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范仲淹介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綠色化學;微波;微型
文章編號:1005-6629(2009)02-0011-02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C
近年來微型化學實驗因其儀器小巧, 用藥量少(僅需幾克固體藥品,試劑也僅需數毫升),操作方便,現象明顯,節省經費與時間,減少環境污染[1]而成為實現綠色化學實驗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微波化學實驗因其利用微波技術進行實驗,并且有加熱快、效率高、反應條件溫和、操作簡單、便于控制的特點。而且微波化學反應實現了分子意義上的攪拌,反應物的轉化率高且產物的質量高,可直接或間接減少環境污染[2],近年來微波化學實驗也成為實現綠色化學實驗的又一新興途徑。
國外一些中學實驗研究者與時俱進,將新興的微波實驗方法引入到微型實驗中,開發出了兼備微型化學實驗與微波實驗雙重特點的微波微型化學實驗。這種實驗思路新穎,方法簡單,卻是綠色化學實驗的典范,值得推廣和深入研究。下文介紹兩例國外成功的微波微型氣體制備實驗[3]。
1實驗儀器與材料
家用微波爐,60mL的塑料針筒,橡皮塞,乳膠管,大密封袋,針筒油(或凡士林),200mL燒杯,幾根試管及配套單孔塞。
2 實驗方法
2.1針筒直接制備法
所謂針筒直接法,就是將制備原料直接置于針筒,塞上涂有劑的活塞,塞上橡皮塞,然后將針筒放置于密封袋中,排盡密封袋中的氣體,密封好密封袋,再將密封袋放入微波爐,加熱相應時間即制備完成(裝置如圖1所示)。中學實驗室常見氣體NH3、O2、CO以及SO2均可用該種方法制備。經過筆者驗證,實驗效果較好的用料量和加熱時間如下表所示(以美的EG720EA4-SR型家用微波爐為例)。
表1 針筒直接制備氣體的具體方法
按上述方法制備好氣體后,打開微波爐,取出密封袋,再從密封袋中取出針筒,小心取下頂頭橡皮塞,輕輕按壓活塞擠出其中剩余液體,再塞上橡皮塞即可。
2.2 試管間接制備法
上述四種氣體制備時都是有液體原料參與,氣體制備完后,剩余在試管中的是液體,很容易去除,若是固體反應物制備氣體則需采用試管間接制備法。具體就是按照圖2所示組裝儀器:藥品放在試管里,塞上單孔塞,用乳膠管將試管與針筒相連,試管置于燒杯中,以防歪倒。最后將整個裝置至于密封袋中,一起放入微波爐加熱相應時間。中學實驗室常用CH4、HCl皆可采用這種方法制備。筆者親自實驗驗證的藥品用量和實驗時間如表2所示:
表2 試管間接制備氣體的具體方法
待加熱完成后,取出密封袋中的針管,拔下乳膠管,直接塞上橡皮塞,氣體即制備完成。
2.3 補充說明
上述方法制備氣體,藥品的具體用量和加熱時間因針筒容積大小而有不同,實驗前可根據所用針筒容積加大或減少藥品用料。加熱時間也因微波爐的功率和型號不同而不盡相同。微波爐功率大,加熱時間短,微波爐功率小,加熱時間長。具體實驗時,實驗人員可先減少微波爐運行時間,若針筒中制備的氣體量太少,可再延長加熱時間。實驗所用的密封袋,一般超市均有出售,十分易得。密封袋雖不直接參與反應,但可保證萬一制備氣體過多,活塞脫離針筒,氣體也不至于溢漏至微波爐。反應結束后的廢液和廢渣可集中處理。
3 分析與討論
通過上述介紹我們不難發現,通過微波微型化學實驗方法進行中學常見氣體制備有以下特點:(1) 消耗藥品量少,幾乎無氣體泄漏, 充分體現了綠色化學理念;(2) 制備氣體和收集一體完成,實驗時間少,氣體制備安全、方便、迅捷;(3)制備的氣體直接存放于注射器,無需分裝就可直接用于性質演示實驗,尤其適合于為學生準備探究活動時使用。最為關鍵的是這種實驗設計思路突破了常規,將兩種綠色化學實驗方法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微波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實驗方法,在化學研究其他領域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在中學,一些教師也開始關注,并加以實踐[4,5],但所涉及的面還比較窄,具體的應用也不是特別廣泛。本文所介紹的方法,將微型儀器引入微波實驗,拓展了微波實驗的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萬婷,李秀文.推廣中學化學實驗的綠色化[J]. 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05(1):35~36.
