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歷史教學目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時下的歷史教學研究,不僅將課程與教學打通,而且初步改變了“課程就是教學的科目”的看法。當課程標準取代教學大綱時,教學目標也不只等于“教的任務”,它更為關注的是“學的效益”。有學者明確指出:“從根本上說,中學歷史學科的課程目標是要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認識生存現狀,不是為了學習歷史專業知識而是為了提高生存指揮,不是為了了解過去而是為了開拓未來。”因此,新課改下的教學目標設計應以學生為出發點、立足點,目標的行為主體應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應著眼于教師觀、教學觀和學生觀的更新,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幫助者,也是學習過程和知識創新的反思者與研究者,更是學生心靈和智慧的發現者。
但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受到以往教學經驗的影響,如:(1)賦予歷史課太多的教學任務和教育職能,特別是思想教育功能;(2)以教學要求代替教學目標,單純要求學生掌握知識,缺少對學生能力的培養;(3)缺少對學生的深入了解,不能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那么在新課標下應該如何制定教學目標呢?
一、新課改下教學目標設計不能僅僅注重知識目標,忽視其他目標。
原來的教學大綱只強調對人、對國家的情感、態度、價值判斷,在新課改中融入了對己、對世界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新課標提出:“樂于學習,尊重科學,追求真理,具有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熱愛生活,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熱愛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關注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培養世界眼光”,等等,這是歷史教學目標不斷完善的客觀要求。然而,有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作為附屬物,視為可有可無,結果在強化知識的同時,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歷史課不同于其他課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內容和范圍時,一定要全面考慮三維目標,不可有所偏廢,既要注重知識目標,又要重視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具體的每堂課中,教學目標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
二、新課改下教學目標設計不能以內容目標代替教學目標。
內容目標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具體規定了學生在某一部分內容學習結束后,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但它不是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因此,不能以課程中的“內容目標”來直接代替相應的教學目標,而應依據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教學目標。
三、新課改下教學目標設計不能忽略教學方法與過程的融合、教學策略的選擇。
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設計出精確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目標,而且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精心選擇教學方法和組織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四、新課改下教學目標的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歷史;教育;教學;三維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239-01
在新課程的改革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被稱為新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讓教師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成為一種內在的教學品質和教學行為,是值得認真思考、深入研究的問題。本文探討一下新教材課堂教學中如何正確把握三維目標實現,以求拋磚引玉。
傳統的歷史教學目標定位于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思想教育目標。新課程改革以來,新課程標準的歷史教學目標已發生了重大改變,即把具體目標定位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
在中學歷史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上,要理順三維目標的關系,認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維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是歷史課課題研究的主攻方向:知識與技能是傳統教學的核心,是學生掌握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前提,也是學生形成積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基礎。過程與方法,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實施課堂教學的載體。學生掌握學習過程和方法,比學生得到正確的答案更重要。方法是能力,方法是人終身受益的工具。過程是產生價值的媒體,沒有過程就沒有認知的發展,沒有過程就沒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只有在過程中,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社會責任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學生才能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造的本領。新課標倡導對學與教的過程的體驗、方法的選擇,是在知識與技能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的進一步開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三維”目標的核心與靈魂,也是教學過程中最有創新潛力的領域。新課標倡導對學與教的情感體驗、態度形成、價值觀的體現,是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深層次的開拓。三維目標的實現,絕不是三維之間的幾何相加。三者不是孤立無關,而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協調統一的。它們同等重要,不可偏廢。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綜合考慮教學的三維目標。確定教學目標時,橫向上從多個方面、縱向上從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考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層面,我們可以把它拆開,但在實踐層面必須是三位一體,因為實踐層面是面對完整的學生,絕對不能把它人為地分開。
在教學實施的具體策略上,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突破口。策略一:從創設課堂情境,促進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入手,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實施三維目標。新課標理念的背景下,教學中的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來理解。情境是形成情感的場景、氛圍。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充分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以及教師有聲有色的描述創設情境,讓“枯燥的知識”以生動的方式呈現,學生們便被牢牢地吸引住了,通過情感因素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和大腦,使學生能夠興致盎然地走進課堂教學的精彩。此外,在教學的其它環節中,教師也要力圖通過創設情境來實現三維目標。策略二:從設置教學懸念,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入手,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實施三維目標。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腦力勞動過程,也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中解決問題不是目的,它是一種手段,用這種手段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評判歷史現象,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的始終注意營造積極的探究氛圍,以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構建師生、生生之間平等互動的平臺,盡可能給學生的思維活動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許多問題在合作交流中得到解決,學生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各自受到啟迪,提升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促使課堂教學最的出現。策略三:從運用語言激勵,尊重學生過程體驗的導向入手,促成學生的個性發展,實施三維目標。
