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語名字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各位領導:
您們好!
吳橋尚健乒乓球俱樂部成立于2013年9月8日,是吳橋縣唯一一處準專業,高標準的乒乓球訓練場館。本球館以培養優秀乒乓人才、帶動全民健身為己任。自開館以來,受到各界領導的支持與關懷,曾成功舉辦了“慶十一”吳橋縣職工農民工乒乓球聯賽、“十里香酒杯”吳橋縣乒乓球聯賽。現被指定為吳橋縣體育局乒乓球訓練館、吳橋縣老干部局關心下一代工作活動場地、吳橋縣總工會職工活動中心、吳橋雪亮眼鏡近視矯正拓展中心。
本俱樂部擬定于2014年3月8日舉辦吳橋縣首屆女子乒乓精英賽,為能成功舉辦這次比賽,為冠名贊助單位提高更大更好的社會知名度,現就本次賽事的冠名及各種開銷向領導做一下大致的預算,請領導審核。
賽事名稱:慶三八“銀湖天街”杯吳橋縣首屆女子乒乓精英賽
主辦單位:吳橋縣體育局、吳橋縣婦聯
承辦單位:吳橋尚健乒乓球俱樂部
冠名贊助單位:
賽事宣傳階段:自2014年1月20日至3月5日
賽事宣傳口號:乒乓魅力,秀你美麗
比賽地點:吳橋尚健乒乓球俱樂部(京華大酒店南行500米)
比賽時間:2014年3月8日
報名地點:吳橋尚健乒乓球俱樂部或電話報名0317-7278571
報名期限:自2014年1月20日至3月5日
賽項分為:女子單打(不限年齡)
比賽賽制:采用五局三勝制淘汰賽
獎品初定:賽項獎勵前六名、凡參加比賽的選手均有贊助單位提供的價值50元禮品一份(獎金或獎品均由貴單位提供)
比賽程序:第一項:運動員、裁判員入場
第二項:奏國歌
第三項:由縣體育局領導致開幕詞
第四項:由裁判長宣讀比賽規則
第五項:運動員代表宣誓
第六項:裁判員代表宣誓
第七項:才藝表演
第八項:運動員退場、比賽開始
第九項:比賽結束,由貴單位領導,縣體育局、縣婦聯領導頒獎
第十項:由貴單位領導致賽事閉幕詞
第十一項:賽事結束
賽事宣傳階段及比賽日各種開銷大致如下:
1、租用宣傳車一輛:費用240元/天 租用20天,合計4800元
2、宣傳車兩側廣告牌600元、領獎臺背景廣告牌400元,合計約1000元
3、宣傳單一萬張約400元、人工發放費及下鄉車費約600元,此項合計約1000元
4、宣傳條幅三幅各10米約180元
5、裁判組工資1000元
6、攝影記者工資100元
7、工作餐約200元
8.宣傳拱門100元/天
9.主持人100元
10.賽事保安員80元/天
合計大致開銷共計8560元
為能圓滿舉辦此次賽事,為冠名贊助企業宣傳做到至極,吳橋尚健乒乓球俱樂部將從細微入手、不懈努力,爭取把它辦成一個和諧的、正規的、共贏的大賽!
最后,吳橋尚健乒乓球俱樂部全體工作人員向貴單位領導致以崇高的敬禮!謝謝!!
