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言文倒裝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考試大綱》規定要“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B級。其實,對常見文言句式的考查,單獨命題的不多,主要結合把握文意來進行,常常與實詞、虛詞、句子翻譯等一起考查。如此算來,文言句式所占的分值應該是很大了,可以說是高中知識版塊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內容。但許多學生上了高三,還是一提到文言文就頭疼,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不能區分,特別是倒裝句,簡直是一塌糊涂。筆者從教這幾年一直希冀探求一種較簡單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幾經努力,稍有所得,下文將對此作以闡述,期待與各位同行探討,更期待得到大方之家的指導。
關于文言文倒裝句的教學,我們日常采用的是一種記憶性教學,即將倒裝句四種形式(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的公式(如定語后置就有四個公式即1.中心語+定語+者;2.中心語+之+定語 ,“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3.中心語+之(而)+定語+者,“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4.數量詞作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后)熟讀,再做相應的練習以鞏固提高,即完成了所謂的教學任務。
我們知道,現代漢語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還可以細化為“(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它可以概括成一句順口溜:謂前狀,謂后補,定語必居主賓前。在熟讀的基礎上,我們只要明了各個成分的組成要素,便可以巧妙辨別各種倒裝句了。
一、明確倒裝句的四種形式
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后置)
2.定語后置(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3.賓語前置(賓語置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
4.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狀語處在動詞謂語之后)
根據以上四種形式,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倒裝實則只有兩種情況,即“前置”和“后置”。“前置”的有:謂語前置與賓語前置;“后置”則有:主語后置,定語后置以及狀語后置。
二、結合現代漢語的正常句序進行分析
按“前置”與“后置”劃分,倒裝的現象有如下幾種情況:
三、結合上述圖示進行分析
(一)找出主謂賓,若句序正常,則此句一般沒有倒裝
(其中謂語的識別尤為重要,可以說謂語是最為關鍵的一個點,其他的分析都是以謂語為依據的。)
(二)若句序為緊縮主+謂(即沒有賓語)
這個則又可分為兩種情況。(著重點在于“謂語”)
1.謂語后面沒有“尾巴”,即謂語后面沒有句子成分
則若出現倒裝,對照上面圖示,則既有“前置”的情況,又有“后置”的情況。
(1)依圖可知,“前置”只有賓語前置(賓語置于謂語動詞或介詞之前了)。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欺”是動詞,后無尾巴。則代詞“余”作賓語提到動詞前。 正常句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
?大王來何操?(“操”是動詞,后無尾巴。則疑問代詞“何”作賓語提到動詞前。正常句序是:大王來操何?)
?唯利是圖。(“圖”是動詞,后無尾巴。則名詞“利”作賓語提到動詞前。正常句序是:唯圖利。)
