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嚴寒十七日

嚴寒十七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嚴寒十七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嚴寒十七日范文第1篇

[關鍵詞]日韓;服務業;產業結構;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2)03-000-02

一、日韓服務業的發展歷程

(一)日本服務業發展歷程

明治初期,日本還是一個與工業社會無緣的農業國家。1880年,日本第一產業的比重為67.1%,第二產業的比重為9.0%,第三產業的比重為23.9%。隨著明治政府實施了“殖產興業”政策之后,日本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第二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加,到1920年,第一產業的比重降至34.0%,第二產業的比重為26.7%,第三產業的比重增加為39.3%。

二戰后日本的產業結構隨著經濟增長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方面,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下降,從1955年的19.2%下降到1970年的5.9%,1994年下降到2.1%;另一方面,第二和產業的比重從1955年的33.7%上升到1970年43.1%,其后一直保持在35%~36%之間;第三產業則始終保持在50%左右。

20世紀80年代,以需求的高度化、多樣化與信息通信的發達為背景,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擴大。日本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70年的51%增加到1989年的57.9%。而第一、二產業分別由1970年的5.9%和43.1%降到1989年的2.9%和39.2%。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占整個就業人口的比重由1970年的45%增加到1989年的58.7%,而第一、二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分別由20%和35%降到7.7%和33.6%。

日本的20世紀90年代被稱為“失去的十年”。日本的產業結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逐步呈現出服務化的特征,但是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加速,以及受國內泡沫經濟破滅的影響,新的產業政策在促進產業技術升級上沒起到大的效果。1990年,日本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生產比重分別為2.4%、37.2%和60.4%。促進日本產業結構進一步提高技術化、服務化和國際化的關鍵是日本抓住了信息產業這根救命稻草,開始加快發展信息產業,加深產業結構信息化的程度。信息服務產業同制造業、金融與保險業之間形成了緊密的產業鏈條,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與協同發展帶來整個產業的良性增長;同時,信息產業又促進了通信、郵政、廣播和報紙等媒介行業之間的融合,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使日本走出經濟衰退的幽谷。

2000年,日本第一產業占GDP比重為1.9%,第二產業為34.8%,第三產業為63.3%。到2005年,日本三次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三產業占全部GDP的比重進一步上升,達到65.7%,超過了1995—2000年期間的比重;第一產業的比重繼續下降,下降幅度有所縮小,占比降低到1.6%;第二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并且下降幅度有所加快,2005年降低到了32.7%。截至2010年,日本的第三產業比重已經達到73.0%,可見,日本經濟已從重化工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服務業已成為21世紀日本經濟的核心產業。

(二)韓國服務業發展歷程

韓國經歷了朝鮮戰爭以后,由于缺乏資本和技術的積累,工業基礎很薄弱。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在得到美國的巨額經濟援助后,韓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恢復,1962年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后,韓國進入了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后在“科技立國”國策指引下,韓國重點發展了技術密集型產業,使國民經濟在這一時期得到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產業競爭力得到很大提高。

1962 年韓國GNP中,農業占36.6%,工業占16.3%,社會間接資本及服務業占47.1%。到1974年,第二產業的比重超過了第一產業,經濟重心從農業轉移到工業,形成了第三產業大于第二產業、第二產業大于第一產業的產業結構。隨著經濟高速增長,韓國的第一產業由1982年的16.58%下降到1989年的10.3%;第二產業的比重則一直保持在40%以上,在80年代呈緩慢上升之勢,曾達到49.51%的高點,這與韓國一貫促進工業化的產業政策有極大關聯;第三產業在整個80年代一直占據著40%左右的比重,進入90年代才上升到50%,此時,韓國的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出現了和發達國家接近的趨勢。

進入90年代,韓國及時對本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進行了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三次產業的比重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一產業即農、林、漁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從1989年的10.3%下降到2000年的4.9%;第二產業則有升有降,所占比重平均為40%,1989年為42%,而2000年達到了43.5%,其中制造業比重由32%上升到33%;第三產業則由48%上升到51.6%。在90年代里,農業下降的幅度較顯著,而第三產業的發展明顯加快,成為拉動韓國經濟的主導產業,韓國進入了以脫工業化為特點的服務經濟時代。在此階段中,韓國的信息技術產業、專業軟件、網絡游戲和通信業等知識密集型現代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第三產業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

