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卡夫卡名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卡馬西平;鹽酸氟桂利嗪;耳鳴;不良反應
耳鳴指的是在沒有外界聲音刺激的情況下,主觀上認為在耳內有聲音感覺的現象,并非疾病而是一種臨床癥狀,目前對于其確切的發病機制尚未明了,也缺乏特效的治療藥物,本文通過研究探討卡馬西平與鹽酸氟桂利嗪治療耳鳴的臨床療效,總結其臨床應用經驗和臨床意義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82例耳鳴的患者,男性43例,女性39例,年齡在19-68歲,中位年齡為41.4±1.5歲,病程為15d-4個月,平均病程為2±0.3個月,皆符合《實用耳鼻咽喉科學》中關于耳鳴的診斷標準[1],按照耳鳴響度分級皆在2-4級,皆通過純音電測聽檢查,顯示聽力正常有38例,感音性耳聾有44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抽取法分成2組,各有41例,皆給予常規治療,A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單純使用鹽酸氟桂利嗪治療,B組在A組基礎上再加用卡馬西平治療,觀察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各方面的比較皆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皆給予安慰劑谷維素(臨汾奇林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602142)常規治療。
1.2.1A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單純每晚使用10mg/d的鹽酸氟桂利嗪(西安楊森制藥廠生產,批號:061015765)治療,1天1次,連續治療2周,若病情好轉,改為每晚5mg口服治療,1天1次,再維持治療2個月。
1.2.2B組在A組基礎上再加用200mg/d卡馬西平(上海三維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60516)治療,1天2次,連續治療2周,然后改為300mg/d,1天3次,再維持治療2個月。
1.3療效評定標準參考的是《實用耳鼻咽喉科學》中關于耳鳴的療效標準,顯效:治療1療程后在日常安靜環境中,主觀耳鳴音或自覺耳鳴聲消失(允許患者在標準隔音室中有微弱的生理性耳鳴出現);有效:治療1療程后在日常安靜環境中,自覺耳鳴明顯減弱;無效:治療1療程后在日常安靜環境中,自覺耳鳴無減弱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中療效和藥物不良反應的數據統計使用卡方軟件V1.61版本進行處理,數據間對比采用X2檢驗,%作為計量單位,P
2結果
B組治療后療效的總有效率為92.7%(38/41),A組為90.2%(37/41),兩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B組治療期間出現惡心3例,口干2例,乏力2例,嗜睡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4.4%,而A組治療期間出現惡心1例,口干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本研究中統計可見,聯合用藥組治療后療效的總有效率為92.7%,單獨用藥組為90.2%,兩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其中的鹽酸氟桂利嗪作為一種選擇性鈣離子拮抗劑,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對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細胞的機制進行阻滯,有效地擴血管,從而改善耳蝸的微循環,屬于常用的一種治療耳鳴的藥物,相關研究中指出[2],單純每天使用10mg的鹽酸氟桂利嗪治療,連續使用1-8周,患者即可達到滿意療效;而卡馬西平作為一種鈉通道阻滯劑,能夠有效使神經元的過度興奮降低,使神經元膜的穩定性恢復,并對突觸傳導作用造成影響,從而對突觸前鈉通道進行阻斷,有效地抑制動作電位,在突觸后在去極化狀態下使神經元細胞體發生高頻重復放電機制受到阻斷,進而有效地抑制頻發放電時出現的高頻動作電位,也常應用于治療耳鳴,一般在使用3-6d即可達到穩定的血藥濃度,維持療效;目前對于兩種藥物的單純用藥療效均較為認可,但兩者的遠期療效及聯合使用時療效的確切性仍缺乏大樣本的研究,本研究中統計中顯示,聯合使用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4.4%,而單純使用鹽酸氟桂利嗪組為7.3%,可見卡馬西平治療耳鳴的副作用較多,雖在停藥后基本消失,但對患者治療耐受性及依從性有一定影響,同時聯合使用不會明顯增加療效,因此,臨床上對于二者聯合使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存在爭議,本研究由統計結果出發,并不推薦聯合使用,可分別聯合安慰劑治療,即可達到較好的近期療效。
