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口密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口密度范文第1篇

要問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哪些地方?自然是公共場所的密集區,特別像春節的火車站之類的地方,用“人山人海”已不足形容了。但倘若常年常時的人口密集區,我想學校也可算其一了。若要論起學校中的人中密集者,我想我們學校該算上一個了。

在成立集團之前,我們學校已擁有兩個分校區,其時學生人數在四千多,其面積卻小得可憐,人均占地面積幾乎成了全省最小的了,至少在全縣已找不出這樣人口密集的學校了。總支書記曾笑言在我們的老校區擁有著最好的師資和學生,有著一流的教學質量,但卻擁有全縣最老舊的房子,最狹小的空間。那些老房子已有幾十年的歷史,雖然年年都在修卻補不上年齡的衰老,有一次好像有一根椽子也掉下來過,日光燈也有掉下來的。另一邊的木結構老房子??教師宿舍,踩上去的每一步都會發出驚心的聲音,我也曾在一樓住過,還鬧過電線短路的驚嚇。

在那樣的房子里曾有一代代的教師和學生學習生活過。那里的教室比現在一般的教室要小很多,但教室里人最多時可達74人一個班,我曾教過這樣的班級,教的是體育,這么多人排成四排,從頭望到尾感覺很長了。而那里的操場卻是小得可憐,一圈當時是120米。現在呢,明珠校區原是福年完小,也是一個彈丸之地,操場周長在兩百米左右,學校走的是精品路線,全部用了塑膠,容納了兩千多名學生,老校區正進行教學樓改造,也容納了兩千多名學生,現在的柯北校區原是雙梅完小的新校區,不過校園面積較大,二期還在計劃中。

這樣有5000多名學生,200多名教師的小學,卻分割在幾塊小地塊上,與現代化教育真有點不相稱的感覺。人們總說“再窮不能窮教育”,我們卻看不到對教育的大投入,這樣大的學校,所有教室在高溫天氣都沒有空調,教師辦公室也沒有,每個班級的學生雖經嚴格控制,卻也還在五六十人一班。即使教育局吧,幾經易址辦公地點,現在算是有自己獨立的地方和樓房了,也還是在實驗初中后面像居民樓似的一幢,比起氣勢雄偉、占地廣闊、拔地而起的其它局辦的大樓來,不知要遜色多少了。像地稅局、國稅局、建設局、法院……哪一個不是造得像模像樣,二十來層的全鋼架結構,一色的青黑色幕墻玻璃,寬敞高大的門廳,可與省級機關大樓相媲美。而每天上下班的人也就幾十個人,也不知是什么時候進去、什么時候出去的。

比及學校用地的緊張與政府大樓的寬松,心里難過,那樣的人口密度對比實在讓人心酸。      (時2006-7-2)

人口密度范文第2篇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兩個省區是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為每平方公里8人,西藏自治區為每平方公里2、5人。

傳統上認為,地廣人稀的省份如新疆青海內蒙甘肅的人口密度仍比地廣人稀的發達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要高得多,甘肅省人口密度則遠高于美國。

(來源:文章屋網 )

人口密度范文第3篇

關鍵詞:人口密度;人口重心;人口密度模型;地理信息系統(GIS);石家莊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2-2951-04

A GIS-based Study on the Spatial Featur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Shijiazhuang City

CHEN Hong-juan,FENG Wen-zhao,PENG Li-qin

(Institute of land resources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urban population data of Shijiazhuang city in 1982,1993,2001,2005 and 2008, the spatial featur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were analyzed by population density index and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under the support of GIS and SPSS. According the fitting result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i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decreasing population density from interior to exterior;(2) The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s transit from east county to the center of the city;(3)The Inverse Model can best describ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Shijiazhuang city.

