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雪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草枯鷹眼急,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2.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
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8.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9.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10.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1.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 - 謝安 (東晉) - 《詠雪聯句》
12.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 李世民 (唐) - 《飲馬長城窟行》
13.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 李白 (唐) -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14.蝴蝶初翻簾繡,萬玉女,齊回舞袖 - 毛滂 (宋) - 《上林春令》
15.長安大雪天,鳥雀難相覓 - 張孜 (唐) - 《雪詩》
16.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 - 唐代 - 《南秦雪》
17.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 岑參 (唐)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8.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 - 向子諲 (宋) - 《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
19.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盧綸 (唐) - 《塞下曲·其三》
20.白雪卻嫌春*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 韓愈 (唐) - 《春雪》
22.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23.白雪卻嫌春*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
24.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
2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
26.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北風行》
27.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從軍行》
28.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轉應曲》
29.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別董大》
30.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南秦雪》
40.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除夜有懷》
41.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銀《南秦雪》
42.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43.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苑中遇雪》
44.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詠雪聯句》
45.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北風行》
46.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
47.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對雪》
48.白雪卻嫌春*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大學生就業工作;發展現狀;有效舉措
一、大數據時代帶給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困難和問題
大數據時代對學生就業工作的作用就像一把雙刃劍,其中,大數據時代帶給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加重了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困難度。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如果學校在進行就業指導工作時不能夠采用大數據這種先進的方式,就會導致就業指導工作方式落后,讓學生的就業更加困難。學校如果沒有對大數據進行數據篩選和分析的能力,就會落后于已經采用大數據進行就業指導工作的高校,從而加重學生的就業負擔,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就會進展緩慢、滯后。
第二,高校單一傳統的就業指導工作,不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要求。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西方的各種資本主義觀念涌入中國,無論是思維方式還是多元化的價值觀念都會深深地影響大學生。因此,在就業方面更加需要全面、個性的就業指導形式。
第三,高校的就業數據庫明顯滯后,不利于為學生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就業信息分析。大數據能夠更加精準地分析就業形勢,為學生提供更加適合的工作崗位。但是高校由于設備的缺乏、數據庫的陳舊,對就業信息進行分析時明顯滯后或者信息不準確、不詳盡,這就導致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落后,不利于學生順利就業。
二、大數據時代帶給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發展機遇
大數據作為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的產物,也給大學生就業工作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能夠提供精準的、個性化的就業分析,滿足學生的多方需求。大數據的最大優點就是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通過大數據可以對當下的就業形勢、就業單位、就業專業需求等有明顯的分析。學生可以根據這些分析結果進行就業的選擇和計劃,從而實現精準就業,這樣就有效避免學生對某些行業進行盲目的選擇,從而讓學生就業更具有選擇性。
其次,全方位的服務,讓學生的就業理想更容易轉化為現實。大數據時代可以對學生提供海量的就業信息,通過互聯網進行求職已成為當下的時尚,這就是大數據時代帶給學生的巨大便利,可以說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就業機會,也減少了學生的就業資金,讓學生就業更加省時、省力、省錢。
最后,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有利于實現大學生就業的現代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和質量。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學校的就業管理改變傳統的、單一的、陳舊的就業指導觀念,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就業的水平。
三、充分運用大數據時代的發展機遇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效舉措
第一,改變傳統觀念,建立全新就業工作模式。新的時期,在大數據時代里,學校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就業信息,從而構建一個全新的就業模式,保證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現實機會協調一致。在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以學生的需求為主要目標,對不同人才的不同專業需求進行不同的分析,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更好的幫助。
第二,加強利用大數據進行就業形勢的分析,提供更加全面的數據分析結果。高校在利用大數據的同時,一定要建立好數據庫,并及時進行更新,統計最新的數據,以便通過大數據進行更加精準的分析,從而深入地挖掘信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尤其是根據當下社會需求重點行業的面試進行培訓,以提高學生的求職成功率。
第三,加強投入,提供大數據時代的人才和設備的基礎。大數據時代下,傳統的就業指導方式明顯落后,這就需要引進先進的計算機設備以及大數據時代需要的人才基礎,通過提高工作人員的計算機技術,能夠為就業指導工作進行數據分析,生成有效的結果。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完善了相關的投入,才能使高校的就業工作更加符合大數據時展的需求。
第四,結合學生的個人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如今的互聯網正處于高速發展時代,W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不同,這就需要就業工作也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就業信息,這樣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實現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提高高校學生的就業率。
參考文獻:
[1]李敏艷,高建波.大數據時代基于就業網絡信息服務平臺的大學生就業指導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6(3):92-96.
