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范文第1篇

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2、《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3、《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4、《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5、《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6、《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

7、《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8、《春曉》【唐】孟浩然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范文第2篇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此處深情話離別

白居易的詩,平實如話,淺近易懂。據說,他每次寫好詩后,總是要念給不認識字的老婆婆聽。只要老婆婆們有聽不懂的地方,他就認真修改,直到她們聽懂為止。

當然,自己的作品僅僅能讓老婆婆們聽懂還不行。想在科舉考試中獲得成功,還需要將自己的作品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在社會上、政治上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從而增加自己金榜題名的機會和希望。這也是一種憑借作品進行自我介紹的手段,稱之為“行卷”。

《賦得古原草送別》相傳是白居易16歲時的一首“行卷”之作。白居易因為年輕而聲名不夠響亮,他帶著自己的作品拜訪了當時著名的詩人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三個字,便開玩笑說:“長安城物價昂貴,想在這里住下很不容易。”等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兩句詩時,立即改變語氣,鄭重地說:“能寫出如此佳句,居住在這里很容易啊!”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

第三、四兩句,對仗何其工整。“野火”對“春風”,前者無情,后者有意。“燒不盡”對“吹又生”,前者陷入絕境,后者萌發新生。在強烈的對比之中,外在的環境愈顯惡劣,內在的堅守愈顯頑強。千百年來,這兩句詩帶給多少人戰勝逆境的力量。

如果說詩的前四句重點在寫“草”,那么第五、六兩句重點就落到了“古原”。就是這種富有頑強生命力的草,長滿荒原、古道,在陽光的照耀下,青蔥翠綠,茫茫地和荒城連成一片。

這是一個春草瘋長的世界,這是一個綠意蔓延的世界。在這里和朋友深情話別,離情就像春草一樣無邊無際,別意就像綠色一樣濃重深遠。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愿為天下憂

在解讀這首詩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劃粥割齏”的故事。“齏”,音同“記”。意為:搗碎的姜、蒜、韭菜等,即咸菜之類的食物。

據說,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為了磨礪自己,他一直過著極其清苦的生活。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咸菜,吃完繼續讀書。這就是“劃粥割齏”的典故。

范仲淹的艱苦生活,有點像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自得其樂。

數年苦讀之后,范仲淹對儒家經典,諸如《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等,早已了然于胸。人們贊頌他,是因為他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

作為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這份“憂國憂民”之情,在他的詩作中隨處可 “情商”即“情緒智力商數”,指的是情緒智力的高低程度,它主要包括個體對情緒的自我認知感受能力、控制沖動能力和調整人際關系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決定成功的諸多因素中,80%取決于“情商”制約著智商發揮的程度和限度。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情商”的重要渠道。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渠道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情商”教育,使教書育人完美結合。

一、 小學低年級兒童“情商”的特點

一般來講,高“情商”的低年級學生具有以下特點:

1. 自信心強。自信心是任何成功的必要條件,是“情商”的重要內容。自信是不論什么時候、有何目標,都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有能力和決心去達到。

2. 好奇心強。對許多事物都感興趣,想弄個明白。

3. 自制力強。即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時迫使自己去完成應當完成的任務,有時抑制自己不當行為的發生。

4. 人際關系良好。指能與別人友好相處,在與其他兒童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和體驗(如關心、喜悅、愛護等)占主導地位,而消極的態度和體驗(如厭惡、破壞等)少一些。

5. 具有良好的情緒。“情商”高的學生活潑開朗,對人、事、物都有熱情,經常保持愉快。

二、 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情商”特征的分布

筆者對蘇教版低年級語文四冊教科書所涉及的兒童基本五種基本“情商”特征的課文進行統計分析。在一、二年級共有86篇課文,其中體現“情商”特征的課文共有65篇,所占比例達76%,說明在蘇教版低年級教材中還是比較注重學生“情商”的培養。

由上表可以看出,低年級課文中“情商”特征的

見。在《江上漁者》這首詩中,詩人“愿為天下而憂”的博大情懷可窺一斑。

詩的前兩句“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寫岸邊、船上,人來人往,嬉笑喧嘩。對味道鮮美的鱸魚,更是先得為快,欣喜忘形。

后兩句“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詩人是在提醒“往來人”,在享用鱸魚美味的同時,不要忘記捕魚者的生存艱辛。看看那些可憐的捕魚者吧,他們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里上下顛簸,險象環生,人命危淺。

