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夏日絕句的意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古詩教學 情感 環境
古詩以意境清新,含義深刻,語言生動,韻律優美而著稱,是中華文化傳統教育的一座寶庫,成為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在古詩教學中我根據不同內容,對學生進行了教育:
一.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和經久不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應做好以下幾點:
1.熱愛祖國的教育。“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痹娙伺R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2.熱愛家鄉的教育。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弊掷镄虚g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自己對家鄉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
3.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唐代李紳在《鋤禾》一詩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斌w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學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成果,做一個愛勞動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觀的教育。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課題。在注意環境保護的同時,我們可結合古詩教學,著重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
1.熱愛水資源的教育。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教育學生節約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幅壯麗的瀑布圖,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贊嘆之余,我們不禁要反思:假如沒有了水,還會有瀑布嗎?大自然的許多與水相連的神奇景觀還會存在嗎?
2.熱愛鳥類等動物的教育。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的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協調。在古詩中,涉及寫鳥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碧幪庿B語,使春天顯得有了氣息。杜甫在《絕句》中也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秉S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面反映出自然環境的美好。此外,駱賓王的《詠鵝》,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等詩都是環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壞鳥類等動物的生存環境,那么絕不會有“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的動人美景。
3.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的教育。葉紹翁在《游園不值》中寫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以出墻來的一枝紅杏贊美了滿園春色。楊萬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寫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币院苫ǖ拿纴硪r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辈粌H描寫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表達了自己對小草的深切贊美。賀知章在《詠柳》中寫道:“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边@兩句將柳樹、柳條描寫得非常美,既寫出動人的形態,又寫了碧綠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詩均有相關的描寫。這些用來教育學生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具體直觀,具有很強的教育性。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蹦敲矗鳛樘N涵著豐富中華文化傳統的古詩在教學中該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下面淺談四點:
一、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1. 熱愛祖國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2. 熱愛家鄉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弊阋妼亦l的熱愛。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弊掷镄虚g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北憩F自己對家鄉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
3. 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包括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唐代李紳在《鋤禾》一詩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斌w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學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成果,做一個愛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1. 親情教育。
親情是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親情教育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一個重點。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魏朝曹植的《七步詩》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不可互相迫害,應和睦相處。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努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學生有一個和諧的親情網。
2. 友情教育。
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學生來說,與朋友的交往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朋友的學生,不僅會孤陋寡聞,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古人一向重視朋友的間交情,如李白的《贈汪倫》,表現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三、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觀的教育
1. 熱愛水資源的教育。
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教育學生節約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幅壯麗的瀑布圖,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贊嘆之余,我們不禁要反思:假如沒有了水,還會有瀑布嗎?大自然的許多與水相連的神奇景觀還會存在嗎?
2. 熱愛鳥類等動物的教育。
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的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協調。在古詩中,涉及寫鳥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碧幪庿B語,使春天顯得有了氣息。杜甫在《絕句》中也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秉S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面反映出自然環境的美好。此外,駱賓王的《詠鵝》,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等詩都是環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壞鳥類等動物的生存環境,那么絕不會有“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詩)的動人美景。
3.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
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贊美了西湖美麗宜人的風景。李白的《望天門山》寫出了天門山的巍峨險峻;劉禹錫的《望洞庭》寫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張繼的《楓橋夜泊》則描繪了楓橋一帶的夜景……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強調了以自然為友,以山水為師。是向學生介紹祖國壯麗山河的生動、凝練的語言。它們不僅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
四、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晚秋三首(之一)
冷夜寒窗老舊文,
殘燭無淚化清痕。
月隱星稀云去處,
恰逢夢里不識魂。
當時有位青年詩人看了說:寫絕句要通體渾然,不可湊泊,章法上在(原文如此,應是“再”)注意一些,不可有一點漏氣之處,要處處經得起推敲才行。
這個意見當然及其正確,不僅是絕句,所有的詩詞各類文章,乃至計劃、部署,決議等等都應如此。
作者與其他詩友當時都渴望地等著要他具體分析該詩如何“漏氣”,他最后卻說不是說的這首詩!后來他來過一次,也沒提起,然后至今不見蹤影。然而,作者及部分詩友卻把“漏氣”擱在心里,總要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頑童不揣淺陋,斗膽好為人師,以求拋磚引玉也!