到2006年,韓國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下降到3.2%,第二產業的比重為39.6%,第三產業的比重為57.2%,農業比重大大縮小,服務業比重擴大。截至2010年一季度,韓國的第三產業已占到GDP的66.3%。經過工業化發展,韓國產業結構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和日本相比,兩國在服務業的總體發展趨勢上是比較接近的,但韓國的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始終比日本要低約10個百分點,這與兩國的產業政策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有關。

如今,韓國服務業已逐步形成以交通運輸、旅游、工程承包等傳統服務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引領,以金融保險、電子信息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行業為重點的競相發展格局。

二、日韓服務業的發展特點

(一)日本

日本服務業發展方式主要是以擴大消費者需求與產業需求為主軸,先通過消費市場的牽引,帶動相關制造業的投資與生產;再利用各種制造業對專業性業務形態的需求日漸增加,進而發展支援業,以提供各產業之需;再經過國內產業建設、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代表的信息、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最終成為日本的經濟主體。縱觀日本服務業的總體發展,有如下特點:

1.政府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日本政府高度重視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并堅持以逐步開放服務市場、走漸進式發展道路的原則,針對不同服務行業的發展狀況及特點制定了不同的發展計劃,利用政策傾斜的戰略方針拉動服務業的發展。如對商業零售業,對本國中小型商業企業提供政策支持,而對外資向本國商業零售業的介入規定了極為嚴格的條件限制;對壟斷經營的電信業引入競爭機制,以具體的政策措施引導電信業進行行業體制改革等;對旅游服務業實施完全開放的發展戰略,降低市場準入要求,以吸引外資對旅游服務業的投入等。

2.強調技術創新,擴大技術貿易順差和服務業對外投資

盡管日本經濟經歷了長期蕭條,但政府和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和產出都在持續增加,技術創新并沒有停滯不前,大量的資金支持推動了現代服務業的研發、相關人才培訓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以世界領先的研究開發成果為基礎,日本成為世界主要的技術出口國之一,技術貿易順差也迅速擴大。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戰略為自身經濟和貿易增長帶來持續推動力,服務業主導的貿易創造了巨大的利潤。獲得巨大的外匯儲備后,日本鼓勵本國公民和企業到國外進行投資,并提供保護和支持性政策,包括延遲納稅與CFC法規,設立海外投資虧損準備金等。

3.產業結構軟化和信息化

日本產業結構軟化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在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中,第三產業在GDP的比重不斷上升,出現了“經濟服務化”的軟化趨勢;二是隨著高度加工過程和技術集約化過程,在整個產業鏈中對管理、技術和知識等“軟要素”的依賴程度加深,這種產業結構軟化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而加快。1996年,日本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規定了國家向“高度信息化大國”發展。通過有選擇地刺激和扶持軟件產業和數據庫服務業來帶動整個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把發展信息服務業的重點放在軟件產業和數據庫服務業上。在全球信息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日本的信息化程度也開始進入快速提高期,尤其是金融、保險、運輸和通信業的信息化成就令人矚目。這不僅帶動了信息產業的發展,而且也極大地提高這些行業的運行效率。信息服務業已成為推動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動力,未來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韓國服務業發展特點

隨著韓國工業化的發展,社會分工日益深化,服務業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顯。為加速現代服務業發展,韓國政府從2001年開始,大力發揮政府作用,制訂并實施強化服務產業競爭力的相關措施。從稅制、金融和企業費用負擔等層面入手,縮小與制造業的差距,取消一些對服務業發展不利的政策。2003年韓政府提出實現服務業高附加值化方針,2004年取消阻礙服務業市場發展的43項政策限制,2005年制定了通信、廣告、教育和醫療等26個現代服務業部門發展規劃,2006年底公布《加強服務業競爭力綜合措施》,2008年制定了三階段服務貿易促進體制。

