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馬鈴薯種植技術

馬鈴薯種植技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馬鈴薯種植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馬鈴薯種植技術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脫毒馬鈴薯 種植技術 推廣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157-01

在各種類型的農(nóng)作物中,馬鈴薯構成了第三大農(nóng)業(yè)作物。民眾普遍喜食馬鈴薯,且可作為牲畜飼料。與普通類型的馬鈴薯相比,脫毒馬鈴薯具備更顯著的栽植效益,對此進行推廣有助于滿足最根本的溫飽需求,同時也推動了增收。脫毒馬鈴薯由于具有獨特的技術優(yōu)勢,因而更適合運用于各地的農(nóng)作物栽培[1]。從種植技術角度來講,與脫毒馬鈴薯密切相關的各項栽植技術都獲得了推廣,這種現(xiàn)狀有利于縮短栽植脫毒馬鈴薯的整個周期,同時也提升了馬鈴薯栽植的綜合效益。因此可以得知,種植脫毒馬鈴薯的做法在本質(zhì)上符合了種植業(yè)的環(huán)保以及生態(tài)目標,值得在新形勢下推廣運用。

1 種植脫毒馬鈴薯的關鍵技術

1.1 選擇適合當?shù)氐淖魑锲贩N

脫毒馬鈴薯適合栽植于很多地區(qū),針對耐旱性較好的馬鈴薯品種有必要進行優(yōu)先選擇。具體在實踐中,技術人員通常要選擇抗性較好的高產(chǎn)馬鈴薯品種栽植。這是由于具有較好抗性的優(yōu)質(zhì)馬鈴薯更能體現(xiàn)綜合性的生態(tài)效益。目前在本地市場上,麗薯6號等馬鈴薯品種都在熱銷,這是因為此類品種本身具備相對較強的耐旱特征。具體在選擇時,技術人員應當緊密結合當?shù)氐恼鎸崰顩r,對于地形與氣候都要予以全面考慮。最近幾年,合作88的脫毒馬鈴薯表現(xiàn)為整體退化的狀態(tài),因而減少了豐產(chǎn)性并且呈現(xiàn)相對較多的小型薯塊。由此可見,針對此類種植品種還需謹慎進行選擇[2]。

1.2 運用地膜覆蓋的措施

經(jīng)過較長時期的種植試驗,已經(jīng)證實了地膜覆蓋運用于很多作物種植的價值與意義。目前針對玉米、馬鈴薯以及很多作物都可以x擇地膜覆蓋。相比于其他種植方式,地膜覆蓋更適合用來保濕和保溫,對于作物利用肥料的效率也得到了全面提高。某些地區(qū)受到水源不足的影響,針對馬鈴薯通常選擇在冬季進行栽植。如果選擇了早春種植馬鈴薯的方式,當?shù)氐乃磻斈艽_保充足。具體在栽植時,地膜覆蓋應當配合澆溝澆塘的技術措施,在此前提下突顯地膜保濕的效應。針對當?shù)赝寥缿斢枰员劊虻刂埔诉x擇種植措施并且確定栽植密度。

1.3 增強種植管理

脫毒馬鈴薯一旦遭受了病蟲害,將會引發(fā)減產(chǎn)或其他災害。因此可以得知,健全種植管理的核心與關鍵應當落實于防控各種病蟲害。近年來,多地種植的脫毒馬鈴薯都遭受了較大范圍的晚疫病,嚴重影響了馬鈴薯品質(zhì)和產(chǎn)量。然而與此同時,很多農(nóng)戶實質(zhì)上并不具備防控疫情的認識,因而埋下了晚疫病的隱患[3]。為了從根源上防控馬鈴薯遭受病蟲害帶來的威脅,依照合理密植的宗旨來完成作物栽植,并在馬鈴薯生育期進行農(nóng)藥防治,要從全方位的角度入手完成病害的防控。

除此以外,針對脫毒馬鈴薯還需密切監(jiān)控施肥比例,對于氮肥、鉀肥與磷肥都要進行全方位的控制,不但要施足基肥還要保證及時追肥。在必要的時候,農(nóng)戶可以優(yōu)先選擇運用農(nóng)家肥來完成施肥處理。這是由于農(nóng)家肥有助于蓄水保墑,對土壤整體的通透性也進行了全面提高。在出苗階段,對于田間夾雜的雜草應當予以及時清除,進而為馬鈴薯幼苗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田間生長環(huán)境。

2 探析推廣措施

目前多地都在致力于推廣栽培脫毒馬鈴薯的相關技術,此項技術獲得了全面推廣。然而在推廣脫毒馬鈴薯的實踐中,仍存在沒能因地制宜選擇適合自身推廣措施的現(xiàn)象。具體來講現(xiàn)階段推廣栽種脫毒馬鈴薯包含了如下的關鍵措施:

