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絕句江碧鳥逾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培養學生自學生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能力“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我首先讓學生試讀、質疑。讀后,學生提出:生字“逾”應讀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導他們借助字典認識生字。于是,學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為加強學生對“逾”的理解和記憶,又進一步引導:“逾”字與我們已經學過的哪個字讀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學生借助字典比較與“愉”讀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鳥逾白”中,又如何理解這句詩的意思呢?通過朗讀思考,有同學回答出:這句詩的大意是:碧綠的江上飛翔著白色的小鳥。碧綠的江水更加襯托出鳥兒的潔白。肌睜中“欲”是“將要”?還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該取哪種意思呢?聯系詩句,引導學生討論后,某生回答:盛開的花兒好像燃燒的火焰一樣紅。“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
就這樣,通過質疑、討論,學生初步了解了詩的內容。
二、培養學生抓重點詞語,深一步理解詩的內容及作者寫作意圖的能力。在《絕句》這首詩里,通過試讀、質疑,學生已對待的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寫作目的;在反復誦讀后,一個學生回 答出:作者寫這首詩是為了表達對家鄉的深深思念之情。這種情感的流露,你是從哪句詩看出的?學生找出“何日是歸年”。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詩的意思的?學生答出:哪一天才是回家的日子啊!在這句詩中,哪一個詞更加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呢?學生積極思考,一會兒有一學生答出是“日”,又一學生答出是“年”,是“日”還是“年”呢?引導他們查字典、討論、比較。一位同學比較后回答說:“日”和“年”都是表示時間的詞,“年”表示時間長久,表明作者歸期還很遙遠,因此,“年”更加流露了他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作者思鄉之情:學會抓住重點,詞語理解作者寫作意圖的能力。
描寫立春的唯美詩句
1、雨打梨花深閉門,誤了青春,忘了青春。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____蘇軾《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3、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____崔護《題都城南莊》
4、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____志南《絕句》
5、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____秦觀《八六子·倚危亭》
6、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宮墻柳。____陸游《釵頭鳳·紅酥手》
7、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____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8、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____劉方平《春怨》
9、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____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0、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____杜甫《絕句二首》
11、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____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____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3、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____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曉景》
14、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____陸凱《贈范曄詩》
15、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____杜牧《贈別》
16、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____王維《鳥鳴澗》
17、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____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18、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____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19、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20、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____王維《相思》
21、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____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2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23、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____李商隱《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24、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____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25、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____朱熹《春日》
26、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____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27、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8、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____宋祁《玉樓春·春景》
29、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____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
30、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____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1、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____杜甫《絕句二首》
32、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____高鼎《村居》