Key words: population density,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the model of population density, GIS, Shijiazhuang city

人口是城市的重要組成要素,人口分布和變動影響著城市內部經濟、社會、產業各要素結構布局的變化[1],進而影響城市規劃決策方案。近年來,人口普查數據的豐富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城市人口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提供了新的領域,地理信息系統(GIS)也因其在數據采集、空間分析等方面的優勢,為城市人口空間結構定量分析提供新的支撐。本研究以石家莊市為例,借助人口數據資料和GIS的空間分析統計方法,從人口密度、人口重心遷移等方面,綜合探討石家莊市人口空間結構的時空變遷,以期找出石家莊市內部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間變動規律和城市人口郊區化過程,從而為石家莊城市建設和規劃提供輔助參考。

1 研究區人口發展概況

石家莊是河北省省會城市,地處河北省中南部位于37°27′-38°47′ N,113°30′-115°20′ E之間。該市是新興的省會城市,也是典型的移民城市。19世紀末,石家莊人口不過600人。隨著京漢、正太鐵路的修建,城市工業的興起和商業的日漸繁榮使石家莊市人口猛增[2],解放初期城市人口達到17.9萬人。1968年,河北省省會遷入石家莊,市區人口迅速增加并出現了人口機械增長加快和城市人口素質不斷提高的特點。城市人口數量由1966年底的64.3萬增至1976年底的84.5萬,凈增20萬人。改革開放之后,市場機制的發育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人口聚集能力進一步提高,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加快了城市化進程。1978年市區總人口達到92.5萬人。1987年原石家莊地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40.1人,比全國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水平多327.1人,比全省平均多135.9人。1990年,石家莊市區總人口為96.4萬人,人口密度為4 297.7 人/km2,躍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至2008年底,石家莊市人口密度為598.52 人/km2;其中市區人口密度達到5 098.9 人/km2。

2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數據資料主要包含石家莊市行政區劃圖(1∶50 000)、石家莊市1982年、1993年、2001年、2005年和2008年等各區縣、縣轄鎮的人口數據、土地數據及歷年相關政策法規。數據主要來源于《石家莊市統計年鑒》[3]。本研究以石家莊市域范圍內的所有街道鄉鎮作為研究區域,該區域在行政區劃中包括6個區、12個縣、5個縣級市和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總面積1.58 萬km2。

主要研究方法是利用ArcGIS9.2軟件,將地圖底圖數字化,以此獲得基礎地理數據建立地理空間數據庫。通過人口普查和石家莊市統計年鑒獲得人口數據,建立屬性數據庫。將相關的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進行匹配、疊加等一系列處理,生成地區人口空間、屬性一體化數據庫[4]。同時,利用SPSS軟件擬合人口密度模型,試圖找出符合石家莊市人口分布特征的最優人口密度模型。

3 石家莊市人口空間變動特征分析

3.1 人口密度

3.1.1 人口密度特征 人口密度指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表示區域內人口密集的程度。

本研究中人口密度函數的建立是基于圈層距離法來獲得距離和人口密度數據的[5](圖1),具體來說是利用GIS軟件,以石家莊市北國商城所在區域為城市中心,分別以r=10i(i=1,2,…,10) km為半徑建立緩沖區;用不同半徑的緩沖區切割1982、1993、2001、2005和2008年石家莊市數字化地圖并且對切割出的不同范圍圖的屬性表進行計算,確定切割后各斑塊面積;用斑塊面積乘以斑塊內包含的街道或鎮人口密度確定各斑塊人口數量。最后計算切割后不同圈層的人口密度。

計算出的人口密度結果如圖2所示。

1982~2008年間石家莊市人口密度逐漸增大,以0~10 km為例,人口密度由1982年的2 532.42人/km2增至2008年的4 721.21 人/km2;其他圈層人口密度也不斷增大,這表明石家莊市人口密度在1982~2008年間是逐步增加的。此外從圖中還可以看出,1982、1993、2001、2005和2008年石家莊市的人口密度均是0~10 km最大,10~20 km處人口出現快速下降趨勢,90~100 km處較小,表明城市中心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密度分布有從城市中心向周邊漸次減少的特征。