詩作語言質樸,對比強烈。沒有一顆悲憫的情懷,怎么會對漁者有這樣一份深刻的同情?一個偉大的詩人,他的心中必裝著天下,他的眼中是黎民蒼生。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范文第3篇

1、《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2、《相思》--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3、《絕句》--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4、《游園不值》--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5、《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6、《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7、《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8、《玉樓春》--辛棄疾

風前欲勸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隨流落水邊花,且作飄零泥上絮。

鏡中已覺星星誤,人不負春春自負。夢回人遠許多愁,只在梨花風雨處。

9、《春日》--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春宿左省》--杜甫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11、《春詞》--劉禹錫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12、《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3、《惠崇春江晚景》--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4、《玉樓春》--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e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15、《江南春絕句》--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6、《早春南征寄洛中諸友》--歐陽修

楚色窮千里,行人何苦賒。芳林逢旅雁,候館噪山鴉。

春入河邊草,花開水上槎。東風一樽酒,新歲獨思家。

17、《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18、《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9、《春思》--皇甫冉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家住層城臨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20、《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

21、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詩經·小雅·出車》

22、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23、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24、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25、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白居易詩歌 《枕草子》 影響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詩而作。”他對日本文學影響尤其重大。白居易的作品在日本平安時期傳入東瀛,為皇室貴族為代表的知識階層所珍愛,學習、借鑒和模仿白詩成為時尚的風習。

一、《枕草子》中的白詩

日本重要的女作家清少納言的隨筆集《枕草子》中,據統計,引用白居易的詩歌共計二十九處,被引用的白詩達到十九處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雪のいと高い降りたるを,也被人稱為“香爐峰雪”段。與之對應的是《白氏文集》卷十六有《香爐峰下新卜山居》一詩:“日高睡足猶慵起,小閣重衾不怕寒。遺愛寺鐘歌枕聽,香爐峰雪撥簾看。”在這則隨筆里,清少納言以“將御簾高高卷起”即“撥簾看”的行為,十分得體默契地應對中宮“香爐峰的雪怎么樣啊”的發問,因而贏得中宮的會心一笑,可謂風趣十足。

清少納言的引用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直接引用或點化白居易的詩句:卷三的第三十五段“樹木的花”中有這樣一段:梨花是很掃興的東西,近在眼前,平常也沒有把它附在信里寄去的,所以人家看見有些沒有一點嫵媚的顏面,便拿這花相比,的確是從花葉的顏色說,是沒有趣味的。但是在唐土卻將它當做不得的好,做好些詩文來講它,那么這也必有道理。勉強看,在那花瓣的尖端,有一點有趣的顏色,若有若無地存在。說楊貴妃對著玄宗皇帝的使者哭時的臉龐是“梨花一枝春帶雨”,似乎不是隨便說的。那么這是很好的花,是別的花木所不能比擬的吧。這里是直接引用白居易長恨歌中的一句詩,原句是“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二是借用白詩的語境,用口語形式表達出來。第八十一段《彈琵琶》:“在中宮休憩處的簾子前面……也可看出中宮的姿態:直抱著琵琶,穿著紅的上褂,說不出的好看。里面又襯著許多件經過砧打的或是板貼的衣服。黑色很有光澤的琵琶,遮在袖子底下的情形,非常美妙;而從琵琶的邊里,現出一點兒雪白的前額,真是無可比擬的艷美。我對坐在近旁的一個女官說道:‘從前人說那個半遮面的女人,實在恐怕還沒有這樣的美吧?況且那人又只是個平民罷咧。’”由于諳熟白居易的《琵琶行》,清少納言在描寫中宮直抱琵琶的儀態之美時,與白詩中的琵琶女作了比較。白詩的原句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三是借用白詩的詩題或詞句作隨筆文章的題目,同時化用白詩的語境。第九十五段《南秦雪》:“將近二月的晦日,風刮得很厲害,天空也很暗,雪片微微飄落下來,主殿司的員司來到黑門大間說道:‘有點事情奉白。’我走了出來,來人道:‘是公任宰相的書簡。’拿出信來看時,只見紙上寫著:‘這才覺得略有\春天的意思。’這所說的和今天的情形倒恰相適應,但是上面的半首怎樣加上去呢,覺得有些麻煩了……主殿司的員司只是催促,說道:‘快點,快點。’實在是既然拙劣,又是遲延了,就更沒有什么可取了,隨它去吧,于是寫道:‘天寒飛瑞雪\錯當櫻花看。’顫顫地寫好了,交給來人帶去,心想給看見了不知道怎樣想呢,心里很是憂悶。”這里所依據的還是白居易的一首詩,題名《南秦雪》,中間有句云:“往歲曾為西邑吏,慣從駱口到南秦。三時云冷多飛雪,二月山寒少有春。”在清少納言的筆下,公任宰相的后半句詩就包含“二月山寒少有春”的意思,作者接續上句的意思,就應該是“三時云冷多飛雪”,應對得恰好好處。這種被日本人稱之為“和歌”的文學樣式,有些類似于中國古代的“聯句”,亦有獨有的風雅之處。在這篇隨筆中,不但“和歌”的詩歌意蘊來自白詩,連題目也直接借用白居易的詩題。