(2)依圖示可知“后置”也只有定語后置(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即主語之后)。
2.謂語后面有“尾巴”,即謂語后面有句子成分(不是賓語)
“尾巴”不是賓語,出現倒裝的話,對照圖示,則唯有“后置”。依圖可知,有三種情況:A主語后置;B定語后置(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C狀語后置(狀語處在動詞謂語之后)。
依據前提條件,主+謂句序是正常的,則可以排除A;再看B,其放的位置是在中心語之后,即應該是主語之后,而非謂語之后,所以B也排除了。據此可知唯有C狀語后置才是對的。
(三)若句子只有主+謂,且主謂句序不正常,那么出現倒裝的話,則唯有兩種情況,即主語后置和謂語后置。
1.主語后置(句子通常由逗號分成兩半)
例: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是主語,“子”是謂語。正常句序是:言伐莒者,子耶。)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是主語,“甚”是謂語。正常句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2.謂語前置(句子通常沒有出現逗號)
語境干涉包含兩個方面;非語言語境對語言符號的干涉和語言語境對語言符號的干涉,前者涉及社會文化、風俗習慣、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歷史事件等對人使用語言符號上的干涉,后者指上下文、上下語對語言符號使用(說與寫)上的限制與制約,理解(聽與讀)上的幫助與推動。現代漢語倒裝句屬于語言符號,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對句式的選擇具有限制與制約作用。請看下面的對話:
“就是一”她(指祥林嫂)走近兩步,放低了聲音,極秘密似地切切地說:“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也許有吧,一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說。
(魯迅《祝福》)
上例對話以疑問句發出疑問,祥林嫂的心理焦點顯然在想確認人死后魂靈的存在與否上,狀語“究竟”進一步強調了這一問題在祥林嫂心中的重要位,同時也突出了祥林嫂對這一問題回答的迫切性。對方也注意到了祥林嫂的心理焦點是在“有沒有魂靈”上,也能體會到祥林嫂急于想知道這一問題答案的迫切心理,所以對方的答句必須緊扣問句,即首先以“有無”做話題,放在了句首,然后再加以陳述,從而以賓語前置的形式突出了雙方交際的重要信息,這樣安排句式,有利于重要信息的傳達,問者祥林嫂的語言語境干涉到了聽者對方對言語交際句式的選擇,從而使話輪語義重心銜接緊湊,使重要信息突出,這就是語言語境句式運用的影響,從而對句式的選擇起到了限制和制約作用,
非語言語境對句式也有限制和制約作用。如上文所舉《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段經典的愛情對白,雖然它是外國文學作品,但從漢語翻譯的角度來看,其作品翻譯后的語言也應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文化心理特征,這種東方人的審美心理文化特征和浪漫的夜晚等各種自然環境便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非語言語境,有助于讓東方的讀者深切體會到羅密歐向朱麗葉所表達的愛情,在東方人獨特的審美心理文化特征和浪漫的自然環境這兩種非語言語境的干涉下,翻譯后的文學語言首先把狀語“憑著這一輪皎潔的月亮”放置句首,把象征純潔愛情的月亮放在了話語的最前端,借助皎潔的月光把對朱麗葉的愛熱情地表達了出來,從而突出了朱麗葉在羅密歐心中的重要地位,更有助于讓東方湊者深切體會到羅密歐向朱麗葉所表達的愛情的真摯程度!
2倒裝句的附著符號束
“附著符號束是指語言符號以外,一切伴隨著人,附著于人的符號,如聲氣息、面部符號、身勢符號、伴隨的物理符號(物體)。多方面的附著符號,形成了一個與話語同步的符號集合,于是成為符號束”,伴隨物的條件是:物體必須是說話人蓄意準備的、隨身或就近的,否則就不是伴隨物,而是大自然里的自在物體,屬于語境干涉所要研究的問題。研究倒裝句的附著符號束,即研究各倒裝句型中聲氣息符號的參與、面相符號的參與及伴隨物符號的參與。