【摘要】本文以奈達(Eugene?A.Nida)的功能對等理論為依托,探討了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 所譯The Story of the Stone (以下稱霍譯本)中仆人名字的英譯。研究表明:霍譯本對曹雪芹、高鶚所著《紅樓夢》中仆人名字英譯大部分實現了功能對等,小部分沒有實現功能對等。
【關鍵詞】《紅樓夢》 仆人 名字英譯 功能對等
一、引言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名著之一,也是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學文化的一個途徑。然而,由于小說中人物名字的字面及隱藏含義給外國讀者的理解造成了很大困難,有必要對該小說中的名字翻譯進行研究。
霍譯本是翻譯界公認的《紅樓夢》杰出作品;學者們從直譯、意譯、歸化和異化等角度研究了其名字翻譯。本文對功能對等理論進行了綜述、探究了原著中人名的特征、分析了霍譯本中仆人名字英譯的功能對等、不對等的現象并給出一些可能的更正辦法。
二、功能對等理論
功能對等有兩個層次的定義(Nida,2001:87):譯入語讀者應該可以“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it in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did.”該理論強調讀者反應,若源語言讀者與譯入語讀者對篇章的理解與欣賞程度基本一致, 譯文可被認為達到了功能對等。因此評估譯文是否達到功能對等可通過比較“the response of the target-language readers with that of the source-language readers”(馬會娟, 2003:102)。
讀者反應類似于市場調查:評估產品時應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顧客對該產品的反應上,而非產品本身(Nida & Taber,1969)。“isomorphs”(同型體)這一概念可幫助對功能對等進行討論與識別。如,翻譯“雨后春筍”時,“growing like bamboo shoots”和“growing like mushrooms”(Nida,2001:89-90)都可以。但后者可能在功能上更加Φ齲因為在傳統的英語國家竹子并不常見,那里的讀者可能并不能像中國讀者那樣能理解并欣賞“growing like bamboo shoots”的景象。因此,“mushrooms”是“春筍”的一個更好的同形體。
功能對等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小說翻譯,以使目標語讀者能跟源語言讀者一樣閱讀并欣賞小說。如引言所述,名字在讀者對《紅樓夢》的理解與欣賞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用該理論來分析其名字英譯是合理的。若名字的英譯未實現功能對等,目標語讀者就無法理清誰是誰,更不可能與中文讀者一樣陶醉于故事。
三、《紅樓夢》人名特征
為分析仆人名字的英譯,有必要研究原著中的人名特征。原著中仆人名字主要有暗示及系統對稱性兩大特征。
暗示是指讀者從名字中可了解到人物的性格命運,感受到作者對人物的喜惡。曹雪芹通過仆人名字來揭示其主人的性格,因為在古代中國,仆人的名字通常是由其主人起的。如“平兒”、“豐兒”和“旺兒”是王熙鳳女仆的名字,從中讀者可以感受到王熙鳳作為管家對于家族繁榮的希望。
系統對稱性是指若人物來自同一群體,其名字也可能來源于同一系統、帶同一漢字、漢字字數一致或結構對稱。如賈家四姐妹的女仆的名字:帶兩個漢字的名字“抱琴”、“司棋”、“侍書”和“入畫”都是同樣的“動詞+名詞”結構,都體現了古代中國貴族的高雅品味。
四、仆人名字英譯中的功能對等
霍譯本中大多數仆人名字的英譯能使英文讀者像中文讀者一樣理解并欣賞曹雪芹的命名意圖。
如“襲人”一名源于詩詞“花氣襲人”(曹雪芹、高鶚,2004: 24),在霍譯本中是“Aroma”(Hawkes & Minford, 1973),意為花香。雖然“動詞+名詞”結構的名字“襲人”在形式上與單一名詞構成的“Aroma”并不對等,但是后者可說是前者的同形體:英語讀者像中文讀者一樣能欣賞名字中芳香撲鼻的美感。
