進“活水”,在課堂教學上重視語感的培養,把課上“活”?!盎睢笔乔袑嵦岣哒Z文超文本閱讀教學效益的必要保證。
1.在教學內容上積極引進“活水”。課堂教學在新課改的過程中,當然要把課文作為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基本依據,但又不能作為唯一的依據,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實際情況的需要,廣聞博采,時時引進時代的“活水”。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實現從課內到課外的“超文本閱讀”的銜接。
2.精心設計,在課堂教學上重視預感的培養。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課堂閱讀教學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淡化過多的分析和操作性訓練,要引導學生總體上把握、理解和感悟教材,重視語感的培養。初中階段要注重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以指導學生的“超文本閱讀”活動為主,并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一、文本閱讀的整體觀
這個觀點并不很新鮮,但在實際教學中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究其原因是傳統的“三段式”教學模式在我們許多教師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往往在實踐中表現為一種不自覺的行為。要實現文本教學的超越,必須具備這種觀念。一方面雖然任何形式的文本都是由詞和句子組成的,但其意義并不是詞和句子的簡單相加,它的作用和意義必須從文本中認識,換一個語境,其意義就會發生變化;另一方面“文學文本不只是由表層句子所構成,還有體現在話語中的深層意義?!睂@種深層意義的把握,更需要從整體上去認識。
二、文本閱讀的人文觀
把文本閱讀從工具性中解放出來是時代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呼喚,是學生人性、人格發展的需要。高中語文新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大綱還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如前所述,課本是紙質媒介文化的精華,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正是屈原那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范仲淹那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博大襟懷,文天祥那永垂青史的民族氣概,諸葛亮那鞠躬盡瘁的赤誠態度……在課本中閃爍著熠熠光彩,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民族脊梁。文學即人學,人文之學,它可以在更高層次上優化人的精神品質、思想情操。
三、文本閱讀的創造觀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本身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善于激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想象,從而創造出融注學生自身情感和智慧的新形象,顯現作品話語背后的隱喻和寓意。同時,在作品提供的多層次結構框架中,往往隱匿著許多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未定性意蘊空間,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結局到底怎樣呢?死了沒有?怎么死的呢?這些“空白”有待讀者去發現,去填補,去闡釋。西方神學解釋家H?奧特認為,這種空白的理解和填充,往往體現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種生命體驗,也是人的真實中最為本真和創新的東西。文本的閱讀,就是要驅遣學生的生命原動力去發現,去填補這些“空白”,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目的。過去我們的閱讀教學,只注重知識灌輸,不重視能力培養,特別是不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許多學生走進社會,成為“書袋子”“書呆子”,這是語文教育的悲劇。
關鍵詞:文學;茶語;茶文化
