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表達思念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佚名《詩經(jīng)·邶風·擊鼓》
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
4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佚名《鳳求凰·琴歌》
6、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鄭愁予《賦別》
7、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李白《三五七言》
8、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9、君若揚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曹植《明月上高樓》
10、凄涼別后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納蘭性德《虞美人》
11、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節(jié)婦吟》
12、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jié)一段塵緣。-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
13、嗟余只影系人間,如何同生不同死?-陳衡恪《題春綺遺像》
14、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啟超《臺灣竹枝詞》
15、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徐干《室思》
16、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司馬光《西江月》
17、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18、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張先《千秋歲》
19、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黃景仁《綺懷詩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李商隱《無題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轉(zhuǎn)薄,而今真?zhèn)€不多情。-納蘭性德《攤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24、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張仲素《燕子樓》
25、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元好問《摸魚兒二首其一》
26、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
27、獸爐沈水煙,翠沼殘花片,一行行寫入相思傳。-張可久《塞鴻秋》
28、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9、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李冠《蝶戀花》
1.復習有關(guān)“送別”“思鄉(xiāng)”的古詩詞,積累詩句,提高理解運用古詩的能力。
2.通過“送別”“思鄉(xiāng)”的古詩詞歸類,學習整合歸類古詩的方法。
3.通過誦讀“送別”“思鄉(xiāng)”的古詩詞,進一步培養(yǎng)珍惜友情、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賀卡
【教學預設】
一、導入
知道剛才聽到的這首歌叫什么嗎?(送別)再過一個多月,大家就要離別母校,離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了。一說到要離別,總讓人感到難舍難分。你們知道詩人離別時往往會干什么嗎?(寫詩)
二、復習回顧
1.送別意
師:是呀,“離別”是詩人們歌詠的永恒主題,詩人們書寫了大量的送別詩,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板書:送別)
大家還記得哪些關(guān)于送別的古詩詞呢?能背一背嗎?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贈汪倫》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宋·王觀、《別董大》唐·高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這些詩有課堂內(nèi)學過的,也有課外積累的。從哪里可看出這些是送別詩呢?
①詩題:你真善于發(fā)現(xiàn)。一般情況,送別詩的詩題中往往含有送、別、贈字眼,以及送別的人。
②詩句:詩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辭、平明送客、又送君歸去等)
③詩意:那你知道詩人寫這些詩要表達的是什么嗎?比如說這兩首: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
看看這兩首詩,李白想表達什么?從哪里可以看出?
小結(jié):是啊,送別詩的內(nèi)容表達的是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把它們歸為一類。
2.思鄉(xiāng)情
過渡:同學們,“送別”是詩人們歌詠的主題,思鄉(xiāng)是詩人們歌詠的另一個永恒的主題。(板書:思鄉(xiāng))那么你又積累了哪些表達思鄉(xiāng)的詩呢?
出示思鄉(xiāng)詩題:《靜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夜書所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長相思》《憶江南》。
為什么這些是思鄉(xiāng)詩呢?
小結(jié):這些詩都表達了遠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游子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們把它們歸為思鄉(xiāng)詩。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積累運用
第一關(guān):詩句對對碰:
1.勸君更盡一杯酒,___________。(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2.風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誰人不識君?(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憶江南?(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第二關(guān):是非辨辨清
1.“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詩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詩突出了一個喜字。( )
2.“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詩人沒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nèi)容,只擷取家書就要發(fā)出時的這個細節(jié),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唯恐遺漏了一句。( )
3.《贈劉景文》是一首送別詩,是詩人蘇軾送別劉景文的古詩。
( )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句中沒有錯別字。( )
第三關(guān):快樂填填看
出示練習紙,學生自行填空后校對。
課件一:教師結(jié)合視頻敘述:在寧靜的夜晚,一位久別家鄉(xiāng)的詩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課件二:“鐘靈毓秀、山搖地動、只爭朝夕、隔墻有耳、數(shù)不勝數(shù)、重見天日、山清水秀”,這七個成語中藏著王安石的一句詩,是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它的題目是《泊船瓜洲》。詩的最后兩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你知道這首詩中哪一個字用得最傳神?為什么?