[2]洪麗雅.漫談綠色化學實驗[J].中國現代教育技術裝備.2007(5):86~87.
[3]Microscale Gas Chemistry:Generating Gases in a MicrowaveOven mattson.creighton.edu/MicrowaveMethod/
[4]陸燕海.微波爐在中學化學實驗中的應用[J].化學教學.2007(2):4~5.
[5]庾志成,俞英等.一個適用于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實驗――微波水熱合成法制備納米Fe2O3[J].化學教育2004(11):48~49.
我們衢州有1800多年建城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是孔子后裔的第二故鄉,有“東南闕里”“南孔圣地”之稱。這里還是中國圍棋的發祥地,流傳著“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這里是浙江的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豐富的鄉土文化為學生語文學習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一、引鄉土名人,縮短時空距離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時魯國人,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據史載,北宋末年,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陷入金兵之手。宋高宗趙構倉促南渡,孔子第四十八代裔孫、衍圣公孔端友,負著孔子和亓官夫人(孔子夫人)的一對楷木像(據傳為孔子學生子貢所刻),離開山東曲阜南來,定居于衢州。宋高宗寶v三年(1255),敕建孔氏家廟,為南宗??鬃雍笠嶙訉O已在衢州度過了800多個春秋。衢州作為孔子后裔的第二故鄉,向來有“東南闕里”“南方圣地”之稱。
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廟坐落于衢州市區府山街道新橋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衢州孔廟是全國僅有的兩家孔氏家廟之一,素稱“南宗”。(北宗為山東曲阜)
這是我教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論語十二章》的開場白。簡簡單單的開始使兩千多年前生活在山東曲阜的“孔圣人”離我們學生的時空距離不再遙遠,時空距離的“鴻溝”被輕松逾越,“孔圣人”和同學來了個親密接觸,課堂的氣氛也就格外的輕松,同學們學習《論語》的積極性自然就高漲,效果當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同時,學生們下次到衢州孔廟游玩時就不單純是玩,而會留心那里的《論語》章句,邊讀,邊品,邊欣賞。在游玩中學習,賦予“游玩”更豐富的內涵。正是古人說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吧!
二、引名人古跡,萌發人生豪情
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古詩《觀書有感》,介紹朱熹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試問池塘春草夢,何如風雨對床詩?三薰三沐事斯語,難弟難兄此一時。”這是朱熹寫的《聽雨軒詩》,而“聽雨軒”便是我們開化縣馬金包山書院的前身。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孔子之后影響最大的教育家,字元晦,一字晦庵,別稱紫陽,世稱朱文公?;罩萱脑矗ń窠麈脑矗┤?。
資料顯示,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攜其夫人胡氏到開化“聽雨軒”講學,四方學子紛紛慕名而來,朱熹親自題寫了“聽雨軒”匾額。他還經常到鄰近村莊去講學。1233年,“聽雨軒”擴建學舍,供四方負笈求學者住宿。1356年“包山書院”成立,與當時較著名的杭州“西湖書院”、東陽“八華書院”、婺州“正學書院”齊名,被并列為浙江四大書院。清嘉慶十九年(1814),崇化合鄉捐資,在包山之南麓,又創建了“崇化書院”。
而“包山書院”和“崇化書院”正是我們開化中學的前身。開化中學是多少初中學子夢寐以求的知識殿堂,來包山書院講過學的朱熹自然地受到了學生的追捧,在開化中學讀書的學生也為自己的母校有這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倍感自豪。
三、引名人后裔,提高學習興趣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岳陽樓記》是范仲淹的傳世名篇,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開始的:
在山清水秀的錢江源頭長虹鄉,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別地的農民無異。但是,這個村里的范姓村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范仲淹的后裔。村莊的寧靜只是相對的,近段時間來,隨著“文物普查隊專家”們到村里對范氏宗譜的相關內容作進一步考證,前往該村了解、咨詢相關事項的人逐漸增多,這個古村落開始沸騰了。村民們更加堅信,自己就是范仲淹的后裔。
范家興是長虹鄉五林村村書記,他自豪地說:“根據家譜記載,居住在這里的范姓居民都認為自己就是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后代。我當然也是范仲淹的后代,屬于范仲淹的第二個兒子范純仁這一支系?!?/p>
新聞報道里描述了這樣的場景。
在課堂上,介紹了長虹鄉的歷史之后我特別強調:“我們班的范明輝同學是長虹鄉五林村人,換句話說,范明輝同學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的后代!”