中國古代文學,悠久燦爛。上起神話傳說,下至清末小說,都成為中國文化中的瑰寶。不論是《詩經》中的先民歌唱,還是盛唐的詩歌藝術,或者宋詞的婉約豪放,抑或《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都昭示著中華民族非凡的創造力和綺麗的想象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同時也是囊括中國文化的大寶庫。茶,作為一種飲品,最早被飲用和種植是在中國。因此,中國有著漫長的茶歷史,并最終形成了形式各異的茶文化。中國的茶飲品發展成茶文化,得益于中國文士的參與。“文士飲茶是一種雅趣,只有雅士才懂得飲茶?!盵1]正因為中國雅士文人的創造,將回味甘醇的茶演繹成了內蘊豐富的茶文化。當然,在浩若星海的中國茶文化中,“茶語”作為獨特的存在形式,代表著中國茶文化的底蘊和內涵?!八^‘茶語’指的是一種茶文化的語言表達形式,是茶文化信息傳遞的基本載體?!盵2]由此可見,“茶語”作為語言表達形式,是一種文化意義,具有強烈的象征性。而中國茶文化正是中國文人的文學創造,因此,中國的“茶語”更多的體現在中國文學中。盡管中國現當代文學中也曾出現王旭峰“茶人三部曲”這樣的茶文學巨著,但其“茶語”的內涵基本上還是延續中國古代文學的意義,因此探尋“茶語”的意義和內涵,還是要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尋找。當然,由于中國古代文學有著漫長悠久的發展歷史,作品中的“茶語”也有著流變和融合。
1先秦時代的“茶語”
先秦時代是極具浪漫主義情懷的年代,古代先民總是有著強大的歌唱熱情,幾乎世間之物皆可納入到歌唱的行列。中國的《詩經》集中容納了先秦時期的先民歌謠,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中國詩歌的開端。當然,中國的茶元素也便進入了《詩經》的創作視野?!对娊?#8226;谷風》中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盵3]但先秦時代的還未出現“茶”字,而是茶的通假字“荼”。盡管先秦時代的《詩經》已經將茶作為文學素材加入創作,但是先秦時期的“茶語”還十分簡單?!对娊洝分械摹拜薄边€只是作為一種植物的代號呈現在中國文學作品之中,沒有更加廣度和深度的內涵。也正是以《詩經》起點,中國文學才開始了真正的“茶語”形式。
2兩晉時期中的“茶語”
中國茶文化到了兩晉有了新的發展,無論體量和容量都有了開拓。兩晉作為中國歷史朝代可謂曇花一現,但兩晉時期的茶文學卻異常發達。兩晉的茶詩不但具有開創性的地位,小說與散文也有了長足發展。正是兩晉時期的茶文學繁榮,才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語”。兩晉時期,茶詩出現了張載《登成都樓》,左思《嬌女詩》。前者的詩將茶作為關照對象書寫,暗示了西蜀繁榮的茶貿易。后者則記錄了煮茶的全過程,并將茶作為文學對象書寫。兩晉時期的茶詩已經擺脫了《詩經》中單純的植物名稱,茶在詩人的創造中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因此,兩晉時期的“茶語”開始呈現出文人思考和詩人關懷,顯示出了精神意蘊和文化內涵。當然兩晉時期,除了茶詩,還存在小說和散文。干寶所著《搜神記》、陶淵明的《續搜神記》都涉及到了茶人采茶的情節,這樣的文學手法一方面顯示出兩晉時期茶文化的流行,另一方面也說明茶已經作為文化載體,有了“茶語”,有了特殊的文化象征。兩晉時期,杜育還創作出了中國第一部完整記錄茶事的大賦《荈賦》。杜育將茶提到了文化高度,賦予了茶以極其明顯的“茶語”,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3唐朝時期的“茶語”
中國茶文化到了唐朝呈現出空前的發展。“茶圣”陸羽寫成了《茶經》,是迄今為止世界范圍內最早、最全面的茶著作。因此,中國“茶語”到了唐朝呈現出集大成的形式。陸羽的《茶經》更像是專門論述茶文化的茶專著,也正是因為此,才體現出了專業性和體系性。當然,唐朝的文學也異常繁榮,唐詩幾乎代表了唐朝繁榮燦爛的文化藝術。由于唐朝國力強盛,文化也兼容開放,因此,詩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唐朝的文學作品中,茶詩占據著重要地位。單《全唐詩》來看,就是一百一十二首之多。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與茶相關的茶詩。也正是由于這些流芳百世的大詩人、大文豪對茶的書寫和關照,使得唐朝的“茶語”呈現出更加多元、復合的精神意蘊?!霸娤伞崩畎子幸皇住顿浻袢扇苏撇琛?,贊揚了飲茶的益處,成為了茶詩精品。杜甫有《重過何氏五首》,以茶作為意象,抒發對生活的懷想。杜甫的茶詩清新脫俗,意味深長,成為其沉郁頓挫的詩風之下的一道明麗風景,代表了詩人的精神維度和藝術追求。除了李白、杜甫,唐朝寫茶詩最多的是莫過于白居易。白居易有一首茶詩名為《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出現了許多與茶相關的術語與稱謂。白居易茶詩中出現大量的茶用語,一方面說明詩人對茶文化的喜愛和熟稔,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的“茶語”已經有了基本共識和固定形態。唐朝的茶詩,有著濃烈的文學氣息,但同時也顯示出了特殊的茶語茶言。由此可知,“茶語”到了唐朝已經成為相當成熟的語言表達,這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必然,同時也有中國文人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4宋朝時期的“茶語”