2.1 對于農(nóng)戶有必要運用多樣的鼓勵措施,增大相應的扶持力度

在推廣新型技術的整個過程中,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部門針對扶持力度應當予以適當增大,綜合運用政府補貼及其他措施來拓寬扶持范圍。這是由于農(nóng)戶只有獲得了自身所需的推廣資金,才能擁有更高的積極性與推廣熱情[4]。

2.2 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部門還需致力于拓寬宣傳,確保更多農(nóng)戶都能認可并且接受新型的栽植技術手段

農(nóng)戶應當認識到:種植脫毒馬鈴薯有利于獲得更好的生態(tài)效益,從長遠角度來講也有助于自身的增收。作為宣傳部門而言,應當嘗試著運用多樣化的手段和措施,依照因地制宜的思路來強化技術宣傳。

2.3 推廣新式的種植技術,客觀上有必要構建栽種基地

從目前來看某些地區(qū)已開始嘗試著構建種植脫毒馬鈴薯的農(nóng)業(yè)基地,其中涉及到多層次的良種基地和專業(yè)合作社基地。具體在建設基地時,針對溫差幅度較大、氣候適宜的區(qū)域應當優(yōu)先進行選擇,同時還需關注當?shù)鼐邆涞倪\輸條件。為了推廣脫毒馬鈴薯,農(nóng)戶以及技術人員都應當能參與其中,通過構建栽種基地的方式確保獲得更好的作物種植效益。

結語

相比于種植傳統(tǒng)馬鈴薯的農(nóng)業(yè)技術而言,種植脫毒馬鈴薯整體上具有更顯著的綜合效益。這是由于脫毒馬鈴薯本身具備早熟高產(chǎn)品質(zhì)好的特征,種植脫毒馬鈴薯不僅能提升經(jīng)濟效益,同時還有助于獲得更好的生態(tài)種植效益。從現(xiàn)狀來看,與脫毒馬鈴薯有關的各項種植技術仍處在不斷改進中,有必要進行長時期的完善。未來在種植脫毒馬鈴薯的具體實踐中,廣大農(nóng)戶與技術人員還需不斷的摸索,有關部門也要因地制宜增強針對種植脫毒馬鈴薯的扶持力度,在此前提下構建多層次的種植推廣體系,服務于種植戶的增收。

參考文獻

[1]吳紹東. 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及推廣研究[J]. 中國農(nóng)業(yè)信息,2016(12):85+94.

[2]譚偉軍,水清明,楊榮洲等. 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及推廣[J]. 農(nóng)業(yè)與技術,2015(12):114.

馬鈴薯種植技術范文第2篇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選種

1.氣候要相似。 從地理位置相距較遠的地區(qū)引種,主要看兩地的氣候條件是否接近。

2.要滿足光和溫度的要求。馬鈴薯是喜光,并對光敏感的作物。把它由長日照地區(qū)引種到短日照地區(qū),它往往不開花,但對地下塊莖的生長影響不是太大,而短日照品種引種到長日照地區(qū)后,有時則會造成不結薯。溫度對馬鈴薯生長關系極大,特別是在結薯期,如果土溫超過了25 ℃ ,塊莖就會基本停止生長。因此,引種時必須注意品種的生育期長短。

3.要掌握由高到低的原則。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高緯度向低緯度引種,容易成功。其原因是在高海拔、高緯度種植的馬鈴薯病毒感染輕,退化輕,引到低海拔、低緯度地方種植一般表現(xiàn)較好,成功率高。

4.要按照試驗、示范、推廣的順序進行。同一氣候類型區(qū)域內(nèi),從距離較近的地域引種容易成功。若從氣候類型不同且距離較遠的地區(qū)引種必須經(jīng)過試驗和示范過程,以防止盲目引種給生產(chǎn)造成損失。同時引種應在種子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監(jiān)督下進行。

5.馬鈴薯品種

5.1隴薯一號。株型開展,株高80~90cm。莖綠色,長勢強,葉濃綠色,花白色。塊莖扁圓或橢圓,皮肉淡黃,表皮粗糙,塊莖大而整齊,芽眼淺。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短,耐貯藏。生育期85d左右。薯塊含淀粉14.70%~16%,還原糖0.02%。輕感晚疫病,感環(huán)腐病和黑脛病,退化慢。每667m2產(chǎn)量為1 500~2 000kg。