最有趣的是,就連《枕草子》的書名都與白居易的一首詩歌相對應。《白氏文集》中《秘省后廳》一詩云:槐花雨潤新秋地,桐葉風翻欲夜天。盡日后廳無一事,白頭老監枕書眠。在這部書第三百零五段,清少納言本人所作的《題跋》中,對此也做出了明確的說明:“有一年,內大臣向中宮進獻了本子,中宮說道:‘這些拿來做什么用呢?主上曾經說過,要抄寫《史記》……’我就說道:‘若是給我,去當了枕頭也罷。’中宮聽了便道:‘那么,你就拿了去吧。’便賞給我了。我就寫了那許多廢話、故事什么的,把那許多紙張都寫完了,想起來這些不得要領的話也實在太多了。”

二、白居易的詩詞對清少納言《枕草子》的影響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詩格》中論及詩的境界時,認為詩有三境界,即物境、情境與意境。物境指的是實物表現的具體形式,而情境則是通過物境表現出來的感情,意境則更高深,指詩歌表現出來的情調與境界。同樣的,不僅是詩歌,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也可以概括在這三個類型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及的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三境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接下來我們就從這三點看;白居易的詩歌對《枕草子》的影響。

首先,從物境上看,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這里的“質而徑”、“直而切”、“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達到極致。如《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夜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清少納言由于受白居易詩歌語言風格的影響就好平易淺暢,又在日本傳統美學理念的作用下趨于精練,加之其為人聰慧又坦率直接,所以就形成一種簡潔、清爽的語言風格,如開篇的四時之趣“春是曙,逐漸轉白的山頂,開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細云輕飄其上”。完全的白描加一句“春是曙”,簡勁到極致,又如一些判而不評的段落如“貓,以上半身全黑……”,那種“什么以什么為好”之類的句式數量不少,甚至還有純列舉性的段落如“時節以二月、三月、四……為佳”等。

其次,從情境上看,閑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以淡泊知足之心,對清爽自然之景,境界不算大,格調也不甚高,但自得自適之情卻別有一番意趣。這種知足保和的心境,越到晚年表現得越突出:“世間好物黃醅酒,天下閑人白侍郎。”(《嘗黃醅新酎憶微之》)閑適生活與詩酒人生、拂道心境全都表現在閑適詩里:“七篇《真誥》論仙事,一卷《壇經》說佛心”(《味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問劉十九》)。從中可以看出,晚年的白居易自覺致力于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有意識地創造詩意的生活環境,建立一種以人文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休閑生活范式和追求游心翰墨的人文旨趣、清雅脫俗的精神享受。

清少納言的《枕草子》的內容主要是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隨想。在隨想的章段中,內容不僅涉及山川草木,人物活動,還有京都的特定的自然環境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如: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漸漸發白的山頂,有點亮了起來,紫色的云彩微細地飄橫在那里,這是很有意思的。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時候,不必說了,就是暗夜里,許多螢火蟲到處飛著,或只有一兩個發出微光點點,也是很有趣味的。飛著流螢的夜晚連下雨也有意思。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陽輝煌地照著,到了很接近山邊的時候,烏鴉都要歸巢,三四只一起,兩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飛去,這是很有意思的。清少納言用輕妙而富于變化的文體,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美的感覺世界。作品中充溢作者本人所感受到的四季變化的微妙之美,以及屬于平安時代的斑駁的風俗世相、復雜的人情世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的瞬間之美。《枕草子》記敘了她在宮廷里的所見所聞,作者出身于中層貴族,這部作品也反映社會等級之間的不平等和對時代的憂慮。