33、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____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34、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____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35、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____韋應物《滁州西澗》
36、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____杜甫《絕句》
37、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____馮延巳《謁金門·風乍起》
38、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____王雱《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
39、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____楊巨源《城東早春》
40、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____蘇軾《蝶戀花·春景》
41、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____秦觀《春日》
4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____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4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____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____杜甫《春夜喜雨》
45、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____王安石《元日》
46、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____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
47、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____杜牧《江南春》
48、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____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進入高三復習階段時,很多教師基本上就是按照“語言一形象(意象、意境)一思想(包括感情、觀點態度)一技巧”按部就班地加以復習,輔之以大量的詩歌鑒賞練習加以鞏固。筆者之前也是這么做的,但復習之后學生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讓我心驚:“老師,沒專題復習前我還能做題,也還能拿到五六分,但經過專題復習之后,我發現自己拿到詩歌鑒賞題后不知怎么做題了,得分不升反降!”這種整體上的復習固然是必要的,但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究竟提高了多少?有沒有更有效的提升學生鑒賞詩歌能力的方法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和實踐,我總結出這樣一種復習方式:先從宏觀上整體把握詩歌鑒賞的要點,逐一加以復習,并要求學生記住相關的鑒賞方法和鑒賞術語,然后再按不同題材分專題進行復習。這樣之后,我發現學生在獨立面對古代詩歌鑒賞題時有了抓手,得分也有所提高。
第一步,整體把握,熟悉詩歌鑒賞要點。鑒賞詩歌主要從語言、形象和表達技巧人手,這一階段尤其要注意要求學生熟知古代詩歌中的常見意象及其含義,這將有助于快速讀懂詩歌。另外要要求學生熟悉各種表達技巧,包括詩歌運用的修辭技巧、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掌握它們各自的具體內容。這一階段,教者要求學生對必修教材和選讀課本中的古代詩詞進行回顧,在復習時結合教材內容鞏固這些知識,這樣就避免了枯燥乏味,學生對這一階段的復習也就不會厭倦了。
有了這一階段的鋪墊,學生對詩歌鑒賞有了初步的宏觀認識,這就為下一步的復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步,根據詩歌的思想內容,按題材分類進行專題復習。根據詩歌的思想內容,可將詩歌分成以下幾種題材:1.送別抒懷類;2.羈旅行役類;3.邊塞軍旅類;4.詠史懷古類;5.山水田園類;6.詠物言志類。
下面我就以羈旅行役類詩歌為例,談談我的復習思路。
一、介紹羈旅行役類詩歌的概念。在古代,有的詩人,長期客居在外,滯留他鄉,或探親訪友,或謀求仕途,或游歷名山大川,或被貶赴任途中,難免心生孤苦,引發感慨,所謂“羈旅行役詩”即因上述種種而作。
二、揭示復習要點。了解羈旅行役類詩歌的幾個特點,鑒賞羈旅行役類詩歌的表達技巧,品味羈旅行役類詩歌的情感。
三、總結這類詩歌的特點。
1 字詞方面。
羈旅類詩詞中有一些關鍵的字詞,如“獨”“悲”“愁”“憐”“空”“故園”“相思”等流露出詩人孤獨思鄉之情。有時特殊的節日也是關鍵信息,如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等重要節日,常常引發旅人的思鄉懷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高適的《除夜作》等。
2 常見意象及其象征意義。
月亮:對月引發思親、思鄉之愁。
秋風、秋霜、衰草:引發行人孤獨、凄涼、惆悵之情。
梧桐:詩人體察梧桐葉落的飄零景象,詠嘆身世的孤苦凄涼。
杜鵑:又名杜宇、子規,叫聲凄切哀傷,聲如“不如歸去”,口角鮮紅,故有“杜鵑啼血”之說,常與哀怨、思,歸有關。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
沙鷗: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鴻雁:候鳥,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之愁。
浮云:因其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夕陽、日暮:引發游子思鄉之情。
3 這類詩歌在情感方面的特點。
①敘寫羈旅之苦,抒發內心的孤獨、凄涼及思鄉之情。如張繼的《楓橋夜泊》、馬致遠的《秋思》等。
②感念親情之深,表達對親人的熱愛與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③抒發獨居他鄉、不得重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等。
④抒發厭惡戰爭、思念家鄉親人之情。如王翰的《涼州詞》。
4 表達技巧方面的特點。
羈旅行役詩除了使用慣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等表達技巧外,還有兩種特殊的表達技巧:
①以樂景襯哀情。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目是歸年?”當時詩人客居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卻勾畫出一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②側面落筆(虛實結合、想象)。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詩人設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懷遠的畫面,億之深,故望之久,將老妻寫得嬌美動人,也襯出詩人的思之切、愛之深,讀來格外凄惻動人。
四、從歷年高考試題和各地模擬試題中篩選出此類詩歌進行鞏固訓練,讓學生熟練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獨立閱讀鑒賞。
(一)明確考綱要求
“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屬E級層面的要求。鑒賞評價,就是要求對閱讀材料進行鑒別、賞析、評說。它是中學語文閱讀能力中的最高一個層次,需要以識記、理解、分析綜合為基礎,還需要文學、文體以及其他許多知識和能力參與才能形成的一種專門能力。
(二)把握高考詩歌鑒賞題的特點及其規律
范疇:可能考到的詩體有三類:絕句(唐宋為主)、律詩(唐宋為主)、詞中的小令(兩宋為主)。高考不大可能考長詩,因此,復習時應對短詩有所偏重。
(三)使用恰當方法,合理備考
1、注重意象的積累