課件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詩圣”杜甫的作品,詩中描繪了詩人聽到河南河北被官軍收復,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鄉(xiāng)的遐想。于是詩篇就有了第三聯(lián):“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xiāng)。”詩人把內(nèi)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從而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課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鄉(xiāng)愁是融于滿目的春色之中,(春風又綠江南岸);《靜夜思》李白的鄉(xiāng)愁是由皎潔的明月喚起的;《秋思》張籍的鄉(xiāng)愁是由蕭瑟的秋風引起;《長相思》中,詩人納蘭性德所描寫的關(guān)外將士的鄉(xiāng)愁卻是由北方的風雪勾起的。
師:可見,同是表現(xiàn)詩人的思鄉(xiāng)懷親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寫話
過渡語:同學們,再過一個多月,我們也將離開我們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別朝夕相伴的同學,走向初中生活,讓我們也來寫幾句。
出示:1.在這依依惜別之際,給哺育我們的母校、親愛的老師或朝夕相處的同學寫上幾句臨別贈言。你可以適當引用一些詩句加以表達。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詩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2.再過二十年,也許我們同學天各一方,每個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許你的家在繁華的大都市,也許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許你會想起家鄉(xiāng),想起兒時的同學、老師和母校。請你選擇恰當?shù)脑娋浒涯愕乃寄顚懴聛怼?/p>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寫后交流,相互讀讀修改。同學們可以保存作紀念,也可以送給老師或同學。
五、欣賞歌曲
同學們,古詩詞語言簡潔,意義深厚,不僅可以吟誦,還可以歌唱。
(欣賞古詩視頻歌曲:明月幾時有)齊唱古詩。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復習了送別詩、思鄉(xiāng)詩。根據(jù)內(nèi)容分,還有山水田園詩、愛國詩、哲理詩等,如果你能把小學生必背的80首和書本上學過的古詩詞進行分類,再背下來,肯定會終身受用的。
板書:
古詩以意境清新,含義深刻,語言生動,韻律優(yōu)美而著稱。在古詩教學中,應遵循詩意,用詩的情懷去感召孩子的心靈,讓他們的情感得到更好地洗禮。在小學語文的詩文教學中,我喜歡陪著學生一起去漫步詩意的世界,體會詩意語文的動情和優(yōu)美。
一、位卑不敢忘憂國
愛國主義情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jié)和經(jīng)久不衰,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chǔ)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除了對于國家的愛,許多詩文還對于家鄉(xiāng)有著濃烈的愛和思念。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xiāng)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風又吹綠了江南,我該何時才能回自己的家鄉(xiāng)呢。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也許是第一次把尚未離家的孩子帶入了思念的世界。盡管不能切身體會,但是相信他們幼小的心靈一定會有所觸動。
二、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親情是人生情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只要活著,便會享受著親情的溫暖。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在教學這一課時,我聯(lián)系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他們理解了詩人身在他鄉(xiāng)的孤獨和寂寞,以及那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為什么會思念親人,因為離別,因為相隔萬里。同樣,孟郊的《游子吟》則歌頌了偉大的母愛,“誰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暉”,正是母親對孩子那殷殷的叮嚀和滿腹的關(guān)懷。通過這些詩句,激發(fā)學生去感受親情的珍貴。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學生來說,與朋友的交往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一向重視朋友間的交情,如李白的《贈汪倫》,表現(xiàn)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每一個孩子在讀了這樣的詩句后,一定會在身邊給自己找?guī)讉€好朋友,然后驕傲地告訴老師:老師,我也有一個好朋友。