“氣”是中國古代哲學、文學、繪畫與書法中重要的范疇之一,含義廣泛,容后專文述之。此處“漏氣”指
結構上有漏洞,不合章法。
作詩有沒有章法呢?當然有,不過,“文有法而無定法,文成而法立”,“定體則無,大體則有”。別人的詩得好,后人去總結些規律性的東西,可作借鑒,切不可刻舟求劍。既不應該有一個固定的框框,桎梏作者的思想,但也不是完全無法可循,“大體”還是有的。創造性強的作者往往有突破,人們又總結出新的“章法”。詩猶文也,不過,更加不拘一格。
詩的章法,元代范槨說:起,承,轉,合。起,即開始;承,即承上;轉,即轉折;合,即收合。
人們認為,無論近體、古風,莫不如是。
元代楊載說:絕句之法,要彎曲回環,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又說: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正與反相依,順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宮商自諧。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鋪直敘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于婉轉變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詩法家數》)。
其實,起承轉合,所有的詩文都應該講究,關鍵是具體怎么把握。楊載關于絕句的這段話雖然有些絕對,但的確非常精彩,后代很多人寫絕句奉之為圭臬。絕句的“起承轉合”各有多種情況,此處著重說一下“轉”,因為“起、承”可平鋪直敘,“轉”最關鍵。
“轉”大抵有三種類型。
1,內容上的轉折,包括意義、情緒、情感上與前句的鮮明對比。
例如:葉紹翁《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作者去游園,敲門很久無人開門,感到很掃興,正心灰意懶想離開時,“春色滿園關不住”突兀而來,看了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這時看到一枝紅色的杏花探出墻頭,先發議論,后寫景補充原因,使全詩波瀾起伏,曲折有致,給人以及其豐富的聯想。
2,前兩句敘事或寫景,后兩句轉為議論或抒情;或前兩句議論或抒情,后兩句轉為敘事或寫景。
前者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起句寫景點明時間,當然也景中含情;承句敘明事由;第三句突然一轉:把“愁心”給明月干什么?原來是要月亮帶著“愁心”隨風趕到王昌齡那里去。
景轉理,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前兩句寫景,第三句開始轉為議論。
后者如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前兩句議論:無論生死,都要做英雄豪杰;第三句不說為什么要做英雄豪杰,卻筆鋒一轉,敘述項羽當年“無顏見江東父老”,寧死也絕不渡江茍活于江東,諷刺南宋統治集團的軟弱、妥協、逃跑的政策。
“靜”轉“動”:
可以看出這一類往往是實(寫景、敘事)轉虛(情、理),虛轉實,靜轉動(或反過來),等等,多而雜,可自己留心體會。
3,此類從內容上看,實則非轉,而是遞進,加深、加強前面之“意”。從寫法與句意看,“轉”亦通。
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首句寫景,次句點明所寫為何物;第三句換個角度,接著夸張描寫瀑布,雄奇瑰麗,氣勢磅礴!與末句語意貫通,一氣呵成。
王維《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起、承”寫景,本已很靜;還想表現得更加幽靜,怎么辦呢?詩人以動顯靜,“月出”“鳥鳴”,“轉、合”實為加倍與進層!從動靜關系看,亦可理解為“由靜轉動”。
賈島《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本來已客居并州十年,天天都想回到咸陽(此處代指長安,賈島曾在長安青龍寺出家,法號無本,故以長安為故鄉),現在卻渡過桑乾,到了比并州更遠之地,回望并州都像是望故鄉了,別說回不了咸陽,就連回到離咸陽近一點兒的并州都是奢望!三、四句比起“歸心日夜憶咸陽”,其思鄉之情、之苦,不是更強、更深了嗎?
本詩內容上是遞進,加深,說它第三句是“轉”有道理嗎?當然與第二句相比也是“轉”:日日夜夜都想回咸陽,現在卻毫無道理地要到比并州離咸陽更遠的地去!
具體情況千差萬別,看不出怎么轉的也很正常。
讀者當然可以“比著箍箍買鴨蛋”,但是作者卻不能“比著箍箍生鴨蛋”!唐宋詩人難道能夠讀了元代楊載的《詩法家數》再去寫絕句?