1.營造現代服務業發展良好的環境

產業發展環境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綜合性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因素。首先是資金支持,韓國政府積極把資金投入到研發領域。2004年,韓國R&D經費支出占GDP的2.64%,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其次是人才支

持,2001年韓國開始實施“國家戰略領域人才培養綜合計劃”,對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納米技術、環境工程技術、宇航技術和文化產業技術6個戰略領域投入大量資金,提高在校學生和研究機構專業人才水平,培養新的科研隊伍;第三是建立相關支持機構,成立外國研發機構投資商委員會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財團,為海外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吸引了大批海外優秀研究開發中心和教育機構到韓國設點辦學。

2.加大稅收和金融支持

韓國政府制訂了相關稅收的減免和優惠政策。規定自2002年起對屬于服務業中小企業及創業中小企業實行稅收減免的稅種由6個增加到18個;對于高新技術服務業投資企業,中央政府所征收的所得稅和法人稅從原定開始征收起5年全免改為7年全免;引進高新設備免征關稅、特別附加稅和增值稅;地方政府所征收的各種稅收,根據地方自治團體的具體情況,減免期限延長為8年至15年;此外,韓國政府還相繼實行了一些配套稅收優惠政策。在金融方面,韓國進出口銀行建立了投資信息服務體系,為本土和海外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和投資信貸;自2002年起,產業銀行和企業銀行每年支付10億美元用于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銀行業完善利用技術及信用擔保服務業中的信用審查標準。

3.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現代服務業逐步向全方位領域發展

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對現代服務業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而網絡信息技術的研發除了為整個社會生產服務,還應以文化、生活為出發點,向廣大消費者提供相應的服務,使現代服務業向生活、文化等全方位發展。在韓國,網絡信息產業使現代服務業呈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在電子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支撐下,韓國政府致力于將數字娛樂信息產業培養成為核心增長產業。電腦多媒體、數字化視聽設備和互聯網絡成為新型文化產業的載體,網絡游戲和手機游戲發展迅速,網絡游戲已成為游戲市場的主導,每年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三、日韓服務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綜上所述,服務業地位的持續上升是以工業充分發展為基礎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將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同時服務業發展的理念也更為先進,領域也更加廣闊。日本和韓國作為我國的近鄰,在服務業的發展過程中帶給我們很多經驗和啟示。

(一)強化政府在服務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國服務業還處于的發展初期,服務業的成長壯大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根據日韓兩國的發展經驗,政府應該制定服務業整體戰略規劃,包括從產業初期建設到產業結構升級的全過程。在戰略制定的過程中應該兼顧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同步建設,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應確定長遠目標。在硬環境方面,我國應積極加快城市化進程,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建設現代化的通訊網絡和便捷的交通網絡,以及創建優美和諧的人居環境等;在軟環境方面,各級政府應通過進一步轉變職能,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服務意識,健全服務業法律法規,努力營造公開公正的商業環境。此外,政府還應規范服務市場秩序,加強行業監管,保護知識產權,完善信用體系,積極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鼓勵服務業技術創新,加快人才培養

日韓兩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與其科技創新能力和對服務人才的培養是分不開的,技術落后和人才缺乏正是中國服務業發展的瓶頸。服務業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對技術研發具有較高的要求,我國應通過財政、稅收和信貸等方面的傾斜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教育投資力度,加快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開發與實施,并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調動企業增加科研投入,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發主體,再利用大型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推廣創新技術的應用,提高服務業的發展速度。服務業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對此,有關方面應進一步樹立人才培養的市場化、國際化觀念,建立健全服務業人才職業培訓體系,引導服務企業建立健全規范的內部培訓體系、服務業職業資格標準體系、多渠道服務人才培養機制和人力資本自我積累機制,從而提升我國服務行業的競爭力。

(三)穩步開放服務業市場,提升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

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競爭機制,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將成為提升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首先,根據我國入世后服務業開放的具體承諾,要慎重,有重點,有步驟地開放國內服務業市場,實行梯度開放的策略,打破行業壟斷,破除以自我服務為主的封閉模式,強化服務業的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創造一個高效有序運行的市場環境;其次,我國服務業應積極穩妥地利用服務業跨國投資和承接服務外包,通過服務業國際轉移充實現代服務業內容,積極承接信息管理、數據處理、財會核算、技術研發和工業設計等國際服務外包;在實施服務業開放戰略時,我國還應注意處理好轉移國際服務業與培育壯大國內服務業的關系,充分利用《服務貿易總協定》條款中的靈活性,盡量避免服務市場開放對國內服務業發展帶來嚴重沖擊。

[參考文獻]

[1] 李瑩,熊涓.日本、韓國服務業、服務貿易的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J].學術交流,2007(10).