關鍵詞:大數據 大學生 思想 教育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大學作為科研和教育的主要陣地,新形勢下,各種數據的統計綜合更加快捷。教育工作者如何分析大數據形式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并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是當前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在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更全面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是精確的,而是混雜的 ;大數據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具有相關關系 ;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數據化”的。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挑戰
1.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行為可能侵犯學生隱私
大數據分析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看到學生的方方面面,而這些多多少少都會侵犯到學生的隱私權。雖然我們在收集數據之前,可能依照當下隱私保護法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想:告訴學生,我們收集了哪些數據,作何用途,并且在收集數據之前征得學生個人的同意。但是大數據的價值更多源于它的二次利用,在大數據時代,很多數據在收集的時候并無意作其他用途,而最終卻產生了很多創新性的用途。所以我們無法提前告知學生尚未想到的用途而學生也無法統一這種尚是未知的用途,在這個過程中便侵犯了學生的隱私權。
2.大數據的思想政治教育導向可能不可靠
大數據的時代背景,可能讓我們越來越依賴大數據,但是大數據可能沒有那么可靠。數據的質量可能很差,數據分析的結果可能不是客觀的;數據分析可能存在錯誤或者具有誤導性;或者數據達不到量化的目的。比如說用標準化測驗來檢驗大學生的思想表現和評定其對大學老師或者學校的獎懲是不合理的。測驗能否全面檢驗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否能反映出師資隊伍所需要的品質?這些都無法回答,但是數據分析卻看不出這些問題的存在。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二、大數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1.形成全方位的思想行為預警機制
“大數據的核心就是預測。大數據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過數學算法來分析海量數據,最終預測出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在技術層面上建立行為預警機制是可行的,將微博、社交網絡、搜索引擎中獲得的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挖掘和分析,可以了解某些大學生在某一特定時期的思想和行為動態。例如,許多大學生在遇到戀情告吹、就業不順、學業受挫、人際矛盾等情況時,會通過人人網、微博、QQ狀態、微信群、朋友圈等途徑宣泄情緒、表達感想、尋求幫助。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后,就可以預測哪些學生的思想和情緒波動較大需要加強關注、哪些需要朋輩互助、哪些需要老師的溝通和引導、哪些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輔導、哪些需要特別關注以免出現突發事件等,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2.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云課堂”
目前,課堂講授還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一位老師面對一大群學生,教育的形式以“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傳授為主,學生對傳授的內容無法自主選擇,缺乏接受教育的主動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網絡在線教育和大規模開放式網絡課堂(MOOC)橫空出世,使教育領域中的大數據獲得了更為廣闊的應用空間。如同已有的一些專業學習的在線教育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一所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思政教育“云課堂”,可以使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時,自由地選擇受教育的地點和時間。與傳統的課堂授課相比,這種思政教育“云課堂”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主體意識大大增強,而老師也能和學生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的教育。“云課堂”在開展教育的同時,也可以對受教育者的關注熱點、思想動態、學習效果進行數據分析,從而改進教育方式和內容。
3.實現大學生就業指導精準的個性化服務
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人,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復雜。怎樣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怎樣滿足每個畢業生個性化的需要、怎樣實現學校和市場兩方面供需的有效匹配,是目前高校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普遍遇到的難題。各高校都有專門的就業指導部門,大多也都開設了相應的就業指導課程,有的高校在各院系還設有專職或兼職的老師負責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就業指導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當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還是以常規意義上的就業形勢分析和指導講座、企事業單位就業宣講會、就業經驗分享會等為主,個性化的就業指導開展得很少或者效果不夠理想。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為每個學生提供求職意向、專業測評、個性分析、崗位匹配、薪酬對比等服務,產生每個畢業生的個人數據信息,再將社會上分散、海量、復雜的就業需求信息與每個學生的個人數據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匹配對應,幫助每個學生認清和解答“哪個城市適合我發展”“這個行業未來五年的發展空間如何”“我目前的水平和能力能夠勝任哪方面的工作”“我還需要具備哪方面的能力和知識才能勝任心儀崗位的需要”等困惑和問題,引領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進入精準的個性化服務新時代。
