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機械制造基礎

機械制造基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機械制造基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機械制造基礎

機械制造基礎范文第1篇

關鍵詞: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張昌娟(1980-),女,河南民權人,河南理工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講師;高保彬(1977-),男,河南民權人,河南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8-0070-02

一、課程特點與改革必要性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是機械類專業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被列入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該課程主要介紹機械產品的生產過程及生產活動的組織、機械加工方法、機械加工過程及其系統。包括金屬切削過程及其控制,機械加工設備與典型刀具、機床夾具設計、機械加工質量及其控制、工藝規程設計、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概況等內容。

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實踐性強。除理論教學外,“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體系還包括實驗教學、課程設計、生產實習教學環節,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各個教學環節的訓練,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使學生樹立現代工程意識,掌握機械工程領域中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具備分析解決機械工程中一般技術問題的基本能力,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及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工程技術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對“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如何使學生能真正在興趣之中掌握機械制造技術的相關理論知識,如何提高學生的機械制造技術應用能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和教學改革的核心。

二、“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內容改革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內容豐富,計劃教學學時多安排64個學時,包括金屬切削機床、金屬切削原理、金屬切削刀具、機械制造工藝學、機床夾具設計等內容。按照全國高校教學改革要求,貫徹“重視基礎、精簡學時、拓寬口徑”的改革思路,以機械制造工藝學為主線,以金屬切削理論為基礎,以產品質量、加工效率與經濟性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對原機械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強調應用性和能力的培養。

在教材內容的選取上,側重機械制造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工藝原理的實際應用。課程總學時為48 學時,其中理論教學42 學時,實驗教學6 學時。表1為該課程的教學內容的學時安排。

三、“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教學改革

1.課堂教學改革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堂教學的難點在于內容比較枯燥,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應該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錄像等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將圖形、文字、動畫和聲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加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直觀的視覺認識,增加了學習興趣。例如在討論CA6140型臥式車床的傳動系統時,必須將車床的一些主要結構,如主軸箱、溜板箱中的雙向多片式摩擦離合器、制動器及其操縱機構、縱向/橫向機動進給及快速移動的操作機構、超越離合器等的結構特點、工作原理等充分理解,才能對整個傳動系統圖進行透徹的分析。講解時可將相關的視頻、動畫等穿插在課堂教學中,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靜態的問題動態化,不僅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也真正提高了課堂實效。除此之外,通過建立“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精品課程網站,設置了課程設計、視頻教學、多媒體課件、模擬試卷、習題、在線學習問答等環節,增加了學生同老師之間的交流。

(2)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主要采用的有現場比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提問教學法和討論教學法、主線貫穿教學法等。要結合教學的內容、特點以及學生感受,盡量貼近生活,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對課堂教學感興趣,自主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例如,在討論定位原理中的過定位時,應該采用3個支撐釘實現平面定位,若采用4個支撐釘,則出現了過定位情況。過定位是否允許,應視具體情況而定。這個問題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桌椅板凳來討論,四條腿的凳子比較多,其與地面的接觸屬于過定位。若地面平整,凳子的四條腿等高,且四條腿與地面接觸的面都是小平面,則凳子與地面能很好地接觸,人坐上去后很穩定;若地面不平或凳子的四條腿不等高,則凳子的四條腿與地面就不能完全很好地接觸,最多3條腿接觸,具體是哪3條腿接觸,還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人坐上去后就不穩定。而對于野外作業的三腳架,三條腿與地面之間是小錐面接觸,屬于完全定位,作業的時候比較穩定;如果用四腳架,則無法穩定地實現野外作業。