5.2渭薯1號。株型直立,分枝中等。莖綠色,葉小,淺綠色,長勢強,花白色。塊莖長形,白皮白肉,中等大小,芽眼深,表皮光滑。含淀粉16%左右。結薯較集中。中抗晚疫病和黑脛病,感環(huán)腐病,退化慢。一般每667m2產(chǎn)量為2 000kg左右。栽培要點:適宜于一年一熟地區(qū)肥力較好的地塊栽培。栽培密度為每667m24 000株左右。 5.3隴薯3號。株型半直立,株高60~70cm。莖綠色,粗壯,葉深綠色,花白色。塊莖為扁圓形或橢圓形,皮稍粗,塊莖大而整齊,黃皮黃肉,芽眼淺,呈淡紫紅色,頂芽眼下凹,結薯集中。單株結薯5~7塊,大中薯串為90%~97%,塊莖休眠期較長,耐貯藏。含淀粉21.20%,還原糖0.12%。植株抗晚疫病,每667m2產(chǎn)量3 000kg左右。 栽培要點:適宜種植密度為每667m2 4 000~4 500株。旱薄地以每667m2種植3 000株左右為宜。

5.4烏盟684 。株型開展,分枝多,株高47cm。莖綠色,葉深綠色,長勢強,花紫色。塊莖圓形或橢圓形,頂部圓形,紅皮白肉,表皮粗糙,塊莖大小中等,整齊,芽眼多,深度中等,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短,不耐貯藏。生育期90~100d。塊莖含淀粉18.30%,還原糖0.22%。抗晚疫病,易感環(huán)腐病和黑脛病。每667m2產(chǎn)量一般為1 000~1 500kg。栽培要點:適宜種植密度為每667m2 3 500~4 000株,水地、旱地均可種植,以肥沃沙壤土為宜。現(xiàn)蕾前期應多培土。

5.5隴薯2號。株型開展,莖粗壯,株高60~70cm。葉色濃綠,花淡紫紅色。塊莖扁橢圓形,黃皮黃肉,表皮光滑,塊莖大而整齊,芽眼較淺。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短,較耐貯藏。含淀粉18.60%,還原糖0.65%,植株抗晚疫病,輕感環(huán)腐病和青枯病,退化快,一般每667m2產(chǎn)量為2 000kg。 栽培要點:每667m2適宜種植4 000~4 500株。適合水肥條件好的地塊種植。 5.6高原4號。株型直立,莖葉綠色,生長勢強,花白色,能天然結實。塊莖圓形,黃皮黃肉,表皮粗糙,塊莖大而整齊,芽眼深中等。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較短,耐貯藏。生育期為120d左右。含淀粉17%~19%,還原糖0.49%。中高抗晚疫病,輕感環(huán)腐病,輕抗雹災。一般產(chǎn)量每667 m2 2 000kg。 栽培要點:每667m2適宜栽培3 500株左右。其植株粗壯高大,根系發(fā)達,適宜于等行距種植。適宜在水肥條件好的地塊種植。

5.7下寨65號。株型直立,分枝多,株高90cm左右。莖綠色,葉色淺綠,生長勢強,花淺紫色。塊莖長橢圓形,大面整齊,表皮較光滑,皮肉淺黃,芽眼較淺。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長,耐貯藏。含淀粉15%~18%,還原糖0.23%。植株較抗晚疫病,輕感黑脛病,退化較輕。水澆地一般每667m2產(chǎn)薯量為2 000~2 500kg,旱地每667m2產(chǎn)薯量為l 500kg左右。栽培要點:一般水澆地每667m2適宜種植3 200~3 500株,旱地3 400~3 700株

5.8高原3號。株型直立,株高85cm左右。莖綠色,葉深綠色,生長勢強,花紫色。塊莖圓形或卵圓形,黃皮黃肉,表皮光滑,芽眼較淺。結薯集中,塊莖中等大小,整齊,休眠期短,耐貯藏。薯塊含淀粉18%左右,還原糖0.10%。植株抗晚疫病和環(huán)腐病,退化輕,抗旱。一般每667m2產(chǎn)量為1 500kg左右。栽培要點:每667m2適宜種植3 500株左右。

5.9渭會2號。株型開展,株高95cm左右。莖綠色帶淡紫色斑紋,葉綠色,花白色。塊莖橢圓,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深度中等。結薯較集中,塊莖大而整齊,休眠期長,耐貯藏。生育日數(shù)為120d以上。薯塊含淀粉19%左右,還原糖0.24%。高抗晚疫病,中抗環(huán)腐病,感黑脛病,退化快。一般每667m2產(chǎn)量為1 500~2 000kg。栽培要點:適宜種植密度為每667m24 000株左右。種植中要注意增施肥料,及時澆水,早培和多培土。