如“鴛鴦”被譯為“Faithful”(Hawkes & Minford, 1973)也是一個功能對等的例子:鴛鴦這一意象讓中國人聯想到“忠誠”而“faithful”就是“忠誠”的同形體;從鴛鴦發誓終身不嫁而伺候賈母的事情中可看出,忠誠也是鴛鴦的一個重要品質。當讀到“鴛鴦”這個名字時,中文讀者會聯想到鴛鴦的忠誠;而英語讀者甚至不用知道 “鴛鴦”是“一種忠誠的水鳥”也能有基本一致的反應。
五、仆人名字英譯中的功能不對等
如前文所述,王熙鳳對于家業興旺的期許體現在其女仆們的名字“平兒”“豐兒”和“旺兒”里。中文讀者可推測出“平兒”的“平”取義于王熙鳳所期盼的“平安”。但為了強調平兒作為王熙鳳的女仆所必備的耐心品質, “平兒”被譯成“Patience”(Hawkes & Minford, 1973),這樣英語讀者就無法感受到原著里“平兒”一名所表達的“平安”之義,他們與中國讀者對此名字的感受就大不相同。從功能對等角度或許“Safety”才是“平兒”一名的更好的同型體。
“抱琴”、“司棋”、“侍書”和“入畫”被譯為“Lutany”、“Chess”、“Scribe”及“Picture”(Hawkes & Minford, 1973)。中國文化里“琴棋書畫”即“古琴”、“圍棋”、“書法”和“繪畫”是古代貴族高雅品味的體現。中國傳統的樂器“古琴”及游戲“圍棋”分別被譯作西方樂器“Lutany”及游戲“Chess”。從功能對等角度“Lutany”和“Chess”并非“古琴”和“圍棋”的很好的同型體,因為前兩者在歐洲文化里并非高雅品味的象征。當中文讀者讀到抱琴與司棋的名字時就會想到其主人元春及迎春是品位高雅的淑女;而當英語讀者讀到“Lutany”及“Chess”時就不會有一樣的感受。“侍書”與“Scribe”從功能對等角度也不是一個很好的同型體:“書”指中國傳統“書法”而“scribe”意為“文書”。中文讀者能從“侍書”一名中感受到其主人探春是一名擅長書法的淑女,而英語讀者看到“Scribe”這樣的名字或許會有探春為何會與抄書匠有聯系的困惑。考慮到讀者反應,“Calligraphy”或許是 “侍書”的更好譯名。
原來,英語中的月份都來自拉丁語,其中很多是羅馬神的名字。
一月January就出自拉丁語janus(門)。羅馬神話中一位奇怪的兩面神就稱為:Janus。傳說Janus有兩副 面孔:一個在前,一個在腦后;一副看著過去,一副看著未來。古羅馬的錢幣上就常刻著他的形象,他一只手 拿著開門的鑰匙,另一只手拿著警衛用的長杖。Janus 是天宮的守門人,他每天把天空的大門打開,讓陽光普 照大地;黃昏時就把門關上,黑夜也隨之降臨了。Janus也是善始善終之神, 古羅馬人在每年頭一天和每天清 晨都要向他祈禱,這樣每件事就可以順利。這也許就是羅馬人以他的名字作為一月的緣故吧?
二月February是根據羅馬的一種慶祝活動命名的。這種慶祝活動叫“Februal”,是一種打掃衛生的慶典。 也許是因為到了二月底, 漫長的冬天已經過去,婦女們開始考慮迎春大掃除的緣故吧。
三月是一個時有暴風雨的月份, March 一詞來自羅馬神話中戰神Mars的名字。Mars是一位很有力量的神 ,羅馬人總是把他和雷、電聯系在一起。
五月May是以女神Maia的名字而設的。Maia年青美貌, 是田野之神。六月June則是從眾神之王宙斯的妻子 的名字Juno來的。
說到七月July和八月August,誰又知道它們來自什么地方呢?信不信由你,這兩個詞是以古羅馬的兩個皇 帝的名字命名的。
凱撒(Julius Caesar,100-44 B.C.)是古羅馬開國大帝。 他曾是古羅馬著名的統帥,為羅馬帝國作出了 巨大貢獻。但他稱帝后專橫跋扈,唯我獨尊,一切都要按他的意志行事。凱撒重新修訂了日歷,因他生于七月 ,故將七月以他自己的名字Julius命名。在他修訂的新日歷中,全年分為12個月,單月31天,雙月30天,只有 二月平年為29天,閏年為30天。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文化元素輸入 希臘羅馬神話 英語詞匯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1-0015-0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對于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做了如下表述:“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根據此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通過聽、說、讀、寫四個環節的訓練,幫助學習者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之外,同時應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播,以提升學習者的綜合文化素養;然而,這一理念在當下教師急功近利教學與學生漫無目標學習的夾縫中實則難于付諸實踐。