頑童向來不很贊同“起承轉合”之說法,盡管有其合理之處。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只要其各層意思之間符合中國文化的認知方式;可以省略很多,看似連不起,實則意脈相連;看似突兀,令人摸不著頭腦,或下一句補充原委,或多想一下,恍然大悟,才知其妙。
唐人金昌緒僅留下一首詩《春怨》,卻千古流傳:
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為什么要打它,關你何事?鳥語花香好啊,為何不要它唱?醒來即聞鳥鳴,該心情舒暢啊,你卻惱怒,什么夢那么要緊?哦,原來想夢中到遼西去,還未到就被鶯啼驚醒了。遼西就那么要緊嗎?夢中到不了遼西你都那么惱怒?【因為我的心上人在那里,苦苦想他卻見不到他,就想做夢去見他;剛入夢境,還未到遼西,就被那黃鶯驚醒了,你說它可不可惡,該不該打?】
本詩層層設伏,層層設疑,剝繭抽絲,到最后還把答案留給讀者。每句都似毫無道理,也是無理而妙的典范。
賈島《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二、三、四句皆為童子答語。二、三句之間,尋者當問:“到哪兒去采藥?何時回來?”省略,因為讀者能想到,或是童子嘴快,一氣說完。這不正是我們中國人正常的思維方式嗎?日常生活中不正是這樣的順序嗎?
故,頑童認為,只要作者是在正常的中國文化語境中長大,表達的是其真情實感,虛構的是其熟悉的情景,結構層次上的毛病反而容易是生怕讀者看不懂而太詳細而不敢省略!當然,本無真情實感,而去到處摘抄華麗詞句,那一類毛病很多而一般讀者有看不出來反而迷醉其“文字美”,嗚呼!
回到清荷這首,具體分析吧。
冷夜寒窗老舊文,
殘燭無淚化清痕。
月隱星稀云去處,
恰逢夢里不識魂。
請設想這樣一幅圖畫:
寒冬夜,一位女子坐在窗前,目光呆滯,手里拿著一疊舊書信;桌上蠟燭即將燃盡;昏暗的燭光下,隱約可見主人公臉上兩道淚痕。
前兩句就是這樣一幅畫。后兩句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冷夜寒窗”,表明沒有暖氣;點蠟燭,表明停電了。既冷又停電,應該躲進被窩里吧!可是她卻坐在了窗前?!袄湟购啊保魅斯砝?;她心里冷不冷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她才拿出“老舊文”來溫暖自己的心。“老舊文”應該是多年前她的心上人寫給她的甜言蜜語,海誓山盟那一類的書信;但她與那個人已經多年沒有聯系了。
這位女子把“老舊文”讀了一遍又一遍,重溫當時的甜蜜溫馨,想起別后這許多酸甜苦辣,不覺淚珠涌出;蠟燭燃燒必有蠟淚,“無淚”表明已經燃盡,主人公也已經流盡了眼淚,只剩下兩道的清清的淚痕: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主人公心清,故淚痕亦清!淚眼模糊中,主人公仿佛在一個云塊飄動,月亮隱去,星光黯淡的地方,剛巧見到了那個她多年思念的人。盡管歲月使他的外形有所改變,她還是認出來了,是他,真的是他!可是,她很快就看出,這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生氣勃勃、豪氣干云、思維敏捷,談吐睿智,幽默風趣,熱情洋溢,胸懷博大、知疼著熱的那個他了!他的軀殼還有幾分像,他的靈魂則完全陌生,已經不敢認他了!她絕望了。
她突然打了個寒噤,原來仍然坐在窗前,剛才只是做了一個夢!蠟燭已經燃盡,即將完全熄滅!臉上淚痕尚未全干!