三、處處聞啼鳥
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處處鳥語,陣陣花香,春天的一切都變得生意盎然。這是美麗的大自然送給人類的禮物。在古詩文教學中,也充滿了鳥語花香。杜甫在《絕句》中也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cè)面反映出自然環(huán)境的美好。如果生活中“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的動人美景能時時出現(xiàn),每一個學生一定都會是個出色的小詩人。除了鳥語花香,還有無數(shù)花草樹木也透著詩意。楊萬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寫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以荷花的美來襯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僅描寫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表達了自己對小草的深切贊美。杜牧的《山行》、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詩均是把身邊的美景凝聚于筆端。讓后人慢慢地觀賞,品嘗余韻。古時的詩人們不但喜歡留心身邊的景物,更是游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贊美了西湖美麗宜人的風景;劉禹錫的《望洞庭》寫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千年前,詩人們在山間漫步,在瀑布前駐足,以自然為友,與山水為師。千年后,我們通過文字去漫步山水,在每一句動人心靈的詩句中斟酌詩人的情懷。
四、只流清氣滿乾坤
在古詩教學中,我們常常能發(fā)現(xiàn),杰出詩人多磨難。膾炙人口的詩句,往往都是詩人于患難之中而自然流于紙上。盡管際遇不佳,但這些偉大的詩人們,留給后人的確是這樣一種精神: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即使有眾多的不如意,詩人們也會高誦“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寫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體現(xiàn)了詩人積極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石灰吟》則表現(xiàn)了作者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詩中的“凌寒獨自開”歌頌了梅花不屈不撓的精神。詩中的梅花,其實是詩人的自我寫照。我和學生一起讀這些詩句,直覺朗朗乾坤,心中只有熊熊火焰,任千磨萬擊,志氣依舊。
什么是詩眼呢?吳大受《詩筏》云:“詩有眼,猶弈有眼也。”“煉字如壁龍點睛,鱗甲飛動,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劉坡公《學詩百法》:“作詩點眼,猶之畫龍點睛。詩無眼則佳處不見,龍無睛則神采皆失。”這里的詩眼,就是煉字,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或詞。
就詩歌而言,詩眼可能有下面三種情況:(一)全首詩的詩眼,即體現(xiàn)全詩主旨或情感的最精采的詞;(二)一句詩的詩眼,即一句詩中最精采、最能表現(xiàn)詩的境界或情感的詞;(三)不是所有的詩都有詩眼,有的詩有詩眼,而有的詩沒有詩眼,詩的情感體現(xiàn)在全詩詞的組合上。
如何鑒賞詩句的詩眼呢?鑒賞詩句詩眼的方法大致有四。
(一)最能突出詩句的境界的詞就是詩眼。
所謂境界,如王國維所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人間詞話》)王國維對宋祁《木蘭花》詞中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句評點:“著一‘鬧’字,境界全出。”從境界來看,這個“鬧”字應是這句的詩眼。一個“鬧”字,寫出春意盎然、生氣蓬勃的境界:那高高低低、遠遠近近的杏花,爭相綻放,火紅而熱烈;花叢中蜂蝶飛舞、春鳥和鳴,爭相逗趣,仿佛那嗡嗡之聲、和鳴之音能聽到似的。