有了這個背景介紹,不要說范明輝本人對先祖的《岳陽樓記》產生了興趣,班里的同學也都對《岳陽樓記》產生了興趣。
四、引鄉景名篇,增加學習趣味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馬南的《不求甚解》很多老師都不愿意去教授,有的說課難上,有的說學生不感興趣。而我不僅要上,而且還把它當作重點課文來學習。
浙江省有許多聞名的山水,其中有一座爛柯山,位于衢縣以南。我曾見許多朋友到浙江就一定要去看看爛柯山。這是為什么呢……他們所以要看爛柯山,因為這座山是由于一個神話故事而得名的。
據南北朝時期任P的《述異記》一書記載:
“晉王質入山采樵,見二童子對弈。童子與質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饑。局終,童子指示曰:汝柯爛矣。質歸鄉里,已及百歲?!?/p>
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用現代科學的觀點來分析,這個故事倒很像是科學幻想,具有相當的科學價值。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王質,在山上只看完了一局棋,而砍柴用的斧頭上的那根木柄就已經腐爛了,回到家里已經100歲了。我們還可以舉出更多的神話故事,都是以所謂“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公式為指導來編寫的。不過那些神話故事都沒有爛柯山的故事這么著名罷了。
《不求甚解》的作者馬南提到了爛柯山的故事。這樣一位作家的文章,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衢州籍作家李森祥的《臺階》時,我又如法炮制,從學生感興趣的名人話題入手,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又空前高漲……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上課所用的課外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本來是我一手包辦的??僧斘覍⑧l土資料引入課堂后,學生對收集課外資料這類作業好像特別感興趣,不僅愿意做,而且樂于做,爭著搶著做。
我國大語文教育倡導者張孝純先生指出:“語文與生活同在,凡有人類生活的地方都有語文,都有語文實踐與語文學習。”語文教學引入鄉土文化,是“大語文觀”的實踐。這種“引進”既是對語文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增強了語文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受到了鄉土文化的熏陶,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參考資料:
1.紀春光《引入課外資料,促進閱讀教學》,《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3年第7期。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 ; 興趣 ;引導
在當前倡導人文教學的大潮下,中學古詩文教學是尤為重要的一環,“詩化”的教學是素質教育中獨特的方式,重視古詩文教學是倡導素質教育和人文教學非常典型的切入口。在古詩文教學中重視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將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步。
1 為什么要重視古詩文的教學引導
在當前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古詩文的學習是被重點強調的其中一點,古詩文歷來也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這就要求教學者從根本上重視古詩文的教學研究,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而中學語文中的古詩文教學,是學生接受系統性文言知識的開端,因此要尤為注意。鑒于這種特殊的情況,我們需要去深層探索和思考。
毋庸置疑,古詩文教學首要的是必須完成“教學任務”,然而“教學任務”這個詞未免太過枯燥。顯而易見的,隱藏在這枯燥的表意之下的深層意義,才是古詩文教學中最需要探索的一點。
所謂古詩文,顧名思義,是古人之詩詞言論文章學術,這其中又有幾點意義。
第一, 我國古代文人向來注重托物言志,敘事說理,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能讓后人學習到的知識道理不可勝數,初中語文課文中的古詩文,歷來會選取一些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瑯瑯上口的詩文,在學習中領悟古人總結的道理,這是學以致知,也是教學成功的第一步;第二,語文課本中所選詩文,很多都描述了歷史中我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具有各種生動活潑的場景,學習古詩文,了解古典時期的風土人情,也是學習和教學中的一大樂趣;第三,相比起其他國家,我們學習古典詩文具有太多的優越性,而其他國家只能是在博物館里作為展品的文字,學習我國的古詩文,可以深切地體會到中國文化獨特的延綿性和中國文字偉大的發展史,這是一個牽涉到民族自豪感的論題,也是需要在古詩文教學中潛移默化的。
2 如何使學生重視古詩文
古詩文對于學生而言,顯然是陌生化的,它們距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過遙遠,這就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距離感,使得很多學生認為學習古詩文沒用,由之而產生的微妙抗拒感其實是古詩文教學中一個最大的障礙。
這其實就是一個認識不足的問題了,如何使學生了解乃至重視古詩文的學習,就是教學者需要努力思考的問題了。
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致欠缺是教學過程中顯而易見的難點和障礙,由于古詩文在中學語文課文中的特殊地位,又使得不少學生都帶著厭惡的心理,迫于升學的壓力而強迫自己學習,這更是加重了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的難度。如何激發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是使學生重視古詩文學習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那么,如何使學生產生興趣呢?