3.1.2 人口密度空間分布模型擬合 為進一步探討石家莊市人口密度空間分布特征,擬依據上述不同圈層人口密度計算結果,建立人口密度與圈層距離矩陣,探討人口密度分布與距離的關系。為了準確描述現實生活中的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不同學者嘗試建立了諸多模型,如二項式函數、正態分布函數、線性函數、二次函數等,并用它們分別對國內外大城市人口密度空間分布模型進行概括和總結[6,7]。為了找到適宜石家莊市人口密度分布狀態的模型,本研究嘗試模型如表1。

運用SPSS軟件,將石家莊市各圈層人口密度與距離進行擬合,得到結果如表2所示。

R代表相關系數,F代表方差。1982、1993、2001、2005、2008年的擬合結果顯示,這5年中相關系數最高的均為倒數函數,R2分別達到0.906、0.879、0.956、0.926和0.916。說明倒數函數為人口密度與距離擬合程度較好的函數,即隨著距城市中心距離的增加,人口密度不斷下降。這同時表明,石家莊市城市人口在這5個時間斷面中均出現人口密度由中心區域向城市快速降低的趨勢。

3.2 人口重心

人口重心是指研究區域內某時刻人口分布在空間平面上力矩達到平衡的點,通過與區域幾何中心的比較常用來測定該區域人口分布的均衡狀況[8]。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人口重心遷移的軌跡能夠直觀、形象地反映出人口分布變化的歷史過程。

3.2.1 人口重心模型與計算 設某區域由n個基本單元組成,各基本單元地理中心或行政中心為(Xi,Yi),該基本單元人口總數為Pi,則研究區域人口重心坐標[9]為:

x=■ y=■

式中,如果將Pi換成各區塊轄區面積求出的重心即為該地區的幾何重心時,當人口重心值顯著區別于區域幾何重心時,就顯示了人口這一空間現象的不均衡分布,或稱“重心偏離”,偏離的距離表明了均衡程度[10]。在實際問題的分析中,將(Xi,Yi)取為石家莊市內各縣、鎮政府所在地坐標。

3.2.2 石家莊市人口重心計算分析 以石家莊市1982、1993、2001、2005和2008年人口數據為基本數據來源,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統計單元,利用上述公式,計算出不同年份石家莊市人口重心的坐標,并通過與幾何重心的比較得出人口重心與幾何重心的偏移距離(表3、圖3)。

由表3數據和圖3顯示,石家莊市人口重心遷移存在以下特征:①人口重心大致位于城市東部藁城市,其移動軌跡圖顯示由1982~2008年人口重心逐步從藁城市向中部石家莊市區方向轉移。藁城市位于石家莊東部平原區,地勢低平,自然環境優越,歷史上就是人口較為集中的區域,隨著石家莊市區經濟發展,人口重心不斷由藁城向中心城區偏移。②人口重心與幾何重心位置基本接近。兩者的偏移距離最遠在11.125 km,最近為5.625 km;表明石家莊市人口分布基本均衡。

4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總結石家莊市人口空間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1)石家莊市人口密度分布具有明顯的圈層式特征,即中心城區人口密度大,沿中心城區向人口密度漸小。此外,受地形影響城市東部平原區域人口密集,西部山區人口相對稀疏。

2)人口密度模型擬合分析表明,石家莊市人口從20世紀80年代到2008年,人口密度模型均為倒數函數,即人口密度隨著距離城市中心的增大出現快速減小趨勢,這一趨勢表明城市中心仍然是人口集聚中心。石家莊市人口分布規律表明該市仍然處于城市化的初期,郊區化現象尚不明顯。

3)石家莊市人口重心在近20年間還是集中于城市東部平原區,遷移距離小,人口重心與幾何重心位置基本接近,人口重心遷移方向大致為西南方,即由東部平原區向城市中心區域移動。

總的來看,目前石家莊市人口分布仍然以集聚為主,郊區化現象尚不明顯;中心城區對人口的吸引效應仍在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 張 岸,齊清文.基于GIS的城市內部人口空間結構研究――以深圳市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7,26(1):95-105.