又如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的詩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蒸”和“撼”,就是這兩句的詩眼,一是描寫出煙波浩渺、氣象萬千、湖浪壯闊的洞庭湖之境界,二是寫出詩人鑒賞大湖時開闊豁達、奔放震撼的胸襟之境界。
《過香積寺》第三聯(lián)“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香松”兩句中的詩眼,從境界看,分別是“咽”和“冷”。“咽”、“冷”形象地顯示出山中幽靜、清冷的境界: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fā)出低吟而幽咽之聲,顯示山林的清幽;日色照在青松上,顯現(xiàn)青蒼而疏淡之色,襯托樹林的恬雅。
(二)能突出詩題目的詞就是詩眼。如:
早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fā)望春臺。
題目是“早梅”,詩中的“一”能體現(xiàn)“早”。從題目考慮,作者用“萬木凍欲折”“前村深雪里”來反襯梅花“一枝開”:皚皚白雪厚厚地蓋著大地,許多樹木凍斷了,只有那孤獨的梅根暖氣獨自升騰,一枝梅花迎雪開放,隨風送了縷縷幽香;接著采用正襯:遠處飛禽也悄悄來窺視這朵白梅。所以,“一”字突出了梅花開得早,就是詩眼。
(三)能集中體現(xiàn)了全詩的情感的詞就是詩眼。如: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詩句用了擬人手法,“怨”字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是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一個關(guān)鍵詞,故“怨”字是這首詩的詩眼。
為什么會“怨”呢?一是環(huán)境的孤苦。這座孤城遠在黃河之上,高高的似乎與白云相連,四周都是很高很高的山,見不到青青的楊柳,看不到勃勃的生機,送別故人也沒有楊柳折枝。二是士兵孤苦。有家難回,音訊難通,只能與白云、孤城、山嵐相伴,只能吹吹羌笛,發(fā)出嗚嗚怨恨之音。三是感受不到朝廷的關(guān)愛。守在邊遠之地,見不到朝廷對這里關(guān)懷撫慰之意,此為“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另一深層含義。可見“怨”字是全詩情感最集中的詞,也就是詩眼。
(四)能體現(xiàn)全詩主旨的詞就是詩眼。例如: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一個詞呢?應該是“漲”字。從題目看,夜雨寄北,“漲”字最能體現(xiàn)“夜雨”。
從全詩主旨看,這首詩是對親人思念自己的回答,更是自己對親人的深切思念。而這個“漲”字,正能表達這一主旨:巴山這一帶下了夜雨,雨下得很大,秋池也漲滿了,難以回去,什么時候雨停,不得而知,你問的歸期,只能說“未有期”;再說,巴山夜雨大,家鄉(xiāng)是否也夜雨大呢?如果也像這樣下著大雨,這實在令人擔憂,這更增加對親人的思念。詩人期盼著見面“共剪西窗燭”,更期盼在見面之時話一話“巴山夜雨時”,因為那是一個不平靜的雨夜啊!這個“漲”字包含豐富的內(nèi)涵,體現(xiàn)了主旨,豈不是詩眼?
當然,上述四種方法,可以綜合使用。
有的詩既有全詩的詩眼,也有每句詩的詩眼,全詩的詩眼統(tǒng)領(lǐng)全詩,統(tǒng)領(lǐng)每句詩的詩眼。例如:
宮詞 薛 逢
十二樓中盡曉妝,
望仙樓上望君王。
鎖銜金獸連環(huán)冷,
水滴銅龍晝漏長。
云髻罷梳還對鏡,
羅衣欲換更添香。
遙窺正殿簾開處,
袍袴宮人掃御床。
這首詩全詩的詩眼是“望”字。用“望”字統(tǒng)領(lǐng)全詩,下面幾聯(lián)寫的是望而不來的感受。
首聯(lián)寫宮女在樓中很早就妝扮好,像盼望仙人那樣盼望君王的到來,望眼欲穿。頷聯(lián)兩句各有其詩眼,分別為“冷”、“長”二字。宮門上的金獸形的門環(huán)被緊鎖著,“連環(huán)冷”,寂靜而冷清,足見其凄冷;銅龍滴水以計時,“晝漏長”,孤獨而漫長,足見其難耐。“冷”“長”二字,寫出了宮女的凄冷、孤獨、難耐的心境,那是因為君王不來。因君王不來,才“望”君王。
頸聯(lián)兩句的詩眼分別是“還”、“更”。“還”“更”字寫出了這樣境界:宮女“云髻罷梳”,但依舊對照鏡子看哪一處還不令人滿意,怕自己的妝扮、容貌不如別的宮女;為了君王的到來,羅衣大概換了幾次,都不滿意,這次沒換前,就在其上增加香氣,希望能引起君王的寵幸。這一切動作都是為了“望君王”到來。
尾聯(lián)兩句的詩眼分別是“窺”、“掃”。“遙窺”,遠遠的偷偷地看,想看又怕的心理。為什么?因為望君王寵幸,故想看;因為是“正殿”,不許看,故窺看。看到了什么?“袍袴宮人”在“掃”御床。看來,君王又不來了,望眼欲穿,卻大失所望,心又一次冷了。
整首詩由”望”字起筆,寫環(huán)境的凄冷、時間的漫長,這是“望”的起因,也是望而不來的結(jié)果;接著寫“還對鏡”“更添香”的精心妝扮,是為了“望”到君王時所作的精心準備;最后寫窺看后發(fā)現(xiàn)君王不會來了,大失所望,與頸聯(lián)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全詩由盼望到失望,寫盡了宮中諸多女子在渺茫的盼望中,孤寂、凄冷地消磨了自己的一生時光。她們是君王的犧牲品。可見,“望”字統(tǒng)領(lǐng)“冷”“長”“還”、“更”“窺”、“掃”等字。
