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推敲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并能講出這個故事。
2.會用“即使……也……”造句。
3.了解事情的經過,理解“推敲”的含義。學習賈島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故事的經過,理解“推敲”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習賈島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指名讀課文。
2、讀后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二、導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1、看書中的圖畫,說說圖意:
寧靜的夜晚,一輪明月掛在空中。賈島來到友人家門前,輕輕叩響了朋友家的門。敲門聲驚醒了正在池邊樹上沉睡的小鳥。
2、這景色多美啊!讀讀課文,看看哪句話是描寫這幅圖的,用“——”畫出來。指導朗讀這句話。
3、自由朗讀,說說讀懂了什么?(賈島和李凝是好朋友)
4、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賈島和朋友李凝的友誼非同一般?
5、理解重點句:
映示: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讀句子,說說這句話什么意思。
(2)結合句子選擇“摸”的義項:A、用手接觸一下(物體)或接觸后輕輕移動(動作演示);B、用手探取(動作演示在課桌內摸東西);C、試著了解,試著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細);D、在黑暗中行動,在認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導讀好這句話。
6、小結:賈島深夜訪友,以詩相贈。這是故事的發生。
板書:發生深夜訪友以詩相贈
三、精讀課文3—6節。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3—6自然段,想象這一部分寫什么?(這一部分主要寫賈島在返回長安路上仍然在思索著昨夜詩中的用字,由于投入,闖進了韓愈的儀仗隊。)
2、引導學生再細讀課文這一部分,說說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賈島思考詩中用字是很認真、很投入的?(A、從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推門、敲門的動作。這句話體會到賈島思考時非常投入的,他不但在想,而且還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動作。B、“不知不覺”說明賈島思考問題很專心,他連進城也沒有發覺。C、從大街上人們的反應體會到的,“大街上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說明賈島只顧思考,全然不知自己已經在大街上失態了。”D、從課文第四節中知道的,“當韓愈的儀仗隊迎面而來時,街上的行人、車輛紛紛避讓,賈島毫無察覺,仍然在毛驢上比比劃劃,并闖進韓愈的儀仗隊。”這足以說明賈島思考得多么入神啊!)
3、師總結:同學們讀書理解得真細致,是啊!像賈島這種對文字的鍥而不舍地斟酌研究就叫——推敲。從你們的回答中,老師發現你們也從賈島身上學到了對文章中詞句進行推敲的本領。現在老師考考你;
春風吹綠了樹梢,吹()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
(“綠”,理由是:春天來了,樹梢發出了綠芽,小草也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剛說完,學生B就站起來也說是填“綠”。理由是:冬天小草是枯黃的,春風一吹,又煥發了新的生命力,而綠色正是植物的生命色。學生C也填字同上,但說法卻又與前兩位學生不同。僅僅一個”綠”字,學生就有幾種不同的見解。可見,學生的思維被充分地激活了,不時地閃現出創新的火花。學生D認為此處填“醒”較好;因為春天來了,熟睡了整個冬天的小草蘇醒了,有了勃勃的生機。學生E顯然經過了仔細的推敲,站起來高聲說道:“我認為填‘俏’更妙。原句中已出現‘吹綠’‘吹皺’‘吹鼓’等詞語,‘吹俏’既避免了詞語上的重復,又把小草當人來寫,春天里的小草猶如俏麗的姑娘,一個‘俏’字就把小草寫活了。)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從這段中找出它的近義詞嗎?(恰當)還有哪些詞意思跟它相近?(合適適宜適當等)給“或許”找個近義詞。
5、比較分析:
賈島騎著毛驢進了長安城。
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
(1)指名朗讀。說說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學生試做動作。
(2)指導朗讀,讀出賈島此時那種如癡如醉的樣子。
6、自由練讀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讀,齊讀。
7、小結:賈島反復斟酌“推敲”二字,這是故事的發展。
板書:發展一字斟酌反復推敲
8、指導朗讀韓愈和賈島的對話。
(1)練讀:韓愈的話要讀出責問的語氣,賈島的話要讀出誠懇、請求原諒的語氣。
(2)分角色朗讀。
4、小結:賈島不知學覺間沖撞了韓愈的儀仗隊,請求寬恕。故事進入了。
板書:沖闖儀仗請求寬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讀,思考:這主要寫了什么?