[2] 李惠民,佟 蔚. 近代石家莊城市人口的跳躍性增長[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8,31(1):115-119.

[3] 石家莊市統計局.石家莊市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4] 袁長豐.基于人口GIS的北京市人口密度空間分布分析[J].測繪科學,2004,29(4):40-42.

[5] 馮 健.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間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5):635-644.

[6] 高向東.城市人口分布變動與郊區化研究――以上海市為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7] 李 捷,中村良平.城市空間人口密度模型研究綜述[J].國外城市規劃,2006,26(1):40-47.

[8] 趙雪慧,李百歲,郭曉虹,等. 基于GIS的內蒙古人口時空動態變化分析[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0(5):308-311.

人口密度范文第4篇

筆者認為,HRDI是評價社區衛生服務資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因為它不僅兼顧了社區衛生服務對象的密集程度,也兼顧了社區居民就醫的方便程度。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本文數據選取2010年天津市衛生統計資料中有詳細記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衛生人力資源數據的地區,共計11區,其中市內六區、濱海三區,還包括環城四區中的北辰區和東麗區。

1.2數據分析處理方法

所需數據從2010年天津市衛生統計資料、統計年鑒等獲取,利用Excel進行數據錄入,運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相關分析采用sperman秩相關計算。數據計算公式:HRDI=人力資源千人口人力資源平方公里槡;衛生資源密度指數標準(HRDI標準)由以上11區數據綜合計算得出;W=HRDI地區HRDI標準。評價地區人力資源量高低,W≥1時,表明該地區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水平要高于當地平均水平,當W<1時表明該地區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水平要低于當地平均水平;計算地區某類衛生人力資源增減量,Y=(HRDI標準-HRDI地區HRDI地區*某地區現有該類衛生人力資源數量),Y值為正數表明該地區相對當地平均水平來說需要增加社區衛生人力值,Y值為負數表明該地區社區衛生人力配置高于當地平均水平的值。

2結果與分析

2.1天津市社區衛生人力資源擁有量與人口密度指數相關分析

2.1.1每平方公里社區衛生人力資源與人口密度相關分析

從上表可知,由于概率P小于0.05,說明每平方公里衛生人力資源與人口密度之間具有高度的正相關性,在人口密度越高地區每平方公里資源量越高,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隨人口分布,表明天津市社區衛生人力資源也大多集中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人口分布不合理。

2.1.2每千人社區衛生人力資源與人口密度相關分析

由于P>0.05,每千人社區衛生人力資源與人口密度之間的相關關系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不能說明每千人社區衛生人力資源與人口密度之間具有相關關系。天津市每千人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的分布并不隨人口密度的變化而變化,人口密度較高地區并沒有出現每千人衛生資源高于人口密度較低地區。

2.1.3各社區衛生人力資源HRDI與人口密度相關分析

由HRDI計算公式可推導出:HRDI=每千人衛生人力資源,可知HRDI值與人口密度呈正相關。天津市各類社區衛生人力資源HRDI與人口密度相關關系分析顯示P<0.05,表明天津市社區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其社區衛生人力資源HRDI值也較高,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其社區衛生人力資源HRDI值也較低,符合上述推導公式,可以應用HRDI對天津市社區衛生人力資源分布均衡性進行分析。

2.1.4各地區衛生人力資源密度指數研究分析

由公式(W=HRDI地區/HRDI標準)和表4可知市內六區W比值大于1,其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水平高于天津市平均水平,其中以和平區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水平最高;大港區地區社區衛生人力資源人口、地理分布與天津市平均水平相近。其他四個市轄區不僅低于天津市社區衛生人力資源平均水平,而且與市內六區的差距以倍數記,單從數量指標上來說,不考慮天津市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總量以及結構是否合理,天津市社區衛生人力資源擁有量差異較大。