倒裝句中前置或后置的語法成分作為具體語境中語言的特殊表達手段,往往伴隨著聲氣息的參與,面相身勢符號的參與及物理(或伴隨物)符號的參與,如主謂倒裝如果出現在疑問句中,則往往伴隨著疑問的面部表情,并且帶有疑問語氣。這些面部表情和疑問語氣便形成了面部符號和氣息符號,如前文所舉孫犁《荷花淀》水生嫂所說:“怎么了,你?”當水生嫂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面部表情一定是表現出疑問的神情和疑問的語氣,如果拍攝成影視作品,我們便可清楚地看到水生嫂說這句話時候豐富的面部表情,這就是聲氣息和面相符號的參與。
再以定語后置句為例,漢民族文化中有折楊柳送別的傳統,如果在為友人送別時,一方說:“作詩一首,送君起程;楊柳一枝,伴君同行。”“一首”作“詩”的后置定語,“一枝”作“楊柳”的后置定語,在運用這一定語后置句的時候,以現實物體一首詩和一枝楊柳作為物理符號束,來伴隨話語的傳達,從而有助于東方人更深層次地表達含蓄的告別之情和祝福之意,這便是物理(或伴隨物)符號的參與。
又如主謂倒裝句“萬丈光芒地,將出現啊一新生的太陽”和狀語后置句“我們堅決保衛和平,為我們自己,更為我們的下一代”,說者勢必會表現出堅定的語氣,聲音上會顯得抑揚頓挫、鏗鏘有力,面部表情會表現出沉穩嚴肅的表情特征,從而抒發出了一種奮發向上的豪邁氣概,這也是聲氣息和面相符號的參與,如果它們分別通過詩歌朗誦的形式與課堂教學或演講的方式表達出來,那么還會伴隨著詩人、教師或演講者豐富的身勢語,身勢語主要為雙手張開。舉在胸前,或單手伴隨陰陽頓挫的語音而忽高忽低、一張一收,從而使朗誦或教態或演講更加張揚,有助于思想感情的宣泄。同時,這一身勢語能極強有力地增強話語濃厚的感彩,從而吸引聽者的注意,極大地調動聽者的情緒,使說者與聽者之間產生極強的共鳴,倒裝語言的表達也因此得到了完美的收效,這就是身勢符號的參與。
3倒裝句的智力干涉
智力干涉就是聽話人運用最基本的事理邏輯,對世界的知識與記憶及人際關系,推測出說話人詞語里的隱含之義的推理過程。智力干涉主要運用于聽話人的語用推理模式中,聽話人在接收到說話人的話語信息后,會進行解碼,在解碼的時候會產生智力干涉,影響話語反饋質量,從而產生復雜的會話含義。在對話中,說話人也是作為聽話人而相對存在的,如《雷雨》中的一段:
(語境:侍萍與周樸園在屋內交談,氣氛十分壓抑,周樸團內心充滿虛偽地向侍萍詢問打聽往事。)
魯侍萍:如若老爺想打聽的話,無論什么事,無錫那邊我還有認識的人,雖然許久不通音信,托他們打聽點事情總還可以的。
周樸園:我派人到無錫打聽過。——不過也許湊巧你會知道,三十年前在無錫有一家姓梅的。(話輪一)
魯侍萍:姓梅的?
周樸園:梅家的一個年輕小姐,很賢慧,也很規矩,有一天夜里,忽
然地投水死了,后來,后來,——你知道么?
魯侍萍:不敢說。
周樸園:哦。
魯侍萍:我倒認識一個年輕的姑娘姓梅的。(話輪二)
話輪一與話輪二均體現了智力干涉進入語用推理模式后所起的積極作用,話輪一具體體現的是智力干涉排除語言的冗余性,語言的冗余性,使話語產生累贅,這便需要人的智力去刪除冗余,留下有價值的信息,周樸園向侍萍打聽姓梅的一家人,為了突出詢問的對象,特意把重要信息“姓梅的”放在句末,以引起侍萍的注意,從而成為詢問的重點,侍萍本來可以回復給周樸園無錫那邊許多的事情,回復許多信息,而周樸園卻只是想打聽某一家人,并且是打聽姓梅的一戶人家,聽話人周樸園的智力因素排除了話語的累贅,刪除了語言冗余的信息,留下了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得出周樸園的會話含義為:我只是想具體打聽到無錫那姓梅的一家現在是否還在世。話輪二體現的是智力干涉排除語言的離散性,語言的離散性使語言勾畫一個事物時,只能得到一個疏略的,不全面的框架,它留下的空白太多,疏漏區域太大,據此不能了解一個事物的細微部分。于是要聽話人的智力去補充、想象與彌補這樣的空白與缺漏,話輪二中說話人周樸園的一聲“哦”里隱含了多少隱性信息和疏漏信息!這些隱性信息和疏略信息給聽話人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多的信息空白和信息丟失,讓聽話人感到談話即將中斷,為了彌補信息的空白和丟失,聽話人侍萍運用智力提醒周樸園,她認識一位姓梅的姑娘,從而用智力去補充、想象與彌補這種信息缺漏,進而得出的深層會話含義為:我要讓你周樸園知道這位姓梅的姑娘還堅強地活著!