如果說中國茶文化在唐朝得到空前發展,那么宋朝的茶文化便是頂峰。宋朝的茶文化已經融到了中國文人的骨子里,成為他們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宋朝很多人都寫茶詩、茶詞,但是無論廣度,還是深度,坡都是第一人。在坡的茶詩中,他記錄平生遭際、藝術理想;他書寫君臣關系、父子情深;他表達人生感悟、文學哲思,可以說中國的“茶語”到了坡時期,到了海納百川,無所不及的地步。從體量和廣度上說,以坡為代表的宋朝文人已經實現了超越和自我超越。同時,從作品中對茶的描寫和表達上,也可以看出宋朝的獨特與不凡。唐朝的茶詩更像是借茶來抒發個人情愫,茶詩到了宋朝,則更加細膩和深入。文學作品中不但注重對茶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同時也開始細膩描寫茶的形態和泡茶、煮茶的詳實經過。這種經過藝術加工的茶活動,既不同于杜育《荈賦》單純關照,也不同于陸羽《茶經》的單純介紹,這是帶有科普和詩意的結合,帶有濃重的文學色彩。黃庭堅的茶詞《品令》便是具有典型茶描寫的精品。黃庭堅以獨特的藝術感官,將生活中的尋常之物捕捉進文學創作,將茶的精神向度與自身感悟相融合,達到了妙不可言的審美體驗。秦觀的《滿庭芳》也是茶詞經典。詞人在書寫茶文化時,不但在乎內容的詳實細致,更注重韻律的和諧和統一。因此,秦觀的茶詞《滿庭芳》達到了韻律與情思的完美結合,堪稱精品。宋朝的“茶語”,在眾多詩人、詞人的開拓下,有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不但在精神向度上越來越深化,同時在描寫上也注重細節和精準,使得文學作品中的“茶語”兼具了科學性和藝術性,又達到了新的高度。
5明清時期的“茶語”
時至明清,小說已經成為文學的重要分支,并且呈現出了詩詞所不具備的優勢。小說作為長篇寫作,可以將故事、詩詞、戲劇融為一爐,成為中華文化匯聚融合的藝術載體。明清時期小說中的“茶語”,也開始變得多元而豐富。不但有唐朝時對茶的別稱,如“雀舌”、“麥粒”等茶名的延續,同時也大量使用茶成語、茶諺語、茶歇后語等語言表達。明清小說中的“茶語”首先是特別注重將“茶聯”、“茶詩”作為小說回目或開篇詩詞使用,使小說形式新穎,內容獨特。如明末清初小說《風月夢》便有回目“吃花酒猜拳行令打茶圍尋事生風”,《情夢柝》也有與茶相關的回目。小說中直接使用茶詞、茶詩作回目和開頭,既能提高小說的文學性,又沒有束之高閣,增加了市井氣息和生活趣味。除了小說中使用“茶”作回目、開篇詩詞,還有的小說則在故事中大談飲茶之道。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便有諸多的對于茶的談論。妙語在下雪天收取梅花之上的白雪,將其埋入地下,為招待賈母一行所用。曹雪芹將飲茶之道引入小說,不但看重的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向度,同時也在乎其親民色彩。將飲茶之道作為故事情節處理,是一種尋求雅俗之間的平衡,而曹雪芹《紅樓夢》中的“茶語”便是中國傳統文化“雅俗共賞”的最好證明。除了回目和情節,明清小說中還將“茶語”演繹成了“茶俗”、“茶風”。明朝煙水散人的《桃花影》、清朝白云道人《賽花鈴》的故事中都涉及到了飲茶習慣和喝茶之道,并且作為默認的大背景呈現。中國茶文化中的“茶語”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概略到詳細的過程。中國茶文化殊的“茶語”表達,正是基于中國古典文學基礎之上的發展和壯大。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造就了中國豐富多彩的“茶語”表達,同時中國意蘊豐富的“茶語”藝術也成全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意蘊和美學追求。從先秦時期只是作為植物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化之中,到兩晉的建構和發展,再到唐宋的開拓和豐富,直至明清小說將歷朝歷代優秀的“茶語”形式融為一爐。中國的“茶語”藝術經歷了漫長而波折的發展史,同時也見證著中國茶文化的榮辱興衰。中國“茶語”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會不斷演變、發展,這是中國文學創作進步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中國茶文化繁榮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陶宗儀.說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252.
[2]史小建.略談我國茶語的文化修辭[J].福建茶葉,2016(6):385-386.