五言律詩也有一字統(tǒng)領(lǐng)全詩。例如: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詩詩眼是“好”字。一是暗扣詩的題目“喜雨”的“喜”,二是統(tǒng)領(lǐng)全詩。全詩圍繞“好”字展開:一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發(fā)生,春天正需要雨水,恰好春雨來了;二好它悄悄而來,滋潤萬物細細無聲;三好夜里下不停,下得充足、透徹;四好天曉時花朵帶濕而怒放,錦官城花朵重重,花且如此,禾苗生長就可想而知了。好字又統(tǒng)領(lǐng)各句的詩眼:知、生、潛、潤、俱、獨、濕、重。
詩眼在詩中的位置,古人認為七言詩句在第五字,五言詩在第三字。這一判斷反映了一般的規(guī)律,如“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漲”字,“羌笛何須怨楊柳”的“怨”字,“望仙樓上望君王”的“望”字,都是七言詩的第五字;“昨夜一枝開”的“一”字,王維的《過香積寺》第三聯(lián)的“咽”、“冷”二字,都是五言詩句的第三字。但是古人這種說法也不盡然,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鎖銜金獸連環(huán)冷”,“水滴銅龍晝漏長”三句詩的詩眼都是最后一字。又如黃庭堅的“高蟬正用一枝鳴”詩眼是“用”字,詩中的第四字。杜甫的《春夜喜雨》的“好”字是第一個字。
詩眼,從詞性來說,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也可以是副詞或數(shù)詞。不再列舉。
推敲詩眼,也可采用戴帽法,就是用一些近義詞更換來比較優(yōu)劣。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譬人急買帽子入市,出其若干,一一試之,必有個恰好者。能用戴帽之法,則詩眼靡不工矣。”煉詞之法,的確可以采用戴帽之法,這樣可以比較優(yōu)劣。如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就采用戴帽法,初用“到”,繼而用“過”、“入”、“滿”,凡如是十許字,最后定“綠”字。
閱讀下面這首律詩,按要求作答。
野 菊 【 宋 】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糗糧①,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②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簇,猶向陶公覓寵光。
【注】①糗糧:干糧。首句典出《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問題:1.頷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2分)2.請自選兩個角度賞析頸聯(lián)。(3分)3.尾聯(lián)化用了陶淵明的哪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3分)
【解析】第1題考查對詩歌中形象的把握情況。賞析詩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詩歌內(nèi)容,然后再結(jié)合詩中的文字。第2題考查詩句的賞析。其實對詩句的賞析,也要體現(xiàn)在對詩句中具體字詞的賞析。第3題是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內(nèi)容。
【答案參考】(1)野菊生長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氣清馨。不因無人欣賞而減其香,不為外部環(huán)境而改變內(nèi)心的高潔。(2)修辭:對偶、借代 煉字:“逢”、“忙”。 色彩:“碧”、“黃”。 情感:喜愛之情。(3)采菊東籬下。率性自然,超凡脫俗。
通過閱卷,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以下問題。
一、審題不清,所選角度不準確
比如第2題 “請自選兩個角度賞析頸聯(lián) ”,即賞析“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這一聯(lián)。生甲:“寫出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寫出了傍晚相見山坡的景色。”生乙:“從內(nèi)容上看,寫出了菊傲然于世、高潔傲岸的精神;從結(jié)構(gòu)上看為全詩點明了主旨。”顯然這兩個學生審題不清,強加因果,答非所問。生甲在沒有認真審題的情況下,上來就給出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屬于答非所問。生乙的“點明主旨”也屬于強拉因果。他們所給答案,賞析角度不夠準確,導致該題不得分。那么這類賞析型的題目該如何作答呢?
