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廬山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明代文學家袁宏道曾經指出:“世上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敘陳同 會心集》)確實,我們誦讀古詩,感到趣味盎然,覺得靈感頓生。然而,怎樣品位詩趣,緣趣而美呢?
一 感受形象,體味情趣美
相傳宋代名相寇準,少年時代有一首佳作《詠華山》:“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這首詩描寫了寇準小時候攀登華山,到達山巔之后的感受,形象生動,情意真切。華山巍巍,聳入云天,登上山頂之后,其他山峰沒有一座可以與它比肩的,可見華山卓然特立,平時看起來也很高峻的千山萬峰,在華山面前只有臣服腳下了!這是一個孩子親身獲得的感受,寫得樸實無華,卻有逸趣橫生。為了進一步顯示華山的高出云端,無與倫比,少年詩人又在三四句中作了充分描寫:“舉頭紅日近”,本來太陽遠離大地,可站在華山之巔,一抬頭猛然覺得靠得很近很近了;“回首白云低”,本來白云飄浮天際,高高在上,可是在華山之巔回頭一看,白云居然在腳底下徘徊,真是山高人更高啊!這是一個孩子眼中所見,心中所感,多么富有氣勢,又多么趣味倍添,更是對華山的激情贊美啊!趣美,情更美。
二 把握構思,體會激趣美
優秀詩篇,大多構思新穎。詩人們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特定現象,經過藝術處理,化入詩行之中,我們讀來頓覺機趣滿紙,也許要會心一笑。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就是這類作品。“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此句描繪了徐公店旁的優美環境,展現了一派農村田園風光;對句接著點明時令,不用“三月”、“四月”這類抽象的概念化的詞語,而讓時令含藏在“花落”、“未成陰”的形象語言中。“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三四句描寫兒童捕蝶嬉戲的情景尤具匠心——蝶黃花黃,黃色的蝴蝶飛入這金黃色的菜花叢里,融成一片,哪里分辨得清,又哪里去尋找呢?詩人抓住蝴蝶和菜花顏色相同的特征巧妙構思,使讀者可想象出兒童天真的懊惱情態,又可想象菜花金黃的爛漫景色,你不覺得機趣天成,閃爍著詩人智慧的火花,造成了一種令人心馳神往的機趣美。
三 透過表象,體會理趣美
關鍵詞:唐詩;大學生;人文精神
一、歌詠祖國山河,可以讓大學生熱愛自然、感悟人生
唐朝的很多古詩中,都對祖國的自然景觀進行了描述與贊美。很多著名的詩人云游四方,寫下了歌頌祖國大好山河的著名詩篇。像李白身處廬山時寫下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其中一句“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將我們帶到那山川中,身臨其境那絕美的景色,而一句“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更讓我們看到了這山的壯闊,在此等美景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描寫山川的詩句中,廣為流傳的莫過于杜甫的《望岳》了,全詩可謂是帶領我們完整、全面地欣賞了泰山的壯麗、神奇美景,使我們在泰山的巍峨與秀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同的詩篇中對同一自然景觀的描寫也會有所不同,在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我們看到的是洞庭湖湖水澎湃肆意的一面――“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而在劉禹錫的《望洞庭湖》中,我們卻感受到了洞庭湖寧靜、飄渺、朦朧的另一面――“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同樣的,李白與杜甫在面對江河時,也發出了不同的感概:《將進酒》中的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黃河奔流而來的壯闊之景,更讓我們感受到李白灑脫的氣質與情操;而在《登高》中,杜甫看到的卻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樣壯闊的江河之景,卻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詩中所流露出的淡淡悲涼。在唐詩中,學生可以進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的幽靜世界,也可以到達“隱隱飛橋隔野煙,桃花盡日隨流水”(張旭《桃花溪》)的世外桃源。唐詩中展現的自然美景數不勝數,大學生在這些作品中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自然景色的豐富多彩,從熱愛自然上升到熱愛生活、熱愛生命,豐富與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二、建功立業的堅定信念,可以激發大學生追求理想