2.實驗教學改革

為了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課程理論教學中需要對重點和難點內容設置實驗,如車刀幾何角度測量、切削力的測量、機床結構模型分析試驗,機床靜剛度測量和誤差復映規律試驗。以往開設的這些實驗大多都是驗證性的實驗,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思維和想象,不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針對這個問題,在課程實驗中,減少驗證性的實驗,增加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如典型零件的工藝分析和機床夾具綜合分析等,給定一個具體的零件,首先進行零件的結構工藝性分析、工藝路線的擬訂及論證并制訂機械加工工藝規程,其次針對某道工序進行專用夾具的總體方案設計與論證,最后和實驗室已有的工裝夾具進行對比分析,指出各自的利弊。這樣以來,就可以很好地將實驗環節和理論學習及后續的課程設計、生產實習聯系起來,既可以對書本上所學的較抽象的理論內容很好地理解,又為后面的專業課的學習及實踐環節打下一定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學生課堂所學的知識和實驗室現有的儀器設備去設計實驗,讓學生自主地搭建實驗平臺,使用實驗設備、使用實驗儀器儀表,選擇測量的方法及處理試驗數據的、分析實驗結果等,才能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已有的專業知識的同時,動手能力獲得實質性的提高。

3.課程設計教學改革

課程設計和生產實習是“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中重要的實踐環節,是指導學生學以致用的有效途徑。在現有的課程體系中,由于課程設計和生產實習的學時比以前大大削減,所以如何在更短的時間中使學生得到真正的鍛煉是“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改革面臨的問題。

(1)提前下達課程設計任務,課程設計貫穿于課堂教學和認識實習、生產實習。首先是在兩周的認識實習期間就將課程設計任務分配下去,然后讓學生帶著任務和疑問去學習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最后在4周的生產實習環節檢驗課程設計結果的合理性與可行性。能讓學生帶著最關心的問題去實習和學習,有利于取得較好的實習效果和學習效果,符合“實踐―認識―實踐”的認知規律(生產實習、課程講授、課程實驗和課程設計共同完成)。

(2)調整課程設計任務和課程設計內容。由原來的一人一題變為多人一題,分工明確,4~6名學生共同完成一零件的機械加工工藝規程設計(2~3種方案),而每名學生設計不同道工序的夾具。

(3)課程設計中間答辯環節。能及時發現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如方案的合理性,設計的難易程度,能否實現等,同時可以解答學生的一些疑問,集中起來共同討論,有利于取得課程設計較好的成績。

4.考核評估體系改革

以往的考試模式大多沿用傳統的考試管理模式,采用閉卷考試,試卷成績和平時成績各占80%和20%,平時成績主要由考勤和作業組成,更多地注重了所學的理論知識,而對實踐環節的檢驗不夠充分。因此,打破傳統的考試模式,對考核評估體系進行改革是必要的。具體做法是將認識實習、課堂學習、課程設計及生產實習全過程中學生的表現納入考核范圍。總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組成,以百分制計算,平時成績占40分,期末考試成績占60分。平時成績中,考勤、課堂隨機提問、平時作業及實驗20分,實習、課程設計及答辯情況20分。期末考試卷面成績以實際卷面得分為依據,按滿分60分計入課程成績,考試試卷從試卷庫中隨機選擇。筆試環節嚴格實行教考分離,建立科學合理的試卷庫,采取流水閱卷。

四、結束語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作為機械類各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課程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取得較顯著的課程教學效果,離不開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實驗和課程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更離不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等的改革和深入。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培養出適應現代制造技術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曉芬.《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教學方法的探討[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9,(3):59-61.

[2]劉傳紹,鄭建新.機械制造技術基礎[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3]關鐵鷹,孫繼武.《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21-123.