關鍵詞:課堂;教學;三維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9-0098-02
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分強調認知性目標,知識與技能成為歷史課堂教學關注的中心,忽視了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等育人目標,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歷史課堂教學因此喪失了素質教育的功能。改革歷史課堂教學必須要由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發展為本位,教學目標要真正體現知識、能力、態度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如何把新課程的三維目標落實歷史課堂教學中去?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中實現結論與過程的統一
對歷史學科而言,歷史學習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學科的概念知識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論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整個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如果學生所接觸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確定無疑的、風平浪靜的、一帆風順的、不存在任何對立與沖突的知識,學生在經歷了教學過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現成結論并形成對這些結論確信無疑的心理,那么這種教學的功能就不是對個性的發展與解放,而是對個性的控制與壓抑。要想立足于每一個學生的終生發展,教師就不能不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靠死記硬背加題海訓練得到的高分和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得到的高分,其“含金量”是絕對不一樣的,前者是殺雞取卵,后者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做到: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把知識教學的過程同時變成結論形成的過程。一位拿到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感慨地說:“我感到很奇怪,要是憑課堂上的學習成績拿獎金,美國人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中國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么輕松。”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歷史教學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以自主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要把思維的時空交給學生,強調學生在自主的建構中把握知識的生成過程,然后再運用知識去自主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摸索到了方法,也正是因為有了“過程”,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開發。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在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就是要能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去發現。通過實踐活動進行學習,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體生動的、豐富的。與此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創造思維能力也能得到培養和充分發展。然而,當前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較多,其中之一就是迷信書本知識多,學生動手實踐少。傳統的歷史教學,往往是教師把課堂當作講堂,把知識嚼爛了一口口地喂給學生,占據了學生獨立活動、獨立思考的時間,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的“活機器”,導致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較差,視野狹窄,創新意識缺乏,難以激起學生的內部動機。
“動手做”后,還要抓住五個機會: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給學生相互交流的機會;要抓住學生在表述中所暴露出“思維漏洞”的機會;及時進行有效矯正的機會;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要讓學生放開說,要引導學生專挑別人沒說過的內容說,這樣,學生的表達才具有深度和廣度。關鍵的時候還要給學生闡釋自己結論的機會乃至辯論的機會。
二、在教學中實現認知與情感的統一
前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統一的過程。如果沒有認知因素的參與,學習任務不可能完成;同樣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不能維持。現代教學要求掙脫就認知而認知的框框,進入認知與情感和諧發展的軌道。我們應該在豐富多彩的智力活動中實現認知與情感的統一,力爭使情感態度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1.教師要善于組織能激發思維的問題來組織教學:精心設計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能觸動學生內心體驗的問題;讓學生從批判和參與決策的角度來生發的問題;新穎有趣的問題;來自學生身邊的問題。這些問題容易引起學生的深入探究。
2.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自由聯想和想象。“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想象力,馬克思稱之為“人類的高級屬性”的一種,波德萊爾稱之為“各種能力的皇后”。想象是一對翅膀。有了想象,我們就可以飛起來,離開熟悉的陸地,離開司空見慣的事物,進入一個美麗神奇的廣闊豐富的境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放飛學生想象的時機、努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關鍵詞】:歷史 目標 教學 探索
1. 知識與能力。歷史課標將歷史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分為三個層次要求:①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列舉"、"知道"、"了解"、"說出"、"講述"、"簡述"、"復述"等行為動詞的,為識記層次要求;②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說明"、"闡明"、"歸納"等行為動詞的,為理解層次要求,即了解知識所反映的事物的內在聯系;③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分析"、"評價"、"比較"、"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的,為運用層次要求,即將所學的知識在實際中加以運用,用于解決新的問題。