2、學生交流。
3、“猶豫不決”什么意思?聯系上文,說說哪些句子具體地寫出了賈島“猶豫不決”?
4、韓愈是怎樣幫賈島改詩的?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5、師述:韓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便很有興致地思索起來。
(1)指名讀。
(2)給“思索”找近義詞。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換成“思考”?為什么?
6、指名讀韓愈說的話,說說“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出示“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賈島是怎么知道“鳥宿池邊樹”的?(引導學生體會“敲”字是真實地寫出了他當時的做法)
7、指導表情朗讀這一段。
8、小結:韓愈認為用“敲”字好,賈島表示贊同。這是故事的結局。
板書:結局韓愈表態賈島贊同
第八自然段
1、過渡:同學們,讀了這個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這個詞語的由來。什么叫“推敲”呢?
2、齊讀第八自然段。
三、指導講故事。
1、師:要想講好這個,先得反課文讀熟了。下面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像放電影那樣故事中的賈島和韓愈在你的腦子里活起來。
學生練讀課文。
2、結合板書提示講述順序。
3、學生練講:
(1)各自練講。
(2)分小小組練講。
(3)各組推派代表講。
(4)評選“故事大王”。
四、指導造句。
1、映示原句。
2、學生練讀,說說上半句講了什么,下半句又講了什么。
3、練習:
把句子補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學們也能自覺遵守紀律。
這次考試,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應該驕傲。
4、學生交流口頭造句,師生評點。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復述課文。
2、朗讀、背誦《題李凝幽居》這首詩。
3、寫出近義詞。
妥帖()推敲()或許()吟哦()
4、用“即使……也……”造句。
板書設計:9、推敲
發生夜深訪友留詩相贈
發展一字斟酌反復推敲
沖撞儀仗請求寬恕
結局韓愈表態賈島贊同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了解故事的經過,理解“推敲”的含義,學習賈島做學問的認真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故事的經過,理解“推敲”的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推敲”的含義,學習賈島做學問的認真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1課《推敲》。“推”和“敲”是兩個動作,誰來做一下?(學生上臺做動作)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輕輕地讀第二自然段,在腦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聽到什
么嗎?(A、我看到賈島正在沿著山路尋找李凝的家,他找了好久,才摸
到李凝的家。B、我看到那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那夜晚寧靜又美好。
C、我看到賈島正在敲門,但是沒有人來開。D、我聽到賈島清脆的敲門聲。
E、我看到小鳥被驚醒后,撲棱著翅膀叫著飛走了。F、我看到賈島正在寫詩,寫完后他把詩留了下來。)
2、師出示句子:“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
沉睡的小鳥。”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指名讀,評議他讀得怎樣?A、他讀
得很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B、他讀出那晚夜深人靜、月光皎潔的美好
景象。C、聽了他的朗讀,我看到樹上的小鳥被驚醒后,撲棱著翅膀飛遠
了。)
3、女生齊讀。
1、賈島月夜訪好友,可是沒有見著。美好的情境卻激發了他的創作
靈感,他即興寫了一首詩《題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來。
(板書:即興寫詩)(范讀)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賈島把詩留了下來。第二天他騎著毛驢返回長安。半路上,又發生了
什么事情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二自然段,想想這一自然段
主要講什么?(這一自然段主要講賈島在路上斟酌詩中的字眼兒。)
(板書:斟酌文字)那句話寫他在斟酌文字呢?學生回答。
2、教師出示句子“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
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
1、賈島騎在毛驢上,怎么斟酌文字的呢?請大家讀讀這句話,做做賈島
的動作。
2、指名上臺表演,該生只做了推門敲門的動作。大家評議一下,他做得
怎樣?(A、他只把推門、敲門的動作演示了一遍,很不夠。因為賈島在斟酌文字,應該反復做這兩個動作。B、我覺得他沒有把賈島沉思的神態演出來。賈島是不知不覺進的長安城,可見他斟酌得很投入。C、我覺得他的表演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句子中說,賈島是一邊吟哦,一邊做動作的。但是他沒有把賈島吟哦詩句表現出來。D、我還覺得賈島的吟哦是很輕聲的。)
3、那賈島吟哦什么呢?(“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鳥宿池邊樹,僧
敲月下門。“
7、那現在誰來臺前做做賈島呢?