機械制造基礎范文第2篇

(洛陽市中信重機高級技工學校,河南 洛陽471003)

【摘 要】機械制造工藝基礎,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機械類專業及近機類專業的一門重要技術基礎課,是一門講述有關機械產品制造過程的綜合性技術課程。在教學大綱中規定,該課程的教學內容由毛坯制造工藝、零件切削加工工藝和機械加工工藝規程制定三大部分構成。

關鍵詞 毛坯制造工藝;典型工件加工;教學手段;機械制造工藝

毛坯制造工藝部分講述:鑄造、鍛造、焊接等的相關基礎知識;零件切削加工工藝部分講述:車削、鉆削、鏜削、銑削、磨削、數控加工、特種加工、精密加工、典型工件加工、鉗加工與裝配等的相關基礎知識。

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機械制造的常用工藝方法、零件加工工藝過程及裝配的基礎知識,對機械制造工藝過程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從而增強工作的適應性。能總體地了解和把握機械制造活動,掌握金屬切削過程基本規律和機械加工的基本知識,能合理選擇材料、毛坯制備、機械加工方法,樹立產品質量意識,初步具有解決生產現場工藝問題的能力。

1 教學現狀

機械制造工藝基礎是一門傳統的課程,多年來人們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教學質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其教學內容比較繁雜且涉及實際生產經驗等特點,還存在一些問題。

1.1 教學手段使用不恰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先進的教學手段進入課堂教學,如幻燈片、投影儀、語音設備、多媒體等。最初將這些手段引入教學的目的,是使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由抽象變為直觀,便于觀察和認識,有利于學習和掌握教材,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目前,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單純、過分依賴PPT,在教學過程中把多媒體設備當做減輕備課任務的一種工具;另一種是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板書加掛圖、教具,這樣一來教學過程顯得呆板,課堂氣氛不活躍,很多抽象的東西如機床的結構、加工過程等使學生難以理解,漸漸失去學習的熱情。

1.2 理論聯系實踐難以實現

機械制造工藝基礎這門課是一門與實踐密切相關的課程,材料的各種特性、設備的各種結構、工藝的各種優缺點、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藝及裝配等,學生必須結合大量實踐經驗才能更好地理解,很多操作步驟和原理聽起來很費解,但只要到車間或現場看一眼就不難明白。

已有的教學模式將理論和實踐在時空上分離,先將理論全部學完再實踐,或先實踐完再進行理論學習。缺少實踐的理論教學,由于學生缺少感性認識而變得十分難解,處于云里霧里的迷糊狀態;沒有理論支撐的實踐,必然只能停滯在獲得一些感性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較低層次上。

再加上學校重視度不高,課時安排不足,缺乏相關教具、儀器和設備,使得即便是教課書中安排的“實訓課題”,也難以實現。而實訓課題的本意是旨在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而設計的。

1.3 考核方式比較單一

目前,機械制造工藝基礎這門課程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絕大多數仍然以書面答卷的方式進行,如此一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單純地追求卷面分數,與考試相關的內容就重視,與考試無關的內容就不重視。有的甚至平時根本不聽課,連書本都不翻,憑考前“臨時抱佛腳”死記硬背來達到修完這門課程的目的。這樣一來,學生考完這門課后,什么也沒學到,什么也沒得到。

1.4 教學內容相對陳舊

機械制造工藝基礎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傳統知識的介紹,先進性和時代感較少,難以適應青年學生求新求異的特點,導致一些學生缺乏興趣,主觀上認為該課程無用而對它產生排斥思想。盡管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各種掛圖、多媒體等方法以適應教學的需要,仍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 教學建議

2.1 有效地選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為了保證課程教學質量,宜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使用PPT的同時,不能忽略實物教具的使用。在講解一些機床結構、刀具夾具等知識時,僅靠教師的理論講述無法使學生完全理解,可通過現場教學手段,利用實習工廠、生產工廠的機械設備,在短時間內解決黑板上難以講透的問題。沒有現場教學條件的,可結合具體教學環節,有針對性的拍攝一些生產過程教學短片,利用多媒體手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此外,還可以通過討論式、研究式和啟發式等教學方法,營造師生互動的教學環境,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2.2 充分發揮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機械制造工藝基礎不同于純粹的理論課,它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實踐效果對教學質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學校已有的實習工廠、生產工廠的條件,將理論教學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實踐與學習相互穿插的方式,或者理論教學與現場教學并行的方式,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大為增強,不僅能很好地消化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 采用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