唐朝的很多詩人都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感,他們遠大的理想與抱負都可以在很多詩句中找到。像孟浩然在《臨洞庭湖贈張丞相》中,一句“端居恥圣明”就表達出了自己想要干出一番豐功偉業、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迫切愿望。而李白的一句“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月兆樓餞別校書叔云》)、杜牧的一句“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君齋獨酌》)、杜甫所表達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都無不體現出他們期待在祖國建設中有所作為的澎湃心情。唐代很多詩篇中都有濃厚的英雄主義情懷,這些詩人不僅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更有保家衛國、振國興邦的高度責任感。即使面對挫折,他們也有著足夠的信心繼續披荊斬棘,像李白的《行路難》中那句“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傳遞出的是強大的信念與力量。而正是諸如此類的詩句,能讓大學生得到無盡的啟示,懂得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永遠積極、樂觀地去面對生活、戰勝困難,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愛國精神,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感。
三、精湛的藝術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意識
任何一種文學作品的學習,都能讓學生掌握相關的藝術技巧,提高審美情趣。而唐詩中蘊含的美學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其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更能調動起學生的感官,豐富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懂得運用思維、聯想、記憶、情感等,去領悟詩中的意境,鑒賞其獨特的美。例如:在《鹿柴》中,王維給我們展現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的幽靜深山之美;在《春曉》中,孟浩然用“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道出了對春的感概。唐詩所體現出的藝術效果是豐富多彩的,每一首唐詩,都代表著詩人獨特的心境,都蘊含著文學作品獨有的魅力。大學生在唐詩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中,更能感悟到藝術的精美絕倫,凈化自己的心靈。可以說,通過學習唐詩,學生的個人修養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唐詩不僅能調動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創新力;另一方面,在唐詩哲學韻味的感染與熏陶下,學生的審美觀、人生觀等都能得到完善。
總之,大學生學好唐詩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因此,教師在唐詩教學過程中應該審時度勢,加大創新力度,積極運用科學、高效、獨特的教學模式。唐詩教學要關注文本作者的情懷,要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對文本進行充分鑒賞,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鄭寶江.淺吟輕唱古詩詞[J].生命世界,2008,(09).
語言結構的不同是一個作家獨特語言風格的重要表現,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也有他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孟浩然的詩句中經常使用多個動詞構成句子,有時在一句五言詩中會同時使用三個動詞。如在他的《早發漁浦潭》中,“飲水畏驚猿”就使用了“飲”“畏”“驚”三個動詞,還將“飲水”前置,使用了倒裝句的方式。動詞在詩句中高密度地使用,充分而又準確地表現出了吟誦對象的靈動和幻化,可以更加細膩而生動地塑造事物形象。使用倒裝句也是孟浩然詩歌的一個特點。他的倒裝句豐富多樣、變化多端。他常常把句中的某些名詞前置,而改變成別的假性句式。例如,他在《姚開府山池》的“館是招賢辟”中將“館”和“樓因教舞開”中的“樓”字前置,形成了假性句式,讓詩句變得更有力量,更具變化性。而將賓語前置,用定語作為賓語的句式更是孟浩然詩句的一大特點。他在《自洛之越》中將“山水尋吳越”中的“山水”提到句首,而將原來的定語“吳越”用作賓語,形成了一個主謂賓完整的假性句式。他有時候會將一句話的某一部分前置,單獨成句,然后與剩下的部分形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如《送吳宣從事》中將用作賓語的“平生一匕首”前置,然后與剩下的部分“感激贈夫君”形成一個完整的詩句。而《醉后贈馬四》中的“四海重然諾”本來是定語,現在被放在句首,而將主語留下,又省略了系動詞和標語,形成了一個主謂賓完整的假性句式:“四海重然諾,吾嘗聞白眉”(意思是我聽說白眉也就是馬良是天下最講信用的人),這種句式在詩中也很少見到。當然,這是我們按照現代語言的語法方式來進行分析的,孟浩然在當初作詩之時未必是如此構思,我們只是為了把問題分析得更簡潔明了。然而,把要強調的部分前置,將其放在突出位置,用倒裝句的方式來加強語氣,也使詩句更有力量,變化更多。這種句式在孟浩然的詩作中運用得非常廣泛、精妙絕倫。
二、孟浩然詩詞的創作藝術