4、你們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么呀?(A、大家快瞧那個和尚,
奇怪嗎?他在比比劃劃的,干什么呀?B、這個人是不是傻子呀,還是中了什么邪?C、喂,我們在笑你呢,你看見了嗎?當心從毛驢上摔下來啊!
D、他好滑稽呀,我們都在笑他他怎么還沒有感覺到呢?)
四、學習四至七自然段。
1、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斟酌得很投入,已經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
竟然連——沖撞了韓愈的儀仗隊也不知道。接著,兩個差人把賈島帶到韓
愈面前。韓愈怎么問,賈島怎么答?請同桌配合讀好對話,并且互相評議。
2、同桌正在分角色讀,評議。
1、指名讀,并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做評委。他們讀得怎樣?我聽出韓
愈很生氣,賈島在請求寬恕。
師:賈島只對韓愈說了這些話嗎?他還說了些什么?(生讀書上句子:“接
著,賈島就把自己寫詩的事告訴了韓愈,并說自己正在猶豫不決,不知道
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
3、賈島都是怎么對韓愈說的呢?請大家做賈島,把話說給你的同桌聽。
2、學生練說后教師指名敘述。(A、我昨夜去拜訪一個叫李凝的友人,誰
知他不在家。我寫了一首詩在他家門上。今天回想起,覺得詩句中有一個字似乎有些不妥,我不知道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B、韓大人,貧僧昨夜去拜訪友人,可是沒有見著。我雖然沒有見到他,可是昨晚月色美好,一路上心情舒暢,我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美好的情景使我詩興大發,我寫了一首詩留了下來。可是我覺得詩句“僧推月下門”中的“推”似乎有些不妥,我正在考慮到底用“推”好,還是用“敲”好。我正在猶豫不決時,沒想到路上沖撞了您的大駕,求您寬恕。)
6、老師想請兩位同學表演一下剛才的經過,誰愿意?
7、師指名上臺表演,兩位學生的表演投入、到位,扮演賈島的同學居然還跪在韓愈面前說話。臺下師生一片掌聲。)
8、當“韓愈”說到“讓我來想想”時,同學們,韓大人正在思考呢,那
我們來討論一下,到底用哪個字好?(A、我覺得用“敲”好。B、我也決定用“敲”好,因為“敲”能表明賈島是個有禮貌的人。C、“敲”還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因為在那樣的夜晚,敲門聲很清脆。)
9、轉身問扮演韓愈的同學,我們來聽聽韓愈怎么說?“韓愈”:我認為
用“敲”字好,因為用“敲”不但表明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還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你看呢?“賈島”:是啊,多謝大人賜教。
10、同學們,其實,你們比韓愈厲害呢,大家早就感覺到用“敲”好了。
11、聽了韓愈的解釋,大家有沒有想起前文哪句話?(馬上齊讀:“這時,
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
12、賈島聽了韓愈的話,心中的疑問解答了。(板書:韓愈解疑)
師;(出示詩文)后來,這首詩中的“推”就改成了“敲”。
五、學習第八自然段。
1、剛才,大家和大街上的人一樣,都覺得賈島很好笑。現在,你有什么要說嗎?(賈島啊,我剛才是說你是傻子,實不應該。我不知道你其實是在斟酌文字啊!賈島啊,你對待寫作的態度是那么嚴肅,只是小小一個字眼兒就那么認真地斟酌,真可敬呀!)