這,就是這首詩告訴我們的故事。
關鍵詞:合作;閱讀;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34-0031-02
學習本身是一種復雜的過程,單憑教師語言講述的刺激,小學生的大腦極易產生疲勞,不能保持持續的學習興趣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痹谡Z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適當采取豐富多彩的輔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地行動起來,參與小競賽、小游戲等活動,寓教學于活動之中,使學生學得輕松有趣、生動活潑,甚至樂而忘返。那么,小競賽如何在“活動單導學模式”中發揮妙用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競賽培養了合作精神
“活動單導學模式”致力于開放課堂,充分地讓學生動眼看、動耳聽、動腦想、動口讀、動手寫、動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還給學生以主體地位。根據教師精心設計的“活動單”內容,通過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點評提升、反饋練習”的過程來完成活動任務。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3、4個同學圍坐在一起,每小組自選組長1名,內部共同商議小組名稱,實行小組組員分工:負責召集小組討論、檢查學情、資料提供、記錄工作等。這使得每個同學都有他需完成的工作和任務,組與組之間又可以相互比賽、共同促進。
比如在自主學習階段,對生字詞的學習,學生便自覺按要求自讀課文,先自學、自查、自做,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不能做的題目做上記號。到了“合作學習”階段,即 “兵教兵環節”, 各合作互助小組分頭討論,在小組的合作學習形式中,學生有著強烈的“我要學”的動機和愿望,而組長就是組織者,可以從字音、字型、字義等方面對字詞進行朗讀、理解、記憶或默寫。特別是對“學困生”的 輔導和幫助很大。比如說讓學生默寫《畫龍點睛》中的生字詞時,先在小組中學習討論“壁、逼、韻、僧”等字的讀音和寫法以及在文中的意思,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展示,看看哪個組發言的質量高,再進行默寫,看看哪個組的正確率高。這樣,小組內會人人動腦,個個活躍,一改過去學習是個人的事,將個人學習與小組利益密切聯系起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集體主義和合作精神得以培養和發揮,同時,表達能力、自學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均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在這個環節中更能體現合作的精神。
合作意識增強,能正確處理個人與小組的關系 在合作競爭中,由于小組的綜合實力是取得勝利的最重要因素,這就促使組員間的精誠團結、相互激勵、彼此幫助、默契配合、實現優勢互補,這樣既發揮了優生的作用,又帶動了差生的進步,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整體效能。就說我們班這次的“必背古詩朗誦競賽”課吧,五年級的必背古詩有《四時田園雜興》《夏日絕句》《題臨安邸》等七首,每小組背兩首,通過組長抓鬮確定所背內容,然后小組4人上臺齊背,看哪一組背得正確、流利、有感情,評選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三等獎若干名。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興趣盎然,使出了渾身解數,背誦得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最后比賽獲得了圓滿的成功,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容。通過這次古詩詞背誦比賽,不僅活躍了班級文化,培養了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開啟了他們的審美心智,而且激發了他們閱讀課外書的熱情,讓他們在活動中沐浴著傳統文化的恩澤,同時,小組內團結合作的意識更濃了。
二、競賽提升了閱讀水平
小競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朗讀,可以是默寫,可以是隨機提問,可以是小測驗,也可以是資料積累,總之形式不一定是確定不變的。只要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愿意花心思準備,那就是成功。朗讀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語文教學的精髓,是幫助學生品味名篇佳作培養語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語文教學重點抓語言訓練,語言教學的重點在語感,語感的培養關鍵是朗讀。在朗讀教學過程中,筆者多次采取小組競賽法,特別是角色較多、內容活潑的課文,采取小組比賽的方法更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比如說在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時,文中有法布爾,還有爸爸、媽媽幾個角色,在朗讀他們的對話時,利用小組競賽讀出不同的語氣。在讀法布爾獨自尋找“紡織娘”忘了回家時說的 “媽媽,我在這兒呢!瞧,我抓到了那只會唱歌的蟲子!”這句話時,讓學生進行換位朗讀,體會法布爾當時的高興與興奮,讀出那種激動的心情;在學生讀法布爾放鴨子,他卻花了大量時間觀察、捕捉昆蟲遭父母的責罵時,再讓學生讀出父親的怒氣沖沖和母親責備中帶著憐愛的語氣。