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秉筆直書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是一個真實的場景,也是如今眾多孩子在課堂聽課與學習中的一個縮影。很顯然的,場景中的學生不能養成課堂認真傾聽的習慣,因此,對同伴的朗讀評價就說不出個所以然,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就茫然不知。如此下去,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就難,甚至可能產生厭學的情緒。
我們知道,人的成功取決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而非智力因素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習慣,等等。近年來,國內外已從只強調智力因素的作用轉到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據資料表明,大部分人的智力都是相差不大的,關鍵在于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綜合發展。有的心理學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公式:一個人的成功=智力(智商)+非智力因素(情商)。由此可以看出,習慣,對一個人今后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從葉老的教育思想,說明了培養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是我們教師責無旁貸的任務。
習慣的養成是具體而且是細微的,需要我們從小處著眼,從細枝末節抓起。
首先,我們可以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按學年分布安排實施,循序漸進。就低年級學生而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課前準備好學具,并放置在一定的位置上;課內養成樂于傾聽、正確的讀、寫姿態,善于思考與發言等習慣;課后記清家庭作業并做好,整理好學習用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從一招一式、一點一滴抓起。例如:課堂的傾聽。一年級的新生,從幼兒園步入一年級,他們特別好動,且上課時間從原本的15分鐘增加到25分鐘,學生總會坐不住,經常會做小動作、講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用一些方法——表揚激勵、比賽形式、游戲形式、動手操作等,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讓學生適應小學課堂學習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又如做作業,除了引導學生握筆與坐姿正確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與恒心,引導學生專注,糾正學生邊做邊玩的壞習慣,特別是課堂作業時,教師要善于觀察全體同學,對專注做作業的同學讓他進行演示,讓學生從示范中得到啟迪。
其次,以榜樣的引領,帶著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榜樣,首當其充應該是同學。同學之間習相近,善于模仿,他們之間善于觀察,易于彼此學習。因此,我們教師要善于去發現學生中在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方面有著特別良好習慣的同學,展示他們在良好習慣中的收獲,并進行介紹,而且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這些有著各方面良好習慣的同學合作學習中去感悟,去發現,去模仿。同時再讓在智力上和非智力因素上有良好習慣的同學進行介紹經驗,教師進行激勵,給予積極評價和鼓勵,從而激發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的動機,拓展榜樣的示范作用。再則,教師要成為學生良好習慣的典范。教師在學生的心中更是神圣的,教師的言行無時不在影響著學生,常常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因此,教師要用自己良好的習慣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例如,課外閱讀,教師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設置每日一讀時間,給予學生聲情并茂朗讀文字兼美的文章,并談自己的感悟,甚至說自己的讀書體會,把學生引進書海中遨游,感受閱讀帶給的無窮魅力,讓學生在欽佩中也情不自禁地步入書海,養成讀書習慣。
1.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是開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無數人類文明史上的經典,這些作品中無不沉淀深厚的歷史智慧,閃耀著古人思想的光輝。由于年代相距久遠,語言習慣的變遷,使得在古文教學中文意理解成了一個主要障礙,往往按老框框逐字逐句翻譯全文,分寫段意,最后歸納中心思想的教學程序占據了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使學生興趣索然,更無意體會古文優雅的文字和意境,妨礙了德育工作的開展。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在教學工作中嘗試對原有的教學安排進行改動,縮短了詞句翻譯的講解時間,僅精選一些重點詞句進行細致講授,將更多的時間轉移到對文章思想內涵的分析上,加深學生對文章情感的把握,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積極的思想,更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的興趣,有助于對基本詞句知識的掌握。
2.在了解時代背景時滲透思想教育
學多數古文時需要了解時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等。教師在介紹背景時,可以以正確的觀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滲透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學《指南錄》后續時,我對文章背景進行了補充:文天祥是一位具有“忠肝義膽”的愛國志士和詩人。《指南錄》是他記述被扣元營返回溫州戰斗過程的一部詩集,集名取自集中《揚子江》一詩的“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寄托了他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感。這些對題名解釋和寫作背景的介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而且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詩人崇高的愛國情懷。
3.充分挖掘古文中的德育資源
中華文化五千年的長卷中凝聚著人類文明的精華,時至今日仍是我們汲取思想養料的不竭源泉。《詩經》《楚辭》所代表的古代詩歌文化具有偉大的文化意義,幾千年后仍滋養中華民族的骨血;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杰作,先秦散文、漢賦、史學名著,很多經典中都沉淀古人深厚的哲思,閃耀思想的光芒[2]。如屈原千古《離騷》的博大情懷;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的寬懷濟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陸游的“位卑不敢忘憂國”;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辛棄疾的一片愛國報國的忠貞赤誠;司馬遷秉筆直書歷史的堅定偉岸;商鞅、王安石革舊除弊富國強民的勇往直前;蘇軾探究人生、自然的胸襟豁達和思辨哲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氣長存。這些光輝燦爛的歷史形象都是開展德育教育的經典范例。
4.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加強滲透
為強化德育效果,教師應以豐富多樣的活動作為載體,開展全方面、多形式的德育滲透。如:一是演講活動。讓學生圍繞某一主題,自發搜集整理資料,撰寫演講稿并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思想所得,在此過程中可以使他們自覺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二是品評人物。讓學生對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影響、功過是非、性格特征進行討論和辨析,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又可以讓他們在寫作中揣摩、領會并學習歷史人物的優點和精神風貌。三是讀書匯報[3]。語文教師要多指導學生交流課外閱讀某部名著的收獲,如探討作者的思想傾向,分析作品對事物或事理的觀點,積累名言警句,等等。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更可以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品德判斷水平。
5.實現德育滲透從理論到行動的轉變
任何理論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體現其真正的價值,理論再豐富,如果不能用來指導實踐,就不過是紙上談兵,毫無用處。德育教育也是如此,如果不能使學生的德育思想落到實處,那么我們的工作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將思想品德的提升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鼓勵學生思考怎樣在生活小事中做到熱愛祖國、孝敬父母等,并請他們分享實踐結果。通過語文古文教學工作,使學生的德育水平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李云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宿州師專學報,2003,9(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