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安全中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指導思想
今年是建國五十五周年,省委省政府及國家質檢總局非常重視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工作,對做好節日期間的安全工作均做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各地應提高對做好節日期間的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的認識,認真落實有關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的各項措施,確保節日期間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今年以來,通過各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認真工作及社會的廣泛關注,我省的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形勢保持了平穩并且總體向好的發展方向,做好節日期間的安全工作我們應充滿了信心。但是還應該看到,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工作還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尤其是節日期間人員流動較大,人口密集區將明顯增多,設備的使用負荷加大,節日食品消費將明顯增多,做好節日期間的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工作任務還相當艱巨。各地要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切實提高對做好節日期間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的認識,從講政治、保穩定、促發展的大局出發,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克服麻痹思想,周密部署認真落實節日期間的安全工作,針對薄弱環節,采取有效措施,做到防患未然。
二、工作目標
節日期間在全省營造一個質量有保障,消費放心,人民滿意的食品安全環境,不發生影響面大、情節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杜絕假冒偽劣食品出現。特種設備不發生社會影響大、傷亡損失嚴重的責任事故,堅決杜絕違章指揮和違章操作及監控設備事故,不發生重特大事故。
三、工作重點
(一)、特種設備安全。
1、各市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組織安全大檢查,著重對人口比較集中的車站、碼頭、機場、商場、賓館、飯店等區域的重點設備及易燃有毒設備進行檢查;
2、對公園、景區等旅游區的大型游樂設施和客運索道,要按設備逐一進行排查;
3、監控設備的監控措施要落實,重點危險源設備要加強防范,隱患設備要得到整改,重點企業節日期間的安全管理人員要確保到崗到位,緊急情況處理及救援預案要處在啟動的預備狀態。
4、要進一步落實特種設備使用單位責任,督促各相關單位和操作者嚴格遵守法規和安全技術規范,堅決杜絕違章指揮和違章操作,做到“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檢查中發現的事故隱患,必須立即要求并協助相關單位進行排除,對不能及時排除隱患的,要堅決責令其使用停止運行,必要時應向當地政府報告。
(二)、食品安全。
1、重點產品:月餅、兒童食品、飲料、冷凍飲品、奶制品、方便食品、速凍米面食品、膨化食品及煙、酒、化妝品、金銀珠寶飾品、膠卷等旅游用品。
2、重點市場:各類旅游景點、旅游賓館、飯店、旅游區周圍的集貿市場、食品超市、糧油及食品批發市場。
3、重點區域:一是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比較突出的城鄉結合部等薄弱地區,主要是中小企業及非法加工窩點、小作坊;二是生產比較集中而監管力量相對薄弱的地區和產品質量不穩定的企業;三是食品制假售假屢禁不止的區域;四是旅游發達地區。
4、重點查處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違法行為,對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質量欺詐,故意坑害游客的違法單位和個人要嚴厲打擊。
重點保證石家莊、秦皇島、承德、張家口等重點旅游城市的食品安全和旅游商品安全。
四、工作措施
各地要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強對節日期間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的領導,在做好本部門工作的同時,積極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加強與當地政府其他部門的協調配合,形成合力,確保各項工作運轉有序有效。各地應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各自的工作重點,確定當地的組織領導機構,明確節日期間安全工作的組織領導責任,明確各機構的職責,制定安全工作預案和突發事件異常情況的應急預案,對發生的各種隱患要組織力量及時處理,并按規定及時、如實向當地政府和上級部門匯報。各技術檢驗機構和專職執法機構,必須做好配合工作,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統一安排下,納入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工作體系,積極地參與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工作。