職業教育應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卷面考試成績的好壞很難全面說明一個人能力的高低。宜采用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單純為了通過考試而功利地受迫學習,而是自覺、主動的地習,真正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為此可以對學生在實踐環節、課堂環節、測試環節、操作環節等分別進行多形式考核,最后再綜合評定,從而較全面地考核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情況。

2.4 教學內容與專業發展動態結合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知識、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不斷涌現。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備課時教師應與時俱進,注意了解專業發展動態,及時收集學科最新的發展態勢進行介紹,使學生在感受到現代先進制造技術的同時理解學習傳統知識的重要性,增加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后自己收集感興趣的前沿科技,培養自學能力。

2.5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要實現良好的教學目標,過硬的師資隊伍是關鍵。機械制造工藝基礎的課程性質,決定了該課程的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還要具有較熟練的實踐技能,更要具有理論與生產結合的綜合能力。許多教師,雖然理論知識豐富,但實際生產經驗不足,動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呈現出“紙上談兵”的局面。因此,在建設師資隊伍過程中,應注意通過合理安排培訓內容、參加項目開發等方式,加強教師綜合能力的提高。

3 結束語

機械制造基礎范文第3篇

論文摘 要 分析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該課程的教學特點,探討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的教學改革方法,以期促進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是高等本科教育中機械類及近機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講述有關機械產品制造過程的綜合性技術課程。在本校的相關專業教學大綱中規定該課程的教學內容由工程材料及成形技術和機械制造技術兩大部分構成:工程材料及成形技術部分講述現代工業常用材料(金屬、高聚物、陶瓷、復合材料等)和熱加工工藝基礎(鑄造、鍛造、焊接、粉末冶金、熱處理等)的相關知識;機械制造技術部分講述機械加工工藝基礎的相關知識。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總體地了解和把握機械制造活動,掌握金屬切削過程基本規律和機械加工的基本知識,能合理選擇材料、毛坯制備、機械加工方法,具有產品質量、公差與配合的基本知識,初步具有解決生產現場工藝問題,決策制造模式方面的能力。

1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的教學現狀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是一門傳統的課程,多年來人們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教學質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其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復雜且涉及實際生產經驗等特點,還存在一些問題。

1.1 教學手段的不正確使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先進的教學手段進入課堂教學,如幻燈片、投影儀、語音設備、多媒體等。最初將這些手段引入教學的目的是使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由抽象變為直觀,便于觀察和認識,有利于學習和掌握教材,提高教學速度和質量。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有些教師,特別是經驗較少的青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這些設備當做減輕備課任務的一種工具,如把所有內容都打進PPT,上課過分依賴PPT,以此減少備課時間;另一種是有些教師對這些教學手段過于排斥,認為他們的應用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即講授+板書,這樣一來教學過程顯得過分呆板,課堂氣氛不活躍,很多抽象的東西如機床的結構、加工過程等使學生難以理解,漸漸失去學習的熱情。

1.2 實驗與金工實習時間安排不合理,不足以理論聯系實踐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這門課是一門與實踐密切相關的專業基礎課,材料在不同工作環境中的各種特性、設備的各種結構、工藝的各種優缺點及在生產中可能會造成的后果等,學生必須結合大量實踐經驗才能更好地理解,很多操作步驟和原理聽起來很費解,但只要到車間或現場看一眼就不難明白。已有的教學模式將理論和實踐在時空上分離,先將理論全部學完再實踐,或先實踐完再進行理論學習。缺少工程實踐的理論教學,由于學生缺少感性認識而變得十分難解,處于云里霧里的迷糊狀態;沒有理論支撐的工程實踐必然只能停滯在獲得一些感性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較低的層次上[1]。