二、土地整理

由于馬鈴薯生育期較短,需肥相對集中,應以底肥為主。耕地前每667m2撒施優(yōu)質(zhì)糞肥3~5方,盡機械能力深耕,耙平。化肥開溝后溝施,一般每667m2施用尿素5~10kg,過磷酸鈣50kg,硫酸鉀25~40kg,或施用三元復合肥20~30kg代替尿素和過磷酸鈣。有機肥不足應加大化肥用量,施用化肥同時施入辛硫磷或其他低毒農(nóng)藥防治地下害蟲。施溝肥應注意與土摻勻,避免燒芽。粘重土壤,先播種、蓋膜后澆水;中壤土壤,耕前洇地;沙質(zhì)土壤開溝施肥后澆溝水,待濕度適宜時播種,必須確保足墑播種。

三、播種

1.種薯處理

1.1催芽:根據(jù)技術人員要求的儲藏溫度,將種薯放置于合適的環(huán)境中保存越冬。播前30d左右檢查,如果幼芽已經(jīng)萌動并長到麥粒大小,取出置于溫暖向陽處曬種,使幼芽綠化粗壯,播種前切塊;如果芽眼還未萌動,可放在日光溫室或其它溫暖環(huán)境中進行催芽,以利于種薯盡快通過休眠,確保苗齊苗壯。

1.2切塊:一般要求單塊重量25g 左右。小個種薯豎切,每個切塊都帶上頂部壯芽;大個種薯,從尾部開始,尾部弱芽淘汰,按芽眼順序向頂部斜切,最后將頂部一分為二。切口要貼近芽眼,可促進早出苗,出壯苗;切塊時最好用兩把鋒利的小刀放在75%的酒精中輪換使用,病薯要嚴格淘汰,否則會造成病害的傳播。種薯切完后,應及時播種。利用脫毒小薯整薯播種,可以充分利用頂端優(yōu)勢,防治切刀傳播病菌、病毒,是一項有效的增產(chǎn)措施,一般比切塊播種增產(chǎn)20%以上。

2.播種方式 采用深播淺蓋(深開溝,淺覆土)的方法,按66.70cm等行距開溝,深約10~20cm,株距20cm,芽眼向上,每667m2保苗5 000株,播種后覆土6~8cm,噴除草劑(乙草胺)隨后蓋好地膜,一般用130cm寬的地膜蓋兩行,或用200cm寬地膜蓋3行。待出苗后10d左右揭膜,隨苗生長培土2~3次,莖葉封行前培成大壟。

3田間管理

3.1破膜放苗出苗期每天上午9點前進行田間檢查,及時破膜,以防燙苗;如果表土干燥,應及時澆水,以免影響出苗。

3.2追肥澆水如果播種時墑情較好,地膜沒被風吹開,出苗前可以不澆水,但出苗后10d左右應及時進行追肥澆水,促進幼苗發(fā)棵,每667m2追施尿素15~20kg或碳銨50kg,澆水后隨苗生長進行中耕培土;此后應保證土壤見干見濕,收獲前約1周停止?jié)菜?/p>

馬鈴薯種植技術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脫毒 馬鈴薯 種植技術 要點 探討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8-0152-01

1 馬鈴薯整地施肥的要點分析

在馬鈴薯的整地施肥過程中,需要使用深挖放的方式對土地進行挖掘,大概深度在30厘米左右[1]。需要針對馬鈴薯種植中實際所需的肥料規(guī)律以及特點來進行施肥,并且將測土配方作為重點。同時,在種植脫毒馬鈴薯時,要多施有機肥、鉀肥和底肥。把有機肥料當作施肥材料的重點,并通過無機肥來對馬鈴薯的種植進行施肥的補充。其中,底肥在施肥的過程中需要保證一次性施足,并且含量為總施肥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2 馬鈴薯倒茬與選種操作分析

在進行脫毒馬鈴薯的種植栽培過程中是不允許采用連作的生產(chǎn)方式的,也不可以和茄子與辣椒進行輪作種植,只有這樣才能夠預防農(nóng)作物種植病害的產(chǎn)生。此外,在進行馬鈴薯選種的時候,商品馬鈴薯的種類不建議作為首選,而應該根據(jù)實際的市場需求以及市場的情況來正確的選擇馬鈴薯品種,并且選擇出適銷對路的馬鈴薯品種。吉林松原扶余地區(qū)的脫毒馬鈴薯種類主要有延薯四號、尤金885、訥河7等品種[2]。