因此,如何依托教材,在兼顧大學英語教學的實用性與知識性的同時傳授國際文化知識,自然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中值得深思與探索的一個課題。本文以希臘羅馬神話為例,從它對大學英語詞匯與習語的影響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得出文化知識的講授不應孤立于整個教學過程單獨存在,不應與教學內容割裂開來,也不必拘泥于“背景知識介紹”的單一模式,可以利用語言與文化的天然關系,使文化輸入滲透到詞匯學習當中即:一方面將詞匯作為文化元素的載體,使學生透過詞匯學習自動完成文化輸入;另一方面,借助文化背景知識的習得,使學習者全面牢固的掌握詞匯的外延與內涵。
從百年前沉入大西洋海底的永恒傳奇——泰坦尼克號(RMS Titanic),到現在令每個電腦使用者談虎色變的特洛伊木馬程序(Trojan horse),以希臘羅馬神話傳說為淵源的英語詞匯已泛化為一個個生動的英語單詞,滲入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事實上,希臘羅馬神話作為重要的素材廣泛的出現于歐洲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中,繼而影響后世,成為西方文化的重要源頭;西方文化載體之一的英語也自然承載了這些文化內涵,烙印了希臘羅馬神話的深刻印記。
針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附錄的《大學英語參考詞匯表》進行研究,在所收錄的共計7676個單詞中,以希臘羅馬神話為原型派生出來的單詞占到了總數的近30%,而在學生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所需掌握的4794個一般要求的單詞中,也有8%源自希臘羅馬神話。
例如《大學英語參考詞匯表》中的atlas一詞,其漢語意為“地圖冊、地圖集”,而追根溯源阿特拉斯(Atlas)實為希臘羅馬神話中泰坦巨神(Titan)之一,在十二泰坦神反對以宙斯(Zeus)為首的奧林匹斯眾神的戰斗失敗后,宙斯降罪于阿特拉斯,罰他到世界最西處用雙肩支撐天宇。此后在西方文明中,阿特拉斯一直象征著強壯和忍耐,他的形象被塑造為單膝跪地,背負著巨大的天球。后來由于被誤傳為背負著地球,阿特拉斯經常出現在地球儀的基座上。十六世紀的荷蘭地圖制作學家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在《地圖與記述》這部地圖集封面上繪上了阿特拉斯像。從此,后人將“Atlas”用作地圖集同義詞沿用至今。另外,在解剖學中atlas指寰椎,即高等脊椎動物的第一頸椎;在建筑學中,用作柱子來支撐檐部、陽臺或其他突出部分的肌肉發達的男子塑像也被稱為atlas。
另一例是panic一詞,這個英文中指人驚慌不已、驚恐萬狀的詞也蘊含著一個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在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名叫潘(Pan)的神,主司豐產豐收。他外形半人半羊,但卻喜歡拈花惹草,經常去追趕半人半神的少女們。有一天,潘愛上了自然女神緒任克斯(Syrinx),但這位女神懼怕潘,被潘的追求嚇得大驚失色、四處躲避。害怕潘的還不僅是女神,神話記載潘的吼聲使在馬拉松酣戰的波斯人嚇的落荒而逃。古希臘人對他的吼聲充滿敬畏。因此panic這一表達人慌亂、恐慌處境的詞語實則由潘神(Pan)的名字派生而來。由潘神的神話故事引出的詞語不止panic一例,前文提到女神緒任克斯躲避潘的一路緊追,在逃跑途中,女神被一條大河擋住了退路,急忙求助于河中仙女。在仙女的幫助下,緒任克斯搖身一變成了一大叢蘆葦。追到河邊的潘苦尋不到女神,就用眼前的蘆葦做成排蕭,吹起思念之曲。英語詞匯中的syrinx和panpipe(Pan's pipe)均指排蕭之意便由此而來。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大學英語參考詞匯表》中的volcano“火山”源自羅馬神話中的火神伏爾甘(Vulcan)的名字;而作為psychology“心理學”的詞根詞psyche“心靈、靈魂、精神”則來自希臘神話中眾所周知的愛神丘比特(Cupid)的愛侶——魂靈女神普緒喀(Psyche)的名字;英語中“汽笛、警報器”一詞siren,源于希臘神話中用曼妙的歌聲吸引海員,致使船毀人亡的女妖塞壬姐妹(Siren)的名字;另外,表示“混亂、混沌世界”一詞的chaos也承襲了另一希臘神話中的神祇——宇宙萬物之源混沌之神卡俄斯(Chaos)的名字。
