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人賣駿馬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文言文小故事:曲突徙薪
有一個過訪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爐灶的煙囪是直的,旁邊還堆積著柴草,便對主人說:把煙囪改為拐彎的,使柴草遠離(煙囪)。不然的話,將會發生火災。主人沉默不答應。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鄰居們一同來救火,幸好把火撲滅了。于是,(主人)殺牛置辦酒席,答謝鄰人們。被火燒傷的人在上位,其他的各以功勞的大小依次坐,但是不請說改“曲突”的那個人。有人對主人說:當初如果聽了那位客人的話,也不用破費擺設酒席,始終也不會有火患。現在評論功勞,邀請賓客,(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議的人沒有受到恩惠,而被燒傷的人卻成了上客呢?主人這才醒悟去邀請那位客人。”
古代文言文小故事:蘇代為燕說齊
蘇代為燕國去游說齊國,沒有見齊威王之前,先對淳于髡說道:“有一個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場里,也無人知道他的馬是匹駿馬。(賣馬人很著急,于是)去見伯樂說:我有一匹駿馬,想要賣掉它,可是接連三天早晨,也沒有哪個人來問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繞著我的馬看一下,離開時還回頭看它,這樣我愿意給您一天的費用。伯樂于是就繞著馬看一下,離開時還回頭看它,結果一下子馬的身價竟然漲了十倍。現在我想把駿馬送給齊王看,可是沒有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樂嗎?請讓我送給您白璧一雙,黃金千鎰,以此作為您的辛苦費吧。”淳于髡說:“愿意聽從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進宮向齊王作了引薦,齊王接見了蘇代,而且很喜歡他。
古代文言文小故事:梁王魏嬰觴諸侯
梁惠王魏嬰在范臺宴請各國諸侯。酒興正濃的時候,梁惠王向魯共公敬酒。魯共公站起身,離開自己的坐席,正色道:“從前,舜的女兒儀狄擅長釀酒,酒味醇美。儀狄把酒獻給了禹,禹喝了之后也覺得味道醇美。但因此就疏遠了儀狄,戒絕了美酒,并且說道:后代一定有因為美酒而使國家滅亡的。齊桓公有一天夜里覺得肚子餓,想吃東西。易牙就煎熬燒烤,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給他送上,齊桓公吃得很飽,一覺睡到天亮還不醒,醒了以后說:后代一定有因貪美味而使國家滅亡的。晉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三天沒有上朝理政,于是就把南之威打發走了,說道:后代一定有因為貪戀美色而使國家滅亡的。楚靈王登上強臺遠望崩山,左邊是長江,右邊是大湖,登臨徘徊,惟覺山水之樂而忘記人之將死,于是發誓不再游山玩水。后來他說:后代一定有因為修高臺、山坡、美池,而致使國家滅亡的。現在您酒杯里盛的好似儀狄釀的美酒;桌上放的是易牙烹調出來的美味佳肴;您左邊的白臺,
右邊的閭須,都是南之威一樣的美女;您前邊有夾林,后邊有蘭臺,都是強臺一樣的處所。這四者中占有一種,就足以使國家滅亡,可是現在您兼而有之,能不警戒嗎?”梁惠王聽后連連稱贊諫言非常之好。
古代文言文小故事: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王公有一個女兒,嫁給京城附近做什么官的某人為妻。王公的夫人十分疼愛女兒,每當接女兒回娘家,女婿堅決不讓走,他怨怒地對妻子說:“你父親做吏部的長官,把我調任京城的官職,那么你就可以時時侍奉母親;況且調動我就象搖下正在凋落的樹葉罷了,可是你父親硬要這樣吝惜力氣,是何道理?”女兒托人帶話給母親。夫人一天晚上擺上酒,跪著稟
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氣,拿起桌上的器物打傷了夫人,走出門外,坐車到朝房里住宿去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女婿終于沒有調進京城。