3 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的分析

3.1 脫毒馬鈴薯的種植步驟

對于馬鈴薯催芽過程的要求比較嚴格,而且,馬鈴薯的種植技術與種植工作人員需要在馬鈴薯種植前準確的制定出標準的馬鈴薯儲存溫度,最好是以基礎性的儲存溫度作為標準,并將脫毒馬鈴薯種植于適合其生長的環(huán)境中,進而有效的保證優(yōu)越的越冬條件。在種植脫毒馬鈴薯之前還需要花費30天左右的時間進行檢查。當馬鈴薯的幼芽處于萌動狀態(tài),大小尺寸與麥粒幾乎一致,相關的工作人員可以將其放置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晾曬。在晾曬過后,馬鈴薯的幼芽就會受到綠化的影響,進而變得粗壯,并具有一定的活力。如果當下馬鈴薯處于萌動現(xiàn)象,那么就可以將其放入溫度環(huán)境中。在種薯處于休眠的狀態(tài)時,才可以保證馬鈴薯幼苗的堅毅程度。

在完成脫毒馬鈴薯的催芽處理后,需要進行切塊處理。一般條件下,每塊馬鈴薯的重量都需要控制在25g左右。小個的種薯需要利用豎切的方法來切斷,并且各個馬鈴薯的切塊都需要包含頂部壯芽。而大個的種薯則不同,需要在尾部切斷,并且把尾部比較弱的芽切除。同時,需要根據(jù)芽眼的順序來進行斜向的切斷,最后就是把馬鈴薯的切塊頂部分成兩份。切口需要與芽眼距離較近,這樣更有利于縮短出芽的時間,并保證芽的質(zhì)量。在進行馬鈴薯切塊的過程中,需要準備兩把比較鋒利的小刀,并將其放入濃度為百分之七十五的酒精中,進行輪換使用。病薯是需要被淘汰的,否則就會擴大病害的傳播范圍。在切完種薯以后,需要進行及時的種植。此外,利用脫毒的小薯種薯進行種植,并充分的利用頂端的優(yōu)勢來預防切刀傳播病毒或者病菌。這種種植方式更有利于增加馬鈴薯的產(chǎn)量,通常情況下都會比切塊的種植方式提高百分之二十的產(chǎn)量。

3.2 脫毒馬鈴薯種植方式以及田間管理

首先,需要進行深度的開溝,并將淺層覆蓋土層。在實際的開溝過程中,行距需要保持在具體的范圍內(nèi),深度大概是10-20厘米,株距則控制在20厘米左右,保證芽眼方向朝上[3]。在完成種植后,覆蓋土大概是7厘米左右,隨后噴灑除草劑,再將地膜蓋好。在出苗后的十天將地膜揭開,并隨著苗的生長進行培土,大概是三次左右,需要保證在莖葉封行之前變成大壟。

扶余地區(qū)位于東北,而在脫毒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還需要對病蟲害進行防治,主要有蚜蟲、晚疫病以及螻蛄等等。對于蚜蟲的防治,可以使用Bt乳劑噴霧,而螻蛄的預防則可以使用辛硫磷毒土來實現(xiàn)早期的防治。針對晚病疫的防治,則需要在脫毒馬鈴薯植株開花之前對田間加強檢查,一旦發(fā)現(xiàn)病株需要將其及時的拔除,并將附近植株的病也進行摘除,埋入土地中,再撒上石灰,最后使用波爾多液噴霧對病株周圍的植株進行封鎖,并且每隔十天需要進行噴灑。如果發(fā)生晚疫病,則可以使用濃度為百分之六十五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也可以使用濃度為百分之五十的敵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霧進行及時的處理,進而有效的抑制晚病疫的擴散。

結束語

總的來說,對脫毒馬鈴薯的種植技術需要進行更新與完善,吉林省扶余地區(qū)在脫毒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將傳統(tǒng)種植技術的優(yōu)勢充分的利用,并對脫毒馬鈴薯的品種進行推廣與更新,最終實現(xiàn)了馬鈴薯種植效益的提高。除此之外,還需要對脫毒馬鈴薯培植過程中的病蟲害以及整肥、倒茬和田間的管理予以重視,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脫毒馬鈴薯種植產(chǎn)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靳占發(fā).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研究[J].北京農(nóng)業(yè),2014(21):45-45.

