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黃河的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省界緩沖區 水質監測 復核內容
[中圖分類號] X83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1-209-1
黃河上游省界緩沖區省界水質監測斷面復核,是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水法》、《水污染防治法》賦予流域管理機構的重要職責,根據水利部 “關于開展省界緩沖區水質斷面復核和監測規范化工作的通知”,水資司下發會議紀要,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下發的“黃河流域省界緩沖區省界水質斷面復核實施方案”要求,為加強黃河上游河段省界緩沖區水資源保護工作,提高上游河段省界水質監測質量和數據公信力,黃河上游水環境監測中心承擔并完成黃河青、甘、川保留區、黃河青、甘緩沖區、白河阿壩保留區、黑河若爾蓋自然保護區、湟水青甘緩沖區、大通河青甘緩沖區、大通河甘青緩沖區7個緩沖區的水質監測斷面復核工作。
1工作目標
為使省界緩沖區水質監測斷面的設置更加合理,監測數據更加科學地反映有關省(區)出入境水量和水質變化,根據室內資料收集及野外現場查勘結果,對已實施監測、已規劃但未實施監測,通過方案備選、方案比選、方案推薦三個層面認證,獲得各個省界水功能區最佳監測斷面。
2復核范圍
本次省界緩沖區斷面復核調查包括黃河干流、支流湟水河、大通河、白河、黑河;調查河道總長1998.9公里,調查行政區為青海、甘肅、四川三省。
對確定的黃河干流、湟水河、大通河、白河、黑河省界緩沖區進行實地查勘。
黃河上游水環境監測中心于2011年8月開始本次調查工作,按“工作實施方案”和“技術要點”的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調查和查勘工作。
對省界緩沖區起止斷面河段進行實地查勘,明確省界緩沖區起始斷面、終止斷面及標示碑埋設地點的行政區位置,并對省界緩沖區起始斷面、終止端面進行GPS定位。
3復核內容
3.1已實施監測的“省界(緩沖區)”和水質監測斷面的復核
黃河上游河段已實施監測的“省界(緩沖區)”和水質監測斷面有:黃河青甘緩沖區、湟水青甘緩沖區、大通河甘青緩沖區。按省界緩沖區及省界水質斷面設置《省界水體水質站設置導則(試行)》進行了復核,符合內容包括:
①絕對位置,包括地理坐標、行政區位置(省、市、縣、鄉、村);對省界緩沖區起止斷面河段進行了實地查勘,省界緩沖區起始斷面、終止斷面的行政區位置,并對省界緩沖區起始斷面、終止斷面及標示碑埋設地點實地進行GPS定位復核。
②相對位置,包括距河源(入河口)距離、距水功能區上(下)斷面距離、距上(下)游水文站距離、距省界線的距離等。
③交通條件。
④采樣條件。
⑤省界(緩沖區)的取用水情況、排污口及納污情況等。
⑥填寫相關表格。
⑦收集相關資料:重點收集省界緩沖區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等相關資料。
3.2未實施監測的省界水質監測斷面的復核
黃河上游省界緩沖區及水質監測斷面未實施有:黃河青甘川保留區、白河阿壩保留區、黑河若爾蓋自然保護區、大通河青甘緩沖區,對以上緩沖區進行實地查勘,所涉及的水質監測斷面。
4技術路線
以復核工作原則確立的范圍為基礎,以《省界水體水質站設置導則(試行)》和水利部《關于開展省界緩沖區水質監測斷面復核和監測規劃工作的通知》(辦資源[2010]83號)為依據,在相對位置、交通條件等方面進行合理分析,對不符合復核技術要求的、進行調整。為使省界緩沖區水質監測斷面的設置更加合理,監測數據更加科學地反映有關省(區)出入境得水量和水質,做到水量水質監測相結合,便于科學劃分責任,通過室內資料收集及野外現場勘測,對已實施監測的省界水質監測斷面進行分析,獲得省界水功能區最佳監測斷面。
5技術要求
黃河上游河段省界緩沖區、省界水質斷面復核查勘工作嚴格按照水利部《省界水體水質站設置導則(試行)》和水利部《關于開展省界緩沖區水質監測斷面復核和監測規劃工作的通知》(辦資源[2010]83號)規定和要求進行。省界緩沖區及省界水質斷面的設置在執行《省界水體水質站設置導則(試行)》的基礎上,區分省界緩沖區、省界水質斷面在不同省區間的位置關系。
黃河上游河段省界緩沖區均為上下游關系的省界水功能區,在水功能區上下游和省界線都應考慮設置監測斷面;暫時不能設置多個斷面的應優先保證與省界一致的斷面設置。對已實施監測的省界(緩沖區)斷面,應盡量將斷面位置移侄省界線。
6結語
黃河上游省界緩沖區、省界水質斷面復核項目組織安排。由于黃河上游水文水資源局充分認識到調查工作的重要性,責成黃河上游水環境監測中心一定要認真、按時完成。黃河上游水環境監測中心在調查時間緊、任務重、戰線長,加之黃河上游的特定環境的特點及時成立了外業、內業兩個小組于2011年8月20日~10月30日進行外業調查,行程超過5000km。在實地調查勘察中取得了較為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本次黃河上游河段省界緩沖區省界水質監測斷面復核調查有黃河青甘川保留區、黃河青甘緩沖區、白河阿壩保留區、黑河若爾蓋自然保護區、湟水青甘緩沖區、大通河青甘緩沖區、大通河甘青緩沖區。內業資料整理工作在外業調查完成后也有序進行,對調查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編制了調查報告。
(1)在實地搜集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完成了《黃河流域上游省界緩沖區省界水質監測斷面分析研究》。
(2)完成了七個省界緩沖區《黃河流域上游省界緩沖區登記表》、《黃河上游省界(緩沖區)水質斷面設置信息一覽表》、《黃河上游省界(緩沖區)水質斷面設置信息一覽表》續表,成果表的統計。
(3)完成了黃河上游河段省界緩沖區省界水質監測斷面復核調查影像資料成果的整理,裝訂成冊。
參考文獻