綜上所述,卡馬西平聯合鹽酸氟桂利嗪治療耳鳴的近期療效與單用鹽酸氟桂利嗪治療差異不大,皆能顯著消除臨床癥狀,但聯合用藥明顯增加了藥物不良反應,臨床不推薦,其遠期療效仍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一、藝術創作活動和科學研究活動中的好奇心與探尋欲望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兩者卻是相互影響、相互促動的。單就文藝對科學研究的作用來看,它能夠觸動和激活科學研究工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審美藝術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們對于作品的審美效應的基本要求和標準。我們欣賞古希臘詩人荷馬的《伊利亞特》,驚異于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勇敢精神、高超武藝和非凡智慧;欣賞印度現代作家、詩人泰戈爾的《吉檀迦利》,驚異于人類努力擺脫自身有限的存在,渴求自由和永恒的熱望;欣賞美國19世紀女作家斯陀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驚異于美國蓄奴制的罪惡和美國黑人的不幸遭遇;觀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驚異于那微笑的神秘;聽著德國近代大音樂家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驚異于作曲家那偉大的胸懷;閱讀莫言的小說《透明的紅蘿卜》,驚異于他對人的生命向力的贊譽和探究……欣賞者在驚異中本來是片斷的、零碎的感受都被接通為一個整體,他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撼動;而作為審美對象的文藝作品中潛藏著、幽閉著的意蘊,突然被敞亮了出來。由此可知,真正的審美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都是伴隨著驚異感和探索欲而產生的。當然,好奇心和探索欲并不等于審美藝術活動,然而它在審美活動中卻能夠豁然貫通人們胸臆、發現審美對象的整體底蘊的電光石火。應該說,沒有驚奇就沒審美發現,也就沒有審美藝術活動。亞里士多德在談到悲劇等敘事性作品時指出:“一切‘發現’中最好的是從情節本身產生的、通過合乎可然律的事件而引起觀眾的驚奇的‘發現’,例如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俄狄浦斯王》和《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里》中的‘發現’;伊菲革涅亞想送信回家,是一樁合乎自然律的事。”[3]在審美藝術活動中,驚奇和探索往往能帶來審美發現,使人們處在發現的激動之中,因而藝術中的驚奇和探索會促使欣賞者探索人生乃至整個宇宙的奧秘。
科學工作者面對藝術世界的絢麗多姿、神奇莫測,一定會使他駐足沉思,產生一種驚異感和新奇感。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進入審美藝術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強化探索的欲望。藝術是培養和激勵人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一種審美方式。在科學史上,有數不清的科學家都受到了音樂、詩歌、小說以及古老的神話、傳說、童話等藝術的熏陶,啟動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啟動和增益著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今天,理工院校的學生要增益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學習和科學研究活動中有所創見,參與文學藝術活動、特別是欣賞那些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說是一條有效的路徑。
二、文學藝術是滋養科學工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最好學校。在審美藝術活動中培養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會伴隨著科學研究活動的始終,成為歷久彌新的心理力量,驅動他們不懈地探索宇宙的奧秘。