在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在講授這些英語詞匯的同時,有意識的向學生輸入該詞以希臘羅馬神話為背景的豐富文化內涵,可以減低大學生英語詞匯學習中的枯燥程度,攻克學生的厭學情緒,打破固有的死記硬背的記憶模式,將英語詞匯與趣味盎然的神話故事相結合,使他們對單詞的掌握輕松達到聽得懂、寫得對、記得牢、用得準的程度。
參考文獻:
[1]周琴.從希臘羅馬神話看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輸入(英文)[J].海外英語.2010(10).
[2]李姝婷.文化對比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高職學報.2008(09).
[3]寧爽.希臘羅馬神話原型對大學英語詞匯影響的類典型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2008:1-101.
關鍵詞:英語教學;情境;興趣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對英語濃厚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聽、說、讀、寫習慣,為今后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堅實基礎。”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采取如下方法創設英語學習情境,培養學生興趣,拿出來與大家共勉,希望各界同仁多提寶貴意見。
一、營造運用英語交往的氛圍
語言總是和人的活動聯系在一起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必須以語言為載體進行交流、溝通。教師必須用英語教學,即使學生不懂,也不要將英語直接替換成漢語,可以借助肢體語言或簡筆畫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英語。例如,PEP小學三年級英語上冊Unit 2 Look at me!在講授head,nose,mouth,face,arm等單詞時,教師完全可以借助肢體語言讓學生理解單詞意思,避免與漢語接觸,不使學生養成英譯漢、漢再譯英的習慣;對于duck,panda,rain,rainbow等單詞的講解,簡筆畫既生動又形象,學生樂意接受。這樣,英語課堂完全由英語支配,學生慢慢的便會習慣這片英語的天空。
小學生詞匯量較少,應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的口語交際,不得苛求每一句話都用英語,允許夾帶中文,讓初學者感到英語是可望而又可及的綠洲,并不是抬眼望不到邊的沙漠,讓學生越學越有信心,才能使學習英語這片“綠洲”不斷擴大面積。
二、給學生起英文名
中小學英語課本里有許多英文名字,學習這些英語名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小,尤其是區分男名、女名,更是讓學生頭疼。如果將這些英文名字起給每一個學生,教師上課提問、同學間相互呼喚都用這些英文名,用不了多長時間,這些名字便會熟記于學生心中,區分男名、女名更是簡單,有的學生即使長大之后還會繼續使用自己的英語名。這樣做不僅讓學生在平時交往中記住了許多英文名字,還創設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情境,可謂事半功倍。
三、創造聽、說英語的機會
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播放經典英語歌曲、兒歌,讓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感受英語;在校廣播欄目里插入英語短文朗誦,既鍛煉了學生朗讀的能力又練習了聽力,觸動了學生的聽覺感官,培養了學生英語語感,聽得多語感自然也就出來了。
四、注重中、西方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