[1]賈利. 省界河段水質監測在流域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J]. 治淮. 1997(10).
[2] 孫齊鳴,張和. 水質監測斷面代表性的定量化探討[J]. 中國環境監測. 1994(01).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訓練與提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②品讀詩歌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通過反復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②通過自主學習、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③通過合作探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贊頌黃河、贊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
[教學方法]
教法:采用三學一反思教學模式
學法:自學 研學 反思
[教學時間]
1課時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黃河相關的知識。
導學過程:
一、導學
1、導入激趣(學生看《黃河頌》歌曲視屏,老師導入激趣)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筆揮灑激情贊美過它。可以說,與黃河有關的詩句數不勝數,現在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背誦的詩句多。時期,詩人光未然向黃河母親,唱出了豪邁的頌歌,讓我們共同傾聽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縣人。1927年在中學時代即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詩人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詩篇,也是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
3、寫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發,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詩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隨八路軍將士在黃河兩岸抗擊日寇。雄奇壯麗的山川,英勇抗敵的戰士,強烈的感染了詩人。激動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寫下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后傳唱全國,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豪情。
4、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澎湃 狂瀾 宛轉 哺育 一瀉萬丈
二、自學 (自主學習)
1、朗讀課文:①聽讀:傾聽視屏朗讀,注意節奏與重音。②練讀:反復自由朗讀,讀出氣勢和感情。③賽讀:每組一人參賽,展示個性和風采。
2、精讀課文,思考下列各題:①題目《黃河頌》中,哪個是關鍵詞?表達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詩可以分幾個部分?請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③序曲部分和尾聲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各自的側重點是什么?
三、研學(合作探究)
學法指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習、討論后,各組選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學習成果。
1、朗讀“主體”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幾部分?重點在哪里?概括它們的大意。
2、“繪黃河”的部分由哪個字來統領?詩中是怎么描寫的?表現了黃河怎樣的特點?
3、朗讀“頌黃河”部分,思考:詩人從哪幾個方面來歌頌黃河的?
四、反思(檢測作業)
學法提示:自己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交流并將小組交流的結果展示出來。
1、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下列問題。①歌詞中“頌黃河”部分反復出現“啊!黃河!”起了什么樣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萬千條鐵的臂膀”?
2、學完本詩,你有哪些收獲與疑惑,請你列出清單。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識?②你還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當年的隨軍記者,有幸與《黃河頌》的作者光未然面對面,你準備向他提出哪些問題呢?請你擬寫一份采訪提綱。
五、總結
詩人借歌頌黃河,歌頌我們的民族,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我們要以黃河為榜樣,學習它的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為振興中華奉獻自己的力量!