2、是啊,賈島的創作態度極為嚴肅認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
為這樣,人們稱他為“苦吟詩人”。后來,人們就把在寫詩和作文時斟酌
文字叫做——(推敲)
六,延伸拓展。
1、同學們,古人寫詩、作文時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你能講講嗎?以“春風又綠江南岸”為例,(出示句子)大家看,這句詩句中哪個字用的最好?
生:“綠”。(板書:“綠”字,這個字呈現綠色,同時旁邊出現“到、過、入、滿”這幾個字)王安石在用“綠”這個字之前,曾用過“到、過、入、滿”這些字,經他再三推敲,他決定用“綠”,你們認為它好在哪里呢?
(春天是綠色的。“綠”字寫出了春天的特點,使人聯想到碧綠美好、生機勃勃的景象。“綠”字把春風寫活了,說它能吹綠長江兩岸。)
2、對,就因為這樣,他的這個推敲文章的故事成為了千古傳誦的佳話。
3、有一位同學他正在推敲自己文中的字眼兒,讓我們給他提些意見好嗎?
2、出示:一陣風吹來,湖面(蕩、漾)起了綠色的波紋。
(A、我覺得“蕩”好,因為它讀起來響亮些。B、我覺得用“漾”好,因為它能把春風輕柔的特點表現出來。C、我也覺得用“漾”好,因為“蕩”給人“動蕩”的感覺,和春風的特點不相稱。)
3、大家推敲后覺得用“漾”好,下課后老師會把我們的理由說給他聽,
他一定會采納我們的意見的。
七、總結課文。
1、今天,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想法嗎?
(A、我以后一定會像“苦吟詩人“賈島學習,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B、以前老師一直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今天我是真正體會到了。C、我要把這個故事說給別人聽,讓好朋友也來學習賈島的精神。)
2、希望大家課后把這個千古流傳的故事講給家長或者朋友聽,并在以后
的作文中注意細細推敲詞句。
板書設計:
9、推敲
即興寫詩斟酌文字韓愈解疑
文獻摘錄:
題李凝幽居作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我們歷來提倡寫短文。寫短文,當然首先要求內容充實,但文辭則要求精粹,并非越短越好。寫短文,我以為應該注意兩個字,一曰“洗”,二曰“煉”。洗,就是把可有可無的字句洗刷凈盡;煉,就是鍛煉字詞,使之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不妨結合幾個文學故事談談這個問題。
宋朝有個歐陽修,是大家熟悉的。《朱子語類》載:“歐公文多是修改到妙處。顧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醉翁亭記》主要是寫亭和作者的活動,自然要說明亭的所在,但若用數十字鋪寫那里的山水,就有點離題太遠,那數十字就是不必要的,所以歐陽修加以洗刷,只留五字。這樣一刪減,不但無損于本文,反使本文更精煉,題旨更鮮明了。
洗,也該包括“剪裁”,即裁汰冗意。以詩為例,《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以“孔雀東南飛”起興,初敘“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次寫蘭芝被迫改嫁,又寫蘭芝、仲卿雙雙殉情,最后寫“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清朝沈歸愚評論說:“作詩貴剪裁。入手若敘兩家身世,末段若敘兩家如何悲慟,豈不冗漫拖沓?故竟以一二語了之。極長詩中具有剪裁也。”此詩長達一千數百字,由于裁去多余的敘述,仍是精煉的。魯迅先生談自己的創作經驗,也曾說過:“寫完之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編成sketch(即‘速寫’,編者注),決不將sketch材料拉成小說。”