王公做都御史時,同太監某人鎮守遼東。這個太監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處得很好。后來王公改調兩廣任職,太監哭著送別,贈給大寶珠四枚。王公堅決辭謝不受。太監哭著說:“這大寶珠不是受得到的東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買來的西洋珠賞賜給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給您贈別,您本來就知道我并不是貪財的人啊。”王公接了寶珠,
放進自己所穿的披襖,把它縫在里面。后來回到朝廷,尋找太監的后代,我到了他的兩個侄子。王公安慰他們說:“你們的老人很廉潔,你們恐怕為貧窮所困吧?”二人都說:“是的。”王公說:“如果你們要有所經營,我幫你們出錢。”太監的兩個侄子心里盤算,王公無法辦到,只不過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罷了。都假裝答應說:“是”。王公幾次催促他們,一定要按照說定的辦。于是他們就假造了一張買房子的契約,開列的價錢是五百兩銀子,告訴王公。王公拆開披襖,取出寶珠交給他們,那包裹的記號,仍然是原來的樣子。
古代文言文小故事:黎丘丈人
魏國的北部有個叫黎丘的鄉村,(那)有個奇怪的鬼,喜歡裝扮別人的兒子、侄子、兄弟的樣子。鄉村的一個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裝扮成他的兒子的樣子,扶他卻在路上使他受苦。
對63歲的陳永年來說,那把由手術刀自行加工改制而成的剪刀儼然幻化為自己描繪生活的一支畫筆。只要一把剪刀、一把刻刀、一張紙,陳永年便能快速“畫”出花鳥蟲魚、古裝戲劇人物臉譜、民間神話傳說、山川河流、勞動生活場景等。
“兩漢文化看徐州。”陳永年尤其注重漢畫剪紙手法,如《漢畫車馬出行圖十米長卷》及劉邦像等,盡情展示漢畫車馬、漢畫龍鳳、牛耕、紡織、漢畫樂舞等內容。陳永年還創新剪出了牛頓、薩馬蘭奇、羅格等人的圖譜,就連女兒結婚,他也用紅紙剪了一幅一米多長的婚紗照。
癡迷剪紙五十載
早在六七歲時,陳永年在母親的熏陶下迷上了剪紙,常學著剪一些以當年生肖為題材的窗花剪紙。“當時家里生活不好,7個兄弟姐妹幫母親扎蘿卜魚龍燈或紙糊燈,由我大哥往外賣。”魚龍燈用紅蘿卜雕刻,將蘿卜中間掏空放蠟燭座,再以細鐵絲將其頭尾相連,燈身兩側雕刻鱗片花紋就可以了;紙糊燈制作簡易,燈的外立面由紅紙、黃紙糊就。
為了賣個好價錢,陳永年在燈上貼上了一層剪紙。燭光一照,牡丹花和猴子愈發栩栩如生了。“正常一個燈籠賣兩毛,貼上剪紙就變四毛了。”憑著一手巧活,陳永年為并不寬裕的家庭添了一份收入。
初中時,陳永年在學校還加入美術小組學畫畫、剪字樣等。慢慢地,陳永年的剪紙技法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很快,他就以自己的名義在家中掛牌“陳記剪紙”,剪紙以傳統技法為主,每逢有人辦喜事,陳永年就會剪喜字、龍鳳呈祥等經典圖案,很受歡迎。
1970年起,陳永年被下放到沛縣五段公社四段,一待就是六年。在四段村,陳永年開始干農活,一刨地就是一上午。偶爾,他還被派去用白色油漆在墻上寫標語,“一個壁字一米多寬,寫一個字算6毛錢。”逢著雨天得閑,陳永年就開始剪紙,“看見什么就剪什么,動物、植物都行,一年四季剪到頭,也和愛剪紙的農民交流。”
剪紙前,陳永年首先會細致觀察,心里勾勒出樣式,打稿,最后才剪。“要是熟悉的內容,我三下兩下就能完成,就是粗獷一些。”有時手頭沒有剪刀,“技癢”的陳永年“張手就撕出一張剪紙畫”。當時小隊要出個畫報,別人都拿筆畫插圖,他貼的剪紙作品頗受好評。在剪紙的世界,陳永年找到了成就感。白天的農活再累,回到住處,他依然要先剪一剪。 “每天過半夜12點才睡覺,但對我來說,剪紙就是休息,就是享受。”
十年剪出兩千條龍
陳永年常依據自己對各個物體的概念或物象相互關系的特定印象來創作,如以畫面表達漢字。在剪紙作《虎嘯龍吟》中,除了虎和龍,剩余兩字他通過拆分,再以剪紙組合。在襯色剪紙《百牛》中,陳永年用黑色宣紙剪出輪廓紋路,再填充各種顏色的宣紙,如此,一張剪紙中便有多種顏色。