一、倒裝句
倒裝句是文言文常見句式之一,說它“倒裝”是從現代漢語的角度來看的。文言倒裝句主要有賓語前置、介賓后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四種。2011年考查了前三種。
1、賓語前置句
(1)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天津卷第13題)
“不吾知”即“不知吾”,是否定句中代詞“吾”作賓語,賓語前置的現象,應翻譯為:不知道我。
(2)一日,攜褚幣諧富家易谷種,值大雪,立門下,人弗之顧。(四川卷第11題)
“人弗之顧”即“人弗顧之”,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賓語前置。應翻譯為:那家人不理睬他。
2、介賓后置句
(1)勿懼以罪,勿止以力。(山東卷第13題)
這個句子中的“以罪”、“以力”是介賓結構后置,還原成正常語序應是“勿以罪懼,勿以力止。”應翻譯成:不要用刑罰讓百姓害怕,不要用強力阻止百姓。
(2)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湖北卷第13題)
“易之以棺槨”是“以棺槨易之”的倒裝,“以棺槨”介賓后置,應翻譯為:用棺槨來替代這種情況。
(3)虞丘相進之于楚莊王以自代也。(上海卷第19題)
“進之于楚莊王”是“于楚莊王進之”的倒裝,“于楚莊王”是介賓后置,應翻譯為:向楚莊王推薦孫叔敖。
3、定語后置句
毀祠數百區,勒巫為農者七十余家。(江蘇卷第8題)
“毀祠數百區”中“祠”的定語“數百區”后置,應翻譯成:拆毀幾百處惑亂人心的祠堂。
二、判斷句
常見的文言判斷句有這樣幾種形式:“者”或“也”表判斷;用動詞“為”“是”表判斷;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用“非”“未”“弗”“無”“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斷;無標志的判斷句,即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2011年有兩個省份考查了判斷句的翻譯,且都是有標志的判斷句。
(1)并請文人歷敘其事,洵奇男子也。(廣東卷第9題)
“洵奇男子也”句中“也”表判斷,應翻譯為:確實是個非凡的男子漢啊。
(2)慶禮在人苦節,為國勞臣,一行邊陲,三十年所。(遼寧卷第7題)
這個句子中“為國勞臣”中的“為”表示判斷,應翻譯為:是國家的功臣。
三、被動句
被動句是指含有被動意義的句子,主語不是動作行為的發出者,而是接受者。古代漢語中被動句的形式多樣,有“于”、“受……于……”表被動,“為”、“為……所……”表被動,“見”、“見……于……”表被動,“被”表被動,還有動詞本身表被動。2011年考查了動詞表被動的形式,稍有難度。
(1)此輩迫饑寒為盜,撫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重慶卷第11題)
“此輩迫饑寒為盜”中“迫”表被動,理解為“為……所迫”,該句翻譯為:這些人是為饑寒所迫淪為盜賊的。
(2)以數切諫,不得留內,遷為東海太守。(江西卷第13題)
“遷為東海太守”中“遷”表被動,理解為“被貶”。該句翻譯為:被貶為東海太守。
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些結構相對穩固的句式,掌握這些句式,翻譯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譯為“恐怕這要責備你吧?”其李將軍之謂也?(《李將軍列傳》)譯為“這大概說的就是李將軍這樣的人吧?”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誰更美?”軍中無以為樂。(《鴻門宴》)譯為“軍營中沒有可以用來作樂的東西。”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譯為“本來就不如人家,又能拿他怎么辦?”今年高考雖然只有四川卷涉及到了固定句式的考查,但它仍是復習文言文時的一個重點,大意不得。
治中策蹇驢,時猶布衣,見先生風神高簡,問日:“得非呂徽之乎?”(四川卷第11題)
這個句子中的“得無……乎”是固定結構,譯為“恐怕……吧”,“莫不是……吧?”因而“得非呂徽之乎?”就翻譯成:莫不是呂先生吧?