但是也要注意,洗刷剪裁都是有限度的,限度就在于是否更好地表達內容。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記了一個故事:“穆修、張景嘗同造朝,待旦東華門外,方論文次,適見有奔馬踐死一犬。二人各論其事,以較工拙。穆修曰:‘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張景曰:‘有犬死奔馬之下’”。洪邁評曰:“二人之語皆拙澀。”不消說,穆張的造作,筒則簡矣,但都把事實弄得胡涂不清,反不如“有奔馬踐死一犬”干凈利落,這樣的造句,只能叫做“拙澀”。
魯迅也舉過一個例子:“班固先生的‘紫色之聲,余分閏位,就將四句長句縮成八字的;揚雄先生的‘蠢迪檢柙’,就將‘動由規矩’這四個平常字,翻成難字的。《綠野仙蹤》記塾師詠花,有句云,媳釵俏矣兒書廢,哥罐聞焉嫂棒傷。”班固、揚雄把字句縮減到令人難懂的地步,固不足為法;那塾師的詩,上句意思是兒媳折花為釵,雖然俏麗,但恐兒子因而廢讀;下句是說他的哥哥折了花來,沒有花瓶,就插在瓦罐里,以嗅花香,他嫂嫂為防微杜漸起見,竟用棒連花帶罐一起打碎。這簡直不成詩,而成笑話了。
講到“煉”,不禁使我們想起那個“推敲”的故事。《隋唐嘉話》載:“賈島初赴舉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著敲字,煉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與并轡而歸。”這段嘉話,后來竟成了典故,直到現在,我們斟酌字句叫“推敲”,研究問題也叫“推敲”,可見,如何深入人心。
賈島這詩不過是要寫出一個幽靜的意境。敲字為什么比推字好呢?據傅庚生先生(他有《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一書)說:“推字音義均嫌濁重,而敲字則較清靈。”其實尚不止于此,蓋敲字能說明僧人自外而入,敲門有聲,驚動宿鳥,乃知鳥宿于樹,這樣,意境就融成一片了。但是王夫之反對這樣煉字。他說:“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談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發關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地作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生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姜齋詩話》)
王夫之是主張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不必進行琢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成為妙手,也必先下鍛煉功夫,不然寫文章先起草干什么?他的主張未免太偏頗了。試再舉幾例:《容齋隨筆》:“王荊公(王安石)絕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闖,鍾山祗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這里若照王夫之的說法,則作“到”字就行了。但是如果那樣,未免簡率。全詩在暗寫一個“望”字,綠是目中之色,不是寫景寫得更具體,更貼切嗎?哪能看作是“談他人夢”呢?
《唐詩紀事》僧齊己《早梅》詩:“‘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曰:‘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齊己拜伏。”這里若依王夫之的主張,則“數枝”改為“一枝”也是沒有必要的,但用數枝來寫早字,的確是很欠火候。樹之一枝數枝,原是難說的,一大枝便有許多旁枝,所以改為一枝,也并不違背事實;然而卻更好地寫出了早字,何以不算“自然靈妙”?