[2] 劉昌黎.現在日本經濟概論[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嚴寒十七日范文第2篇

1.制定專門政策,優先扶持相對落后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

韓國和日本雖然是兩個義務教育起步不同的國家,但在其推進義務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都特別關注到了相對落后地區的義務教育發展的實際困難,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通過制定相應政策和法律來優先扶持落后地區義務教育發展。

二戰后,韓國擺脫了日本的殖民統治,獲得了民族的獨立,國家百廢待興。為了發展本國民族教育事業,韓國政府在戰后的第3年,即1948年,就制定并頒布了韓國第一部憲法《大韓民國憲法》。該法第16條確定了“全體國民具有接受均等教育的權利”,并確定了義務教育的免費原則,“初等教育至少是義務的、免費的”。但面對二戰以及朝鮮戰爭之后凋敝的經濟狀況,韓國政府并沒有在全國范圍內馬上實施免費的義務教育政策,而是制定法律來優先扶持相對落后的農村、漁村、島嶼等教育條件不利的地區。如1967年頒布的《島嶼·僻地教育法》就規定:各地方政府必須優先確保島嶼·僻地義務教育發展所需的經費,包括保證學校占地面積、完善教室等設施、配備教材和教具、免費供應教科書、提供通勤所需的交通手段、提供教師住宅、聘任適合的教師等工作順利實施所需要的經費。20世紀80年代改革的《教育法》,也適時地將落后地區的義務教育的年限從6年延長到了9年,并于次年頒布的《關于實施初中義務教育的規定》,率先在全國的島嶼·僻地實施初中階段的免費義務教育。[1]通過對相對落后地區義務教育的優先發展,縮小了韓國城鄉義務教育發展的差距,從而為韓國80年代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也是亞洲第一個實行義務教育的國家。工業化國家的突出特征就是匯集了大量工業、商業的城市日益成為國家經濟、文化中心,而廣大農村地區則日益邊緣化,并逐漸成為廉價勞動力的供給地。為了保證國家工業化進程中具有一定技術能力的勞動力供應,日本政府在其推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也特別關注了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如針對1879年通過的《教育法》所規定的“農村小學所需要的教育經費全由地方政府負擔,它包括購買土地、修建校舍、行政運轉以及支付教師工資等”,而造成地方(町村)政府不堪重負的問題,1918年,日本政府頒布了《市町村義務教育經費國庫負擔法》的法律,該法決定由國家財政直接承擔全國公立義務教育教師的部分工資。該法律的實施,一方面大大減輕了地方政府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則有力地推動了日本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為日本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鼓勵教師流動,促進義務教育師資配置均衡化

師資條件的均衡,是義務教育得以均衡化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由于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不同,造成義務教育的發展條件在城鄉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事實上存在著的不同程序的差異性。教育條件不利地區的師資配置也會遇到相當大的困難。為了實現義務教育師資的均衡配置,韓國和日本政府都制定了較為有效的教師流動政策,通過教師的流動,動態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化配置。

韓國制定了《韓國教師互換制度》,該制定規劃,韓國要求教師每隔二至四年,在本地城鄉學校之間進行流動。韓國《教育公務員任用令》指出:為防止任用者或任用提請者所屬教育公務員,在同一職位或地域上長期服務可能而導致的工作懈怠,以實施人事交流計劃方式,可有效率地履行教師的義務。[2]韓國的教師流動制度,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教師因為在同一地域或地區服務時間過長而導致的懈怠;另一方面則促進城鄉教師之間的相向流動,進而保障城鄉中小學都享有質量相當的師資水平。