許多科學家都非常重視對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培養。他們從童年時代,就常通過藝術不斷培育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我們以愛因斯坦為例。愛因斯坦從六歲起學小提琴,莫扎特奏鳴曲使他感到異常驚奇,他愛上了它。在所有藝術中,愛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樂,除莫扎特外,還酷愛巴赫、貝多芬的作品。他還熱愛莎士比亞、哥德、海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肖伯納等文學大師的作品。在青年時代,愛因斯坦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誦海涅的《哈爾茨山游記》。人們知道,高斯是18至19世紀德國偉大數學家,可是在愛因斯坦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他認為,陀斯妥耶夫斯基給予他的東西比任何科學家給予他的都要多,比高斯還多!愛因斯坦如此重視文學大師特別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能夠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利用文學形象以及文學語言符號的巧妙性的美感,去思考和探索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值得一提的是,愛因斯坦同卡夫卡這位生前無名、死后殊榮的奧地利現代派作家也有過交往。卡夫卡有一句名言:我總是企圖傳播某種不能言傳的東西,解釋某種難以解釋的事情。他在《審判》、《地洞》、《饑餓的藝術家》等小說中,描寫了一群十分渺小的、被損害被侮辱的“小人物”的藝術形象。他們無法與天抗爭、與命運抗爭,因為任何抗爭都會失敗告終;他們連生命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惶惶不可終日。小說通過荒誕、離奇的情節,表現了人們孤獨、恐懼的心理以及作家對廣大下層人民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態的關注與同情。卡夫卡把文學藝術看成是探索現實世界的重要手段的主張以及對下層小人物生活境遇的深刻描寫,都讓愛因斯坦感到震驚,引起他強烈的共鳴,激發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所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認為,藝術與科學領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盡管不同,可是卻被共同的目標聯系著,這就是以好奇心和驚異感為動力,企圖尋找與表述未知的東西;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反應雖然不同,可是它們互相補充著。
首先,我們要了解命題者的命題意圖。從近幾年的文學常識命題設置上來看,其干擾項往往有以下幾種類型。
張冠李戴型。如2012年江蘇卷中“邊城中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其中的天保大佬美麗得很,茶峒人拙于贊揚這種美麗,便為他取個諢名叫‘岳云’。”岳云是二佬儺送的諢名。故意設置張冠李戴型題目,基于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名著內容的記憶是否準確。
無中生有型。如2012湖北卷中“C.《孔乙己》描寫了科舉考試失意者的命運。作者對孔乙己的窮困潦倒和因竊書而被趕出魯鎮的悲慘遭遇,寄予了同情。”“因竊書而被趕出魯鎮”錯誤,文中沒有此情節。這一情節的設置是命題者試圖混淆其與《祝福》里祥林嫂的遭遇,也暗含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是否熟悉之意。
以偏概全型。如2012北京卷第5題C項“從先秦《詩經》《楚辭》到唐宋詩詞,再到明清詩文,作品的句式呈現出以下共同特點:多用對偶,駢散相間,錯落有致。”“多用對偶,駢散相間”是駢文的特點,不能概括前述所有文學體裁的特點。
不合邏輯型。如2013湖北卷中“B.《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隨賈母等赴寧國府賞梅,午間去房間休息,看見房內掛著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寶玉覺得這副對聯蘊含豐富,十分喜愛,銘記在心。”這副對聯是古代讀書人信奉的封建理學的修身標準。而一向反感程朱理學,被評為“愚頑怕讀文章”的賈寶玉怎么可能喜愛呢?即使沒有讀過《紅樓夢》,從賈寶玉叛逆的性格也可判斷出,他是很討厭這副對聯的。命題者專設此項,不僅考查了學生對《紅樓夢》情節是否熟悉,也考查了學生能否準確把握賈寶玉的性格特點。
命題者在設置題目時,既要考慮到立足于課本內容,又要在難度設置上恰到好處,總會在以上幾個方面出題。因此,我們可以有以下幾種應對方法。
1. 識記課下注釋中的文學常識、典故。
按照時代、國別、從古至今、由中而外的順序,將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包括作家的生活時代、國別、代表作品、風格流派、地位影響以及不同文學體裁的特點等等)一一加以梳理。或者按照模塊順序,一一加以牢記。比如《老人與海》――海明威――美國――小說――“冰山一角”理論等。