五、有關要求
(一)、做好宣傳工作。在做好固定宣傳活動的同時,要注意宣傳與節日期間的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的緊密結合,充分發揮當地電臺電視臺、廣播、報紙等,以專題專欄、電視電臺講話、文藝節目的形式做好宣傳工作。宣傳中要堅持正面為主的輿論導向,要大力宣傳我省良好的消費環境、旅游環境和經濟環境,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安全的感覺,放心地消費;不是特別需要不得宣傳、、公布負面的內容(如負面信息、數據、案例等),確有必要時應經當地政府同意。特別要注意在宣傳質檢部門工作成績時不得代有負面影響的內容。
為了建立企業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預防事故的發生,筆者認為,在探討企業安全影響要素的基礎上,要詳細闡述安全意識在安全工作中的影響,提出切實可行的提高安全意識的對策,進而改善企業的安全績效水平。安全與社會的穩定直接相關,是創建和諧社會的保障條件之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意義和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以人為本”越來越成為各行各業生產作業的首要原則。當前,我國事故數量多,人員傷亡嚴重,經濟損失大,社會政治影響不佳,安全形式依然嚴峻,安全工作任重而道遠。如何消滅不安全因素,減少人身傷害,實現無事故作業環境,提升安全績效水平成為各行各業必須解決的首要主題。
1 安全績效管理概述
績效是人們實踐活動所產生的、與勞動耗費有對比關系的、可以度量的、對社會有益的結果。安全績效管理就是通過發展員工個人及團隊的能力,改善企業的安全績效,已達到減少安全投入,降低安全損失的目的。概括來說,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 預見性
一方面,通過對即成事故和大量未遂事故進行統計分析,從中發現規律;另一方面,采用科學的安全分析、評價技術,對生產中的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后果做出準確的判斷,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科學管理方法。
1.2 系統性
系統要素的動態相關性是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把績效管理的定量分析和傳統管理的定性分析結合起來。
1.3 以人為本
人既是管理的主體,又是管理的客體;而且,作為管理對象的諸多要素(資金、物質、時間、信息等)和管理系統的諸多環節(企業管理機構、規章制度等)都需要人去運作和實施。因此,根據人的思想和行為規律來實施各種激勵機制可以達到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目的。
2 安全意識概述
安全意識是指人們對安全這一客觀存在的主觀現象,其核心就是人們對安全的認識程度和認識水平,以及在生產、生活和生存過程中不斷調整自身的活動和行為以達到安全的自覺性。
現代安全意識的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
1)形成階段:企業基本的安全政策以及規章制度建立健全或正在執行中。這個階段的突出特點表現為基本的安全政策和健全或正在制定的規章制度,人們對安全的理解主要表現在于安全技術和作業程序的理解,對有關標準和法律法規的符合性評判;安全問題沒有被人們理解為公司的首要解決的問題。
2)加強管理階段:企業職工的基本安全技能得以評估,安全培訓得以計劃和實現。這個階段的突出特點表現為企業的事故率處于行業的平均水平,但是其重大事故會超出這樣的平均水平;安全問題在這個階段被看做是企業安全績效管理系統需要丞待解決的問題;人們對安全的理解是安全技術設施是否有問題或是程序遵守方面是否出現問題;事故被人們認為是可以預防的;管理人員開始認識到其實事故的原因絕大多數是因為不安全行為和現場專業人員的不安全意識引起的。
3)廣泛參與階段:現場安全作業管理得以執行,管理層和監督人員積極參與程序與員工和承包商的執行并在其中負有相應責任。這個階段的特征表現為事故率較低并且維持在這個較低的水平;管理層開始認識到如果要使安全表現提高到一個新的臺階,現場一線的作業人員的認識和參與是最關鍵的;管理人員認識到絕大部分的事故的發生其本質原因都與其管理人員的決策有關;這個階段絕大多數的現場一線作業人員都表現出他們由衷的意愿即會同管理人員一道提升其健康和安全。
4)通力合作執行階段:現場安全作業管理得以實施執行所帶來的利益得到了廣泛的理解和支持,使得作業程序順利得執行。
這個階段管理者及其員工開始認識到健康和安全問題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人員的士氣角度來看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員充分認識到他們的決策對于事故的避免與發生意義攸關;員工將安全問題認識為每個人自己的責任;安全的重要性可以非常清楚地通過統計數據表現出來。
5)持續保持改進階段:對于程序執行中的經驗和教訓及時得以發揚和改進,使作業程序得以持續提高改進。
對于專業人員無論在工作崗位還是在個人家里的傷害或是隱患都被當作公司將員工的健康和安全作為公司的核心價值一樣對待關心;這個階段所有的人員都在積極而樂意地將自己對于安全和隱患方面的認識加以互相分享和借簽,并同時認為那些非作業相關的傷害啟示一樣重要。
3 安全意識對安全管理的影響