整個蛇年春節,筆者沐浴在云南著名回族老詩人馬瑞麟的詩海詩論里,仔細閱讀了《馬瑞麟詩選》《詩的沉思》《看云樓隨筆》和《馬瑞麟創作研究》上百萬字的作品,感觸頗多。
《馬瑞麟詩選》2002年10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2004年11月獲昆明市第二屆優秀文藝作品創作“茶花獎”文學類銀獎。這是馬瑞麟詩集《“咕咚”來了》1979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81年先后榮獲云南省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詩歌獎、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作品獎后的又一重要獎項。2006年4月榮獲云南省文學藝術“四個一批”人才表彰“云南文學藝術成就獎”,2009年7月榮獲中國作協頒發的從事文學創作六十周年榮譽證書及獎章。
《馬瑞麟詩選》在馬瑞麟至今出版的15部詩集里最具代表性,是老詩人半個多世紀的詩歌精選,是解讀其詩歌的權威選本,而其中筆者認為寫得最經典的,當數寫于1998年的備受好評的六行體詩《唐詩》:
唐朝的山是詩
唐朝的水是詩
唐朝的日月星辰是詩
唐朝的花鳥蟲魚是詩
唐朝的黃金沒有照亮歷史
照亮歷史的是唐朝的詩
在這首四二式結構的六行體詩中,前四行鋪墊,從唐詩最有特色的山水詩入手,實寫大唐帝國的山水,無論日月星辰、花鳥蟲魚,處處入詩,處處是詩,宛如一幅幅令人流連忘返的山水畫。后兩行的點睛,則從容大氣,讓人豪氣滿懷,遐想連篇,照亮唐朝歷史的并非是遍地黃金,而是至今無法超越的詩歌盛世。難怪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因為群星璀璨的唐朝詩人群為我們留下言簡意賅的風景如畫的山水詩、鐵馬金戈的邊塞詩、長河落日的抒情詩,讓我們感受到詩歌的精神魅力。目前不少詩評家把《唐詩》作為只有最后兩行的微型詩來解讀:“唐朝的黃金沒有照亮歷史,照亮歷史的是唐朝的詩”,它的確將會隨著唐詩的千古流傳而被愛詩者所傳唱,不過筆者認為還是把它作為六行體詩來解讀更有詩味。
一個詩人一生創作詩歌成百上千首,但真正流傳千古的只有一兩首代表作。從這個意義上說,盡管《馬瑞麟詩選》中的《父親和他的黑布襖》《“咕咚”來了》和敘事長詩《山戀》等均為他不同時期受人關注品評的精品力作,總的來看,筆者還是認為《唐詩》是馬瑞麟的代表作,既詩意盎然,又思想深邃;既超越歷史,又返璞歸真。難怪《唐詩》會受到當代著名學者、詩人、詩評家穆仁、木斧、張承源、李一痕、瘦民、李叢中、曹鐵娟、寒山石等人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精彩點評、深刻解讀。
其實,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馬瑞麟詩選》中還有一組寫于1990—1991年的組詩《詩的星空——唐代詩人印象》,對自己偏愛有加的孟浩然、王維、王之渙、李白、崔顥、王昌齡、岑參、杜甫、劉長卿、顧況、白居易、柳宗元、元稹、孟郊、劉禹錫、賈島、李賀、李商隱、杜牧19位唐代著名詩人,全部在十八行內進行言簡意賅、生動形象、獨到感悟的特色展現。對比一分析,筆者認為《詩的星空——唐代詩人印象》寫唐詩個體詩人于先,《唐詩》寫唐詩群體感悟于后,是對個體深刻領悟后對群體更刻骨銘心的深思,是對個體具象分析后對整體的精華濃縮。借用孟郊的詩來說,叫“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用當今那句眾人皆知的話來說,叫“濃縮的都是精華”。或許,對詩歌寫作者和詩歌研究者來說,這一點同樣值得我們深思。
《詩的沉思》1995年11月由成都出版社出版發行,《看云樓隨筆》2004年1月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馬瑞麟的兩本文藝隨筆集,筆者認為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兩篇詩話,即1993年一1995年寫的《詩的沉思》,106則小詩話近3萬字,每則不足300字;1999—2003年寫的《看云樓隨筆》100則小詩話7萬余字,每則700字左右。頗有些鐘嶸的《詩品》、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坡的《東坡詩話》、歐陽修的《六一詩話》、王夫之的《姜齋詩話》、楊慎的《升庵詩話》之風范,留下了不少以文論詩的妙語。
《詩的沉思》中的妙語有:
寓意于象有深有淺:意寓得深,則含蓄雋永,含不盡之意于詩外;意寓得淺,則一覽無余,平淡而無一點余味。
生活積累與感情積累缺一不可。前者給詩以血肉;后者給詩以靈魂。缺了前者,詩必蒼白空洞;缺了后者,詩必干癟無味。
寫好一首詩的本領,就是壓縮掉多余的字、詞、句的本領。
《看云樓隨筆》中的妙語有:
一首一看就明白的詩,不一定就是一首好詩;一首一時難以理解的詩,不一定就是一首壞詩。
只有獨辟蹊徑,才能不落俗套。只有匠心獨運,才能詩意翻新。
鳥靠翅膀飛翔,詩人靠想象寫詩。想象使詩意上天入海,使詩意融古化今,使詩的形象得以突出,使詩的容量得以擴大。