2. 熟悉課文內容、名著內容。
主要識記課文基本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生活命運、審美意義等。可以按照“誰,做了什么事,表現了什么性格品質,反映了什么主題”的方式來記憶主要內容。名著部分還可參照“名著導讀”部分的內容來記憶。如識記《老人與海》的文學常識。主人公是桑地亞哥,其名言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可就是打不敗他”。主要記述了桑地亞哥經過兩天兩夜跟鯊魚的搏斗,最終拖回一副魚骨頭的故事,贊揚了跟大自然相斗,雖然失敗卻仍能不屈抗爭的硬漢精神。如2012江蘇卷中“《雷雨》中的梅侍萍在二十七年后又一次來到了周公館,當年的周樸園為了迎娶有錢有門第的小姐蘩漪,趕走了她和剛出生三天的嬰兒。”“二十七年后”應為“三十年后”,剛出生三天的嬰兒是她自己抱走的,不是被趕走的。這些知識只有通過熟記才可。
3. 根據人物性格特點進行推斷。
像上面在“不合邏輯型”中所提到的2013湖北卷B項,由賈寶玉的叛逆性格可做出推斷,其絕對不會喜歡專門琢磨人情世故的對聯的。再如2012福建卷“E.聶赫留朵夫認識了許多像西蒙松這樣的犯人,但還是鄙視他們。他為瑪絲洛娃找西蒙松作為保護人感到不快。”聶赫留朵夫從一開始就用贖罪的心態來看待自己以前的言行,并以慈悲的同情心對待那些迫不得已犯罪的人。因而可以判定他不會“鄙視他們”,反而為瑪絲洛娃找西蒙松作為保護人感到高興。這是從聶赫留朵夫的性格和心理做出的推斷,自然也是不會有誤的。
4. 根據生活常識進行推斷。
利用一定的生活常識和生活經驗,可以對命題者故意設置的不合邏輯型題目加以判斷。例如對2012北京卷5.C項的判斷。古代詩文的發展有一定的變化,以某個階段出現的特點“駢散相間”來概括全部文學體裁的特點,顯然是以偏概全,不足為信,從而選定C項。又如2013江西卷中給大衛掛紙板牌的行為,作為性格暴虐的繼父,固然可能讓孩子掛上這樣的牌子,但他還要顧及自己的顏面,不讓周圍的人說自己的不是,再者,只有讓孩子在同齡人中抬不起頭來,才真正達到羞辱他的目的,也報了自己的被咬之仇。所以他是不會在家中這樣做的,而是指使校長行這樣羞辱之事,其險惡用心可見一斑。
5. 根據作家寫作風格進行推斷。
不同作家的寫作往往呈現出不同的寫作風格。這就好比是人的手指印,任何人都替代不得。如李清照――南宋詞人――婉約派――《醉花陰》《聲聲慢》;蘇軾――北宋詞人――豪放派――《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等。再如2012天津卷中《小狗包弟》的作者是冰心,心中就要打上一個問號。冰心是女作家,其文往往親切溫婉,而《小狗包弟》的內容是對“”的懺悔,有著對歷史現實的深刻認識,因而不記得作者巴金,也應判斷其并非冰心之作。利用平常所記風格,可以對題中選項做出相應的判斷。
以上答題時可做出的某些推斷,仍然是建立在熟悉課本和名著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的。完全依靠一些技巧,未必能做出完全正確的判斷。故而希望同學們還是在平時扎扎實實學好課文和閱讀文學名著。
練習
1. 下列作品、作家、時代(國別)及體裁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
A. 《日出》――――現代――話劇
B. 《赤壁賦》――蘇軾――南宋――文賦
C. 《哈姆萊特》――莎士比亞――英國――詩歌
D. 《騎桶者》――伍爾芙――英國――小說
2. 下列各項對作品故事情節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在聽說季氏將伐顓臾一事后,情緒表現很激動。先是闡明反對討伐的理由,繼而批評冉有、季路沒有盡責,最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并一針見血地指出“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的用心。(《論語》)
B.在金陵十二釵正冊中,賈探春的判詞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紅樓夢》)
C.單純善良的奧菲莉亞對裝瘋賣傻的哈姆萊特產生了真正的感情,為了他甘愿跟他一起瘋掉,從而激發了哈姆萊特刺殺兇手的斗志。(《哈姆萊特》)
D.廉頗被免職后,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使者回復趙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廉頗藺相如列傳》)
3.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炮獸》《丹柯》《清兵衛與葫蘆》《騎桶者》的作者分別是法國的雨果、蘇聯的高爾基、日本的志賀直哉和奧地利的卡夫卡。
B.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憑借《蛙》《紅高粱》《檀香刑》《酒國》《生死疲勞》等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大江健三郎之后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作家。