論文摘要: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勢下,調整課程設置,更新教材、教學內容和方法,加強教師的職業規劃成為大學英語教學迎接挑戰的重要環節。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正邁向一個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化使得國際性的全方位的交流日益頻繁,貿易往來、信息傳遞、文化交流等成為一個國家參與國際交往的重要手段。英語作為通往國際化的載體,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中重要的溝通語言。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參與國際交流、合作、貿易的機會增加,加人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越發凸顯了英語的重要性。對英語應用功能的需求要求英語教學由研究型—語言知識教學轉向應用型—語言應用技能教學。但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還依然停留在以學科課程為主,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上,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妨礙了學生的英語技能的全面發展和知識面的拓寬。而21世紀高等教育呈現出教育國際化、大學功能一體化、教育信息化、學科交叉綜合化的總體趨勢。因此,現代高等教育對大學英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既具有扎實的語言知識,又具備語言應用技能同時又不乏語言文化素養的復合型人才。
高校培養出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應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具備運用英語獨立工作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夯實英語基礎,包括英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文化素質等方方面面。本文將就開設大學英語選修課的必要性以及開設大學英語選修課的可選策略加以探討。
二、開設大學英語選修課的必要性
1.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實施以來,各高校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改革措施,但仍以傳統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為主,還是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滿足社會的需求。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只局限于大一、大二兩年。在這兩年中,英語作為公共課還是以傳統的精讀課和聽力課為主,雖然教材的編纂上已經開始比較貼近生活,比如課本中分單元談論學習、事業、感情、友誼、社會問題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同時對精讀、聽力、口語都分配了固定的課時,但教師仍然主要以精讀課本為中心進行語言知識的講解。雖然課堂上加大了學生參與的力度,也只是讓學生就課文涉及到的話題加以討論或組織其它課堂活動。學生無法將課文中所學的內容和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大篇幅文章中所學到的知識點也僅能應付各類的考試,這使得學生無法脫離應試教育的框框,也很難長期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根據筆者對所授課班級的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看,學生普遍認為教材內容實用性不強。可見,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改變,學生也在改變自己的學習目標和需求。兩年的語言知識的學習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雖然學生大三時各專業開始開設專業英語課,這也只是面向本專業學生,面向全校學生的英語課并不多,學生獲得的仍是單一方向的英語學習。因此,高校應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點適時調整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補充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模式來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
2.大學英語教師面臨的問題。
隨著我國與外界交往的增多,外語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視。甚至學生在幼兒園時期就開始了英語的學習,因此,當他們進人大學時已經具備了較高的英語水平。大學英語教師的基于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基礎上的傳統的英語教學已不能與學生的水平相匹配;同時,越來越多的留學歸國的專業人才進人高校,各高校也不斷的將專業人才送到國外去進修,這使得高校整體師資隊伍的英語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教師具備了雙語教學的能力,這無形中形成了與大學英語教師的競爭;此外,根據西方的教育發展經驗,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也許只能保障基礎教育的經費,高等教育必然會走向市場,高校中龐大的英語師資隊伍將有可能面臨著下崗的危機。因此,面臨著當前以及未來嚴峻的局勢,大學英語教師要探索一條能夠適應未來市場變化和需求的發展道路。
三、開設大學英語選修課的可選策略
1.調整課程設置。
四川大學副校長石堅教授在外研社舉辦的大學英語教學研討會上指出,高等學校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課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計出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英語類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優化課程結構體系,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要使基礎課少而精,專業課廣而約,選修課多樣化。加強能力課程,強調理論知識課和實踐訓練課的門類和比例,壓縮理論知識課,適當增加科學史、方法論等選修課程,增加實踐能力課和創新能力課。
可見,新的社會需求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挑戰我們是固守傳統還是主動應對?筆者認為,大學英語教學在保證夯實學生語言知識,強化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的專業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開設相匹配的英語選修課。筆者根據對所授課班級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語言應用類選修課如商務英語、語言文化類選修課如英美文學/文化、語言技能類選修課如高級寫作/視聽說等較感興趣。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教學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關鍵是要把握時代脈搏,預見需求走向,調整課程設置,開設符合學校發展和學生需求的多門類的大學英語選修課。當然,在根據專業特點,設置個性化課程的同時,不能忽視外語自身的學科特點,因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
2.改革更新教材、教學內容和方法。
課程內容要盡量與學生的專業、校園生活、未來工作、社會實際、科技發展加強聯系,講求實用性。教材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自行收集組織材料,這樣更易于因材施教,留住“傳統內容的經典”,把握“新興內容的前沿”。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采用開放式、啟發式教育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進行探索式、創新式學習。
3.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針對各教學階段、各層次的學生以及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設計豐富的課外活動。
(1)語言知識類:學生網上自主學習。