馬鈴薯種植技術范文第4篇

關健詞:脫毒馬鈴薯;早春;拱棚;種植技術

早春利用拱棚栽培脫毒馬鈴薯,可比地膜提早20~30d上市,且薯塊品質(zhì)好產(chǎn)量高,產(chǎn)量可達45.0~52.5t/hm2,效益可觀[1]。經(jīng)曲周縣西牛屯村部分農(nóng)戶7~8年的種植實踐,發(fā)現(xiàn)該模式管理省工、操作簡單、收益見效快,是春茬蔬菜種植的理想模式,現(xiàn)將該種植模式的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1選用優(yōu)質(zhì)脫毒種薯

馬鈴薯早春拱棚栽培宜選用早熟豐產(chǎn)、抗病性強、商品性優(yōu)良的品種,如費烏瑞它、中薯3號、早大白等。

2種薯處理和切塊

2.1催芽煉芽

在冬暖大棚、土溫室、加溫陽畦或比較溫暖的室內(nèi),按種薯上、中、下部3層攤晾,弱光下進行催芽。一般溫度以15~20℃為宜,打破種薯休眠,促進種薯發(fā)壯芽。當薯塊芽長至1.0~1.5cm時,將薯塊取出移至溫度10~15℃、有散射光的室內(nèi)或冬暖大棚內(nèi)攤晾煉芽,直到幼芽變綠為止,時間一般3~5d。催芽時間在1月中下旬[2]。

2.2切塊

種薯切塊時,盡量利用頂芽,充分發(fā)揮頂芽的頂端優(yōu)勢。100g左右的種薯應從頂部縱切2~3塊;大種薯切塊時,可從尾部開始,按螺旋形排列的芽眼向頂部斜切,最后把芽眼集中的頂部一分為二。每個切塊至少有1個芽眼,這樣可增加主莖數(shù)和結薯數(shù),從而提高產(chǎn)量。種薯切塊一般20~25g。實踐證明:用40g重的大切塊播種比用10g的小切塊播種增產(chǎn)30%左右。特別是當土壤條件較差(干旱或較濕時)或易發(fā)生凍害的地區(qū),大切塊更有優(yōu)越性。因此,薯塊不易過小。注意切塊時將2把刀浸泡在高錳酸鉀溶液中交替使用[3]。

3整地施肥

選擇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砂壤土或壤土地塊。先洇地造墑,待水滲干后,結合整地,施腐熟圈肥22.5~30.0t/hm2。同時根據(jù)馬鈴薯需肥特點,每生產(chǎn)1 000kg塊莖,需純N 5kg、P2O5 2kg、K2O 11kg。依據(jù)配方施肥公式計算,可施用化肥量為:磷酸二銨225kg/hm2、尿素150kg/hm2和硫酸鉀600kg/hm2或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1 125~1 500kg/hm2。為防止地下害蟲可結合整地施地達或辛硫磷顆粒劑45~60kg/hm2。

4播種蓋膜

一般在2月上中旬播種,選擇無大風、寒流的晴天栽種。密度掌握在7.50~8.25萬株/hm2,行距50~60cm,株距20~25cm。開10cm深的播種溝,然后播種覆土,覆土厚度以5~8cm為宜,起5cm高的小壟,隨后蓋地膜。播種量1 500~1 875 kg/hm2。雜草嚴重的地塊,可在播種后蓋膜前噴施田補或乙草胺除草劑。

5扣棚

生產(chǎn)上可選用2、4、6、8壟拱棚栽培,但以4壟拱棚為好。4壟棚即以4壟為一拱棚,拱桿長2.5~3.0m,竹竿搭梢對接,拱高1m左右,寬3.0~3.2m,可選用4m寬的農(nóng)膜覆蓋。栽種覆膜后應及時扣棚,用土將農(nóng)膜四邊壓緊壓實,每隔1.5m用鐵絲或壓膜線固棚。

6田間管理

6.1破膜

定植后10~15d薯苗破土頂膜,這時應及時人工破膜,破膜后用土蓋嚴苗周圍,以確保膜下土壤溫度,確保苗全苗壯。

6.2中耕培土

齊苗后一般苗高10cm時進行第1次中耕培土;第2次中耕培土應在封壟前,培成大壟,壟高達15~20cm(從母塊到壟頂),防止塊莖外露變綠,為結薯打下良好基礎;第3次培土一般在現(xiàn)蕾至開花期進行。

6.3促進地下塊莖生長

現(xiàn)蕾到開花階段為防止地上植株徒長,促進光合產(chǎn)物向新生塊莖轉化,可噴施植物生長抑制劑——多效唑。多效唑可用15%可濕性粉劑,或25%乳油。使用時期不能過早,以免影響地上部綠色體的建成,一般在現(xiàn)蕾至開花期植株表現(xiàn)旺長時噴施,噴施濃度為0.01%左右,即用15%可濕性粉劑360~480g/hm2,或25%乳油216~288mL/hm2,對水600L/hm2,用噴霧器均勻噴施到植株冠層上;在發(fā)棵中期和現(xiàn)蕾期,噴灑0.05%~0.10%多效唑液或0.1%矮壯素液。

6.4溫光調(diào)節(jié)