歷史知識的傳授是歷史教學活動的基礎,歷史知識的學習是發展歷史學科能力的條件;歷史科學是在指導下,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是社會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基礎教育階段要求掌握的是歷史科學的基礎知識,它包括反映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歷史事實、基本歷史概念、基本歷史線索和基本歷史規律等方面。歷史是人類社會已往的發展過程,所以要使學生形成歷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識教學方面,就要注意歷史知識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系,如歷史的縱橫聯系、因果聯系、古今聯系等,以及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聯系,不能忽視歷史整體性和規律性教學,防止把歷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識。
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歷史問題不斷賦予新的闡釋。由于依托于歷史科學,歷史知識教學還要注意隨著史學研究的發展而不斷更新,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科學的、符合時展的歷史知識,才能更好地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
2.過程與方法。歷史課標沒有對歷史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作出具體要求,師生應根據"課程目標"中有關"過程與方法"的總體目標,參照"教學活動建議",結合教學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學過程與方法。關于學習方法,中外專家有多種解釋。我國專家通過歸類性的研究指出:
學習方法的第一要素是程序,按程序學習,能夠節約時間,容易使學習行為達到熟練化、自動化。所以學習的一般過程離不開學習、運用、鞏固、總結等環節。在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必須讓學生成為歷史學習真正的主人。要擺脫以往教學中學生只有學習,而沒有運用、鞏固、總結機會的舊模式,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充分展示學習的效果。
學習方法的第二個要素是原則,即人們在學習中應該遵循的準則或要求。這一要素具有以下特點:較之具體的操作程序和方式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點;是人們主觀提出的要求,具有規范性、主觀性的特點;學習原則既可以涉及整個學習活動,也可以涉及學習活動的某一環節,因而具有層次性的特點。
第三個要素是方式,指的是完成學習任務所采取的具體途徑、形式和方法等。我們建議歷史學習的一些基本方法應該包括記憶、思維、聽說、閱讀、觀察、練習、寫作、實驗、參觀、表演、欣賞、研究、總結、評論、創作、討論、訪問、調查、游戲、收集資料、制作圖表、社會活動等等。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應多層次、多方位地創造有利的教學條件,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提供多種輔教學材料,以利于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特別要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第四個要素是手段,指學習活動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質手段,具有物質性、多樣性的特點。教學中學習手段應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教學掛圖、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等,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絡組織教學,開發和制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
完成歷史學習"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教學,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科學知識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學習方法的四個要素的動作執行者都是學生。如"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性"的學習內容,就可以使學生"通過查閱報刊雜志、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進行社會調查等形式,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并從中學習收集資料、社會調查等方法。"過程與方法"目標實施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學習并學會學習的過程。
一、把價值觀培養作為教學目標的必要性
我們提倡素質教育,目的就是讓學生全面發展,具備多種素養的人格。素質教育與急功近利的教育有著質的區別,不只是在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素質、公民素質和審美素質等,但教育改革實踐中頻繁出現的補短性的教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多或少帶有急功近利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人的素質內化積淀的基本規律。而高中歷史課的課程性質就是要引導學生密切結合歷史知識,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此相契合的是設置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所以,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價值觀的滲透是本課程的應有之義。
二、當前歷史教學中價值觀目標落實的現狀
但實際的情況是,在高考指揮棒的驅使下,歷史課的應試化傾向十分濃厚,價值觀教育正在被有意無意地淡化和忽視。而現實中,學生在價值觀上的確存在一些不利的傾向,比如:功利主義價值取向――他們的努力方向不是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而是為了更好地通過競爭來謀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個人主義價值取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處理與他人關系的時候,不講互相幫助,只講等價交換;享樂主義價值取向――由于家庭經濟生活的好轉,講究吃得高檔、穿得時髦,花錢要大方,不愿艱苦奮斗;片面追求文化素質的取向――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個人才,而忽視其品德培養和心理健康。另外,教師自身對價值觀的引導缺乏深入研究和探討,找不到較好的方式切入和滲透。一些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慣于照本宣科,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深度和廣度以及針對性。
三、落實價值觀目標的具體策略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逐漸認識到,有效地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對于落實其他兩個目標有著錦上添花的作用,從而更有利于提高歷史課的教學有效性。下面將圍繞著本人的教學實踐和體會來談談這個問題。
1.創設典型情境,以境促情,注重價值觀引導。
歷史課是一門抽象的學科,要盡量創設貼近學生心靈的典型情境使其具體化、形象化、通俗化,讓學生樂學、愛學。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是完成歷史課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途徑,恰當的情境設置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們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情境的創設可以通過生活問題、畫面再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表演體驗等方式進行。
2.拓展課外活動,激發學生興趣,促成能力和價值觀生成。
課外活動是歷史教學的重要輔助形式,是課堂教學的補充、鞏固和提高,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參與中不僅擴大了知識面,也有助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課外活動形式多樣,諸如指導學生寫小論文、辦黑板報和主題學習園地、開展主題演講比賽、組織報告會等,不必拘泥于課堂教學這一單一的形式,課外活動豐富起來了,學生才有更大的興趣。
3.注重社會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升華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