六、課外作業
1、搜集積累與黃河有關的:詩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俗語、諺語、成語。
2、黃河的水源和周圍的植被正在遭受著巨大的破壞,請你擬寫一至兩條標語,呼吁社會各界都來打一場新時代的保衛黃河的戰役。
誠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遭到質疑,而這一教學模式是否適合教學,唯一的標準便是實踐的檢驗。我認為,在教學中,分組教學不僅適用于中小學的教學,更適合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運用。具體表現為:
1.分組教學有助于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同學之間還可以取長補短;2.分組教學有利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3.分組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4.分組教學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老師和同伴的引導、幫助下迅速、快樂的成長;5.實施分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在課堂上幫學的客觀條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學習的機會。
綜合實踐活動,也就是將語文課堂教學中所學到的基礎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現象與問題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成功地解決或描述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和現象的一種活動方式。21世紀的今天,我們教育學生,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對人對事的情感態度、創新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綜合性學習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與體驗,通過分組教學,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發現和探究問題,互談感受和體驗,共同完成任務,學生通過合作,發展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這方面我深有感觸。
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是《黃河――母親河》。黃河,同學們只在圖片、電視或網絡上見過。而作為母親河,同學們都有走近她、了解她的欲望,于是在上這一課之前,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我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分別為歷史組、環保組、成語俗語諺語組、歌唱組、詩歌組。歷史組負責查閱相關資料,撰寫黃河從古到今的歷史(不必過詳);環保組負責查閱相關資料,得出黃河的現狀以及相關的治理,展望黃河的未來;成語組查閱資料,收集成語、俗語、諺語;歌唱組負責收集贊頌黃河的歌曲,并用歌曲頌揚;詩歌組負責收集有關黃河的詩句,并寫一首詩對黃河進行贊頌。雖然同學們基礎不一樣,但由于我分組的原因,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都很高,一個星期后,我正式上這一堂課時,各組的同學都精神煥發,爭相發言,我很驚訝,驚訝同學們參與的激情,整個教室充滿了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收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鍛煉,語言表達的能力得到了體現,情感態度得到了肯定,與黃河有關的知識,通過此活動也得到了鞏固。
本著為了一切學生學習的原則,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我不僅分組教學,還分層次進行教學,學習基礎較好的為一組,讓他們承擔相對較難、較重的任務,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能有所突破和創新;基礎差的視情況給予他們相當的任務,使他們在自己的基礎上和能力范圍之內能夠完成任務而產生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不愿學習為樂于學習。
依據國家計委、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的有關政策》,對于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應進行防洪評價,編制防洪評價報告。在編制防洪評價報告時,應根據建設項目的基本情況、所在河段的防洪任務與防洪要求、防洪工程與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及其它國民經濟設施的分布情況等,以及河道演變分析成果、防洪評價計算或試驗研究結果,對建設項目的防洪影響進行綜合評價。防洪綜合評價的主要內容有:
(1)項目建設與有關規劃的關系及影響分析;
(2)項目建設是否符合防洪防凌標準、有關技術和管理要求;
(3)項目建設對河道泄洪的影響分析;
(4)項目建設對河勢穩定的影響分析;
(5)項目建設對堤防、護岸及其它水利工程和設施的影響分析;
(6)項目建設對防汛搶險的影響分析;
(7)建設項目防御洪澇的設防標準與措施是否適當;