馬鈴薯出齊苗后,要加強棚內(nèi)管理。土壤墑情差,需根據(jù)天氣情況澆水,澆水后要注意通風排濕。上午8~10時棚內(nèi)溫度升到18℃時,要及時通風;下午2~3時棚內(nèi)溫度降到14~16℃時,須關閉通風口。隨著氣溫的回升,當夜間溫度穩(wěn)定在10℃以上時,晚間可以不關閉通風口;如果棚內(nèi)濕度大,陰雨天也要通風排濕。隨著植株的生長,要逐漸加大通風,鍛煉植株,以適應完全撤膜后的強光照等環(huán)境條件。進入4月后氣溫回升較快,拱棚馬鈴薯應逐漸加大通風量,溫度較高時,可以把棚膜全部卷起,晝夜通風,但不撤膜,以備寒流來時,及時覆蓋防凍。一般在4月中下旬撤膜,如有寒流,則要等到寒流過后撤膜。生育期間要經(jīng)常用軟布檫棚面上的灰塵,用竹竿輕輕振落棚膜上的水滴,以保持最大采光。

6.5肥水管理

馬鈴薯出苗后,及時澆水助長。現(xiàn)蕾后及時澆水追肥,可追尿素75~150kg/hm2、硫酸鉀150~225kg/hm2,以后根據(jù)土壤墑情適時澆水,保持土壤見濕見干,田間不能出現(xiàn)干旱現(xiàn)象。待苗高15~20cm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在馬鈴薯整個生長期內(nèi),噴3次葉面肥,一般在澆水前2d噴施。

6.6摘心打杈

一般不需要摘心、打杈,但對開花后天然漿果較多的品種可適當摘花、摘蕾。

6.7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蚜蟲、二十八星瓢蟲等,可用10%吡蟲啉1 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氰菊脂等噴霧防治。病害主要有疫病,一般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于發(fā)病初期噴灑,連噴3~5次[4]。

7收獲

雙膜覆蓋栽培的馬鈴薯生長快,結薯早,一般4月底至5月初即可收獲。收獲前10d要停止?jié)菜?以便提高馬鈴薯表皮的光潔度,收獲時應大小分開,防止脫皮、碰傷,機械創(chuàng)傷,保證產(chǎn)品質(zhì)量。

8參考文獻

[1] 潘海虹,曲淑萍,敖永軍,等.馬鈴薯脫毒種薯高產(chǎn)栽培技術[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09(4):106-107.

[2] 梁秀芝,吳瑞香.抗病馬鈴薯新品種及無害化綜合栽培技術[J].華北農(nóng)學報,2004(S1):137-140.

馬鈴薯種植技術范文第5篇

馬鈴薯適應性較強,但要想獲得較高的產(chǎn)量應選土層深厚,肥力中上等,土質(zhì)疏松,壤土或砂壤土,且澇能排,旱能澆,不重茬的地塊上種植。整地最好在秋天進行,深翻22~25cm,隨翻隨耙壓。

2.種薯的選用

優(yōu)質(zhì)脫毒種薯表現(xiàn)為:生長勢旺,光合生產(chǎn)率高,抗逆性強,N、P、K吸收能力強,產(chǎn)量高。

注意:合格脫毒種薯應到有種薯生產(chǎn)資格的正規(guī)單位或場(廠)家購買。

3.種薯處理

3.1切塊:切塊的主要目的是節(jié)約種薯、打破休眠,切塊和削腚破皮可加速內(nèi)部新陳代謝。但切塊必須注意切刀消毒,防止傳播毒素病。發(fā)現(xiàn)病薯切刀及刀板可用75%的酒精、0.2%和升汞水、5%石碳酸、0.1%高錳酸鉀、0.1%度米芬等消毒,也可用幾把刀具在食鹽水中煮沸消毒,切到病薯時可更換刀具使用。馬鈴薯的芽眼有明顯的頂端生長優(yōu)勢,生產(chǎn)時為了使薯塊提早發(fā)芽、發(fā)芽一致,應提倡平分頂芽的切塊方法。

3.2催芽:切塊方法:切塊時,盡量帶頂芽,50克的種薯,可自頂部縱切為二, 50克以上的大薯,應自基部順螺旋狀芽眼向頂部切塊,到頂部時,縱切3~4塊。為加快馬鈴薯催芽速度,在催芽前也有用赤霉素處理,未切塊的整薯,使用濃度是5ppm~10ppm,浸3~10分鐘;切塊后的使用濃度是0.5ppm~1.0ppm,浸后立即取出。浸過后的種薯必須攤開,晾4~5小時。赤霉素處理的優(yōu)點是出芽快,缺點是苗瘦長易早衰。春季有條件在溫室、溫床或塑料大棚內(nèi)催芽,可不用赤霉素處理。