C.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是《哈姆萊特》中的經典臺詞,表現主人公對命運的思考。
D. 《祝福》選自小說集《彷徨》,是魯迅的小說代表作之一。小說中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參考答案
1. A(B蘇軾是北宋人,C《哈姆萊特》是戲劇,D《騎桶者》作者是奧地利的卡夫卡)
讀書快意,都是在似春雨潤物、春蠶食葉般的快樂閱讀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因而培養學生耐心讀書的習慣便成為快樂讀書有效讀書的前提。
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又當如何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意識,注重哪些事情呢。就這個問題,下面我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認為最重要是讓學生帶著興趣去閱讀。在備課時要加入備讀書這一環節。首先我們老師自己要讀熟、讀通、讀好課文,要設計好導語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創造一定的情境,以誘發學生的閱讀激情。如在講《騎桶者》時,我先給學生讀了一段《卡夫卡與小女孩》的故事,然后讓學生去體會作為一名大作家在自己生命結束之前,依然很有耐心和善心地幫助一個陌生的小女孩。他的內心世界是多么的令人震撼。那么在他的筆下描繪的又是怎樣的世界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去閱讀課文,效果要比直接讓學生讀更好。而多媒體的有效運用,會對激發學生興趣起到很好的作用。豐富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很能激發學生進入文章的興趣,達到身臨其境的作用。特別是一些文學體裁的作品,多媒體的運用便發揮出很大的作用。詩歌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幅的畫,讓學生先自己想,并用語言去表述描繪。在此基礎上我們再找出相關的畫面讓學生體會,感受自己與此有幾分相像。便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些電影戲劇的視頻也是我們教學的得力助手。在講
第二;朱子言“將身葬在此書中”、“一心在書上”、“身心都入在這一段里面”都說明讀書要有專心、有完全的投入之精神。為此,我們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專注的意識。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總是告誡學生要從從容容地讀書,要有耐心、恒心所謂“耐心”、“恒心”,是指讀書貴在堅持。如果讀書不肯平心靜氣,專心閱讀,易患懶惰之病。而讀書預存功利之心,為成名成家的目的而讀書,又易心浮氣躁,患上浮躁之癥。既懶且躁,讀書自然不會長進。所以,錢先生強調讀書為學,而我們現在好多學生讀文章只是為了考試答題。應屬極強的功利意識。而如果不能認真讀書,又怎能欣賞領會,與作者互起共鳴,又如何能做好題。這之間并不是沒有關聯的。耐心恒心平和,是我們要讀好書的關鍵。
耐心,要給學生留足夠的時間去讀。不要著急地去講。即使是面對一道道習題,我們也要培養其耐心閱讀地習慣。如在讀論述類閱讀題中,要培養學生及時勾畫命題的熱點。如肯否處、或然必然處、全部部分處、因果處等。在詩歌鑒賞中,從題目讀起,注意作者背景關鍵詞注釋處。在讀詩中,體會每一字每一詞的含義,想象其畫面,體悟其情感。至于文言文閱讀,要養成學生認真積累的習慣。注意每一個重要文言實詞的學習。在練習處標注其解釋。并在通曉意思后多去讀,加強文言文的語感。對于這一個問題,我們的實物投影極為有助于教學,當我們把學生所寫的東西打到投影上,是優是劣,他問題在哪兒,便很清楚了,非常有利于比較教學。在比較中激發學生積極性,看到了別人的長處,同時也加大了教學的容量。
恒心,需要經常練習。每天都要安排時間讓學生讀書。不管是課文還是閱讀的練習。堅持下去自然也要有一點讀書功夫的。
平和,多寫讀書筆記,進行讀書交流的活動。我認為在寫讀書筆記時,學生的心是需要先平靜下來。要理思路,要謀篇布局,寫的時候,又需要將情感投入進去。這樣思路需是清晰地。沒有平和心是很難完成這一點的。
關于讀書前輩給我們提出了好多的建議法。
福克納《獻給艾米麗的玫瑰》
編者按:著名作家余華一直畢恭畢敬地稱福克納為“師傅”,說是福克納啟發了他的文學靈感,不妨來看看這位中國學生,來到福克納精神之都奧克斯福時的所見所聞,而他眼里的奧克斯福,又是怎樣一個充滿了文藝氣息的地方。
一九九九年的時候,我有一個月的美國行程,其中三天是在密西四比州的奧克斯福,我師傅威廉-福克納的老家。