(8)項目建設對第三人合法水事權益的影響分析。在對項目建設進行防洪綜合評價時,也應考慮項目自身的安全。建設項目有被洪水淹沒的分險,為便于分析建設項目的洪水淹沒風險,引入項目區附灘流量和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的概念。
2起始淹沒流量分析
項目區附灘流量,指在項目區附近灘唇位置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高程,根據項目區附近水位流量關系圖,確定項目區附灘流量。項目區附灘流量主要反映項目區附近主槽的過流能力,由于黃河河道斷面大多唇高灘低,且河道內有串溝存在,雖然從河道斷面圖上顯示,當項目區所在斷面水位達到灘唇高程以前,項目區并不過水,但從實際地形上,在水位達到灘唇高程之前,由于串溝的作用,灘區可能已經上水,所以,項目區附灘流量并不能完全反應項目區淹沒風險。為正確反應項目區淹沒風險,報告引入了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概念。所謂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指根據項目區及周邊地形特點,當水流漫灘以后,能夠反應項目區開始進水時地形高程所對應的流量。當大河流量達到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時,根據項目區地形特點,項目區淹沒過程將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項目區地勢低,周邊地勢高,選取項目區周邊地勢較低位置的高程,分析該高程對應的流量作為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一旦大河流量達到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項目區會迅速被淹沒,且淹沒水深較大;
②項目區地勢高,周邊地勢低,選取項目區周邊地勢較低位置的高程,分析該高程對應的流量作為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大河流量達到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隨著流量增大項目區會逐漸被淹沒,項目區將被洪水包圍,形成孤島,不便于項目區人員撤退和遷安救護;
③項目區處在一邊高一邊低的坡地,選取項目區周邊地勢較低一邊的高程,分析該高程對應的流量作為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大河流量達到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項目區會隨著流量增大,從一側逐漸淹沒。
3算例
新建項目位于黃河下游京廣鐵路橋~東壩頭河段,鄭州市惠濟區江山路東側黃河灘地上,項目區中心對應右岸黃河大堤樁號0+000,如圖1所示。根據項目平面位置圖及河道大斷面實測地形資料可知,項目區中間地勢較高,南北兩側地勢較低,接近上述分析的第②種淹沒情況。項目區距離現狀水邊線約2.8km,對應的平均灘唇高程94.42m。項目區自身所在地塊現狀相對平坦,較低處灘面高程95.70m,位于項目區南北兩側,較高處在項目區中間地帶,灘面高程96.48m,偏安全考慮,取較低處高程95.70m作為項目區的灘面高程,相對灘唇高1.28m。由所在河段的水文資料推求出項目區對應的水位流量關系,根據項目區的灘唇高程、自身的灘面高程,分別查圖2可知,項目區附近的平灘流量為4800m3/s,項目區起始淹沒流量為9600m3/s。
4洪水風險分析
現狀條件下,項目區附近河段平灘流量為4800m3/s,項目區斷面起始淹沒流量為9600m3/s。當洪水流量小于平灘流量時,項目區不上水,此時一般沒有洪水風險。當洪水流量大于平灘流量小于起始淹沒流量時,項目區地勢相對較高,洪水可能不淹沒項目區,但項目區周邊撤退道路及地勢較低處將被淹沒,項目區可能被洪水圍困,形成孤島,加之漫灘洪水順堤行洪及串溝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此時項目區存在較大的洪水風險。當洪水流量大于起始淹沒流量時,洪水將淹沒項目區,對主要構筑物造成嚴重破壞,此時項目區洪水風險極大。
5結論
關鍵詞:南水北調 西線工程 戰略意義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從長江上游調水至黃河上游的一項龐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是解決黃河流域水資源不足和我國西北地區、華北部分地區干旱缺水的重大戰略措施。
一、南水北調的必要性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極不均勻,且與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適應,從全國水土資源來看,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各流域水資源總量占全國的81%,耕地只占全國的35.9%;北方各流域水資源總量只占全國的19.0%(包括內陸河,下同),而耕地卻占全國的64.1%。黃河為我國第二大河,但其水量僅占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位于七大江河的第四位。黃河畝均占有水量315m3,相當于全國畝均水量1752m3的18%;人均占有水量789m3,相當于全國人均水量2670m3的30%。
華北地區缺水問題日趨嚴重。整個華北地區目前年缺水量高達40億m3,其中缺水量最大的是京、津、唐地區,平水年份缺水12億m3,特枯水年份缺水多達53億m3。無論現在和將來,華北和京、津、唐地區缺水問題已經到了急需解決的時候。目前,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基地、黃準海平原、白洋淀和青島等都已實施和即將開展從黃河跨流域調水,使得黃河水資源緊缺的矛盾更為突出。