最后,從意境上看,清少納言的美學思想來自于對漢文學的選擇性吸收和對日本傳統美學理念的發揮。清少納言家學淵源,其漢學功底不可小覷。然論對其美學思想產生影響最大者,還是白居易詩歌作品中的那部分“情致之作”,如“香爐峰雪撥簾看,楊柳新枝翻幾回”、“梨花一枝春帶雨”“三時云冷多非雪,二月山寒少有春”等。清少納言從白居易那里和和歌中學到“應該在文學創作中忠實于自己的內心”,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邏輯修飾之學使人善辯。出生于世代文官家庭的她能讀漢書,對漢學的造詣頗深。漢詩對她的成長與性格也起到不小的作用。她個性中率然的一面又使她有別于“為賦新詩強說愁”之輩,超然于平安文學的“物之哀”迷霧之外。不同于當時王朝貴族們沉湎與欣賞飛花落葉的感傷情調里,而是在描寫自然景物和動植物時,采取積極的態度贊賞纖細的,動態而和諧的美,企求清新明亮的世界。所表現的一種“をかし(明快)”之美,與當時王朝審美意思的主流,“もののあわれ(物之哀)”的審美思想并駕齊驅,代表日本平安王朝另一種審美趨向,開創新的美學范疇。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白居易的詩歌對于清少納言《枕草子》的巨大影響,也可以讓我們看到白詩在日本平安時期受推崇的程度。可以說,白居易的詩,已經影響到平安時期上層知識階層的審美的傾向與行為的方式。管中窺豹,白居易的詩歌給平安文學以深遠的影響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1]邱紫華.日本和歌的美學特征[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4,43(2):58-62.

[2]高曉華,橫山邦治.日本古代文學史[M].大連:大連出版社,2004,6.

[3]王雅楠.淺議白居易對日本平安文學的影響[D].2010,6.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范文第5篇

一、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1、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蟬。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于蟬棲于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于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3、梅花。“以花貴,自戰國始”,到梁、陳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詠梅詩。這一時期的梅花詩大都是對花本身的描寫或用于贈別,尚無明顯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時期,梅花已成為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征。張耒:“何以伴高潔,清曉頌《黃庭》”;張澤民:“一白雪相似,獨清春不知。”“肌膚姑射白,風骨伯夷清。”蘇軾:“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他們都在對梅花的描寫中寄托了一種高潔的品格。

4、松柏。《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詩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劉禹錫:“后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李山浦:“孤標百尺雪中現,長嘯一聲風里聞。桃李謗她真是佞,藤蘿攀爾亦非群。”另外,如象征高潔的品質,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

二、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1、芳草。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楚辭,招隱土》:“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歸,不免引起思婦登樓佇望。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以“青青河邊草”起興,表達對遠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2、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凄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沖《點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凄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凄惻。

3、水。在中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李煜詞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用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秦觀《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以流水與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

4、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手法。杜甫詩《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這兩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對友人的懷念。劉長卿《謫仙怨》:“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寫別后相隔之遙與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帶給千里萬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對月恩人就更多了,如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張九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

5、杜鵑。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李白詩云:“楊花飄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宋代范仲淹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6、蟋蟀。作為被吟詠的對象,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七月》。它對蟋蟀的活動規律觀察得相當細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時古人已經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征人等聯系了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在古詩十九首中就出現過:“明月皎皎光。促織鳴東壁。”姜夔《齊天樂》:“哀音似訴,正思婦元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寫出了一位緬懷遠人的女性聞蟋蟀聲后的惆悵。

7、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一種凄切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三、寄依依惜別之情

1、柳樹。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 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2、猿啼。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征著一種悲傷的感情。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酈道元《小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李端《送客賦得巴江夜猿》:“巴水天邊路,啼猿傷客情。”他們都借助于猿啼表達這種傷感的情緒。

四、抒盛衰興亡之感

1、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臺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一片),遙想當年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這里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橋邊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凄涼的巷口。

2、烏鴉。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李商隱《隋宮》:“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馬致遠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五、送邊、送別之所

1、南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相關期刊更多

中學語文教學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西藏自治區教育廳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湖南省教育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青田县| 思茅市| 庆云县| 辽中县| 陇南市| 土默特左旗| 安丘市| 福泉市| 中西区| 财经| 阿城市| 泸州市| 疏勒县| 左权县| 黄平县| 工布江达县| 阜宁县| 汝南县| 汉寿县| 云龙县| 瑞丽市| 桑植县| 宜兴市| 尉氏县| 赣州市| 嘉祥县| 株洲市| 新密市| 定远县| 瑞昌市| 宝应县| 同德县| 长寿区| 潢川县| 丹东市| 甘谷县| 仙桃市| 鸡西市| 凤山市|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