一、了解大意,先易后難。解題時,首先要跳過空白外,通讀全文,遇到對某個部分意思不甚明白的地方,仍要快速讀下去,全力以赴捕捉能獲得的所有信息,快速了解短文大意。有的短文是科技小品或其它內容的說明文,往往開頭第一句提示全文的基本內容,而且大多沒有空,這對我們理解全文起著關鍵作用。有的短文是幽默故事,往往末尾一句“道破天機”,因此不可忽略。如果第一遍讀后抓不住中心內容,可讀第二遍。做題要先易后難,先揀淺濕的題做,如有的小題是考查語法或慣用法的,不用通過上下文,只看本句,根據已學的知識,就可以找到正確答案。我們可把這樣的小題作為突破口,弄通與此句有關的上下文的意思,等到大部分的題目做完了,全文的意思已基本掌握,剩下的少量難題也就容易解決了。
二、依據語意,注意推理。做題時,切忌隨意找一個答案,填上后看語法正確就以為做對了。要看整體,看背景,看語境。有的題目,四個答案填進去都成立,語法都正確,但選哪一個好呢?這就要根據上下文提供的背影知識和語境找出其中的一個正確的。是科技短文的,就要充分利用我們已學過的知識,選題要符合科學道理;是短篇故事的,要注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情節的發展。所選答案必須符合情節的變化,合情合理。要注意邏輯推理,注意事物質的因果關系。
三、順藤摸瓜,前后呼應。無論什么短文,其中每一句話,都和上下文有關,絕不會是孤立的。弄清短文各段、各句的內在聯系,做題時可以順藤摸瓜。做好了第一題,第二題就迎刃而解了。一般是上文暗示下文,限制下文,甚至末尾的一空,也要根據首句提供的信息,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我們要把短文全部讀完才能開始做題。如果見一空就停下來做,不往下看,很容易出差錯。有時這樣的選項填空題:開頭第一空,四個選項填入都成立,往下讀,四個選項填入仍都正確,再往下讀,直到讀完最后一句,才豁然開朗,四個選項被排除三個,剩下一個正確選項。這類題目如果不注意前后的呼應,拿來就做,就會造成更大的干擾,增加解題的難度。
四、仔細推敲,認真檢查。全部題目做完后,并非就此完事,還須對各題進行認真的檢查。檢查辦法是:按自己所選的答案,把短文從頭到尾慢慢地閱讀一遍,仔細地從各個方面推敲選擇的答案是否正確,有沒有自己把握不定或覺得似是而非的地方。如有疑點,仍用上述辦法檢查:看語法、慣用法對不對;看是否符合上下文的邏輯,是否符合科學道理;看是否符合故事情節的發展。
上述完形填空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只是一般的情況,在實際中還會遇到各種問題。但不管什么問題,如果讀不懂短文,技巧再高明也是沒有用的。教師出題考查的角度和設計題的手法各有不同,解題的思路和方法也要相應的變化。
瀟湘妃子的典故是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號。書中說,大觀園中姐妹起詩社,眾女兒個起字號,黛玉號為“瀟湘妃子”。曹雪芹為黛玉起這個名號,大概與娥皇女英的故事有關,以淚灑斑竹的娥皇女英象征黛玉的悲慘命運。
“瀟湘妃子”是古代傳說中舜妃娥皇、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死后成湘水女神之稱,也叫湘妃。歷來用其故事者,總離不開說夫妻生離死別、相思不盡、慟哭遺恨等等。如果不管什么關系,什么性質,只要有誰老哭鼻子便叫她瀟湘妃子,推敲起來,恐怕有些勉強。因為娥皇、女英泣血染竹本是深于情的表現,并非一般地多愁善感,無緣無故地愛哭。
(來源:文章屋網 )
那么,如何培養詩性教師,從而走出一條提高詩詞素養的有效路徑呢?筆者不揣冒昧,結合自身實踐和體會,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一聯佳句隨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提升素養,“樂寫”是基礎
叔本華說:“閱讀是走別人的思想路線,而寫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線,只有經過寫作才能把閱讀來的東西消融掉,才可能變成自己的東西。”學著寫寫詩詞,做到語言凝練,意境優美,形象豐滿,對提高詩詞的鑒賞和理解能力是極有幫助的。倘若并不懂得格律常識,也大可不必介意,只要找到一種感覺,擁有一顆詩心,抒發一種“自以為是”的詩情,地久天長,日積月累,詩意生活也便應“詩”而生了。