1.3 考核方式欠合理

目前機械制造技術基礎這門課程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絕大多數仍然以書面答卷的方式進行,如此一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單純地追求卷面分數,與考試相關的內容就重視,與考試無關的內容就不重視。有的甚至平時根本不聽課,連書本都不翻,憑考前“臨時抱佛腳”來死記硬背書中的一些概念、術語和簡單理論來達到修完這門課程的目的。這樣一來,學生考完這門課后,什么也沒學到,什么也沒得到。

1.4 教學內容相對陳舊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傳統知識的介紹,缺乏先進性和時代感,導致一些學生主觀上認為該課程無用而對它產生排斥思想[2]。盡管有些負責任的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各種不同掛圖、實物模型、動畫等方法以適應不同章節的教學需要,仍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轉貼于

2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的教學改革方案

針對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了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提出教改措施。

2.1 有效地選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為了保證課程教學質量,宜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例如,講解一些機床結構、刀具夾具結構等知識時,僅靠教師的理論講述無法使學生完全理解,通過采用直觀教學、現場教學和電化教學等手段,利用實驗室的機械裝備,可在短時間解決黑板上難講透的問題[3]。此外,還可以通過交互式、討論式、研究式和啟發式教學方法,營造師生互動的教學環境,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4]。

2.2 充分發揮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不同于純粹的理論課,它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實踐效果對教學質量的好壞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據學校已有或周邊生產工廠的條件,將理論教學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實踐與學習相互穿插的方式,或者理論教學與現場教學并行的方式,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工程能力大為增強,不僅能很好地消化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能提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2.3 采用合理考核方式

高等教育應為國家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卷面考試成績的好壞很難全面說明一個人能力的高低。宜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單純為了通過考試而功利地受迫學習,而是自覺、勤奮、緊張地學習,真正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為此可以對學生在實踐環節、設計環節、課堂環節、答辯環節、操作環節等分別進行考核,從而較全面地考核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情況。

2.4 強化教學內容和專業發展的動態結合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的機械制造方法不斷涌現。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備課時教師宜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及時收集學科最新的發展態勢,介紹一些與之相關的最新的材料、成形、制造等方面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感受到現代先進制造技術的同時理解學習傳統知識的重要性,增加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后自己收集感興趣的前沿科技,培養自學能力。

2.5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要實現良好的教學目標,過硬的師資隊伍是關鍵。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的課程性決定了該課程的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也要具有較熟練的實踐技能,更要具有理論與生產結合的綜合能力。許多教師,雖然理論知識豐富,但實際生產經驗不足,動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呈現出“紙上談兵”的局面。因此,在建設師資隊伍過程中,通過合理安排培訓內容和時間、參加項目開發等方式,加強他們綜合能力的提高[5]。

3 結束語

提高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的教學質量是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培養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教學應圍繞教學目的,針對教學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努力實施改革,才能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滿足社會對他們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周建中,湯寧荷.面向學生職業生涯的《機械制造技術》教學改革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4):197.

[2]羅小林,包家福.《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探討[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6):93-97.

[3]王書元,王克明.《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8):171.

機械制造基礎范文第4篇

關鍵詞:機械制造基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工程意識

作者簡介:侯英岢(1979-),男,山東聊城人,浙江農林大學工程學院,講師;趙大旭(1974-),男,河南南陽人,浙江農林大學工程學院,講師。(浙江 臨安 3113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浙江農林大學教改基金項目(項目編號:ZC121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0-0068-02

“機械制造基礎”是高等院校機械類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主要介紹機械制造常用的加工方法及其機床、零件制造工藝及其夾具等基礎知識。通過學習該課程,學生應掌握機械制造技術方面的基礎知識,具備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該課程有助于提高機械類學生的全面專業素質,對于培養具有扎實基礎知識、過硬技術水平的高素質機械工程技術人員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械制造領域的生產設備越來越先進,操控越來越智能化。為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機械制造工程技術人員,“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尋求新的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

一、“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特點和教學存在的問題

“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具有與其他課程不同的特點。

首先,“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涉及知識面廣、綜合性強。該課程由“金屬切削原理”、“金屬切削機床”以及“機械制造工藝學”等課程精煉整合而成,知識點多,內容龐雜,課程學習對學生的要求很高,教學存在較大難度。