日本在二戰后期就已經開始在公立中小學校推行教師的定期流動制度,且具有強制性和全員性的特點[3]。如果一名教師在同一所學校連續任教達10年以上,或者新任教師連續6年以上任教者必須交流到其他學校任教,所有教師都要服從這樣的強制性規定。除了教師具有強制性的流動規定外,中小學校長也是常見的交流對象,他們主要由教育部長進行直接的任命和互換。為了鼓勵教師到偏僻地區任教,1954年的制定的《偏僻地區教育振興法》(1974年第四次修訂)還設立了“偏僻地區津貼”,月津貼額在本人月工資和月扶養津貼總額的25%以內[4]。

3.注重義務教育從形式均衡向內涵發展的轉變

20世紀80、90年代,日本通過制定或修訂了一系列法律規則來推動其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首先在師資提升方面,日本不再僅僅滿足于教師的學歷合格率,而是更注重提升其素質和水平。如在未來教師培養方面,1998年修訂的《教師資格證書法》,就大幅度增加了與教師科目的有關學分;其次,在職教師提高方面,2002年修訂的《教育公務員特例法》規定,設立研究生院并建立離職進修制度,從而使現職教師長期研修的機會進一步增強和擴大。此外,日本還通過與國際組織合作,對本國基礎教育進行質量監測。如利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起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的調查,考察日本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等科目方面的學力及成績,并由此評價其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學力水平[5]。韓國義務教育經歷了20世紀60和70的均衡化發展,對解決韓國學生的問題和實現教育公平起到了關鍵作用。進入21世紀,韓國開始鼓勵學校向特色發展目標邁進。2007年8月,韓國教育改革委員會公布的《未來教育:遠景與戰略———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韓國教育規劃,提出了韓國未來教育的主要目標:(1)推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2)加強教育機構自治;(3)提供多樣化的教育。[6]加強教育機構自治和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就是要達到增強韓國教育的個性化發展的目的。

二、韓、日經驗對我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啟示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韓、日兩國在制定與經濟相協調發展的教育政策、制定法律依法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以及師資配置的實踐模式上各有特色,它們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一定借鑒意義。

1.建立義務教育的補償機制,加強對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

我國應借鑒韓、日兩國的做法,通過建立有效的補償機制,加大對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對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投資,不斷改善其辦學基本條件;二是加大對貧困地區師資培養的力度,縮小地區間的師資水平差距;三是提高在貧困地區學校任教教師的津貼水平,鼓勵優秀教師到貧困地區任教。

2.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化與內涵發展相結合,提高義務教育的整體質量

從韓、日兩國的經驗來看,要實現義務教育的內涵發展,一是要繼續提高義務教育的師資水平,嚴格教師準入制度;二是加強在職教師的在職培訓;三是建立教學質量監測體系,整體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四是給予學校相當的自治權,培育學校的特色和個性。

3.建立人才培養與流動的優化機制,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師資配置合理化

首先,在貧困地區合理引進新師資。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根據區域特點,實行“城鄉教師的流動制”,在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師資的培養和引進的同時,從制度、政策上引導重點學校的優秀教師在合理年限內有序地流動到農村地區的薄弱學校支教助教。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城鎮中小學教師都定期流動到鄉村中小學教書,而他們原有的教學位置則提供給地方高校畢業生頂崗實習。這不僅暫時緩解了農村中小學優秀師資緊缺的問題,而且還鍛煉了高校畢業生教學實踐經驗,為他們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礎。

其次,對農村貧困地區的師資進行補和扶持性的重點師資培訓。一是通過建立國家培訓費補償機制對農村貧困地區師資進行長期的有針對性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質量。二是鼓勵師范院校通過與貧困地區中小學建立“校校合作”的機制,派出優秀教師指導中小學開展“校本培訓”和教育教學改革實驗,以整體提高貧困地區師資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姜英敏.從“平等”到“追求卓越”———淺析韓國義務教育理念變遷.比較教育研究,2008(12).

[2] 謝彥紅,樸連淑.韓國中小學教師人事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教學與管理,2006(6).