首先應選準角度,其實對詩句的賞析,首先要體現(xiàn)在對詩句中具體的字詞的賞析。比如煉字角度、修辭角度、色彩角度和考慮情感角度。
其次看清是“兩個角度”,而有的學生只選了一個角度,比如生丙:“已晚”表現(xiàn)出作者對的喜愛,突出了詩的主題,令人深思。可見該生只是從情感角度進行了回答,是很難得滿分的。而有些學生就回答的很好。請看生丁:(1)對偶用得好,“半山碧”與“一枝黃”對仗,堪稱完美,讀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美和音樂美;(2)色彩對比鮮明,“碧”與“黃”勾勒出一幅深秋傍晚圖景,凸顯了的鮮艷美麗,從而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這一解答就非常棒。該生先按題干要求,從修辭和色彩兩個角度切入進行賞析,并且有分析性的語言,感情也答出來了。角度準確、全面,又有分析,這樣的答案就得滿分3分。
二、答案表述不夠準確全面
比如第1題頷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一生:“描繪了野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高潔傲岸的形象”。只能給1分,為什么?因為答案包含兩個方面(1)生存狀態(tài):政緣在野有幽色,即在自然界中的客觀形象,野菊生長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氣清馨。(1分)(2)內(nèi)在品質(zhì):肯為無人減妙香?不因無人欣賞而減其香,不為外部環(huán)境而改變內(nèi)心的高潔。總之,賞析詩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詩歌內(nèi)容,然后再結(jié)合詩中的文字分兩個方面作答,即客觀形象描述加內(nèi)在品質(zhì)挖掘,然后進行語言的整合即可。
三、語言表述過于籠統(tǒng)、寬泛,導致表達不恰當、不準確
比如第3題尾聯(lián)化用了陶淵明的哪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3分) 一生:“采菊東籬下,表達了作者與陶淵明志趣相投,喜愛野菊且要做一個野菊一樣的人”。大家可以看出該答案的表述過于籠統(tǒng)寬泛:與陶淵明哪些志趣相投?“喜愛野菊且要做一個野菊一樣的人”,野菊又有哪些品質(zhì)?點出來了嗎?沒有。因此,這樣的答案很難得分,至多得1分填詩句的分數(shù)。而下面這個學生的答案:“該句化用了‘采菊東籬下’這一詩句,表達了詩人率性自然、潔身自好、不慕名利、超凡脫俗的高潔志趣”,就非常規(guī)范地回答了題干中提出的兩個問題。因此同學們在做詩歌鑒賞題時,要牢牢記住:怎么問就怎么答,問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就給什么。不要籠統(tǒng)寬泛,不要含糊不清!
四、詩句回答不對,對于課內(nèi)詩句,缺少理解性記憶、缺少靈活應用
比如第3題回答陶淵明的詩。生一: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詩句混淆);生二: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混淆);生三:悠然采菊東籬下(自編)生四: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混淆)生五: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混淆)。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準確理解課內(nèi)古詩名句,并能靈活應用到課外,還是詩歌教學中要著重加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