陳永年尤其鐘情于剪龍,1999年到2008年,他翻閱參考了大量資料,最后創作出兩千多條形態各異的蛟龍,其中“始龍剪了460條,龍子龍孫剪了310條,最多的是漢龍,有500條,每條龍都不重樣。”
“這個是華夏第一龍,離現在八千到九千年之間,是最古老的一條龍。”陳永年說:“我創作的中國龍,每幅作品均為450平方厘米,且按朝代順序分列。”陳永年還單獨創作了一幅1.5米長的作品,作為系列作品的說明。作品上方是龍形的2008數字,以及“獻給北京奧運的禮物”字樣,下方是15條歷代的龍形,作品四角裝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創作的十年間,陳永年幾近廢寢忘食,“連吃飯都覺得浪費時間”。夏天,當時家中未安空調,剪紙時無法用電扇,陳永年僅靠一盆水、一塊毛巾扛著;冬天,為了剪紙,他的雙手凍麻了,合在一起暖一暖再快速剪幾下,右手沒法戴手套凍傷了,他一個多月不能拿剪刀。
如今,陳永年的剪紙作品占滿了家中大大小小數個衣柜,有《百虎》、《百馬》、《中國名人百圖》、《皮影千圖》等,部分剪紙作品已被徐州博物館和徐州展覽館收藏,同時還在全世界242個國家巡回展出。而他也借此榮獲“世界民間文藝大師”,“中國十佳剪紙藝術家”等榮譽,還被聯合國秘書處批準授予“世界和平文化使者”的稱號。
一精大于百通
現在,陳永年不僅開起了剪紙工作室,還定期往附近的市場搬運剪紙作品銷售。他在個人名片左側印了自己一寸照的剪紙頭像,頗為傳神。“剪紙很容易,3分鐘就能教會一個人怎么剪紙,可是想做好卻并不容易。”
總結多年的剪紙生涯,陳永年笑著說:“藝術的價值在于創意,關鍵是剪得跟別人不一樣。” 在家中客廳,陳永年掛了一幅剪紙作品《九馬奔騰》,只見駿馬撒開了腿往前沖,細看方覺,駿馬全部以腚示眾。陳永年笑著說:“我就想剪出不一樣的作品。”
陳永年還結合線描剪紙法及油畫立體寫實剪紙法創作了彭祖、劉邦、項羽、劉向、張道陵、劉禹錫、李煜、坡、陳師道、李可染10位徐州史上杰出人物的肖像剪紙。目前,這組作品入選《世界和平民間藝術作品大賽精品集》。
為了剪好駿馬,從沒見過馬跑步的陳永年找了一個供游客騎馬拍照的公園,每天跑到公園里坐著看馬,看馬的人不明狀況,嘟囔說:“這人不對勁吧,怎么一直盯著馬?”直到把馬的動靜姿態都記在心里了,陳永年才拿起剪刀開始“動工”。
另外,似乎長得丑也是人的一大缺點。有一次,我被同學冤枉了,我傷心極了,就哭了起來。結果他們一個個說:“還哭哪,看你長得那丑樣子。”我真不明白,我本來以為不管長得丑與美,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卻原來一個人還必須同時具備“長得漂亮、腦子靈活”這些條件才能被人喜歡、招人愛。我算是沒救了!
郝姐姐的回復:很多人常常誤以為一個人的價值就是他的外在表現:美麗的外表(漂亮),很高的成就(學習好,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成就),等等。確實,美貌和成就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這些并不能增加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和對幸福的感受。曾經有一個記者采訪一個美麗的人:“你一定對自己的外貌非常滿意吧!”沒想到被采訪者卻激動地對記者說:“哦,我并不喜歡我自己,我的皮膚不夠細,腿太短,臂太粗,手掌太大,聲音也不夠柔美……”你知道這個被采訪者她是誰嗎?你千萬不要以為此人真是個相貌難看的家伙,她可是迷倒無數電影觀眾的國際影后――伊麗莎白?泰勒!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匹馬,叫“小黑”。小黑和其他的馬一起被一個農夫飼養著。很多又高又壯的馬都被別人買走了,只有小黑因為比一般的馬要小一些,肉也很少,所以很多人看后,都覺得不好,就沒有買走它。但是有一天,一位私塾先生,在這個賣馬的地方挑了半天,最后卻決定要買走小黑。你知道嗎?這位私塾先生可是來買賽馬的喲!更出人意料的是到了賽馬那天,小黑居然跡贏了比賽,得了冠軍!有人問私塾先生,您怎么能看出它跑的這么快這么好呢?私塾先生卻笑而不答。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高大的駿馬,還是小黑,都有它們的閃光點,只不過需要等待被不一樣的人發現它們。每個人都很可愛,就看你能不能發現他(她)的可愛之處,在他(她)的身上找到閃光點。因此我們一定要學著欣賞自己,有足夠的自信心,這樣別人才能發現你的美麗。