五、省略句
縱觀2011年高考試卷,其中有10套都對省略句進行了考查,其中江蘇卷出現3處,山東卷出現2處,由此可見,省略句的重要性不容輕視。省略句省略的成分有主語、渭語、賓語、介詞等。
1、省主語
(1)斥止驗問得實,立縛送大帥斬以徇,由是兵衛肅然莫敢犯。(重慶卷第11題)
“斥止驗問得實”前的主語“江皋”省略。參考譯文:(江皋)呵斥他們停下來,審問得到實情,立刻捆綁起來送到大帥那里斬首示眾,從此駐軍紀律嚴明,沒有誰敢危害百姓了。
(2)并請文人歷敘其事,洵奇男子也。(廣東卷第9題)
“并請文人歷敘其事”前省略了主語“羅提督”。參考譯文:(羅提督)還邀請文人詳細地記載他(做賊)的事情,(這種胸襟),確實是個非凡的男子漢啊。
(3)身居前行,命士持滿無得發。(江蘇卷第8題)
句子承上文省略了主語“陳公弼”。參考澤文:(陳公弼)親自處在隊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滿但不要射出。
(4)一日,攜褚幣諧富家易谷種,值大雪,立門下,人弗之顧。(四川卷第11題)
句中“攜褚幣諧富家易谷種”省略了主語“呂徽之”。參考譯文:一天,(呂徽之)帶上紙幣到富人家買谷種,正遇大雪,站在門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2、省賓語
(1)貸而流之,盡以其余給左右使令。且以守倉庫。(江蘇卷第8題)
“且以守倉庫”中介詞“以”后省略了賓語“之”。參考譯文:(陳公弼)饒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給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們來把守倉庫。
(2)臣愿撫之,無使勞而生怨。隋監未遠,不可不察。(浙江卷第20題)
“無使勞而生怨”中“使”后省略了賓語“之”。參考譯文:我愿意去安撫他們,不要使(他們)因勞累而產生怨憤。隋朝的教訓離今天不遠,(我們)不能不省察。
(3)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獨汲黯與亢禮。(江西卷第13題)
“獨汲黯與亢禮”中“與”后省略了“之”。參考譯文: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員都對衛青卑身奉承,唯獨汲黯用平等的禮節對待衛青。
3、省介詞
(1)公募善泅者,持利鋸匿上流水中。(廣東卷第9題)
“持利鋸匿上流水中”中“匿”后省略介詞“于”,翻譯為:拿著鋒利的鋸子隱藏(在)上游的江水中。
(2)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湖北卷第13題)
“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中“葬之”后省略了“于”,翻譯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來,將其葬(在)山野之中。
一、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文言文翻譯的特點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針對文言文翻譯的特點,同學們在學習中應落實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的含義,重視每次翻譯練習目標的達成。對疑難語句,可使用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但要忠于原文意思,不可妄加猜測。
二、文言文翻譯的標準
對于文言文的翻譯,前人總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原則。這三個原則,對我們進行文言文翻譯很有用處。如何準確理解這三個原則呢?
1.信――忠實于原文意思,不歪曲,不誤讀。翻譯時要做到字字落實,句句清楚。
2.達――譯文意思明確,語言通暢,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
3.雅――譯文語言簡潔,優美典雅。
三、文言文翻譯的態度
文言文的翻譯,本來就很枯燥,沒有一個好的翻譯態度很難取得好的效果。除了要認真仔細外,翻譯時必須做到字不離句,句不離文。除此之外,還要統觀全文,了解語境。翻譯之后,還須把句子放到原文中驗證,看是否合理合情。總之,翻譯時要做到:大膽翻譯,細心檢查。
四、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筆者將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概括為五個字:留、換、調、補、查。
1.留 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慣用語、至今仍在使用且意義沒發生變化的熟語等,保留不變,不翻譯。
2.換 把古漢語中的詞語直接替換成意思相對的現代漢語詞語。比如,“孰”換成“誰”,“日”換成“說”等。通假字先換成相應的字,再根據情況翻譯意思。
3.調 調整文言句的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習慣。比如,倒裝句。倒裝句有幾種類型,應區別對待。
①賓語前置句。如:“大王來何操?”(大王來操何?)