其次,“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內容都是機械制造中應用的成熟技術知識,實踐性很強。由于缺乏相關實踐經驗,學生學習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存在較大難度,這往往導致課程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另外,隨著機械工業現代化的發展,傳統的機械制造技術和設備在工程應用中越來越少,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裝備應用越來越多,使傳統“機械制造基礎”教學內容與現實應用脫鉤越來越嚴重,這進一步增加了該課程的教學難度。[1]如何增強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解決課程中傳統機械制造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的比重和關系是該課程面臨的新挑戰。

二、“機械制造基礎”教學內容改革探討

傳統的“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內容僅限于金屬切削原理、各類切削機床及夾具、機械加工工藝學等知識,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材料、新的加工工藝及成形方法、新的加工機床等不斷涌現并廣泛應用于機械制造領域,“機械制造基礎”課程中涉及的機械制造技術已發展成為集材料科學、機械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為一體的綜合技術。現行的“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內容陳舊、落后,與當今機械制造工程實際嚴重不符,必須進一步深化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1.理論教學內容

目前的“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內容體系是在傳統的機械加工工藝方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加工制造技術主要包括金屬材料的加工成形方法(車、磨、鉆、銑、刨等方法)和特種制造方法。隨著工業領域內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的不斷涌現,“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內容體系也大大豐富。加工材料從金屬到各種非金屬和復合材料,加工方法從傳統的冷熱加工到應用聲、光、電的特種加工,設備控制從普通的機電控制到數字程序的控制,加工系統從單機版數控加工到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范圍不斷擴展。[2]為緊跟機械工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培養高素質的機械工程技術人員,“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內容體系需進一步改革。教材仍以“零件工藝分析—材料選擇—毛坯成形方法—零件加工方法—生產管理”為主線,但教材內容應適當加入當前先進的機械制造方面的知識,如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及三束加工技術。[3,4]雖然機械類學生在學習完“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后還會學習“先進制造技術”課程(選修或考查課的形式),但在“機械制造基礎”課程中加入部分先進制造技術方面的內容,會使課程更貼近工程實際。另外,為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對教材中過于單純的理論闡述應予以適當的刪減,如金屬切削方面的部分理論;對工藝技術基礎方面的理論內容應予以加強,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機械制造技術方案的分析與選擇,提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2.實踐教學內容

工程實踐訓練是“機械制造基礎”課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素質。按照學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階段和認識發展的規律,結合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現狀,工程實踐應建立以實驗類、實習類、設計類和創新類為基本框架的教學體系。實驗類實踐教學的內容要實現課程之間、學科之間的廣泛交叉與相互滲透,培養學生的整體化工程能力。實習類實踐教學是通過校內工程實踐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給學生進行全面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素質的培養。設計類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課程設計、課外興趣設計和畢業設計等內容,課程設計主要強化學生對理論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在畢業設計方面應加強學生工程設計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實際工程能力。創新類的實踐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進行解決工程問題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實現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動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以上四類實踐教學內容相互融合與交叉,構建了培養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內容新體系。[5]

三、“機械制造基礎”教學方法改革探討

從“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特點來看,若其教學方法采用傳統的“灌輸、填鴨”教學模式,將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實現其培養目標。該課程的教學難點在于課程內容包括較多的抽象理論、概念,而學生恰恰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因此教師必須探索一些先進的教學手段、方法,使抽象的概念、理論和加工工藝變得生動、形象。除常見的如“以學生為主體”、“應用多媒體技術”等教學方法和手段外,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認為以下幾點教學方法對于“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十分重要。