地處我國西北的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六省區,黃河流域內的土地面積約68.59萬km2、,耕地面積16485萬畝,人口6627萬,有40%的地區降水量在400mm以下,處于干旱地帶。我國西北地區,地域遼闊,有大量可開墾的土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生產潛力很大。僅目前正在研究開發的大柳樹灌區,涉及寧、蒙、陜甘四省區的廣大干旱地帶,可開墾利用的土地在2000萬畝以上,是我國將來重要的農牧業基地之一。黃河中游山、陜兩省的沿河干旱高原需灌溉的面積還有1000多萬畝,都仰賴黃河提供水源。預計到下個世紀前30年,黃河流域將建成煤炭、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四大支柱產業和發達的林牧業,成為我國新的能源基地、化工基地和林牧業產品基地。而水資源不足,已成為西北、以致華北地區進一步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的制約因素。
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580億m3。由于黃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t,需保持一定的水量輸沙入海,可以利用的水量370億m3左右。建國以來,黃河流域工農業發展迅速,生產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自70年代以來,黃河下游河段經常斷流。根據目前的研究和預測,隨著黃河流域及有關地區國民經濟發展及人口的增長,即便盡量節約挖潛,黃河水資源也不能滿足長遠發展的需要。初步估算,2020年后黃河上中游地區將缺水150~200億m3,必須依靠開源,由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解決。
長江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約10000億m3,為黃河年徑流量的17倍。長江水源豐沛,黃河水不足。把長江水源引向干旱缺水的北方,以南豐補北欠,是實現區域水資源再分配、合理利用水資源、改造自然、發展經濟、開拓西北、振興華北的戰略謀劃,是合理開發我國國土資源的戰略措施。
從長江調水到北方,經過多年研究,已逐步形成東、中、西三條線路引水的布局設想,也就是從長江下游、中游、上游調水的三項工程。三條調水工程各有不同的供水范圍。東線南水北調工程是解決黃準海平原東部缺水問題的戰略性工程。每年調水總量為300億m3。中線南水北調工程是解決黃淮海平原西部缺水的戰略性工程。年引水230億m3。西線南水北調工程是解決我國西北和華北部分地區缺水的戰略性工程。初步設想,從長江上游通天河引水100億m3,長江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各引水50億m3,年調水200億m3。
二、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提出
早在1952年,黃委會就組織了河源查勘隊。在查勘黃河源頭的同時,查勘了從通天河引水入黃河的線路。1958~1961年,黃河水利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及有關部委、有關省區通力協作,組織龐大的綜合考察隊伍,查勘的范圍在北緯 26~35度,東經94~106度之間,包括云南省北部、四川省西部、甘肅省南部和青海省東南部,總面積115萬km2。主要調水河流包括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岷江、涪江、白龍江等。在研究了多條引水線路基礎上,最后提出了4條引水線路,由金沙江的不同引水口引水至黃河和黃河的支流賈曲河、洮河、渭河。這次查勘,涉及地域之廣、動員人力之多,工作強度之大,都是查勘工作前所未有的。由于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影響,提出的工程量過大,超越了客觀條件。但是廣大查勘人員,艱苦奮斗,取得了許多寶貴的資料。目前隨著北方地區缺水問題的突出,西線調水問題又提上了日程。1978~1985年,黃委會又組織查勘隊4次查勘了西線引水線路和主要引水樞紐壩址。西線調水研究工作,斷斷續續,歷時35年。我們把這個時期工作,稱作西線調水的初步研究階段,提出了最大可能調水量200億m3的初步方案。1987年國家計委下文,決定開展西線調水超前期規劃研究工作,才由初步研究階段,進入超前期規劃研究階段。
三、超前期規劃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務和內容
1987年,國家計委決定,將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項目,要求1990年完成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雅礱江調水線路的規劃研究報告,“八五”期間繼續完成通天河和大渡河調水線路的規劃研究工作,并于1995年完成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研究綜合報告。由于調水地區基礎工作薄弱,資料缺乏,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取得比較充分可靠基本資料的基礎上,著重研究論證調水工程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根根任務總體要求,工程分兩步開展,第一步先按雅礱江、通天河與大渡河分別進行各河調水工程的規劃研究,第二步進行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綜合規劃研究。調水范圍,在北緯31°30′~35°30′,東經93°00′~103°30′之間,總面積47萬km2,調水工程涉及四川、青海、甘肅三省的面積29萬km2。