現代安全意識發展模型將安全意識的影響因素歸納為三個維度:安全教育機制、現場作業安全管理、作業者的個體安全素質。由于概念模型中的安全事故控制程度受到組織安全意識、環境/設備和外界控制因素各種指標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因此,要綜合所有變量來檢驗,最終對安全事故控制的影響程度做一分析,對概念模型中間變量和輸出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驗證。
驗證結果證明了安全意識與組織開展安全教育、加強安全作業管理及提升作業者安全素質等因素相關。也就是說,加強作業安全教育、嚴格作業安全管理和提高作業者安全素質能夠提高安全意識,它們之間是強烈的正相關關系。而安全意識指標和可記錄性人員傷害率之間呈現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即作業者安全意識越高,可記錄事故發生率越低,也就是安全業績表現越好。
因此,建立有效的安全事故控制機制應該從加強作業安全教育、進行嚴格作業安全管理和提高作業者安全素質幾個方面入手提高安全意識,進而提高企業整體安全績效。
4 提升安全意識的對策建議
根據以上的探討結論,企業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不斷加強和改進作業者的安全意識,從而提高企業整體安全績效。
4.1 加強安全作業教育
必須建立健全安全政策和規章制度,清晰地要求全體員工都必須將安全問題作為業務領域里的首要問題,每個人都必須參與安全管理,對不安全行為進行積極的建設性的干涉,積極地參與協助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
建立健全員工的入職前的安全教育體系。要為員工提供清晰的具體的作業指導程序,并至少涵蓋對于安全作業的一般規定和具體作業安全指導。要建立健全書面檔案記錄,加強安全承諾及其監督和實施,并建立持續改進計劃。
建立健全有效的安全信息溝通機制。應鼓勵傳達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問題本身,注意收集反饋信息和建議并做出及時的有效的回應,形成良好的建設性意見的氣氛。
企業的領導層必須清晰地承諾組織安全文化建設,分配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資金,積極參與和組織員工的安全意識結構化建設,建立健全組織的安全體制,激勵安全行為,杜絕不安全行為。
4.2 加強現場作業安全管理
加強現場作業安全管理及作業安全分析的執行力度,強化不安全行為的干預、監督的權利和力度,對不安全行為采取積極的建設性的干涉的態度,完善獎懲機制。
存在后門的網站數量大幅攀升
《報告》披露,目前有漏洞和高危漏洞的網站比例較2013年大幅下降,但網站存在后門的比例和絕對數量卻大幅攀升。2014年全年,360網站安全檢測共對覆蓋網站199.6萬個的8409臺網站服務器進行了網站后門檢測,發現約3465臺服務器存在后門,占比41.2%,比2013年增多了7.4個百分點。
圖1:2013年、2014年服務器被植入后門狀況對比
后門是一段惡意代碼,攻擊者通過植入這段精心設計的代碼來控制網站,同時,還可以獲得某些敏感的信息,進一步獲得服務器的控制權限。后門一般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從而來達到長期控制網站的目的。
無論是網站服務器后門還是網站漏洞,都極易被黑客所利用。這些漏洞或被黑客利用于盜取銀行卡賬號密碼,或者通過漏洞植入木馬進行破壞。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大量12306網站用戶信息遭泄露,即是網站漏洞所致;而另有媒體報道稱,網管員王某利用263企業郵箱服務器的漏洞,登錄管理員賬號,導出1.6萬余組企業通訊錄,則是服務器漏洞被利用。
電商類網站安全形勢堪憂
《報告》顯示,2014年全年,360網站安全檢測平臺共掃描各類網站164.2萬個,其中存在安全漏洞的網站61.7萬個,占掃描網站總數的37.6%;存在高危安全漏洞的網站共27.9萬個,占掃描網站總數的17.0%。有漏洞和有高危漏洞的網站比例都較2013年大幅下降。
圖2:電商類網站高危漏洞最多
分行業看,電子商務類網站存在高危漏洞的比例最高,達到26%;其次為生活信息類(24%)、醫療衛生類(22%)和企業公司類(21%)。銀行類網站相對安全性較高,存在高危漏洞比例最低。
相較于2013年,電子商務類網站雖然有高危漏洞的網站比例下降了3個百分點,但排名卻從第四名躍升為第一名,安全性在各行業網站中最為堪憂。
由于電商網站自身的特殊性,電商網站服務器中保有大量用戶個人信息和財務信息,因此電商網站安全漏洞危害極大,一旦被犯罪分子利用,將給網站本身和網站用戶乃至互聯網安全帶來極大的危害。不法分子利用電商網站的漏洞通常會篡改網站內容,利用支付鏈接URL跳轉對消費者進行釣魚等;盜取用戶賬戶,進行惡意消費;盜取電商網站數據庫,用于詐騙等違法行為。
從各個行業網站安全漏洞修復周期來看,音樂影視類、政務網站漏洞平均修復周期最長,分別為97天和86天,對網站安全意識有待提高;而游戲網站、醫療衛生類網站修復漏洞平均周期較短,分別為65天和66天,此幾類網站修復漏洞所需時間要比音樂影視類網站少一個月左右。
全球十大網站安全事件四起發生在中國
《報告》總結了2014年全球范圍內的十起網站安全事件,包括“OpenSSL心臟出血漏洞”、“eBay數據泄漏”、“索尼被黑客攻擊”等,在去年的網站安全事件中,有四起發生在中國。
據了解,“121中國互聯網DNS大劫難”、“攜程漏洞事件”、“中國快遞1400萬信息泄露”、“12306用戶數據泄露”這四起網站安全事件在全社會造成了巨大影響。
《報告》認為,根據去年發生的多起網站安全事件來看,網站攻擊與漏洞利用正在向批量化,規模化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撞庫攻擊越演越烈、全網知識庫大大豐富、建站系統漏洞被廣泛利用、新漏洞發現與利用的速度越來越快、第三方代碼托管平臺被攻擊。