分別進行學生個別朗讀比賽,小組誦讀比賽,不到位時教師示范讀,這樣不斷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最后,再齊讀,從朗讀競賽中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這樣學生積極性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除了朗讀競賽外,在課上筆者還經常組織各組發言比賽、男女生競賽、背誦比賽、寫作速度比賽等,調動學生在競爭中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說,在教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時,由于這是一首節奏明快的現代詩歌,讀起來瑯瑯上口。于是就布置預習,自學生字詞,并背誦,第二天以小組為單位檢查背誦情況,看誰在規定時間內記得最多,哪個小組的人先全部背完為先進小組,結果全班9個小組中有6個組進入先進行列,而且他們的臉上寫滿了自豪。
三、競賽促進了能力創新
競賽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動力。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總是心馳神往,躍躍欲試。我們在教學中努力營造競爭氛圍,讓學生充分準備,賽說、賽寫、賽演,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過程中,活躍思維,積累運用知識,訓練語言,提高語文素養。如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評選活動,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活力。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學習古詩時讓學生為古詩配畫,學生不但能深入理解詩意,還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比如在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時,學生將詩中雨后秋涼的空山,松間光照的明月,石上的清泉以及竹林中歸來的喧笑的浣女,魚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勾勒成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圖,給人一種清新秀麗、豐富新鮮的感受。
關鍵詞:現代女性;易安詞;真善美
一、易安詞之“真”
高爾基說:“文學是巨大而又重要的事業,它是建立在真實上面的,而且在與它有關的一切方面,要的就是真!”李清照就是中國歷史上在詞中以女性的身份、女性的口吻、女性的視角抒寫自己真情實感的第一人。正如胡云翼在《中國詞史大綱》中深切地說:“以前一切男性詞人所的閨情, 所的婦人語放在清照面前, 都要黯然失色?!眲③囊苍f過:“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1]。清照時時遵循著“字字如肺肝出”的宗旨,以其自身的真感,寫出篇篇令人驚嘆不已的佳作,千百年來深受讀者的喜愛。歷史上也曾有過一些男性詞人擬寫女人之態、女人之情,但正如龍榆生所說:“易安傷離之作,大抵皆為明誠而發,所謂‘女子善懷’,充分表其濃摯悲酸情感,非如其他詞人之閨情,終有隔靴搔癢之嘆?!保ā妒裨~敘論》,《李清照集箋注》引)[2]并未真正的將廣大女性的“真”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來,因此李清照的詞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如《浣溪沙》[3]:“秀面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边@首詞李清照善于抓住一瞬間的動作,從側面描寫女子的笑臉和潛藏心底的愛情苞蕾的情態,她大膽的展開半張素箋,揮動一只彤管,把一腔思念、與幽怨一股腦的傾瀉給自己深深依戀的意中人,朦朦月光里,憧憧花影下,一對玉人相依相偎,傾訴著相思相愛的情話。這首詞就是李清照年輕時的真實寫照,她沒有壓抑愛情所帶來的快樂,相反,卻把愛情和生活給自己帶來的愉快和幸福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們一起分享她的快慰。讓讀者跟著她的悲而悲,跟著她的喜而喜。展示千百年前的她大膽天真、活潑可愛以及期盼愛情的細膩幽深的情感,把對愛情和生活熾熱的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清照詞能夠如此之真的表達自己的真性情,真情致,真的讓人忘了這已是相隔千年,完全是現代女性意識的體現。
二、易安詞之“善”
魯迅在談到“真善美”作為文學批評的美學標準時,曾把“善”置換成“前進”一詞,即不僅有利于社會前進或是進步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個體人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實現人的本真性,自由自覺的內本質。[4]在中國宗法社會,封建專制制度及其政治道德思想的歷史土壤下產生的男尊女卑和三綱五常,深深的禁錮了中國古代女性對生活的渴望、對愛情的向往和對自我價值的追求。李清照在我國女性文學歷史上樹立了一座豐碑。她在《詞論》中“歷評諸公歌詞,皆摘其短”,她的詩文駢賦都針砭時弊,表現出超越當時男性的視野與才情?!对粕丶?詞壇叢話》對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評價:“李易安詞風神氣格,冠絕一時,直欲與白石老仙相鼓吹。婦人能詞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絕前后者。”李清照在《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兩首)》深刻的指出了唐朝安史之亂是由唐玄宗的荒無道、臣僚間相互勾結、奸佞大臣導致的。她以高度的政治眼光,借古諷今,直接批判最高統治者的昏庸無能。