2.2天津市各地區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需要量

2.2.1根據天津市HRDI值計算各社區衛生人力資源數

中央編辦發[2006]96號印發《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指導意見》要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每萬名居民配備2-3名全科醫師,全科醫師與護士的比例,目前按1:1的標準配備”。選取的11個市轄區中按每萬名居民配備3名全科醫師的標準計算,僅河西區和漢沽區沒有達到該配置水平,其他地區都已經基本實現按人口配備全科醫師這一指標。值得注意的是大港區目前全科醫師416名,為天津市社區醫生擁有量最多地區,配置水平明顯高于按配置標準所要求的116名水平,然而據表4可知W大港僅為1.27,并沒有明顯高于天津市社區醫生平均配置水平。由HRDI標準計算的天津市社區衛生人員數共需增加1075名、減少2885名,從表4和表5可知需減少衛生人員的地區均為W值大于1的市內六區,天津市社區衛生人員總體呈現增少減多的局面。市內六區中的河西區社區醫師現擁有量本身便低于每萬名居民配備3名社區醫師配置標準,如果按照上表測算標準繼續減少,與目前大力發展社區衛生的初衷相悖。

2.2.2以市內六區HRDI值為標準計算市內六區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需要量

為避免依天津市總體HRDI標準計算市內六區配置標準計算過程中出現的偏差,重新選擇市內六區HRDI標準來單獨計算市內六區社區衛生人力資源增減量,如下表所示。由天津市內六區HRDI標準計算的市內六區社區衛生人員數共需增加403名、減少423名,同樣為增少減多的局面。市內六區社區衛生人力資源擁有量雖然處于天津市較高水平,但是市內六區中社區衛生人力資源分布也存在不平衡現象。和平、河東、河北、紅橋三區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水平相對較高,還需要加大對河西、南開兩區的社區衛生人力資源投入力度,才能實現市內六區社區衛生人力資源內部均衡發展。

3討論

3.1HRDI的適用性

3.1.1HRDI的社區適用性

目前關于衛生資源密度指數研究的文獻報道多集中于四川等民族地區衛生資源的評價與分配,作為一項國家科技成果應得到充分開放利用,發揮其衛生資源評價、配置的作用。天津市社區衛生人力資源HRDI與人口密度間呈正相關,符合HRDI的推導公式,可以應用HRDI進行社區衛生人力資源評價與分配;同時針對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需要量的測算結果是關于天津市社區總體情況的重新均衡分配,呈現增少減多的情況,具有一定的現實可操作性;HRDI資源配置模式就是適應社區衛生服務的資源配置模式[3],相信HRDI對合理分配社區衛生資源、提高社區衛生服務可及性以及服務效率必將起到重要作用。

3.1.2HRDI在計算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需要量時的注意事項

首先,HRDI計算衛生資源需要量時必須在現有地區已有資源數據基礎之上,由于并未考慮時間、經濟發展、政策調整等重大影響因素,只是對現有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的均衡性分布做出一種內部性的數量調整,并不能作為初始配置衛生人力資源的參考依據,同時對于人力資源質量提高、結構調整等方面的應用都有所欠缺。其次,在計算市內六區等HRDI比值相對較高地區資源需要量時,計算出的數據與現有數據存在一定偏差,具體原因還需探討,可以考慮HRDI推導公式中人口密度因素的影響,盡量選取人口密度大致相同的地區進行統計分析。此外,在選取2010年天津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力資源數據時,薊縣、寶坻兩地區因為沒有配置護士、藥師,受限于HRDI資源需要量的計算公式,HRDI地區資源量為0的不能計算其資源需要量,因此要結合實際情況以及其他配置標準合理使用HRDI。