[3] 郁琴芳.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制”對我國教師流動的啟示.中小學管理,2003(8).

[4] 馮暉.日本“教師輪崗制”對我國基礎教育建立“教師流動制”的啟迪.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嚴寒十七日范文第3篇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夏天的西湖,忽而陰,忽而晴,忽而風,忽而雨,千姿百態,分外迷人。這首小詩就是描寫乍雨還晴、風云變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兩句寫云、雨:墨汁一般的濃云黑壓壓洶涌翻騰而來,還沒來得及遮住湖邊的山巒,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腳敲打著湖面,水花飛濺,宛如無數顆晶瑩的珍珠,亂紛紛跳進游入的船艙?!昂谠品焙汀鞍子晏椤?兩個形象的比喻,既寫出天氣驟然變化時的緊張氣氛,也烘托了詩人舟中賞雨的喜悅心情。

第三句寫風:猛然間,狂風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剎時雨散云飛?!昂觥弊钟玫檬州p巧,卻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寫天和水:雨過天晴,風平浪息,詩人舍船登樓,憑欄而望,只見湖面上無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樣的明凈,一色的蔚藍。風呢?云呢?統統不知哪兒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發生似的。

詩人先在船中,后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瀉、風卷、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讀起來,你會油然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經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光。

2.“山中一夜雨, 樹杪百重泉?!?/p>

這是王維的《送梓州李使君》中的詩句。詩人展現了一幅絕妙的奇景:一夜透雨過后,山間飛泉百道,遠遠望去,好似懸掛在樹梢上一般,充分表現出山勢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

3.“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p>

這是趙師秀 《約客》中的句子。交代了當時的環境和時令?!包S梅”、“雨”、“池塘”、“蛙聲”,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的夏夜之景:雨聲不斷,蛙聲一片。讀來使人如身臨其境,仿佛細雨就在身邊飄,蛙聲就在身邊叫。這看似表現得很“熱鬧”的環境,實際上詩人要反襯出它的“寂靜”。

4.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繪大林寺的風景,曾說:“山高地深,時節絕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村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边@首小詩即是通過荒野小寺中,桃樹開花時節的異常來顯示此地春天的姍姍來遲。人們總是喜愛春天的。春天萬物復蘇,百花爭艷,給人以美的遐想??墒谴汗猱吘共荒荛L駐,到四月份時花草都已凋零。這對喜愛春光的詩人來說,不能不說是極其遺憾的事。所以他“長恨春歸無覓處”。然而在這大林寺中,詩人竟意外地見到“山寺桃花始盛開”,不僅大喜過望,以為又找到了春天。“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表達了詩人重新發現春光時的歡欣,傳達出詩人重新發現美時的喜悅。小詩與游記渾然一體,風格雋永,耐人尋味。

5.邊詞

􀣑張敬忠

嚴寒十七日范文第4篇

關鍵詞:歷史建筑寒地城市技術策略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

始建于1881年的吉林市機械局是“”東北第一個兵工廠,是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著極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重要的歷史價值。歷史建筑是城市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東北地區歷史建筑遺存相對較少,少之又少的歷史建筑,又面臨著維護、使用、老化等等問題,保護性的再利用,是促進建筑壽命延續的新方法。通過對吉林市機器局舊址的新建、保護和修繕,即恢復了建筑的原有歷史風貌,又增加博覽、展示等新的功能場所,使建筑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成為城市的重要地標建筑,為吉林省的歷史建筑保護,提供新的參考。

1建筑綜述

l9世紀80年代初,中俄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光緒六年五月十七日,在松花江右岸的僻靜地帶,選定吉林機器局火藥局局址。2011年吉林市政府將其改造為吉林市藝術中心,讓這座處塵封多年的古建筑煥發出新的活力。