李清照不是只知道吟風弄月、兒女情長,而是在內心深處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國家。如《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蓖窦s中帶有豪放,柔弱中帶有堅韌?!斑^江東”三個字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字眼,清照卻相當大膽的寫在了詞中,并很巧妙的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真可謂是神來之筆。這首詩使我們更加強烈地感受到在她的詩中所表現的那種愛國熱忱和對最高封建統治者極為不滿的批判精神。在關鍵時刻,她作為一位女性以“金剛怒目式”的雄壯崇高之氣挺身而出,站在歷史的前端,站在了政治的風口浪尖上,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她以女性的視角,勇敢的在封建社會公開的表達了她對愛情的向往和自己內心的感受,并將自身的命運與民族的興衰聯系在一起,關注社會狀況,體現了女性的真正價值,也鮮明的反應了女性價值的覺醒,她強烈的女性意識是末代文明與近代文明接軌的標志。[5]
三、易安詞之“美”
繆鉞在《詩詞散論》中說:“有理想、能超脫,用情而不膩于情,賞物而不至于物,沉摯之中,有輕靈之思,纏綿之內,具超曠之致,言情寫景,皆從高一層著筆。”易安詞不僅詞美,而且意美。謝天振最早提出“文化意象”這個概念名詞,文字作為文化意象的載體,是從語言層面上處理文化意象的重點。意象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范疇,很早就出現于中國古典哲學、美學與文論中。意象是詩歌的靈魂,詩人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來傳染和溝通讀者。李清照的詩詞中不乏各種形態多樣的意象:花、草、木、酒、風、雨等大量豐富的意象,在她看來“一切景語皆情語”?;ㄊ撬囊环N寄托,是她情感的升華,是全部性情的寫照。從她嬌羞盛開的明艷之花,到“瘦”、悲涼的飄零相思之花,到憔悴孤獨的毀滅之花,無一不是流露出了她生活的全過程。郁達夫:“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她知花、愛花、賞花,她存留的65首詞中,寫花得有54首,梅花(青梅、紅梅、白梅)、牡丹花、芙蓉花、蓮花、桂花、等等。
現在我們以梅花為例,如:《孤雁兒》[6]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這首詞詞人賞著梅花,聽著《梅花三弄》,忽然想到了自己的丈夫,內心的孤獨寂寞達到了極限,物是人非,下片中詞人用典,折一支梅花,天上人間卻無處可寄,梅花的意象美貫穿全詞,統領全篇,將詞人內心的真實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美的審美價值更是溢于言表。梅花清雅而不庸俗,空靈而不板滯。范成大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李清照也是非常喜歡梅花的,常常以梅花自喻,“將自我情感體驗和認識自覺化為外界對象的認識形式和表現形式,使自己的個性氣質升華為作品悲喜交融的抒情情調和藝術形象的個性氣質,從對象自我化進而自我對象化形成了創作的個人風格”。[7]
李清照以其獨特的情感把傳統的審美情興發揮到了高超奇妙的渾然天成的意境。她用豐富細膩的情感去感受四時推移,滄桑變遷,物是人非。宗白華在《中國藝術意境的誕生》中說: “中國藝術意境的創成, 既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纏綿悱惻, 才能一往情深, 深入萬物核心, 所謂‘得其環中’”。[8]不論是寫“ 雨疏風驟”后海棠的《如夢令》, 還是寫“ 縱愛惜, 不知從此, 留得幾多時”的《多麗》, “薄暮、細風吹雨、欲謝恐難禁”梨花的《浣溪沙》, 亦或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的《清平樂》, 其它如“ 湖上風來波浩渺, 秋已暮, 紅稀香少。”《怨王孫》“ 門外誰掃殘紅,夜來風?!薄对雇鯇O》, “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钡摹段淞甏骸范加袦喨惶斐傻囊饩场W诎兹A之“環中”對詞而言可能即是況周頤之“詞心”,而李詞深得其妙, 才能把纏綿的離愁指歸到情感的核心, 而獲得一往情深的藝術魅力。整個情感發展既變化多姿, 曲折有序, 又層層加深, 步步擴展, 情感力度濃度深度漸次加大, 從而使全詞渾融一氣, 妙若天曲, 達到情深邈密的境地, 頗有曲徑通幽之佳境。
結束語:
李清照深得婉約詞的精髓,她的詞平易而不俚俗,雅飭而不繁縟,辭淡于水而味濃于酒,不管是抒寫愛情生活的真情實感,還是抒寫夫妻別離刻骨銘心的相思之痛,亦或是國破家亡、悲歡離合、憂國憂民之情都從根本上反映人類的自身情感,心理的歷程與變遷,以及與人密切相關的道德倫理等,她注重表現女性情感世界,充分展示了其個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構成了一部女性情感歷程的巨著。李清照的詞作融合了內心情感的“真”和藝術風格的“婉”,并且達到了“真”與“婉”完美統一的境界,真正達到了“真”“善”“美”的統一,從現代女性角度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 轉引自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唐圭璋.《李清照詞鑒賞》.齊魯書社,1986年4月版,第14頁.
[4]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5] 余愛春,梁迎春.《女性自我的意識與張揚――論李清照、舒婷創作中的女性意識》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
[6] 薄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