3.2天津市每千人衛生資源與人口密度指數關系與以往研究比較分析

在鄭小華等[4]的研究中顯示每千人衛生資源與人口密度之間相關不太密切且成負相關,表明衛生資源的人口分布有隨人口密度降低而升高的趨勢,說明地理分布極不平衡。而天津市每千人衛生資源與人口密度之間雖然呈負相關,但P值顯示兩者之間并不存在相關關系。兩種結果相差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1)數據資料選取時間差別太大,分別為1996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和2010年天津市衛生統計年鑒,中間相差14年時間,醫療衛生事業自身發展的影響因素不容忽視;(2)衛生人力資源的統計口徑不同,鄭小華研究群體為區域內的全部醫務人員,而本研究只考慮區域內的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目前占醫務人員主體的醫院、疾控、衛生監督等從業人員未計算其內;(3)地理形態差別,前一研究涉及東、中、西三部分地區,人口密度、衛生資源分布差異大,而天津市地處平原,人口分布、衛生資源分布密度相對較高。

3.3天津市社區衛生人力資源存在問題及建議

人口密度范文第5篇

一、引言

受多年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小農產出與務工收益差距顯著,離鄉務工的農民成為流動人口的重要構成。自然特征顯示,流動人口總體上以男性勞動力為主體,86%以上人口位于15-65歲之間的勞動適齡組,主要從事生產、運輸、商業等工作[1];由于流動人口的職業特征,從事工資較低的職業比例很大,因此對基本生活即衣、食、住、行的需求較多。城市規劃中必須考慮外來人口增加對水、電等基礎設施,教育、交通等服務設施的需求,分析城市的流動人口分布情況對產業構成、規劃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區及研究方法

廈門市是我國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尤其在90年代初期,廈門市外來流動人口數量經歷了一個飆升階段,從1988年的1.2萬增至2001年的49.83萬;近年來,廈門市外來流動人口總數超過200萬,與戶籍人口總數相近,外來勞動力成為流動人口的主要構成部分。

本研究數據源為截止至2016年1月廈門市計生人口統計的人口數據(包括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戶籍人口為已在廈門市的公安戶籍管理機關登記了常住戶口的人;流動人口是離開戶籍所在地的縣、市或者市轄區,以工作、生活為目的在異地居住的成年育齡人員。按照民政行政區劃為單元進行統計,由于行政區劃面積各異,因此以人口密度為指標衡量流動人口分布情況。

三、研究結果

戶籍人口分布圖可以看出,就六大區而言,盡管人口密度峰值聚集在思明、湖里區,但中等密度閾值在各區間的分布較為均衡,戶籍人口密度前三位分別在同安區-新民鎮-南山村(74人/?O)、思明區-蓮前街道-西林社區(28人/?O),同思明區-開元街道-后江社區(19人/?O),盡管人口密集高峰區多分布于思明區,但就戶籍人口密度而言,峰值存在于同安區,并且人口密度值超出西林社區近2倍;其臨近街鎮如祥平街道、大同街道、洪塘社區均為同安區人口聚集區,社區人口總數均過萬;由于同安區歷史最為悠久,是我國沿海最早的開放縣之一[2],得益于歷史文化因素,原住民基數大且多位于東部街鎮。與島外戶籍人口空間分布不同,思明區的戶籍人口密集區呈現與快速公交(BRT)一號線路相同的態勢,沿著老城區鷺江道向島中心區火車站商圈再向東部的蓮前街道蔓延,平均人口密度在15人/?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平县| 通辽市| 和静县| 甘肃省| 宁明县| 思茅市| 南江县| 光山县| 浠水县| 汝阳县| 高青县| 中方县| 合山市| 乳山市| 青田县| 化德县| 安西县| 革吉县| 广汉市| 阳东县| 南昌县| 政和县| 泉州市| 房山区| 隆子县| 平阴县| 怀来县| 贵德县| 石阡县| 吴江市| 原平市| 礼泉县| 黄梅县| 轮台县| 绩溪县| 洛川县| 伊春市| 巴楚县| 永川市| 富裕县| 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