4.播種

10厘米深度地表土層的溫度穩(wěn)定通過7℃,即進入適宜播種期(4月20日-5月20日)。土壤相對含水量要保持在60%以上。 播種深度為薯塊位置保持在地平面或稍下方,覆土厚度10cm。

5.田間管理

5.1中耕培土

作用:防止薯塊變綠,防除雜草,提高品質(zhì)。時間:第一次培土,苗全后10~15天。第二次培土,苗全后20~25天。第三次培土,在花期前結束。每次培土厚度各5cm。

5.2施肥

5.2.1馬鈴薯需肥特點:馬鈴薯是需鉀作物,吸收的鉀素最多,氮素次之,吸收的磷素最少。根據(jù)試驗,每生產(chǎn)1000公斤馬鈴薯,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5公斤,磷2公斤,鉀11公斤,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應為1:0.5:2。施肥種類和數(shù)量可根據(jù)土壤肥力確定,做到配方施肥。

5.2.2土壤有機質(zhì):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標。當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達到5%以上時,則示土壤肥力較好,如低于3%,應增加有機肥施用量,以改善土壤肥力。

5.2.3肥培土壤:農(nóng)家肥不僅含有馬鈴薯生長所需的氮磷鉀,還含有馬鈴薯需要的微量元素及有益微生物。有機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礦質(zhì)化,既能供給馬鈴薯生長需要的營養(yǎng),又能使土壤肥沃,還可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增加透氣性,有利于塊莖膨大,高產(chǎn)。農(nóng)家肥(有機肥)可在播種前,均勻撒于地面上,旋耕入土,使土壤與肥料充分混和,起到肥培土壤的作用。

6.及時灌溉

馬鈴薯生長發(fā)育需水規(guī)律:發(fā)芽期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50%。幼苗出土到團棵階段40cm耕層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5%。發(fā)棵期和結薯盛期60cm耕層保持土壤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5—80%。結薯末期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經(jīng)生產(chǎn)實踐證明:整個生育期田間最大持水量應保持在80%以上,增產(chǎn)20%以上。

7.田間雜草防除

馬鈴薯田間雜草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導致馬鈴薯減產(chǎn)。雜草防除有機械除草、人工除草和藥劑防治三種方式。

人工除草應結合松土和培土進行。苗前鏟地可以將表層已萌發(fā)的雜草嫩芽根系切斷,使嫩芽暴露于地面曬死,除草效果好,另外可提高地溫有利于出苗。苗出齊后,即團棵期,結合松土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發(fā)育,鏟第二遍地,將雜草連根鏟出曬一兩天后進行培土。發(fā)棵期株型已定型,此期為促使植株形成粗壯葉茂的豐產(chǎn)型植株,應鏟第三遍地,清除田間雜草,進行第二遍培土。

藥劑防除雜草應主要在播種后、出苗前進行。因馬鈴薯葉片對除草劑敏感,所以用藥要慎重。一般用50%乙草胺乳油1-1.2升兌水380公斤噴于壟表,然后覆蓋地膜,除草效果可達90%。另外,可用賽克津每公頃使用藥1.5公斤加水40公斤噴灑,可殺死多種雜草。

農(nóng)田雜草的防除,應遵循綜合防治的原則,即播前以機械方式消滅一部分雜草、播種后出苗前用藥劑防除一部分雜草,團棵及發(fā)棵期結合松土和培土進行人工除草,這樣利用綜合措施可基本消除田間雜草,增產(chǎn)效果一般在10%以上。

8.及時收獲。自然成熟或割秧后,選擇土壤濕度低、天氣晴朗時及時收獲。用手扶拖拉機帶犁收獲,可采隔壟操作,每壟犁兩犁,第一犁翻除1/3的壟土,第二犁將整壟及薯塊翻出,人工進行撿薯。采用這種方式收獲,比全部進行人工收獲可提高功效3-4倍,而且挖爛的薯塊少。

9.貯藏管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祥云县| 通河县| 乐平市| 汕头市| 荥阳市| 二连浩特市| 平潭县| 东兰县| 集安市| 阜阳市| 伊通| 社旗县| 宽甸| 密山市| 沾益县| 互助| 开化县| 新蔡县| 辽源市| 永安市| 北安市| 鄂托克前旗| 韩城市| 大英县| 江华| 宁武县| 无极县| 玉门市| 米林县| 隆安县| 东乌珠穆沁旗| 绵竹市| 梁平县| 云浮市| 吉安县| 大丰市| 徐汇区| 乌拉特中旗| 兴安盟| 辉南县| 桦川县|