上述這些以文論詩的詩話,屬于非體系化的詩學散論。從自身創作實踐有感而發、淺入淺出,與其詩風一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閃爍著對詩歌真善美深入骨髓的真切理解。正如云南著名回族青年評論家馬紹璽在《詩美的沉思——馬瑞麟的詩學研究》所言:“在詩的美學特征上,馬瑞麟倡導純樸、簡潔(這也是他詩歌的美學特征),反對把詩寫得怪誕神秘,遠離現實,遠離讀者?!惫P者想,馬瑞麟從1980年代初至今30年,詩歌老而彌堅,始終能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不時有好詩奉獻給讀者,與他詩歌、詩評雙管齊下勤于筆耕息息相關。
《馬瑞麟創作研究》是寧夏大學回族研究中心(原回族文學研究所)組織編寫的研究系列成果。第一輯1999年12月由李樹江、賈羽、趙慧聯合編選,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第二輯2005年6月由趙慧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第三輯2009年12月由趙慧主編,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第四輯2013年1月由趙慧主編,華夏出版社出版發行。正如李樹江為第一輯所作的序中所言:“應該說,馬瑞麟先生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活動,是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特別是回族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馬瑞麟先生的作品、創作思想的研究和介紹,也就是對當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研究與介紹?!?/p>
在《馬瑞麟創作研究》第三輯趙慧作序的《共同堅守》一文中寫道:“出版一位作家的專集,我以為是對該作家集中、系統研究的最好方式,也是為后人提供最為完整而豐富的可貴資料,如《馬瑞麟創作研究》中附錄的馬瑞麟先生年譜及馬瑞麟先生出版著作目錄,對作家研究、作品解讀都是極好的參考資料。從1946年在《云南日報》副刊《駱峰》發表處女作《有星星的時候》至今,馬瑞麟先生在文學創作領域已堅守了63年,這堅守仍在繼續,我愿意為這堅守增添一份微薄之力?!薄恶R瑞麟創作研究》第四輯趙慧作序的《追求與責任》一文中又說:“馬瑞麟創作研究系列集中了馬瑞麟先生文學創作活動的介紹研究和相關信息文獻,較詳盡地匯總了馬瑞麟先生的文學活動資料,這對回族文學的傳播與發展,對回族作家創作的推動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和重要價值?!庇纱?,我們可以看到趙慧10多年主編一名當代著名回族老詩人研究文選的執著。
從已出版的《馬瑞麟創作研究》第一輯至第四輯來看,總共80多萬字,精選了馬瑞麟創作研究的評論文章近260篇,對各種詩集、童話寓言集、詩論隨筆集、兒童傳記文學等作了全面而細致的評論。其中筆者認為比較有分量、有深度的有曉雪的《明凈而深沉的河》、冉隆中的《論回族老詩人馬瑞麟的詩創作》、馬紹璽的《綠色的伊斯蘭心靈之火》、馬曠源的《讀馬瑞麟的詩》、張承源的《豪華落盡見真純》等篇目,對馬瑞麟文學創作進行了從點到面的深入研究,讓讀者看到了一名當代回族文壇詩歌不老松所取得的累累碩果,領略了一名活到老寫到老的云南著名回族老詩人的迷人風采。
四
【關鍵詞】初中;古詩詞;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白居易曾經在自己的作品中說道:“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由此可見,古時詩人創作的素材都是來自于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夠反映時代特征的事件,詩中所描寫的內容集中了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出社會現實,具有很重要的思想意義。在日常的古典詩詞教學中,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對詩歌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有一定的認識,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容易感受到詩歌的深刻內涵。
一、相同的社會環境造就一批相似的詩人
唐朝是詩歌產生的繁盛時期。由于唐朝時期國力強盛,國家推行開放的政策,因此當時唐朝的文化交流十分頻繁,主要表現為中外文化交流和南北文化交流。在這種穩定的社會背景下,文化交流達到鼎盛,唐朝文化也從國外很多國家中吸取藝術營養,不斷豐富自身文化,這樣,唐朝稱為出產詩歌數量最多的一個朝代,很多唐朝詩人也正是因為在當時創造出大量的詩詞作品而因此在中國歷史上享有盛名。