1.1 建筑歷史與建筑現狀

吉林市機器局舊址位于吉林市昌邑區東局子街江灣路204號,又名“東局子古城”,是中官辦軍火工業中的一個中型工廠,從1881年奏請籌辦、修建到現在,是吉林省近展史的見證。主持人吳大很注意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強調“吉林創設機器局,添蓋各項房座做法,既據聲明悉照洋式,是一切夫工及用料之多寡誠不能繩以尋常做法。”,“所用石灰磚瓦,亦由各窯加工定造,以期念舊堅固”……建筑建造時沿襲務實而嚴謹的要求,建筑整體造型大方,形式簡潔,但卻不失精美,在建筑細節上呈現許多仿歐式建筑的造型和細部,以磚做線腳為主,是東北工業建筑的典型代表。(如圖1)

圖1:修繕前建筑現狀

建筑群由于長期荒廢,歷經自然的侵襲,殘敗嚴重,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墻體出現大面積的變形、側傾和裂縫,木屋架糟腐嚴重,部分建筑已經坍塌,處于一個非常危急的臨界狀態,基本屬于嚴重損壞房和危房的范疇。

1.2 修繕原則與修繕目標

吉林市機器局舊址是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修繕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應設計規范進行,基本的修繕原則為以下三點:

(1)、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以原始材料為基礎,原始工藝為手段,恢復建筑的歷史風貌。

(2)、按照“安全適用”的原則,以保證結構安全為前提,技術支撐為輔助,保證建筑的安全性和實用性[ 論近代歷史建筑保護的基本理念,蘭巍、楊昌鳴,社會科學輯刊,2010.5.25]。

(3)、貫徹“有機更新”的原則,通過增加新時期需要的功能,保證建筑的持續發展。

在此基礎上制定修繕目標,以保持、恢復原有建筑風貌為出發點。,首先對建筑內部進行功能改造,在“外在形式延續”的基礎上,進行“內在功能替換”,進一步配套、完善辦公、接待、衛生間等各種輔助功能,對應補充各種的建筑設備更新建筑,使建筑“復活”,保持“活力”,通過修繕與保護,原有的三座主要建筑主要作為展覽館、拍賣廳等功能使用。同時,加建文聯綜合樓一座,將傳統工業建筑基地遺址轉變為極具藝術氣氛的文化場所。(如圖2)

2修繕策略與修繕重點

歷史建筑的意義重大,結合實際要求,以修繕原則與修繕目標為基礎進行適宜的修繕設計,完成設計方案:

2.1 修繕方案

為了建筑修繕的準確性,修繕設計前對吉林市機械局舊址建筑群進行完整測繪工作,完成總平面圖、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和相關大樣詳圖。真實客觀地反映建筑群的原貌,為建筑群修繕和設計提供詳盡、可靠、系統的資料,同時保留原建筑物各部位、節點等照片、影像資料,并作為技術檔案存檔。修繕前遺留廠區平面基本為矩形,占地面積約為2.4萬平方米,主體建筑是1928年吉林督軍張作相修建的三個軍火庫,采用“∪”型院落布局形式,結合西北、西南、東南三個角樓、南大門,組成相對完整的建筑群。建筑主體基本為磚木混結構,外墻主要采用青磚砌筑,屋頂用三角形木桁架結構,建筑的原始形象基本清晰。同時對三座單體建筑的主體結構的承載力進行檢測、鑒定,設計結構加固方案,確保建筑物的安全。

結合結構評估結果,將設計分為保護修繕和落架重建兩大部分,重建部分的復原設計以前期測繪為依據,結合歷史考證和歷史文獻,對拆護工作分段進行,結合階段性構件編號,設計施工的圖紙,復原建筑。保護修繕部分設計主要以結構加固、砌體修繕、防潮處理、保溫處理、采暖設施為主,其中,砌體修繕是建筑外部形象修復的重點。

2.2 砌體修繕

建筑外部的青磚受損嚴重,根據損壞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修復等級類別,依次采用挖鑿替補的方式,再現磚墻的本色。首先,對建筑外立面進行打磨式清洗,對堿蝕深度小于0.5CM,風化高度在1.5CM之內的墻體,保持原貌;對墻體的裂縫和砌筑松散的部分,進行加筋掏砌和加筋勾縫,保證修復的墻面與原墻面協調一致。磚雕線腳采用編號修復的方法,對損毀嚴重的進行復原,對破損的磚券重新制模,進行復原性修復[2 歷史建筑保護導則與保護技術研究,汝軍紅,天津大學,2007]2。(如圖3)