②定語后置句。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者賓客)
③狀語后置句。如:“佚之狐言于鄭伯日”(佚之狐于鄭伯言日)
4.補 經過留、換和調之后,查看譯句的成分是否完整,如有缺失,應及時增補,以使句子結構完整。補,主要是針對省略句而采取的方法。省略句有不同的類型,有主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省略、兼語省略等。
①主語省略。如:(燭之武)許之。
②賓語省略。如:欲呼張良與(之)俱去。
⑧介詞省略。如: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
④兼語省略。如:使(之)畢使于前。
5.查 主要是對已經翻譯出來的句子進行仔細檢查,看其成分是否完整,結構是否合理,意思是否合理合情。如有問題,再做進一步修改完善。
具體查什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查:判斷句、被動句和固定結構三個方面。
①判斷句一般分為三類。一是用“……者……也”表示判斷;二是用“……也”表示判斷:三是直接進行判斷。如: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者……也)
鄰之厚,君之薄也。(……也)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直接判斷)
②被動句的形式也有多種。主要是用“為”“為所”等來表示被動。如: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用“為”表被動)
若屬皆且為所虜(用“為所”表被動)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勸學》)”這是個主謂句。“假舟楫者”主語,“能水”謂語,“非”否定副詞。“能”是助動詞,助動詞放在動詞前面,動詞位置上卻是“水”,而現代漢語中“水”是名詞,那么就要想到詞類活用,怎么活用呢?這個句子缺少謂語,“水”就充當謂語,名詞活用為動詞“游泳”。
再如“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翼”作為名詞“翅膀”處于謂語動詞“蔽(遮蔽、掩護)”之前。處在動詞前的名詞有兩種語法現象:或主語、或狀語,如何判別呢?除了“翼”,如果還能找到其他主語,那么這個名詞就是狀語。此句的主語是“項伯”,“翼”就是狀語,翻譯成“像鳥張開翅膀那樣”。類似的例子很多:星羅棋布、鬼哭狼嚎、狼吞虎咽、雪白、血紅、蝸居、其一犬坐于前。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一的倒裝句,有主謂倒裝、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賓語前置四種類型。由于弱化語法知識的學習,有些學生連起碼的術語都搞不清,犯了“定語前置”、“賓語后置”、“狀語前置”的低級錯誤,翻譯時更是瞎說一氣。
“甚矣,汝之不惠。”“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何厭之有?”“何以知之?”“時人不之信也”(賓語前置)“爪牙之利。”(定語后置)“月出于東上之,徘徊于斗牛之間。”“追以相印。”“固當飾以榮號。”(柳宗元《宜城縣開國伯柳公行狀》)(狀語后置)學生如果知曉語法知識,就可以精準地翻譯句子。
古今的語法變化不大。但這不等于說,古今語法沒有變化,也不等于我們可以不必學習漢語語法。
根據有無實在意思,分成實詞與虛詞。實詞含有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詞、量詞。讓學生自己查閱《現代漢語大詞典》(第6版本),從概念入手,佐以實例。
名詞:表示人或事物名稱。例如“人、牛”。
動詞: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存在、變化。例如“走、有、在、開始”。
形容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或狀態。例如“高、低、寒冷”。
代詞: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副詞
此處,我特別強調。有一類容易被忽視掉的動詞的附類――助動詞,通常放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前面,表示可能、應該、必須、愿望。例如“能、會、可以、應該、愿意”。
數詞是指表示數目。古漢語中,數詞的使用有兩種情況。其一,修飾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時,可以充當狀語,如“后秦擊趙者再(《六國論》)”中,“再”理解成“兩次”(而古漢語中沒有量詞,“次”是添加的),充當狀語來修飾謂語動詞“擊”,所以翻譯時要前置,翻譯為“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這是狀語后置句。其二,修飾名詞或名詞短語時,可以充當定語,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中,“一”可以理解為“一只”,顯然充當定語修飾“核舟”,翻譯時也要前置,翻譯成“(朋友)曾經贈送我一只核舟”,這是定語后置句。
虛詞是指不表示實在意義而表示語法意義的詞,它包含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
副詞:修飾或限制動詞和形容詞,表示范圍、程度等的詞。(如“數、益、咸、率、彌”)
介詞: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之前,合起來表示方位、對象的等詞。(如“于、乎、以、為、及、因、與、被”等)
連詞:連接詞、詞組、句子或段落的詞。(如“與、及、若、如、倘”)
嘆詞:表示強烈的感情以及用于招呼、答的詞。(如“嗟、噫吁健保
助詞:獨立性最差、意義最不實在的一種特殊的虛詞。助詞分類如下:
結構助詞:如“之、乎、也”
語氣助詞:如“焉、也、乎、哉、與(歟)、邪、耶”
語言學大師王力先生認為句子成分有六種: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這樣就把詞性和句子成分勾連起來。名詞、代詞、數詞可以充當主語、賓語。動詞、形容詞充當謂語。名詞、代詞、形容詞、數詞可以充當定語,修飾主語和賓語。形容詞、副詞、介賓短語,放在動詞或形容詞前,充當狀語修飾謂語。文言文中沒有補語的說法,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