嶗山綠石,頗具神秘色彩,民間傳說是遠古女媧補天時,將剩下的五彩石丟于東海,幻化而成。史料記載,宋、元時,已有人開采制作文房用品,或案頭清供。到清朝。有人將其作為貢品獻給皇帝,足見其十分珍貴。
據科學分析,玉石是火山爆發致使地殼斷裂,于特定環境沉積而成。嶗山綠石的礦物學名為蛇紋玉或鮑紋玉,由綠泥石、鎂、鐵、硅酸鹽等組成,按礦脈走向分水石和旱石兩種。質地細膩,晶瑩潤澤,硬度約6度左右,適于琢磨雕。作為觀賞石,嶗山綠石具備形、質、色、意俱佳的特色,未雨先潤,神奇異常,實為稀世珍寶。
1983年春天,朱培江開始天天到嶗山羊口的海邊轉悠,他在這里每天只顧悶頭找石頭,并將找到的石頭往家里抱。讓所有的人百思不解的是,朱培江歷盡千辛萬苦找到的石頭,和普通的石頭完全沒什么區別,但朱培江卻執拗地相信這就是傳說中的嶗山綠石。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這小子肯定是想發財想瘋了,愣把破石頭說成是寶石!”可是做事極有主見的朱培江認準的事兒是10頭牛都拉不回來的。倔強的他固執地認為。這些石頭里一定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1985年,朱培江不但沒聽從別人的勸告就此收手,反而開始更大規模地挖石頭了,他常以幾個“火燒”的價錢雇人運石,有時候少則五六人,多則100余人,海邊村子里的青壯年幾乎都給他拉過石頭。結果朱培江的家里、院子里,堆積的除了石頭還是石頭。1992年,朱培江賣掉了自己的房子和僅有的幾件家具,雇了6輛卡車帶著他的石頭去北京參加玉石展。在北京,通過專家的權威鑒定,終于證實了朱培江的石頭真的就是寶石,而且是一種含玉及翡翠的綠石。朱培江的綠石是此次展會上最大的亮點,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并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至此,嶗山百姓才恍然大悟,原來嶗山隨處可見的石頭竟然真的就是傳說中的綠寶石。
朱培江和他的綠石出名后,當地的人們也認識到了嶗山綠石的價值。一時間,嶗山羊口的海灘上擠滿了挖石頭的人,大家“跑馬圈地”劃定了自己的挖石范圍。果然不出朱培江所料,山上老百姓的房子幾乎全是用嶗山綠石壘砌而成,只是這種在海水中呈綠色的石頭,壘在墻上因年代久歷經日曬雨淋后。變為了白色,一般人根本無法知曉其中奧妙。獨辟蹊徑找到“寶藏”的朱培江很快就想出了輕易得到綠石的好方法――他用買來的磚去換村民壘墻的石頭,并給予適當的現金補償。村民們做夢也不會想到,祖宗們用來壘墻的石頭居然就是人們正四處尋覓的嶗山綠石f他們大喜過望,爭先恐后地與朱培江做起了交易。家底并不殷實的朱培江此時除了石頭,實在沒有什么錢了,可要想發展自己的事業就需要錢,石頭成了他惟一值錢的東西。于是,朱培江玩起了以石頭換石頭的生意:他用自己原來的嶗山綠石,甚至用剛剛從老百姓墻上拆下來的綠石與企業做起了交易,這家企業贊助幾輛車,那家企業贊助點兒現金……然后,朱培江再拿這些東西去換老百姓墻上的綠石。如此周而復始,朱培江的生意越做越大。
嶗山綠石一夜成名后,全國各地買綠石的人接踵而至,當地人也不再將綠石換給朱培江了,而是紛紛撿石頭賣石頭――自撿自銷,嶗山景區出現了綠石一條街。然而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正當嶗山綠石交易最為紅火的時候,擁有嶗山綠石最多的朱培江卻沒有將自己的綠石直接拿到街上去賣,而是請來玉石加工高手在家里雕刻綠石。經過加工的玉石搖身一變,價格扶搖直上。看到一塊小小的玉雕能夠賣出普通綠石的5倍價錢,當地人紛紛以重金從江蘇、北京等地請來師傅雕刻綠石,不久,嶗山的大街小巷遍地皆是經過精雕細琢的玉石。見此情景,朱培江便不再加工綠石玉雕了,轉而將那些造型優美、奇特的大塊兒綠石不加任何處理直接賣給賓館、酒店及大企業。看到朱培江那未經雕琢的綠石居然能賣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價錢,不久后,嶗山景區內便又出現了大塊大塊的嶗山綠石。與前幾次一樣,當跟風者“狼煙四起”時,朱培江立刻收手,不賣石頭了。這次,朱培江做了一件讓當地人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對嶗山綠石進行獨家經營。朱培江去當地工商部門注冊了嶗山海底綠石的商標,然后投資興建了中國第一家海底綠石博物館,做起了一本萬利的長久生意。如今,嶗山已然成為了青島著名的旅游勝地,而朱培江的博物館又是游人在嶗山的首選旅游景點。