使學生產生興趣的關鍵在于引導和激發,中學生正處于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最有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一個人生階段,更是一個容易產生叛逆心理的階段,因此,激發學生興趣,則不妨使自己的教學方法更多姿多彩一些。
2.1 從古詩文的背景入手。
古詩文的背景不外乎三種:時代背景、作者際遇、地域背景。時代背景可以給人以寬宏的認識,也奠定了詩文的基調;作者際遇則使學生能更容易走入作者的內心,從而產生共鳴;地域背景也可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在教授古詩文的時候,可以從這三種背景延伸開去,與學生討論研究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生平遭遇,以及地域特征,很容易挑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從而對要教授的詩文產生濃厚的興趣。當然,方式也可以很多樣化。例如,在上課之前將預習的任務交給學生,然后可抽出三五分鐘由某位學生來講解此詩文的背景特征。在教授詩文的同時,讓學生產生一種自我滿足感,也是一種很有效的辦法。
2.2 從古詩文本身入手。
古詩文在中學生的印象中,往往是短而難,精短卻難懂,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發掘古詩文作品的趣味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古詩文具有現代作品難以企及的音韻美,帶領學生誦讀作品時盡量感情飽滿,使他們感受到神奇的音律之美。課外也可抽出一些時間舉辦小型活動。例如對古詩文的自由發揮的衍生改編等活動,相信可以對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3 如何系統化地給學生教授古詩文
教學與學習是一個完整的互動過程,也是一個需要實際操作的過程。這里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為例,講講我在實際教學中的心得體會。
《岳陽樓記》是北宋大家范仲淹的名篇,以敘事起筆,以寫景抒情。這其中,有寫景佳句,亦有抒發心情的千古佳句,歷來為文人們所稱道。如何從宏觀和微觀上理解這篇文章,是在教學中需要努力探索的。在上這一課之前,我已經讓學生自主預習,并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背景,閱讀理解這篇短文。在上課的時候,就要尤為注意尊重學生的自主觀點,學生自身往往會對古詩文有一些奇特獨到的理解,因為文學作品本身的特殊性,也就是著名的“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理論,即使學生的觀點與大綱中有明顯偏移也要尊重,并且引導其自圓其說。當然,因為應試,還是要告訴學生,在學習中,我們可以有豐富的理解,但是在考試中,則需要記住最為公眾權威的觀點。這樣可以使課堂氣氛熱烈有趣,從而加大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在進行這樣小型的討論后,則是教學者自己做一個整理總結,其間可以夾雜一些對時代背景,作者經歷,地域特征等等的深層介紹,進一步勾起學生們的興趣。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可拓展的知識有很多:比如范仲淹的傳奇經歷、思想歷程等等。
當背景在互動中介紹完之后,則需要進入課文主題講解了,一字一句的講解并不是好辦法。在教學中,不防讓學生提出自己不能理解或者自己覺得模凌兩可的字句進行講解;最后再進行總結性的詳細講解,使得這篇文章中的“字、詞、句”都能得到比較透徹的了解。
然后可以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一些句子,說出自己的理解,是對上個步驟的總結,也為文章的深層釋義奠定基礎。
此時,字詞弄懂了,也不過是把文章給理順了一遍,也就是說把文言文翻譯成了白話文,然而古詩文教學肯定不會這么簡單,則就需要對這篇文章的意義深層挖掘。這又得回到我們之前做的功課,即作者范仲淹的時代背景和生平經歷,以及他寫此文章的目的和過程。一步步引導學生,使得他們發現,范仲淹此文名為祭樓,實則為抒發心中感慨。
此處還可做一次小型的課堂討論,例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這幾句,以浩大的寫景狀物開筆,有何深意?掩蓋在這浩大的場景之下,作者究竟想說的是什么?抓住重點句子,可以以討論的形式,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活躍課堂氣氛,努力使教學過程顯得生動有趣。
了解作者的字面意思,讀懂作者的深層內容,這是學習古詩文作品的前兩步。學習古詩文自然還有第三步,那就是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范仲淹此文,篇幅并不浩大,但是措辭婉約,層層遞進,言有盡而意無窮。相信在引導學生做了這么多的學習之后,學生們也都有了大概的了解。這時候,就需要教學者進行比較系統而嚴謹的總結概括,講出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的好處以及其它利益的深刻之處,若有時間,則可與學生繼續討論好在何處,若無時間,可布置為課后思考題,使得學生們進一步理解這篇短文。
古詩文教學確實是比較難開展的,需要教師們花大力氣去探索。我認為倡導素質教育和人文教學是古詩文教學的切入口;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理解是古詩文教學的落腳點。不斷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情,在互動中探索有效的學習方法,那么,古詩文教學中遇到的所有難題將會迎刃而解了。