語言是思想的傳遞者,是用來表現內心世界的,孟浩然的詩句中運用到很多的語言技巧,充分地表達了他的思想和內心,也體現了語言的魅力。運用比興手法增強語言氣勢、增加語言的感染力,也是孟浩然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在《秋登蘭山寄張五》中開頭就以“北山白云”起興,進而引發對隱者的描繪。暗用陶弘景“嶺上有白云”的意境,又寫到隱者的“只可自怡悅”,格調新穎,意境優美,是首難得的佳作。在《贈蕭少府》中這樣寫少府的清明廉潔:“欲知清與潔”,然后用明月比興:“明月在澄灣”,貼切新穎,歌頌之情流露其中。運用暗用比興的敘述方式,將正義與比興巧妙融合,堪稱絕妙。他的《臨洞庭上張丞相》中,前四句描繪了洞庭湖的美麗景色,用洞庭湖的浩瀚與洶涌表達了詩人的廣闊胸襟和博大情懷,比興之妙不言而喻。后面則使用兩個比喻句:“欲濟無舟楫”和“徒有羨魚情”,用無船渡河和無鉤釣魚表達了仕途坎坷,為官無門,空懷一身抱負卻不能施展,無法報效國家的惆悵與苦悶,也含有希望得到張說的舉薦,能入仕為官的意思。比興,讓詩句顯得婉約含蓄而寓意深遠,是一種巧妙的詩歌語言藝術。孟浩然在詩歌創作中還經常用夸張和想象,寓實于虛,使詩句更加真實,具有感染力。夸張和想象是詩歌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表達方式。夸張和想象一般都是言過其實、虛幻縹緲的,但是孟浩然卻將它們化虛為實。“云夢掌中小”是孟浩然在《登望楚山最高頂》中的名句,意思是站在望楚山的頂上,看到云夢澤只有手掌般大小,是為了襯托出望楚山之高。其實唐代時期云夢澤早已經不復存在,那孟浩然又是怎么看到它像手掌般大小的呢?這就是一種化虛為實的手法,用以襯托所描寫的對象,加強語氣。“鯤飛今始見”是他《曉入南山》中的句子,意思是在南山上終于看到了傳說中的鯤飛。而實際上,鯤只是傳說中的一種動物,現實中根本沒有,這其實是孟浩然運用化虛為實的方法把它描繪成親眼所見,來加強詩句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三、孟浩然詩詞的思想藝術
一、以自然情境陶冶學生情操
當陶醉在靜謐、清新、猶如詩情畫意般的自然風光中時,人們生活態度會變得更加積極,嚴格恪守高尚的道德準則,不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干擾,因為在優美風光的欣賞中,人的心靈得到了凈化。這就是優美的情境的作用。在語文課文中有很多描寫自然風光的語篇,這些語篇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融入自然、凈化心靈的情境,學生在欣賞美景的過程中陶冶了情操。
例如:三年級上冊課文《廬山的云霧》就向讀者展現了奇幻美麗的廬山風光。千姿百態的云霧給秀麗的廬山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似縷縷輕煙、似傾瀉的銀河,又似浩渺的大海,瞬息萬變,行走在山間,就像漫步于仙境般――這些都給人一副朦朧、優雅的自然之美。讀過這篇優美的文字,品過這番綺麗的風光,孩子們都會感覺到陶醉其中,凈化自身的靈魂,這些都是對學生的優秀思想品格的感染和熏陶,這就是自然情境作用的結果。
二、以英雄事跡激發愛國情感
英雄主義精神千古傳誦,人們在這些英雄的身上看到了無私精神的偉大,體會到了國家危機時刻人們生活的艱難,在這些危難時刻,是這些英雄人物不懈奮斗、不斷努力為我們爭取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這些名篇教育了學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起學生對英雄人士的尊崇和敬畏,在他們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無私,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如五年級上冊課文《大江保衛戰》,這篇通訊既是氣勢磅礴保衛大江戰役的真實反映,也是整個抗洪戰斗的壯麗呈現。課文真實地再現了人民指戰員在大江保衛戰中的驚心動魄的場面、為民奉獻的感人事跡和英雄本色,“官兵們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來回穿梭。有的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腳奔跑起來。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腳趾,他們全然不顧,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大堤,保住大堤!’。”文章表現了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為了保衛大堤和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語言優美、情感真摯,充分贊賞了抗洪搶險的戰士高尚情操,震撼人心。學生在閱讀作品過程中受到英雄們的感染,情感的熏陶,進而產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以優美詩句引發審美情趣
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于它擁有精華的語言魅力,在于其中充斥著作者的豐富的情感,自古以來,詩人為了表達抒發自己獨特的情懷和對世界萬事的觀點,創作了大量不朽的詩句,有激動人心的愛國主義情感,有壯麗的景色描繪,也有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這些都為語文的學習增添了無盡的色彩,學生在這些感情的熏陶下,發現了文學中的美,也是對自身美學修養的提升,優美的詩句在塑造學生完美品格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例如《長江之歌》,這首詩歌頌了哺育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被譽為“母親河”的長江,贊美它的宏偉、壯麗,表達了對長江的熱愛、依戀之情。“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以對長江“贊美”、“依戀”的真摯感情作主線,把長江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力量無窮、貢獻巨大融為一體,學生通過吟誦詩句、理解詩歌,升騰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培養了審美情趣。