圖3:砌體結構的修復過程和修復后的實際效果

3寒地城市的修繕技術策略

東北地區是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區域,冬季寒冷且時間較長。惡劣氣候對建筑的影響很大,在整體的修繕工程的進行過程當中,建筑的不均勻沉降、墻體開裂變形、砌塊堿蝕、酥化等問題隨處可見,這都對嚴寒地區的歷史建筑的保護提出了挑戰,結合實際情況,在修繕過程中隨時調整設計方案,力爭對歷史風貌建筑做到合理的保護和利用[ 新興中小城市近代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初探――以威海市為例,孫煒瑋,張濤,華中建筑,2010.9.25]。

基于寒地城市特色,從以下幾個發面提出的建筑保護技術策略:

3.1 結構加固

原有建筑在結構抗震和構造等方面均不能滿足現行規范要求,同時存在結構隱患,針對不同問題進行處理。對建筑結構體系進行整體加固設計,采用內置鋼構架,與內置圈梁結合,替換原有的承重構架,鋼柱設計獨立基礎,同時對木構的糟朽部分采用鋼夾板、螺栓聯結打夾板、打套箍的方式進行加固,磚券部分原采用木質過梁,在室內部分采用局部更換混凝土過梁的方法,滿足新建筑的安全性要求。(如圖4)

圖4:結構加固損壞現狀和修復后的實際效果

3.2 防潮處理

原有建筑單體,沒有防潮層。在整體的開挖、勘察過程中,發現墻身普遍因受潮損毀破壞嚴重,挖開可見不同歷史時期的修補痕跡,但是,都沒有解決根本問題。設計施工水平防潮層,最初的設計方案,采用高壓灌漿防潮層做法,后考慮還需加設垂直防潮層,更改為掏換防潮層的方法,在室外±0.000位置上,澆筑與原有墻體同寬,150高的C20細石鋼筋混凝土,分段施工,完成水平向防潮層,同時在垂直方向,澆筑C20混凝土護坡,完成垂直向防潮層施工,解決墻身的防潮問題。(如圖5)

3.3 保溫處理

建筑的熱工性能已經不符合基本需求,首先在外墻部分采用聚苯板進行內保溫,其次,對門窗進行內外兩層處理,外部沿襲木質門窗的基本形式、色彩,內部加設塑鋼窗和鋁合金地彈門,屋頂部分在進行翻新后,增加隔氣層和保溫層。

3.4 采暖設施

原有老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倉庫使用,現在的設計功能以城市展館為主,對建筑平面重新布置,加設采暖系統、給排水系統、電器照明系統、安防系統、消防系統和防雷接地裝置等,其中采暖的設計處理是關鍵,建筑采用地熱供暖這一方式,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原有建筑的破壞。

歷史是一個城市的根,無言的建筑傳載著時代的滄桑的印痕。在吉林市機械局的修繕過程中,我們努力在完善歷史建筑構件外觀風格造型的同時,力求使修復材料、修復工藝接近原建時的狀態,從而保護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情感,體現對歷史建筑的尊重。

保護修復是保障歷史建筑再生的重要手段,技術是實現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的途徑。在城市更新和發展的過程中,基于寒地城市特色,對歷史建筑保護采用有針對性的技術策略,是保護歷史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

作者:李天驕,女,講師,吉林建筑工程學院

相關期刊更多

新疆水利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新疆自治區水利廳;新疆水利學會

建筑科學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太湖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共無錫市委宣傳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阳县| 遵化市| 思茅市| 凉山| 灵寿县| 都江堰市| 精河县| 张北县| 永川市| 资溪县| 泉州市| 沙洋县| 上林县| 林芝县| 祁门县| 犍为县| 墨脱县| 定南县| 闵行区| 泗阳县| 南康市| 鞍山市| 塘沽区| 日喀则市| 南部县| 阳谷县| 扶余县| 武义县| 扬中市| 来安县| 苗栗市| 昭平县| 建瓯市| 枣强县| 汉中市| 红安县| 志丹县| 锡林郭勒盟| 上林县| 莎车县| 招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