1.注重緒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濃厚的學習興趣可激起強大的學習動力,教師應把培養學生興趣放在教學的首要位置,“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更應如此。緒論是學生了解課程內容,培養學習興趣的關鍵。在緒論教學中,首先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學生常見的產品,如電腦機箱外殼、食堂餐盤等,和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產品,如汽車上的一些零件等,向學生提出一些諸如這些產品的材料、加工成形方法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列舉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工程實例來說明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明白制造科學來源于生產實踐,又服務于生產實踐的道理,使課程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通過分析該課程對培養機械類學生專業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來促進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懂得學好、掌握該門課程知識的重要性。[6]

2.注重綜合應用的教學

工程技術領域的理論知識最終是要應用的,“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是由多門課程整合而成,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教學中將“機械制造基礎”的內容綜合化,使學生掌握多門學科的綜合知識,安排一些基礎理論應用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探索“機械制造基礎”與其他相關課程的關系,使學生專注于綜合知識的學習及基礎知識的綜合應用。[7]

3.設置問題,課內外分組討論

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可以由學生熟悉的事物中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機械制造及相關方面的知識去思考,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最后由教師對各種解決方案進行分析點評,引出正確結果。這種互動、討論式教學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的教學活動中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學生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進一步加深了理解。另外,可以改變傳統的課外作業形式,首先為學生設置一些工程實際問題,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分組,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設想共同討論問題,交流心得,最后以組為單位提交問題解決方案。

四、“工程意識”培養方法探討

為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在“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除強化實驗、實習等實踐環節外,還應注意以下方面:

1.理論聯系實踐

“機械制造基礎”課程中包含較多的偏重于應用的知識,如果生硬地把這些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將很難理解和接受。對于這部分內容,教師應從工程應用的角度去教授給學生。如對于圓柱銷的定位問題,課本上明確提出“長圓柱銷能限制工件的兩個移動自由度和一個轉動自由度、而短圓柱銷只能限制工件的兩個移動自由度”。但是單從幾何和力學角度分析,兩種圓柱銷的定位效果是一樣的。如果生硬地把課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他們都很難接受。這時就應該根據工程實際,賦予定位銷和工件一定的強度、硬度等力學性能,如果用短圓柱銷限制工件的轉動自由度,由于其所受的切削力、夾緊力等,勢必會造成定位元件和工件的破壞,而且定位精度也難以保證。[8]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不僅可以深刻理解圓柱銷定位的理論知識,而且培養了從工程角度思考問題。

2.理論知識聯系生活經驗

將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與大家熟知的日常生活實例作類比,不僅使知識更易被接受,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講解不同平面加工方法得到的加工紋理形狀時,把刨削加工的平面紋理比作犁地犁過的痕跡,而把端銑方式加工的平面紋理形象地比作拿大掃帚掃地的痕跡。又如粉末冶金的壓制和燒結類似于磚瓦加工時做磚坯和燒制的過程。

五、結束語

工程意識是工程師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質之一,也是當今高等教育的薄弱環節?!皺C械制造基礎”作為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的主干課程,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勢在必行。根據現代機械制造領域的發展需要,改革教學內容;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認知發展階段,改革教學方法;根據機械類、近機類學生的培養目標,從工程意識培養的角度進行“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符合機械制造發展趨勢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

參考文獻:

[1]蘇宇.“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討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27).

[2]張燕梁.金屬工藝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12,(13).

[3]于加洋.談《機械制造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1999,(5).

[4]關鐵鷹,孫繼武.《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10,(11).

[5]張愛梅.新時期機械制造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8,(26).

[6]劉長紅,郭曉琴,王金鳳.“機械制造工程”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5).