針對網站安全事件頻發的現象,《報告》專門針對發起攻擊的地域做了研究。研究發現,91.4%的攻擊者IP來自境內,來自境外的攻擊僅為8.6%。其中,境內攻擊主要來自北京(32.9%)、江蘇(13.9%)、浙江(11.4%)、山東(10.0%)、廣東(7.40%)。
圖3:發起網站漏洞攻擊的地域分布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360補天平臺共收錄2490名“白帽子”提交的有效0day漏洞24724個,平均每個月收錄有效的0day漏洞2060個,平均每天收錄有效0day漏洞70個。
關鍵詞:能源安全;能源戰略;策略選擇
中圖分類號:F206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10月12日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將面臨日益嚴峻的能源安全問題。如何保障中國未來能源安全,既是滿足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剛需的現實需要,也是影響我國經濟長遠發展的戰略性問題。
一、中國能源安全形勢
(一)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從1992年開始,我國能源生產與消費總量之間的缺口就逐漸拉大,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2~2012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從2.475億噸一躍上升到4.837億噸,年均增長7.95%。然而,2002~2012年中國原油產量只從1.669億噸增加到2.075億噸,年均增長2.43%。為了彌補能源需求缺口,中國石油進口量從2002年的6,940.77萬噸迅速增加到2012年的2.713億噸,年均增長近29%,對外依存度也從40.1%迅速上升到58%。
(二)進口來源渠道單一,海運航線危險系數高。目前,中國的能源安全取決于原油進口來源地的地緣政治、經濟穩定和海上運輸航線的安全。從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來源國看,中國石油進口過分依賴于地緣政治經濟局勢不穩定的中東和非洲地區。從我國能源進口運輸航線來看,我國進口石油原油的90%以上需從海上運輸,其中除了從南美委內瑞拉進口石油走拉美航線外,從中東、北非、東南亞地區進口石油都必經馬六甲海峽。然而,我國對馬六甲海峽只有使用權而沒有發言權,其能源運輸安全上得不到保障。
(三)參與全球能源組織程度較低,缺乏國際能源定價話語權。目前,中國在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和東盟等區域性組織扮演著重要角色并具有一定的話語權;但中國參與全球層面的同盟性質的國際能源合作組織,參與程度不高,主要是以一般性或對話性為主。不論中國在全球性國際能源合作組織,還是在區域性國際能源合作組織之中,這些組織大多沒有法律制度上的合作框架,也沒有組建本區域內的類似“東北亞能源共同體”的國際能源合作組織。由于缺乏國際能源合作組織的身份,無法借助國際能源合作組織的力量,增強我國在國際能源市場的抗波動能力,經常在國際石油市場處于被動地位,缺乏國際能源市場的定價權以及話語權,陷入石油進口買漲不買跌的怪圈,只能被動地接受國際石油價格的不斷上漲,遭受額外價格上漲帶來的巨大損失。
二、中國能源安全策略選擇
(一)保障能源供應,實施“走出去”戰略。為保障能源供應安全,我國必然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市場和兩種資源,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深化在能源、資源等領域互利合作,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能源企業“走出去”不僅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能源、資源保障,使國內企業開拓了國際市場,也為投資所在國帶去了資本和就業的機會,增加了當地的收入,促進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了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二)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降低海洋運輸風險。為降低海洋運輸風險系數,中國需要減少對中東、北非、東南亞地區石油進口所占份額,尋找新的能源進口渠道,逐步提高對其他地區新的能源進口,實現石油能源進口渠道多元化。目前,世界可開發潛力最大的地區,當屬中亞-里海海域,其石油、天然氣能源儲藏豐富,是全球第三大石油富集區,且與我國西北地緣相鄰,無需經過海洋運輸,可直接經陸路輸氣或輸油管道輸入中國,且多年來我國與中亞各國經貿關系緊密,奠定了基礎。
(三)以多邊合作為平臺,積極參與國際能源合作。目前,中國參與全球層面的國際能源組織程度不高,基本屬于協調對話性,在制定能源秩序規則中還處于失語狀態,與我國第二大能源消費大國地位不相對稱,這對我國的能源安全構成威脅。為滿足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應積極拓展能源渠道,加強能源外交,積極展開雙邊和多邊合作,以確保中國能源安全。中國尤其要與地緣緊鄰資源豐富的中亞國家首先開展雙邊合作,讓世界各國看到利益的一致性和中國友好合作的誠意,再深入發展多邊合作,形成能源渠道的網狀覆蓋。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央黨校“能源安全問題研究”課題組.新形勢下中國能源安全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0.51.