博物館藏石和石雕數萬件,走進博物館,就是走進石的世界,投進石的海洋。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石頭滿眼皆是。從形上看,立石險而奇,峰古樸而不失秀氣。臥石氣勢雄偉,具龍蟠虎踞之威。從色澤看,嶗山綠石以綠色為基調,呈黛、綠、紫、赭、灰等五類,因此含物質不同,往往又“閃碧飛紅光無定”,變化莫測,神秘奇妙。遠觀近瞧,最妙處還在于石理斑駁,宛然可象,天然圖案,奇巧無比。綠石多為層狀結晶,有的排列均勻,有的厚薄懸殊。少數呈絲狀、放射狀結晶或云母結晶,故石膚表面會呈現不同圖案。或呈現奇峰云谷、空山煙霞、石上清流之景觀,或呈現層巒疊嶂、壁立千仞、飛瀑高掛之勝景。
圖案天然,惟妙惟肖的精品石,更是令人拍案叫絕。有一塊一尺見方的海底玉。上有一匹奔馬馳騁于原野之上,那矯健的身軀,輕盈的四蹄,騰空的神態,任誰也會驚嘆不已。徐悲鴻夫人、著名書法家廖靜文不由地說:“這塊玉石上的駿馬圖案,真像悲鴻畫的”。
有兩塊海底玉石,表層粘有諸多貝殼。一塊圖案酷似一枝梅花,老桿橫枝,繁花朵朵,上有喜鵲一只,回頭翹尾,躍躍欲飛。另一塊則猶如牡丹一棵,或怒放、或含苞,觀之似乎香氣可聞。綠石《青山疊翠》,山青,松碧,層林疊翠,令人遐想聯翩。《五虎圖》尤為有趣。不同的色澤,各異的紋理,神工巧奪,五虎天生。有的攀壁遠眺,有的昂首長嘯,有的騰躍山谷,有的坐嘯生風,有的回眸仰望。酷肖之極,嘆為觀止。
中國書畫的鑒賞,習慣上稱為“品”,如“品鑒”、“品藻”、“品題”、“品評”、“品味”等等。古代的各種《書品》、《畫品》,主要是對書法或繪畫作品進行具體鑒賞、批評的著作。而所謂“品”的內容則是“味”,通常所說某某人的作品“無味道”、某某人的作品“有味道”,“有味道”的又具體到是“生”還是“熟”、“甜”還是“苦”、“清新”還是“艱澀”、“飄逸”還是“沉著”以及“蘊藉含蓄”還是“飛揚外露”等等,都是指”味而言。所以,“味”乃是書畫藝術作品作為精神食糧所供給觀者的審美享受的妙諦,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是可以細細咀嚼、慢慢體味的,又因觀者素質的不同,“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宋代歐陽修說:“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故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閑和平靜,趣遠之心難形。若乃高下向背,遠近重復,此畫工之藝爾,非精鑒者之事也。”(《畫鑒》)沈括說:“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奧理冥造者,罕見其人。”(《夢溪筆談》)都是指“味”的難以言傳性而言。蘇軾則說得更為清楚:“所貴乎枯澹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若中邊皆枯澹,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邊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別其中邊者,百無一二也。”(《東坡題跋》)