規劃研究工作的內容,主要回答三個問題。
(1)最大可能調水量的研究。也就是說,長江上游有多少水可調。根據初步研究。從通天河調水100億m3,占通天河年徑流量124億m3的81%,占金沙江渡口以上年徑流量572億m3的17.5%。從雅礱江調水50億m3,占雅礱江年徑流量604億m3的8%。從大渡河調水50億m3,占大渡河年徑流量470億m3的10.6%。三條河最大可能調水200億m3,占長江干流李莊站(宜賓下游)的8%,宜昌站的4%。宏觀地看,長江水量充沛,有水可謂。
(2)調水工程方案的研究。巴顏喀拉山為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從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調水入黃河都要穿過巴顏喀拉山。巴顏喀拉山走向與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上游干流河段基本一致,北西至南東向,總的地勢北西高、南東低。位于分水嶺以南的長江水系,降雨量較黃河水系大,地形切割較深。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河段河床高程較相應的黃河河床高程低150~450m。根據地形特點,要把長江水系的水調入黃河必須在引水河段筑壩壅水,抬高水位,流過穿過巴顏喀拉山的隧洞,注入黃河。
引水方式分別研究了自流和抽水兩種。自流引水不需要修建抽水站、抽水動力電站和高壓輸電線路,年運行費用較低,但隧洞工程長。抽水方式對抽水線路、壩址和壩高的選擇較靈活,可縮短隧洞長度,但需修建抽水泵站、抽水動力電站、高壓輸電線路、年運行費用較高。初步研究,三條河篩選出11個樞紐壩址,11條自流引水線路和16條抽水引水線路方案。為了對樞紐壩址和引水線路進行比較,要開展大量的地形測量和地質測繪工作。
(3)調水的效益和不利影響的研究。西線調水是解決水資源在地區上分布不均勻,進行再分配的一項有效措施。既要考慮適應西北和華北地區經濟發展面臨嚴重缺水的需要,又要充分研究調水對長江上游經濟發展的影響,全面衡量,綜合規劃。
調水的主要效益:從長江調水200億m3到黃河,基本能滿足黃河流域及其近鄰地區21世紀初、中葉國土資源綜合開發的需要。為農林牧業灌溉,工業發展和能源基地建設用水提供可靠的水源,向北京地區供水,補充水源的不足。調水50億m3,可滿足2030年前后黃河河口鎮以上引黃需水要求;調水100億m3,可滿足2030年前后三門峽以上引黃需水要求。還可使黃河干流各梯級增加發電水量。衡量調水的經濟效益,較為復雜,目前尚難給以定量評價。
調水的社會環境效益是十分顯著的,可使廣大西北地區及其鄰近地區的國土資源得到綜合開發。西北地區地域廣闊,土地資源、氣候資源、礦產資源、水力資源、生物資源相當豐富,潛力巨大,提供可靠的水源,以把這一地區建設成我國的能源基地,建設成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的戰略要地;調水為開拓西北補充了水源。還可改善西北黃土高原的生產生活環境。黃河上、中游是我國藏、蒙、回等少數民族聚居區,振興經濟,對于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形勢,加強民族團結,具有深遠的重大的意義。
調水的主要不利影響:調水地區,人煙稀少,人口密度1.7人/km2,92%以上為藏族,以畜牧業為主,屬于待開發區,調水對三條河下游工農業用水,總的說來影響不大,但對接近引水點的下游河段,影響較大,需要作進一步論證。調水對長江干支流已建、在建遠景規劃梯級電站的電能均造成一定影響,現僅就宜昌至宜賓,金沙江石鼓至宜賓,雅礱江兩河口至河口,大渡河雙江口至銅街子等,長江下游4個重點河段的水電基地的初步估算,調水200億m3,這4個河段損失電能約400億kW·h,占規劃年發電量的10%。由于調水區交通不便,開采的木材,有一部分利用河道漂運,調水對漂木有些影響。生態環境影響方面,庫區淹沒涉及少數游牧藏民,社會問題相對小一些,但對當地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有關寺廟和設施要慎重處理;調水與三條河的自然、經濟、社會等方面密切相關,涉及氣候、地貌、水源、動植物資源、工農業發展諸因素,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和影響著,有些在不利影響和有利影響兩個方面發生互為變化。調水的不利影響涉及面廣,問題也比較復雜,現階段只能提出一個粗略的看法。今后,隨著研究階段的深入,才能進行定量的分析和評價。
四、調水工程的艱巨性和可能性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一項宏偉而又艱巨的工程、根據國家計委的安排,西線調水超前期規劃研究工作由水利部黃委會承擔,并在“七五”期間先開展雅礱江洞水的規劃研究工作。
從1987年下半年到1990年,三年多來,黃委會設計院派出了以測量、地質、規劃專業為主的200人的外業勘察隊伍,與有關院所的查勘人員密切配合,在雅礱江上游地區開展調水的勘測、考察工作.調水區自然環境惡劣,工作艱苦,該區海拔多在4000~5000m,太陽照射時,紫外線特別強,空氣含氧量少,一般只有內地的60%,氣候高寒多變,經常受雨雪冰雹的襲擊,施工條件很差。
工程規模大,技術復雜。研究的抽水方案,在長須建壩,最大壩高167m,抽水揚程432m,年耗電量60億kW·h,引水隧洞長60km,按1990年下半年價格水平進行工程投資估算靜態投資185.5億元。研究的自流方案,在長須建壩,最大壩高175m,引水隧洞長131km,工程投資估算靜態投資163.3億元。調水工程雖然艱巨、難度大,但從當前科學技術水平和發展前景看,在技術上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