一、將課堂作為滲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教師要花費力氣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及教學課型,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傳統文化在課堂上呈現。首先,應激發中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古文難懂,許多學生都害怕學習古文,對其敬而遠之。教師要想使學生接受古文,應該先激發他們學習古文的熱情。譬如講《紅樓夢》,讓學生直接閱讀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先把故事情節告訴學生,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再把周汝昌的《紅樓小講》,劉亮等人講解的紅樓詩詞介紹給學生,吸引他們去讀“紅樓”,這樣就更加容易了。古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凝聚著我們太多的民族情感和古人的思想精華。許多學生只知其名,不知其義,背誦起千古名句來,瑯瑯上口,但如若問其涵義卻不知道。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將詩句中優美的文字與詩的意境聯系起來,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其中“直”、“圓”兩字用得恰到好處,而如果將這兩個字改為“白”、“紅”或“立”、“懸”又會怎樣呢?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感受,從而增強對古詩文的好奇心,迸發學習的激情。利用分點分項法也能提高中學生對古代人物的理解。文學往往是多面性的,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讀。在對古代人物的理解中,一定要從多個角度,不同的側面進行分析和理解。如三國中的曹操,可以從“可愛的奸雄”的角度來分析,什么地方體現了他的“可愛”,什么地方體現了他的“奸詐”,又有什么地方體現了他的“英雄之舉”,逐項逐點分析,就能對曹操這個人有深刻的理解。再如《木蘭詩》中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可從“嬌美的女子”和“剛健的英雄”這兩點來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她。比較閱讀法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如閱讀《小石潭記》、《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對比柳宗元、范仲淹和歐陽修的人生觀。柳宗元“見水清魚樂而樂,感石潭寂寥凄寒而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志向高遠卻無法實現;歐陽修將憂愁寄寓于山水之間,為政一方造福一方百姓然后“與民同樂”。另外,還有儒與道之爭,唐詩宋詞中現實與浪漫、豪放與婉約之別,都是可以比較閱讀的,這樣必定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拓展課外,將多彩的文化生活呈現給學生
央視欄目“我們的節日”每逢佳節都會舉辦詩文朗誦會。在其帶領下,隨之而來的詩文朗誦潮日漸升溫。在這一浪潮的推動下,學校也可以開設詩文誦讀班,讓學生積極地誦讀古典文學,從而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不斷創新教學視點,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如果只局限于教材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通過課堂拓展和開設講座等形式,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梢韵纫缀箅y,先讓學生讀一些現代作家的品評,如于丹的《論語》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國》等,在閱讀后再向他們推薦《論語》、《三國演義》等古典書籍。如此種種,引領學生走進更廣闊的傳統文化精神家園。豐富學生傳統文化活動是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內容。在學校舉辦傳統文化活動主要有:結合教材舉辦綜合性的文化活動,如《話說千古風流人物》等;結合本土特色舉辦鄉土文化活動;開設“古詩文興趣班”,以愛好古詩文的學生帶動其他學生,掀起古詩文學習的熱潮。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讓傳統文化不再局限于課堂??傊?,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初中語文要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要積極擔負起傳承中華文化的光榮使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作者:陳許生單位:云浮市羅定市素龍第三中學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傳統串講模式;反復誦讀;對話
文言文是語文的淵源,是中國文學的瑰寶,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源泉。目前,文言文教學是個老大難領域,投入多收效微為教者所共識。這正如錢夢龍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所言:“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币虼?,如何改變這一尷尬局面,激活文言文教學呢?另外,文言文教學的低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傳統的“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串講模式,先讓學生讀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譯,分析主題和寫法,雖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單調重復,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壓抑,缺乏生機活力,久而久之,學生生厭,教師壓抑,以至于學生不喜歡文言文,讀不懂文言文。那么,如何讓文言文教學煥發新的活力呢?如何尋找滋潤文言文教學的那一夜春雨、一縷春風、一片春陽呢?
1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真正以生為本