1.把“心”放進去
偶然的機會去聽了一節音樂研究課,那是一節《彩云追月》的欣賞課。
樂曲悠揚,心神飄蕩。靜心聆聽之時,忽覺曲中描摹的云月其實就是一對男女,一個溫柔,一個俊朗。他們相依相伴,互訴衷腸。在弦管和鳴中他們從容不迫,悠然出場,浩瀚夜空是他們的舞臺,無遮無礙,盡享天籟。月沉穩,有擔當,他堅守著自己前行的方向,無論歲月的侵蝕如何改變他的模樣,他依然會用眷顧為云兒織就彩色的衣裳。云兒溫柔善良,不跋扈,也不張揚,只愿輕隨左右,風雨同當,月的旅途也因此不再寂寞彷徨。云月相隨,一呼一應,自有一番相映成趣、夫唱婦隨的浪漫純真。感慨至此,陶醉其間,便如李白酒后肆意揮灑:
寂寞相思伴月鳴,
輕撫絲弦三兩聲。
琴瑟和諧云追月,
伊人歸去伴吾君。
2.將“情”寫出來
某日,先生去了外地,說好三天后回來。可第三天久等不見人影,電話也無人接聽。一時間,坐臥不寧,一首《盼郎歸》,記下當時心情:
朝憑欄桿夜臨窗,
將琴代語意彷徨。
晚風無意穿庭柳,
柳自多情忙梳妝。
除夕之夜,天降小雨,眼望天空煙花爛漫,耳聽身旁笑語聲喧,喜悅之情,祝福之意,皆付諸于詩:
細雨如絲御春風,
階前庭竹梅映紅。
雀登枝頭傳佳訊,
鳳臨華苑俏梧桐。
前兩句寫實,后兩句是虛,虛實結合,寓意美好,細細讀來,自然也是心生歡喜。
3.捕捉尋常事
學校規定,不準在上班時間網上購物,并且校長有時還很得意地在會上宣稱,曾當場“活捉”某人上網聊天或游戲,于是,腦海中便想象了這樣一幅有趣的場景:
昨日散學無聊,
輕點鼠標淘寶。
眼花繚亂間,
校長突然駕到。
糟糕,糟糕,
額頭汗冒傻笑。
――如夢令淘寶
只是尋常小事,權當調侃嬉戲,倒也有趣不是?
二、窗外仰望菩提月心中靜植妙心蓮――提升素養,“推敲”是關鍵。
杜甫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由是,想到了人人皆知的“推敲”故事: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成“敲”字。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
語文教師要真正掌握詩詞精髓,必須學習平仄和韻,使自己的學科素養在推敲中逐漸提升。其實,詩詞雖講求精悍,押韻,但格調卻是有章可循,學習詩詞重在臨摹與切磋,要體味意境,咀嚼字詞,明辨手法,在文字的推敲和玩味中,提煉生活,平添意趣。如何“推敲”?我的體會是:逢有靈感,立刻寫下,然后再循“格”而作,依“律”而改。
1.秋日銀杏
秋日午后,偶然間的一轉身,見到了窗外那一樹銀杏黃。那黃依然絢爛明麗,恍若去年此時。不由感嘆,時光總是匆匆,瞬間就把現實變為了記憶。似乎只在伏案埋頭間,猛抬頭,已是季節更替,昨天還是綠意蔥蘢,今日卻已花落楓紅。
對著滿樹金黃,不由傻傻地想,這些葉兒還是去年飄落的那場嗎?它們形未變,色依然,春來秋去都是一道美麗風景。更重要的是,還有我這樣一個癡癡的人兒在靜靜地欣賞和守候著它們,但不知,它們是否記得我,能否待我像親朋,視我如故交?
又見一樹杏葉黃,
朝頂秋露暮染霜。
縱使寒枝空對月,
來年依然著新裝。
雖是情動辭發,卻不合七絕的格律要求,便在不破壞意境的前提下進行推敲,最終改成了這樣的句子:
又見園中杏葉黃,
朝淋秋露暮經霜。
寒枝縱使空懷月,
春日依然換綠裝。
如此,它便符合了七絕的“仄起平收首句入韻”的要求了。
2.詠果鄉
想著要寫兩首帶有句容地方色彩的詩,于是,首先想到了家鄉句容的水果,句容是果鄉,有“草莓之鄉”“葡萄之鄉”的美稱,有萬畝桃園,有黃金大梨,比之西天王母娘娘的蟠桃園似乎也差不到哪兒去……
春采桑葚秋食棗,
葡萄微紫草莓嬌。
容城若將瑤池設,
王母從此棄蟠桃。
通俗易懂,果香味濃。贊美之情,自豪之意,溢滿詩篇。然而,也不符合格律要求,且沒有押同一韻腳。于是,推敲、修改,循著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的格律做了如下修改:
夏采西瓜冬打棗,
葡萄微紫草莓嬌。
容城若設瑤池宴,
王母何需等壽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