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意象多半附著在詞或者短語上。一句詩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象,如:“孤舟――笠翁”,“樓船――夜雪――瓜洲渡”。也有一句詩只包含一個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意象有描寫性的(靜態的),如“孤舟”、“笠翁”;有敘述性的(動態的),如“云破”“月來”“花弄影”;有比喻性的,如“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也有象征性的,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
增大意象的積累量,對于快速解讀詩詞的意象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2、正確解讀意象 明確意象在詩詞中的作用
在正確解讀之前,要讓學生明確詩歌意象在詩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解讀的過程中方能變盲目為有的放矢。詩歌意象的作用與散文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如出一轍,大體上有這些作用:
(1) 營造氛圍 如《琵琶行》中的“楓葉荻花秋瑟瑟”句,就營造出與朋友離別時的蕭瑟、落寞的氛圍。
(2)借景抒情 這是詩歌慣用的“伎倆”,凡詩歌中有描寫的景物,一般都具有這一作用。
(3)塑造背景或環境 這一作用與“營造氛圍”有相似之處,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過多個意象組合――意象群,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背景或環境,這種作用在山水詩、邊塞詩中運用較多,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之“青海長云暗雪山”即是。
(4)塑造意境 其與“塑造背景或環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個特定景物以進行描繪而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它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幅立體感強的畫面,目的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對于讀者而言,也只有“臨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等都是意境深遠的詩句。
(5)襯托人物節氣、品質或性格 這種作用在寫物詩中較為普遍,在表達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辭,如雪、竹、梅、松、鶴、荷、平仲、金風玉露等等,襯托人物品行高潔、性格堅毅、情感純潔等。
奠定情感基調 如柳永《雨霖鈴》開頭三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為全詞奠定了凄涼、傷感的基調。
(6)以景襯境 這一作用在山水詩中運用最多,如以鬧景襯靜境――“竹喧歸浣女”,以動景襯靜境――“蓮動下漁舟”,以暖景襯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襯暗境――“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以滿景襯空境――“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物語(或物態)襯心境――“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等等。
【關鍵詞】語文高考 正面 側面 烘托 襯托
2010年高考天津卷第13題,是考查詩歌鑒賞考點。不同的是,今年是兩首詩的比較鑒賞,為便于探討,現錄如下: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按要求作答。
峽 口 送 友 人
司空曙
峽口花飛欲盡春,
天涯去住淚沾巾。
來時萬里同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 蜀 客
雍 陶
劍南風景臘前春,
山鳥江風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較遠,
自緣身是憶歸人。
有人認為《峽口送友人》詩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襯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請說明理由。(前2個問題不作探討,故略)
命題人將這個問題處理為開放性題目,設計了兩種參考答案:
同意:第一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襯離別之情,以樂寫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詩人分享友人歸鄉的喜悅之情。
該題的題干與所給答案中都出現了“正面烘托”這個術語,“烘托”豈能“正面”?筆者認為,命題人并沒有理解“烘托”作為詩歌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的確切含義,可能與“渲染”混淆,抑或是誤以為“烘托”等同于“襯托”。
“正面烘托”是一個錯誤的鑒賞術語。筆者專門前往圖書館查閱對“烘托”詞條的解釋,摘錄其中2種如下:
寫作術語。原為中國畫技法之一種。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作文中,指有意避開正面描寫,僅從側面著意刻畫渲染,使所表現的人、物、事鮮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藝術效果。
寫作的一種表現手法,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突出。“烘托”原為中國畫的一種技法,即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面渲染描繪,從襯托中突出物象,如渲染云彩以托出月亮,即所謂“烘云托月”。
無論是“有意避開正面”還是“通過側面”,這兩種辭典的解釋都告訴我們,“烘托”不能“正面”。我們習慣說“正面渲染、側面烘托”也印證了這種觀點。
如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一詩中就用了“烘托”。此詩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沒有直接寫雨,而是從側面通過別的事物把雨寫出來:船上的布帆變得重了,鳥兒飛得不那么輕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遠處都看不真切,而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頷聯和頸聯雖未直接寫雨,但“烘托”手法的運用使我們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在大樹上,全都是蒙蒙的細雨。
反過來看這道試題,字面上要求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實際上要求分析詩歌內在的情與景的關系。
“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人間詞話》),一般說來,景的設置總是以情為轉移,有“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清吳喬《圍爐詩話》),也有“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峽口送友人》以暮春之景入詩,用衰紅翠減之景襯離愁之苦;《送蜀客》以初春之景入詩,用清新秀美之景襯離愁之苦,前者以哀寫哀為正襯,后者以樂寫哀為反襯。
這樣的表現手法在詩歌中甚為常見,以杜甫為例,如《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蒼涼的秋之哀景:急風怒號,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紛紛凋落,江水奔騰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為下文四句渲染了濃濃的愁意。后四句抒哀情:交織著對國運艱難的關注,對淪落他鄉不勝的感傷。以哀景寫哀情,此即為正襯。又如其《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兩句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此即為反襯。
如此看來,命題人倒是可能真的混淆了“烘托”與“襯托”的關系,才有了“正面烘托“這樣一個錯誤的術語,可是其出現在高考卷中,實在不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