機械制造基礎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機電一體化專業 《機械制造基礎》課程 教學方法

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設置中,不會有《機械制造工藝學》、《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設計》、《夾具設計》、《機械切削機床》等機械制造類專業專業必修課程,為了使學生能一定程度上掌握機床、刀具、夾具、工藝等方面的知識,《機械制造基礎》課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結合教學經驗,以及與同事、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的探討,對本課程教學提出了以下意見。

1.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基礎理論的多媒體教學

學科的基礎理論是構成該學科的基石,基本理論是我們分析和研究問題的指南,基本理論越扎實,我們的視野就越寬,思路就越廣,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工程材料及材料處理部分教學是學生進行工程實踐和工程設計的基礎,該部分內容偏重于理論性,實踐性方面主要體現在對理論的驗證。在理論教學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制作多媒體課件實施教學,這樣理論上比較抽象的概念得到了具體形象表達。如鐵素體、奧氏體、珠光體等組織通過課件形象生動的展示,其結構的微觀組織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對鐵碳合金結晶過程分析、熱處理過程、組織轉變等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學生在金屬材料的內部組織與外在性能之間建立了直接的聯系。學生能夠很透徹地對該部分內容進行理解。加強基礎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具備良好機械制造基礎知識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優秀的機械專業人才。

2.以工程案例為主線,組織模塊教學

以實際工程案例為主線,組織模塊教學。讓學生直接面對某一個機器零件或某一臺設備,從圖紙技術要求出發,分析和實施工作的全過程。對學生來說,由始至終接觸一項工作的全過程,針對性強,有利于培養綜合應用能力和對未來職業崗位的適應性,不再茫然無知和縮手縮腳,更能適應崗位的要求;而且工作任務明確,學生對此較感興趣、表現積極主動。但對教師來說,任務卻更艱巨。因為這完全打破了教材的體系,以往教材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總是先基礎理論后專業實踐,現在必須讓基礎理論和專業實踐有機地結合,基礎理論知識點的介紹穿插在解決工程問題過程中,教學中以因需施教為原則,學以致用為出發點,需要什么,學習什么,教師介紹什么;需要多少,學習多少,教師介紹多少。機電一體化專業《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一門知識點多的交叉學科,它涉及許多學科知識,如機械制圖、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公差配合、機械結構原理、機械加工及設備、工程標準規范等,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全面的知識和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及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

3.重視實習教學,強化實踐環節

實習教學是極其重要的教學環節,《機械制造基礎》實踐性環節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扎實的理論基礎是靈魂,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教學的根本,這也是工業現代化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機械制造基礎》的實習教學任務應該圍繞這一要求展開,需要創造自主學習、自我激勵的實習環境,培養學生有較強的自我建構能力。我國生源實踐基礎差,生源特點和實踐水平影響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和內容。我們的學生基本無實踐經歷,特別是來自鄉村的學生,工業基礎知識非常缺乏,使得《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實習教學更加困難,難以完成實習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基礎訓練。國外很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環節占總學時的比例較大。如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實踐課時可占總學時的2/3,實習時間都比我國長。他們十分注重教育與生產的緊密結合,有一些國外的學校對“由校門到校門”的學生還要求經過半年的預科訓練,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無疑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須在實踐教學環節上下工夫,提供足夠的實習、實驗、設計等實踐條件;擺脫驗證的設計性、綜合性、針對性和開放性;對許多不宜放在某一些章節中的實驗合并為綜合實驗,把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放在實踐中學習;要加強實踐環節的管理,全方位營造《機械制造基礎》實習的理想環境,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結語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行業發展的大環境下,教師要自身的特點結合教學現場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用全新的觀念理論審視指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和領域,以促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呂英波,王進軍.關于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機電技術,2006.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牛特旗| 曲阜市| 色达县| 文昌市| 新巴尔虎右旗| 苏尼特右旗| 马尔康县| 板桥市| 内黄县| 广安市| 星座| 新巴尔虎左旗| 博罗县| 墨竹工卡县| 富蕴县| 谢通门县| 丁青县| 屏东县| 望都县| 江川县| 韩城市| 封开县| 宾阳县| 汨罗市| 汕尾市| 黄龙县| 桂林市| 庆云县| 阜南县| 东至县| 绍兴县| 逊克县| 诸暨市| 包头市| 奎屯市| 台中市| 商南县| 厦门市| 桦甸市| 阿图什市| 洛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