傳統的串講模式,許多老師一講到底,滿堂灌,學生課上記翻譯,課后背筆記。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得不到張揚,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要知道他們喜歡學什么,不喜歡學什么;要知道他們喜歡怎樣學,不喜歡怎樣學。調查發現,有79%的學生喜歡老師講解和學生自學想結合,有11%的學生喜歡完全自學,這就說明,文言文教學應把時間和主動權讓給學生,一味地講,只能令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事實證明,許多簡易的文言文,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朗讀、理解、探究、討論、思考讀懂課文,學生在這種自學中不光學到了知識,而且還增強了自信心,培養了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在理解了大致文意后,學生結合寫作背景等相關資料,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解決一些舉綱張目的問題。教師可提出一些學生沒有注意但必須解決的問題,并由學生探究解決。在質疑與解疑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加強對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這樣的課堂就如一塘春水,會時時泛起閃光的水花,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從自己的動腦、動口、動手中學到了知識,明白了道理,增強了活力,養成了習慣。文言文教學也就因此而活起來了。當然,這里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非無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敖處熓菍W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沒有了教師精心的組織和精妙的點撥引導,文言文富有文化內涵的“沉香”就難以滲入學生的靈魂深處,學生精神素養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文言文教學必如一塘死水。
2 加強誦讀,培養語感
培養語文能力應當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朗讀的訓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須知,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特別是文言文的教學,更是離不開朗讀的訓練。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逼乱舱f:“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反復誦讀是中國古人學習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現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詞組合與現代漢語的差異,決定了反復誦讀是培養語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徑。從心理學角度講,誦讀是學生個體通過大腦感知、視覺傳入、聲帶發音、聽覺監聽、大腦辨別等不斷循回往返的過程。學生對文字材料誦讀越熟,體會就越深,意義就越明白。文章的語氣、節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過富有情感的誦讀表現出來的。經過反復誦讀、反復揣摩、思考、比較,從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領略語言之美,正是培養語感的過程。如《滿井游記》,“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通過朗讀,學生腦海會出現:滿井初春大地回春,空曠遼遠,一片生機的景象,柳條和麥苗也躍然心中?!叭?,壘而歌者,紅妝兒蹇者”,“凡瀑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這些語句誘發了學生去觀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師要用繪形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借景抒情”好篇章!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了美的共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激發了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3 注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不能“重言輕文”
傳統的串講模式偏重于對字詞句的講解,“重言輕文”。著名語文教育家錢夢龍說,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語的堆砌。教文言文,當然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但理解詞句的著眼點在于更準確、深入地把握文意;反過來說,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詞句。文言文的學習必然要經歷一個“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斷反復,逐步深入地理解過程。經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歷經歲月的洗禮,流傳至今,除了語言的凝練美和音韻美,還在于它傳承著一種崇高的思想情感,而這種思想情感又會反過來豐富語言內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句,美在對仗工整的語言,更美在蘊涵于字里行間的范仲淹的憂國憂民的情懷,使整句話讀起來慷慨激昂,朗朗上口。在教學《醉翁亭記》一文時,讓學生想象、體會醉翁亭的美景和作者山中設宴的快樂,再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對與民同樂的心情。在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的場景中,讓學生體味作者快樂后的崇高的愛民情懷。學生對作者崇高情懷的贊美,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不斷提高認識,同時也發展了思維。學生思考時,自然地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去判斷事物。此時,教師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體效益。