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描繪出西湖六月美景:荷葉碧綠,無邊無際;荷花嬌美,映照日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孩子們從詩句中感受到文學的藝術美,也美學涵養得到提升。完美的涵養是一種崇高的人生品格的體現,是一種人生美好的美學展示。在完美內涵的影響下,學生才能提升自身的優良品質,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展現崇高的一面,形成積極的道德情感。
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謙的托物言志詩《石灰吟》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了國家不怕犧牲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烈火焚燒若等閑” 象征著仁人志士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這首詩是于謙生平的真實寫照。孩子們在誦讀這首詩時,感受到詩人的人格魅力,促進自身健全人格的構建。
由此可見,通過學習文學詩句,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文學藝術力量的偉大,這股力量是對學生的心靈的凈化,情操的陶冶,更是對學生健全人格的構建。
誦讀古詩詞,不僅可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增加文化積淀,提升語文素養,而且對于學生改進作文中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有很大的作用。仔細研讀古詩詞,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常用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隨處可見,而且運用得更為恰當。1.比喻:如“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用“珍珠”比喻露珠,不僅形象地道出其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2.擬人: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歷久不衰。3.夸張: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壯觀的瀑布從高處急沖而下,真讓人懷疑這是從天上傾瀉下來的銀河,夸張的手法道出了廬山瀑布向下傾瀉的磅礴氣勢,現在人們常常用這兩句詩來描寫瀑布的壯觀景色。4.對偶: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5.設問: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在古典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除上述修辭外,還有反復、排比、互文、借代等,真可謂博大精深。只要我們潛心研讀,一定會受益無窮。
二、引經據典,增強魅力
要想提升作文語言的魅力,一靠生動形象,二靠文化特色。如果語言既有形式上的生動形象,又有內容上的文化內涵,就能一下使文章變得厚重起來。因此,在作文中正確、巧妙地運用一些經典的東西,會使文章更具魅力。如在痛苦中執著,我們可以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迷惘中追求,我們可以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豁然開朗,喜獲豐收時,我們可以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又如寫到春播可引用詩句“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寫到螢火蟲可引用詩句“輕羅小扇撲流螢”;寫到荷花可引用詩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到秋天的楓葉時可引用詩句“霜葉紅于二月花”……如果覺得經典古詩詞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適當改動,表達效果更佳:市場上看到兩位婦女較勁,一學生這樣表達“黑云翻墨未遮山,‘唾沫’滿天落臉盤”;弟弟年齡小,卻是萬分“奸詐”,一學生慨嘆“老媽呀老媽,您老人家真是‘不識老弟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一家中’”;考試前夕,一學生這樣改動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考試快到了,復習不慌張!”……
三、展開想象,填補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