繼12月21日,CSDN網站用戶數據庫中600多萬注冊賬號和密碼被公開后,人人網、開心網、百合網、天涯論壇、當當網等一樣沒有逃脫用戶信息被竊取的悲劇。隨后,網傳交行、民生、工行等多家銀行的客戶姓名、卡號、密碼外泄。雖然涉及的銀行都予以了否認;但深諳黑客之道的人士卻說,這只是“蝴蝶效應的開始”。
中國公民的個人信息不安全。這已是一個擺在眼前的不爭事實。
可以說,自采集信息的那一刻起,中國的網絡就為信息的批量泄露埋下了隱患。如果不能從采集到保護、從采集方到黑客……在各個環節都嚴格管理、明確責任和處罰,那么,這一起被業界認定為迄今“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信息泄露事件”,很可能會被刷新紀錄。中國的機構、網站、商戶對公民的信息采集實在太隨意了。哪怕是辦理一張賺得到積分、賺不到實惠的會員卡,也往往需要登記身份證號。一位公民在不同的場合,很可能已經分別留下了自己的姓名、電話、住址、身份證號、工作單位、照片、指紋…… 如果將我們已經外泄的信息匯總,足以編織出一份個人小檔案。
雖對自己的信息被采集,會在心里犯嘀咕,但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不善于說“不”。事實上,也沒有哪一部法律明確告訴國人:什么樣的機構,可以采集什么樣的個人信息;采集者需要承擔什么樣的保密義務;一旦信息外泄,它們需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
正因如此,一些機構對采集個人信息樂此不疲,甚至暗自慶幸零成本換來了一個生財之道。
一名剛離開醫院的產婦,很快就會收到推銷嬰兒用品、健身康復的廣告;一位報名“充電”的白領,會隨時收到各類培訓廣告;在售樓處有過一次咨詢,手機就會有各種賣房的短信響起……這些例子已經屢見不鮮了。刑法也設立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但公民個體很難以此維權。
與“泄露門”幾乎同時,中國的一家門戶網站宣布自主研發了一個“人臉識別系統”。一些人士樂觀地認為,這一技術比傳統的密碼安全很多,一個市場正在冉冉升起。可是,若換一個角度想,一旦這項技術被隨意使用,它將意味著對個人信息采集的肆無忌憚又延伸到了一類獨一無二的生物信息。采集方能拿什么來守護你的安全?
臉譜網(Facebook)也有面部識別技術,德國漢堡數據保護與信息安全局卻認為,它違反了歐洲和德國的數據保護法,此技術是對個人信息的嚴重侵犯,根據人體特征對上傳的照片進行分析、保存,最終可能創建出全球最大的生物特征數據庫。
韓國為了防止個人信息的泄露,將在網絡上限制使用“居民登錄證”號碼――這相當于中國人的身份證號。在中國,對個人信息的采集,必須嚴格地分級管理了。不僅應該根據采集方的資質,來明確采集的權限;還應該嚴格它們的責任。
一旦信息泄露,對用戶帶來的潛在威脅長久、而難以估計,絕非是采集者一聲道歉、一句“修改用戶名和密碼”的提醒就可以了事的。只有采集者在手握公眾個人信息時,責任尤其重大,他們才會重視用戶的信息安全、加大保護的力度。
美國國防部網絡政策前主管羅伯特?布特勒,把網絡喻為“一個由攻方主宰的空間”。攻擊者只要找到一個漏洞,就能侵入整個系統,而保護者則要堵住所有的安全漏洞。而在美國,網絡支出的90%用在了防御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