影響過我的作家其實很多,比如川端康成和卡夫卡,比如……,又比如……,有的作家我意識到了,還有更多的作家我可能以后會逐漸意識到,或者永遠都不會意識到。可是成為我師傅的,我想只有威廉?福克納。我的理由是做師傅的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應該手把手傳徒弟一招。威廉?福克納就傳給我了一招絕活,讓我知道了如何去對付心理描寫。
所以我第一次去美國的時候,一定要去拜訪一下師傅威廉?福克納。我和一位名叫吳正康的朋友先飛到孟菲斯,再租車去奧克斯福。在孟菲斯機場等侯行李的時候,吳正康告訴我,這里出過一個大歌星,名叫埃爾維斯?普雷斯利。我說從來沒有聽說過有歌星叫這個名字。當我們開車進入孟菲斯時,我一眼看見了貓王的雕像,我脫口叫了起來。吳正康說這個人就是埃爾維斯?普雷斯利。
我曾經在文章里讀到威廉?福克納經常在傍晚的時候,從奧克斯福開車到孟菲斯,在孟菲斯的酒吧里縱情喝酒到天亮。他有過一句名言,他說作家的家最好安在妓院里,白天寂靜無聲可以寫作,晚上歡聲笑語可以生活。為了尋找威廉?福克納經常光顧的酒吧,我們去孟菲斯的警察局打聽,一位胖警察告訴我們:這是貓王的地盤,找威廉?福克納應該去奧克斯福。
現在威廉?福克納是奧克斯福最值得炫耀的驕傲了。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談到美國文學,人們都認為威廉?福克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可是在奧克斯福,后面就不會跟著“之一”,奧克斯福人干凈利索地將那個他們不喜歡的“之一”刪除了。
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威廉?福克納這個曾經被認為是二流子的人,一直是美國南方某種精神的體現。比爾-克林頓還在當美國總統的時候,曾經和加西亞?馬爾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和威廉?斯泰倫一起吃飯,席間提到威廉-福克納的時候,同樣是南方人的克林頓突然激動起來,他說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經常搭乘卡車從阿肯色州去密西西比州的奧克斯福,參觀威廉?福克納的故居,好讓自己相信,美國的南方除了種族歧視、三K黨、私刑處死和焚燒教堂以外,還有別的東曲。
威廉?福克納的故居是一座三層的白色樓房,隱藏在高大濃密的樹林里,這樣的房子我們經常在美國的電影里看到。我們去參觀的時候,剛好有一伙美國的福克納迷也在參觀,我們可以去客廳,可以去廚房,可以去其他房間,就是不能走進福克納的臥室和書房,門口有繩子攔著。威廉?福克納在這幢白房子里寫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現在是威廉?福克納紀念館了。館長是一位美國女作家,她知道我是來自遙遠中國的作家,她說認識北島,她說她已經出版四部小說了,而且還強調了一下,是由藍登書屋出版的,她和威廉-福克納屬于同一家出版社。然后悄悄告訴我,等別的參觀者走后,她可以讓我走進福克納的臥室和書房。我們就站在樓道里東一句西一句說著話,等到沒有別人了,她取下了攔在門口的繩子,讓我和吳正康走了進去。其實走進福克納的臥室和書房也沒什么特別之處,和站在門口往里張望差不多。
在奧克斯福最有意思的經歷就是去尋找福克納的墓地。美國南方的五月已經很炎熱了,我們開車來到小鎮的墓園,這里躺著奧克斯福世世代代的男女。我們停車在一棵濃密的大樹下面,然后走進了聳立著大片墓碑的墓地。走進墓地就像走進了迷宮一樣,我們看到一半以上的墓碑都刻著福克納的姓氏,就像走進中國的王家莊和劉家村似的,我們在烈日下到處尋找那個名字是威廉的墓碑,揮汗如雨地尋找,一直找到四肢無力,也沒找到我的威廉師傅。最后覺得差不多所有的墓碑都看過了,還是沒有威廉,我們開始懷疑是不是還有別的墓園。
中午的時候,我們和密西西比大學的一位研究福克納的教授一起吃飯,他說我們沒有找錯地方,只是沒有找到而已。吃完午飯后,他開車帶我們去。結果我們發現福克納的墓地就在我們前一次停車的大樹旁,我們把所有的遠處都找遍了,恰恰沒有在近處看看。
我在威廉?福克納的墓碑前坐了下來,他的墓碑與別人的墓碑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旁邊緊挨著的是他妻子的墓碑,稍稍小一些。我千里迢迢來到這里,就是為了看一眼我師傅的墓地,可是當我看到的時候,我卻什么感覺都沒有。只是覺得美國南方的烈日真稱得上是炎炎烈日,曬得我渾身發軟。現在回想起來,我這樣做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心愿,完成前曾經那么強烈。完成后突然覺得什么都沒有了。
那位研究福克納的教授在吃午飯的時候告訴我們,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人來到奧克斯福,來看一眼威廉?福克納的墓地。
接著這位教授說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他說差不多是十年前,一個和福克納一樣身材粗短的外國男人來到了奧克斯福,他是坐著美國人叫“灰狗”的長途客車來的,他在那個比郵票還要小的小鎮上轉了一圈,然后就去了福克納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