4 讓學生與作者對話、與古人交流
文言文中或是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個性鮮明、聞名于世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盡致地傳達了作者自身復雜細膩而又豐富的內心世界,總而言之,他們的作品中都有一個“人”,這個“人”今天我們看來是古人,可昨天他們是一個個眨巴著眼睛喘氣兒的、有喜有樂、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
可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卻感受不到這個“人”,或者對這些“人”的感覺總是平面的、干癟的、飄忽游移、捉摸不定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讓這個“人”的腳實實在在地踏在那個他的時代里。因為我們不理解他們生活的歷史,不理解他們生活的環境,所以我們不懂為什么會發生“捕蛇者”的悲劇,不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的生死觀,不能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就要讓這個“人”立起來,讓“他”鮮活地站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心跳,感受到他的氣息,感受他的喜怒哀樂。方法便是通過對作品背景、相關歷史知識和作家經歷的介紹,把這個人物還原到他本來的生活中去,讓他在他原本的生活中鮮活起來,讓他充滿自己的個性。這樣我們才能準確地深刻地理解這個“人”。
課堂上,學生不僅感受到這些具有獨特個性、具有不同風格的“人”的風采,而且還可以與這些偉大的靈魂對話,與這些文化巨人的心靈交流。學習《岳陽樓記》時,學生將本文與范仲淹的詞“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聯系起來,暢談自己對范仲淹的理解和認識。學習《捕蛇者說》時,假設自己就是柳宗元,聽到蔣氏的悲慘遭遇,你會產生哪些心理活動?讓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課堂應該是智慧與智慧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而我們卻往往在支離破碎的字詞與段落間虛耗著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
5 汲取古老智慧,更要推陳出新
文言文教學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責,我們除了繼承傳統文化精髓之外,更要學習用現代眼光審視文言文,體會其中的民族精神,學習辯證地看待問題、看待歷史、看待古人,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比較容易關注與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事情,也容易對與自己的生活有關聯的事情感興趣甚至產生共鳴。如果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能達到“用古人的話訴說學生自己”的這種共鳴效果,讓古人和今人的心相通,歷史與現實相通,化他人為自己,進行角色轉換,文言文便不再與我們隔膜。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不妨采用“以今度古”和“古為今用”的方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這樣,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起來了,文言文教學也就活起來了。
當我教學《岳陽樓記》時,抓住范仲淹的境遇與我們的失意相通這一點,我采用了“以今度古”的方法,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生活中失意時的心情和想法,調動其情緒,再讓學生通過閱讀去領悟古人的生活哲學,而后讓他們用古人的話來闡明自己該如何對待生活中的種種失意。一下子就把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拉近了,教學就自然活起來了。
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經典的名句和成語:名句如《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成語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等。我們都可以聯系現實生活創設語境,讓學生“用古人的話訴說自己”,“古為今用”。古詩文凝練、典雅的風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語言,語言風格就會產生引人入勝的魅力。這樣,這些經典的語言活起來了,文言文教學也活起來了。
文言文——古老的文字、古老的文化,可古老并不是意味著衰朽。文言文教學的策略有很多,只要我們以各種學生喜歡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文言文教學的沉悶局面,一定會被打破!所以,讓我們灑下春雨、吹起春風、撒下春陽,讓文言文教學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吧!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
2 初中生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