教師可以將教學大綱、教學課件、教輔材料等教學文件提供在教學網站上,學生可以在課下自學、預習、做作業、做練習或者查閱資料。
(2)外國文化、文學類:舉辦文化及跨文化知識講座、主題文化周。
每學期面向全校學生組織文化及跨文化知識講座,主講人為外籍教師以及有出國經歷的本校教師,力求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每學期開展主題文化周活動,如,“美國文化節”、“英國文化節”等,全面介紹英國、美國等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習俗以及風土人情。主題文化周要以英語為交際語言,活動形式可以包括專題講座、知識競賽、英文歌曲大賽、演講大賽、辯論賽、外語戲劇節等;定期為學生放映有關典型文化和文化差異、文化沖突的電影或記錄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語言實踐類:鼓勵學生進行社會調查。
學生的平時成績或作業形式中可以包括社會調查報告或論文,鼓勵學生廣泛接觸在華合資、外資獨資企業的工作人員,直接或間接地了解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價值觀念等。
通過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自己進行語言實踐,探索文化知識,發現文化差異,體會文化沖突,實踐跨文化交際策略。這為學生未來應對工作環境中的挑戰提供了實踐機會。
4.注重教師的職業發展。
根據Dale Lange (1990)的定義,教師職業發展是指教師的持續性才智、經驗和心態的提高過程經過多年的課堂教學,許多教師會出現知識僵化,甚至是知識流失的狀況,通過尋求職業發展,教師可以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教師要增強責任意識、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要做好自我職業規劃,要有繼續學習與更新知識結構的迫切性,同時學校要為教師提供大量的可選擇的培訓深造的機會,創造多人次的到英語國家進行語言更新的機會。大量英語教師的國內、國外培訓,勢必造成經費壓力,學習費用一部分可以通過申報課題獲得外界資助。如四川大學每年有20名英語教師出國學習,部分經費就來源于國家精品課程的科研經費。因此,不僅學校要加大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投人,而且,更需要大學英語教師的積極應對。教師要有進行教學改革、教材改革的主動性,尤其教授要發揮在教學、科研中的核心作用,每兩三年帶領一個小組開出一門新課,并且不斷使其完善,達到可以沖刺市級進而國家級精品課的水平。
【關鍵詞】大數據;中學歷史教學;價值;應用
引言
徐子沛《大數據》在一書中寫道:數據是指那些已經超出傳統意義上尺度大小的大容量數據,一般的軟件工具難以捕捉、管理和分析它們,一般以‘太節’為單位。”章政,皮定均,吳崇宇著《大數據時代的社會治理體制》一書,書中將大數據定義為:大數據也可稱為巨量材料,最初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的時間內達到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經營者決策的有效資信。這導致了新的處理技術的產生。
1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在中學歷史課堂,班級授課制是主導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集體授課的方式,能夠有效地利用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不可否認的是,對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班級授課制有著其他教學組織形式無法取代的優勢。但是,班級授課制對于課堂教學卻存在局限性,即無法實現因材施教,這也是一直以來困撓著中學歷史課堂的問題,由于是集體授課,教師只能從整理上來考慮學生的共性特征,無法一一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大數據則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例如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一中學“智慧課堂”的實施。教師通過在線布置課前預習、課件、課后練習題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通過學生課前預習的情況分析,得出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所出現的困難,以便在新課講授過程中針對此類困難進行詳細講解,同時通過學生課后練習題、作業的數據分析,也可掌握學生對新課的把握程度,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將一目了然地通過數據的方式展示在老師面前。最后“智慧課堂”的實施,對于學生可以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學生在“智慧課堂”上的一切行為都將被記錄成數據,反饋到教師手中。教師可及時發現有哪些學生未能按時間提交作業,并且及時加以督促。使學生發現學習內容難度、呈現順序與學習者學習結果數據的規律,確定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對教學過程的實施進行實時修正以促進有效學習。
2實時有效的教學反饋
在新課講授過程中,大數據也能夠及時反饋教學設計的時效性。在傳統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師通過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對學生的學業表現進行反饋,反饋局限于學生學習的結果。最理想的教學反饋應該是雙向的,即是對教學過程,也是對教學結果的反饋。要實現雙向的教學反饋難度較大,原因是教師的信息來源出自于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大量的教學數據很難進行整理和分析,而大數據正在改變這種情況,教師能夠得到以往無法得到的數據,并將此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反饋中,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加以矯正。以可汗學院為例,可汗學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創立的一家教育性非營利組織。2004年,可汗剛從哈佛商學院畢業,應家人要求,他通過互聯網給外地的表妹納迪婭補習功課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家族成員要求可汗輔助更多的兄弟姐妹,可汗苦于分身乏術,于是他寫了若干程序來輔助教學,從此改變了教育的世界。他所設計的程序能夠追蹤學生答題的數量以及質量。有200多個國家的5000萬學生使用該網站.如今,像可汗學院此類的網絡在線平臺有很多,中學歷史教師可通過此類網絡教育平臺進行歷史教學,通過平臺所提供數據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3增強教師的責任心與教學能力
在大數據背景下,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以及教學方式,以便適應教育界的新變化。而在大數據的驅使下,教師需要通過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質、接受新型的課堂模式從而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對于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特別是一些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要掌握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模式、分析教育數據的價值及如何運用到具體的歷史課堂中等技術是有一定的困難的,所以如何解決此類問題,也成為當今中學歷史課堂面對時代的轉變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4為歷史教研活動調查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