一般的鑒賞如此,真偽的辨別更是如此。當我們打開一幅書畫作品,撲面而來的一股氣息,就相當于一盤菜肴的嗅味,而要想更準確地品嘗其“味道”,還必須用眼睛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細細地“咀嚼”,慢慢地玩味。書畫鑒定的主要依據是藝術風格、尤其是筆墨風格。從作偽的角度,也許可以將被作偽者的筆墨,包括它的粗或細、徐或疾、松秀或剛勁等等的外部特征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其內涵的韻味,則是很難達到一模一樣的。就像同樣配方的菜譜,出于高明的廚師之手或平庸的廚師之手,味道可能大相徑庭。筆墨的形態,不外乎點、線、面。其中,點是線的縮短,面是線的肥大,所以,線又是筆墨風格中的核心內容,所謂“骨法用筆”、“骨線”等等,正是指線的重要性而言,筆墨線條,不僅僅起形的作用,它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最能體現作品的韻味。因此,真偽鑒定與“味道”辨別,又以對線條的品嘗最為關鍵。
對于鑒定來說,所謂“品味”,并不只是對“甜”的或“苦”的、“飄逸”的或“沉著”的不同韻味之差異的辨別。如果被作偽者的筆墨線條,其韻味是“甜”的,而偽作的韻味則是“苦”的,那是可以真偽立判的。就像我們看到菜肴,一盤是面條,一盤是粉絲,那是不用細細咀嚼也能辨出不同的味道來的。在鑒定中,更重要的是對同為“甜”的、“苦”的、“飄逸”的、“沉著”的相近韻味之差異的辨別。例如被作偽者的筆墨線條,其韻味是“甜”的,而偽作的韻味也是“甜”的,則孰真孰偽的判斷,就困難得多了。通常的書畫鑒定工作,所面對的正是這樣的情況。就像我們看到的菜肴,兩盤都是面條,不細細咀嚼品味,是難以辨別其間的區別的。即以所謂的“蘭州拉面”而言,在上海所吃到的與在蘭州所吃到的,味道就大不一樣。這里不僅牽涉到所用原料的優次問題,同時也與具體的制作方式有關。蘭州的拉面,拉面師總是用力地摔打面團,而上海的“蘭州拉面”,則是輕描淡寫地甩拉出來的。所以,前者吃在口中有結實、耐咬的韌性,后者則松軟、疲沓,經不起咀嚼。書畫筆墨線條的真偽問題,大致也是如此。因為一般被作偽者,均是有一定藝術史地位的名家,功力深湛,千錘百煉,一點一劃,無不耐人尋味;而作偽者則僅能皮毛相似,在火候上完全不能與被作偽者相提并論。所以,在傳統書畫作偽、尤其是古書畫作偽中,每有作偽不知名書畫家的作品,既乘一般人認為不知名畫家不會有人作偽的心理以售其奸,又可回避功力不足的缺陷。而在當代書畫作偽中,少知名書畫家的作品則基本上沒有人作偽,凡被作偽者,幾乎都是有相當成就和地位的名家。因此,對筆墨線條的“味道”辨別,在鑒定工作中更具有至關重要的實際運用價值。當然,如何使這一運用有效,又牽涉到鑒定者對各家筆墨風格韻味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就像從來沒有吃過正宗蘭州拉面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體味上海“蘭州拉面”的“大興”性的。
七、買進贗品怎么辦
在藝術市場上,不慎而買進贗品,是一件十分令人頭疼的事情。一般來說,它必將給投資者帶來相當的經濟和精神損失。但任何事情總有兩面,看你從哪一面去認識它。
在過去的藝術品市場上,常有藝術商人用贗品去欺騙富而缺少鑒定眼光的人,受騙者固然因此而吃虧上當,但是“吃一塹,長一智”,通過總結經驗教訓,壞好事,其中不乏因此而成為鑒定的行家里手者。
藝術投資本身具有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價值,不可拘執于一時一事的雞蟲得失。蘇軾曾論:“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寓意于物,則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則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何況藝術贗品,除非極其拙劣者,如果是足以亂真的,那也未必不可以作為“下真跡一等”的對象來看待。禪宗以為:“唯心為真,離心無真。”“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以真?”因此,對于鑒定家來說,對真贗的問題不能不鄭重其事;對于投資者來說,則以持通脫、達觀的態度,才能有益于身心的健康發展。
當然,話是如此說,設身處地地為投資者著想,化了大錢買進假貨,即使作為交“學費”,無論如何也是一件耿耿于懷的事。何況這種事情又不能過份地到處聲張,那樣的話不僅于事無補,反而會引起同行的嘲笑,從此在市場上再也抬不起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