國家實現了統一,社會環境由此出現了安定、團結的局面,人們的生活也相對比較富足,這樣的條件下,一些具有遠大抱負的文人特別希望自己能夠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的成績,因此他們遠離親友,走上了追求仕途的道路。這些離別的場景激發了使人的創作靈感,于是大量的表達離別之情的詩歌被創作出來,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謂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朝生活的景象,而且簡單的幾句詩詞,卻充分體現出作者的價值觀。再比如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通過描寫書生投筆從戎客觀反映出詩人豪邁的英雄氣概。再比如孟浩然在詩中寫道:“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绷攘葦稻渖鷦拥孛鑼懗龃緲愕霓r家生活和充滿情趣的生活場景,這樣的景象只有生活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下才能夠描寫出來。如學生認識到詩人如果處于相似的社會背景之下或者擁有相似的人生經歷,那么會很容易發現這些詩人所創作的數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驚人的相似。
二、社會境遇的不同造就詩人不同的文風
如果詩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那么詩人創作的文風也會出現截然相反的景象。詩人杜甫最能夠說明這一點,唐朝處于最繁盛時期的時候,杜甫正處于讀書漫游的期間,由此他才寫下“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詩句,也寫下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充分體現出詩人的壯志情懷,這時候所創作的詩歌特點與李白詩句有一定的相似,充滿了浪漫、豪放的情懷;后來,唐朝出現了“安史之亂”,國家也迅速由興盛轉為衰敗,杜甫也開始過一種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時候的杜甫所創作的詩歌一改往日的文風,轉向反映人們的生活疾苦,如他創作的著名的“三吏”和“三別”。很明顯,從詩歌的內容來看,杜甫由從前的最自己的表達轉為了對社會的反映,創作方向因為社會條件的變化而產生了巨大的差異。我們再以《春夜喜雨》和《春望》兩首詩為例來說明這一點,這兩首詩盡管都是對春天的描寫,可是卻為讀者表達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它們的文風也存在強烈的反差?!洞阂瓜灿辍愤@首詩流露出作者對春天的一種由衷的喜愛,試圖通過詩句將自己的喜悅之情傳達給讀者,文風自然、清新;可是《春望》這首詩卻通過“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生動地描寫了詩人睹物傷神、暗自垂淚的場景,充分體現出他的后期作品具有“沉郁頓挫”的文風。這兩種文風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的差別,我們只要稍加分析就會找到原因?!洞阂瓜灿辍穭撟饔谧髡呱钤谒拇ǔ啥嫉亩鸥Σ萏脮r期,這是作者在經歷了長時間的顛沛流離之后,生活初步穩定下來,因此詩中能夠反映出作者對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對擁有穩定生活的喜悅??墒恰洞和愤@首詩創作背景是作者被困在長安時期,詩人曾經被叛軍單獨監控起來,時間長達幾個月,當時他與自己的親友在戰亂中已經失散,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親人是生是死。詩人生活在這樣一種環境中,當他看見春天到來時,忍不住要產生悲苦的情懷了。
所以很明顯,詩人生活的社會背景不同,人生經歷不同,都會對詩歌的風格產生很大的影響。文學作品之所以被創作出來,大都是由于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詩詞創作當然也符合這一點,恰如“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現”所言,作者獨特的生活經歷和豐富的思想感情才會激發創作的欲望。所以,學習詩詞,正確理解詩詞。一定要對作者的經歷、生活的社會環境有充分的認識,這樣才能正確把握詩詞中的思想內涵和詩歌的文風,假如對這些內容絲毫不了解就胡亂評判,肯定得不到正確的認識。
三、結語
中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感受生活的能力,他們能夠借助于對社會、對環境的了解來提高對古典詩歌的認識,進而獨立解決詩詞欣賞中的問題。因此,在詩歌閱讀的教學之中,應該引導學生從社會的背景、個人的遭遇等方面總結古詩詞的學習技巧,并引導他們對這些現象進行反思,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減少學習古詩詞的枯燥性。
參考文獻
[1]楊章凌.淺談古詩詞的教學[J].文學教育(上),2009(07).
[2]唐曉鳳.淺談如何引導高中生學好古詩詞[J].才智,2010(23).
[3]王良田.古詩詞賞析之我見[J].知識經濟,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